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馬牌咖哩粉 驗出蘇丹紅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為維護市售食品安全,新北市衛生局近期針對轄內食品輸入業、製造業、團膳及販售通路共抽驗19件辣椒粉、胡椒粉及咖哩粉等香辛調味料,其中一家食品工廠抽驗由濟生公司生產的飛馬牌特調咖哩粉600克檢出蘇丹色素1號,有違反食安法之虞,已移請濟生公司所轄台北市衛生局依權責追查下架回收,並進一步釐清有無違法添加或製程汙染。 衛生局表示,使用「濟生飛馬牌特調咖哩粉」該食品公司已將剩餘庫存的32盒調味料全數下架,並退回上游供應商。 衛生局指出,該局並與教育局亦清查該食品工廠供應新北市5所學校營養午餐,均未使用到該批調味料,其他轄內團膳業者亦未使用;並已要求學校與團膳業者落實自主管理,必要時要求廠商提供自主檢驗報告。

Read More

南瓜抗氧化 護眼促進腸胃健康

南瓜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食用,適量攝取不僅有助於營養均衡,更能預防疾病。(記者蔡琇惠攝)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萬聖節將至,南瓜成為節慶主角,不僅為裝飾角色,也是一種富含營養的食材,對健康大有益處。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梁恩綺特別針對南瓜適當的攝取量及保存方式進行介紹並破解常見迷思。梁恩綺表示,南瓜是一種適合各年齡層的健康食材,適量食用南瓜不僅有助於營養均衡,更能預防疾病,不過也需要留意適當的攝取量,而針對南瓜不可以搭配的食物,也有不少值得破解的迷思,讓民眾能夠吃得安心、吃得巧。 梁恩綺說,許多民眾會誤以為南瓜是蔬菜類,但它實際上屬於「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即保留了原始型態的天然食物,不同於麵包、白飯等精緻澱粉。南瓜果肉主要營養成分為碳水化合物,並富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A、C、E、鉀離子及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有助於抗氧化、維護視力並促進腸胃健康。 此外,南瓜子含有鎂及鋅兩種營養素,有助於睡眠品質、神經穩定,對於男性的攝護腺健康有益。不過,梁恩綺營養師提醒,雖然南瓜的營養價值豐富,仍需要注意適當的攝取量。南瓜果肉建議可以與白飯或麵做替換,若過量攝取,會因為過量的澱粉攝取而造成肥胖並引發代謝症候群等問題。而屬於油脂類的南瓜子,每日攝取量建議15公克(約30-40顆)為宜,以免因攝入過多導致體重增加、血脂升高。 另外,關於坊間流傳「南瓜不宜與菠菜、油菜、辣椒等一起食用」的說法,梁恩綺指出,這種迷思源於南瓜含有一種分解維生素C的酶,擔心會破壞其他食材的營養價值,她解釋:「南瓜中的維生素C分解酶在加熱過程中易被破壞,因此,其實影響其他食材的營養成分及吸收是有限的。另外,也有說法認為醋會破壞南瓜的營養價值,這也是不正確的,醋與南瓜一起食用並不會影響營養成分,民眾均可放心搭配。」 在萬聖節氣氛濃厚的當下,南瓜無疑是最應景的健康食材,梁恩綺提醒,長時間存放會使南瓜的水分流失,影響甜度與口感;另外,因瓜囊會催熟南瓜,因此切開後的南瓜則建議先去除內部瓜囊及種子,再用保鮮膜包住切口,於冷藏中儲存,避免南瓜過熟而失去原本的風味,且應盡快食用完畢。

Read More

翁腳發黑潰爛 血管繞道術救回

半年後傷口已經恢復到粉紅快癒合程度。(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7旬劉姓老翁因跌倒意外造成右腳踝傷口且不以為意,1個月後傷口不癒合,反而變大發黑潰爛,衛福部豐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耀中醫師為病患進行右下肢血管繞道手術,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傷口癒合,原本發黑傷口經半年後已恢復到粉紅快癒合傷口。 今年2月劉姓老翁到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整形外科求治,主因踝傷口久久不癒合且越來越嚴重情形,整形外科蔡政龍醫師診視後建議會診心臟血管傷口外科主任張耀中醫師,發現劉姓老翁有多年糖尿病病史,沒有重視傷口照護問題導致傷口快速惡化,安排老翁住院治療,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顯示血管鈣化嚴重,影響傷口癒合。 張耀中醫師向家屬說明並建議進行右下肢血管繞道手術,促進血液循環來增加傷口癒合,後續經傷口照護順利出院,配合每個月門診追蹤治療, 張耀中建議糖尿病患者或老年患者,當有足部傷口,經過2週以上的照護仍無法癒合,建議做非侵襲性下肢動脈血管檢查,確認是否有血管阻塞,避開阻塞處,新增加的血流大量灌注傷口部位,供給所需養分,傷口慢慢就會長出肉芽組織,漸漸癒合。 給糖尿病人一個機會,不要忽略做血管評估,不要吝於施行血管繞道手術,若能恢復血液循環,免去非必要的截肢。建議病人膝下截肢時,再考慮是否十分必要。

Read More

WHO列頭號傳染病殺手 羅一鈞:國內結核病 穩定控制中

本報綜合報導 世衛指出,結核病在2023年成為傳染性疾病相關死亡案例中主因。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30日分析,推測是因COVID-19疫情期間各地醫療量能受影響,但國內結核病穩定控制中。 根據WHO昨天發布的報告,結核病在2023年取代COVID-19成為傳染性疾病相關死亡案例中的首要原因,凸顯全球在根除結核病上面臨的挑戰。 根據WHO,去年約有820萬人被新診斷為結核病患者,這意味他們能夠獲得適當治療,這是自WHO於1995年開始全球結核病監測以來的最高紀錄,高於2022年報告的750萬人。 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推測是因為COVID-19期間,大量封城跟衛生體系崩壞狀況,導致原來在追蹤的結核病患無法獲得妥善治療與追蹤。且COVID-19疫情期間,醫療系統也無法繼續支持結核病篩檢,許多資源不足國家的結核病篩檢率大幅下降,因此導致全球結核病失控。 羅一鈞說,台灣較無經歷這些COVID-19期間的特殊現象,雖然疫情升溫期間,有些民眾因不敢就醫而減少篩檢,但受影響時間並不長,僅在2021、2022年篩檢量短暫下降,去年就已明顯回升。 「2030消除結核」目標為每10萬人口要小於10案,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為每10萬人口28.2人,還有一段距離,因此須要擴大找出潛伏結核感染者,因此針對機構住民、免疫低下族群、偏鄉等高風險族群,都會再持續擴大篩檢,希望早期找出更多潛伏感染者、納入治療體系,避免成為發病個案與後續傳播。

Read More

婦急性腦中風 新竹取栓團隊成功搶命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說,近年來「顱內動脈機械取栓術」運用導管技術,經由病人鼠蹊部動脈,將導管置入後把阻塞腦血管的血栓取出,讓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東元醫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竹東鎮一名62歲林女士,早晨起床盥洗後,突然發生左側手腳癱瘓、無法行走、說話模糊,經119救護人員趕到現場後判定疑似腦中風,立即送至北榮新竹分院急救。 因在腦中風黃金救援時間內,北榮新竹分院急診室醫師立刻啟動腦中風處置流程,確認病患為右側腦部大血管阻塞造成之中風,採取靜脈施打血栓溶解劑等處置,並立即啟動「急性腦中風區域聯防」機制,將病患跨院轉至東元綜合醫院繼續搶救,病患經東元醫院「取栓團隊」緊急進行機械動脈取栓評估與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並在門診觀察穩定後,轉回北榮新竹分院就近追蹤。 東元醫院表示,懷疑急性腦中風的病人應第一時間就醫或聯絡119救護人員,若救護人員判斷症狀符合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可送至有能力執行取栓手術的醫院,或是選擇就近醫院先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後再轉送,因此與救治時間拔河就是大腦存活的關鍵,透過資源整合,儘速縮短病人緊急處置時間及提升轉診效率。 東元醫院院長黃忠山(前排左三)率團隊拜會北榮新竹分院院長陳曾基(前排右三)及團隊,雙方攜手成功搶救急性腦中風患者,造福大新竹地區民眾。(記者彭新茹攝) 東元綜合醫院黃忠山院長率領黃禹仁副院長及林鎮宇副院長與取栓醫療團隊,特別拜會北榮新竹分院院長陳曾基及陳炫達副院長與醫療團隊,雙方積極完善急重症聯防合作機制,利用遠距轉診平台即時傳遞病患資訊,精簡就醫流程,提升轉診效率。 黃忠山表示,東元綜合醫院為新竹縣唯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擁有經驗豐富的急診團隊與完整的取栓團隊,為腦中風病人爭取最佳的治療黃金時間,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打通血管挽救器官功能,讓更多病患得以受惠並改善預後情形。

Read More

髖關節骨折 年死亡率逾15%

醫師陳建宏(前排左4)在健康講座現場示範「深蹲與棒式」運動,鍛練大腿肌力。(醫師陳建宏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現代人慢性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外,更不可忽視的是骨質疏鬆、肌少症、衰弱與疼痛…」,骨科醫師陳建宏特別強調,骨質疏鬆常造成嚴重骨折,其中最可怕的是髖關節骨折,1年的死亡率高達15-20%,遠高於癌症及其他疾病。 陳建宏今年10月中旬應TIA台灣勵志協會之邀,到台北市發表健康專題講座「從陳醫師的觀點談骨質疏鬆」,這也是他推廣「預防醫學」從事的第470場演講說。他強調,現代人面臨骨質疏鬆、肌少症、衰弱等問題,最重要的治療是「運動」,運動在於肌力訓練,不僅可以預防骨折,更可以讓身體保持健康。 陳建宏說,骨質成長的巔峰年齡在25-40歲,年紀越大體重減輕,要留意骨質流失或疏鬆;若體重增加,就得注意退化性膝關節炎。要釐清觀念的是,不論「骨質流失」或是「骨質疏鬆」皆無症狀,但兩者都有高風險的骨折機率。「髖關節骨折」更是嚴重,不但1年的死亡率高,失能風險更高達25%;若不開刀就臥床,躺久了易生褥瘡、泌尿道發炎、肺炎等致死併發症,即使手術治療順利,身體功能大不如前,生活無法自理,兒女又疲於照顧,最後,只能找外籍看護照顧或送到護理之家。台灣一年有2萬例個案,有2成約4千個家庭,因患者往生而心痛;有3成約6千位患者進入慢性照護,而在生命最後8年內在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奔波。 陳建宏強調,面對骨質流失或骨質疏鬆,「保密防跌」很重要,即保持骨密度,平常曬太陽、加強鈣與維生D3以及骨鬆藥物使用,可多吃菇類、芝麻、豆腐和深綠色蔬菜等鈣質含量較高的食物;接著要預防跌倒,評估跌倒風險並強化下肢肌力訓練,有助防止跌倒骨折。

Read More

胰島素幫浦 科技精準控糖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童綜合醫院30日舉辦「科技控糖雙管齊下 糖尿病患者享受生活不受限」活動,除了邀請芳祥國際公司總經理王松祥與會,也有2位糖尿病患者分別親臨現場與錄製影片方式來分享科技所帶來的方便,在智慧型系統的幫助下,能更精準地控制血糖。 48歲張姓女患者,6年前因為健康檢查發現血糖過高,先在住家附近醫療院所看診服藥控制血糖,但3年前突然出現酮酸血症(酮酸中毒)緊急送至童綜合醫院,經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曾耀賢與團隊照護下脫離險境。111年6月開始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接著使用640G胰島素幫浦系統,可以不用扎手指就得知血糖高低,並手動按壓補充胰島素;去年6月使用升級版的780G胰島素幫浦,系統可以自動偵測並輸液胰島素,更精準地補充,目前使用一年多來成效顯著,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張女表示,使用連續血糖監測讓自己更了解血糖狀況,而且半夜的低血糖預警功能幫助很大,可以更安心睡覺。後來發現本身的胰島素阻抗比較厲害,長期打胰島素的狀況下開始對打針感到很害怕,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使用胰島素幫浦,從手動補充到去年進階使用自動偵測補充胰島素,都只要3到4天換1次針,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另一名16歲劉姓少女,罹患第1型糖尿病,也因為使用了連續血糖監測系統與780G胰島素幫浦,讓她不用害怕因為要控制血糖而時常扎針,經由智能監測與自動補充胰島素的效能,可以與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吃喝,不用再擔心血糖控制不易的問題。 兒童醫學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蔡維鍵指出,當孩子罹患糖尿病時,家長通常會無法接受,並感到慌張,不知道如何照顧,孩子更要面臨到每天戳手指測血糖的恐懼感,但又一定要隨時監控血糖,因此孩子與家長都會感到無所適從。現在可運用先進科技來精準控制血糖,病人裝置智能胰島素幫浦,可以視情況,隨時調整胰島素的輸注量,進而讓血糖值波動比較平緩,除了能獲得更佳的血糖控制,同時因精準地給予輸注量也能大大降低低血糖的發生。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曾耀賢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因為胰臟功能不全,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不佳,導致血糖過高的慢性代謝異常疾病。糖尿病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是控制並穩定血糖,防止各種急性與慢性合併症的發生。以往需要進行扎手指來量測血糖值,傳統會需要患者自行注射胰島素,1天要進行2至4次,患者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治療也更符合人性需求。

Read More

避免鎮靜安眠藥濫用 營養師分享助眠飲食 多吃高蛋白綠蔬

柳營奇美醫院結合相關單位推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暨藥物濫用防制計畫,透過強化用藥教育,預防不當用藥風險,減少對藥物的依賴。(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國內一年鎮靜安眠藥品超過400萬人使用,用量達9億顆,相當驚人,柳營奇美醫院推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暨藥物濫用防制計畫」,30日舉行成果發表會,並透過營養師分享助眠飲食指南優化睡眠品質,希望能減少鎮靜安眠藥使用,提升用藥安全意識和能力。 現代社會步調快,心理壓力和睡眠問題成為大眾普遍要面對的挑戰,鎮靜安眠藥物的需求上升,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人使用鎮靜安眠藥的量與其他國家數據比較下,我國其使用量介於國際排名第6至第10之間,維持約9億顆,使用人數約420萬,不當使用或濫用這類藥物,可能對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 柳營奇美醫院長黃順賢說,該院一開始設立正確用藥中心,後來和市府以及相關單位、社區藥局合作,共同推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暨藥物濫用防制計畫」,透過強化用藥教育,預防不當用藥風險,同時減少藥物依賴,保障國人健康。 藥劑部長陳憲煜表示,今年共舉辦72場教育活動,涵蓋青少年、新住民、長者及職場員工等多元群體,吸引超過2300人次參與;其中,鎮靜安眠藥教育活動30場次、藥物濫用防制教育活動42場次;有參與者表示,透過學習,了解如何避免使用他人藥物,檢討不良的睡眠習慣或生活方式,降低依賴使用鎮靜安眠藥,對藥物之認識與使用的認知有提升。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協會榮譽理事長紀雪雲指出,根據近年來民眾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狀況,要提醒民眾,不要分藥給別人,藥不能給別人吃,也不要吃別人的藥;白天補眠太久,晚上會睡不著,造成惡性循環;服完鎮靜安眠藥要上床躺平,以免發生跌倒等情況。 營養師分享助眠飲食指南,建議多食用蛋白質含量高的肉類和奶類,多吃深綠色蔬菜;水果、堅果、雜糧也不能少,平時不要挑食,這些助眠飲食能優化睡眠品質,減少鎮靜安眠藥的使用。

Read More

非病毒性肝癌翻倍 恐成隱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肝癌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隨著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非B非C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恐成肝癌篩檢漏洞。 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30日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B非C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 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 就台大院內的統計資料看來,蘇東弘說明,酒精性肝炎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年輕女性部分比過去增加,整體還是以男性為主,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就算肝病無痛,仍暗藏危機。 蘇東弘指出,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為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Read More

康芮來襲 鐵公海空交通受影響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強烈颱風康芮來襲嚴重影響台灣地區交通,公路局宣布,三十一日將封閉十八處路段,台鐵東部幹線、南迴線及西部幹線對號列車也全部停駛,高鐵則採每小時自南港站、左營站發出二班每站停靠之全車自由座列車,而海上各次船班及國內線航空班機也全面停駛,國際及兩岸航線班機時間也多有調整,請民眾注意。 公路局宣布,康芮颱風來襲已於三十預警性封閉十八處路段,未來將視風雨狀況開放通行,封閉路段包括台七、台七甲、台八、台九、台十一、台十六、台二十、台二十三、台二十四、台二十七、台二十九及台三十線之部份山區及濱海路段。 台鐵宣布,三十一日東部幹線、南迴線及平溪、深澳、六家、內灣、集集、沙崙等支線各次列車全線停駛。西部幹線對號以上列車也全線停駛,區間車則於彰化到枋寮間全面停駛,基隆彰化間於十二時前視風雨狀況機動行駛,十二時後全面停駛。 台灣高鐵指出,因應康芮颱風來襲三十一日調整營運模式,自六時到二十四時之間,每小時自南港站、左營站發出二班每站停靠之全車自由座列車,但商務車廂除外,另外,台中站於六時、六時三十將各發出一班南下及北上每站停靠列車,以加強服務自台中站出發的旅客。 海運方面,航港局表示,三十一日離島及兩岸小三通航線將全面停航,計十一航線,計一三九航次船班停航。 空運方面,立榮、華信、德安等國內線航空公司宣布三十一日各線航班全面停飛。國際及兩岸航線方面,長榮、華航及國泰、新航等各外籍航空公司航班多有變動,請搭機或接機民眾先行與航空公司確認航班,以免白跑一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