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舉辦國際工作坊 共商海洋保護區永續策略與治理挑戰

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圓桌會議。(海保署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為因應海洋保育法於今年7月全面施行,及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邁入深化海洋保護區域治理新里程,特於8月25至27日舉辦「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特邀來自美國及澳洲長期參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保育政策撰寫、跨國海洋保護區合作與權益關係人參與等面向的國際專家來臺交流。海保署表示,首日工作坊於臺北舉行,由國際專家分享自身關於海洋空間治理(MSP)、海洋保護區(MPA)、海洋有效保育區(OECM)等國際經驗,3日工作坊逾200位產、官、學、企業、民間團體及在地社群熱情參與交流,共同探討海洋保護區域治理與永續利用、傳統知識與海洋保育兼容的解方。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強調,上任後即提出MPA成效評鑑及每處MPA都有人守護的目標,海保署曾進行MPA管理成效評估,逾4成屬中度及低度保護,主因為人力經費短缺,欠缺管理效能,而現行71個MPAs僅47個保護區成立巡守隊或巡守機制,在海洋保育法全面施行、急需公私協力之際,海保署邀請美、澳重要國際專家來臺交流並協助能力建構,為臺灣深化海洋保護區域治理啟動交流的契機,期盼借鏡美、澳有關海洋保護區跨國跨區域網絡、明確目標與優先順序、氣候變遷下的適應性管理、權益關係人及公眾參與,以及教育推廣、媒體行銷等國際經驗,持續跨部會、跨領域,通力合作提升臺灣整體海洋保護區域的質與量。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工作坊首日邀請到具長期澳洲大堡礁海洋保護區經營管理經驗,同時為詹姆斯庫克大學兼任首席研究員Dr. Jon Day、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副教授Dr. Joanna Vince、美國健全海洋執行長Dr. Tundi Agardy等國際專家,分享澳洲及美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及海洋保護區推動經驗,以大堡礁海洋保護區為例,保護區成功關鍵包含健全法制、明確目標、廣泛的權利持有者與權益關係人參與,以及最佳科學應用。由於海洋與陸地是連續生態系統,MPA規劃也從傳統海、陸分治朝向跨陸海、跨部門的生態地景管理,專家們提到全球保護區都面臨經費、氣候變遷、權益關係人溝通及經營管理上等各式的困境,也都不斷在錯誤中累績經驗。海保署將持續透過國際經驗交流及在地實踐能力建構,逐步與各界合力勾勒臺灣海洋保護區願景目標及行動策略。 海保署表示,此次工作坊的豐碩成果,將作為未來政策規劃與實務推動的重要參考,並期許未來能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共同為我國與全球海洋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此外,海保署於今年7月發布臺灣海洋保護區首冊專書《與海共生Ⅰ: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介紹海洋保護區的國際趨勢及臺灣海洋保護區治理策略,預告下半年將出版第二冊《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內容除包含海洋保護區成效評估系統、在地社區參與機制、跨部門及跨領域治理協作,更將納入此次25至27日國際工作坊交流實錄內容,對海洋保護區議題或與海共生專書有興趣的夥伴,可持續關注海保署官網、臉書及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國家網路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相關訊息,歡迎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NGO、團體或社會大眾等多加選購、閱覽及運用《與海共生》系列專書。

Read More

美國公告對我抗腐蝕鋼品反傾銷調查結果 經部持續協助業者應訴爭取較佳稅率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美國商務部(DOC)於今(114)年8月27日公布對我國、澳洲、巴西、加拿大、墨西哥、荷蘭、南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越南等10國之抗腐蝕鋼品反傾銷調查最終認定,經濟部於本案調查期間,均即時掌握案件進展通知鋼鐵公會以轉知業者,並提供業者應訴補助,以維護出口權益。經濟部呼籲業者在各國對我進行貿易救濟調查時應積極應訴,並將持續提供相關輔導及應訴補助,以協助業者爭取較佳稅率。 我商稅率如下:1.燁輝(Yieh Phui Enterprise Co., Ltd.):10.85%;2.盛餘(Sheng Yu Steel Co. Ltd.)、光南(Kounan Steel Co. Ltd.)、佑錋(Meglobe Co. Ltd.):67.81%(該3家廠商未應訴);3.其他廠商:10.85%。至其他國家反傾銷稅率部分,以巴西國家鋼鐵公司之稅率191.26%最高,次高為越南蓮花集團110.19%。 本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預定於本年10月9日發布產業損害之最後認定,倘認定傾銷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損害,商務部將據以發布反傾銷稅命令。依據美國海關統計,112年美國自我進口157,377公噸抗腐蝕鋼品、金額達1.95億美元,主要用途為建築材料、電器用品外殼及汽車零組件等。

Read More

航港局修正遊艇驗證機構認可程序 即日生效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航港局發佈修正「交通部航港局遊艇驗證機構認可作業程序」第4點規定,自即日生效。 交通部航港局遊艇驗證機構認可作業程序第四點修正規定重點如下:本認可作業審查程序如下:驗證機構之許可,由該局船舶組及各航務中心組成專案小組,副局長擔任召集人,辦理審查工作。召集人因故不能召開或出席時,得指派代理人。 驗證機構檢附證明文件,向該局提出申請,由該局依據「交通部航港局遊艇驗證機構許可審查專案小組審查評分表」進行資格審核及評分,出席審查小組成員超過半數評分總和應達七十分以上為合格。審查合格之驗證機構由該局正式發函許可,並經公告,始得執行遊艇驗證之工作。

Read More

美國232條款關稅鋼鋁產品及衍生品通關實務線上說明會今舉行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9日(五)上午9時邀請美國資深律師,辦理「美國232條款關稅鋼鋁產品及衍生品之通關實務線上說明會」,將會深入解析232 條款最新規範與232條款相關的通關實務。 美國商務部114年8月15日公告新增407項鋼鋁衍生產品(包含風機及其零組件、移動式起重機、推土機等重型機具,以及軌道車輛、家具、壓縮機、幫浦等)適用232條款關稅,並自美東時間114年8月18日生效。 為協助我國業者因應國際貿易署訂特舉辦「美國232條款關稅鋼鋁產品及衍生品之通關實務線上說明會」,剖析232 條款最新規範與232條款相關的實務通關事宜。

Read More

〈中華副刊〉回歸思維的邊界——讀柏森《原光》

有你的日月星辰 文/嚴瀚欽 畫/胡采忻 (一) 「這幾年寫詩卻有被迫『具象化』的壓力。是時代的想象力和品位倒退了,還是台灣文學走到了非『掀開床幃看個明白』不足以滿足讀者的地步?」詩人陳克華曾如是指出現今寫作的趨勢。這番詰問不僅僅挑明當代文字創作的弔詭準則,更折射出詩壇對「大詞恐懼症」的集體焦慮——創作者仿佛陷入顯微鏡式的競逐,無不極盡所能地放大文字的肌理,提高文字的密度,極盡所能地衍生意象。仿佛不如此,便無以展示自己的功力。 而在追求精雕細琢的文學語境中,柏森的詩集《原光》卻如逆向行駛的彗星:「悲傷」、「生命」、「消亡」、「世界」、「黑暗」、「記憶」、「痛苦」、「愛」等幾乎被視作避忌的大詞,在這本詩集裡卻俯首皆是。 掏空事物的內部,只留下世界的輪廓,這種「中空詩學」將事物掏洗至半透明的臨界狀態。那些刻意保留的孔隙,實則是邀請光線穿過的通道。這是經驗的敞開,是一種半隱晦的中介,唯有中空,才能包含萬物——「詩需要有孔洞讓氣流經過」,柏森在後記中以器物之道闡釋詩歌的本質,無須太過細緻的填滿,需要留下空間接受新的解讀。這種看似矛盾的創作,既抗拒著當代過度詮釋的語言暴力,又拒絕墮入虛無的拜波塔之迷宮,反而在「說盡」與「未盡」的張力間,開展出嶄新的道路。   (二)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改編自奧地利-波西米亞猶太裔指揮家馬勒(Gustav Mahler)的真實故事,描述了他因無法承受婚姻危機而陷入精神痛苦,特地坐了二十六小時火車到荷蘭萊登小鎮求助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經過。在In den Vergulden Turkey旅館裡,在煤油燈搖曳的光暈中,二人聊至深夜。 此前,女兒因猩紅熱而早夭,心臟疾病令他健康受損,最愛的阿爾瑪(Alma Mahler)有了外遇……死亡、陰暗、掙扎、憂鬱、焦慮和厭世等元素充斥在他的作曲中。而在與弗洛伊德長聊之後,他開始學著給心鬆綁,給心愛之人「完全的自由」——愛的真諦,竟然在於鬆開掌控的指節。於是他帶著寬慰回到位於意大利蒂羅爾山谷的作曲小屋繼續工作,然阿爾瑪在關係中獲得自由,自己也獲得了「心靈全面的自由」。到了《大地之歌》時,則徹底領悟生死不過是必然的輪迴,不再執著於眼前的苟且。 美國文學批評家M.H.艾佈拉姆斯在他的《鏡與燈》中引用赫爾德的觀點:「音樂的意義極為含糊,而唯其含糊 ,才益發適合於表現情感。至於言語的表現力,則由於詞語的意義都是人為的,因而與情感本質的練習不盡密切……儘管解釋明確,但……只會分散和削弱情感。」即使是作為符號語言的樂譜,亦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時所需的器材和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這種超越符號的存在,用來解釋馬勒後期的作品再合適不過,   (三) 柏森鐘愛馬勒,在散文〈永恆的抵臨〉中,她如是描述第九交響曲的聆賞歷程:「音樂藉由一切媒介直抵我的心臟,在法國號的牽引下,騰空,抽離並且漂浮著,化整為零……止盡時間,消融了宇宙,相合了我和你。」當音符漫溢,席上的聽眾仿佛掏空自身,化身中空的泡沫,輕盈地升起,在空中懸浮,然後輕輕觸碰,要麼碎裂迸散,要麼融而為一,經驗便在此刻悄然降臨。是的,唯有敞開自我,讓自身留白,才可像馬勒的交響曲般,包含整個世界。而柏森則以窗作喻:「我的窗口已經敞開,為了盛開的∕花∕只有那麼一次的春天。」(〈窗〉) 但柏森寫的畢竟是詩,是一種文字的媒介,這門與音樂同源異質的語言藝術。德國詩人A.W.施萊格爾說,文字的語言與音樂家的語言不同,它始終無法獨立於外界事物存在,情感的表現永遠要依附於語詞與思想的聯繫。而在柏森筆下,固態的文字與流動的音樂被攪拌成嶄新的介態。於是〈在林間〉中,她用「鳥切開雨的形狀」仿擬提琴琴弓擦過空氣的聲音,在〈序詩:墓碑前,小號的吹奏〉中,以「重重疊疊——又迴蕩自身」描述音樂給身心帶來的震顫,在〈靜止如聖詠〉中,以「光線,振動了」擬仿手指撥動琴弦的聲音。這既是天賦,亦是詩人的基本功,將抽象的聲音感通為可視可感的觸覺,語言的多樣性和創造力在此盡顯。在〈聽覺練習〉裡,更是直接發出「用什麼樣的味蕾∕去理解它們的顏色?」的叩問。但柏森並非沒有耽溺於通感的遊戲,她更以深厚的古典樂美學累積,把詩歌導向形而上的思考。 詩人蕭宇翔留意到柏森詩中的「泛音」:「『泛音』是弦樂器和管樂器,所最難發出的一種聲音……但反過來,對於讀者,這也是一種無比艱難的聽力測驗。」也就是說,在聲演的時候,樂器和人聲的基音邊緣,尚有一道像哨子一般的尖銳旋律,它輕微,接近空無,但只要我們仔細聆聽,便能將之由意識的外沿移至意識的焦點。若我們將這泛音亦當作基音的輪廓,那麼這個發聲的動作就有了象徵的力量——主體退下,讓神出現,讓平日所拘泥的一切退散,進入形而上的超驗世界。它象徵著我們的心會被模糊之物篤定著(〈復活〉),象徵著看似不必要的東西「逐漸成為必要」(〈散策〉),象徵著當我們平望邊界,星子早已越過後頸(〈虛空間正在暗湧的〉)……柏森在詩中所展現的魔法,或許便是這種近乎空無的模糊、過渡、留白、不必要,以及玄之又玄的未明性。   (四)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藝術總在極簡處顯露真諦。我想起畢加索晚年以單線勾勒的素描實驗,恰好是刪盡繁縟,僅僅保留輪廓的畫作。他曾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回歸質樸,或許正是臻至化境的不二法門。而M.H.艾佈拉姆斯在《鏡與燈》中說:「詩歌……是靈魂的音樂。一連串的思想,畫面,言詞和音調構成了詩歌表現力的本質。」因此,詩藝的芟繁就簡,本質上是讓思想和語言,都重返生命的原初,回返那個遙遠的童年。 而這便要從詩集的名字「原光」說起,其名源自馬勒第二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的原光(Urlicht)。該章用法國號揣摩出一絲純然光線的照耀,使人獲得救贖。在我看來,那是一束起於童年的原始之光,它召喚著「初始切尚未固著的自我」(李進文語)。儘管在生命的過程中會折射出千萬道障目的亂流,但最為原初的那道光,始終在那裡。於是在〈印象〉一詩中,童年像一雙清澈的眼,「在混沌裡誕生」;在〈談論空白時所忽略的移動性〉中,「童年的遺落∕在起霧的午夜逐步延伸」;在〈談及消逝〉中,當四周熄燈之後,童年的舒曼,仍「遺留在迴廊的深處」;在〈昨日〉中,我與童年始終交錯著,時間仿佛沒有盡頭…… 我想起她在詩集扉頁給我留下的一段提字:「若能寫,便是小小的幸福。這心思是來自一種技藝的情感。久而久之,自己的詩其實便是自我的延續。所謂美,只因為我們看見苦痛而選擇記憶。」多麼純粹的宣言,柏森的詩歌,無非是童年時原初記憶的延續,是一股靈魂深處噴湧流動的神秘溪流。時間讓我們無時無刻都承受著暴力,自我不斷消失蛻變,但好在記憶如清溪般甜美,她以書寫將童年保留在溪流中,用言語思索、命名和描述它蜿蜒曲折的變化,隨時帶給我們以清甜。   (五) 文章的結尾,讓我們再次回到馬勒的世界——他的第三交響曲《夏日清晨之夢》勾勒出一個更寬宏的輪廓:自然之聲、人類之聲、天使之聲、愛之聲、孩童之聲,在這個夢一般的樂章鑄成啟示。一個愛的世界的大門終於敞開,他回到最真實的自我,有了坦然接受一切的勇氣。 是的,如夢一般。我想起柏森在楊牧詩獎受獎致辭時的一句話:「現在,你來到我的夢裡了。」而夢的奧義,恰恰是把「我」拆碎成元素,再以大詞為框架,有機地排列出來,成為故事、寓言,抑或是——詩。於是寫詩,便成了一種本能,她讓我們回返到世界只有輪廓時的狀態,回歸思維的邊界。我想,這便是柏森的詩之所以示我以混沌的原因吧!唯其混沌,世界才得以沿著邊界持續滾動,在奧秘中一次又一次乍現。 最後附上詩集裡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以作結:    〈詩歌盡頭〉     散開的是夢   如果你正想著,音樂就到這   停下來,我將光碟回放   不疾不徐   正如寫詩   生怕錯過任何   細節與理解;訊號的記錄   也是如此,彷彿時間邁向時間   受幻象擾動     ……     一種晃動延異我們   出於本能,我意識     或說是回歸   回歸思想,回歸思維的邊界   敞開慾望的凝視,我仍悉心   於精神種種     藉由寄託   在這副脆弱的肉身,如果   這是夢,你確實這樣想著     ……     我寫詩,因為這裡有著愛     自然地   像日常:去見想見的人     完成想完成的事   一個人的勞動,一個人的體悟。這些年   我時常聽著甜梅號,站在太陽上   它翻作 feet on the sun,是腳   而不僅僅站著     用腳移動,足以緩慢前進   為了更遠的抵達     如此,我被詩闡述   因為這裡有著限制   反而越是自由     試圖攫取   隱喻,比如生命隨意的美   那種過渡、留白、未明性

Read More

炎夏多汗狐臭 5招擊退異味

醫師黃信畬提供5招改善炎夏多汗與狐臭撇步,協助重拾乾爽與自信。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炎夏因腋下多汗與異味到皮膚科求診的人數明顯增加,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皮膚科醫師黃信畬說,汗液本身幾乎無味,但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會產生刺鼻氣味,許多患者常因多汗與狐臭影響社交與工作,備受困擾,他提供5招改善之道,包括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保持腋下乾爽,及內服外敷藥物多方治療等。 黃信畬指出,控制多汗與狐臭,改善之道如下:一,生活習慣:生活習慣保持腋下乾爽、運動後盡快更衣,選擇透氣排汗或棉質衣料,降低悶熱。修剪腋毛減少細菌附著,洗澡時以溫和抗菌潔膚產品清潔,勿用力搓揉刺激;飲食避免辛辣、酒精、咖啡因等及規律睡眠與壓力管理。 二,外用藥:外用藥物是多汗與狐臭的第一線處方。含鋁鹽的止汗劑能在汗管形成暫時性「栓塞」,降低汗量;使用時機夜間睡前薄擦,隔天早上清洗並加強保濕;狐臭使用含過氧化苯甲酰、氯己定或鋅鹽的清潔用品,可抑制造成異味的細菌。 三,口服藥:當外用藥不足以控制,選擇口服藥物提供全身性止汗,然而常用抗膽鹼藥可能帶來口乾、便祕、視物模糊或心悸等全身副作用,需審慎評估。 四,微波熱能:微波熱能去除腋下汗腺,可選擇破壞腋下頂漿腺,從源頭解決,經數次療程就能顯著減少汗量與異味。極重度且反覆復發者,可考慮汗腺刮除或交感神經手術等侵入性方式。 五,肉毒桿菌素A注射療法:肉毒桿菌素A局部注射可阻斷汗腺與神經的乙醯膽鹼訊號,單次注射可維持3-6個月。此療法適合需要快速、可預期控制者,部分案例會感到腋下緊繃、無力或瘀青等症狀。黃信畬說,只要循序規劃治療、定期追蹤,可兼顧效果與安全,重拾乾爽與自信。

Read More

騎車屁股痛 竟已直腸癌3期

邱先生長年騎車屁股痛卻不以為意,直到因睪丸發炎就醫,才發現已惡性直腸腫瘤第3期,且復發後難再用化療與放療治療。幸在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左)治療下,成功縮小腫瘤。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2歲工程師邱先生長期工作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且有抽菸習慣,多年前,騎車感覺屁股腫痛但不以為意。直到2023年11月因副睪丸炎及肛門廔管至外院開刀,醫師檢查發現惡性直腸腫瘤第3期。 邱先生回想,被診斷出罹癌時,不能開刀只能清創加造口,隨後接受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但腫瘤未減反增且每天流出膿水。 2024年4月,邱先生至新光醫院尋求第2意見,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安排熱治療並結合外院的化療、放療,腫瘤開始縮小並且獲得控制。 季匡華表示,邱先生2025年6月直腸癌再度復發,遂採用「創新協同聯合療法」,以威智刀放射治療,加上組織內熱治療及低劑量的免疫節點抗體直接腫瘤內注射,邱先生的症狀幾乎消失,2種腫瘤指數下降,正子檢查明顯進步。 季匡華表示,針對邱先生的狀況採用「創新協同聯合療法」,包括局部腫瘤內注射免疫增強藥物與高精度放療、熱療來激發免疫反應。在聯合療法之下,將原本不太可能有效的放療、免疫治療等效果提升,避免了再復發造成兵敗如山倒的連鎖反應,尤其順利引起「原位疫苗」效應的全身性免疫效果,治療後症狀幾乎消失,2種腫瘤指數下降,正子檢查明顯進步。 季匡華解釋,原位疫苗效應主要為激活局部免疫細胞,如樹突細胞、T細胞等,激發人體免疫細胞活化、辨識出腫瘤抗原且召喚更多免疫細胞來攻擊腫瘤,就好像把腫瘤當作疫苗的製造工廠般,引發全身性免疫,對腫瘤產生治療效果。 季匡華指出,放射治療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關鍵角色,常見於腫瘤縮小、癌細胞殺傷,放療雖然是局部治療,但每個組織都有放療劑量的上限,為了提供更高精度的放射治療服務,新光醫院2025年8月啟用全新威智刀系統,結合旗艦型直線加速器及精準導航定位技術,高精度放射劑量集中於腫瘤,保護周邊正常組織提,升放療精準度與劑量調控,幫助癌友快、狠、準打擊癌症。

Read More

肉類加工稽查 台南4業者不合格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8日公布肉類加工製造業稽查結果,其中台南市有3家業者產品標示不合格,另有1家業者同時不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準則,及實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準則,4業者已由台南市政府衛生局裁處4萬到36萬元不等之罰款。 食藥署表示,為維護民眾食用肉品的衛生安全,強化肉類加工製造業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相關規定,食藥署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稽查相關業者121家,查核其肉類加工製程、環境及人員衛生等項目,並就GHP準則及HACCP準則規定,進行查核。 食藥署指出,有6業者GHP複查不合格、HACCP複查不合格業者5家業者及未依規定電子申報追溯追蹤資料複查不合格業者2家,並查獲貯存逾期食品業者1家。另外,抽驗原料肉以及肉加工成品共計238件,分別檢驗動物用藥殘留、食品添加物或衛生標準等項目,則均符合規定。 食藥署表示,台南市查獲4家不合格業者,其中,燒味鮮企業、日月飲食及千香食品等3家業者,皆被查到產品標示不實情況,已依法裁處4到7萬元罰款。而富洋企業則違反GHP及HACCP準則,被處以30萬元罰款,並同時因追蹤追溯系統登錄檢查不合格,再被開罰6萬元。 食藥署表示,桃園翰朝公司則因貯放過期9個月的麵粉,被處以6萬元罰款。本次查核被罰款額度最高的則為新北市的野人舒食公司,因不合HACCP準則規定,被開罰64萬元。

Read More

疫情升溫 M痘增3例本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8月20日宣告,將M痘疫情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狀態再延長1年,疾管署28日表示,8月仍新增3例M痘確定本土病例,籲請符合接種條件民眾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 國際M痘疫情持續蔓延,WHO建議各國要持續落實監測通報、強化相關防治科學研究、加強社區合作與投入防疫資源。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暑假期間為M痘疫情流行高峰,8月仍新增3例M痘確定本土病例,為20至40多歲男性(北部1例及中部2例),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為散發病例。 疾管署統計,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27日累計確診483例病例(451例本土及3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積27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病例(中國2例、香港及泰國各1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 曾淑慧表示,接種疫苗為預防M痘感染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疾病保護力僅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保護力則可高達9成。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24日已有10萬1515人接種1劑M痘疫苗,其中7萬189人完成2劑疫苗接種,顯示仍有3萬1326人(占31%)待接種第2劑疫苗。 目前為暑假活動及旅遊旺季,仍處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儘速完整接種。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Read More

魚刺扎胃壁膿瘍 翁胃鏡夾出

醫師羅清池提醒民眾,預防異物穿刺最好的方法仍是「細嚼慢嚥」與「選擇適當的食材處理方式」(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60歲男性病患因腹脹與胃口不佳持續一週,且病患有胃潰瘍與胃部手術病史,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醫師檢查,驚見一根約3公分長魚刺刺入胃壁,已形成局部膿瘍。醫師以胃鏡異物鉗成功將魚刺夾出,病人術後迅速恢復進食,症狀徹底解除。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指出,該名病患雖無明顯腹痛,但因觸診壓痛與長期食慾不振,讓他懷疑有感染或阻塞,所幸及時安排檢查揪出元凶。若再延誤,魚刺恐導致胃穿孔、腹膜炎甚至敗血症,後果不堪設想。羅清池機警發現潛藏危機,精準安排檢查並成功移除魚刺,讓病人免於進一步的併發症與手術風險。 醫師表示,臨床上,魚刺、牙籤、小骨頭等尖銳異物,是常見但不可忽視的腸胃異物來源。文獻指出,約35%尖銳異物會穿刺腸胃黏膜,造成穿孔、出血或膿瘍。胃壁因其厚實,穿孔發生率雖不如食道與小腸高,一旦發生,常不易察覺,特別是年長者、糖尿病或既往有手術病史者,症狀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誤就醫。若未即時處理,感染擴散至腹腔,可能造成敗血症、膿瘍,甚至要開腹手術清創。 羅清池表示,此一案例能以內視鏡成功取出異物,避免開刀之苦,關鍵在於臨床警覺與即時處置。他也提到,多數魚刺穿刺個案中,病患並無異物吞入印象,因此醫師的判斷力尤為重要。 羅清池提醒民眾,預防異物穿刺最好的方法仍是「細嚼慢嚥」與「選擇適當的食材處理方式」。用餐時應專心,若不慎吞入異物,切勿用飯菜硬吞下去,那只會越吞越糟糕,應盡速就醫,以內視鏡安全移除異物,以免延誤釀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