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風箏節登場 海洋主題風箏與氣墊水樂園嗨翻夏日

旗津風箏節暨氣墊水樂園九日下午登場,市長陳其邁表示,今年集結各式海洋主題風箏,還有十隻全新造型風箏首度亮相。絕對讓大家美照拍不停。(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觀光局辦理的旗津風箏節暨氣墊水樂園九日下午登場,市長陳其邁表示,今年集結各式海洋主題風箏,還有十隻全新造型風箏首度亮相,搭配旗津海天一色的美景,就像是全台最大攝影棚,絕對讓大家美照拍不停。 觀光局指出,今年度旗津風箏節,除了有超過一百卅隻的各式海洋主題風箏翱翔旗津天空,還有電音派對、親子派對、風箏施放體驗、風車DIY等各式豐富活動。 旗津風箏節暨氣墊水樂園九日下午登場,市長陳其邁表示,今年集結各式海洋主題風箏,還有十隻全新造型風箏首度亮相。絕對讓大家美照拍不停。(記者吳文欽攝) 氣墊水樂園則有巨無霸戲水池、水上步行球,以及四組全新亮相的斑馬闖關水跳床、獨角獸競技跳床、船型跳床水滑梯及總長四十二公尺的城市滑水道等六項氣墊戲水設施。 市長陳其邁化身海灘型男,與現場貴賓共同推薦旗津新鮮水果和澎湃配料組成的大碗冰品、烤小卷、番茄切盤及新鮮海產等在地美食。陳其邁表示,旗津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暑假一定要來高雄旗津看風箏、玩水最消暑。 旗津風箏節暨氣墊水樂園九日下午登場,市長陳其邁表示,今年集結各式海洋主題風箏,還有十隻全新造型風箏首度亮相。絕對讓大家美照拍不停。(記者吳文欽攝) 觀光局表示,旗津風箏節是全台唯一從早玩到晚的風箏節活動;白天有各式主題風箏展演,以及最受小朋友喜愛的大型氣墊水樂園設施,晚上則由夜光風箏登場,搭配電音派對、親子派對,以及吸睛的火舞表演,夜間活動一樣精采連連。      

Read More

MRI冒大白煙台東馬偕汰換16年設備釋放千公升液態氦民眾免驚

台東馬偕醫院員工宿舍冒大量白煙,是汰換MRI作業,民眾不必驚慌。(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台東馬偕醫院九日下午院內員工宿舍,冒出大量白煙,引民眾疑慮。院表示,這是為汰換服役長達十六年的磁振造影儀(MRI),執行標準的「淬息(Quench)」作業,液態氦氣氣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屬預定程序,對人體無害,民眾不必驚慌。 馬偕指出,MRI系統採用「超導磁體」產生高強度磁場,必須將磁體保持在極低溫環境。當進行設備拆除或重大維修時,需透過「淬息」程序,迅速釋放磁體內部的液態氦,才可安全拆機。 過程中,液態氦氣化吸熱,導致空氣中水氣凝結,形成大量白色霧氣,彷彿機器「大冒煙」,其實是極為壯觀又安全的科學現象。 此次拆除的MRI設備共釋放約一千公升液態氦,液態氦價格昂貴,每公升約一千二百元,總值逾百萬元,但此為MRI退役時無法避免的必要程序。由於氦氣極易逸散且難以回收,加上低溫儲存設備昂貴,因此大多數醫療機構仍採直接釋放方式處理汰役氦氣。 放射科主任楊家融表示,拆機完成後,院方已同步啟動新型MRI換裝工程,預計工程期約為十週。換裝期間將暫停MRI常規檢查服務,已安排協助轉檢至鄰近醫療院所。 未來全新MRI機組將大幅提升成像速度與畫質,縮短病患等候時間,提供更高效舒適的醫療體驗。  

Read More

許智傑林園辦父親節晚會 歌手助陣吸引上千人共襄盛舉

立委許智傑在林園區廣應廟(王公廟)舉辦爸氣登場青春不打烊活動,邀請歌手輪番開唱,並規劃市集與氣墊城堡,現場吸引跨越老中青三代的鄉親參與。(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民進黨立委許智傑九日在林園區廣應廟(王公廟)舉辦爸氣登場青春不打烊活動,邀請張秀卿、陳孟賢、龍千玉、劉福助、喬幼、草屯囝仔等歌手輪番開唱,並規劃市集與氣墊城堡,現場吸引跨越老中青三代的鄉親參與,廟埕人潮滿滿、氣氛熱鬧。 活動適逢父親節檔期,許智傑感性致意:「天下所有爸爸們一肩撐起一個家,真的很偉大!」他特別以歌曲《舊情綿綿》向父親們道謝,並以《愛拚才會贏》許下「打造更好高雄」的承諾。 立委許智傑在林園區廣應廟(王公廟)舉辦爸氣登場青春不打烊活動,邀請歌手輪番開唱,並規劃市集與氣墊城堡,現場吸引跨越老中青三代的鄉親參與。(記者吳文欽攝) 許智傑這場活動不僅讓林園廣應廟廟埕被上千名熱情支持者擠爆,超過廿位林園在地里長、市議員黃飛鳳、張勝富團隊,以及市議員參選人蔡昌達、張耀中、前鄉長黃兆呈、前議員韓賜村等不同派系人士也紛紛到場,共襄盛舉、共享聲勢的舞台。 許智傑感謝廣應廟王公祖庇佑與林園鄉親支持,對林園也有很深的寄望,他認為「林園就像高雄的阿爸,沒有林園的付出,就沒有今日的高雄。」

Read More

〈中華文薈〉現實與虛構間的書寫旅程——專訪凌明玉

■胡愷慈採訪 1. 近年來,您開始為鄉下人家寫作,這樣的經驗如何改變您對鄉村生活的看法? A:簡單而言,創作是創造和類似科學家發明事物;在城市很容易麻痺感官,所知所得都過於可預測、缺乏新鮮感,在鄉村生活則是回返創世紀,了解何謂無中生有,什麼是不求有也不求無,沒有天賦的人需要格外努力,努力又不一定有所回報,倘若你真心喜愛這件事,自然會領悟到種菜或創作,其實有些本質和哲學思考頗為相似。 譬如種菜的人秉持的是分享,接收蔬果的親友則是驚喜和喜悅,健康無農藥用心栽種的蔬果成為無價的禮物,甚至,他們還會在閒暇之餘,表示想來幫忙採收,或是當假日農夫,體驗每把菜、每個果實得來不易的過程。 對我而言看到栽種的白蘿蔔,深埋於田裡陰暗的土壤近兩個月與當時疫情必須沉潛在家安頓身心竟有些相似。實實在在沾泥帶土的農作物,產地直送餐桌,切開蘿蔔的瞬間,多汁豐美的生命帶來一種未來終有曙光之感。 這些觀察讓我發覺多數人對鄉村存在著刻板印象。書寫鄉村圖景,我始終不變的初衷是,真實的傳遞一位被3C和便利生活自小餵養的城市女子,來到鄉野後,所見所聞,彷如馬奎斯筆下的馬康多村民,第一次看見吉卜賽人帶來的冰塊,新鮮、冒著煙,我來我見所有鄉村物事終於懂得,那種看見新世界的感動。 2. 您認為小說與散文的創作過程有何不同?創作過程中,是否有特定的生活經驗或背景影響了您的寫作風格或主題選擇? A:小說寫的是人的故事,所有關於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衝突、事件的開始與結束,寫小說的我,只是藉由我的眼睛觀察這些人,然後將故事寫出來。散文則是將「我」推出來面對讀者,寫的是我所真實經歷的經驗,包含童年、成長、求學、就業、結婚生子……散文書寫很容易呈現個人的斷代史,經常在文字中跋涉回憶,關於我這個人的故事。 但小說和散文的創作,共同之處是,不斷解構自己,將我的生活經驗、個人歷史,拆成億萬片拼圖,這片寫成散文,那片寫成小說。 無論去到哪裡生活,人,才是影響我寫作風格和題材選擇的關鍵吧。在不同的地方遇見了什麼樣的人,觀察人的生活,觀察這些人如何進入或離開事件的方式,和熟悉的人談陌生領域的事,從熟悉中尋求陌生化的感受,從不同的人身上接收屬於他(她)的故事。 有時,我覺得寫作風格是隨著作家不斷成長的,並非一成不變,因為這個世界隨時都在變,譬如兩年前我到以色列旅行半個月,那是個不斷挑釁他國又要防堵鄰國的國家,過往在新聞中聽聞一觸即發的戰事,在當地行旅更有感觸,但以色列同時又是聖經的起源,流著奶與蜜之地,譬如我很喜歡的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因為身處於隨時被戰亂威脅的國度,形成他的創作風格總是充滿各種奇思妙想,同為創作者,我很快就能同理他將所有的恐懼、哀傷藏在光怪陸離的題材背後,藉由荒誕的故事讓人生有所喘息。 以色列的處境如今更加嚴峻,甚至已被臺灣列為紅色警戒,不適合旅行的國家。有時回想在以色列走著耶穌苦路十四站的自己,究竟真的懂得艾加.凱磊的創作嗎?未曾經歷戰亂的人生,或許連看待傷口的標準也從小放大,因為我們並未體驗過死神總在敲門的剎那。 3. 您在寫小說時,角色和情節的構思是如何進行的?如何平衡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 A:我從來不寫小說大綱。(一開始覺得自己沒有職業道德,後來讀了《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也從不寫大綱,吾道不孤)通常生活中會有一兩個具體鮮明的人物吸引我,或者說,他(她)天生就是個小說人物,這樣的人也攜帶著動人的故事和情感,讓我為其編織一整本書的故事。 小說真實的部分大概就在起心動念想要書寫的瞬間,之後就是大量的虛構,屬於小說的技藝或手工藝。倘若真實和虛構有其界限,那是田野的部分,有時田調會採訪到更多我無法書寫出來的細節,那是關於秘密、倫理和道德的界線。這時虛構仍舊會多於真實,一本好的小說,我認為不是平衡真實和虛構,而是讓虛構大於真實,虛構的技術能讓我想傳達的故事更趨近於真實。有時,我拿到真實的材料像是引線,只為點燃故事的火花。 4. 《藏身》作品中「現身」和「藏身」兩個重要主題,您認為這兩者如何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面對困境或改變的不同方式? A:「看得見的人,只想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藏身》這本小說重複出現這兩句話,放在創作上來思考也挺貼切的,沉浸在小說情境時,有時我也只看見自己想見的東西,而忽略了更多我沒看見的部分。 小說人物現身於故事之中,是最基本的姿態。通常我們閱讀小說,很容易由敘述觀點去確認人物的位置,以及小說家如何鋪陳情節,藉由事件脈絡,觀看小說人物在一定的時間或漫長的時間如何經歷事件、心理的轉折等等。 小說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當代社會的文化歷史或當時人們生活的樣態記錄起來,只是小說是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不可否認,小說的虛構性將人的困境從幽微處揪出來現身,直視生活的現實,譬如人生就是日復一日的磨損,要面對許多不得不,以及非如此不可的事情,無論是有工作沒工作,求學或失學,長照或獨居,人總是下意識藏著自己不見光的部分,小說正是在處理這些難以言說的現實。 這些細節都可視為我藉由「藏身」反映出現實生活人們的困境。小說家是那個揭露現實的人,讓這些在生活中負重前行,卻難以言說的人物逐一在故事中現身。透過小說人物的現身,讀者仍然可以體會到那樣窒息的現實曾經同樣壓在自己身上,而我們和小說人物一樣怯弱,退而求其次只求一個容身之處。 《此處收不到訊號》 5. 在《此處收不到訊號》中,以一年為時間軸,融合了許多現實主題,如疫情、長照和詐騙。您是如何決定將這些時事融入故事中,並與角色的內心世界交織? A:長篇小說的架構對於海納時事當代社會面臨的狀態,可以做最好的呈現,因為字數夠長,足以形塑飽滿的小說人物和錯綜複雜的事件,包含這幾年社會現狀,疫情、長照和詐騙,很自然的交織其中。 書寫《訊號》這本關於疾病的長篇時,恰好完整經歷了疫情開始、過程演變直至結束,小說中的傳染病和人物所面臨的失智症和早發性阿茲海默、憂鬱症,病與病構成呼應,失憶/失意、絕望/希望,看不到盡頭的未來,這三個元素,一開始書寫時並未如此設定,但寫著寫著,人物自然有了自由意志,是他們開始為自己發聲,一步步走到最後。這本小說從初稿完成,只修改過一次,我改變了原來的結尾,但已經是我創作長篇至今,初衷不變,修改最少的作品了。 6. 在書寫這本小說時,您是否面臨過如何保持與故事中角色「安全距離」的挑戰?如何平衡自己作為創作者和真實我的身份? A:小說的敘述觀點是男性的「我」,可以讓真實的自己退到非常遙遠的位置俯瞰這些角色。《訊號》也是我寫長篇以來初次採用第一人稱敘事。 如果有安全距離,小說的虛構形式就是小說家最好的屏障,這個題材如果寫成散文,可能就是陪病日記、多在揭露長照者的艱辛。但小說的形式讓整個病苦、身苦有了一些幽默、輕盈的想像,我想這才是書寫越沉重的題材最必須平衡的小說技術。 雖然早年我曾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婆婆,但小說人物的處境和我有很大的差異,我設定的病徵更為複雜和棘手,創作期間大量的田調讓我更加瞭解這個記憶流失的病症,並非是我的生活經驗,寫完之後,我只慶幸自己是個說故事的人,而不是家屬。真正生病的人他們不會記得這一切,記得一切的都是在身邊長期陪伴的親友們,不記得的病患他們反而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連自己久病無法痊癒都不會記得。 賴小路攝影 7. 您如何看待讀者對您作品的理解?是否曾遇到讀者解讀您的作品和您本意不符的情況? A:聽說八O年代之前的作家會從出版社那裡收到讀者回函,網路時代的作家如今總是會即時獲得意見,毫無神秘面紗可言,只要新書出版必定多少要負起協助行銷的責任。面對讀者的各種花式看法,我有種老僧入定之感。根據「作者已死」理論,一部作品完成,該說的話皆盡付書中,作者其實不該自己跳出來多做解釋。 譬如我之前在《聯合報》家副版的散文專欄,或是出版的小說,因社群網站的便利,讀者經常會在臉書留言、或傳訊息給我,分享讀後感觸,倒是鮮少遇到「本意不符」的狀況。收到讀者的回饋,我總格外感動,畢竟知音難尋,無論他說的是場面話或真心話,有回音總是好的。 每位讀者的意見我會慎重回覆,一本文學性小說因不可預知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美學養成,自然會有千萬種解答,倘若真有讀者對我提出與我作品相違背的意見,我也很願意聽聽讀者的聲音。 8. 您對文學市場的變化有何觀察?電子書、網路文學等新興形式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A:我的著作大多有電子書,但一直到出版《訊號》我才出版第一本有聲書,其實各種形式的載體,我都樂觀看待,只要有讀者願意閱讀、聆聽,文學作品就會傳遞出某種意義。但不可諱言,實體書的消退,從書籍的印量可見一斑,記得二十年前我剛出版第一本小說,初印量是三千本,現在約莫只有一千五百本,實體書店減少,鋪書量也隨之減少,更遑論閱讀人口珍稀。但任何數字的減少,也不會影響我持續創作,就好像日本所說的職人精神,既然我喜歡創作小說,唯一能做好的事就是創作,自然能摒除所有雜音,持續地寫下去。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 9. 您未來有什麼寫作計畫?是否會嘗試新的文學形式或主題? A:六月底出版的鄉村生活的散文集《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是三年前從觀察筆記化為國藝會文學補助案的成品,是橫跨疫情四年份的日記體散文。 這本散文集於我這完全是創作脈絡的意外產品,起初是先生退休後開始從資訊科技工作轉為農人,蓋了間小農舍,遠離程式系統過起返璞歸真的生活。而我,是個旁觀者,不擅農事,只在教學、創作空檔移動至我們鄉下人家,觀察另一半的身體勞動,從動腦到動手的過程。 但未來這兩年的創作計畫,需要進行的仍然是剛獲得國藝會補助的長篇小說《小丑生存指南》,目前正在進行田調工作。 10. 對於年輕的作家或想要開始寫作的人,您有什麼建議? A:每年八九月份是各個大型文學獎的旺季,在網路上看到許多新人參賽的心得,大約有幾種狀況:創作多年始終未曾獲獎、得失心非常重猜疑評審不公、有各種理由對號入座自己沒有得獎的因果關係。 回想我剛開始寫小說,也是從投稿文學獎開始,但我好像從未有上述三種 狀況,而是不停檢討自己,諸如:肯定是自己寫得不夠好,立下未來創作的紀律;仔細研讀評審會議紀錄,找出他人獲獎的優點檢視自己不足之處為何;失敗並不可恥,找盡藉口原諒自己或放棄自己才是真正的可恥,你需要的是沈澱心情、修改稿件後繼續再挑戰下一個獎。 我常和學生說,有時你寫不出來寫不下去,我懷疑你還不夠喜愛寫作這件 事。因為我從沒有上述的狀況,我有的是時間不夠的問題,我隨時有好多題材想寫呢。 創作需要的續航力,持續的寫作和大量閱讀好的作品聽起來雖是老生常 談,但維持好的手感、養成規律創作的作息還是不二法門。 BY《金車藝文風》雜誌

Read More

好樣的 台南藝術節10月登場

台南藝術節十月起登場,節目豐富精彩,即日起推出早鳥優惠。《附生》演出照。(文化局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邁入第十三屆的台南藝術節,今年以「How Young!好樣的」為策展主軸,以五大節目脈絡亮點,藝術節目十月展開,即日起推出早鳥票,至八月底推出八折優惠。 文化局表示,本屆集結八位台南青年藝術家共同協力策展,邀請台灣眾多獲獎傑出新銳藝術團隊和國際知名節目至台南,內容橫跨戲劇、舞蹈、展覽與多元城市行動。 本屆策劃包括城市主張、台灣製造、國際串聯、教育共創、藝文一條通等五大節目亮點,其中城市主張為策展核心,邀集活躍於當代劇場界的台南青年藝術家返家,透過台南人視角,深入城市場域,創作具在地與當代思維的全新作品,展現「台南人,台南策展」行動實踐。 台灣製造則網羅國內多檔眾所矚目的劇場創作,如布袋戲結合白色恐怖,涵蓋戲劇、舞蹈、親子演出與城市遊走等多元類型,呈現當代台灣創作的廣度與深度。國際串聯方面,邀請多組亞洲新銳藝術家首度來台演出,為台南國際文化注入能量,有融合K-Pop、嘻哈與當代舞風格等創作,透過多元文化視角與創作語彙,開創台南藝術節亞洲交流的新高度。 藝術教育與共創活動,邀請學生與社群參與,讓藝術走出劇場、深入日常;全新單元「藝文一條通」串聯多條路線與文化場域,邀在地團隊進駐演出,讓市民與城市共同書寫的藝術盛會。 文化局表示,藝術節由資深劇場人溫慧玟擔任總策展人,規劃節目陣容堪稱黃金組合,以多元策展語彙勾勒台南的文化性格,多部作品也在台北戲劇獎獲獎肯定,青年創作者透過藝術回應土地、連結城市與世界,展現台南作為表演藝術城市的厚實底蘊與文化創造力。除早鳥優惠,任選三檔還可享八五折(至少一場國外展演),詳洽官網。

Read More

停招學校安置災民 供廿戶入住

提供停招學校供災民安置,工務局預計可提供二十戶受災戶進駐。(工務局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丹娜絲颱風至今滿月,造成台南數萬戶住家毀損,市府為安置受災戶,除啟動貨櫃屋安置方案,也將於停招學校設置臨時安置所。工務局表示,已在北門國小玉湖校區、蚵寮國小雙春校區為臨時安置場所,目前完成六戶,預計十三日前將可完成二十戶,提供受災戶入住。 台南市風災民宅受損共二八0二七戶,約一萬戶完成修繕,仍有一萬五千戶待修,不過有部分民眾傾向不修繕,文化局也啟動「共修共築:韌性農村災後修繕行動系統計畫」。工務局指出,民眾自行拆除雇工,九月底前拆除補助兩萬元,如由市府代拆,費用由市府負擔,前提是符合申請慰助金受災戶。 有部分民眾需求中長期安置,工務局在北門玉湖校區、蚵寮雙春校區作為臨時安置場所,已有六戶可入住,十三日預計可完成二十戶。 市府副祕書長殷世熙說,本週進入緊鑼密鼓民宅修繕階段,市府雖提出貨櫃屋,然必須有地方且得有水電;民政局說,至目前鹽水區有兩戶、新營區一戶提出申請,的確因方便度不夠,申請數不高,民眾有意願申請則至八月底。 市府表示,貨櫃屋安置方案乃為讓受災戶在房屋尚未完成修復前,能有安全、遮風避雨場所,若民眾擔心沒有地方可放置貨櫃屋,財稅局已盤點十七區、二十七處公有土地,將可釋出供民眾短期放置。 市府統計弱勢戶一0九七戶,慈濟認養北門、學甲、將軍、七股、鹽水等地共一二九戶,已完成修繕兩戶,台南市府協助九六八戶。

Read More

仁德鐵路立體化 初估需105億

市府交通局舉辦仁德地區鐵路立體化可行性研究第二場地方說明會。(交通局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台南市政府交通局日前再辦理第二場仁德地區鐵路立體化可行性研究地方說明會,邀請立委、議員、里長等民意代表及民眾參與,將所提意見納入規劃考量。交通局表示,經評估仁德區鐵路採高架改建較為可行,高架範圍北端起自台八十六線高架橋下,南端至港尾溝溪,長約二點六公里,可消除潭稅橋地下道及中正路平交道。 交通局長王銘德表示,仁德區中正路平交道鄰近仁德火車站及保安工業區,地方長期反映尖峰時段車輛於平交道停等時間長;另,潭稅橋地下道常有淹水問題,且受限車道高度,車輛行駛不易甚至衍生交通事故,目前交通局已將該兩處交通瓶頸納入鐵路高架範圍內,期待可以解決當地鐵路橫交道路的交通問題。 交通局表示,專業規劃團隊針對工程技術、交通改善、經濟效益、財務等面向進行分析評估,仁德區鐵路採高架改建較為可行,高架範圍北端起自台八十六線高架橋下,南端至港尾溝溪,長約二點六公里,沿線可消除潭稅橋地下道及中正路平交道。惟因現有保安車站位於鐵路高架斜坡路段,為符合鐵路相關規範,須將保安車站北移約五百五十公尺,平面車站新址規劃於奇美博物館及十鼓文創園區之間,後續車站可更新優化,提供當地更便利之公共運輸服務,現有之保安車站因屬市定古蹟,規劃原地保留後續可朝文化觀光用途發展。另仁德車站則可維持原地高架,鐵路立體化總經費初估約一百零五億元。

Read More

房市不振 13筆市地只標出1筆

房市不振。連帶影響市府土地標售,此次只標售出鹽行一塊土地,標售總金額約為一點五億餘元。圖為鹽行國中。(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房市不振,連帶影響市府土地標售情況。地政局六日進行第一次標售區段徵收區剩餘可建築土地,共十標、十三筆土地,此次共有兩標封參與投標,只標出鹽行一標一筆土地。地政局長陳淑美表示,目前土地市場受資金管制與市場交易冷清影響,開發業者購地態度趨於保守。 地政局表示,此次標售僅標脫一筆,由北部建商得標,標售總金額約為一點五億餘元,地秤約二六0坪左右,溢價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一,每坪約五十三萬餘元 針對標售情況不佳,地政局表示,未來將持續觀察市場變化,並適時調整策略,以利後續土地開發順利推進。 地政局說,鹽行國中暨附近區段徵收區及南科FG區段徵收區已開發完成,標售收入須償還開發成本及銀行貸款,未來標售若有盈餘將挹注公共建設,回饋市民生活所需,市府也將持續推動優質土地開發,創造永續宜居城市。 地政局說,鹽行國中區段徵收案位於永康交通樞紐地帶,未來可望推動地方商業重構及產業進駐,仍為中長期值得關注的優質投資標的。南科FG區本次標售的住宅區用地,鄰近善化車站及善美大道、善福大道,位於南科生活圈核心,已具備立即開發條件,希望民間開發者持續評估投入開發建設。

Read More

回應議員質疑 市府:各局處積極復原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針對議員關切丹娜絲颱風天然災害市府因應對策及處理情形,市府強調災後各局處積極復原,交通局搶修九百六十五件號誌標誌,環保局清運逾兩萬四千萬公噸垃圾,並處理廢石綿瓦六百四十三公噸。財務方面,災害應變經費已動支十六一三千一百萬元,復建案件一百九十件估計經費九億三千七百萬元,均已報請中央全額補助,另再提報六億元協助補足各項賠償與修繕支出。 市府指出,針對議員關切泡水車部分,市府提供汽車最高一萬元補助、機車兩千元,考量部分災損車輛修復成本較高,市長黃偉哲表示將審酌財政量能,研議適度提高補助額度,並強調市府會盡力與大樓管委會合作,期望能在本次臨時會結束前提出具體的防水防災方案,以減少未來類似災情發生。 有關議員建請市府提報六億元補助費墊付款轉入重大災害賑災捐款專戶,以充實丹娜絲颱風及七月廿八日至八月二日水災部分,黃偉哲表示災損經費陸陸續續在撥款中,會盡速研究適法性。 針對這次風災造成台南慘痛的經驗,議員建議應趁機向中央爭取電纜地下化,同時建立SOP,以因應未來萬一發生災情時,能有即時處理流程。黃偉哲表示,這次風災的處理有尚未做到的部分,特別是發生天然災害時,造成資訊流通不夠透明的狀況,這些都會列入檢討改善。

Read More

用心治水清淤 市府提數據證明

面對外界質疑台南治水成效,市府強調治水預算沒有打水漂,清淤工作也沒有停歇。(水利局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風災、雨災,外界質疑台南治水成效,監察院也說台南「清淤經費未專款專用」。水利局說明,治水預算長期南北資源不均,目前只能採用較低的「十年重現期」防洪標準,至於清淤經費,強調絕無挪為他用,並提出數據證明,強調市府在清淤與治水工作上,投注高度心力。 水利局主祕黃信銓說明,市府從二0二0至二0二二年間實際投入雨水下水道清淤總經費為一億一三七七萬元,遠高於中央補助的八七八0萬元,自二0一九年起,清淤量自十點七萬噸逐年增加,至二0二四年已達七十七萬噸,無論清淤與治水,都投注高度心力。 水利局強調治水深具成效,台南豪雨造成淹水面積從二00九年莫拉克的五萬五千公頃縮小至二0二三年凱米颱風的三三五公頃。依據水利署劃定全台易淹水地區,台南市占三分之一,主要是台南地勢低窪,有台江內海、倒風內海、潟湖與河口三角洲,治水難度高,治水需逐步、接棒,台南治水預算仍不足數百億元。 針對安南區新順里二日淹水問題,水利局說,六塊寮排水,上游安定區降下兩百年頻率雨量,除布建移動式抽水機,並已爭取八點二億元整治,新順橋改建增加流水斷面,正由工務局進行改建設計;六塊寮排水最下游處匯入鹽水溪處設置抽水站約五億元,並在新順橋旁公園用地增設滯洪池,並改建左岸護岸及堤後排水,總需七億元。 而安定區淹水,已爭取四億元,在新吉里設置分流箱涵,已完成發包;港尾里下洲子設抽水站和分流箱涵,完成設計正招標中;而常淹水的安南區「安中河」,因安中抽水站完成,已大幅改善。 對於民眾黨質疑台南治水打水漂?市府強調,經費有限仍努力改善,民眾黨應先了解基本事實,再公開發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