普濟殿貼香條 福安宮不回應

普濟殿舉辦睽違一八0年「王巡醮」。(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四聯境普濟殿「王巡醮」七月五日遷船遶境,步步祈福、護佑家園,途經鄭子寮福安宮廟前,大聲吶喊「普濟殿境鄭子寮(角)讚不讚!」。兩廟沒有交陪聯誼,福安宮管委會認為「純粹是王船過境」,尊重對方表達意見。 普濟殿與鄭子寮福安宮針對廟境爭議由來已久。從文獻乃至日治時期地圖疊圖可以明確發現,出了小北門(今民德國中附近),整片都是魚塭,頂多數間工人休息的寮房,至中壇公園、鄭子寮公園一帶,才有一個由鄭姓家族為主的小聚落。 普濟殿舉辦睽違一八0年「王巡醮」,普濟殿曾詢問福安宮是否願意讓普濟殿貼香條,福安宮均以不回應。而比鄰福安宮的鄭子寮五王宮及閭山協安壇則認普濟殿為境主,大方歡迎普濟殿王船的蒞臨。 四聯境普濟殿「王巡醮」遷船遶境,包括「大廠口」等七角頭,途經福安宮廟前,大聲吶喊「普濟殿境鄭子寮(角)讚不讚!」。雙方各有支持與反對者,有人認為普濟殿此舉非常不恰當,不過鄭子寮地區也有住戶擺出香案接駕,感謝王爺這次遶境時沒忘記他們。 福安宮管委會表示,兩廟沒有交陪聯誼,普濟殿王船途經北成路,巧遇停等紅綠燈,尊重對方表達意見。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玉映甲子:時間秩序與信仰的轉化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引言:天干地支在中華文化中的意義 天干地支是中國古代時間觀念的基礎。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對構成六十甲子循環,用於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這套系統不僅是曆法工具,更蘊含陰陽五行、天地運行的哲學思想。 干支體系象徵時間循環與宇宙秩序,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它滲透宗教儀式、命理占卜、歲時節令、禮制規範和民間風俗,也轉化為物質文化的裝飾元素,廣泛出現在青銅器、陶瓷、書畫、玉器等。玉器上的干支元素正是這種文化符號具象化的鮮明例證。 天干地支的歷史脈絡 天干地支紀年起源甚早,商代甲骨文已見干支紀日,用於卜辭記錄。周代沿襲此制,用於國家檔案、金文銘刻,成為官方時間編碼。漢代《淮南子》等典籍則將干支與陰陽五行結合,賦予更深的哲學思維。 此後,干支廣泛應用於命理、占卜、選日、風水、儀禮等領域,成為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載體。物質層面上,干支不僅是紀年標記,也常見於護符、裝飾和吉祥圖像,如青銅器、石碑、陶瓷、玉器上,都能見到干支紀年或生肖符號,展現時間、信仰和藝術的結合。 故宮藏品中的干支藝術表現 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豐富的干支相關藝術品,顯示這一體系在工藝美術上的運用。以下就列舉數例如下: (一) 洋彩萬年甲子筆筒 清乾隆年製,高12.3公分、口徑9.8公分、底徑10.0公分。此器為直筒形,口沿及足緣外撇如鑲邊,通體分四片組合:上端口沿與內壁一體、下端為底座,筒壁上下分段套入內壁,底座與內壁榫接固定,可使上下筒壁自由轉動。 口沿與足部飾紅地描金纏枝花卉錦紋,器身滿繪藍地卷草錦紋,間有瓜藤、粉彩瓜花點綴。最巧妙在中段主題:上下筒壁分別繪出十二枚黃色葫蘆,藤蔓相連,上段墨書「萬年」「甲子」及十天干,下段書十二地支,轉動即可組合六十甲子紀年。內壁及底部施湖綠釉,底心留白範內紅料書「乾隆年製」二行篆款。此筆筒設計精巧,既為實用文房器,亦寓「萬年甲子」吉祥之意,體現乾隆朝對傳統曆法文化的重視與瓷繪工藝的極致追求。 洋彩萬年甲子筆筒。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二) 銀製羅盤星座鼻煙壺 清代製,寬5.0公分、高6.8公分。壺形扁圓,小巧別緻,以銀質打造。正面為傳統羅盤設計,外圓飾凸起連珠紋,中心鑲嵌銅質羅盤面盤,刻有二十四方位及八卦符號,用於辨別方向。 另一面同樣以連珠紋框飾,中央刻阿拉伯數字、天干十字與十二星座符號,配有長短指針,可指示天干、星座與數字座標,展現清晚期中西曆法、占卜與星相知識融合的特色。壺蓋以銅質鑲尖晶石為頂飾,內附銅匙,蓋口帶螺紋可緊密旋合。整器設計精巧實用,也體現清代對時間、方位、星象知識的重視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趣味。 銀製羅盤星座鼻煙壺。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這些藏品說明干支不僅是紀錄工具,更是象徵宇宙秩序與祈福意涵的藝術題材。 天干地支在玉器上的應用 玉器藝術中,天干地支的運用尤為鮮明,既有紀年功能,也具護符、祈福、禳災等象徵意義。故宮博物院典藏多件與干支文化密切相關的玉器,以下四件尤具代表性: (一)玉瑗 明晚期至清,外徑14.19公分。通體灰白玉質,間有褐色、灰色沁紋,為典型瑗式,圓形扁平,中孔較大,外緣留廓,內壁刻弦紋與纏繞雲紋,增添層次與裝飾效果。 一面環刻十二生肖圖像,分佈勻稱、線刻細緻,展現生肖對應地支與歲時祈福意涵。另一面刻八卦符號與篆書天干文字,布局嚴謹,體現明清時期對陰陽五行、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視。此器既為禮制供陳,也融入干支紀年、生肖吉祥與卦象占卜等多重象徵,展現晚明至清代玉器兼具實用、信仰與裝飾的文化特色。 玉瑗。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二)清 青玉八角形器 高2.0公分、最大徑20.0公分、孔徑6.1公分。以青玉雕製,質地潤澤帶天然沁色,中孔正圓,外緣作八角形,配有木製八方座架。 兩面陰刻紋飾各異:一面琢八卦符號,分布十二生肖與十二章紋飾,寓意對應地支與歲時循環,體現陰陽五行、祈福護佑等信仰意涵;另一面陰刻二十八宿星宿與天干文字,布局嚴謹,顯示對天文曆法知識的重視與對天地秩序的崇敬。此類器物應為清代宮廷中之陳設、供器或禮制用具,展現玉工技藝精湛與皇室對宇宙觀的象徵性掌握。 玉八角形玉。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三)清 玉牌 長13.0公分、寬6.0公分、厚0.9公分。以土黃色玉材雕製,長方形,中部鏤出長橢圓形環孔。環的正面陰刻天干十字與乾、坤卦象,背面則雕十二地支文字,體現陰陽五行、時序運行的象徵意義。 環內鏤雕奔走童子,長髮飛揚、動態生動,周圍以流雲紋飾增添層次美感。上方鏤雕鳥首獸身的想像神獸,造型繁複奇特,寓意祥瑞。整件玉牌雕工細膩,陰刻與鏤空技法交錯運用,展現清代玉工高超技藝與深厚文化象徵。 玉牌。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四)清 玉飾件 長16.0、寬6.6、厚0.75公分。以和闐優質白玉雕成,色澤潤澤。形制為長方形,中部開橢圓形環孔,設計對稱均勻。 一面環圈陰刻天干十字與乾、坤卦象,共十二組紋樣,展現陰陽五行、時序運行象徵;另一面雕十二地支文字,對應歲時紀年體系,寓意護佑吉祥。橢圓圈內鏤雕「哪吒伏龍」主題,人物動態生動、龍身蜿蜒,周圍層層雲紋構圖繁複,展現高超鏤雕技法與民間傳說意象。上方鏤雕似鳥似人首的神獸,下端飾對稱獸面紋,紋理繁縟、富威嚴感。此器為清宮收藏,配有專製木座,方便陳列賞玩,充分體現清代宮廷玉工藝術與文化意涵。 玉飾件。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干支體系嚴謹的時間邏輯和豐富象徵意義,為玉器設計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意,使其不只是工藝品,更是文化、信仰與禮儀的綜合體。 結語 天干地支不只是古代的紀年工具,更是中國時間觀、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象徵,融合了時間秩序、宗教信仰與禮制規範,深刻影響了歷史發展和物質文化。 在玉器藝術中,干支元素將抽象的時間與宇宙觀具象化為精緻工藝品。從宮廷的生肖玉雕、紀年玉璧,到民間的護符佩飾,都見證干支文化從禮制到日常的深層滲透。故宮典藏的相關玉器不僅是藝術精品,更是古人世界觀與信仰的實物證據。透過研究玉器上的干支符號,我們不只是欣賞工藝之美,更理解古人對時間秩序、天命護佑與人生祈福的深刻期待,進而體會中華文化豐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與達文西台北走失的貓

久與世情疏 栖情翰林 60.5×72.5CM 油彩 畫布 2023 文/解昆樺 畫/徐瑞 鬧鐘,這玩意兒不知道出版社架上的哪本書說,是最能代表現代文明的產物,用來精準切割社畜的睡眠與現實。對我而言,更像是每天準時響起的、一場無聊透頂卻又不得不參加的個人儀式發令槍。現在,六點十五分,不多不少,我的手機螢幕亮起,顯示著台北今日的濕度預報——毫無意外地高,是不是可能颱風要來了?我猜。隔著老舊鋁窗,第一批為了生計奔波的機車引擎聲此起彼落,像一群得了支氣管炎的蚊子,在黎明前的黏稠空氣裡掙扎著合唱。 起身,摺棉被。這不是普通的摺疊,這是一門我當兵退伍後珍惜不已,又每日溫習的藝術活。是強迫症吧,你也可以這麼說。但這已是我聽命鬧鐘晨起的重要目標:把棉被摺到一直所有邊角達到90度,完美的豆腐塊狀態,內外銳利,彷彿隨時可以拿去當作某種不知名宗教儀式的祭品。接著是燒水,為了我的手沖咖啡。溫度計上的數字我必須停在攝氏92度,像一個固執的中世紀化學鍊金師。咖啡豆?上週網購的,來自哥斯大黎加某個聽起來很厲害的莊園,商品描述裡寫滿了「柑橘」、「花香」、「烤杏仁」之類的華麗詞彙。老實說,我喝起來主要還是咖啡味,偶爾帶點……嗯,像是把昨天晚報泡進水裡的味道。店家客服說那是「極其複雜的尾韻」。好吧,也許我的舌頭比較遲鈍,或者,複雜的尾韻嘗起來就像台北梅雨季裡的濕報紙。反正,儀式本身比味道重要,大概吧。 七點十五分,我準時把自己投入捷運板南線那班沙丁魚罐頭般的列車。車廂裡的人們,表情大多像是剛看完一部歐洲藝術電影。就用這樣表情,滑手機,發呆,或者像我一樣,戴上耳機,假裝沒發呆。我通常播放著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的鋼琴三重奏,那種帶著低溫憂鬱、又有點神經質的精準,適合讓自己更沉浸入通勤時那種「我的人生到底在幹嘛」的疑問。我好喜歡這樣的不可自拔。這樣去上班,也不像去上班了。痛苦,要是輕微,便反而能是另一種忘卻痛苦的麻痺。這是沒人先跟我說,我用身體摸索到的。 我盯著窗外飛速後退的、新舊建築混雜的台北風景,一邊思考今天要翻譯的冰島文《地熱發電設備操作指南》——第五章,管線壓力異常的處理程序。真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工作,不是嗎?一首後搖滾歌曲,我彷彿就將在這本書裡寫成。 我的生活,就像這本冰島文操作指南。精確,按部就班,每個逗號都該有它不疑的落腳之處。但讀起來,嗯,缺乏驚喜。不是說不好,穩定、安全,像一件穿了三十年、有點起毛球,但很舒服的舊羊毛衫。只是有時候,非常、非常偶爾,在咖啡蒸騰的熱氣中,或是在捷運規律到讓人想睡的搖晃裡,我會感覺到一種……奇怪的空隙。像是一首演奏得完美無瑕的巴赫賦格曲裡,忽然溜進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帶著嘲諷意味的薩克斯風上滑音,而且那個滑音還賴著不走,挑動你,像堅決不停筆結束的逗號。 上週末,大概就是被這種薩克斯風上滑音般的感覺作祟,我帶著輕薄高揚的慾望,但漫無目的地晃到了東區。那一帶有不少私營藝廊,門面一個比一個帶著冷淡的表情,落地玻璃擦得比我的未來還亮。平常我是不會進去那種地方的,總感覺裡面的空氣都經過特殊過濾,專門襯托那些天價藝術品,順便給你戴上阮囊羞澀的面具。 但那天台北的太陽實在太敬業了,曬得人行道像鐵板燒,我的腦漿即將沸騰。或者,可能只是因為我對冰島地熱管線,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厭倦,急需一點視覺上的……隨便什麼都好。總之,我像一隻尋找陰涼處的流浪貓,鬼使神差地溜進了一家叫做「光影」的藝廊。招牌字體是那種讓人看不懂,但感覺很厲害的極簡風。(11-1)

Read More

〈彩繪人生〉顏文穗交棒 告別39年公務員

公務生涯39年多,柳營區長顏文穗7月16日退休。(記者陳佳伶攝) 公務員生涯超過39年,柳營區長顏文穗7月16日退休,在「就要揮別」工作崗位前夕遇上丹娜絲颱風攪局,他四處奔波勘查災損,面對柳營嚴重災情,想方設法尋求解決,堅守崗位到最後,希望能將災情帶來的衝擊,降到最低。 現年63歲的顏文穗,公務員生涯長達39年1個月,一開始在台南縣衛生局服務,後來進到縣府工作;他和柳營有很深的緣分,民國79年就到柳營公所服務,3年後轉到台南縣衛生局擔任總務主任達14年。 民國96年二度進入柳營公所,擔任秘書、民政課長,民國98年遇上88風災,當時柳營災情也相當慘重,實地勘災救災,在公所服務4年後,民國100年調升新營區公所主秘,位居公所的第二把手,經過長達10年歷練,110年外派擔任七股區長,展開公務生涯全新旅程。 過去服務單位大多在新營和柳營,在地人事、環境都已相當熟悉,奉派到七股是全新的開始,他以新生的心情重新學起,即使每天早出晚歸也不為苦,他以紮實服務和民眾搏感情;兩年後第3次進入柳營區公所,回到他熟悉的地方,這次是擔任區長一職。 雖未屆齡,顏文穗擔任柳營區長兩年多後,卻執意申請退休,背後原因「有洋蔥」,主要想和太太一起照料年事已高的岳母。岳母一直相當照顧他們一家,年輕時,他和太太為工作打拚,岳母經常幫忙帶小孩,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如今岳母年紀大,健康一年不如一年,因此決定一起退休照顧岳母、讓岳母頤養天年。 退休前夕,丹娜絲颱風重創台南,柳營區災損嚴重,約300戶房屋損壞、1萬9千多戶停電和通訊中斷,農牧業損失大。顏文穗深入柳營各地勘災,即使區長生涯倒數計時,仍每天跟時間賽跑,希望在退休前,能盡力協助災區復原,也為自己公務生涯畫下圓滿句點。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

〈中華學園〉划龍舟比賽

台南市崑山國小一年五班 ◎吳旻諺

Read More

〈彩繪人生〉旅宿永續 張黎音投入綠色美妝

崑大企管所張黎音就學間創業,翻轉旅館業永續新思維,與論文指導教授林伶瑾合影。(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企管研究所張黎音深耕旅館業,並返校攻讀EMBA,在學期間創立管顧公司協助旅宿業鏈接永續發展,除以此題材撰寫畢業論文,更出席SDGs創業與管理國際研討會,全程以英文探討議題,她也在全球直播平台分享創業理念,為旅宿產業注入低碳新思維。 張黎音現為辰拾管顧主理人,職涯橫跨保養品與旅宿管理,曾任職英商保養品行銷主管、桂田酒店業務主管及亞果遊艇集團住服經理,累積豐富實務經驗。在旅館業任職多年,張黎音私下長期實踐環保行動,隨著全球永續浪潮興起,政府也鼓勵企業投入ESG評鑑,因緣際會下張黎音接觸到綠色美妝,進而下定決心以實際行動投入環保。 張黎音從客房備品著手,推動「全民環保」概念,導入可分解卸妝巾,並創立旅宿管顧公司。為加強企業管理知識,張黎音選擇重返校園攻讀企管所,在學期間除參與二場ESG管理研習,更考取「TBSA商務企劃能力初級檢定」與「高階調查管理分析師」專業證照,精進自身永續管理實力。 在學術方面,張黎音表現同樣出色,在教授林伶瑾指導下,畢業論文以《企業永續發展數位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以綠色美妝公司為例》,運用PEST、STP、TOWS等工具,結合數位行銷模式構建符合永續目標的行銷策略,致力提升綠色產品使用率、實現淨零減碳願景。 因論文緊扣SDGs議題,張黎音與企管所長呂德財、林伶瑾教授、林清泉教授一同參與第13屆SDGs創業與管理國際研討會,面對享譽學界的學者,以全英文探討SDGs企業永續發展,展現企管所推動國際化與ESG研究的成果。 步入不惑之年,張黎音回顧這兩年來邊創業、邊進修,雖然忙碌卻充實,並累積珍貴的實戰經驗。除感謝師長鼓勵、課程指引及旅館界的翹楚嚴心誼學姐等人啟發,未來她將繼續在綠色產業耕耘,持續推動低碳旅遊,為台灣旅宿業帶來實質轉變。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彩繪人生〉王良傑 收藏十餘萬件化石

化石達人王良傑分享收藏的化石,每一塊都可以娓娓道來,強調這是台灣說不完的故事。(記者林雪娟攝) 左鎮菜寮溪近年來接連出土珍貴化石,成為研究台灣地質演化的重要線索。化石達人、台南市自然史暨化石研究協會理事長王良傑,雖並非學院出身,長年靠著熱忱與實地踏查,累積深厚知識,他除受聘在大學校園、社大等地傳授知識,也應各界邀請分享。王良傑表示,每一塊化石,都是台灣說不完的故事。 王良傑說,左鎮出土化石包括猛象、劍齒象與古鹿等大型哺乳動物遺骸及貝類、珊瑚、魚類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是菜寮溪流域橫跨多個地質時期地層,受到地殼運動影響,原為海底沉積環境,經過抬升與造山運動後,逐漸成為陸地,因此能同時出土海相與陸相化石,像是貝類、珊瑚與魚類及已滅絕的象類與鹿類等大型哺乳動物遺骸,這些化石成為提供科學家研究台灣古氣候與地形變化的重要依據。 王良傑投入化石的研究和收藏已經超過30餘年,至今收藏十幾萬件化石,整個家堆滿了他的化石收藏,連房間也不例外,幾乎占據他整個生活空間,他卻不以為意。他說,這些化石見證台灣數百萬年來的地形與環境劇變,堪稱台灣地質演化活教材,「從海底變成陸地,台灣的誕生歷程,都寫在這些化石裡」;王良傑說,一想到這些,就讓他興奮不已。 浸淫在化石的研究,獲得各方認同,應邀在台南社大、新化社大擔任擔任化石、考古及藥草班講師,也受聘擔任成大地球科學、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通識老師。他也經常應邀演講、舉辦展覽,希望透過化石,讓各方更認識台灣,也向各界述說台灣的故事。希望能多至校園演講,讓更多孩子了解台灣的地理與演化,讓左鎮成為結合自然與教育的亮點景點。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彩繪人生〉鄧志鴻何沛騏 婦唱夫隨

鄧志鴻(左二)與何沛騏(左三)出新書,台南的好朋友在典藏書院舉辦熱鬧的簽書會。(記者姚正玉攝) 政治模仿秀開山始祖鄧志鴻和太太何沛騏愛相隨,3年前夫妻倆人到阿里山隱居沉潛,如今不僅重出江湖,還帶回兩人結婚10年「愛的結晶」─「彩虹.螢火蟲.月光」,兩人用新書見證滿滿正能量的彩繪人生。 千禧年到馬來西亞學習色彩能量的何沛騏,半年後通過測試並獲得加拿大四季色彩分析師的證書,回到台灣之後,她設立了工作室,從事色彩能量教學和個人諮詢,經常受邀到各縣市就業博覽會,指導求職者如何注重造型與穿著,藉由色彩傳遞正確的信息,以利在職場上獲得成功。 何沛騏說,色彩是有情緒和個性的,如果色彩用對了,就能傳遞正確的信息和能量,穿對顏色的衣服,不僅可以讓自己神清氣爽,做起事情也更得心應手。 來自大家族的何沛騏,有個穿搭講究的外婆,從小就培養美感及時尚的敏銳度,節氣是上天給我們的恩寵,如果能懂,就可以讓人順勢而為、因勢利導。 鄧志鴻與何沛騏夫婦在阿里山隱居沉潛,帶回寫色彩、節氣與時尚的新書。(記者姚正玉攝) 在演藝圈和戲劇界堪稱大老的鄧志鴻,10年前與何沛騏相遇相知、共結連理,何沛騏陪著老公在各地演出,舞台聚光的是老公,後來兩人決定移居阿里山,相依為命的日子讓情感更加緊密。鄧志鴻說,老婆大人是主角、主旋律,他只是合音伴唱,婦唱夫隨、琴瑟和鳴,讓他重新感受人生愛的滋味。 在阿里山的3年,何沛騏透過插畫和散文,將多年研究的色彩能量、24節氣與時尚,透過48張插圖、48篇散文呈現出來。鄧志鴻對太太的書寫與繪畫表現非常驚豔,兩人決定下山且集結出書。由於今年正好兩人結婚10週年,就當作兩人10年愛情的「紀念品」、山居生活的「戰利品」。 近來鄧志鴻與何沛騏到各地開簽書會,讓讀者和好友一次就看到明星和作家。何沛騏不諱言,自己是個素人,寫文章更是個nobody,但「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她希望在這個充滿苦毒、喧鬧和毀謗的現實生活中,將色彩、節氣與時尚幻化成「彩虹、螢火蟲和月光」,妥妥的陪伴在大家身邊,讓讀者也可以透過書中情境,過上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賣座片「LA DOLCE VITA」所說的甜美生活。 (記者姚正玉)

Read More

無壓脈帶智慧血管監測 全球首創

  偵脈科技首創全球無壓脈帶智慧血管監測技術。創辦人成大教授葉明龍表示,此技術讓血管阻塞疾病可以快速與即時監控,讓診斷與治療得到更好的評估。(偵脈科技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全球周邊動脈疾病PAD患者超過2億人;其中,亞洲地區受影響人數快速成長。研究指出,40歲以上成年人,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PAD,卻常被忽視或延誤診斷,增加下肢潰瘍甚至截肢風險。有業者推出全球首創的無壓脈帶式智慧血管監測系統,讓血管疾病能在症狀不明顯前被驗出。 國研院表示,傳統周邊動脈阻塞必須在醫療院所由專業人員利用壓脈帶量測四肢血壓的方式評估;偵脈科技推出全球首創的無壓脈帶式智慧血管監測系統,結合光體積變化描記法與心電圖雙模整合,藉由計算脈波傳導速度變化,能精準提供血管阻塞程度、血管年齡等指標,改善傳統踝肱指數與四肢壓脈測法檢測的方便性,讓血管阻塞疾病快速、即時監控,診斷與後續治療效果成效得到更便利的評估。 偵脈科技創辦人、成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葉明龍表示,核心感測裝置輕巧的「四肢末端夾式感測器」,可一次同步完成四肢的量測,提供醫師及患者便利、快速與易於操作的新選擇。並可透過雲端平台自動運算與記錄,搭配專屬AI演算法進行風險預警與長期生理數據追蹤。技術應用橫跨臨床與家用兩端,適用於糖尿病、高血壓、洗腎與高齡患者的日常監控與慢性病管理,讓血管疾病能在症狀不明顯前,透由簡易的儀器被驗出、被預警、能預防,提供最好的治療規劃與評估,讓治療更有效率。

Read More

改善原民代謝疾病 高市開運動班

高雄市衛生局多元策略推動部落健康營造。圖為茂林區衛生所減重班上課情形。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衛生局分析去年桃源、那瑪夏及茂林3個原民區衛生所門診健檢資料,發現3區原住民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異常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值,且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疾病亦高居門診就醫主因。衛生局今年起推動全人照護計畫,藉由個案檢測、營養師會診、健康課程及減重班等多元策略,推動民眾參與體重控制,預防代謝症候群。 衛生局分析去年轄內原民區3個衛生所所做的原住民門診健檢數據,發現BMI≧24異常比例達78.7%,腰圍男性大於90公分以上、女性大於80公分以上異常率達74%,且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位列三區門診前3名,亦為10大死亡原因。 為提升原民族人健康識能及健康餘命,衛生局今年結合桃源、那瑪夏及茂林3區衛生所,並與分設原民區及鳳山、小港和岡山3個都會區的6家部落健康營造中心合作,全面推動全人照護計畫,強化代謝症候群防治,鼓勵衛生所投入健康促進取代疾病診療,共同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透過醫療照護與生活統合,增加民眾對健康與生活的主控性。 衛生局指出,針對BMI≧24或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異常原民,2~10月於3個原民區衛生所開辦運動班,並在6家部落健康營造中心開辦減重運動班,目前有287人報名。課程內容包含實體、線上運動指導,另有營養師針對原民在地食材或個人飲食給予專門建議,透過課程學習正確及健康飲食,達到控制體重、增進健康目的。 衛生局強調,轄內3原民區衛生所將持續透過篩檢,收案追蹤符合代謝症候群個案,媒合營養師給與個別飲食指導、轉介參與運動班,或轉介至部落健康營造中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