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憶」是作者表現與其父親記憶的延續,和自然時間性的深刻對話。(水保署提供)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傳遞對自然的敬意與關懷,二0二五「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登場,今年邀請來自國內外藝術家在鹿野、關山、池上、富里及玉里打造十二件風格獨特的地景藝術作品,正值台東熱氣球嘉年華,來花東縱谷打卡賞美正是時候。
水保署指出,今年地景藝術作品結合「經典再現」、「童趣生活」、「永續生態」三大主題,德國藝術家Jens J. Meyer以布幕與光影創作「光之亭」,以作品與自然環境深度對話。韓國藝術家Lee Seongung以釋迦修剪枝條與藤蔓編織成「Memories」,賦予農業廢材新的生命。
「蝕幻空間」作品,意識著河流靜靜流淌、探尋出口,渴望抵達某種內在的光明。(水保署提供)
南非藝術家Anton Smit的「蝕幻空間」是一座四點五公尺高的神祕巨型面具,傳遞人與自然的靜謐連結;美國團隊CHIAOZZA與法國藝術家Severin Millet則帶來繽紛童趣的「畫花」與「Blue Faces」,色彩鮮明、造型可愛。
「Blue-Faces」作品,特點是能根據光線和觀眾的角度變化。(水保署提供)
本地藝術家達比烏蘭.古勒勒以廢鐵創作「聆聽─大地的耳朵」,提醒人們傾聽土地的聲音;范志明與邵惠琴聯手打造漂流木巨人「祈福」,向灌溉生命的縱谷致敬。
今年也舉辦兩場藝術工作坊,台東大學師生協助Anton Smit創作巨型面具,激盪創意;藝術家鄭元東則帶領居民實作藤編,讓藝術走入日常。
「漂鳥197」不只是藝術展,更是一場融合自然、生態與人文的美學體驗,即日起不妨安排一趟花東小旅行,親身感受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