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顆奇異果 每週排便增1.5次

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左起)與秘書長李柏賢呼籲腸道健康從多吃水果開始。(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每年5月29日是由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發起的「世界消化道健康日」。醫師提醒,慢性便秘不僅造成生活困擾,長期下來更可能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需要提高警覺及早因應。

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指出,根據調查顯示,台灣學齡兒童中有32.2%曾經歷便秘(約每3名學童就有1人),女性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成年族群盛行率約在15~25%,隨年齡增長情況更嚴重,65歲以上長者約有4成飽受便秘困擾。

他提醒,便秘若出現突然惡化或型態明顯改變、伴隨腹痛、體重減輕、貧血、解黑便或血便;長期依賴瀉劑仍無效,或排便困難持續超過2週等警訊,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癌等病變相關,應提高警覺並盡快就醫,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

郭昭宏表示,腸道健康是身體整體健康的根本。許多腸道困擾可透過簡單的飲食調整改善;補充足量的膳食纖維與天然水果酵素,更是日常保養腸道、預防便秘與消化不適的關鍵。像是富含水溶性纖維、低腹敏的水果若能融入每日飲食中,如早餐時食用1~2顆綠奇異果,將有助於維持良好腸道功能。

台灣腸道醫學會秘書長李柏賢指出,一項發表於《美國胃腸病學雜誌》的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納入功能性便秘與便秘型腸躁症患者結果顯示,每天食用2顆綠奇異果,排便頻率每週平均可增加1.5次,並顯著減輕腹部不適。

另一篇刊載於《亞太臨床營養學雜誌》的台灣研究也指出,患者每日餐後攝取2顆綠奇異果4週後,排便頻率從每週2.8次上升到4.4次,並縮短大腸通過時間約8小時,整體腸道功能明顯改善。

李柏賢建議,每天攝取足量膳食纖維,多吃蔬菜、水果與全穀類食物,並維持每日約2000cc的水分攝取,以促進排便規律與腸道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