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溜溜球

台南市慈濟國小六年包容班 ◎王信驊 圓潤的外型,與細長的棉繩串在一起,拋出去,需用一個力道將它拉回,不斷循環往復,看似小巧,卻可以玩出花樣。就在我玩得入迷時,溜溜球的迴繞,使我發現其中道理。 溜溜球拋出時,彷彿人生不斷的迷失方向;溜溜球拉回時,卻又像找到人生方向,重新踏上旅程。而在拉回的途中,需要一股力道,這個力道,可能來自你的家人或親友,重新喚起人們的幹勁,或使你有勇氣前行。但也有可能這股力道,是自己內心迸發而來的,但目的都是找回自己,重回人生正軌。 人生中的溜溜球,所需要的力道,有時是自己爭取,有時則需親友協助。若自己爭取而來,碰到挫折時,一定要先反省,把力道找回,說服自己後,就能找到方向。但有時,那條棉繩會鬆弛,也就是決心放棄之際,只能靠著親友幫助,重新找回自己。 在人生中,人人心中都有一種力量,不斷將經歷百般挫折的自己拉回,這種力量,除了靠自己找回,也能透過親友的扶持,使自己找到正途,不再深陷深淵。溜溜球拋出、拉回的迴繞過程,並不一定順利,但只要能找到心中的那股力量,它終會回到掌心之中。

Read More

〈中華學園〉時間,帶走了什麼呢?

台南市後甲國中二年十七班 ◎周博智 左拐、右竄,再來個急轉彎,不知道是誰的喘氣聲近在咫尺。穿梭在巷弄中,那場追逐沒有多餘的聲音。「是這裡」瀕臨極限的我看見了曙光,奮力一跳,門關上。 每年春節,大家都得回老家,我常常偷跑到朋友家玩,但,路上有塊荒地,不,應該說是野狗們的地盤,而且還不是普通的野狗。牠們的兇狠程度,就算是老虎路過都得被咬兩口。那時大家都懂得繞路過去,除了一個不會繞路的笨蛋。 「該死,差點被咬,那群野狗膽子越來越大了,都敢追到這了。」朋友看著氣喘吁吁的我,說:「你知道你為什麼一次都沒被咬嗎?他們發起狗瘋來,連自行車都跑得過。」我沒辦法回他,太喘了。「他們在跟你玩啊!」「最好啦!」 好幾年過去了,再次回來,左拐、右竄、再轉彎,我穿梭在巷弄中,好友搬走了,斷了聯繫,荒地也整頓了一番,變成了美輪美奐的水泥屋,野狗群不見了,沒有人再繞遠路,時間帶走了好友,帶走了荒地,帶走了野狗們,也帶走了我的童年,徒留當年的我孤伶伶的留在這裡。 歲月如梭,有一天,我也會隨曾擁有的一切消失,在那之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像野狗一樣。 走在巷弄中,回憶起一起玩的時光,時間,帶走了什麼呢?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變成一顆肉粽

屏東縣僑德國小三年一班 ◎黃筠筑 哇,我突然變成了一顆胖胖的三角形肉粽! 我的肚子裡塞滿了糯米、香菇、花生、還有肥滋滋的五花肉和金黃色的鹹蛋黃,外面被粽葉包得緊緊的,再用細細的棉繩綁著。 我的好朋友吉拿富,是長長的排灣族粽子,裡面包著香噴噴的小米和肉,用假酸漿葉和芒草包著。 我們倆在廚房裡吵得不可開交:「我最好吃!」、「不,我才是!」還沒吵完,我們就一起被丟進熱水鍋裡煮。咕嚕咕嚕,就像泡溫泉一樣,整間廚房都香得不得了。 突然聽到有人大喊:「粽子煮好了,快來吃囉!」 我嚇得心臟都快跳出來,還想逃跑,但怎麼跑?我跟兄弟姊妹們綁在一起,就像插翅難飛的鴨子。 就在我被筷子夾起的那一秒,耳邊傳來「咕咕咕」的雞叫聲,原來是天亮了,還好只是一場夢。起床後,我肚子開始唱起歌來,好想來一顆肉粽,再配一條吉拿富哩!

Read More

〈彩繪人生〉面對風雨 柚農王銘進不改笑容

王銘進(前)帶領朋友參觀阿財伯文旦園。(記者楊淑芬攝) 「如果沒有樂天樂觀,很難面對不知何時降臨的天災。」麻豆阿財伯文旦之家的王銘進,在風災過後,帶著溫和的笑容,表現了他的豁達,柚子園樹上為數不多的柚子,他還是要日日觀看,希望柚子們好好長大,中秋節來臨時,可以讓大家快快樂樂賞月吃柚子。 王銘進是家中老二,阿財伯是他父親,家中從阿公時代就開始種柚子,歷經3代、50多年,園中柚子已是正宗老欉,農田逐日擴大,在麻豆地區雖不是數一數二,但柚子風味備受稱許,舊雨新知,每年都供不應求。 家中共有3個姊弟,3個都是在同一年出生,在麻豆地區談到「一冬生3個」,就知道是他們家的故事,媽媽在年初剛生下大姊,立即懷孕,年尾就生下王銘進和他雙胞胎弟弟,3名姊弟同一年出生,一起長大,感情也特別好。 在果園工作的王銘進。(記者楊淑芬攝)  文青變青農 王銘進雖從小在柚子園長大,農忙時期也一定要下田幫忙,但是他沒有想到會接手家中柚子園,他其實是文藝青年,有一枝好筆,大學唸輔大歷史系,研究所是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畢業後曾在首府大學任教,也在首府大學合作的蓮潭國際文教會館工作;直到父親年邁,身體有恙,他才毅然決然回家接手柚子園。 年輕的一代,作風和老一輩最大不同是更友善耕種,阿公、爸爸時代,為了維持柚子園的健康,用藥不手軟,也不允許雜草叢生,王銘進接手後,強調草生種植管理,允許園中都是草,以建立一個健康的土壤生態系統,土壤健康,才能提供文旦果樹最佳的成長環境。 他幾乎抱著每一棵果樹都是自己小孩一般的心,施肥、用藥都非常保守,盡量保持最自然原始的生長條件,希望所有人都能吃到安心健康的文旦,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柚子園每年穩定收成,也贏得非常好的口啤;他的柚子甜度不是最高,但是保有柚子原始風味,許多人對他的柚子評語是吃起來會「涮嘴」;每年收成後深獲老客戶的信賴,並爭得不少新客戶的青睞。 一年生3個孩子的阿財姆。(記者楊淑芬攝)  颱風無情洗禮 王銘進說柚子在白露前後熟成,剛剛好都要經過夏季颱風的洗禮,數十年來已經有無數災情,風災過後都會有落果,但是今年丹娜絲颱災情最慘,幾乎是「血流成河」,雨大風大,強風還持續很久,風災過後,看著一個個即將成熟的柚子落了一地,心都碎了。 每天都到柚子園中撿落果,家中人力有限,如何收拾善後,又傷心又傷腦,活動力很強的賢內助林宜賢立即號召許多朋友,靠著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的利用假日到柚子園來幫忙,真的人多好辦事,一個上午就把柚子園的落果都撿拾裝袋。 一袋袋落果堆放在果園外,清運那天,夫婦兩人就像送走最好的朋友一般,來來往往看了好多回。  種下希望與信念 看著樹上僅剩2成的柚子,王銘進閃過一抹苦笑,但是他沒有抱怨,他把災情變成友情,來撿落果的人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把每一次損失都當作和土地更親近的契機更進一步與自然共生。風吹雨打不改笑容,正是因為他心裡清楚,種的不只是柚子,更是希望與信念。當中秋月圓,人們拆開他家的文旦,品嘗的不只是果香,也是這份與土地共苦共甘的溫度。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彩繪人生〉林昭慶李天生 擦出藝術火花

左鎮老街的常在空間,繼開辦竹藝證照專班之後,再辦理竹管家具入門工作坊,由竹工藝老師傅李天生教導大家手作莿竹矮凳,讓傳統竹工藝能更周全的在左鎮扎根發揚。常在的藝術家林昭慶表示,傳統工藝不保存太可惜了,尤其左鎮有好的老師傅更應加速傳承。 原本在找尋傳統竹藝打造竹建築的林昭慶,因緣際會下來到左鎮,並認識了80多歲的竹工藝師李天生,覺得他的竹藝相當生活,也是難得的傳統竹藝,更能一手打造竹籠茨,就請李天生在其左鎮的古采莊園,打造一座深具傳統的竹屋,此次風災,該座竹屋毫髮無損,見證了李天生的真功夫。 由於對竹藝傳承有一份特殊情感,林昭慶決定在左鎮推廣竹藝傳承工作,今年初就開辦了竹藝證照班,吸引了卅多人報名參加,學員們認真的學習竹編,編出一個個精緻漂亮的竹器皿,可以裝水果可以裝雞蛋,特別的是竹器不怕水,且使用期很長,因而掀起了一陣生活竹藝風。 如今繼竹藝證照專班之後,林召慶又於古采莊園開辦農村好藝計畫─竹管家具入門工作坊,由竹藝師李天生教導大家打造屬於自己的榫接莿竹矮凳,同時也讓大家進一步體驗竹子的魅力,更期待大家一起投入左鎮地方工藝、竹文化,而這堂課不只要學會做一張凳子,更要連結材料、土地與自己的旅程。 李天生指出,課堂上大家認真學習的精神,讓他很感動,而他更願將如何使用工具、如何選取竹材等等,一步步教大家,甚至還要教大家如何琢磨工具,有關竹藝的基本功,均會一一教授大家,讓大家由學會一張椅子的榫接開始入門竹藝。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彩繪人生〉張翊峰接掌嘉藥 聚焦3策略

嘉南藥理大學新任校長張翊峰(右)與該校董事長薛淑惠(左)合影。(記者黃文記攝) 嘉南藥理大學新任校長張翊峰從董事長薛淑惠手中接下印信,由代理校長真除,擔任該校第9屆校長。他在校務行政與產學合作的經驗豐富,將帶領嘉藥全校教職員生持續邁向新高峰,共同為學校願景努力。 張翊峰校長為成大環境工程博士,自1999年起在嘉藥服務至今,歷任系主任、學院院長、研發長、副校長等重要職務,參與攸關學校發展的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及校務評鑑等重要校務擘畫,具有相當豐富的教育行政管理及產學合作經驗,對校務推動具深厚掌握。 董事長薛淑惠表示,張校長具備卓越的教育領導力與產學整合實績,期待他憑藉超過20年對嘉藥的深厚情感與治理經驗,持續帶領學校邁向「健康永續、創新服務」的願景目標。薛董事長長期關注校園美學與人文空間營造,未來也將與張校長緊密合作,協力推動學校全方位發展。 張翊峰校長表示,嘉藥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面對少子化衝擊與全球快速變遷,他將以「團結共好、開放溝通、積極互助」與同仁一起努力。站在變化前端,預作布局。他強調將持續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核心價值,聚焦強化國際招生與在地連結、推動智慧校園與AI應用、打造永續低碳的學習環境三大策略方向。 張翊峰校長強調,學校師生就是一個團隊,大家有責任也必須讓這個團隊彼此共好,以度過少子化與科技變革的劇烈衝擊。未來學校將專注於打造為「健康永續創新服務」人才培育的綜合型大學,開創新世代的教學模式與環境。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屏東國際走讀日小小職人秀登場 引領民眾了解中央商圈歷史文化

屏東國際走讀日系列活動的小小職人秀,九日由屏東市長周佳琪(中)揭幕登場。(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國際走讀日系列活動的小小職人秀,九日由趣味Cosplay 與導覽講解,帶領民眾認識了中央商圈的魅力與在地特色,吸引眾多人群共襄盛舉,場面相當熱鬧。 這項由屏東市公所與屏東青年志工中心主辦的活動,在中華路台灣銀行前舉辦開幕儀式,結合Cosplay 團隊,在中央商圈內進行角色詮釋與創作展演,打造穿越時空的互動任務挑戰。 Cosplayer 還進入街區及特色店家進行任務拍攝,與店家互動、拍照留念,期望讓老商圈文化透過創意形式被重新詮釋,為活動提升話題性及可看性。 主辦單位同時也安排「小小職人走秀活動」,邀請週邊民眾參與投票,選出最受歡迎角色;而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依照四大主題,各個拿出看家本領,幫孩子妝扮成小小職人,可愛、唯妙唯肖的模樣,為活動增添不少笑聲。 屏東國際走讀日系列活動,引領民眾認識中央商圈的在地魅力。(記者毛莉攝) 參與活動民眾表示,身為屏東市在地人,中央商圈承載著許多年少時的記憶,如今帶著孩子參加活動,不但增進了親子互動時光,共創暑期美好回憶,同時也讓孩子了解舊商圈的歷史與文化,體驗職人精神,也認識了中央商圈的魅力與在地特色。 屏東市長周佳琪表示,以中華路為基軸的中央舊城區商圈,是屏東市重要的採買與生活區域;中央市場更展現傳統市場巷弄縱橫交錯、攤位密集、充滿人情味等特色。 周佳琪認為,中央商圈當年的繁華榮景或許不再,但它承載了屏東人許許多多的記憶,值得重視及傳承其精神與文化,期盼藉由小小職人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商圈內各行各業特色,體會中央商圈精彩豐富的生態樣貌。

Read More

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 8月9日起臺南熱血開打

114年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開幕典禮大合照。(體育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由教育部體育署指導,台灣世界少棒聯盟(TLLB)主辦的「114年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歷經七月份四週超過300場的分區預賽,自全台決選出56支球隊加上U12女子組7隊及U18女子組3隊,總計66隊於今(9)日起進行全國賽,爭奪各層級的冠軍寶座。今年賽事移師至臺南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少棒主球場比賽,讓社區棒球的球隊也有機會體驗世界盃等級的球場。 114年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連續舉辦4年,從111年首次舉辦只有87隊參加,今年突破賽事開辦以來新高,總計299隊參賽,於全臺社區棒球引發熱烈迴響。體育署學校組蔡忠益組長表示,藉由舉辦「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讓更多家庭、更多孩子參與棒球運動,促進基層運動風氣,厚植棒球發展金字塔,讓競技不只是一個運動賽事,也能形塑一種社會文化,同時提升競技運動的普及化。台灣世界少棒聯盟黃英華理事長表示,感謝所有參賽球隊的支持,及教育部體育署、各單位一起投入深耕臺灣的社區棒球發展,未來協會也將持續投入資源,讓社區棒球的發展日益茁壯。 體育署蔡忠益組長表示,藉由舉辦「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讓競技不只是一個運動賽事,也能形塑一種社會文化,同時提升競技運動的普及化。(體育署提供) 除了正式的賽事外,台灣世界少棒聯盟也持續打造社區棒球的「夏日嘉年華」,舉辦開幕園遊會暨趣味競賽,邀請晉級全國賽來自臺灣各地的球隊共襄盛舉,球隊可持園遊券免費體驗各攤位活動;秉持著社區棒球以球會友、快樂打棒球的精神,大會也於開幕典禮後,安排「U10華南金控跑壘大賽」、「U12花王(台灣)擲準大賽」、「U15 BRETT雷射肩大賽」及「U18全壘打大賽」共4項活動,希望球隊除了正式的賽事外,也能夠透過「趣味競賽」進行交流。活動也特別邀請職棒「統一7-ELEVEn獅棒球隊」的選手參加,透過自身經驗鼓勵小球員外,也於趣味競賽與球員們互動,為活動增添了許多笑聲及趣味。 體育署表示,運動部將於今年9月9日成立,未來將投入更多資源於基礎運動教育,朝向「競技運動全民化」方向前進,隨著棒球人口的增加,除了一般競技型校隊有許多參與人口,非科班的參與人口更是不在少數。近年來「社區型」的俱樂部或球隊遍布全國各地,而年齡層也從幼兒、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及成人皆有,可看見棒球的蓬勃發展。 「114年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大會將提供「亞太少棒主球場」及「小北A棒球場」的轉播服務,家長及球迷可以透過「緯來精采臺」、「愛爾達電視」、「Get win sport YouTube 及Twitch頻道」收看精彩的賽事,體育署也希望藉由社區學生棒球大賽的舉辦,讓更多孩子能夠投入棒球運動,讓棒球深入每一個家庭,也讓更多球員一同競逐這個社區棒球的最高榮譽。

Read More

三商美邦人壽關懷罕病!邀金牌球星王齊麟與照護者一同揮拍喘息

三商美邦人壽攜手罕見疾病基金會,邀請羽球球星王齊麟與罕病家庭一同揮拍合影,傳達對罕病家庭照護壓力的關注,並透過《為自己停一拍_讓愛羽你同行》公益活動創造一個充電的空間。(三商美邦人壽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由三商美邦人壽與罕見疾病基金會攜手舉辦的《為自己停一拍 讓愛羽你同行》公益活動,於今(9)日熱鬧登場!適逢父親節,現場可見許多罕病家庭的父親一同出席,這些長年承擔照護責任的爸爸們,也在今日被看見與肯定。活動現場邀請奧運羽球金牌國手王齊麟與帕運羽球國手蔡奕琳同台現身,陪伴照護者一同揮拍,體驗打羽球的樂趣,在揮汗之間暫時放下日常壓力,感受難得的喘息時光。除了運動紓壓,活動也設置防詐問答攤位與數位工具操作教學區,希望藉由這場活動,協助提升罕病家庭的資訊安全意識,打造更安心的生活環境。 目前全台約有 1.9 萬個罕病家庭,多數照護者每日陪伴病友超過 12 小時,長期承受龐大身心壓力,不僅影響健康與家庭功能,更讓許多照顧者逐漸失去自我與外界連結。今年父親節前夕,基金會特別邀請天使症候群病友軒誼一家參與活動,即便肩負著沉重的照護壓力,朱爸爸始終親力親為,只為給孩子最好的陪伴與照顧,展現父親的韌性與溫柔,同時透過他最喜愛的羽球運動,紓解他的壓力。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喘息不只是放鬆,更是照護者重整身心的重要契機。」她同時感謝三商美邦人壽舉辦此次羽球體驗活動,讓照護者有喘息與充電的機會。此外她也提醒,隨著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家屬在辛苦照顧病患之餘,更要小心類似的詐騙影響。此次活動結合防詐宣導,正是希望提升病友家庭的風險意識,一同守護珍貴的家庭安全。 《為自己停一拍_讓愛羽你同行》公益活動現場設置「防詐數位工具宣導」攤位,透過輕鬆互動的答題方式,協助罕病家庭提升辨識詐騙的警覺力。(三商美邦人壽提供) 為響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三商美邦人壽持續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落實公平待客原則,並響應政府政策強化民眾防詐意識,今年首度攜手罕見疾病基金會舉辦照護者喘息活動,努力實現「SDGs目標3: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並關注罕病家庭的實際需求,透過運動、防詐闖關互動及防詐數位工具運用教學,在協助照護者紓解壓力的同時,亦強化罕病家庭防詐意識、降低數位落差,展現企業對社會公益長期投入的承諾與行動力。三商美邦人壽副總經理廖國賢表示:「未來也會持續推動更多關注罕病家庭與照護者的活動,讓活動不只是開始,而是一段長久陪伴的延伸。期盼透過實際參與,讓照護者獲得真正的支持與理解。」 為了讓照護者在喘息之餘也能獲得鼓勵與支持,三商美邦人壽邀請到羽球金牌國手王齊麟,同時也是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公益代言人驚喜現身,為活動增添亮點。王齊麟分享自己在奧運奪金後,反而陷入低潮、經歷受傷與復健的歷程,讓他深刻體會「長期抗戰」的艱辛。他坦言,正是因為願意承認「我一個人撐不住」時,才真正感受到支持的力量,也更能同理罕病家庭所承受的壓力。他鼓勵病友與照護者,無論是照護還是復健,改變或許微小,但每一點進步都是珍貴的突破。 罕見疾病基金會致贈感謝狀予三商美邦人壽,感謝企業對罕病家庭的關懷。(三商美邦人壽提供) 同時,罕見疾病基金會邀請自幼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症」的帕運羽球國手蔡奕琳到場指導小小病友,她近期榮獲 2025 年總統教育獎殊榮,蔡奕琳以自身經歷分享:「就算今天只比昨天多飛一點點,也是在往前進。」她勉勵大家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累積小進步,一步步朝理想邁進。除了為照護者注入溫暖與勇氣,三商美邦人壽也關注到罕病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資訊風險,活動現場設置互動式防詐攤位,透過問答與數位工具介紹,傳遞實用的防詐知識、提升參加者的風險意識。未來活動也將巡迴至台中、高雄,持續陪伴更多罕病家庭穩定前行。

Read More

屏基醫師卓德松醫療奉獻40年 早產兒家庭感恩致敬

屏基醫師卓德松醫療奉獻四十年,早產兒及曾受醫治照顧的家庭感恩致敬。(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醫師卓德松,四十年來護早產兒與重症孩童的奉獻,院方於九日舉辦感恩慶典,曾受卓醫師照顧的病童及其家屬約二百五十人齊聚醫院,用行動見證生命奇蹟,也表達最深的感謝與敬意。 參加感恩慶典活動的有住院八百三十二天的李小妹、有出生體重最輕五百三十公克的鍾小弟,也有二十歲的雙胞胎、三十一歲的青年。 六十七歲的卓德松醫師,民國七十四年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即到屏基服務,專注於早產兒、新生兒與小兒重症醫療。以院為家的卓醫師,護理人員說「ICU 就是他的床」,甚至他的孩子還曾童言童語地說「我爸爸是病人的爸爸」。 在卓德松醫師及兒科團隊的努力下,屏基的新生兒加護病房從無到有,現在每年照顧超過屏東縣三分之一的早產兒,並持續擔任第一線主治醫師,至今整整四十年。 「卓爸40—卓德松醫師與屏基的孩子們」感恩慶典,以卓醫師爽朗具特色的笑聲開場,屏基將卓德松醫師的從醫歷程製作成兒童繪本「卓爸的約定」,由身為早產兒媽媽的愛笑豬姊姊蘇莞婷以說故事的方式演繹。 屏基醫師卓德松醫療奉獻四十年,早產兒及曾受醫治照顧的家庭感恩致敬。(記者毛莉攝) 多位家屬分享生命奇蹟的歷程,前屏東縣衛生局局長李昭仁,談起孫女一出生就感染A型流感緊急轉院到屏基,命懸一線之際,幸有卓醫師日夜照顧,才能度過危機,如今已是健康活潑的少女。 屏基退休員工巴小姐回憶七十六年入職屏基時,當年醫療資源不足,要使用呼吸器必須自己推氧氣瓶裝置、使用電鍋煮奶瓶、清早驗尿用燒尿方式等等,每每話當年,現在年輕的護理師都無法置信。 卓德松醫師分享時謙虛地表示,「我只是做了一個醫師該做的事。」他也期盼未來能有更多年輕醫療人員選擇小兒科並加入偏鄉行列,「因為屏東的孩子,值得被更好地照顧。」 卓醫師也呼籲社會大眾響應屏基智能醫療大樓的募款,無論金額多寡,涓滴成河,一起打造更先進堅實的醫療環境,讓每個家庭都能聽見孩子的笑聲,所有孩子都能在這樣的守護下,健康長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