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鄉民救災人員 納公費流感新冠接種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縣光復鄉,疾管署26日宣布,花蓮光復鄉居民及救災人員,納入10月開打的公費流感、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約1.2萬人,緊急由中央調撥疫苗支援。 疾管署表示,隨著進入流感流行期,為保障受災地區健康並維持醫療防線,今年10月1日開打的公費流感及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擴大納入光復鄉全體居民、衛生所工作人員及救災人員,預估約1.2萬人。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近期國內流感疫情有升溫趨勢,光復鄉受災情影響交通及醫療可近性,一旦社區內發生群聚,恐加重當地醫療體系及救災能量的負擔。 在疫苗開打時程規劃方面,曾淑慧說明,首波將由收容中心的災民優先開打,在10月1日之前開始接種;其他光復鄉居民及救災人員則一樣與全台同步10月1日開打。疾管署已開始配送疫苗,並預計於下週二(9月30日)陸續撥補足額公費疫苗,由花蓮縣衛生局依社會處、鄉公所及衛生所提供名冊安排接種。 曾淑慧說,此次疫苗是由中央先緊急撥補下去,其中流感疫苗部分,主要是利用20萬的開口合約來支援;今年採購的COVID-19疫苗約300萬劑,現在全台已接種達250萬劑,數量仍然足夠所需。 疾管署強調,為保障受災地區健康並維持醫療防線,呼籲符合資格民眾,請依衛生單位安排儘速完成接種。此外,如出現類流感症狀,經醫師評估後即可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降低流感重症與併發症風險,確保公共衛生安全。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台南小品 ‧ 虱目魚湯賦

■朴樹小子 身為台南鄉鎮的農工背景子弟,能吃飽暖身的「魚湯」是我童年早午餐的主要選項之一。 我哪有很愛魚湯? 本來沒察覺,直到在外地讀書,要早餐時,才驚覺「我的愛,缺了一塊,就不精采」。在嶄新大都會的學區周遭,年輕人是消費主力,很少單純賣中式飯、湯類,多半要摻雜吐司、漢堡等「洋味」,搭配優惠集點,全台皆有分店。 那裡的在地炒麵還不錯,但長期吃,稍感困乏,而學區少數中式飯菜的早點,口味上總有隔閡,重油重鹹,且不賣魚湯。 「你怎麼那麼愛魚湯?」同屬千禧年後的朋友們不解。 可能因為小時耳濡目染吧。我心心念念的,僅是一碗熱騰騰的清淡魚湯,配一小碗飯,口味合理,價格實惠,情感用心。 在街頭無助地尋覓魚湯時,才理解那刻進心底的名字,全都寫著老家的店,每個名字象徵一宗魚湯門派。我像個失戀者,行吟水溝畔,千里尋湯,道阻而長且伊人不在水中央。 直到今日回南部,還是因熟悉緣故,比較習慣老家的,甚至還看到來自老家的魚湯品牌,全台展店(價格和口味也拓展了)。於是,在此以家鄉風味為基礎,進行一番「虱目魚湯早餐店」心得綜整:   一、時序 傳統台南的魚湯,要以早午餐為宜,為何?雖是台南,但老家不在府城(台南市區),而是鄰近原產虱目魚地帶的佳里小鎮,平原大地,魚塭農野連天。魚隻都是當天清晨從魚塭直達漁市,再由各家老闆精心挑選,一籮筐一籮筐的帶到店家。所以,最正統的店家營業時間,是跟著漁市在放假。這些,是長期吃出來的觀察。當日捉、當日煮,和溫體牛同趣,這就叫「溫體魚」(但,魚為變溫動物,避免生物老師讀了抓狂,還是備註一下)。 一般而言,只賣早午餐的店家,通常是當日鮮魚所煮,至於晚上也營業的,多半會用真空或冷凍的魚,我認為沒所謂好壞,坦白說,吃起來新鮮就好,湯頭才是重點。也因習慣,我晚上很少喝虱目魚湯,多在白天。   二、肉燥飯 和魚湯的最佳搭檔,我想,是肉燥飯。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肉燥可分為篤實的「精肉」、豐腴的「油肉」版本。 我喜歡的肉燥,屬於後者,吃起來比較彈嫩油香,和米飯搭一起,口感醇厚、醬汁香甜,灑一些白胡椒粉,不膩而清爽。當然,記得早餐別吃太多,一碗接一碗,據說,這屬於澱粉、高油的熱量炸彈,會炸出三層肚。 我的家人則較喜歡「精肉」。通常小肉燥們會滷到充滿油蔥、醬香,清爽不油,那也是人間極品,在台南老家這二種都有,但賣油肉版本的較多──我方勝利。 「湯」是閩菜的精彩重點,雲嘉南的菜,受福州菜系影響,主打一個「清甜」,就是不要太鹹,最好能像日本料理講求「鮮美」。肉燥飯也是,我不習慣過於重鹹的肉燥飯,有些更慘的就是「又鹹又沒味道」──看似矛盾,但懂煮菜的一定明白我在說什麼,比如鹽巴加水,加再多,也只會鹹。所謂「味道」,則需要食材和食材本身的滋味闡發,和鹽巴、調料無關,調料最多只是提高味覺「亮度」而已。 大學曾經和朋友發完傳單,在附近市場吃肉燥飯,正如上述,很鹹卻沒味道,店家放了一堆豬油角,卻沒滷好,整個蒼白黏稠。我素來怕辣,但罕見的拿起辣椒醬拯救我的五十元這一碗。朋友戲弄我,大笑,加辣醬,你總算融入文化裡了! 也有標榜台南味的店家,只會猛然加糖,吃下整個人瞬間糊塗了,就像是一場誤會,感情的騙局。原本,本格的台南味是清甜,山寨版的甜是假惺惺、賣弄作態。 關於價格,以家鄉目前肉燥飯而言,一碗大約落在十元至三十五元。賣超過四十元的,一定要非常有水準,否則難以使人信服。何況,十元者,老店也,口味可不輸給人呢,給人幸福,和大眾交陪而生。 以前家裡不寬裕,一家子出門喝魚湯配飯,就點白飯「攪鹹」,拌湯汁,有肉和醬香,其實我覺得這樣最剛好,不搶走魚湯主角,日子平淡才會走得久遠。   三、滷菜 我最喜歡滷油豆腐,每只都是金寶盒,咬一口醬汁四溢,熱呼呼還有豆香,讓人白飯一口接一口,我講台語都叫它「豆干炸」。 而炸麵輪,則稱為「牛車輪仔」,也是生來吸湯汁的,口感豐富,比豆腐更有彈性。 這些配料,讓滷肉燥的大鍋變得更香,醬油、油蔥或八角亦有一定比例,講究的店家,還會去撈掉過多的肉燥油,就是要避免膩口。 其他例如荷包蛋、滷蛋,都是配飯配魚湯的選擇,我喜歡荷包蛋煎到蛋白焦香,但蛋黃還有流心,戳一下,蛋黃液將米粒鍍上黃金,屬富豪吃法。 而虱目魚腸,其實我不敢吃汆燙的,搭再多薑絲、芥末都無法,怕魚腥。但若是炸的撒白胡椒粉,那可是一場天堂饗宴,也得要魚新鮮,才有腸可吃,清洗可是費工夫的。我的外婆常蹲埕口,殺完虱目魚,魚腸就拎到流理台慢慢清,真是「三千煩惱腸」。在台南時,不妨試試。害怕者,可從炸腸版本試起。   四、魚湯 正統的南部虱目魚或草魚湯,要鮮,都會用雞骨、豬骨、魚骨等熬製,需要反覆瀝掉渣滓,湯才會清。另外,要甘美,還得加上甘蔗頭、蘋果、洋蔥,特殊風味則會加「西瓜綿」,古法慢熬,大鍋湯熬煮會比自家的豐富很多。 以上是真的。 老家有間魚湯店,髮見灰白的老闆已開業幾十年,我喝完一碗還會加湯,不只因續湯免費,他那鍋魚湯打開,還有整顆洋蔥、削好的蘋果漂浮。我不免去讚美他,老闆感慨,那是因為兒女都大了,已不急於賺錢,最近新開的店,很多等不下都是加湯粉下味素。 影響健康與否,我想只要不過量都還好,但是老店們的這種魚湯,非常清澈,絕不隔夜賣,味道豐富,不怎麼鹹,甘而美,湯之王者也。且享用不覺負擔,口也不乾,舌也不燥。我喜歡的,正是這種。 現今有許多魚湯店,或許用「霸王、痛風」之類標榜海鮮材料齊全,甚至一碗湯放一隻螃蟹、一段龍蝦──但湯頭才是靈魂,也許年輕一輩的消費者們多計較於材料,湯也喝不完,沒差,所以店家無可奈何,寧可用配料吸引人, 乃至喧賓奪主,螃蟹海產搶了魚湯的風頭。 但正統老台南人,如我一起齊坐吃早餐的鄉鎮耆老們,一口湯下去,就知這店的操守還在不在。常聽他們閒聊現在還有哪些店,仍有這番古老風骨。 外地,我有遇過配料熟悉,湯也清的魚湯,可是一股酸說不上是什麼,偏鹹,直到我發現裡面加了白蘿蔔、福菜,居然在魚湯裡,靈魂迥異如此哉!那之後,去就改點油豆腐湯了。 我認為,喝魚湯最怕的,便是看來料很多,湯頭卻混亂不堪,那就像靈魂沒什麼內涵卻把自己一身喬裝打扮,自以為很有派頭的俗夫,重點是,這種人收費還很高呢,四處宣揚自己功業的偉大。 好的魚湯,不用點什麼魚肚、魚皮魚肉大餐,只需一碗清湯佐三顆魚丸,心情足矣。就像盡忠職守的高尚士,不用和他多說什麼,他也不必譁眾取寵,可是相處起來,會感受到無盡的貼心、智慧、原則。 我在老家觀察,以魚湯為早餐主食的年輕族群日少,銀髮族居多。所以,一旦坐我身側的客人,出現佳里小朋友,我不免期待,好似這是種偉大傳承──去吧,接續魚湯魂,我們把所有的祕寶都放在那裡,成為魚湯王吧! 魚湯子曰:「小鎮佳里兮素敦古,平原寬廣夢無邊;市街食販兮多熱鬧,食了暖心上工前;虱目魚湯兮貴清甜,一口瓊漿暢心脾;好味無窮兮甘蔗頭,樹立風骨韻無窮;虱目魚肚兮美人哉,鮮嫩白皙慰五臟;綜合湯無刺君子也,各方好料色俱全;湯魂燒燙燙清新志,臥龍先生寧靜遠;韭花薑絲兮五辛來,幼芹蒜酥幸福在;鎮民好店兮何處尋,壇墘佳興有福音;好手流派兮皆不同,阿霖阿粉加阿娥。」

Read More

翁失眠+高頻耳鳴 中藥搭配針灸緩解

醫師趙念廷表示,透過中藥處方及搭配針灸穴道,可改善耳鳴患者睡眠品質。(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60歲王先生近兩年深受耳鳴和失眠困擾,耳中常出現「嗯~」般的高頻聲響,且揮之不去,求診中醫辨證論治,透過中藥處方對症治療,搭配針灸穴道,成功改善王先生睡眠品質,也讓高頻耳鳴聲持續減弱;醫師強調,耳鳴與失眠皆非單一原因導致,患者可透過中醫調理搭配改變生活習慣,逐漸改善惱人症狀。 患者王先生主訴,之前曾因暈眩就醫,醫師診斷為前庭神經炎,治療後雖緩解暈眩,但高頻耳鳴聲卻始終揮之不去,加上近期要照顧家人的壓力增加,讓他晚上睡眠品質不佳,常常翻來覆去到天亮,身心俱疲。 在高雄秀傳醫院和台南市立醫院都有看診的醫師趙念廷表示,經過問診及舌脈診察,患者屬於心火妄動、氣陰不足的體質,讓耳鳴與失眠互相影響變成惡性循環,透過處方「清心蓮子飲」達到清心火、益氣陰的功效,以及針灸包括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和手上的神門等穴道,有利寧心安神,解決失眠困擾。 趙念廷提醒患者,應養成規律作息,固定時間上床睡覺、避免熬夜,睡前避免在床上看書、看電視或滑手機;另外,睡眠環境應保持昏暗,減少光線干擾;還有在晚上或睡前避免劇烈運動,也應避免喝咖啡或茶飲。

Read More

〈中華副刊〉骨科求診記

文‧圖/林明理 骨怪Dr.Gary饒瑞悌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醫師,從他溫柔親切的眼神中可以推測他在大學時期一定是位優秀的男子。年輕時的他是位運動選手,與書畫為伴,曾夢想成為建築師。但因其慈母病逝前,冀望他能成為一名良醫。因而他力爭上游,攻讀北醫博士,並進而為北市雙和醫院等骨科門診以及尼泊爾偏遠地域的患者帶來幸福。他與其妻育有二子,最近更開始計畫從長濱鄉回饋其妻的鄉親,來作為行善的一種生活目標,從其仁心的自覺中汲取寧靜。 近日,我因為要求診而得緣與他相識。在我歷經六個星期為右肩骨無法舉起、萬念俱灰之際,適時,這位良醫以他的專業才華醫治了我的病痛,讓我手術成功並因出院而欣喜。 回顧今年七月中旬,因騎車意外自摔,歷經多處求醫之後,終於在署東醫院院長建議下,接受骨科手術。當核磁共振的報告出爐,饒醫師在當下的判斷力卓然超群,也因而讓我得到重生的喜樂。 值此一刻,我思維平靜。特別感謝饒醫師,醫治我生命中最危急的時刻。當我平安脫離病魔,感激之淚瞬間湧現。也特別感謝署東醫院以及住院期間的值班護理師。感謝全能的主,在出院返家的這一天向祢感恩。

Read More

喘/下肢水腫/疲累 心臟衰竭警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心血管疾病已逾15年高居國人第二大死因,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臟衰竭不僅發作時間難以預測,更會導致患者頻繁出入醫院,醫師提醒,「喘、下肢水腫、疲累」恐是心臟衰竭警訊,心臟衰竭如癌症般致命,5年死亡率達5成。 響應9月29日「世界心臟日」,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謝宜璋教授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以喘、下肢水腫、疲累等症狀出現,導致患者常誤以為是壓力或生活作息不佳所致,其實這是因為心臟功能不佳、收縮能力不足,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量減少,而造成疲憊。 若病情加重,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需坐著才能呼吸的情況,若右心衰竭時,也會出現下肢水腫的症狀。此外,急性心臟衰竭患者也可能合併心律不整,若同時具備三高、抽菸、肥胖或家族病史,更應提高警覺。 研究也顯示,急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出院1年內死亡率約16%,5年死亡率更高達5成,與癌症相當。因此,治療不僅需針對心臟本身,更要積極管理共病,並及早介入。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陳益祥教授指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有:心臟移植及左心室輔助器。然而,台灣移植資源有限,平均每年僅有60–80顆心臟可供移植,卻有逾350人等待。等待過程中,約半數患者會再次因心衰竭住院,且每一次的住院,都將導致體內器官再次受到影響。 陳益祥指出,近年來,左心室輔助器(LVAD)已成為末期心衰竭的重要治療選擇。臨床數據顯示,心臟移植患者10年存活率約5成,而使用左心室輔助器(LVAD)的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8成。有些年輕患者也選擇以左心室輔助器(LVAD)取代移植,以避免長期抗排斥藥對腎臟的永久傷害。

Read More

〈中華副刊〉繃帶

■紫水晶 那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網球比賽,有不少人期待著這場對決。 一開場,L選手的腿上就裹著厚厚的繃帶入場,有人說,L選手帶傷上陣,W選手有可趁之機,就算贏了也不光采。 也有人說,如此說來,W選手壓力豈不更大,倘若輸了,還會被說連一個受傷的人都贏不了,是不是差距被拉開了。 還有人說,運動員誰沒幾個傷,說不定W選手也有傷,只不過觀眾沒看見罷了。 也有人說,L選手帶傷上陣,說不定能激發他,逼出更好的自己也不一定呀,反而是W選手容易因此而疏忽了、大意了。 那一個繃帶,對雙方來說,到底是誰的優勢、誰的劣勢,誰也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場比賽的贏家只能有一人,結果也只有一個,哪裡有那麼多的「但是」、「可能」、「因為」,哪裡有那麼多的理由與藉口呢,這回輸了,下回贏回來就是了。

Read More

護師專案補助萬元詐個資 衛福部報警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網路流傳「護理師補助專案」,聲稱提供護理工作資歷或年資,可申請最高1萬元津貼,衛福部26日指出,此為不實訊息,已報警,籲請民眾勿點擊不明來源連結或提供個資,避免權益受損。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近日在臉書貼文提醒,若看到文章開頭「上週我申請護理師補助,實際領到6000元」、「護理師補助專案很多人還不知道,這裡一次說清楚」等貼文的訊息,這是詐騙,政府補助一定會透過官方網站或公告,籲護理人員互相保護自己與同事。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26日澄清,網路流傳「護理申請補助專案」,稱只要提供護理工作資歷或年資,每人可申請新台幣1000至1萬元的津貼,這是不實訊息。 照護司副司長陳青梅表示,已發文報警抓人,目前還沒有人受騙,請民眾提高警覺。她強調,衛福部相關護理人員獎勵資訊,均透過「護助e起來」平台或衛福部官方網站公開說明。

Read More

史上首見 健保總額4大部門成長率均達上限

115年健保總額協商結果出爐,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26日對媒體說明。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明年度健保總額協商歷時13小時討論,結果於26日出爐。醫界和付費者達成共識,醫院、西醫基層、牙醫門診、中醫門診等部門都達行政院核定成長率上限5.5%,史上首見,總額9883.35億元。 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26日說明,醫界及付費者代表委員24日舉行總額協商會議,討論近13小時,結果醫院總額達6853.06億元、西醫基層總額1861.99億元、牙醫門診總額583.69億元、中醫門診總額364.29億元。 周淑婉指出,4部門健保總額的成長率均達核定上限5.5%,其他預算也有220.32億元,較114年度增加11.49億元,整體合計9883.35億元、成長率5.5%。 依健保會統計,自102年成立12年以來,健保總額協商共3次全數達成共識,分別是104、108、115年度總額,115年度總額更首度創下各總額部門都達到行政院核定總額成長率上限,預計將在健保會10月份委員會議確認後,依法報請衛福部核定。 今年付費者及醫界代表一致認同,經費投入首重友善醫事人員執業環境。周淑婉表示,因此於醫院、西醫基層、中醫門診總額均再新增提升護理人員待遇合計達55.344億元,也回應總統賴清德對提升醫護人員薪資的重視。 另,周淑婉說,為了強化醫療韌性,在醫院、西醫基層總額與其他預算中,以「加強醫院體質」、「友善醫療環境」為目標編列77.611億元,優先調整包含兒童重症及住院基本診療項目、重大外傷緊急處置等支付標準。並投入經費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CC)及「提升假日開診率」,致力於改善急診壅塞。 在保障兒童就醫方面,健保署提案獲得支持,在醫院、西醫基層總額合計通過249億元,用於0至6歲兒童醫療服務,盼促進兒科人才留任,提升照護量能及品質。 照顧弱勢部分,罕病、血友病藥費增加編列11.95億元,總費用達到192.21億元;新醫療科技引進、藥品及特材給付規定改變等項目,也增編71.583億元。其餘持續投入經費用於居家醫療照護、在宅急症照護、高齡口腔照護等。

Read More

68歲婦跌倒背痛3月 脊椎感染化膿

衛福部台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說明,患者胸椎第5、6節間出現3公分感染性大膿包,壓迫神經導致疼痛。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68歲陳姓婦人去年底在家中不慎跌倒,因仍可以自行爬起來行動不受影響,不以為意。未料貼痠痛貼布、吃消炎藥超過3個月背痛不但未改善,還疼痛加劇,最後痛到無法走路緊急送急診,才發現疑因跌倒造成胸椎骨折合併脊椎感染化膿,導致神經遭壓迫疼痛,經清創手術合併抗生素治療,目前穩定追蹤治療中。 衛福部台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表示,患者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今年2月在家中不慎滑倒,一屁股跌坐地上,雖然疼痛但仍可以自行爬起,想說到住家附近診所拿止痛藥跟貼布就沒事了,沒想到疼痛不但未減緩,上背部還越來越痛,最後痛到受不了,家人才緊急送急診。 「斷層掃描顯示經除了胸椎第5、6節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還發現該部位合併有顆約3公分大化膿感染的大膿包壓迫脊髓神經,難怪痛到無法忍受。」陳典廷會診感染科團隊,進行清創手術合併抗生素整合治療,患者住院兩週後已經可以走路出院,目前戴著背架、持續抗生素治療,待感染控制穩定後,準備再進行胸椎固定手術。 陳典廷指出,脊椎感染是一種細菌、結核菌或其他長期使用藥物等因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見症狀包括持續背痛、發燒、怕冷、體重減輕,以及可能伴隨神經壓迫而引起的腰背痠麻或腳無力等症狀;臨床上以抗生素輔以背架固定治療為主,如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如本個案出現感染化膿等情況,必要時,就需要進行清創手術。 陳典廷提醒,很多人都有腰痠背痛的困擾,但如果背痛經復健運動或藥物治療,疼痛度未減緩還加劇,可能是出現脊椎感染或長腫瘤等問題,建議應到大醫院進行檢查,避免傷及脊椎神經,造成不可恢復的永久傷害。

Read More

40歲以上5成有老花 常見兩種以上眼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老花並非老年人的專利,眼科醫師曝驚人數據,40歲以上每2人就有1人有老花困擾,看電腦報表、簡報常常覺得模糊、回工作訊息還要拿下眼鏡,老花危機的嚴重性不可小覷! 諾貝爾眼科總院長、台灣眼視光醫學會理事長張朝凱教授表示,隨著年齡增長,眼部組織逐漸退化並影響調節功能。據臨床資料,許多熟齡民眾同時罹兩種以上的眼疾,因此及早處置、避免惡化是關鍵。 台北站前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林宜鴻醫師進一步提醒,老花一開始較難被察覺,多數民眾都以為只是暫時現象,可能瞇眼或是讓眼睛休息就會得到緩解。但靠「瞇眼硬撐」不能解決老花困擾,長期強迫睫狀肌用力恐加劇頭痛、肩頸痠痛等情形,更可能會影響工作表現,讓生活品質惡化。 另外,持續習慣模糊視野下,更恐忽視乾眼症、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年齡相關高風險眼疾的早期徵兆! 諾貝爾眼科診所引進德國蔡司「近視老花解決方案」,包含微創2.0 AI導航近視雷射、新型老花雷射,是目前熱門矯正療程。 一項針對台灣地區展開的「近視老花雷射臨床研究合作計劃」顯示,新型老花雷射治療可以同時矯正老花、近視、散光或遠視等問題,老花最困擾的近距離視力(如看書、看手機)術後可提升3倍達到0.9、中距離視力(如看電腦、吃飯)更可矯正至1.0以上。 多數患者在術後約8成時間可脫離眼鏡依賴,惟夜間駕車或進行精細工作會須眼鏡輔助,無疑是為老花、近視率雙高的台灣民眾,帶來回復生活品質的老花治療曙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