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皮膚乾、眼睛糊 眼科醫教你護眼拒當乾眼糊矇族

面對這些因氣候所產生的眼睛不適,除了服用抗過敏藥物、正常規律作息外,醫師表示,正確的治療方式也是重點之一,倘若延後治療、使用錯誤方式緩解,都可能會造成乾眼疾病加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天氣轉涼,許多人開始注重皮膚保溼,但也別忘了日常的眼睛保養,入秋後空氣中的濕度及溫度下降,除了身體各部位容易乾燥外,眼睛也容易產生乾澀、發癢、發紅等問題,新竹眼科診所蔡綉娟院長指出,季節交替期間,因眼睛容易乾澀、視力不清楚而前往就醫的患者明顯增加許多,千萬不要忽略這些症狀,當心成為乾眼糊矇族一員! 眼睛乾癢,以為是換季過敏?其實是乾眼疾病暗中作祟! 換季期間,眼睛容易乾澀、發癢等,不少人會誤以為過敏發作,但其實是乾眼疾病或過敏性結膜炎所引起!除此之外,氣溫變化大,人體的免疫系統也就容易產生問題,一旦免疫系統出現狀況,除了會影響身體各部位的發炎,許多人也會有眼睛乾澀的問題,主要原因多為免疫系統攻擊淚腺,淚水分泌異常,導致乾眼疾病的產生,這些都是季節轉換之際,眼科就診人數增加的原因之一。 面對這些因氣候所產生的眼睛不適,除了服用抗過敏藥物、正常規律作息外,醫師表示,正確的治療方式也是重點之一,倘若延後治療、使用錯誤方式緩解,都可能會造成乾眼疾病加劇! 眼睛補水真的有補對水?眼藥水、食鹽水、人工淚液哪種才對? 許多人面對眼睛乾癢、不適,總會想說:「用生理食鹽水沖掉眼睛表面的雜質、異物眼睛就不會癢或有異物感吧!」、「點一個涼涼的眼藥水,眼睛癢、血絲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很方便!」這些日常的習慣,其實都是錯誤觀念,甚至會讓乾眼疾病的症狀加劇! 挑選適合乾眼疾病的眼睛保健品時,第一步便是了解眼睛的構造,眼睛的表面有一層薄薄的淚膜,主要的功能是保持眼睛的濕潤,防止水分流失,而淚膜又可以分為脂質層、水層、黏液層,所以治療乾眼疾病不只是補水而已,更重要的是讓淚膜穩定、脂質層正常分泌、強化鎖水。 了解生理食鹽水、人工淚液、開架式眼藥水的差別,我們可以從各個產品的成分、功效、補水效果去認識彼此之間的差異。 生理食鹽水的功效是沖洗眼表髒汙,只適合用在緊急的清理,過度使用反而會破壞眼表面的淚膜,導致水分更容易蒸發,乾眼症狀反而會加劇!而開架式的眼藥水,大多是透過血管收縮劑去減少血絲的產生,蔡醫師也表示,眼睛發紅有血絲其實是在釋放警訊,如果使用這種方式去壓抑,不僅沒有達到緩解,反而會延後後治療,造成眼睛不適的情況惡化! 人工淚液除了補水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修復眼表面的細胞讓讓淚膜更穩定,保護水分、穩定油脂分泌,除此之外,添加鎖水因子也能夠延長淚水在眼表面停留的時間,同時達到「鎖水」、「補水」、「安全」三項保護,讓眼睛水亮不乾澀。 乾眼症狀千萬別輕忽,眼睛保養從日常開始落實! 近年來,生活型態的轉變,乾眼疾病成為許多人的困擾,除了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睡眠充足、作息正常外,更重要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許多人都是因為自我誤判,導致眼睛乾澀問題惡化。 蔡醫師也提供幾項可以從生活中簡單判斷是否罹患乾眼疾病的方式,除了乾澀、異物感之外,有時看文件時視力不清楚、晚上眼睛容易乾澀、眼睛表面三點鐘及九點鐘方向有較多血絲產生,都有可能是乾眼疾病悄悄找上門!除了即時就醫治療外,也可以諮詢醫師使用人工淚液,養成固定使用習慣,讓鎖水、補水雙管齊下,眼睛乾澀不再是日常煩惱,輕鬆告別糊矇族。 ▍新竹眼科診所 蔡綉娟院長 【醫師簡歷】 國泰醫學中心 眼科主治醫師 新竹國泰醫院 眼科主治醫師 鑫明聯合診所 眼科主任 臺北市立仁愛醫院 眼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眼科專科醫師 愛爾康 糊矇族的好夥伴

Read More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8

恆春古城,目前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賈忠偉 臺灣~西太平洋的不沉航母 拜「牡丹社事件」的影響,清廷體認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不但於1874年5月下旬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巡閱為名來台,主持臺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同時也先調派淮軍最精銳的武毅銘軍(劉銘傳部)13營約6,000餘人及總兵張其光、吳光亮等洋槍隊及粵勇總共8,000多人赴台,分批進住鳳山至枋寮一帶,就近監視屏東日軍的行動。另外也加派水師兵艦6艘長期停泊於澎湖,到1886年則乾脆於臺灣建省。沈葆楨來台之後立即在琅嶠設縣、猴洞築城,而這就是現在的「恆春古城」。在這個事件中,沈葆楨深刻體會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尤其是花東一帶的海防更加值得朝廷注意。於是奏請朝廷「開山撫番」,獲准之後他分別派遣官兵修築北、中、南三條通往臺灣東部(花東)和內山的道路,藉以打通臺灣東西兩地,鼓勵漢人入山拓墾,並解除限制漢人渡臺、禁止漢人入原住民活動區及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等不合時宜的禁令。同時也藉由道路的開闢,派軍進入山區「撫蕃(註五十二 )」,並藉助教化導入農耕與人文教育,改變原住民的部分生活習慣,積極推動「化番為民」政策。其中「北路」是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於清朝1874年(同治十三年)年時奉令率兵,開闢蘇澳至花蓮奇萊之間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著名的「蘇花古道」,但由於原住民的反抗,因此才完工約1年就被荒廢,直到日本人佔據臺灣之後,為討伐花蓮一帶的高砂族因此在蘇花古道沿線開鑿新的理番道路,最後才將其拓寬為可供車輛行駛,於1932年(昭和七年)完工,命名為「臨海道路」,也就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另中路為現今之國定古蹟的八通關古道──由南投縣竹山鎮(原彰化林圯埔)越過中央山脈到花蓮縣玉里鎮(舊稱「璞石閣」),即「八通關古道」,也是今天的「新中橫公路」的基礎,全長約150公里,是由總兵吳光亮帶著千餘名粵籍官兵所組成的飛虎軍所開鑿完成的,只可惜才開通沒多久便被廢棄不用。至於南路(「崑崙坳古道」)是由高雄鳳山通往卑南(西起鳳山,經過來義,一直到台東縱谷金崙溪一帶),但現在也已荒廢。後由日本人在1935年(昭和十年)重新構築--屏東楓港到台東大武的「南迴公路」取代。沈葆楨在臺灣的這些積極開發作為,為此後臺灣的建設奠下基礎。 接續沈葆楨的大力建設,劉銘傳為臺灣建省的首任巡撫,不但積極進行現代化建設,加速臺灣的各項發展,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有系統實施全面都市計劃的省份,同時也不斷建構許多戰略設施,以防備愈來愈複雜的台海情勢。只可惜在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臺灣仍舊逃不過割讓給日本的命運,臺灣與澎湖成為日本在海外的第一個殖民地,而在1904年末至1905年初的日俄戰爭中,剛剛成為日本殖民地不久的臺灣就立即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當時傳聞說--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在從歐洲趕往朝鮮途中,會先攻佔臺灣,進行補給之後,再出發攻擊日本,當然這項計畫後來並沒有被執行。但這個傳聞在當時,卻造成許多剛剛移居到臺灣日本人的恐慌,特別是居住在波羅的海艦隊可能會航行經過的澎湖地區,島上的日本人因為風聞俄艦可能襲擊當地,於是紛紛逃回日本,據估計當時全台逃回日本的日本人大約有5,000人以上。 沈葆楨-維基百科 另外在日俄戰爭期間辜顯榮受日本海軍部之命,出動數十艘戎克船(junk;即為中國帆船。戎克即為junk的中文翻譯)巡戈在臺灣海峽、巴士海峽之間,暗中偵查俄國艦隊的行蹤,使日本海軍得以提早探知俄軍動態,一舉殲滅當時位居世界第一的俄國艦隊,臺灣與澎湖的戰略位置因此被凸顯。到了二次大戰期間,臺灣與澎湖不但成為日本主要糧食與兵源的供應基地,甚至是日本侵略中國沿海與東南亞的前哨戰略基地,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與澎湖才重回中國的懷抱! 綜觀十九世紀台海周邊所發生的各種歷史與戰爭的爭議,我們可以發現,臺灣在近代東亞霸權的爭奪上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戰略角色。而這個情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變的更加複雜。原本在抗戰之前與抗戰前期在幕後支持與供應日本軍火的美國,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才轉向全力支持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第一階段美國的戰略是希望中國戰場能吸納大部分的日軍主力,隨著戰局的變化,美國認為中國戰場已經使得百萬日軍陷入泥淖,中日雙方形成僵持對峙,因此真正決勝的關鍵,應該是太平洋戰場,所以到了1942年美國政府內部出現了佔領與託管臺灣的聲音,為此美國情報機構也完成了整個臺灣島的戰略測量圖,甚至還印行了《臺灣財富摘要》指南,提供政府單位參考。到了1943年12月美國政府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的海軍軍政學院設立了一個研究中心,裡面還特地組成了一個「臺灣組」,其中也找了許多臺籍人士擔任研究工作,藉著這個工作小組,美國研擬了好幾套佔領與管理臺灣的方案。到了1944年至1945年初,又陸續完成了十二套相當完備的民政手冊,當時美國政府計劃在美軍登陸臺灣之後,將這批民政手冊作為軍政人員行動準則之用。當時美國主張在臺灣實施與琉球一樣的聯軍臨時託管制度,由美國人實際掌控臺灣的命運。 而曾經著有《被出賣的臺灣》一書的「臺灣問題專家」的柯喬治(又譯葛超智;George H. Kerr,1911~1992),當時就是以美國駐臺北副領事職銜的身份來掩護與執行美國政府的政策。只是隨著美軍新式長程武器--如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註五十三 )、B-29轟炸機…等的陸續服役,美國開始實施所謂的--「跳島戰略(Island hopping;或稱:跳蛙戰略──Leapfrogging)」,成功佔領亞太許多具有戰略價值的小島後,在1945年6月23日美軍佔領琉球之後,由於琉球(沖繩/Okinawa)距離日本比臺灣近,所以這個階段美國的亞洲戰略開始出現變化,臺灣被暫時的排除在美國的戰略目標之外。因此在日本投降之初,美國的亞洲主要戰略延伸至中國大陸,美國人認為只要將中國大陸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即可將他對蘇聯的戰略防衛線拉長到蒙古與西伯利亞,只是沒有想到的是,國府在抗戰勝利後短短4年便被趕出中國大陸,美國在試圖轉向吸收中共不成之後,再加上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蘇聯與中共就站在北韓的背後,因此美國被迫將整個亞太防衛戰線由中國大陸移往日本及太平洋沿岸,戰略基地除了被美軍託管的日本與沖繩之外,整個亞太環大陸的群島就被美國重新納入防衛線之內,為防止中共衝出太平洋,前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1893~1971)在1950年1月12日宣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這就是所謂的「東方弧線」新月形封鎖戰略,而臺灣與位於朝鮮半島的韓國就位於這條防衛弧線的最前緣。 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地理邊界線-維基百科 杜勒斯在接任國務卿之後,於1951年冷戰(Cold War)初期首次提出:「島鏈(Island Chain)」這個戰略名稱,所謂的「島鏈(註五十四 )」指的就是:美國將許多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中一些島嶼連結在一起,以這些島嶼構築一條圍堵──蘇聯和中國大陸等共產極權國家的防線,而臺灣就中佔有非常重要的樞紐地位,因為臺灣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臺灣具有封鎖紅色中國向太平洋的延伸的戰略價值,反過來說,臺灣也是中國未來發展海權相當重要的戰略基地,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則是:「兩岸合──臺灣是對外敵防禦的第一道防線,兩岸分--臺灣則會變成為抵住大陸咽喉的一把匕首」,其實也不止美國有這樣的戰略佈局,包含曾經殖民統治過臺灣的日本,也一直將臺灣視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甚至視臺灣為日本對抗中共的第一道防線。講白了:由於地處敏感戰略地帶,不管是──中共、美國、甚至是日本…大家對於臺灣都是「虎視眈眈」的,而可悲的是,在整體國力與複雜的歷史因素的限制之下,臺灣的和平與發展,與鄰近的沖繩一樣,還是繫於與週邊大國的關係,在目前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尚未百分之一百轉向民主自由之前,要謀求台海的永遠和平,恐怕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後記說明: 節錄一段:中國網(China.com.cn)在2006年11月16日發表的文章:《間諜佐爾格》中的一段「《間諜佐爾格》片長三個多小時,背景時間跨度十幾年,重大歷史事件連續不斷,筱田正浩沒有把影片停留在陳述史實的枯燥程度上,而是以刻畫細節來展現人性,由此帶給觀者心靈上的震撼。最受好評的一段是德國駐日大使奧托到獄中和佐爾格會面,面對欺騙自己和夫人的『前摯友』,奧托聲音顫抖地問:『你好麼?』佐爾格表情複雜地說:『還好。』奧托又問:『吃得還好麼?』佐爾格說:『我很滿意。』兩人相對無言,稍頃,奧托起身離去。當他走過佐爾格身邊時,佐爾格哽咽著說了聲『對不起』,奧托腳步一停,眼中淚水模糊。作為一名中國觀眾,影片中的另一段場景也頗有震撼力。1933年,佐爾格初到日本,看到鄉村赤地千里,農民們衣不蔽體,食不裹腹,賣兒賣女的告示隨處可見,更有成群的少女站在火車站,等待去國外賣淫謀生。這種慘境在當時的中國農村應該是常見的,但在日本竟然也如此,是我們的歷史教材中沒有學到的。」 日本明治維新後,雖然將國家帶往現代化道路,但日本國內卻一直處於嚴重發展不均衡的狀態,佃農依舊貧困,因此大量的農村盲流只能外出找工作,為了幫忙家計,很多農村婦女都遭人口販子拐賣而淪落為妓女,以最原始的本錢討生活 附註: 註五十二: 「崑崙坳古道」是臺灣第一條開山撫番道。西起鳳山,經過來義,一直到台東縱谷金崙溪一帶。不過這裡原為排灣族所居住的地區,因此負責開路的清軍一直飽受沿途各部落的襲擊,造成重大傷亡。1875年(光緒元年)2月,沈葆楨命提督唐定奎率淮軍三路進剿大龜文(大龜紋)的內獅頭社、竹坑社、草山社…等部落,史稱:「獅頭社戰役」。 之後清廷將這些部落改名為「永平」、「永福」、「永安」、「永化」等社。另外在這個戰役中,清軍戰死與因瘴疫病亡者,至少2,000人,於是臺灣道台籍總兵在鳳山建了一座──「淮軍昭忠祠」,在水底寮建了「白軍營(淮軍義塚)」,來祭祀這些陣亡官兵。「崑崙坳古道」不但是清軍「開山撫番」第一路,也成為紀錄排灣族擴散遷移的歷史路線。日本人占據臺灣後,將「淮軍昭忠祠」拆除,並在此地設立了鳳山公學校,推測「淮軍昭忠祠」應該位於現今鳳山國小內,而原本立於祠內的「敕建鳳山昭忠祠碑」,已經被移至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的「臺灣省立博物館」內存放。 註五十三: 在整個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共有17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下水服役,它們分別是:「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科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該級航母的標準排水全為27,200噸,滿載排水量34,880噸。艦長(全長)265.79公尺,飛行甲板長262.13公尺;艦寬28.35公尺,飛行甲板寬29.26公尺。推進裝置:為4部齒輪傳動式渦輪機,8個鍋爐,4軸,15萬軸馬力,航速32.7節。燃料載量6,300噸,續航力15,000海浬/最高航速15節。每艘航空母艦可載運:兩個戰鬥機中隊(36架戰鬥機)、一個偵察轟炸機中隊(18架);一個俯衝轟炸機中隊(18架)、一個魚雷機中隊(18架)、1架擔任聯絡任務偽俯衝轟炸機,共計91架各式飛機;另有9架備用(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各3架)。但隨著雷達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偵察機的作用日益減少,於是到1944年偵察轟炸機中隊和俯衝轟炸機中隊合併,共計24架俯衝轟炸機,原先12架偵察轟炸機的空額則由戰鬥機替補,飛機裝載總數仍保持91架。至1945年夏,典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的航空大隊包括:一個戰鬥機中隊(36至37架)、一個戰鬥轟炸機中隊(36至37架)、1個俯衝轟炸機中隊(15架)和一個魚雷機中隊(15架),總計103架飛機。 註五十四: 事實上所謂的「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其中「第一島鏈」最原始的雛型是在1950年1月所提出來的,當時擔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1893~1971)為此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北從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阿拉斯加(State of Alaska)──日本(Japan)──琉球(沖繩/Okinawa)──最後到菲律賓(Philippines),而南韓(Korea)、臺灣(Taiwan)與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並不在這條防衛線之內。這條防線美國官方就稱之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美國人認為這是以中國人所設想的『海上防衛圈』,而不美國針對中國的『海上包圍圈』。簡單的說,其實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是要圍堵中共,反而是為了拉攏中共,同時也向國府表明不會給予援助的立場。艾奇遜趁機向中共喊話,指出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率先承認中共,還會提供30至50億美元貸款給中共。 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出兵臺灣,但是就當時的情勢來研判,美國認為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民國39年)的下半年,因此在1950年(民國39年)1月中旬,美國開始從臺灣撤走僑民。只是北韓的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突然出兵攻擊南韓,讓美國反共勢力抬頭,因此全盤推翻了艾奇遜所規劃的遠東外交戰略,從此臺灣與南韓被重新納入防衛圈內,而「西太平洋防禦圈」的概念就被新接任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改為圍堵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嚴格來說這並非美國官方的立場。當時杜勒斯提出的三條島鏈分別是: 第一島鏈(Boundaries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的鏈形島嶼帶。 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臺灣島。它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島鏈(Boundaries of the…

Read More

國際醫療展圓滿閉幕 台灣紡織廠商跨界成亮點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主辦單位外貿協會為協助參展廠商開發國際商機,展覽期間促成17國,共63場次的國際視訊採購洽談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2021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今(10月16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圓滿閉幕,雖國際買主因邊境管制無法來臺,主辦單位外貿協會為協助參展廠商開發國際商機,展覽期間促成17國,共63場次國際視訊採購洽談會,其中包含韓國醫療器材產業協會(KMDIA)首次組成韓國館展出的6家韓商與臺灣15家業者對接,促進國際商貿交流。 台灣製衣業者參展 醫療服飾也能機能、時尚、環保 今年台灣區製衣工業同業公會首次攜手6家臺灣指標製衣業者參展,例如 : 崑洲實業展示於疫情期間推出的品牌Quadrant,以色彩繽紛的各式口罩、防護衣來回應新生活型態之穿著需求、皮耶洛實業則展出旗下品牌paqqo,為兼具安全與舒適的醫護人員專業服飾,另興采實業展出運用高階防水透濕機能布料所開發的隔離衣等,向參觀者展現醫療服飾也可以兼具環保與時尚,為展場中的一大吸睛焦點。 此外,竹科管理局今年帶領8家醫材新創團隊、南科管理局也帶領7家業者參展,展現了臺灣從北部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到南部精密機械及金屬材料聚落,所帶動醫療科技廊道的業者實力。 ▲台灣區製衣工業同業公會首次攜手6家台灣指標製衣業者組團參加台灣國際醫療展,向參觀者展現醫療服飾也能兼具環保與時尚 醫療跨產業會議 著重科技、趨勢、新創 展覽期間亦辦理多場精彩活動,包含「智慧醫療及照護論壇」、「鏈結國際、共創美麗–美力新世界國際研討會」、「2021傳染疾病防治下智慧醫療產業策略發展會議」,以及展覽最後一日的醫護人員「不織布創新產品應用發表會」。「智慧醫療及照護論壇」著重Tech(科技)、Trend(趨勢)、Startup(新創)三大醫療議題,加速醫療產業與各領域之間的跨域對話,三場次吸引超過260人現場參與,同步線上直播觸及86,000人次觀看;不織布公會輔導理事長邱正中則表示,期望增進業界交流,讓不織布產業與醫護產業更加蓬勃發展,增加產品競爭力。 為提升臺灣廠商國際曝光度,外貿協會今年於實體展覽期間同步辦理虛擬展至10月21日止,持續延伸商機與效益。截至16日線上攤位的參觀次數達到26,150次,前五大買主國分別為泰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醫療展明年將於6月16日至18日舉行,相關報名資訊預計年底公告,展覽相關資訊歡迎至官網查詢: 展覽官網: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index.html。 虛擬展:https://virtual.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

Read More

針灸改善臉部水腫 調節水氣助代謝

中醫認為,水腫是因為體內調節水分功能異常,導致水濕滯留。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大多數的人都有過水腫的經驗,特別是早上起床臉腫了一大圈,眼睛周圍腫的張不開,和晚上消腫後的模樣彷彿是不同尺寸的自己。康涵菁中醫師說,有些人的水腫只是偶發狀況,像是因為前一晚哭了一回、睡前喝太多水或是吃到太重口味的食物所導致,但也有許多人沒有上述原因,卻經常性的出現水腫的情況,那最好要先了解成因再來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生理性或病理性先分明 合併其他症狀要小心 造成水腫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需要先釐清是生理性水腫或病理性水腫。康涵菁說明,大部分的人是屬於生理性水腫,通常是由於身體代謝速度較為緩慢、工作久坐缺乏運動、女性經期前或是懷孕時激素分泌所影響;而病理性水腫則可能是由於心、肝、腎臟、甲狀腺的功能減退、靜脈阻塞或是藥物副作用所導致。 若是由於心臟衰弱所造成的水腫,通常發生在下肢,並且同時會伴隨胸悶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若是肝臟硬化導致的水腫,通常會位於腳踝及腹部,還可能同時出現黃疸及噁心想吐的現象;腎臟疾病造成的水腫除了在下肢以外,也會出現眼皮水腫,其他還會有特別疲倦、血壓偏高及尿液檢查異常的情況;甲狀腺功能若低下,則會容易手腳冰冷、掉髮以及嗜睡。若是有上述任一情形,更是不能忽視水腫的問題,一定要進一步就醫才行。 臟腑評估很重要 水腫好發部位不一樣 中醫認為,水腫是因為體內調節水分功能異常,導致水濕滯留。康涵菁表示,掌控體內水液分布與利用的臟腑主要是肺、脾及腎三臟,故不同的臟腑出了問題,便會呈現不同的面部水腫。若是肺氣虛則無法通調水道、輸布水液,主要是整張臉的浮腫,面色會較為偏白,並且會伴隨出汗異常的情況;而如果是脾氣虛則無法運化水濕,患者容易顯現出上眼瞼處的腫脹,眼睛睜不太開,面色也較為偏黃,同時還可能會有四肢水腫、容易疲倦及胃腸脹氣的症狀;腎陽不足則無法化氣利水,水腫位置多出現在下眼瞼,下頷處也會比較垂軟,還會同時伴隨腰痠、下肢水腫及二便不順的問題。 臨床治療主要是利用像是四君子湯、真武湯等方去補足臟腑之陽氣,再加上古籍中也提及「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癒。」因此同時還會根據水腫部位去酌加,像是越婢加朮湯或五苓散等發汗利尿的方藥,達到標本兼治之功。 針灸提升代謝速度 祛水濕讓面容更緊緻 除了用藥,針灸對於治療水腫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像是面部的水腫的患者,康涵菁建議除了體針以外,可利用臉部針灸直接對腫脹區域對症下針。臉部針灸又稱作美顏針,是透過比擬髮絲粗細的針具去針刺穴位,較無痛感且可迅速改善臉部氣血循環,加速水濕的排出,並消除眼周腫脹及修飾浮腫輪廓。針刺的同時,還可加上腹部的丹田灸,藉由點燃的黃土艾粒去溫煦穴位、助陽利濕,無論是頭面部或是四肢的水腫都很適合使用,同時,丹田灸還具有提升身體代謝速度以及調理女性經期的功用。 另外,康涵菁推薦輕度水腫的民眾,早晨可以來一杯「黃耆五皮茶」幫助消腫,黃耆能夠補脾肺之氣且有利水作用,搭配茯苓、陳皮及生薑可健脾利濕,大腹皮可下氣行水,五加皮則能補腎祛溼。 成分:黃耆1兩、陳皮6錢、茯苓皮6錢、五加皮3錢、大腹皮3錢、生薑皮2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後,放入高於藥材2-3公分的水量,開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續煮30-40分鐘,將湯液放溫後即可飲用。

Read More

罹癌經濟負擔重? 學名藥助攻乳癌治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陳達人主任提醒,充分與主治醫師配合、注意生活飲食與運動,可有助於減少乳癌復發與惡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乳癌是目前國內女性好發第一位的癌症,根據107年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乳癌新確診人數達1萬4千名,雖然乳癌的平均存活率接近9成,但還是有近3成的患者會在治療後的5至10年復發或轉移,且乳癌若越晚發現,復發與轉移風險越高。在台灣的乳癌患者中,荷爾蒙受體(HR)陽性、HER2受體陰性的乳癌比例約佔7成,而這群患者也是易轉移復發的高風險族群。 HR陽性/HER2陰性乳癌 荷爾蒙治療為主要 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陳達人主任指出,過去針對HR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治療是以抗荷爾蒙治療為主,並根據患者病況搭配化療。HR陽性的乳癌患者,會在化療或開刀之後,給予口服抗荷爾蒙的輔助治療藥物,針對已經轉移的HR陽性晚期乳癌患者,目前標準第一線藥物治療是採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併用抗荷爾蒙藥物治療,此種治療方式比化療更能控制腫瘤且副作用比化療相對減少許多。 學名藥把關嚴謹 乳癌患者有更好的選擇 目前針對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已有學名藥的選擇,陳達人主任進一步解釋,當原廠藥的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會仿製相同成份、劑量及劑型之藥品,由於學名藥不像原廠藥需投入大量金錢研發與實驗,故省下來的成本,能夠回饋在藥品價格上,且藥品在上市前,皆須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可,並檢驗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一致,由此,乳癌患者在治療上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 自我檢查還不夠 搭配乳房攝影更精確 早期乳癌通常沒有症狀,腫瘤要到一定大小才摸得到,且會受限於觸摸者經驗、敏感度與腫瘤生長位置,因此早期診斷仍要依靠影像檢查。陳達人主任指出,過去政府推動乳房自我檢查,期望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證據顯示,自我檢查對整體存活率沒有提升,因此政府改推動定期乳房篩檢,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希望透過乳房攝影早期發現問題。 疫情期間治療不中斷 遵醫囑並注意日常照護 目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患者不願進醫院,陳達人主任呼籲,醫院是防疫嚴謹的地方,患者不應害怕就醫而延誤治療。陳達人主任也提醒,乳癌治療應把握「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兩大原則,充分與主治醫師配合、注意生活飲食與運動,可有助於減少疾病復發與惡化。

Read More

親熱被嫌「防空洞」! 「極限凱格爾」治療新招

由於現代人忙碌,傳統凱格爾運動耗時耗力,賴靜怡醫師提到,最新治療選項為透過「高強度聚焦電磁」,來帶動骨盆肌的收縮,透過治療座椅的極限訓練將肌肉能力增強,聚焦在骨盆底肌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女性十月懷胎不易,產後照顧孩子日夜勞累,更有許多人面臨漏尿、頻尿、夜尿問題;有的與另一半親密開機,覺得感受不如以往,甚至影響夫妻感情。這些其實都與「盆底肌鬆弛」有很大關係,若輕忽錯過治療時機,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會造成骨盆底器官脫垂,需要手術治療。凱格爾運動可以改善骨盆底肌,不過必須持之以恆才能有些微改善,因此高能量聚焦磁能科技應運而生,能在短時間內收縮上萬次,又被稱為「極限凱格爾」。 漏尿怕怕! 29歲「盆底肌」開始退化 婦產科醫師賴靜怡說明,盆底肌是在骨盆底深處,像吊床一樣支撐住骨盆底器官,包括膀胱、子宮、陰道,以及直腸;產後婦女大多因懷孕重量壓迫使得骨盆肌鬆弛弱化,無法發揮原有力量,而出現程度不一的漏尿或夜尿、頻尿現象。 「骨盆肌鬆弛」雖說男女皆會發生,然而對女性影響更大;根據研究顯示,女性29歲盆底肌就開始退化,45歲至55歲,因更年期賀爾蒙影響更加顯著。賴靜怡提到,女性常認為這些症狀是產後或更年期現象不在意,但隨時代進步,休閒娛樂選項變多;當健身運動不能做大動作、出門不能遠行、不敢看電影、性生活不滿意,直接影響生活品質,這現象也就成為問題,尤其許多女性因此護墊不離身,也大幅提升泌尿道或陰道感染風險。 親熱被嫌「防空洞」! 媽媽心情Down谷底 賴靜怡醫師提到,曾有一位30歲產後媽媽前來門診哭訴,因為產後兩個月她前往健身,亟欲恢復往日曼妙身材,但因為盆底肌鬆弛嚴重,上有氧課程時根本不敢作大動作,一跨腳就漏尿,讓她十分困擾不敢上課,喪失自信。還有媽媽覺得生完孩子整組「壞了了」,除了尿失禁,親熱時還被另一半直接批評「防空洞」,性生活不美滿讓她痛苦萬分,性致全無導致夫妻失和。 賴靜怡醫師說明,女性與另一半親熱時,需要倚靠骨盆底肌肉夾緊達到互動的愉悅感,若是肌肉失去力量,就會產生鬆鬆的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過去我們可透過傳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肌,但這塊肌肉具特殊性,使得自我訓練不易,成效難以彰顯,也讓女性選擇忽視問題。 「極限凱格爾」治療新選! 助女性找回自信 由於現代人忙碌,傳統凱格爾運動耗時耗力,賴靜怡醫師提到,最新治療選項為透過「高強度聚焦電磁」,來帶動骨盆肌的收縮,透過治療座椅的極限訓練將肌肉能力增強,聚焦在骨盆底肌肉,在短時間內達到超過12000次的肌肉收縮,因此也被稱為「極限凱格爾」運動。 現代女性生活忙碌,這樣的治療透過每次28分鐘短時間高強度的訓練,甚至能坐在治療椅上邊滑手機、看書,實在是懶人福音;同時治療電波有強弱區分,能夠針對患者適合程度調整,目前臨床研究顯示,三周六次療程可維持半年至一年,患者與醫師須密切討論感受與成效,找到適合的療程建議。 賴靜怡醫師也提到,這類非侵入性治療,無須麻醉也較手術安全,治療後可能會有肌肉痠痛感,只要如運動後緩和休息,大約1至2天就可緩解。最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孕婦及裝設心律調節器或其他金屬物品者,並不適用本產品,就醫務必確實告知醫師,找到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醫籲家長留意健康紀錄卡 身高矮小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黃映樺醫師也提醒,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使用生長激素治療,首要之務是要培養「睡眠、飲食、運動」的好習慣,特別是之前居家防疫期間活動量減少,加上作息不正常、零食吃太多,都可能會影響到生長發育的情況。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若是身高較矮,年紀又進入青春期,相對治療上會較為困難。」目前正值開學時間,家長須留意學校發下來的身高成績單(健康紀錄卡)!高雄長庚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映樺表示,種種的研究都指出,生長激素缺乏的患者在骨齡年紀較小時,治療效果愈好。學校的兩個學期都會測量身高,所以家長其實可以半年觀察一次,若孩子的身高半年成長速度小於2公分,需進一步就診檢查。 疾病影響導致身高矮小 更該及早重視 黃映樺醫師表示,生長問題的迫切性不僅止於身高,有時可能是受到原疾病的影響導致的身高矮小。先前一位爸爸因為大女兒月經早來前來就診,意外發現家族有SHOX矮小基因缺失,爸爸趕緊也帶6歲的小女兒就診,當時她的身高僅在第一百分位,目前治療1年,緩緩地上升到第三百分位。所幸提早發現與治療,才能盡量降低疾病對身高的影響。 生長激素搭配數位發展 治療更全面    目前關乎導致成人身高矮小的疾病,像是生長激素缺乏、透納氏症、SHOX矮小基因缺失、小胖威利症等,都會搭配皮下注射的生長激素治療,這已是一種常見且高安全性的治療方法,加上衛福部推行醫病共享決策,搭配數位醫療後,醫師與家長都能夠隨時監測孩子是否遵守醫囑,更加了解治療情況,每一次的回診都能討論並調整治療方案。 「睡眠、飲食、運動」 生長重要三元素 黃映樺醫師也提醒,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使用生長激素治療,首要之務是要培養「睡眠、飲食、運動」的好習慣,特別是之前居家防疫期間活動量減少,加上作息不正常、零食吃太多,都可能會影響到生長發育的情況。 另外,若對生長狀況有任何疑問,應先尋求正規小兒內分泌遺傳科醫師。在疫情之下,若有察覺異樣,更應該及早就醫,不錯失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子宮肌腺症作祟 女大生痛到哭喊想摘子宮

張基昌醫師(左)與蔡英美醫師(右)共同呼籲,女性平時若有經痛困擾、經期不穩定或下腹部有下墜感,應積極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22歲的小佳(化名)長時間受子宮肌腺症所苦,每個月經期不僅嚴重經痛還伴隨經血過多,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求診時竟哭著求婦產科醫師幫她把子宮拿掉!醫師考量到她年紀輕輕,未來仍可能有生育計畫,僅先協助施打停經針緩解症狀,然而停經針療程最多持續6個月,療程結束後又開始疼痛,回診時拜託醫師把子宮全切除,減緩疼痛症狀,經過醫病溝通後,小佳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型口服黃體素接續治療,經過長期持續用藥,不但穩定控制病情且大幅改善經痛症狀,找回屬於她的美好生活,現在更是擁有3個孩子的幸福媽媽。 子宮肌腺症好發於生育年齡 嚴重可能導致不孕 義大大昌醫院院長暨婦產部主治醫師張基昌醫師表示,子宮肌腺症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當子宮內膜跑到卵巢時,稱作巧克力囊腫;若子宮內膜異位到子宮肌肉層,則形成子宮肌腺症。目前子宮肌腺症發生原因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與女性荷爾蒙息息相關,好發族群通常為育齡的女性,而多數患者會在月經時出現嚴重經痛,甚至有非月經週期的疼痛、經血過多、月經不規則及性交疼痛等症狀,甚至會因為內膜異位到卵巢以及子宮肌肉層,影響卵子品質或產生子宮不正常收縮,導致不孕症。 子宮肌腺症復發率高 長期控制是關鍵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蔡英美醫師說明,由於子宮肌腺症的病灶散佈在整個子宮肌肉層,即便透過局部清除病灶,也不容易清除乾淨。若要進行全子宮切除,則需考量患者日後生育需求及心理狀態,因此術前醫病必須進行良好溝通。對於晚婚晚育有生育需求的患者,目前建議患者先透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不僅能改善經痛症狀,同時也能保留患者生育能力。 張基昌醫師補充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時,也要注意藥物副作用,像是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引起腸胃道不適;而雄性素則容易出現長毛、長痘痘或聲音變粗等雄性化特徵,另外荷爾蒙拮抗劑可能有熱潮紅及骨質疏鬆等類似更年期的症狀。新型口服黃體素相較其他藥物來說,副作用較輕微,長期用藥安全性也相對提高。 醫病建立良好溝通 定期回診避免疾病復發 蔡英美醫師呼籲,女性患者若平時就有經痛困擾,經期不穩定或下腹部有下墜感等疑似症狀,應該積極尋求專業婦產科醫師診斷,與醫師討論,並考量未來是否有生育計畫,再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張基昌醫師也提醒,子宮肌腺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應該定期回診追蹤,唯有與醫師良好的溝通,並遵循醫囑,才能避免疼痛再度找上門!

Read More

二次隆鼻手術 專業醫美團隊分工「重建」自信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隆鼻手術越來越普遍,有人從此獲得令人自傲的完美鼻型,也有人生活並沒有獲得改善。醫美集團總院長邱浚彥醫師分享,曾有民眾在外院做過多次隆鼻手術仍不滿意,竟開始對人生感到絕望,甚至萌生自我了斷的念頭,最後找上他們團隊,利用各領域專業分工進行鼻部重建,也順帶「重建」了自信心。 鼻整形重建中心 匯集各領域醫師專精處理 二次、甚至多次進行隆鼻手術的民眾,只要鼻內組織曾剝離過形成傷口,就會經歷發炎、增生、修復三種時期,進而產生疤痕組織,若再加上過去手術有發炎腫脹現象,執刀難度便會提高,因此更需選擇有經驗的醫師。 邱浚彥醫師表示,鼻部需要重建的狀況不少,可能是隆鼻成果不滿意,也可能是鼻部發生重大創傷,這時就不單只是鼻部問題。鼻整形重建中心匯集各領域專家,包含整形外科、耳鼻喉科、口腔外科還有疤痕修復中心,也時常舉辦手術觀摩、研討,提升專業技術及術後疤痕修復等全面性照護。 ▲醫美集團總院長邱浚彥 隆鼻重建先蓋架構 疤痕修復團隊再進行「內部裝潢」 針對隆鼻手術產生的疤痕,拆線完三個月內為疤痕黃金修復期,越早進行修復效果越好。醫美集團總院長黃維超醫師表示,目前全台專精處理此領域的醫師不多,很多民眾甚至不知道隆鼻疤痕可以修復,結果一拖就是好幾年。 黃維超醫師比喻,鼻重建手術分工就像蓋房,以其所在診所為例,先由邱浚彥醫師把鼻骨架構蓋好,然後疤痕修復團隊進行軟組織疤痕修復,就像內部裝潢一樣,如此更能在各自專業領域上發揮最大效果。 ▲醫美集團總院長黃維超 UP雷射除疤熱傷害小 安全性更高 隆鼻手術後疤痕修復依深淺程度有不同處理方式,若凹陷程度小可用雷射處理。黃維超醫師說明,以其所在診所為例,使用UltraPulse (UP雷射)對於凹陷性、增生性疤痕有很好的修復效果,不同於以往的飛梭雷射,UP雷射穿透速度快,對於周邊真皮層組織熱傷害也較低。若凹陷程度較大的民眾,就可能需先填補真皮層,進行軟組織重建,再來合併雷射處理。 自我照護要做好 才能確實降低手術感染機率 不管是初次隆鼻或是隆鼻重建,每一次手術都可能會有感染機率,隨著手術次數增加,血液循環也會受影響。民眾不只要挑選有經驗的醫師、合法且乾淨衛生的醫美整形診所,術前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睡眠充足、不抽菸,才能真正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二次、甚至多次進行隆鼻手術的民眾,只要鼻內組織曾剝離過形成傷口,就會經歷發炎、增生、修復三種時期,進而產生疤痕組織,若再加上過去手術有發炎腫脹現象,執刀難度便會提高,因此更需選擇有經驗的醫師。

Read More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7

牡丹社事件-維基百科 賈忠偉 牡丹社事件的尾聲 回到牡丹社事件的發展,1874年11月13日日本正式宣布撤軍,12月27日西鄉從道的軍隊離台。這次征台,干擾日軍行動最力的並非原住民的反抗,而是臺灣南部炎熱的氣候與環境,尤其蚊蟲叮咬所帶來的瘧疾與當地惡劣地氣候和環境,對於基層士官兵所造成的傷害最大,事件結束後統計日軍征臺的兵員3,658人中(不包含海軍兵力),死亡593人(內含戰死12人,疾病以及不堪病痛之苦而自縊死亡多達581人,負傷17人),支出軍費361萬6,000餘元。(註五十一 )曾先期潛入臺灣進行間諜偵察活動的日諜水野尊就曾寫了一首七絕來抒發當時日軍士氣低落的狀態: 「白沙黃草埋枯骨,戍鼓無聲月色空。                                    曾向故山歸不得,孤魂夜夜哭秋風」 但即使如此,日軍的損失還比不上原住民的死傷累累,有些番社甚至遭到日軍屠殺而滅絕。由於臺灣附近海難事件頻傳,而鵝鑾鼻外海的七星岩暗礁則是最容易發生船難的地點,在牡丹社事件平息之後,受到英國、美國與日本的壓力,清廷不得不於恆春鵝鑾鼻設立燈塔,以指引航行於臺灣海峽東南部與巴士海峽船隻的方向與保障船隻的航行安全,這就是屏東鵝鑾鼻燈塔的由來。附帶提一下這個燈塔的命運,鵝鑾鼻燈塔是在1875年(清光緒元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其禮(W. F. Spindey)設計與建造的,經過多次與當地原住民談判,最後清廷支付了100銀兩從龜仔甪社原住民手中購買了燈塔預定用地。燈塔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開始動工建造,1883年(清光緒9年)建成。由於燈塔位於番地之內,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因此在興建前後,清廷不但派有重兵防護,整個燈塔在建造時就採用武裝堡壘形式設計,燈塔外圍被漆成環狀白色圍牆,圍牆上則佈滿槍眼,而總共五層高的燈塔,第一層為儲油層,第二層則放置格林砲(Gatling Gun;又譯作加特林機關槍,是世界上第一把連發機關槍),第三層為外國技師休憩場所,第四層放置榕林砲,燈塔光源就放在最高的第五層內,燈塔建築的屋頂則被設計成可以蓄水的平台,可在雨天時收集雨水,並用水管將其導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建造的蓄水池內,這樣燈塔的水源就可以完全自給自足,避免被原住民圍困或是遭受外來攻擊時,無水可飲用,最初建成的鵝鑾鼻燈塔,是以點燃汽油的方式發光,由反光鏡反射火光至海面,初期的亮度只有1,000燭光,後來加大到6,500燭光,投射距離可達十海浬,整個燈塔建造總共花費了白銀20餘萬兩。 鵝鑾鼻燈塔-本報資料 到了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因甲午戰敗,清軍在離台前,當時擔任恆春知縣的歐陽萱奉清政府密令派兵焚毀這座燈塔。日本完全佔據臺灣之後,於1898年(日本明治三十一年)重新將燈塔整修完成,並於1929年將鵝鑾鼻燈塔定為臺灣八景之一。二次大戰末期,燈塔遭盟軍空襲而受損。臺灣光復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62年重建修復,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是目前臺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並享有「東亞之光」的美稱。目前燈塔最大光度為為180萬燭光,每10秒閃1次,照射距離可達27.2海浬--約等於50.3744公里(1海浬等於1.852公里等於1節【航速】)。   附註: 註五十一: 參見──陳碧笙:《臺灣人民歷史》(人間出版社),p203。 另范燕秋教授所發表的:《殖民醫學的先鋒︰從牡丹社事件到乙未戰役的軍陣醫學》中對於牡丹社事件中,日軍傷亡情形的記載則為: 依據當時日本政府提出戰役動員軍隊及戰場死傷統計,顯示軍隊動員總數3,658人(不含海軍官兵),其中包含:下士以上781人、軍人2,643人、軍屬172人、以及從僕62人;而且,戰場軍隊死傷總計590人,包含戰死12人、傷患17人、病死561人。換言之,日軍病死者佔95%,戰死者僅估2%,前者是後者的46倍多,兩者之懸殊確實驚人。從日本軍陣醫學的角度,日軍在戰地究竟遭遇何種疾病,讓隨軍軍醫難以置,以致造成嚴重病情?當時陸軍軍醫落合泰藏(?~1937)所留下的戰地紀錄《明治七年征蠻醫誌》,可解答部分問題。 依據落合氏記載指出,日軍進入蕃地不久,因水不良,多數罹患腸炎;軍醫以藥物治療之後,6月中腸炎病患減少,但6底至7月上旬,熱病患者逐日增多,7月下旬病情最為嚴重。8月中,軍隊幾乎全部病倒,包括部分軍醫,其中七八成罹患弛張熱(intermittent fever);由於軍隊病況慘重,落合形容:「將臺灣蕃地稱為當時日本醫院也不為過。」至9月中,大部分軍醫也病倒,包含落合氏;為此,只好請求日本國派遣代軍醫來臺。依據他詳細統計疾病狀況,指出此次戰役軍人、軍屬總599人然患者總為16,409人,即每名患者發病兩、三次,病死393人。就疾病分類統計・患者以博染疾病7,919人(次)為最多,病死以傳染病最多,共計356人;其中,傳染病患者以弛張热3,769人(次)最多,佔總數66%,其次為間歇熱(remitten)784人,死者也以弛張熱最多,總計101人。換言之,傳染性熱病、尤其馳張熱是日軍最大敵人。 然何謂熱病或者馳張熱?日軍軍如何理解治療此疾病? 依據落合氏的分析指出,熱病來源有二,一是日軍營地將遠古荒野墾關成新地造成動植物有毒分子浮游於空氣中所致;二是日軍不習慣熱帶地方所致,當地人較少罹患此熱病可資證實,即歸因於臺灣熱帶自然環境,因此日本軍醫對此病僅以地方命名稱為「臺灣熱」。至於所謂弛張熱或者間歇性熱,則以患者發熱的臨床症狀分類而已。 參見──范燕秋:《殖民醫學的先鋒︰從牡丹社事件到乙未戰役的軍陣醫學》(《臺灣史研究》/第 27 卷第 1 期/民國109年3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