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天才們愛慕的才女 ∣∣露‧莎樂美

■王建文

露‧莎樂美(Lou Salomé)曾經是哲學家尼采摯愛的女朋友,1882年時尼采曾兩度向她求婚,但兩人間的關係終究只維持了半年,莎樂美選擇了三角關係裡的另一位哲學家保羅‧瑞(Paul Rée),之後兩人在柏林共度了三年,尼采對莎樂美和保羅‧瑞都十分不滿。他們三人友好時曾拍過一張所謂「三位一體」的合照,尼采曾說:「要去女人那裡嗎?別忘了帶鞭子。」在這張合照裡,鞭子卻落入女人(莎樂美)手裡;那只是一根小細鞭,是一根細枝連著一小段短繩之類的,但那象徵著優勢、權力與主權。在兩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中,兩位男方都得努力討好女方,於是女方佔了優勢,鞭子由莎樂美拿著,正好透露出此「三位一體」戀情的實際狀態。尼采與莎樂美分手後,專心寫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要去女人那裡嗎?別忘了帶鞭子。」這句話正是出自該本鉅著(第一卷,藉由老婦人之口說出 ),尼采似乎在自己的作品裡透露出失戀的憤懣之情。之後尼采再也沒愛過其他女子,結識莎樂美之初,尼采就對她說:「我們是從哪顆星球一起掉到這個世界的?」莎樂美超越傳統、特立獨行的言行激發了天才人物尼采的靈感。

莎樂美與保羅‧瑞的密切友誼接近尾聲時,她於1887年(二十六歲)嫁給那位精通中亞各國語言的東方學教授安德烈亞斯,教授比她年長十五歲。其實莎樂美不想結婚,而且她也不愛安德烈亞斯,這位教授多次向莎樂美求婚都遭婉拒,最後他在莎樂美面前把刀子刺進自己的胸膛,那可能是一種魔術技倆,但效果十足,莎樂美驚訝之餘只好答應結婚。但莎樂美也反將一軍,要求安德烈亞斯承諾莎樂美在婚後仍然擁有如同婚前的自主權(兩人是無性夫妻),如此則可維持恆久的夫妻名義。安德烈亞斯接受了,對於後來莎樂美些許的浪漫情事他並未干預,他所重視的是夫妻名義,以及基本上要居住在一起。自然他們沒有生小孩,莎樂美也信守承諾,直到安德烈亞斯高齡去世時和去世後都一直維持夫妻名義,莎樂美的全名中間始終銜有夫姓。

莎樂美三十六歲(1897年)時結識德國詩人里爾克(R.M. Rilke),那時里爾克年僅二十二歲,只是一位初出茅廬、籍籍無名的小詩人,沒有人能預料到後來里爾克竟成為與同時代之法國詩人梵樂希(Paul Valéry)齊名的大詩人。年少的里爾克狂戀莎樂美這位大姐級的才女,莎樂美應和著他。莎樂美啟發里爾克對神的探索,帶他去俄國旅行,並且拜訪了從事精神革命、過著農民生活的托爾斯泰。里爾克發覺俄國似乎是他精神上的原鄉,俄國人是對上帝十分虔敬的民族,那兩次俄國之旅促成里爾克寫出《時間之書》這本重要的屬靈詩集。莎樂美和里爾克之間的戀情持續了三年,之後轉化為終生友誼。莎樂美本身是素食主義者,里爾克由於對她的愛戀,受其感召而逐漸成為素食者,也可能是來自他對採行素食的托爾斯泰的景仰。里爾克在1914年6月29日寫給莎樂美的信件裡寫道:“ ……it has been a month since I arrived here. I have spent it under a strict vegetarian regimen……

”;此外,有一次雕塑家羅丹(A. Rodin)請里爾克用餐,餐桌上有肉食,但里爾克完全不取食肉類,而羅丹也沒注意到。

風華絕代的莎樂美本身是多產作家,出版過小說、宗教哲學論文、人物評傳等等,是當時歐洲藝文界的活躍人物。莎樂美五十歲那年從文學領域轉入精神分析領域,次年成為佛洛伊德的學生和助手,固然得其真傳,但莎樂美並非盲目接受佛洛伊德的理論,她總是有自己的見解。莎樂美撰寫的精神分析論文令佛洛伊德十分激賞,他認為莎樂美的某些見解甚至超越了佛氏自己。莎樂美是首位獲准參加精神分析研討會的女性,而每當莎樂美偶爾未出席時,佛洛伊德就覺得若有所失。他們兩位時常通信,《佛洛伊德與莎樂美通信集》一書成為精神分析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獻。1914年,莎樂美回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 開設精神分析診所,幫助了許多苦惱的人,執業約達二十年之久。半個多世紀之後,1994年,哥廷根市內最大的精神分析研究院改以莎樂美的全名(Lou Andreas-Salomé)來為該機構命名,以紀念莎樂美對精神分析學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