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慶榮當選海員總工會理事長 宣示以ROC理念領航未來發展

章烈忠理事長(左)將印信移交給葉慶榮新任理事長(右),並由馬潮副秘書長(圖中)監交(海員總工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中華海員總工會於114年8月1日在該會會議室分別召開第廿八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選出常務理事9人、常務監事3人。隨後召開常務理事會議,選舉結果由長榮海運公司資深優秀輪機長葉慶榮,當選第28屆理事長;常務監事會議推選出任監事會召集人為陽明海運公司陳安順大副。隨即舉行第28屆新任理事長葉慶榮與卸任理事長章烈忠交接儀式,及新任監事會召集人陳安順與李曜任進行交接,監交人由全國總工會副秘書長馬潮擔任。 葉理事長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輪機系第74年班畢業校友,具備豐富的海上實務經歷與企業管理經驗,歷任實習生、三管輪、大管輪及輪機長,並於長榮海運公司服務期間,擔任補給部門主管職務,表現卓越,備受肯定。 監事會召集人交接。(海員總工會提供) 葉慶榮理事長於當選後發表感言,提出未來推動工會事務的核心架構——「ROC」理念,分別代表Regulate(法規)、Organize(組織)、Coordinate(協調),亦呼應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之縮寫,象徵工會承先啟後、與時俱進的使命。葉理事長說明:「R」代表法規,面對不斷更新的國際航運規範,工會必須加強對船員相關法規的理解與掌握,針對現行制度的不足之處主動提出建言,協助主管機關優化政策。同時,工會內部也需檢視並更新管理制度,依法辦事,建立長治久安的發展基礎。「O」則代表組織力與團結精神。葉理事長強調,工會應凝聚向心力,齊心協力為全體會員爭取最大權益與福祉,鞏固組織核心戰力。「C」意指協調,未來工會將致力於建立理性溝通平台,所有議案將於會前充分提供資訊給與會人員,使討論更為完善,並以共識取代舉手表決,提升決策品質與代表性。 最後,葉理事長特別感謝第27屆章理事長在選務過程中的協助與付出,使選舉順利圓滿,為工會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任理事長的就任,象徵海員總工會邁入新紀元,未來可望在「ROC」理念引導下,開創更加穩健與創新的工會治理模式。

Read More

上半年民航機場貨物量回升近一成轉口貨略降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統計指出,今年上半年我民航機場貨物量比去(113)年同期回升近一成,但轉口貨量較去年同期略降。 交部統計,今年一至六月我民航機場貨物量為123.55萬噸,比去年同期仍增9.6%,基本上國際、兩岸及國內航線均為正成長,僅轉口貨量比去年同期趨降,各項貨量與去年同期比較如下:國際航線58.42萬噸(+21.35%)、轉口54.82萬噸(-1.11%)、兩岸航線88833噸(+13.62%)、國內航線14181噸(+7.28%)。 統計顯示,今年國際航線貨量係由110年高峰時期的128.18萬噸年貨物量,連續兩年滑落至去年的104.2萬噸,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回升至兩成水準,國際線佔比47.3%,轉口貨佔比44.4%,兩岸航線佔比7.2%,國內線佔比1.1%。

Read More

CR驗船中心頒發年度獎學金 培育海洋新秀人才

驗船中心獎學金頒獎典禮,由鄭志文執行長(中)頒發獎學金予優秀學子。(驗船中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驗船中心(CR)8月1日在台北總部舉辦年度獎學金頒獎典禮,由執行長鄭志文博士親自頒發獎狀及獎學金給今年獲得「菁英獎學金」的四位同學及「揚帆獎學金」的優秀學生。 今年度的「菁英獎學金」獲獎者包括:來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系統工程暨造船所研究生吳珽驊同學、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所研究生李翊丞同學、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所藍竣瀚同學,以及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所林煒庭同學。同時來自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的優秀學子洪楚堯同學,則榮獲「揚帆獎學金」。 鄭執行長強調,驗船中心始終堅持船舶產業人才養成的使命,期望藉由各類獎學金的實際協助與鼓勵,使有志求學的同學們能夠全心投入學習,專心規劃未來道路。鄭執行長進一步說明,產業成長與人才栽培息息相關,因此CR不但運用實習制度協助學生融合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同時積極至各校院系所授課、分享經驗,傳遞前沿技術、吸引年輕世代投入海事領域,不斷推進台灣航運產業走向更璀璨的未來。 最後,鄭執行長深切地勉勵獲得「菁英獎學金」與「揚帆獎學金」的優秀學子們,期望他們能夠勇敢面對各項挑戰、突破重重難關,成為航運產業明日的中堅力量與專業菁英,更要懷抱著創造未來的宏觀願景,為我國海運事業的繁榮發展與永續傳承貢獻心力。

Read More

與國際接軌 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管理規則大幅修正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發佈修正「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管理規則」部分條文,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管理規則(以下簡稱本規則)係於四十四年十月一日訂定發布,歷經九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係於一百零四年八月十三日修正發布;茲因應實際業務運作需求及依規費法規定應定期檢討收費基準,並參酌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美國聯邦航空總署所訂定之相關規範,爰修正本規則部分條文。 其修正要點如下:一、 增訂「投保責任保險證明」文件,屬於訓練機構以航空器從事飛行訓練活動者於籌設階段應備妥申請文件之一;刪除附件三訓練規範有關財務規範/收支/紀錄之內容。二、 為因應實務運作,並簡化行政程序,增訂訓練機構航空器同型機種數量變更時,向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申請核准所應檢附之文件,另刪除訓練場所變更時應申請換發許可證之規定。三、 依民用航空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修正訓練機構結束營業時之相關程序。四、 增訂航空器駕駛員訓練機構之主任教師,其最近二年內有重大意外事件以上違規紀錄者,不得擔任之消極資格規定。 五、 修正現行航空器駕駛員訓練課程分類。六、 因應實務運作需求,增訂航空器駕駛員訓練機構應訂定訓練計畫之 規定。七、 參考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第十九號附約修正安全管理系統之實施架構,同時為因應現行安全管理系統實務做法,增訂安全管理系統手冊規定,以資適用。八、依規費法第十一條規定,應定期檢討相關規費收費基準,為落實規 費徵收以費用填補與成本回收為計費原則,俾適時反映政府服務成本及物價水準變動,故就規費費用、收取方式及項目酌作調整。九、修正依本規則申請時所檢附之各項文件,除英文以外之外文文件,應檢附中文節譯本之規定。

Read More

上海今年上半年櫃量2706.5萬TEU增6.1%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上海港務集團(SIPG)統計顯示,穩居中國大陸及世界第一大貨櫃港的上海今年上半年櫃量成長達百分之六。 SIPG統計,上海港今年一至六月櫃量累計2706.5萬TEU,較去(2024)年同期仍增6.1%,並為該港去年首破五千萬TEU年櫃量奠基,其中六月份單月櫃量為470.1萬TEU比去年同月僅增一個百分點,前六個月櫃量成長率亦由前五個月的超過百分之七(+7.2%)降至6.1%。 另據上海海關統計分析,今年上半年上海港進出國際航行船舶達2.3萬艘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2%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貨櫃船1.7萬艘次,運載進出境貨櫃1634.6萬TEU,分別增長2.6%與7%;國際郵輪和汽車滾裝船分別增長80.1%、13.5%。上半年上海港完成船舶保稅LNG加注量達38.4萬立方米增長57.7%居大陸首位,上海港船舶綠色能源加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為因應進出境船舶數量的持續增長,上海海關助力上海港提升高端航運服務能力,為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全面躍升提供強勁動力。近期液化天然氣(LNG)加注船“淮河能源啟航”輪在上海中遠海運重工碼頭,為全球首艘2.3萬TEU級的LNG雙燃料貨櫃船“達飛雅克薩德”輪完成“船-船”保稅LNG加注1.2萬立方米。據稱,這是大陸首次在船舶修造廠碼頭開展“船-船”保稅LNG加注業務,可提高船舶維修作業周轉率,降低維修成本。 另一方面,上海海關所屬虹口海關負責上海港進出境船舶及其供應物料監管等業務,上半年虹口海關發揮船舶監管中心作用,協同上海港九個水運口岸現場海關,開展船舶數位化監控,加快推進船舶噸稅、衛生證書和船供物料等領域無紙化改革,通過自主列印和指尖小程式等“微創新”,讓企業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全力打造海關船舶監管的“示範視窗”。

Read More

中華海洋減碳協會選出首屆理事長 馬豐源領軍推動國際減碳接軌

馬豐源高票當選首任理事長(左),高聖龍出任副理事長(右)。(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中華海洋減碳協會8月1日召開第一屆理監事會,會中進行理事長、副理事長及常務理事選舉,選舉結果由馬豐源高票當選首任理事長,高聖龍出任副理事長。 馬豐源理事長提到未來會務推動方向表示,台灣不是IMO會員國,因此協會將協助去取得國際海事組織第一手的資料,讓台灣的船東理解說這個過程是怎麼產生的,真正的影響性,而不是說白紙黑字出來的時候,大家再去想救急的方法去處理,那會比較晚。海洋產業的方面,因為海洋產業其實有很多,包括海洋科技產業,養殖漁業等等,未來也將朝真正符合所謂海洋減碳的部分進行,或是拜託海大的老師,或透過廈門海事大學、或大陸的一些海洋大學,他們已經有在做這些研究,看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比較好的訊息反饋給台灣,讓台灣能夠也可以跟得上這個腳步。在海洋減碳,就是希望拿到國際組織第一手資料。 大合照。(記者陳瓊如攝) 本次選舉結果名單如下:理事長:馬豐源,副理事長:高聖龍,其他當選常務理事還包括呂芳儀、吳金河、祁文中

Read More

廈門上半年航空保稅維修進出口貨值增長近三成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據廈門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該關累計監管進境維修飛機110架次,監管區外航空保稅維修進出口貨值980.52億元,比去(2024)年同期增長近三成(+29.4%)。 廈門太古飛機工程公司稱,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完成14個國家(地區)的多家境外航空公司委託的飛機維修及改裝業務,基地機庫一直處於飽和狀態。作為中國大陸最早發展航空維修產業的地區之一,廈門航空維修基地彙集了太古、新科宇航等知名航空維修企業,形成集飛機結構大修、發動機及起落架維修、人才技術培訓等多環節於一體的產業格局。 廈門海關根據航空維修境外訂單佔比超80%的特點,在全國率先開展“綜保區外保稅維修”業務試點,航空維修企業在綜保區外即可享受免擔保、可退稅、帳冊式的保稅政策。同時,疊加保稅倉庫功能,貫通保稅物流與保稅維修之間的通道,打造“保稅倉庫+保稅維修”新興業務模式,推動業務範圍從整機維修拓展至發動機、起落架、零部件製造等領域,每年為企業節約22億元擔保額度。 據稱,為進一步壓縮維修飛機停場時間,廈門海關以“航空維修一體化”監管模式,最大限度簡化監管手續,疊加‘政策宣貫、指導申報、服務協調’的全流程通關保障模式,為每架維修飛機減少停場時間、壓縮通關時間,提升航空維修企業核心競爭力。

Read More

中秋及雙十節連假離島管制航線開放訂位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宣布,今年中秋及雙十節均為3天連假,中秋節疏運期間澎湖、金門、馬祖三離島管制航線將提供1,072架次,計89,134個座位數;雙十節疏運期則提供1,048架次,計85,230個座位數,該二假期統一於8月4日上午9時起開放訂位。 今年10月6日中秋節及雙十節假期均有3天連假,民航局規劃中秋節航空疏運期為10月3日(週五)至7日(週二)、雙十節航空疏運期為10月9日(週四)至13日(週一)。民航局指出,該二連假仍以澎湖、金門及馬祖等離島航線為疏運重點,各航空公司均已依據市場需求規劃航班。 在中秋節及雙十節疏運期各航線運能規劃如下:(一) 中秋節:澎湖航線520架次、40,730個座位數;金門航線424架次、39,752個座位數;馬祖航線128架次、8,652個座位數;上述3離島航線共計提供1,072架次、89,134個座位數。 (二) 雙十節:澎湖航線512架次、39,222個座位數;金門航408架次、37,356個座位數;馬祖航線128架次、8,652個座位數;上述3離島航線共計提供1,048架次、85,230個座位數。 民航局已要求航空公司持續注意訂位狀況,後續將視需求適時增班。另提醒旅客,此次中秋及雙十節連假,於尖峰時段10月3日至5日、10月9日至11日臺灣出發往離島方向,以及10月5日至7日、10月11日至13日離島出發回臺灣方向之機票,均會加註「限當日當班次」、「逾期作廢」之使用限制,以使有限之空運資源獲得更有效之利用。旅客如因故無法搭乘原訂航班時,務必於航班起飛前通知航空公司取消訂位,並至原開票處依原機票規定辦理退票,以維護自身之權益。 此外,離島航班較容易受到天候影響而有異動,提醒民眾隨時留意最新氣象資訊,做好行程規劃,並務必事先訂妥機位,以免浪費時間於機場候補;搭機當日亦請提早出門至機場報到,並備齊身分證件,以順利搭機。

Read More

FMC依海運改革法案發佈貨櫃貨運統計資料CFS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開始發佈貨櫃貨運統計資料(CFS),消息指出,該資料由海洋公共承運人根據2022年《海運改革法案》的規定提交。 FMC發布訊息稱,現在可以在FMC的網站上瀏覽這些資料,特別是通過2024年第一季貨櫃貨運統計報告。該報告包含直接來自營商的原始資料,只需進行最少的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委員會並沒有獨立核實這些資料的準確性,這些統計資料包括各種貨櫃尺寸的綜合資料,包括20英尺、40英尺和45英尺的貨櫃,以及其他各種尺寸的貨櫃,無論是空櫃或是裝滿貨物的重櫃。 另一方面,這些報告的範圍僅限於選定的美國主要港口,包括來自卅家指定海洋公共承運人的資訊。首個版本的覆蓋範圍從2024年一月至三月,未來的更新將按每季進行一次,有助於提高貨櫃貿易流量的透明度,並可瞭解主要的港口趨勢。

Read More

海洋委員會與CLOMA合辦交流會 臺灣9月進軍東京循環經濟展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與日本潔淨海洋物質聯盟(Japan Clean Ocean Material Alliance, CLOMA)今(31)日在我國「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倡議下合辦「臺日海廢治理 × 循環產業交流會」,集結臺日近40家大型跨國指標企業線上共同交流,參與廠商數量及規模皆創歷年新高,臺灣隊也預定9月進軍「2025東京循環經濟展」,展現國際合作新格局。 CLOMA是日本跨產業的協作平台,成功整合當地政府、企業、學術與民間力量,致力推動企業永續與循環經濟。CLOMA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藤原正明致詞時強調,自113年簽署合作意向書以來,臺日雙方在海洋廢棄物治理及塑膠再利用方面合作密切,CLOMA非常期待透過這次深度交流,推動雙邊企業互動,打造更具韌性的區域合作關係。藤原主席亦高度肯定臺灣企業的技術實力,盼望未來能開展更多具體合作。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指出,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海洋廢棄物課題,她任職以來積極倡議並著手推動「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透過資源共享與技術互補,深化區域合作、凝聚價值同盟,為解決海廢建構國際網絡。她強調,面對海廢沒有局外人,臺灣要積極站上國際浪頭,成為印太海廢治理的領導者。 海委會邀集「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之成員,今年臺灣成員擴大至將近20家,包含遠東新世紀、邦泰複合材料、富勝紡織、宏恩塑膠、誠佳科紡、品卓企業、億薈塑膠、華寶碳循環材料、豐溢綠能、點睛設計、高昌貿易、伸仁紡織、午洋企業、福懋興業、詠麗生化科技、仲潔生物科技等具代表性業者;日方則有大金工業、東洋紡、三得利、王子控股、蝶理、鐘化、聯合利華日本、福美化學工業、Green Science聯盟、大日本印刷等領導企業與會,展現從技術供應、材料應用到再生產品開發的全鏈產業網絡。 海委會表示,這不僅是臺日雙方海廢相關技術交流的重要里程碑,更為後續深化合作奠定堅實基礎。透過年度持續深度對話與需求媒合,雙方企業已初步建立合作共識,為臺灣進軍國際循環經濟市場創造絕佳契機。 為推動臺灣在國際海廢治理與循環經濟領域布局,海洋委員會「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透過三大策略,積極串聯產官學能量,打造韌性藍色經濟夥伴網絡。 第一戰略是「出海(Outbound)」:臺灣以豐富的研究量能及雄厚的創新技術為基礎,致力於推動本土藍色供應鏈走向國際舞台。 第二戰略是「結盟(Alliance-building)」:海洋委員會積極促成跨部會合作與區域平台建構,深化與印太國家在政策面與產業鏈的實質連結,推動循環經濟的區域擴散與政策共識,拓展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第三戰略是在「整合(Coherence)」:海洋委員會將鏈結區域供需,在「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架構下整合區域各國的資源稟賦與技術優勢,透過能力建構與技術轉移,與區域夥伴攜手打造供需互補且具韌性的區域循環經濟網絡。 海委會表示,交流會本身也將出海!延續交流會的豐碩成果,臺灣代表團預計約有15家企業將於9月赴日參與「2025東京循環經濟展」,除舉辦專場發表會外,將安排臺日企業一對一媒合,深化今日建立的合作基礎。並將設立「Taiwan Ocean Circular Hub」展區,系統性展現臺灣從政策驅動到產業創新的完整實力,為全球海廢治理提供臺灣解決方案,向國際社會展現永續藍色經濟的具體願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