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婦嚴重氣喘 新型生物製劑奏效

醫師邱華彥說,新型生物製劑的引入,為嚴重氣喘患者帶來新希望,使病情能獲得更好的控制。(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70歲周姓婦人有夜咳且走路會喘症狀,雖然使用氣管擴張的吸入劑和口服類固醇後症狀稍微好一點,但肺部聽診高頻的喘鳴聲依然沒有消失。就醫確認其吸入劑的使用方式正確且規律使用,診斷為嚴重氣喘患者;經申請新型生物製劑使用,並每月打皮下針,幾次治療後症狀完全消失,患者不僅不用再吃會造成心悸手抖的口服藥,也可以在自家果園採摘水梨。 北榮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任邱華彥表示,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會導致氣道發炎、收縮及分泌過多的黏液。雖然大多數患者可以通過吸入型藥物控制症狀;但部分病情較嚴重患者即使使用高劑量傳統治療後,仍無法達到良好的控制,被稱為嚴重氣喘患者。 嚴重氣喘的症狀包括頻繁喘鳴、呼吸困難、胸悶及咳嗽,症狀通常會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甚至導致反覆發作的氣喘急性惡化,並出現各種併發症,需住院治療。 針對嚴重氣喘患者,科學家開發多種生物製劑,通過抑制引發氣道發炎的特定免疫系統成分,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這些治療通常需要在專業醫師的諮詢與評估,醫師會根據患者的氣喘類型、病情嚴重程度及其他健康狀況,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每日2份低GI水果 糖尿病風險降36%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醫師(左)與何明華營養師共同呼籲,控制血糖可優先選擇高營養密度水果。(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但許多人卻不吃水果,因為怕甜影響血糖控制。專家19日呼籲,每天吃兩份(即200克)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反倒有助預防第2型糖尿病。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5年的統計,全球有5.89億成年人(20-79歲)患有糖尿病,預計到2050年,將上升至8.53億。 國健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台灣20歲以上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為12.8%,台灣成人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兩份的比例高達89%,導致膳食纖維、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增加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醫師提醒,2021年一項針對7675名中年人的研究發現,健康的飲食(包括完整水果攝取)有助於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每天攝取兩份水果,糖尿病發生風險更可降低36%。 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最新飲食指引強調,蔬菜不能取代水果,每天攝取2份水果,糖尿病風險降36%,均衡飲食是糖尿病照護的基礎,營養密度則是飲食選擇的關鍵。選擇低GI、高營養密度及高膳食纖維的水果如奇異果、番茄等取代部分澱粉,如能從早餐開始及餐前吃更好。 營養師何明華表示,水果甜不等於升糖指數高,對糖友其實所有的水果都可以食用,但若要達到每日攝取200克的建議量,應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的水果並建議從早餐開始取代部分澱粉,能更有效地幫助血糖控制。何明華建議,早餐時可選擇一份低GI、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的水果,並將澱粉攝取量減半,搭配蔬菜。在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既能達到營養均衡,又能穩定餐後血糖。至於「二高一低」水果推薦,包含奇異果、百香果、楊桃、木瓜、荔枝、番茄、柑橘、芭樂、西瓜、龍眼、酪梨、香蕉、芒果、水梨等,都是好選擇。

Read More

不菸女肺腺癌增 防腐劑是關鍵

  中研院20日發表「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左起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晉興、通訊作者陳玉如、資深作者楊泮池。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研院20日發布「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專家指出,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全球都呈增加趨勢,中研院針對不吸菸肺腺癌患者研究發現,女性對食物工業中使用的防腐劑特別敏感,男性則與吸菸、二手菸及汽機車排放廢氣、PM2.5等空汙有關,其中加工食品防腐劑對女性影響大於男性。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表示,近年發現,肺腺癌患者中的女性比重不斷上升,目前研究推測與賀爾蒙有關。兩性對不同環境致癌物的耐受性不同,惡性癌化路徑也有一些差異。 中研院領銜「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攜手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台灣、美國、歐洲共406名肺腺癌患者,平均年齡介於60至65歲,發現男性及女性對於環境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如女性對食物工業中使用的防腐劑特別敏感,男性則與吸菸、二手菸及汽機車排放廢氣、PM2.5等空汙有關。未來針對不同性別與致癌途徑,設計個別化治療,將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方向。 最新論文的資深作者、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全世界不抽菸的癌症病患都呈現增加趨勢,這與世界各國不斷加強菸害防制有關。但台灣女性肺癌發生率的增加速度,遠超過日本、韓國,有人懷疑是台灣篩檢做的比較多,篩出較多早期病例;統計卻表明,高比例病人被篩出時已是第4期,這可能與台灣相對環境暴露有關,包括交通工具排放、火力發電廠造成的空氣汙染。最新研究也顯示與馬兜鈴酸(過去常見於中藥材)有關。 研究證實,在吸菸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並非台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現象。研究也鑑定出與常見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和亞硝胺)相關的不同腫瘤分群,確認環境因子在肺腺癌病程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為3大亞型;其中,為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在臨床上屬第1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的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盼透過血液早期篩檢,預計2、3年內用於臨床檢驗。 除了揭示成因與亞型之外,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基因沉默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並提供針對不同亞型患者的多層次治療策略藍圖,為肺腺癌精準醫療開啟新的可能。 研究揭示肺腺癌的關鍵致癌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群,並發掘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為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

Read More

南部血荒北血南送 O型僅剩6.8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捐血中心20日指出,中南部因接連遭風災及豪雨重創,使血液庫存告急,已進行「北血南送」數千袋血液支援,捐血中心呼籲民眾踴躍捐血,尤其目前O型血存量僅剩6.8天,庫存量偏低,已亮起紅燈。 食藥署指出,今年7月2日已公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有條件放寬捐血者年齡,並調整體重、體溫規定,也增訂蟲媒、血液傳播相關傳染性疾病、牙科手術等應暫緩捐血或不得捐血的情形。 台北捐血中心主任林敏指出,全台每天用血需求約6600袋,以2024年為例,國內捐血率達到7.8%,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5%;提高捐血者年齡實施1個多月來,的確接獲不少民眾詢問,也有民眾直接到捐血站捐血,捐血者確實呈現增加,但仍需要長期觀察。 林敏表示,近期中南部因颱風、水災等問題,血液庫存量下降很多,這陣子從台北、新竹中心調撥數千袋血液支援。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至10天,4至7天為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最新統計,目前全台血庫存量為8.1天,其中O型血僅剩6.8天最告急,其餘血型存量尚屬正常。 捐血中心指出,血液基金會除了供應全血、分離術血小板外,也持續推動國血製劑生產,現行藥事法列出的必要藥品清單中,包括免疫球蛋白(IVIG)、白蛋白、第8及第9凝血因子,其中白蛋白用量高,尚無法自給自足,另外3項使用量有限,國血製劑供應無虞。 食藥署指出,為確保國血國用的品質,食藥署除辦理捐血機構訪查及血液製劑GMP檢查,同時就捐血機構從業人員進行教育訓練,協助捐血機構精進各項作業流程與品質管理優化,並蒐集捐血機構設置標準的國際趨勢及落實GMP檢查接軌國際,致力於打造更完善的捐血環境。

Read More

罕病LAM她肺臟移植擺脫呼吸器

張育宜(左)因「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AM),去年接受肺臟移植後擺脫呼吸器,20日與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林孟志(右)合影。 (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40多歲《住在月亮上的女孩》作者張育宜年輕時因呼吸困難,當初以為只是氣喘,23歲檢查確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AM),自此展開與呼吸器形影不離的生活,甚至連走出家門都困難重重。去年接受肺臟移植,終於擺脫20多年無法正常生活的痛苦。 高雄長庚醫院醫師林孟志表示,這種肺部罕見疾病只發生在女性身上,好發於20~30多歲,全台約50多名患者;常有呼吸困難、氣胸、胸腔積液等,基本上沒有藥物可醫治,呼吸器只是維持生命,不少人在確診後10年左右離世。「育宜形容自己是住在月亮上的女孩,就是因為月球上空氣稀薄,這個疾病的患者生活得非常辛苦」。 高雄長庚累計6例肺臟移植成功案例,20日舉辦成果記者會,邀請病友現身說法。(高雄長庚提供,中央社) 「肺臟移植幾乎是所有器官移植最困難的」,林孟志表示,高雄長庚肺臟移植團隊成立至今已完成6例移植手術,除縮短病人等待手術的時間,更提升術後生活品質,術後出院率達84%。副院長林志哲表示,透過紮實的臨床經驗與林口、台北長庚團隊密切合作,高雄長庚已成功建立南北聯手模式。未來將持續朝向建置南台灣肺臟移植中心邁進,強化術前準備、術後照護與長期追蹤等環節,提升整體成效。 高雄長庚20日舉辦「肺臟移植成果記者會」,邀請病友分享康復的艱辛歷程。

Read More

48歲女健檢 管理師幫揪乳癌首期

  高醫結構化病歷系統簡化紀錄流程,提升醫療資料應用價值。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8歲廖姓女子接受成人健檢,因同時符合公費乳房攝影資格一併接受檢查,結果提示有異常;經個案管理師超過5次主動聯繫安排回診,切片檢查確診為乳癌第1期。經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與術後放射線治療已順利康復,並持續定期回診追蹤,積極配合醫囑。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3年度癌症篩檢績效評比結果,高醫榮獲「乳癌生命搶救王」首獎。 (記者王正平攝) 國健署公布113年度癌症篩檢績效評比結果,高醫獲醫學中心組乳癌篩檢第1名,榮膺「乳癌生命搶救王」。副院長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高醫透過篩檢、診斷、治療與追蹤4階段的「一條龍」團隊照護模式,提升乳房攝影篩檢量,並成功發現多起疑陽個案。 為強化乳癌早期發現與治療,高醫整合門診提示、住院與外出篩檢,每天發送上百則簡訊提醒民眾於門診即時完成篩檢,並導入門診自動開單系統,針對符合資格對象主動安排乳房攝影檢查。 高醫癌症中心主任蕭惠樺指出,高醫個案管理流程結合資訊系統,即時收案並追蹤進度,同步監測品質指標。根據院方統計,高醫乳癌病人5年存活率(不分期)達87.66%,優於全國平均87.06%。近期亦開發結構化病歷系統,簡化紀錄流程,提升醫療資料應用價值,未來將持續擴大篩檢、強化個案管理,打造醫病雙贏。 高醫表示,將持續推動癌症防治行動,實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降低乳癌死亡率為首要使命,致力於提供全面且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守護民眾健康。

Read More

恐雙株夾擊 秋冬流感重症風險升

李慶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預估秋冬恐流感雙病毒夾擊。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連續第3年出現夏季流感,有全年化趨勢。醫師20日示警,今年秋冬流感殺傷力較強的A型流感H3N2病毒株恐回歸,和H1N1病毒株雙夾擊,讓重症死亡風險升高。國內首度引進供2~17歲兒少使用的鼻噴式流感疫苗,國內目前僅供自費接種,醫界希望疾管署盡早評估納入公費接種範圍。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表示,今年全年度都有零星流感個案,春節後與夏季亦出現非典型高峰;截至8月全國流感併發重症累積案例已超過2年前同期2倍以上。由於兒童免疫系統較弱,遭受流感侵襲的風險是成人的5倍,且感染後重症或需住院的機率顯著高於成人。 根據統計,未滿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流感住院者,有67%未接種過流感疫苗,2成住院後需進一步至加護病房治療。邱政洵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在家中傳播流感病毒的風險,是成人的2倍,容易形成「家庭→社區→家庭」的連鎖傳播,進一步把病毒帶到老年人或慢性病者身邊,造成嚴重醫療負擔。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說明,根據疾管署統計,夏季全國呼吸道病原體檢出資料中,流感病毒陽性占比20%,今年已經連續3年出現夏季流感,有全年化趨勢。 臨床經驗顯示,一個病毒株流行超過3年,其他病毒株就可能反撲。今年流感以A型流感H1N1為主,且流行超過3年;憂心H3N2病毒株反撲可能變成「雙株夾擊」。 相較於注射型流感疫苗,黃立民表示,國內今年首度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開放2~17歲兒童及青少年自費接種,提供無痛、免挨針的新選擇,且具8~12個月的長效保護力,是防禦流感全年化的重要新武器,盼藉提升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疫苗覆蓋率,強化全台抗流感的防護網。

Read More

熟女偏頭痛頻發 是年輕時數倍

  醫師陳冠佑說,慢性偏頭痛治療需「醫病合作」,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效果。(陽明交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的慢性頭痛疾病,盛行率高達百分之10至15,女性患者更明顯多於男性。特別是在更年期前後,因雌激素波動,偏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往往加劇,不僅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進展為「慢性偏頭痛」,每月發作超過15天,也成為民眾就醫時的棘手挑戰。 陽明交大醫院中醫科陳冠佑醫師分享一個案例:一名50歲女性長期受偏頭痛折磨超過20年。她回憶年輕時僅每月發作1次,近兩年進入更年期後卻惡化為每月7至8次,頭痛常伴隨眩暈、惡心與嘔吐,甚至持續兩天不緩解。長期依靠止痛藥效果有限,最後在朋友推薦下轉而尋求中醫調理。 經詳細問診與理學檢查,陳冠佑發現患者肝鬱氣滯、陰虛火旺,肝陰不足導致肝風內動,慢性偏頭痛在中醫屬「本虛標實」,指的是體質是虛證,但表現的症狀卻為實證,需長期調養,治療上,陳冠佑特別針對疏肝理氣、平抑肝風、滋陰清熱與調和氣血進行處方,同時提供衛教建議,包括作息調整、避免熬夜、規律服藥與按時回診等。 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僅服用中藥1週後頭痛症狀即大幅改善,1個月內竟未再發作。 她甚至笑著告訴醫師,這次回診已不是為了頭痛,而是希望能進一步調理異位性皮膚炎,可見整體體質的調理,對健康有全面助益。

Read More

和家樂複合式釣蝦場誠徵工作伙伴

1.早蝦櫃台:薪29000元+紅利、08:00-16:00 2.中班廚助:薪32000元、18:00-02:00 3.早班外場:薪29000元、10:00-18:00 月休6天、生日禮金、享勞健、團保 南市中華北路一段78巷66號 06-3508700-1

Read More

徵大貨車司機、瓦斯灌裝員

1.大貨車司機:薪35000 2.瓦斯灌裝員:薪30000 月休8天、享勞健保 洽266-030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