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運動好處大揭密!3招讓你輕鬆追上粉紅超跑

快步行走屬於中強度有氧運動,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發生率,也能改善焦慮和睡眠品質。只要透過3招訓練與按摩,即可讓足部更輕快有勁,舒緩緊繃痠痛肌肉,追上粉紅超跑。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2024白沙屯媽祖「粉紅超跑」將於3月18日起駕;大甲鎮瀾宮媽祖也將於4月5日動身,帶動眾多信眾徒步進香。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楊宗勳表示,快步行走屬於中強度有氧運動,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發生率,也能改善焦慮和睡眠品質。只要透過3招訓練與按摩,即可讓足部更輕快有勁,舒緩緊繃痠痛肌肉,追上粉紅超跑。 徒步進香過程中的快步行走屬於中強度有氧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每人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而若能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有氧運動,還能獲得更多對於健康有益的好處。充足的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的發生率,也能改善焦慮和睡眠品質等心理相關問題。 兩大足部訓練幫助催油門 楊宗勳表示,由於遶境時程長達9天8夜,如是平常較少運動的民眾,建議在參與遶境活動前,就先以每天快走30至60分鐘、每週累積150至300分鐘的運動量鍛鍊體力。如果一開始體力無法立即承擔這樣的運動量,可先以10分鐘為一個單位進行運動,例如沒辦法一次走30分鐘,就走10分鐘x 3次,中間穿插適量休息,待體力提升後再慢慢將單次運動時間拉長。除體力外,如能先行強化小腿和足部的肌耐力,也可減少遶境過程中因長時間行走造成小腿緊繃、足底筋膜炎的狀況的產生。 一、小腿肌肉訓練 1準備一張靠背、穩定的椅子。雙手扶助椅背,站立於椅子後方,雙腳同時或分開踮起腳尖。 2踮起腳尖到最緊時,不要放掉,持續出力保持5秒鐘,接著慢慢放鬆。 3總共訓練5秒x10下x 3組,每天3回。 4如果平常較少運動的民眾,可先從雙腳一起墊腳訓練開始,待能輕鬆完成全天之訓練量且不會緊繃痠痛,再進展到單腳訓練。 二、足底肌群強化運動 腳底抓地: 1坐在椅子上放鬆,做腳趾往內縮的動作,這時腳底的肌肉就會開始用力。 2動作維持10至15秒放鬆,每次10至15下,一天3次。 腳底抓毛巾: 1同樣坐在椅子上放鬆,腳平放在毛巾上,開始作抓握的動作,盡量把毛巾捲進來。 2動作維持10至15秒放鬆,每次10至15下,一天3次。 遶境後按摩伸展紓緩痠痛 楊宗勳表示,長時間走路最可能發生緊繃痠痛的位置為足底和小腿,因此建議在遶境過程之休息時間以及遶境回來後,對這些部位進行伸展按摩放鬆。按摩放鬆方法請參考以下方式: 三、足底筋膜炎居家運動 足底按摩球: 把按摩球放在腳底下,來回按摩30下。 足底拉筋按摩: 翹腳把腳板放在膝蓋上,接下來用手把腳趾頭搬向極限,感受一下足底筋膜是有緊繃感。大拇指來回按摩腳底30下。 伸展小腿: 把腳板翹高,找一個櫃子或是牆壁,把腳板靠上去,接著把腳打直,把身體斜斜向前靠,小腿感受到緊繃感,維持15至30秒,每天做3至5次。 長輩長途步行重點小叮嚀 長輩長途步行除建議平常先培養好一定程度之體能外,遶境過程中如有疲勞或不適狀況,請務必回到遊覽車上休息,切勿勉強。另一個重點是務必充分補充水分,水壺帶在身邊,想到就隨時喝個2、3口,不要等口渴再喝;另外要觀察自己的尿液,如果明顯變黃,就表示開始有脫水的現象,要趕快補充水分喔!此外,3月份開始天氣已日漸炎熱,穿著上應注意維持輕薄舒適透風,避免為了防曬而穿著過量衣物,以免中暑,防曬部分使用防曬乳即可。 醫師最後呼籲,如有特殊身體狀況,如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退化性疾病等等,建議參與遶境活動前還是先諮詢一下自己的主治醫師,以免發生危險,反而讓美事變成憾事。

Read More

憂鬱症患者有「這些」症狀可能是躁鬱症!未正確治療自殺風險恐倍增

「躁鬱症」常會先以憂鬱表現,再加上民眾對躁症認知不足,求診陳述症狀時多會偏重在憂鬱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11年自殺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其中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上升最多,心理健康司分析精神科共病(如:憂鬱、焦慮)是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時發現身心疾病相關症狀,提供轉介、治療是青少年自殺防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然而「躁鬱症」常會先以憂鬱表現,再加上民眾對躁症認知不足,求診陳述症狀時多會偏重在憂鬱。因此,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白雅美指出,過去國際文獻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躁鬱症患者會先被診斷為憂鬱症,平均約5-10年後轉換診斷為躁鬱症。 「這些」憂鬱症可能是躁鬱 未正確治療自殺風險增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陳力源表示,若躁鬱症患者沒有確定診斷,而以憂鬱症長期治療的話,除了治療效果不佳,其實還有可能會誘發躁症,隨之而來的自殺風險也會提高,有文獻指出躁鬱症自殺比例比憂鬱症高出10倍,而且他們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執行自殺,因此自殺致死率也比憂鬱症更高。 尤其,青少年躁鬱症「混合型發作」的比例較多,不只有鬱期症狀,還會有部分焦慮、躁症的情形,診斷、治療困難度更高,相對風險也更高。陳力源主任分享,臨床個案中就有一位17歲高二女生,過去沒有躁症的情形,因此一直以憂鬱症合併焦慮治療。 後來這名個案躁期混合發作,有時會異常開心興奮地在家跳舞。不過,個案的家人覺得平常孩子病懨懨的、沒有情緒反應,現在反而變得很有活力,以為這是好事代表治療有進步,沒有判斷出這是躁症發作,隔沒多久這名高二女學生便出現自殺行為。 因此,青少年憂鬱症患者更要留意是否有可能為潛在的躁鬱症患者,白雅美主任提醒,如果憂鬱症患者出現以下情形,便要高度懷疑患者有可能是潛在的躁鬱症患者,包含: 憂鬱症治療效果不佳 無特殊外在因素突然發生的憂鬱症狀 早發的憂鬱症: 國中、高中或大學時突然憂鬱的個案,經過追蹤發現後期轉換成躁鬱症的比例較高。 家族史: 若家人也有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的情形,這時也要特別留意。 非典型症狀: 如果患者情緒憂鬱,但不像一般憂鬱症患者吃得少、睡得少、體重減輕,反而吃得多、睡得多、有暴食、體重過重/肥胖等,也會懷疑可能是躁鬱症患者。 有幻覺 憂鬱但發脾氣、衝動的狀況多 從小就有情緒起伏大的情形 躁鬱症鬱期有專門用藥安全性更高 躁鬱症在鬱期有憂鬱症狀,但治療上不一定會用到抗憂鬱藥。白雅美主任表示,現在其實有專門針對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相較抗憂鬱藥,使用上鬱期轉變成躁期的風險較小。且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相較於情緒穩定劑不需要測量血中濃度。 另外,陳力源主任提到,情緒穩定劑還會有體重增加、掉髮、長青春痘、多囊性卵巢等副作用,以門診經驗來說,其實青少年會特別在意這些副作用,甚至會因此停藥影響治療效果,不過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沒有這些副作用,因此服藥遵從性較好。 陳力源主任分享,之前曾有位19歲的男大生,因為藥物副作用不想服藥,在家人督促用藥時甚至發生衝突,一氣之下吞下整把情緒穩定劑,導致嚴重中毒送往醫院治療,在改用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後,解決了副作用的困擾,一改過去非常抗拒使用藥物的情形,一路使用到現在已經一年半左右,情緒症狀都控制得很好。 此外,白雅美主任表示,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晚餐或睡前一次服用就好,不像傳統情緒穩定劑需要一天多次服用,對於忙於學業的青少年比較方便,而且不用害怕同學知道自己在吃藥治療。陳力源主任也認為,精神安定劑可以讓學生隱密地服用藥物,避免被嘲笑、貼標籤,而且不需要在學校服藥,家人要督促服藥也相對容易。 不過現在除了藥物外,事實上還有許多的治療、資源可以使用。現在青少年自殺率逐漸增加,陳力源主任呼籲民眾一起來關注青少年的情緒議題,因為這階段伴隨學校、人際關係、發展等變化,的確很需要傾聽、了解他們的困境,如果有焦慮、憂鬱、異常對立反抗成人等症狀,應盡早協助孩子進行評估、治療。 白雅美主任也提醒民眾,不要只注意鬱的症狀,也要留意躁症的情況,當因憂鬱情緒就診時,精神科醫師一般也會詢問過去躁症相關症狀,可以自我檢視與醫師充分討論以能獲得更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Read More

專責醫師制度「漏接」受虐兒? 衛福部:將強化聯繫

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於109年推動時,即將脆弱家庭3歲以下幼兒納入指定收案對象,由縣市政府社會局將脆弱家庭兒童名單提供衛生局,派案予幼兒專責醫師,定期關心個案健康與發育狀況。(示意圖)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1歲男童「剴剴」等待收養期間,遭兒福聯盟安排的保母虐死,事件震驚全台,外界質疑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漏接」。衛生福利部13日澄清,有關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將強化地方政府社政單位和衛政單位之橫向聯繫。兒科基層醫療事務委員會主委麥建方表示,此制度在實際上防治兒虐面臨難處,但初衷仍是很好的計畫,也呼籲大眾不要針對社工獵巫。 剴剴因父母都入監服刑無法照顧,經社會局與兒福聯盟轉介給一位劉姓保母照顧。剴剴在2023年底出現呼吸困難送醫,經醫師發現身上有多處傷痕、通報家暴事件,整起事件才東窗事發,但男童不久後仍不幸死亡。 檢警為釐清兒福聯盟社工訪查男童紀錄是否造假,發動搜索約談,將陳姓女社工上銬。外界也質疑社會安全網漏洞,為何衛福部的「幼兒專責醫師」沒有發現異常狀況。 雙北未收到男童列入指定收案名單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澄清,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於109年推動時,即將脆弱家庭3歲以下幼兒納入指定收案對象,由縣市政府社會局將脆弱家庭兒童名單提供衛生局,派案予幼兒專責醫師,定期關心個案健康與發育狀況。經查,新北市及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均未收到社會局將該受虐兒童列入指定收案名單,衛生局即無從派案給專責醫師。 幼兒專責醫師 收案對象有兩類 幼兒專責醫師收案對象,包含一般個案及指定收案。 一般個案 指符合資格且未加入該計畫之幼兒。 指定收案 包含經國民健康署「周產期高風險孕產婦(兒)追蹤關懷計畫」收案者,及經中央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列為「指定收案」條件之幼兒,包含脆弱家庭育兒指導服務方案、保護性個案、發展遲緩及其他經社政單位建議應關懷之兒童。 劉玉菁表示,全國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均已於轄內建立與社會局合作之管道與機制,以因應跨單位間之問題處理與協調。 為完善對幼兒之健康照護,自112年11月1日起出生幼兒,均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照顧,由原本的看診時收案,改變為主動轉介與媒合收案,也強化3歲以下、尚未加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幼兒之收案機制。未來將強化社政與衛政單位間之橫向聯繫,由地方社政主管機關將脆弱家庭子女、接受政府委託安置及出養兒童彙整名冊,提供衛生主管機關,指定幼兒專責醫師收案照顧,強化社會安全網絡運作。 醫:監護權空窗幼兒專責醫難介入 兒科醫師麥建方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對於兒虐防治面臨4大難處: 第1,功能正常家庭的兒童通常樂於加入專責醫師制度,但高風險家庭通常不願意讓醫師及社工關懷、追蹤。 第2,即使將高風險孩子指定收案,有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涵蓋,但真正重大兒虐案件的照顧者也會躲避醫師,不會帶孩子就醫,甚至直到傷痕痊癒、或者出現生命危險才會看醫生。社會安全網需要花最大力氣關懷。 第3,被父母出養、仍在中途安置處的孩子,因為孩子監護權還在轉換階段,這段空窗期兒科醫師沒辦法簽專責醫師計畫,建議未來研議改善機制。 第4,高風險家庭或脆弱家庭不一定等於兒虐,如果指定收案過程不夠細心,可能會給家長貼標籤。政府投入兒童照護資源非常不足,許多兒童照護從業人員都已過度負荷。 「這次暴露的問題,正是我們進步機會。」麥建方表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仍有很多要改善之處,但初衷仍是很好的計畫,不希望該計畫就這樣胎死腹中,也呼籲社會大眾不要針對社工獵巫。

Read More

臭蟲肆虐日本!網友製作「日本臭蟲地圖」 遊日如何避免臭蟲叮咬?醫師解答

所謂的「臭蟲」其實就是「床蝨(Bed bug)」,常會出現在床單、床罩、枕頭、床墊、坐墊等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除了法國、韓國外,近期臭蟲問題似乎也蔓延至日本境內,社群軟體X上有許多日本民眾表示自己被臭蟲叮咬,而且不只在飯店、自家住宅,甚至連電車座椅上都有臭蟲的身影,還有網友製作「日本臭蟲地圖」提供民眾查詢參考。 若被臭蟲叮咬身上可能會出現奇癢無比的紅疹,民眾該如何避免呢?而這些惱人的臭蟲有辦法消滅嗎?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來解答! 臭蟲易出現在「這些」地方 叮咬會造成線狀紅疹 所謂的「臭蟲」其實就是「床蝨(Bed bug)」,黃毓惠醫師表示,它通常會出現在布的床單、床罩、枕頭、床墊、坐墊或是床板、木材接縫的地方,躲藏在縫隙中產卵孳生。 若是被臭蟲叮咬,身上會出現奇癢無比的紅疹,黃毓惠醫師提到,由於臭蟲會邊爬邊咬,所以皮膚會出現「線狀」一群一群的疹子,和被蚊子叮咬後一顆一顆散狀的紅疹不同,而被臭蟲叮咬後,若是皮膚反應劇烈,有可能會出現又紅又腫的疹子。 黃毓惠醫師提醒,萬一不幸被臭蟲叮咬千萬不要亂抓,以免產生傷口造成感染,如果疹子真的很癢應盡快就醫,由醫師評估開立止癢、抗過敏藥物,如:類固醇、抗組織胺等進行治療。 如何避免臭蟲叮咬? 臭蟲能被消滅嗎? 而現在旅遊復甦,日本又是台灣人相當喜歡的旅遊勝地,開心出國遊玩的同時又該如何避免被臭蟲叮咬呢? 黃毓惠醫師表示,其實只要有臭蟲就沒辦法避免被叮咬,即使把自己包得緊緊的,但手腕、腳踝、腳底、脖子等處,難免還是會露出,成為被臭蟲叮咬的地方,而且防蚊液也沒有作用,只能每次住旅館的時候注意一下有沒有臭蟲或卵的痕跡,這樣較能避免叮咬的問題。 另外,臭蟲有可能會隨著出國的行李、衣物等被帶回家中影響日常生活,因此黃毓惠醫師建議,若是發現衣物、枕頭、床墊等有臭蟲,建議用高溫(如:熱熨斗)烘乾把臭蟲殺死,之後再裝入密閉的塑膠袋放置一週,如果只是沖洗而已是沒有辦法消滅臭蟲的。

Read More

傻眼!遭大貨車狠撞 限高門架橫躺路中

大貨車撞毀2.5公尺限高門架。(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蘆竹區油管路二段山腳橋前今(15)日清晨4時53分許發生大貨車撞毀2.5公尺限高門架,造成門架掉落橫躺於路中阻礙車輛通行,蘆竹交通分隊及外社派出所獲報後趕往現場進行交通管制及疏導,並通知相關單位到場處置、移除,初步調查大貨車駕駛疑似因路況不熟誤闖該路段,因車輛過高而撞倒限高門架,現場無人員傷亡。 蘆竹分局表示,油管路位於桃林鐵路旁,屬於台灣中油土地,下方有9條原油管線行經,本來是中油的便道,但也開放給一般車輛通行,惟因為緊鄰海湖工業區,蘆竹區公所為避免管線被重車壓毀,遂於油管路多處路口架設限高2.5公尺的門架,禁止工業區的重車及其他大貨車通行油管路,避免壓壞路底下油管,不過設置以來仍有多次遭撞毀的紀錄。 限高門架掉落橫躺於路中阻礙車輛通行。(圖/讀者提供) 蘆竹分局長林鼎泰提醒,大型車輛駕駛人務必留意車輛高度限制,提早規劃行駛路線,以避免類似事故發生,保障自身及他人的行車安全,另外如因不遵守交通規定而導致公共設施損壞,蘆竹區公所將依法追究相關賠償責任。

Read More

詐團成員黑吃黑!8人搶車手80萬贓款 遭桃檢起訴

詐團成員黑吃黑,黃嫌等8人尾隨蔡姓車手後強盜得逞,遭檢方起訴。(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康彣 桃園檢警破獲詐騙集團黑吃黑案件,去(112)年11月一名蔡姓報案人向警方供稱被人強盜80萬現金,做筆錄時卻說詞反覆,經警方持續追問,才得知報案人為詐團車手,遭盜取之80萬現金為贓款。經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林淑瑗指揮中壢分局偵辦,查到是同一詐團黃姓成員等8人尾隨蔡姓車手後強盜得逞。昨(15)日檢方依涉犯詐欺取財、洗錢防制法、強盜等罪嫌,對黃嫌等8人提起公訴。並審酌黃嫌等人犯後仍飾詞狡辯,顯見未真心悔悟,建請法院對被告黃嫌等人,從重量刑有期徒刑10年至2年不等,以契合社會的法律感情。 桃檢表示,蔡姓車手於去年11月23日報案,表示遭人強盜80萬元現金,惟警方對其製作筆錄時,車手對於遭搶現金之來源及用途,說詞反覆,破綻百出,經員警再三詢問,他才坦承自己是詐團收水車手,遭盜取款項為詐欺贓款等情事,警方得知實情後,遂報請桃檢檢察官指揮偵辦。 被盜取之80萬現金為贓款。(圖/讀者提供) 桃檢提到,經檢察官指揮警方抽絲剝繭釐清案情後,竟發現屬於同一詐團之黃嫌等人,因參與詐欺集團任務,預先得知蔡姓收水車手向其他面交車手收取贓款之地點,遂於11月23日中午12時起,由邱姓、王姓、羅姓犯嫌等人駕車,尾隨蔡姓車手,前往新北市、台北市及桃園市等處收受贓款,蔡姓車手於同日晚間8時許,在桃園市中壢區復華一街,向劉姓面交車手收取80萬元贓款時,即由王嫌、羅嫌上前毆打蔡姓車手,並搶取蔡姓車手所持裝有80萬元現金之背包得手,隨後並由黃嫌等人將贓款朋分一空。 桃檢表示,檢方指揮警方陸續將黃嫌8人查緝到案後,認定黃嫌等8人涉嫌強盜詐團車手向被害人收取之詐欺贓款,認涉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第3款之三人以上以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共同犯詐欺取財、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及刑法第328條第1項之強盜等罪嫌而提起公訴,並向桃園地方法院聲請羈押禁見,其中6人獲准。 桃檢並提到,於該案偵辦過程中,發現蔡姓車手於去年11月23日,曾前往新北市汐止區宏碁大樓、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新北市淡水區新春街、桃園市桃園區桃鶯路等處,上述地點均疑似有被害人交付詐欺贓款予面交車手,目前無人報案。若當天有前往上述地點交付詐欺贓款之被害人,應勇於出面指認、提告,莫使詐欺集團成員逍遙法外。 桃檢強調,將遵循行政院「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積極查緝詐欺犯罪,並依台灣高等檢察署「促進電信網路詐欺案件妥適量刑研商會議」決議,促進電信網路詐欺案件妥適量刑,以維護民眾權益,遏止詐騙犯罪。  

Read More

桃園勞動局與營造業座談 李賢祥:打造友善職場環境

桃園市勞動局長李賢祥邀集各營造事業單位實施區域聯防。(圖/勞動局提供)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勞動局長李賢祥今(15)日率勞動檢查處,視察青埔特區工程之安全防護,並邀集各營造事業單位實施區域聯防,透過高階主管座談相互交流加強職安意識,協助3D安全網成員共同推動及促進安全文化提升。 勞動局長李賢祥致詞時表示,有鑑於去(112)年度小檜溪重劃區營造3D安全網成效卓越顯著,今年度續選定青埔特區成立安全網絡,持續建構桃園友善職場環境。另配合中央政策,為加強督促營造業落實墜落預防工作,各工地務必落實如屋頂、屋架、臨時開口、電梯直井、施工架等易發生墜落災害處所之防墜措施。同時提醒業者,今年度迄今每日溫度差異大,日夜溫差也大,應提醒所有進入工地的工作者,需注意保暖措施及留意健康狀況,工地亦應配合加強人員管制,嚴禁勞工攜帶酒精性飲品,或飲用酒精性飲品後進入工地。 桃園市勞動局長李賢祥視察青埔特區工程之安全防護。(圖/勞動局提供) 勞動局提到,「小檜溪營造3D安全網」、「青埔特區營造3D安全網」的成立,是桃市展現建構勞工安全營造工作場所的決心,藉由此次高階主管座談及區域聯防,自檢互評潛在風險並研議必要之安全措施,以完善保障勞工生命財產安全。

Read More

桃美館攜手MMCA 韓國現當代書法作品將來台展出

橫山書法藝術館。(圖/桃美館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立美術館作為國門之都的城市美術館,積極建立國際交流與對話,桃美館宣布今(2024)年度重點展覽將與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於7月聯手展出「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法」特展,桃美館與MMCA已於今年2月26日完成簽約館際展覽合作協定,該展以聚焦韓國現代書法為題進行合作,於橫山書法藝術館分館首次亮相難得一見韓國重要現當代書法作品。該展覽預計自7月6日起至10月21日展出。 桃美館表示,橫山書藝館作為首座台灣公營的書法藝術主題館,以構建國際書法藝術基地為目標,持續推進書法於不同地緣之間策展與交流途徑。此次跨國館際合作自2020年即開始進行接洽,更於去年由文化局長邱正生率團赴韓國考察,並與MMCA現場洽談、商討館際展覽合作的主要方向。此次簽約確立桃美館與MMCA首次合作共同主辦展覽,將以韓國書藝策展為主軸,開啟書法藝術於東亞現當代藝術中的對話路徑。 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圖/韓國現當代美術館提供) 桃美館提到,MMCA為韓國國家級美術館,以舉辦韓國現當代藝術以及國際交流展著名,2020年更開韓國美術風氣之先,首度將韓國現代書法作為展覽主題,將書法納入現代美術館的專業策展進行展示和討論。此次桃美館特別與MMCA洽談,希望能汲取MMCA的策劃經驗,透過借件、研究和共同展覽企劃,讓韓國現當代書法重要作品於書藝館展出。MMCA機構策展人裴原正在此次展覽中系統性介紹韓國書法進入現代化之後的發展和流變,探討韓國書法藝術在東亞各國脈絡之中不同的演變進程。 橫山書藝館將與韓國現當代美術館合作。(圖/韓國現當代美術館提供) 桃美館表示,期待透過跨國的館際合作,於書藝館深耕在地書藝的同時,也積極拓展宏觀的國際書學視野。書藝館亦以成為東亞書法藝術的交流平台為願景,擘劃多樣的展覽和多方合作,呈現不同地域的書法藝術圖景,展現當代書法藝術的跨域視角,藉著多面向的互動與比較,促進東亞書法生態的蓬勃發展。該展覽預計7月6日起至10月21日於橫山書藝館展出,展覽期間將舉辦展覽相關教育推廣活動,更多詳情可至桃美館官網查詢。

Read More

桃園酒駕累犯+13 他連2月在同路段被抓包

桃園市交裁處公布第87波酒駕累犯名單,此次有13人。(圖/交裁處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全國酒駕新法已於111年3月31日施行,桃園市交通事件裁決處依據酒駕新法規定,自同年5月9日起公告第一波酒駕累犯者姓名、照片,昨(14)日公告第87波名單,此次公布的酒駕累犯有13人,其中有1名男子在去年1月19日、2月23日都在龜山區新興街被抓到酒駕。 交裁處指出,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10年內如有酒駕再犯或拒測者,得公告違規人姓名、照片及違規事實,資料公布於交裁處官網「酒駕及拒測累犯者公布專區」,定期上傳名單。 勿心存僥倖酒後駕車上路,才能確保民眾用路及生命安全。(圖/交裁處提供) 交裁處呼籲,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勿心存僥倖酒後駕車上路,才能確保民眾用路及生命安全。飲酒後可搭乘大眾運輸或利用酒後代駕服務或搭計程車返家,共同維護交通安全。 飲酒後可搭乘大眾運輸或利用酒後代駕服務或搭計程車返家。(圖/交裁處提供) 喝酒不開車,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Read More

特殊寵物認養活動3/23中壢登場 桃園動保處提醒這些事

天竺鼠。(圖/動保處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113年度第一季非犬貓特寵認養活動開跑,想認養可愛的特殊寵物的民眾別錯過,桃園市動物保護處「非犬貓特殊寵物」認養活動將在3月23日上午9時在桃園市中壢區仁德公園舉辦,想成為兔爸爸、蛇媽媽、鸚鵡飼主,歡迎攜帶國民身分證及運輸籠,踴躍參加。 動保處表示,目前國人飼養的寵物以犬貓為大宗,而飼養非犬貓的寵物,如兔子、天竺鼠等,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幾年來由動保處收容民眾棄養或走失的非犬貓寵物數不勝數,若經公告後仍無飼主領回,則以不定期辦理認養活動的方式,讓非犬貓寵物能有完善的照養生活環境。 綠和尚鸚鵡。(圖/動保處提供) 動保處提到,3月23日上午辦理的非犬貓特殊寵物認養活動,有包括和尚鸚鵡、王蛇、球蟒、兔子及天竺鼠等,共計12隻動物開放認養。有意認養之民眾除需設籍桃園市並年滿18歲,也會要求擁有飼養特殊寵物的能力,希望想飼養的民眾應謹慎評估自身能力;認養成功的市民必須參加1小時的生命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如何飼養、照護特殊寵物,如飼料、飲水,以及環境與衛生管理及異常狀況的注意事項及護理工作。 兔子。(圖/動保處提供) 動保處表示,歡迎民眾共同踴躍參與,攜手紮根生命教育、愛護及守護動物,共創友善對待動物的環境,「懂牠再養牠,終養不棄養」。更多認養資格、活動詳情,可至動保處官網或臉書查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