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創新獎項—愛迪生獎 今年度獲獎名單公布

  金屬中心榮獲愛迪生獎一金二銀一銅殊榮。(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享譽全球的創新獎項—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今年度獲獎名單公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憑藉卓越的研發實力與技術創新大放異彩揚威國際,以「AI人工智慧、智慧醫療」為主軸,榮獲一金二銀一銅殊榮,獲獎的四項技術展現台灣在金屬材料製造、醫療與資安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更為產業帶來突破性的技術應用。 榮獲金獎的「3D磁感定位精準ICH手術導航系統」以3D磁感定位多功能內視鏡技術,為醫師提供多維度穿透視力,整合精微磁感測器多功能內視鏡實現顱內多模態影像融合手術導航,精準快速直達出血病灶,減少百分之八十術中輻射暴露,多功能內視鏡臨床效果顯著手術死亡率下降,未來將推動臨床應用,提升腦中風治療的安全性與成功率。 獲得銀獎的是「小型化高效銲接協作機器人」,如同銲接師傅的「智慧雙眼」,減少厚板鏟修次數,提高銲接效率百分之九十,並降低百分之六十設備建置與運行成本,為航太、造船與基礎建設領域提供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已成功應用於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及大型造船業。 獲得銀獎之「航太用AI優化放電加工設備」,運用人工智慧自適應技術,首創智慧調整放電加工參數,實現即時監測與補償機制,使傳統精修加工時間縮短超過百分之五十,加工精度等級提升,帶動航太級零組件製程效率與精度升級,為高端製造業產生革新突破。 金屬中心執行長賴永祥表示,中心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研發,已連續八年榮獲十五座愛迪生獎,不僅彰顯中心在多元技術的深厚研發能量,更為產業提供高效、安全、智慧化的創新解決方案。未來,將持續助力台灣創新技術與國際市場接軌,攜手產業夥伴推動智能化升級與永續發展的新里程碑。

Read More

捷運綠線八德區介壽路二段6/10起施工 車輛請靠右側減速慢行

捷運綠線八德區介壽路二段六月十日起施工,車輛請靠右側減速慢行。(捷工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捷運綠線為施工所需,自一一四年六月十日夜間起,封閉八德區介壽路二段十五號至六十七號及一百六十七-三號至一百八十五號往桃園方向車道,車輛請靠右側減速慢行,限速三十公里,施工期間請駕駛人遵循相關標誌、號誌及標線,聽從義交人員指揮。 捷工局四日表示,施工期間造成民眾交通動線改變,感謝市民朋友體諒配合,施工團隊將秉持最短施工期程為目標,盡早完成工程施作。最新的交維資訊,請上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官方網站查詢。

Read More

69歲老婦閃車先撞上1車 人車墜落溪床四輪朝天獲救

六十九歲鄭姓婦人駕駛自小客車在頭城加油站前五叉路口失控沿台二線青雲路三段暴衝,消防人員抵達,使用破壞器材協助脫困,經送往陽明交大醫院治療無大礙。(記者林坤瑋攝)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四日清晨,又有一名六十九歲鄭姓婦人駕駛自小客車從頭城往北方向,在頭城加油站前五叉路口失控沿台二線青雲路三段暴衝,先撞上烏石港區段徵收內道路行駛中一輛自小客車後,衝進武營橋下方的武營溪床,人困在車內,消防人員抵達,使用破壞器材協助脫困,經送往陽明交大醫院治療無大礙。 鄭姓婦人表示,她開車往北上,欲回頭城鎮更新里住處,是頭城加油站前五叉路口(台二線青雲路三段五一五巷口附近)為閃避車輛失控,不慎翻落武營溪床四輪朝天。警方對其實施酒測,無酒精反應,詳細肇事原因待後續調查釐清。 警方調查,鄭姓婦人於四日清晨六時許,駕駛自小客車從頭城往北方向,行至頭城加油站前五叉路口繞進台二線(北濱公路)青雲路三段,突然暴衝,駛入烏石港區段徵收區綠地又衝進區段徵收區內道路,接著衝撞在路旁由簡姓駕駛的一輛自小客車後,直接墜落約二、三公尺深的武營溪翻覆四輪朝天,鄭姓婦人受困車內,頭城消防分隊報,即時趕往搶救,消防人員使用破壞器材協助脫困。 警方說,鄭婦左肩及右胸疼痛,意識清楚,救出後送往陽大附醫;簡姓駕駛送醫治療無大礙。

Read More

藝術療癒走進部桃 癌友拼貼畫展述說生命故事

藝術療癒走進部桃,癌友拼貼畫展述說生命故事。(部立桃園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為讓醫療場域多一份藝術與療癒的溫度,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即日起於門診大樓二樓藝文走廊舉辦「癌友家庭拼貼畫展」,展期自五月三十日至八月一日,邀請民眾在候診片刻,停下腳步感受一幅幅由病友與家屬創作的生命故事。 此次展覽由桃園醫院與育田基金會攜手合作,展出內容為「癌友家庭拼貼畫比賽」歷屆得獎及入選作品。這些作品多由全台癌友與其親屬共同創作,年齡層橫跨孩童至長者,以拼貼及多媒材藝術方式,搭配文字訴說罹病歷程中真實的情緒與盼望。本屆比賽主題為「當我(或親友)罹癌時,我需要……」,展出內容不僅富有創意,更蘊藏情感與意義。 桃園醫院社工師林詩軒四日表示:「這些畫作的完成不僅是創作的終點,更是療癒與重新出發的起點。癌友與家屬藉由畫筆訴說故事,不只療癒自己,也溫暖他人。」 桃園醫院社工室主任余偌(土千)指出:「桃園醫院長期透過藝文走廊與社福團體合作,讓醫院不只是治療的場域,更是心靈支持的平台。希望透過藝術,陪伴病人與家屬度過艱難時刻。」 林詩軒說,育田基金會亦將本屆獲獎作品製作成二零二五公益筆記本,開放民眾捐款索取,所得將用於協助弱勢癌症家庭,筆記本採用可重複使用皮製封面,兼具實用性與環保理念,也傳遞藝術背後的溫暖力量。 一位來自雲林的獲獎癌友曾表示:「我會找時間去高雄看我的作品。」這句話成為許多病友心聲的縮影,透過展覽,讓生命的願望得以實現,也讓社會看見他們的努力與堅強。

Read More

今年已累計69例 境外登革熱 創6年同期次高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疫情。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3日公布,登革熱今年雖尚無本土病例,但境外移入亦已累計69例,為6年同期次高。近期進入梅雨季,天氣炎熱且降雨多,本土疫情風險增,請民眾清理積水容器以免孳生病媒蚊。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6月2日累計6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為近6年同期次高,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占91.3%,以印尼3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10例、越南8例及馬爾地夫6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本土登革熱,但過去兩年6月首週都是本土登革熱首例個案的發病時間,去年是6月4日發病的高雄市個案,前年則是6月3日發病的台南市個案,提醒民眾注意防範,主動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以減少病媒蚊孳生及感染登革熱風險。 羅一鈞指出,目前已經進入梅雨季節,全台各地均有降雨,雨後積水容器增加,加上氣溫炎熱,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增加社區感染與傳播風險。呼籲民眾主動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以減少病媒蚊孳生及感染登革熱風險。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民眾遭查獲有斑蚊孑孓的孳生源可處罰鍰3000~1萬5000元。 疾管署表示,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持續,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也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工作。

Read More

陽明交大揭清除毒蛋白關鍵基因

陽明交大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關鍵基因,可掌握細胞垃圾清除系統運作,主導清除引發巴金森氏症毒蛋白的路徑。(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一關鍵基因,可掌握細胞垃圾清除系統運作,主導清除引發巴金森氏症毒蛋白的路徑,成為未來開發巴金森氏症治療藥物的潛在新靶點。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 陽明交大表示,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是由毒性蛋白異常堆積造成。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何淑君團隊透過研究果蠅與小鼠大腦,揭示由GAK/aux基因主導的溶酶體清除路徑,能有效移除引發巴金森氏症的毒蛋白α-突觸核蛋白。 研究團隊發現,果蠅中的aux基因與小鼠中的GAK為同源基因,主要存在於膠質細胞中,負責調控溶酶體的酸鹼值與酵素活性;若該基因缺失,溶酶體將無法維持應有的酸性環境,導致細胞內毒蛋白無法被降解,進而在腦部大量堆積,造成神經細胞損傷。 團隊透過動物實驗證實,果蠅在缺乏aux基因的情況下,出現運動能力下降、壽命縮短等現象;小鼠缺乏GAK基因則表現出步態不穩、運動遲緩等症狀,與人類巴金森氏症病患的退化表現極為相似。 何淑君表示,團隊在2017年發現該基因在巴金森氏症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這次研究進一步證實,GAK/aux基因像是溶酶體的「酸性調節閥門」,透過維持溶酶體酸性環境調節毒蛋白降解,掌握整個細胞垃圾清除系統的運作,這個開關一旦失效,清除系統也隨之停擺。 她指出,透過這項研究發現,只要能讓這個開關恢復作用,膠質細胞就能重新運作清除毒蛋白,這將成為未來開發巴金森氏症治療藥物的潛在新靶點。

Read More

翁罹攝護腺癌 屏基海福刀解危

屏基引進海福刀的無創治療系統,治療攝護腺癌效果令人滿意。圖為77歲高姓老翁(右5)感謝醫療團隊。(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77歲高姓男子因下腹悶痛就醫,檢查發現攝護腺癌指數超標,轉診至屏東基督教醫院確認罹癌。經以海福刀進行無創治療,無復發跡象、無尿失禁、無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治療成果令人滿意。 屏基泌尿科團隊1年多前導入高強度聚焦超音波、俗稱海福刀的無創治療系統,為早期攝護腺癌患者提供更安全、微創且具高療效的治療選擇。 泌尿科主任錢家陞指出,海福刀透過超音波聚焦技術,將能量集中於病灶區域,瞬間加熱至85度以上摧毀癌細胞。治療過程不涉及放射線也不需動刀,不僅出血風險極低,且術後恢復迅速,副作用較少,住院時間從傳統手術的5~7天大幅縮短至1~3天。 與傳統手術或達文西手術相比,海福刀治療可有效避免對攝護腺周圍神經與血管的損傷,顯著降低尿失禁與性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幫助患者迅速重返工作與家庭生活,重拾自信與尊嚴。 除了技術上的優勢,屏基引進的海福刀系統更搭載人工智慧導航與影像融合技術,準確辨識腫瘤位置與範圍,避免傷及周邊健康組織,提高治療精準度與安全性。 錢家陞強調,攝護腺癌早期幾乎無症狀,等到侵犯膀胱或尿道,才會出現排尿困難、尿失禁等明顯症狀。若能早期發現治療,5年存活率達95%以上,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2年進行1次攝護腺癌指數抽血檢查。 另一個讓熟男困擾攝護腺肥大問題,錢家陞說,屏基引進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適用於攝護腺增生組織30~80公克以內患者,不動刀、沒有切割、幾乎不出血,保留射精阜,相較傳統攝護腺手術更少侵入性,對希望保留射精功能年輕病患是優選;加上手術時間只要10分鐘,手術時間短且麻藥使用少,也適合老人家。

Read More

興大研究:天然精油可改善慢性疲勞

興大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迷迭香等精油找出其中最有潛力對抗疲勞的候選物。(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慢性疲勞是現代人常見、卻難以治療的健康問題,尤其在癌症治療後或長新冠患者中更為明顯。中興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王升陽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期於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天然植物精油中的成分T-cadinol,可能成為對抗慢性疲勞的重要天然藥物候選物。 現行治療慢性疲勞的藥物治療常伴隨副作用,因此尋找來自自然界、低毒性的新選擇成為研究熱點。研究團隊分析來自5種常見藥用植物精油,如迷迭香、百里香、薄荷、鼠尾草、生薑等的872種天然化合物,找出其中最有潛力對抗疲勞的候選物。T-cadinol不僅與疲勞相關的核心蛋白如EGFR、BCL2、IL-6等有良好的結合力;更經過100奈秒的分子動力學模擬驗證,其與蛋白的結合在模擬中保持穩定,顯示其具備長時間作用且穩定的抗疲勞潛能。 王升陽表示,團隊關注這些天然成分是否能在不產生毒性的情況下,作用於人體中樞神經與免疫系統中的疲勞關鍵蛋白,T-cadinol的特性與穩定性讓人非常期待其未來的應用潛力,特別是在自然療法與芳香療法領域。該研究為T-cadinol進一步應用於癌症相關疲勞、神經性疲勞或長新冠倦怠症候群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未來,研究團隊將進行細胞與動物實驗,評估實際的生理反應與劑量安全性,並朝向開發天然抗疲勞產品的方向努力。

Read More

護理紀錄估重症出院後死亡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重症加護病房患者不僅住院期間需要被密集看護、追蹤,部分患者在出院後1年內,仍有病情惡化、再入院甚至死亡的威脅。台北醫學大學發表全球首創「深度神經網路系統NurnaNet」,可解析護理紀錄,並預測病患出院後6個月及2年內死亡風險,準確率可達8成,讓醫護團隊能提早識別高風險族群。研究登上國際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北醫大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教授張詠淳帶領研究團隊,利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MIC-III重症醫療資料庫,分析2001~2012年近1萬7000筆ICU患者護理紀錄,建構「NurnaNet」,預測病患出院後死亡風險。 張詠淳表示,傳統AI預測模型多依賴結構化電子病歷(EHR)資料,如生命徵象、病史、檢驗數據等欄目;但由護理人員撰寫的護理紀錄蘊含病情變化、第一線觀察及專業判斷,這些大量非結構化文字紀錄極具參考價值,能提供更精準的判斷。 研究團隊突破傳統限制,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開發「關鍵護理描述萃取器」,快速擷取護理紀錄中最關鍵的資訊。 團隊並結合專為臨床語境設計的預測訓練模型,克服傳統AI模型難以處理長篇文字紀錄的限制。研究結果也讓臨床醫師感到訝異,例如能針對護理紀錄上患者的關鍵用藥、是否使用升壓劑等文字描述綜合判斷,甚至能將報告中重要的中英文混雜文字描述,整合至預測模型參考值等。 張詠淳強調,這套預測模型的建立為全球首創,且研究團隊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透過AI從繁雜的文字紀錄,找出可能與病患存活率相關訊息,突破過去AI難以判讀非規則性的大量文字敘述的限制。此系統預測高風險患者出院6個月以及2年內的死亡風險,準確率最高可達80%。 北醫大護理學院副院長邱曉彥指出,目前鮮少有可以預測高風險出院後死亡率的工具。這項成果可望協助提早判斷可能在出院後具高風險的病患,並擬定調整後續的回診與照護計畫,降低患者再入院與死亡風險。

Read More

藥師公會呼籲備妥基本防疫物資

COVID-19疫情上升,藥師公會全聯會3日呼籲民眾,自主儲備5類基本防疫物資。(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升溫,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3日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備妥家用常備藥品與快篩試劑、醫用口罩、體溫計與血氧機、酒精與乾洗手液等基本防疫物資。 藥師全聯會呼籲民眾準備包括家用快篩試劑(COVID-19抗原),當出現咳嗽、喉嚨痛、發燒等疑似症狀時能即時檢測,並及早隔離與就醫;尤其家中有年長者、慢性病患或免疫力低下等重症高風險族群,更應備妥足量快篩試劑,以利第一時間掌握感染風險。 醫用口罩尤需備妥,於進出醫療院所、搭乘大眾運輸或是人潮密集場域時佩戴,尤其針對長者、孕婦、免疫低下者更應落實。酒精與乾洗手液也建議使用70~75%濃度之酒精產品,且應避免使用香精成分過高之產品以免刺激皮膚或影響效果。 家用常備藥品應予備齊,包括退燒止痛藥(如乙醯胺酚、布洛芬)、止咳化痰藥、腸胃不適用藥及電解質補充液等,慢性病患者也應留意手邊處方藥的用量是否充足,並多利用社區藥局領藥服務,降低就醫感染風險。體溫計與血氧機,建議高風險族群備妥血氧機,若出現血氧持續低於94%、高燒不退等症狀應盡速就醫。 藥師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疫情已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但新興變異株仍可能對高齡、慢性病患與免疫低下族群造成威脅。民眾應提高防疫意識,並善用社區藥局專業資源,有任何用藥或物資準備的疑問,都可諮詢藥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