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丹麥瑞典跨國研究 精神疾病者較高機率相互婚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美國與丹麥跨國團隊研究夫妻間精神疾病相關性發現,即使各國文化有差異,但有精神疾病的人仍有較高的可能,與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登上國際期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世亨指出,跨國團隊針對主要精神疾病,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配偶間相關性研究,分析台灣500萬對配偶、丹麥57萬對配偶、瑞典70萬對配偶資料,結果顯示,即使各國有文化差異,且醫療制度不同,同時經過長達半世紀的世代交替,但有精神疾病的人仍有較高的可能會跟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 這項研究分析,這可能是來自於兩人因一些共通的特徵,互相吸引而結婚;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因世俗制約,在配偶選擇上受限,較可能跟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此外,結婚後配偶共同生活,共享家庭生活環境,精神健康症狀可能因此愈來愈像,增加共同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慶國指出,台灣民法禁止直系親屬與旁系6等親之內通婚,因此理論上在現代社會,配偶之間沒有親屬關係,應可排除基因影響,所以社會心理等因素所導致的精神疾病,與配偶間的相關性可能就比較高。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莊宜芳指出,台灣健保資料庫不包含每個人的詳細背景資訊,例如教育程度、職業、生活型態等,因此研究無法納入這些因子分析,也無法從數據中判斷,伴侶的精神疾病是在婚前還是婚後罹患,皆為此項研究的限制。 莊宜芳認為,不應將此研究解讀為自身精神疾病會導致伴侶得到相同的精神疾病。但這份研究仍提醒,未來在衛教或評估精神健康時,可以將配偶關係、伴侶精神健康等因子納入考量。 這項由台灣、美國、丹麥跨國團隊就夫妻間精神疾病相關性研究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

Read More

〈中華副刊〉眼睛說話

■渡也   很久了很久了 江老師的眼睛一直渴望 再看見世界 世界也一直等待老師   最近白內障手術後 老師九十七歲的眼睛 很驚訝   世界也很驚訝 老師的眼睛宛如陽光的眼睛 宛如天空的眼睛 春天的眼睛 花的眼睛   老師的家人和我、內人 圍在她旁邊 老師的眼睛很高興 老師的眼睛說話了 說出在座每一位的名字 位置、容貌、衣著 每一位的眼睛都很高興   只要看見家人、親戚、學生、朋友 老師就看見最美好的 就看見全世界

Read More

疱疹家族多才多藝 善用疫苗防線

醫師陳琮華以擬人化方式介紹「疱疹」家族成員,令人莞爾。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提到「疱疹」,許多人立即想到的就是從嘴角冒出又痛又礙眼的「唇疱疹」;博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琮華表示,疱疹其實來自一個龐大病毒家族─Herpes家族,其成員各有本領,有使嘴唇腫痛,或讓小朋友發高燒長疹子,甚至還能留下揮之不去的神經痛。 陳琮華以擬人化方式,介紹這群「小水疱背後的大麻煩」;他說,Herpes家族的8名兄弟姊妹,分別為:老大HSV-1,就是唇疱疹的元凶,總愛在你壓力大、熬夜或考前緊張時突然冒出,害得合照時嘴角多了一顆突兀的「痘」;老二HSV-2主要出沒在下半身,引起生殖器疱疹,尷尬程度更直線飆升。 至於VZV(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小時候他帶來「滿天星」般的水痘;長大後卻搖身一變,成為惡名昭彰的「帶狀疱疹(皮蛇)」,在神經線上劃出一條火燒般的彩帶;HHV-6、HHV-7則是小兒科的熟面孔,常讓幼童先高燒幾天,退燒後全身冒紅疹,也就是俗稱的「玫瑰疹」。還有EB病毒(EBV),能讓青少年「累到像初戀失敗」,引起單核球增多症,甚至和某些癌症有關;巨細胞病毒(CMV)平時低調,但對免疫力差的人卻可能帶來嚴重威脅。最後的HHV-8,則與卡波西氏肉瘤密切相關。 陳琮華說,它們共同特色:厚臉皮「長住客」,就是「感染後不肯搬走」,會躲在神經節或免疫系統的角落,平時安安靜靜,一旦免疫力下降、壓力太大或熬夜過度,就會冷不防地冒出來刷存在感。 其中,最令人頭痛的,就是帶狀疱疹。好不容易皮疹痊癒後,有些人卻迎來更折磨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糟的是,這種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讓人日夜不得安寧。 陳琮華指出,雖然Herpes家族難纏,但醫學並非束手無策。對抗方式如下,抗病毒藥物:能縮短病程、減輕症狀,越早使用效果越佳;止痛與神經藥物:由神經專科醫師評估與安排治療,以控制頑固的神經痛;帶狀疱疹疫苗:是目前最有力的預防工具。尤其50歲以上,或曾有帶狀疱疹經驗的人,接種後不僅能降低發病率,也能減少神經痛的發生。 陳琮華提及,疱疹病毒家族「多才多藝」,最好的對策,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持免疫力,善用疫苗這道防線,並在發病時及早就醫。如此一來,也許就能讓這些厚臉皮的房客安分些,不再到處鬧場。

Read More

代糖偷走腦力 加速認知衰退1.6年

黃軒建議強調「無糖並非沒有糖(指代糖)」,減糖不應等同於無限制地攝取代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在無糖飲料日益普及的今天,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社群平台貼文發出警示,引用2025年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Neurology》的最新大型研究指出,廣泛使用於飲料中的代糖(甜味劑),並非大眾所認知的健康無害,反而可能「偷走你的腦力」,與認知功能加速下降有顯著關聯。 這項由Goncalves等人進行的研究,歷時8年、追蹤近1萬3千名巴西成年人後發現,日常飲食中攝取大量代糖的族群,其認知功能衰退速度遠快於低攝取組。具體數據顯示,高攝取組在記憶力、語言流暢性及整體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分別加快了32%、173%與62%,相當於大腦額外衰老了1.6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負面影響在60歲以下的中壯年族群中更為明顯。 黃軒解釋,研究中點名的阿斯巴甜、糖精、木糖醇、赤藻糖醇、山梨醇及安賽蜜等多種常見代糖均與認知衰退有關,其中又以「木糖醇」與「赤藻糖醇」的影響最為突出。他進一步說明可能的三大機制:代糖會透過「腸腦軸」干擾腸道菌叢,影響神經傳導;其可能干擾胰島素訊號,導致大腦能量供應異常;此外,代糖也可能誘發氧化壓力與炎症反應,對腦血管造成微損傷。 黃軒提醒,許多民眾,特別是中年族群與糖尿病患者,常將「零卡零糖」飲料視為解渴又無負擔的選擇,甚至一天飲用多瓶。這項研究正是一個重要的警鐘,強調「無糖並非沒有糖(指代糖)」,減糖不應等同於無限制地攝取代糖。 最後,黃軒建議,維護大腦健康的根本之道,仍在於回歸均衡飲食、多選擇天然食材、維持規律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下次選擇飲料時,與其陷入「甜蜜的假象」,不如為長遠的認知健康,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Read More

推動中風防治指引更新 神內謝鎮陽列全球前2%科學家

  神經內科醫師謝鎮陽榮獲2025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殊榮。 (台南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長期專注於腦中風的臨床診治與研究的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謝鎮陽,榮獲2025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殊榮。這份榜單由史丹佛大學與國際知名出版集團Elsevier公布,透過分析全球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與引用數據,評選出在各專業領域表現最傑出的學者。 台南新樓醫院指出,謝鎮陽醫師兼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獲得全球頂尖科學家這項榮譽不僅是對醫師本身的肯定,更象徵新樓醫院持續追求醫療品質、推動臨床研究的決心。謝鎮陽長期專注於腦中風的臨床診治與研究,不僅在病房第一線守護病人,也持續參與國際研究合作,推動中風防治指引的更新,他的學術成果多次刊登於國際期刊,對病患照護與醫學發展都有重要貢獻。 謝鎮陽表示,能夠獲得這項國際肯定,不只是個人的榮耀,更代表醫院團隊與台灣醫療在腦中風治療領域的努力被世界看見。他也期許自己持續精進,將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讓更多病患受惠。

Read More

老年性吞嚥障礙 翁食物卡喉

醫師林信德表示,認識「老年性吞嚥障礙」7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可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2歲張姓阿公最近發現吃飯常感覺食物「吞不乾淨、卡在喉嚨」,尤其乾硬或易散碎食物更是難以下嚥,用餐變得緊張又痛苦,時間也越拉越長。就醫發現是「老年性吞嚥障礙」,致吞嚥效率不佳,經吞嚥復健訓練合併吞嚥電刺激治療8週後,吞嚥力量與協調性逐漸提升,卡卡感覺已消失,用餐不再折磨、食慾也明顯回升。 奇美醫院復健部醫師林信德指出,老年性吞嚥障礙並非疾病,而是隨年齡增長,吞嚥功能會自然發生一些生理改變,例如吞嚥反射變慢、舌頭與喉部上提幅度下降、咽腔容積變大,導致食物易殘留或需要多次吞嚥才能清乾淨等,都會導致吞嚥的「安全邊際變窄」。 若忽略長輩進食的細節,同時又有感染、藥物副作用、牙口變差或營養不足等壓力,容易出現嗆咳、食物殘留,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等風險。 他說,若家中的長輩出現食慾不佳、吃得比以前少,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胃口不好,或許與老年性吞嚥障礙有關,有7大警訊,包括: 1.說話聲音變「濁」:進食後,說話聲音變得低啞,像含著水聲音,臨床稱為「濡濕音」。2.用餐時間拉長:一頓飯常超過30-40分鐘,或必須頻繁配水才吞得下。3.體重掉、人變瘦:近期體重下降,衣褲明顯變鬆,或出現營養不良、脫水跡象。4.反覆肺炎:經常咳嗽或反覆胸部感染,如肺炎。5.吞藥變「挑戰」:藥錠易卡住喉嚨,要先磨碎才能吞服。6.挑食成習慣:不吃乾硬、粒狀食物,只能吃切得極碎或泡軟的食物。7.吞嚥費力又停頓:需要連續多次吞嚥才勉強嚥下,過程中明顯停頓或臉部表情用力。 林信德提醒,認識上述7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可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

20歲男白斑症 黑色素顯微移植治療

  醫師吳文宏表示,白斑症是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黑色素細胞受損或缺失,常見於雙頰、額頭及四肢等部位。(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0歲王男2年前發現左額膚色越來越淡,本以為曬太陽可改善,增加戶外活動後仍無起色,僅能戴帽遮掩;確診「白斑症」後,採用「黑色素顯微移植」技術,膚色慢慢恢復。 王男外貌姣好,2年前發現左額膚色越來越淡,以為曬太陽可改善,增加戶外活動後反而更加明顯,他感受到同儕投來的目光,自信心也大受影響,遍訪中西醫求診,嘗試各類藥物與療程,無法改善。 日前,他來到光田綜合醫院檢查,診斷為「白斑症」。整形外科主任吳文宏表示,白斑症是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黑色素細胞受損或缺失的疾病,常見在雙頰、額頭、眼周、鼻部及四肢等部位,患者無法透過日常生活預防;若皮膚完全喪失黑色素,即使曝曬陽光也不會變黑,且會因周邊皮膚曬黑使白斑更加明顯。 吳文宏採用「黑色素顯微移植」技術,將王男自身健康黑色素細胞移植至白斑區域;經9個月治療,王男額頭膚色已完全恢復,目前狀況穩定並持續追蹤。王男笑說,「以前都須戴帽子遮掩,現在可以放心走在陽光下」。 吳文宏說,若白斑區域完全缺乏黑色素,單純的窄頻紫外線照光療法難以產生顯著療效,因缺乏反應細胞,故白斑處皮膚幾乎沒有反應,若持續照射反而增加致癌風險;在顯微黑色素移植術後配合照光,可進一步促進黑色素生長;若白斑保有部分黑色素,照光療法雖能減輕症狀,但由於黑色素濃度不足,仍可能再度復發。 吳文宏表示,目前白斑症治療方式主要有:1、窄頻紫外線照光療法;2、藥物治療,包括局部塗抹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膏;3、黑色素顯微移植手術,適合前兩者無效患者,可望透過此術式恢復自然膚色。他強調,白斑症並非傳染病,民眾不須過度擔心,呼籲若發現皮膚開始出現白斑,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進行診療。

Read More

偏頭痛讓她痛苦20年 合併重度憂鬱

  醫師提醒,偏頭痛卻可能伴隨惡心想吐、畏光、對聲音敏感等症狀,若未及早治療,恐造成焦慮、憂鬱等身心共病。圖為頭痛示意圖。(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6歲陳姓女子自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後就開始頻繁偏頭痛,每隔2-3天便發作一次,常痛到冷汗直流、全身發顫、惡心想吐,傳統止痛藥效果有限,讓她長達20年痛苦不堪,甚至合併重度憂鬱。台灣頭痛學會呼籲,長期偏頭痛若未若未妥善治療,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還可能引發身心疾病,甚至終生受害。 今年9月22日至26日為全球偏頭痛衛教週,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光田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醫師指出,偏頭痛並非一般頭痛,而是一種需要精準治療的神經系統疾病。 台灣頭痛學會估計,全國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困擾,平均盛行率9.1%,其中女性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20至40歲女性更是高風險族群。 「偏頭痛是需要積極治療的慢性疾病,但社會普遍認知仍不足。」楊鈞百指出,一般頭痛、頂多1個小時就會過去;但偏頭痛卻可能伴隨惡心想吐、畏光、對聲音敏感等症狀,時間可從數小時,到2、3天,且可能影響工作效率、甚至需要躺床。德國研究機構WifOR的分析更顯示,偏頭痛對台灣造成的生產力損失相當於GDP的2%,高於心血管疾病的1.29%。 預防性用藥已是偏頭痛治療的新趨勢,不管頭痛是否發作,藉此發揮穩定大腦的功能,逐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並降低嚴重程度。 楊鈞百表示,預防性治療需連續幾個月接受治療,近年有3大新型預防性治療方式,包括:肉毒桿菌素注射、CGRP單株抗體、CGRP口服拮抗劑,完成療程後,即可逐漸停藥。 楊鈞百提醒,若每月偏頭痛發作超過4天,且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或日常活動,而急性藥物效果不佳時,應積極就醫,考慮預防性治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在平凡的褶皺裡,藏著生命的光

■墨染流年 清晨路過巷口的麵包店,玻璃上蒙著一層熱氣,穿圍裙的師傅正把剛出爐的法棍擺上木架。麵粉撲簌簌落在他泛著光澤的額頭上,他低頭吹了吹麵包邊的焦痕,眼裡是對待珍寶般的認真。那一刻忽然懂得,生活的溫柔從來不在遠方的山海,而在每個普通人低頭耕耘的瞬間——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褶皺裡,藏著最動人的生命之光。 我們總在追尋「意義」的路上步履匆匆,以為要活得驚天動地才算不負此生。可就像麵包師傅會為一個完美的麵包裂口而微笑,清潔工人會對著剛掃淨的街道出神,退休的老奶奶把毛線襪織成彩虹的顏色——這些看似微小的堅持,其實都是生命對自己的回答。就像深海裡的發光生物,不必羡慕陽光的璀璨,它們在幽暗中閃爍的螢光,早已成為屬於自己的星辰。原來真正的詩意,是把平凡的日子過出熱氣,在重複的瑣碎裡找到心動的褶皺。 去年冬天在高鐵上遇見一位讀詩的老人。他捧著一本磨舊的《海子詩選》,手指在「面朝大海」的段落上輕輕摩挲,呵出的白氣在車窗上凝成霧氣。周圍是低頭刷手機的人群,他卻像坐在自己的小宇宙裡,嘴角帶著若有若無的微笑。那一刻突然明白,孤獨從來不是生命的負累,而是讓靈魂得以舒展的留白。就像沙漠裡的胡楊,在千年風沙中學會與自己對話;就像石縫裡的苔蘚,在無人注視的角落織出綠色的絨毯。我們終會懂得,人生最珍貴的自由,是在喧囂中為自己守住一片寧靜的湖心,在擁擠的世界裡,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 曾幫鄰居奶奶搬過一次舊物,在樟木箱底發現一疊泛黃的信。信封上的郵戳停留在八九十年代,信紙邊緣畫著笨拙的小花,字裡行間都是「家裡的櫻花開了」、「給你寄了新做的布鞋」。奶奶摸著信紙說,那是她當兵的丈夫從前線寄來的,幾十年過去,花會謝,人會老,可這些帶著體溫的文字,至今仍讓她覺得時光是暖的。原來記憶的重量,不在於多少輝煌時刻,而在於那些被用心收藏的小確幸——是母親留的半塊蛋糕,是朋友在雨天遞來的傘,是自己在日記本上畫的笑臉。這些微小的光,在歲月的長河裡慢慢沉澱,最終成為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星光。 我們常常被「成功」的標準困住,以為只有站在聚光燈下才算活過。但就像麵包店的師傅知道,每個麵包的裂口都是獨一無二的印記;就像讀詩的老人懂得,詩句的溫度只需要自己懂得;就像奶奶明白,舊信裡的牽掛比任何勳章都珍貴——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範本,而是在自己的時區裡,認真地、溫柔地對待每一個當下。或許我們成不了耀眼的太陽,但可以做一盞溫暖的小燈,在深夜為晚歸的自己留一束光;或許我們走不出漫長的寒冬,但可以像窗臺上的水仙,在料峭春風裡,悄悄綻放屬於自己的春天。 此刻站在街頭,看陽光穿過梧桐葉的間隙,在地面灑下斑駁的光影。賣花的阿姨正把雛菊紮成漂亮的花束,外賣小哥停在路口看手機地圖,穿校服的少年蹲在地上逗一隻流浪貓。忽然覺得,這就是生活最好的樣子——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跡上認真活著,每個平凡的日子都藏著不期而遇的溫暖。願我們都能慢下腳步,去觸摸春風的溫度,去聆聽落葉的私語,去珍惜手中的麵包、紙上的詩、心裡的牽掛。畢竟,生命的光從來不在遠方,而在我們低頭看見自己的瞬間,在我們願意為平凡的日子心動的時刻。 那些被我們視作「普通」的日子,終會在時光的褶皺裡,綻放出最動人的光芒——只要我們願意,把每一個當下,都活成值得收藏的故事。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間奏曲 薄眠地景

文/柏森 畫/黃騰萱 拓展夜的邊緣,失眠的人很是焦急,這種習慣的養成大約持續了五年左右,上一次好好睡覺是什麼時候?快想不起來。怎麼會呢,怎麼哄。自滿的人哪裡懂得感恩、自省。我住在一種隱秘的時區之中,那裡只有自己和些許回想;記憶如此奇妙,我已經看著它們潮漲潮退好幾回,偶時,它們逐步沉澱,篩飾出扭曲的甜蜜,浮浮輕輕地,後來因此染上眩暈。失眠到底有何滋味,幾近軀體的病態但又想換取頭腦的和平──當我陷入於床,當我持續性地包裹自我,比如將今日放置在昨日凌晨,時序一下就被打散。右眼皮,跳了一下,光線持續不足,恍惚內有個聲音問起「你醒著嗎」。怎麼會呢,你知道的吧,我是快睡著了,比起清醒,我始終睡去,在惦念裡,在失去裡,在一切微不足道的歎息之間。 我是稀薄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