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肌少症是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與力量逐漸減少的現象,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增加跌倒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失能,可說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隱形殺手。但醫師提醒,肌少症並不是專屬老年人,40歲後就應該開始預防。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健科主任周建文指出,6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將會加快,每年可減少3-8%,不過,肌少症並不是專屬於老年人。可利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或雙能量X射線吸收測定儀測量肌肉質量,也可透過手握力測試、行走速度檢查來評估肌肉功能是否異常。也能自我檢測,把雙手的食指及拇指,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來,如果雙手圍成的圓大於小腿最粗處,代表有肌少症的可能。
營養及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物理治療師張鈞渝表示,阻力運動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舉啞鈴、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鍛鍊肌肉的運動。另外像深蹲可訓練臀大肌、股四頭肌;膝蓋伸展可訓練股四頭肌;膝蓋彎曲可訓練腿後腱;腳橫抬及踮腳尖分別可訓練臀中肌與腿三頭肌,建議初期以8至10組主要肌群動作,每星期至少兩次,並漸進增加強度。
肌少症影響層面並非只有四肢,可能也會影響控制吞嚥的肌肉群進而導致吞嚥困難。語言治療師呂昂衛表示,吞嚥困難是造成營養不良危險因素,可透過螢光吞嚥攝影檢查或內視鏡檢查評估。長者可進行吞嚥技巧及運動預防或改善吞嚥功能,例如低頭縮下巴、用力吞嚥法、舌頭阻抗運動、咕嚕聲漱口法、喉頭肌肉運動等方式,訓練口腔肌肉力量及增強吞嚥肌肉群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