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美容攜手咖啡品牌複合式商店進駐高雄亞灣

日本汽車美容攜手咖啡品牌複合式商店進駐高雄亞灣。(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日本第一連鎖汽車美容與鍍膜品牌KeePer,看準高雄亞灣區新興高端商圈的發展潛力,與臺灣潮流咖啡品牌CAFE!N聯手打造,搶攻開設高雄首家結合汽車美容與咖啡文化的複合式店鋪「KeePer PRO SHOP亞灣店」,展現其風格力、職人力與科技力三大優勢,開創全新型態的汽車美容消費體驗。 「捷博」繼四月下旬登錄興櫃以來,持續在全台開展分店,董事長彭仕邦表示,興櫃後積極致力於拓展門市,提供消費者高品質的鍍膜服務,成功締造每月近三千車次來店數及超過六成的回頭客;首度進駐高雄,選址於有『高雄市的信義計劃區』之稱的亞灣商圈作為南臺灣第一家店鋪,以職人汽美精神與咖啡文化的創新組合,為消費者開創嶄新體驗及生活模式,藉此持續推廣日式職人精神,重新定義臺灣汽美產業新標準。 目前臺灣汽美產業尚無具規模的連鎖體系,因此KeePer PRO SHOP將以標準化與客戶體驗至上的經營模式,開創汽車服務生態鏈新篇章。而高雄亞灣區建設蓬勃發展,商業氛圍活絡,各大科技企業大廠與國際頂級飯店陸續進駐,成為國內外商務人士落腳高雄的首選。 歡慶高雄首家店鋪開幕,即日起至八月卅一日止,施作指定鍍膜服務,可獲得前擋玻璃鍍膜或車內除菌抗菌服務與咖啡券,提供會員系列開幕優惠,至八月十七日消費不限金額贈濾泡咖啡乙包,指定餐點享優惠折抵,週邊商品任選二件八五折;八月十八日至八月廿一日,指定餐點享優惠折抵,消費即享五十九元加價購軟餅乾乙個,滿八百元即贈限量聯名杯,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Read More

台大友善兒童空間不拆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台大兒童醫院3樓友善兒童空間傳出將拆除,改作成人醫療使用,引發兒童醫院變質議論。院方15日澄清強調「不會拆除」,是因要成立專門兒童心智病房而暫時使用,未來將復原。 台大兒童醫院在2014年揭牌,成為台灣首家正式營運的兒童醫院,寫下兒童醫療里程碑。然而,台大兒醫心臟科主治醫師陳俊安日前在臉書粉絲專頁「兒童心臟會客室:聊聊孩子們的心事」發文透露,院方決定拆除(後更正為改裝)3樓的「生理檢查區」,暫時挪給成人科醫療業務使用。陳俊安在文中表示,感謝當年瑞信兒童基金會的贊助與規劃,「讓這裡成為全台灣兒童友善醫療的代表性地標。」還提醒最近會路過兒醫的民眾,不妨晃到3樓,照相留下紀念。 此消息一出掀起網路討論,紛紛喊話「不要為了大人的門診,而捨去兒童溫暖幸福的待診環境」、「這後續會改回來嗎?要不然失去兒童醫院的本質了」。 對此,院方15日發出聲明澄清,由於要成立專門的兒童心智病房,因此暫時使用兒醫3樓空間,原先的裝置藝術及空間不會有任何拆除及破壞。

Read More

4旬司機有菸癮 開車手腳麻木 腦幹出血搶命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偉裕指出,患者腦幹出血幸運救回一命。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40多歲的壯年男子,日前開車上班途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手腳逐漸麻木沒力氣,馬上停車自行叫救護車送醫,檢查發現竟是腦幹出血,處置後立即轉入加護病房治療,醫師說,腦幹出血致死率極高,但患者非常幸運,搶在黃金期救治,逐漸康復後還能行動自如,是很罕見的個案。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偉裕表示,患者開車開到一半,自述突然肢體無力、頭痛、頭暈、冒冷汗,送到急診室時意識還清楚,檢查後發現是腦幹出血,馬上轉入加護病房,由於出血量不多,先針對血壓、腦水腫、腦壓進行藥物控制與治療,避免後續可能有腦血管再爆裂。 「腦幹出血10位患者有9位會致死,剩下一位恐就是植物人或重殘癱瘓。」李偉裕說,患者住加護病房期間,擔心恐怕會有「腦血管未爆彈」,用核磁共振血管攝影進一步檢查,還好沒有發現有其他的動脈瘤,不過,因為腦幹出血幾乎沒有事前徵兆,因此,建議患者在出院後應該要定期追蹤檢查,也要避免自己給自己的壓力過大,更要注意控制血壓。 男子透露,自己擔任貨運司機,工作至少近16年,菸癮逾20年,由於開車要提振精神,經常一天就抽30支菸,好幾次開車途中精神不濟偶爾不小心打瞌睡,差點就撞車,但驚醒後精神就來了。公司有固定幫員工體檢,上個月也才收到體檢報告,看到自己有血壓高也不以為意,其他紅字也覺得沒關係,飲食也沒有做調整,小孩喜歡吃炸豬排,便陪著對方吃,沒想到卻導致自己腦幹出血。 男子坦言,檢查後得知是腦出血,非常的害怕,彷彿「天都黑了。」因為自己是家中經濟支柱,擔心會影響到家庭。「我很擔心我怎麼了,無法陪伴小孩長大,小孩很小才念小三。」康復後回家第一件事情便是戒菸,同時調整自己的作息,每天一定要睡眠充足,更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與小孩,「我寧願錢少賺一點,也要健康的陪著孩子,看他們長大。」 李偉裕指出,腦幹是人體重要的生命中樞,控制著呼吸、心跳、血壓等重要生理功能,萬一腦幹部位發生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幹組織,導致腦幹功能受損的疾病,病情通常非常嚴重,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除了外傷、受到撞擊、腦血管畸形外,罹患高血壓是主要的發生原因,因此,建議民眾要控制血壓也避免壓力過大,定期健檢了解身體異常,才能遠離疾病。

Read More

奇美院內中風緊急護理師 救治381名患者

  若無法完成微笑、手舉高、說你好等動作,可能就是腦中風早期症狀,需立即撥打119急救,把握搶救黃金3小時。(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奇美醫前收治一名51歲男性蜂窩組織炎患者,該男子患有糖尿病及末期腎病,需長期接受透析治療。男子前透析後下床量測體重時,突然出現疑似中風症狀,奇美護理人員察覺異狀,隨即通報中風緊急應變小組救援,經注射血栓溶解劑與顱內動脈取栓術治療順利康復,出院後無任何功能障礙。 奇美醫護理部神經內外科病房副護理長黃喬伶表示,腦中風發生黃金搶救時間只有3小時,奇美醫自109年起積極推動「院內中風緊急應變護理師」制度,如病患出現語言不清、單側肢體無力、嘴角歪斜等疑似症狀,「院內中風緊急應變護理師」便會立即動員,讓中風患者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該制度是奇美醫重要的中風應變創新措施,快速反應機制能有助提升中風急救的效率,即便非神經內科病房患者,也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排除黃金治療時間延遲的障礙,有效達成零後遺症康復目標。 黃喬伶指出,院內中風緊急應變護理師均通過急性中風識別與流程管理訓練,並具備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腦中風量表(NIHSS)評估能力及再灌流治療中藥物的技術性給藥方式,除了能支援臨床急救,亦能串聯各科醫療團隊,縮短溝通斷點、提升流程效率及覆蓋率。自中風緊急應變小組成立以來,已成功救治381名住院期間突發中風的患者。 中風並非神經科病房病人專屬,但只要能即時識別、快速反應,就越能提高病人康復機會!奇美醫腦中風中心總幹事暨護理部督導王維那強調,在中風緊急應變制度下,每一個病房都有可能成為中風即刻救援的起點,未來奇美醫也將持續擴大應變體系訓練能量,讓全院急救安全網守護更多患者。

Read More

乳癌血癌患者取卵 補助7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支持與協助癌友保留未來生育希望,並減輕罹癌者進行生育保存療程之經濟負擔,自114年9月1日起,衛福部開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初步先針對具我國國籍之18歲至40歲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補助,預估首年將有600位癌友受惠。 國健署表示,補助額度,女性取卵療程每次補助上限新台幣7萬元,男性取精處置保存每次補助上限8000元;若實際支出金額未達補助金額上限者,則依照該次療程的實際支出金額,給予補助。每人一生至多補助2個療程。 國健署指出,民眾在接受癌症等疾病治療時,可能面臨導致生育機能下滑或喪失之醫療處置,然而,若年輕癌症患者能夠在接受治療前,了解自己的狀況和需求,事先採取合適的生育保存對策,等完成癌症治療後,可依據個人身體狀況,規劃未來的生育計畫,幫助年輕的癌友可以達成為人父母的願望。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癌別,每年新發患者約2萬名,且持續以每年5%到7%成長率在增加,不到40歲患者約1成;卻僅約1成患者有機會在治療後仍完成生育願望,過去就算使用停經針,也僅增加1成機率,凍卵則可提升到4成。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說,血癌患者要做骨髓移植前,必須先做非常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把骨髓全部清空,這過程也會嚴重傷害患者的精卵細胞,導致喪失生育的能力,盼透過此方案,許病人一個未來。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呼籲,罹患乳癌或血液癌民眾,務必與醫事人員仔細討論癌症治療是否可能造成生殖機能下滑或喪失、癌症治療程序之急迫性、生育保存對癌症治療程序的影響等,經評估身體狀況後,再決定是否接受生育保存。進行生育保存後,亦應依醫囑接受癌症治療。

Read More

長者耳背險釀火災 速評估戴聽覺輔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你家長輩是否曾因聽不到水壺燒開聲音、差點引發火災?或是家中電視音量越開越大聲?其實這是隨著年紀增長,產生退化性聽力損失,聽損不僅會讓長輩因聽不清楚家人朋友的交談而產生嫌隙、影響人際社交互動,降低生活品質,更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65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功能退化問題,聽力受損會產生溝通困難,更傾向於避免社交、減少與外界互動,不但產生孤立感,大腦也會缺乏刺激,增加認知功能的衰退,因此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重要可變因子之一,JAMA Neurology期刊即指出,重度聽力損失者,其失智症風險增加約4.94倍,不可不慎! 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搓手聽篩法」可說是相當簡易的初步聽力篩檢方式,透過是否能聽到搓揉手指發出的微弱聲音,即可粗略評估一個人的高頻聽力狀況。 聽損雖不可逆,但只要及早進行聽力評估,配戴聽覺輔具,有助提升生活品質。如發現長輩有聽力健康疑慮,建議尋求專業聽力評估,協助守護長輩聽力健康。

Read More

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變熊貓眼

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說明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及治療方法。 (南投醫院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孩子總是感覺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經常在課堂上走神,家長們可能會誤以為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或是缺乏動力。不過醫生提醒,這樣的情況也有可能是「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 南投一對分別為13歲、8歲的兄妹,近期晚上睡覺時不僅打鼾聲大、張嘴呼吸,而且妹妹還經常突然驚醒,像是喘不過氣來。晚上睡得不好,白天也精神不振,媽媽帶至衛福部南投醫院就醫。支援南投醫院的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診治後,建議進行雙側下鼻甲微創手術、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結果孩子們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白天也變得精力充沛,媽媽笑說,兩個孩子終於擺脫了「熊貓眼」。 賴文森解釋,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通常是因為上呼吸道的軟組織肥厚造成阻塞,常見的部位在鼻腔、鼻咽、口咽,導致孩童在睡覺時經常出現呼吸停頓或氣流減少的情況。一般的症狀包括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和夜驚。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進而造成白天過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可能影響生長發育及顏面骨的改變。 賴文森強調,與成人不同,兒童的睡眠問題往往不容易被發現,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常賴床,常被解讀成孩子睡眠習慣不好,其實潛藏著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可能性。

Read More

嬰兒脊髓肌萎症防治 8成獨坐超過5秒

高醫與全球10國醫療中心攜手合作的跨國研究榮登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高醫是全台唯一參與機構。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在罕見疾病防治領域再創國際佳績,在一項針對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的跨國臨床試驗中,高醫團隊作為全台唯一參與的研究機構,與全球10個國家的醫療中心共同合作,研究成果15日榮登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展現台灣在國際罕病研究領域的專業實力與重要影響力。 該研究自2019年起於全球11個國家進行,包括美國、英國、比利時、澳洲及台灣等,共納入26名出生後6週內、經基因檢測確診SMA且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接受每日口服SMN2基因剪接調節劑Risdiplam 治療並追蹤24個月。結果顯示,完成追蹤的23名嬰兒全數存活且無需依賴永久呼吸器或鼻胃管;91%能自行坐立、站立甚至行走,其中SMN2 基因兩個拷貝且尺神經複合肌肉動作電位至少1.5mV的嬰兒有80%在一年內達成「獨坐超過5秒」的重要里程碑。整體過程未出現嚴重副作用,顯示此療法在病程早期介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另外,高醫團隊與合作夥伴推動的SMA新生兒基因篩檢5年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孤兒罕見疾病雜誌,成為全球罕病防治的重要參考。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SMA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遺傳退化性神經肌肉疾病,因SMN1基因變異導致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退化。嬰兒型SMA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病程可能迅速惡化導致肌肉無力、呼吸衰竭,甚至有80%在兩歲前死亡。 SMA是全球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病之一,傳統治療多在出現症狀後才介入,往往無法挽回已退化的運動神經元;本研究首度證實,於症狀出現前即開始口服SMN2基因剪接調節劑Risdiplam,可有效避免或延緩病程發展,並大幅提升發育潛力,接近正常兒童的成長狀況。 高醫教授鐘育志指出,這項成果為全球SMA家庭帶來前所未有的希望,也再次突顯SMA新生兒基因篩檢政策的重要性;根據2021年全球調查,152個國家中僅9國提供SMA新生兒篩檢,當年台灣是唯一推動全國性SMA新生兒篩檢並提供藥物治療的國家,至2023年已有31國建立篩檢制度,但僅涵蓋全球7%新生兒。 鐘育志指出,台灣自2017年起率先實施全國SMA新生兒基因篩檢,並為確診嬰兒提供藥物治療成為全球防治SMA的重要典範。目前針對SMA的3種主要治療藥物包括每日口服Risdiplam、髓鞘內注射的RNA藥物 Nusinersen,以及一次性靜脈注射的基因治療Zolgensma,已證實在出生6週內治療均能顯著改善尚未出現症狀的SMA嬰兒臨床預後,顯示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改變病程的關鍵。

Read More

慢性病年輕化 30-40歲代謝失衡明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別以為慢性病是中年人、退休族才需要擔心的事,專家警告「慢性病年輕化」正成為新常態,從三高、脂肪肝到代謝症候群,30歲出頭的年輕人逐漸出現健康紅燈,卻常將身體警訊視為只是工作累、壓力大。 根據國健署資料,近年來青壯年族群的代謝性疾病診斷率持續上升,顯示慢性病已不再是高齡族群的專屬風險。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從多年健檢數據中發現,30~40歲的受檢者已有明顯比例出現血脂異常、肝功能偏高、血壓與血糖異常等代謝失衡跡象。 美兆健檢診所醫師王浩恩說明,現代人高工時、高壓力、長期外食與久坐習慣,正是慢性病年輕化的關鍵共犯。「我們第一線觀察到,許多來自科技業、金融業、創意產業等高工時、高認知負荷的年輕工作者,雖然年紀輕,卻已有代謝症候群前期或相關風險因子累積的現象。」 王浩恩解釋,高壓生活讓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造成內分泌與代謝系統負擔,加上缺乏運動、晚睡熬夜與高熱量飲食,讓「表面年輕、內在老化」情況越來越普遍。 王浩恩說明,年輕的身體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因此往往在疾病被發現以前,並不會有明顯不適感,但當症狀出現時,通常代表已經累積一段時間,甚至可能已經進入慢性病發展階段。 面對慢性病年輕化,衛福部也已正式將「30歲以上成人預防保健」納入健康政策的推廣主軸,鼓勵民眾建立定期健檢習慣,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不僅有效預防惡化與長期傷害,更能減少未來醫療支出。王浩恩也呼籲,30歲起是健康轉捩點,保有良好的逆轉修復體質,若能養成固定健檢,將有機會在疾病發生前掌握警訊、阻斷惡化路徑。

Read More

側腹痛 3天後冒紅疹水泡 皮蛇上身

  帶狀疱疹初期往往只有疼痛或灼熱感,數日後才會長出紅疹與水泡,光田醫院皮膚科醫師何英右提醒,即使沒有得過水痘,也可能因免疫力低下被病毒攻擊。(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男子側腹反覆疼痛而掛泌尿科就醫,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沒想到3天後,側腹皮膚陸續冒出紅疹與水泡,痛到難以入眠,由於出現皮膚症狀,患者至光田醫院皮膚科診斷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醫師提醒,帶狀疱疹初期往往只有疼痛或灼熱感,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單側劇痛、灼熱感或紅疹,應盡快就醫,否則後遺症可能會纏身數月甚至數年。 光田醫院皮膚科醫師何英右指出,帶狀疱疹是因「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發,大多患者因小時候曾得過水痘,病毒潛藏在神經節內,當免疫力下降時再次復發,通常沿著神經分佈成帶狀,產生疼痛、水泡狀的病灶,例如軀幹病灶多會沿著脊椎神經節呈半圈排列、臉部病灶則多沿著三叉神經分布,即使沒有得過水痘者,也可能因免疫力低下而被病毒攻擊。 何英右表示,門診中甚至有僅20多歲的患者,一開始只是皮膚出現紅疹,隨後起水泡,才確診為皮蛇。雖然年輕人免疫力通常較佳,但若長期熬夜、壓力過大、作息不規律,都是引發帶狀疱疹病毒的高風險因子。因此,建議從未感染過、但為50歲以上成人、免疫力低下族群、長期睡眠不足或長期承受高壓等高風險對象,主動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若曾經感染過,雖然短期內因已有抗體,復發機率不高,但若日後再次發作,可能代表免疫功能不穩定,更應盡早接種,以降低再度發作及減輕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嚴重度。 何英右說,帶狀疱疹與飲食並無直接關聯,門診中時常有「長皮蛇不能吃雞蛋」(民間傳言蛇吞蛋之後會更大隻)的民間迷思,但其實,平時注重均衡飲食與充分休息,以促進免疫系統修復才是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