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3類人易得長新冠

逾8百萬人染疫  高齡、女性或呼吸窘迫患者 整合復健治療可加速痊癒 何建輝指出,目前已有研究指出,高齡、女性或初期呼吸窘迫的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機會較其他族群高。 (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自108年延燒迄今3年,台灣累計超過800萬人確診、1萬3千人喪命,今年隨著全國邁向共存,「長新冠後遺症」的治療仍是現今醫療重視的課題。研究顯示高齡、女性或初期呼吸窘迫的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機會較其他族群來得高,現衛福部也正積極整合相關醫療院所,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安南醫院胸腔內科醫師何建輝表示,新冠肺炎患者中僅有1成左右會達到重症乃至肺纖維化情況,約有5%至20%患者在確診康復後更可能迎來「Long COVID(長新冠)」回馬槍,出現長期後遺症,常見症狀包括心臟、呼吸道問題,如胸悶、胸痛、喘、咳嗽、心悸等;其他系統症狀如腸胃道不適、嗅味覺喪失、失眠、倦怠、頭痛、記憶力衰退、甚至類似創傷症候群等。 何建輝指出,長新冠與患者當初確診時的嚴重程度無直接關聯,後遺症的發生可能是是因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甚至引發身體防衛機制導致,進而造成自身組織傷害。長新冠的好發族群目前尚無統一共識,但已有研究指出,高齡、女性或初期呼吸窘迫的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機會較其他族群來得高;而青少年不屬好發族群,少於2%的孩童產生持續8週以上的後遺症。 目前長新冠的治療傾向各科復健及輔助,如呼吸道相關症狀需由胸腔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用氧、或是否嚴重肺纖維化至需使用抗纖維化藥物,以及合併復健科醫師,安排相應的心肺復健以恢復功能等。若為心理壓力、類創傷症候群的患者,則需要心理諮商、身心科醫師的介入。

Read More

打4劑男染疫 解隔後仍病逝

國內8日新增1萬5227例COVID-19本土病例;儘管政府放寬戶外戴口罩政策,許多民眾仍維持戴口罩的習慣。圖為孩童戴口罩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內玩耍。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公布,國內新增1萬5227例本土病例,確診個案增中重症149例、37人死亡,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為有40多歲男性,曾接種4劑疫苗,確診解隔後仍病逝。 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國內新增1萬5227例本土個案,新增個案比上週四降幅約為2.4%;另外,境外移入增56例。 確診個案新增中重症149例(中症120例、重症29例),其中37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其中35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21人未打滿3劑疫苗、13人沒有接種任何疫苗,20人年齡超過80歲。 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死亡個案較年輕的是一名40多歲男性,已接種4劑疫苗,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須定期洗腎,個案在11月1日確診,當天因病況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11月21日解除隔離,12月5日過世,死因為腸胃道出血合併缺氧性腦病變、新冠病毒感染。

Read More

3狀況例外 醫院解封!10日起探病免快篩

有症狀、自主防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者 仍要持陰性證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疫情指揮官王必勝8日宣布,經持續滾動檢視醫療應變措施,以及衡酌民眾探病需求與醫院防疫安全,再放寬自10日起赴醫院探病者可免提供快篩,但若有症狀,或是值自主防疫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者,仍要篩檢。 王必勝表示,原定放寬開放單一時段可有兩人探病規定不變之外,針對相關篩檢部分,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經持續滾動檢視醫療應變措施,以及衡酌民眾探病需求與醫院防疫安全,若無相關症狀且無暴露風險者,無須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抗原快篩陰性證明。 不過,王必勝強調,若有症狀,或是值自主防疫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者等3種情況,應儘量避免前往醫院探病,如有必要探病時,仍應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抗原快篩陰性證明後探病。 王必勝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仍有實地探視需求,探病者進入醫院應全程配戴口罩。 對疫情趨緩,王必勝表示,自取消戶外全程配戴口罩,但大部分民眾仍習慣配戴口罩,有利防疫,因此,年底及跨年活動不再另做例外規定,尊重主辦方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強規定,惟仍建議在戶外如有症狀、人潮擁擠、通風不良,還是要戴上口罩。

Read More

醫衛產業新南向 台大新竹分院與印尼醫院、醫學院簽署合作

  新竹台大分院與萬隆地區Immanuel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期盼將來在人才培訓、醫療學術交流、智慧醫療領域持續交流。(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台大分院余忠仁院長日前帶隊院內的國際醫療中心、智慧醫療創新中心組成跨專科考察團赴印尼萬隆地區考察。此行與萬隆地區Immanuel醫院、YTPK集團所屬之Universitas Kristen Maranatha醫學院、Unggul Karsa Medika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拜會當地僑會,奠定台大醫院體系與印尼萬隆地區醫療交流之里程碑。 配合新南向醫衛政策,新竹臺大分院與University Kristen Maranatha醫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期盼雙方將來在醫學生代訓、學術交流等領域展開合作。(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新竹台大分院表示,配合衛福部新南向醫衛產業發展政策,積極拓展與萬隆地區之醫療交流。萬隆地區位於西爪哇省,為印尼第三大都會區、人口約200萬,距離雅加達4小時車程,稠密的人口帶來大量的醫療需求。此次新竹台大分院拜會萬隆地區二間規模較大的私人醫院與教學醫院,除了了解當地醫療體系現況,亦討論將來雙方合作機會,未來預計在學術活動、人才培訓等領域展開交流。 院長余忠仁表示,新竹台大分院在急重症治療、心血管疾病治療、複合式手術室等領域皆有國際水準,智慧醫療的發展更是執醫界之首耳,期盼透過合作備忘錄的簽訂,能夠發揮本院社會責任,幫助萬隆地區醫療品質提升。

Read More

送愛弱勢兒 逾30藝人獻聲

演藝圈生力軍齊聚,為弱勢兒童發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演藝圈生力軍愛心無限,齊聚為「未拆封的聖誕禮物」公益演唱會化身公益大使,進棚拍攝宣傳海報,為弱勢家庭兒童發聲,並預告演出當天會親自準備貼身收藏的禮物給幸運的粉絲朋友,答謝大家的愛心。 原子少年瑋弟、尊揚、川祐、女神布丁、比熊-陳又禎、歌手紀源、徐承宏、徐小花等逾30位藝人,都即將在12月30日晚間7時在台北三創生活園區「未拆封的聖誕禮物」公益演唱會演出,齊聚為「紅心字會」弱勢家庭兒童募集善款。 原子少年的瑋弟為了這場公益活動,當天還特別從韓國飛回台灣,預告會準備「超炸」的表演。比熊-陳又禎則是犧牲去泰國工作賺錢的機會,也要力挺做公益。原子少年尊揚,為了這次的公益活動,將會獻出首次公開的節目,會組成樂團「Loading Story」帶來許多原創歌曲。

Read More

癌友吃對食物 4大指標改善

營養師3個月飲食指導及控制黃金密碼 體重、三高指數、營養攝取及生活品質均好轉 癌症關懷基金會積極研發防癌的飲食指導介入模式。癌友經飲食指導後,生活品質、三高等指數均有改善趨勢。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癌症是國內重要死亡肇因之一。為幫助癌友抗癌,癌症關懷基金會積極研發幫助抗癌防癌的飲食指導介入模式。據統計,癌友經飲食指導後,生活品質、三高等指數均有改善趨勢。 癌症關懷基金會自2011年開始,積極研發幫助抗癌防癌的飲食指導介入模式,透過為期3個月的「癌友飲食指導專班」,經營養師用心指導後,看見許多正向成果及激勵人心的回饋。至今已開辦北區22梯次、中區8梯次、南區7梯次,共計37梯。 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表示,癌友飲食指導專班可說是「全方位飲食指導介入模式」,學員擁有專屬營養師及飲食黃金密碼,每日需撰寫飲食記錄本,包含餐食、飲水量、排便與運動等,課程前後還需做抽血檢查及生活品質問卷調查,以評估疾病改善狀況。 根據觀察,癌友們經飲食指導後,體重、三高等指數、營養攝取及生活品質均有改善。黃翠華說明,體重變化是許多癌友擔心的問題,介入前36%癌友體位未盡理想,其中過重占27%,太瘦9%,而專班介入後,能顯著幫助過瘦癌友增重,其中最多3個月胖4公斤、過重/肥胖者最多3個月瘦6公斤。 另,學員在治療過程中大多聚焦在腫瘤的變化,三高等生化檢查常未留意,統計發現介入前超過10%有肝功能指數異常、高膽固醇血症者近30%、高三酸甘油酯近15%、飯前血糖異常近25%、尿酸高近10%。經3個月的專班指導介入,以上項目都有顯著改善;治療常造成白血球與紅血球低下,是許多癌友的困擾,介入後有明顯改善。 黃翠華也說,相較於介入前,癌友各類食物攝取達成率有顯著改善,換算成熱量、蛋白質、脂肪與醣類,則平均達成率近95%。在食物攝取的種類部分,介入前每日平均19種,介入後顯著提升到27種,增加最多的是多色蔬菜、堅果與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食物。同時透過營養師不斷的鼓勵,癌友逐漸養成增加飲水與運動習慣。

Read More

肯定台疫苗數據分析 莫德納盼合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莫德納是台灣採購新冠疫苗最大廠商,該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也來台拜會防疫團隊,對此,疫情指揮官王必勝8日表示,莫德納很重視台灣市場,希望進行多方面合作。 王必勝表示,與莫德納洽談內容主要是詢問未來新冠疫苗接種的規劃看法,但還是要觀察病毒演變,無法確定明年要打幾劑。 同時,隨著疫情演變,王必勝希望莫德納疫苗正式申請藥證以取代現在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對於未來穩定疫苗供應或者自費供應問題,比較容易解決,莫德納公司也同意會開始進行藥證申請。 至於莫德納提出發展新冠加流感的mRNA疫苗開發,王必勝表示,現在很難說會不會未來這樣方式接種,畢竟新冠疫情還沒穩定,未來疫苗怎麼打?打幾劑?都會影響組合式疫苗的開發。 此外,王必勝表示,莫德納特別提到希望和台灣做資料分享合作,發表研究,「對方對於我們的數據品質、監測成效,覺得很有信心,」雙方未來會進行很多方面合作,產出數據科學資料與全球分享。 由於台灣明年度與莫德納簽有採購1500萬劑新冠疫苗合約,但目前次世代疫苗的打氣有限,恐影響需求量。對此,王必勝表示,若明年只打1劑疫苗,採購量應足夠,但若有新興變異株,就很難評估是否足夠,但也透露,跟莫德納公司有合約很彈性,假設新的疫苗出來,合約可以換成新的疫苗,後續都會再密切觀察。

Read More

高醫遠征索馬利蘭 搭起救命線

高醫協助索馬利蘭發展有線及無線的醫療資訊,高醫院長鍾飲文等人為資訊工程師涂馨文行前授旗,鼓勵她為國家盡一分心力。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有緣千里一「線」牽,高醫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作,協助友好國家索馬利蘭發展有線及無線的醫療資訊,特別派遣資訊工程師涂馨文遠征1萬多公里外,搭起守護民眾的救命線。 高醫院長鍾飲文教授、副院長戴嘉言、黃炫迪、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蕭世槐、資訊室主任蔡仲城等人特別在8月底,為資訊室資訊工程師涂馨文行前授旗,鼓勵她為國家盡一分心力。 涂馨文此行與索國衛生發展部及駐索馬利蘭技術團達成索國第一版醫療資訊系統發展雛型與功能需求共識,為開啟索國醫療資訊化踏出重要的一步,也是高醫與國合會合作的重要里程。 涂馨文在索國3個多月期間,精實完成任務,獲得多方肯定。在索國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她與種子學員到該國首都公立的哈爾格薩總醫院參觀,得知院方為了幫助貧困人,提供一些減免就醫費用的方法,例如病患可以透過回診的方式減免掛號費。當時她好奇詢問,假如有人利用以前的回診單看新的病,醫院會如何防範?院方回答說「我們從沒想過會有這樣的人」。索馬利蘭人民友善,就醫流程也沒有加裝防弊措施,讓她覺得很感動。 高醫指出,這項名為「索馬利蘭醫療資訊管理效能提升」的合作計畫,自今年3月開始,為期5年,係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所揭櫫的「提高開發中國家對特定資料數據的高品質與如期可取得性」目標,期待在三方的努力下,將透過強化醫療資訊e化功能,協助簡化作業,提升管理效能。

Read More

經寵物染寄生蟲 男嬰發燒腹瀉

烏日林新醫院過敏氣喘科主任賴永清(右)說,男嬰平常很喜歡與家中飼養的貓狗玩,可能是因為這樣接觸到寄生蟲。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1名10個月大男嬰,一開始有腸胃炎不適症狀,家長以為是吃奇異果、火龍果引起拉肚子,就醫時發燒至38.5度,1天解便次數達5至6次,多半是水狀或糊狀帶有惡臭,家人帶男嬰就醫,醫師安排糞便檢查發現有梨形鞭毛蟲感染,一問之下才知道家中養有1貓1狗,經5天的藥物治療男嬰才恢復正常。 烏日林新醫院過敏氣喘科主任賴永清表示,男嬰家裡養了1隻貓4、5年,及1隻狗1年多,男嬰平常很喜歡跟貓狗玩,可能是因為這樣接觸到寄生蟲。梨形鞭毛蟲是一種有移動能力的單細胞原蟲,人類是梨形鞭毛蟲的天生宿主,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出現症狀,感染部位以十二指腸及小腸為主;梨形鞭毛蟲囊體並可在潮濕環境可存活數月之久。 賴永清說,梨形鞭毛蟲主要透過「糞口感染」,傳播途徑如飲用汙染水、接觸糞便,或經由蒼蠅散播病菌、感染者未徹底清潔雙手烹調食物等。一旦不小心接觸到嘴巴或入口,梨形鞭毛蟲便得以順利傳播。 賴永清說,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急性水狀腹瀉或慢性脂肪下痢腹瀉(糞便浮油),也可能出現腹痛、上腹部窘迫、腹脹,甚至吸收不良、體重減輕,或是輕微發燒,少部分則沒有明顯症狀。 賴永清指出,一般寄生蟲感染,抽血檢驗嗜酸性白血球數值會增加,但是梨形鞭毛蟲並不會使嗜酸性白血球數值增加,建議就醫進行糞便篩檢。一般只需檢驗1次就有70%可以發現此寄生蟲;如果進行2次糞便篩檢,大約有85%的機率可以發現;若是進行到第3次糞便篩檢,則高達95%可以發現。

Read More

心痛呼吸不順 刺絡療法減輕症狀

張育誠醫師示範刺絡療法,來達到特殊的治療效果。 (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心臟裝有支架或肺部有纖維化現象,導致心臟疼痛呼吸不順,利用中醫刺絡療法可減輕症狀,並縮短治療時程。 一名72歲的心臟病患者,心臟裝有支架,時常覺得胸口悶痛到新營醫院求診。剛開始先服中藥,也繼續服用西藥,症狀有改善一段時間,但後來常覺心臟區有點痛,服藥改善不多,因此在中醫師張育誠的診斷與建議下,決定用針灸治療。 因其年紀較大,又有動過手術,醫師擔心一般的針灸穴位療效較弱,故決定在四花中的穴位放血。穴道附近雖無青筋浮起,但還是在穴位上做刺絡療法。放出血後,病人即覺胸部的疼痛較為減輕,後繼續搭配服用中藥治療。 另一名75歲的男子,20幾歲時因腎結石切除右腎,後在化學工廠工作,因常吸入化學物質,故肺部有纖維化的現象,平常會覺得喘,呼吸不暢。雖有服用藥物,但效果不佳,因此來新營醫院中醫科看診,張育誠醫師發現,跟他說話時會聽到他上氣不接下氣的喘鳴聲,因此判斷若用一般的針灸治療,因其病程已久,效果可能有限,故選用刺絡療法。 刺絡療法就像中風放血一樣,在病人肘彎處的尺澤穴與下肢的四中穴剛好有靜脈的青筋浮起,用採血片刺絡放血後,將血擠出,待血流止即可。病人當場立即覺得呼吸較順暢,症狀減輕許多。 張育誠說,穴道除了可以針灸、按摩之外,也可以在附近皮膚表面的微血管,用採血片放血的方式,來達到特殊的治療效果,如刺絡療法能夠改善器官與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的修復、強化自體免疫反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