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百百種 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這樣吃」早逝風險少20%

國外有一項研究指出,有4種健康飲食模式,注重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攝取是它們的共通點,只需多吃就可以降低近20%的早逝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在有許多種健康飲食模式,想要靠吃來讓自己長壽到底該怎麼做呢?國外有一項研究指出,有4種健康飲食模式,注重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攝取是它們的共通點,只需多吃就可以降低近20%的早逝風險。 此外,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教授胡丙長(Frank Hu)也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選擇健康飲食的時機永遠不會太晚,而且可以嘗試不同的健康飲食法,不一定要一直維持同一種。 依4飲食指標遵循度分組 遵循高死亡降20% 近日,《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了關於健康飲食與死亡風險關聯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追蹤了75,230名女性、44,085男性的飲食習慣超過36年。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胡丙長教授指出,這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世代研究,以了解《美國飲食指南》中推薦的多種飲食模式與早逝、重大疾病死亡的長期風險。 研究團隊針對4種符合美國飲食指南的飲食法,包含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等,並依「替代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標」、「健康飲食指標」、「替代健康飲食指標」對參與者健康飲食模式遵循程度進行評分、分析。 評分後將參與者依遵循程度由高至低分成5組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團隊發現,與遵循程度最低的組別相比,遵循程度最高的組別其全因死亡率降低了約20%。 健康飲食不只一種 改善習慣慢性病死亡風險↓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參與者若在追蹤期間朝健康飲食模式改善飲食習慣,某些慢性病的死亡風險也會降低。 研究指出,飲食健康程度改善25%的參與者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6-13%,癌症死亡風險可降低7-18%,神經退化性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7%,呼吸系統性疾病死亡風險降低最多,為35-46%。 根據《CNN》報導,胡丙長教授表示,這代表採取健康的飲食模式對健康的影響永遠不會太晚,而且也代表健康飲食對減少早逝死亡數的影響是巨大的。 而過去,很少有研究探討不同或多種的健康飲食模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性。透過這項研究也可知道,不止一種方法可以吃得好又為健康帶來幫助。 研究中探討的4種健康飲食模式,其共通點為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胡丙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意味著健康飲食有很大的靈活性,民眾可以遵循飲食指南並依個人的食物偏好、健康狀況、文化等,創造屬於自己的健康飲食餐盤。

Read More

吃太多、心情差就吃、消化快、代謝慢 4種肥胖型態你是哪一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肥胖不僅是外貌問題,也是健康問題,更是全球排行第五大死亡因子,甚至比飲酒威脅還高,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分享,肥胖本身不會致命,但會致病再造成死亡,每年約五百萬人因而死亡,而在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BMI超過27。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是一種慢性疾病」,但民眾第一時間通常會選擇自行嘗試,甚至於利用非正規藥物來減重,鮮少有人會求診。 最新肥胖研究出爐:肥胖分四種型態 「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說明,而最新的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 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 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 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 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 然而,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飢餓大腦」約佔3成、「情緒飢餓」約佔2成,包含重疊的部分,兩型態約佔5成以上,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 「合併此二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慾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蔡明劼醫師補充,「飢餓大腦」型態者,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如: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感到飽足;而「情緒飢餓」型態者,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進食。例如白天時已經吃很多,晚上又因為工作壓力或不愉快的心情產生報復性進食,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患者,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是非常困難的。 腦饞剋星 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同時降低飢餓感與進食渴望 「揪出肥胖型態之後,研究更證實藥物減重的重要性。」蔡明劼醫師表示,靠意志力減重是違反人性且很難維持的,因此藉由藥物輔助減重成功機率較高。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 但同時強調,昂貴的直銷產品、未經核可號稱排油的健康食品,其實最終都會傷害身體,復胖可能是最輕微的後果,過敏、腎功能下降、心臟衰竭等後遺症比比皆是,奉勸民眾不要求快,一定要求穩。 藥物輔助減重,除了現在坊間常聽到的「瘦瘦針」是壓制食慾,讓你不想吃東西,現在也有了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不僅抑制食慾解決飢餓大腦,同時降低嘴饞慾望,解決情緒飢餓。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表示,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擁有雙重功效,作用於大腦食慾中樞,可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經實證,肥胖者在服藥第二周即可見效,第16週體重下降5%者,1年後平均可減去11.7%體重,若搭配飲食、運動等行為改善,減重成效可望維持長達4年不復胖。 減重關鍵在行為治療 藥物僅是輔助 解決肥胖問題急不可待,但找對正確的方式才不會走上冤枉路,安欣瑜醫師分享:減重第一步即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找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後精準投藥,而關鍵也非用藥,而是調整行為,她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是永不復胖,唯有改變並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減重才能不費力且持久。

Read More

2022健檢十大紅字公布 「脂肪肝」奪冠

醫師建議藉由定期健檢來檢視自身的健康狀況,早期現早治療,讓未來享有健康又良好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經歷三年的疫情,民眾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產生諸多改變,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也反應在身體的健康上!「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發布2022度健檢紅字十大警訊,希望協助國人檢視自身健康、及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83%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問題 經分析2022年度共9775筆健檢數據,男女佔比53%:47%,平均年齡為48.3;其中「脂肪肝」紅字比83%,打敗維生素D不足71.1%,自2020已連續三年度位居年度永越健檢紅字首位。十大健檢紅字依序為:脂肪肝、維生素D不足、高血脂、體脂肪率過高、體重過重、骨質密度不足、高血糖、骨質疏鬆(>50歲)、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肥胖。 男性重點警訊:脂肪肝、三高、體重過重 「脂肪肝」多年來一直是男性紅字榜首,異常比高達83%,且男性(87.5%)遠大於女性(78.2%)。肝臟內積聚脂肪,佔5%以上便為脂肪肝,依嚴重度分輕中重三類,易導致肝臟發炎、結疤,嚴重者肝硬化,甚至肝癌;其發生率的增加與國人肥胖、代謝症候群人口的增加息息相關。疫情期居家時間多,缺乏足夠運動,跟疫情前2019年度66.8%(男73.7%、女58.5%)相比,男性增加19%,女性暴增34%,更需提高警覺積極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 另外,在三高:高血壓(男21.2%、女13.1%)、高血糖(男43.6%、女24.4%)、高血脂(男66.7%、女63.9%)、代謝症候群(男27.5%、女15.6%)及體重過重(男62.1%、女27.2%)的異常人數;男性除了高血脂,其他均比女性高出許多!賴醫師提醒:『三高、代謝症候群、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的高危險群,因而特別呼籲,男士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警訊,除了少應酬、避免抽菸及飲酒,更應改變飲食習慣並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 ▲永越健檢2022年度十大紅字公布,前三名依序為:脂肪肝、維生素D不足、高血脂 女性重點警訊:維生素D不足、骨質疏鬆、肌少症 女性「維生素D不足」有69.8%,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因而血液中的鈣質增加,可幫助骨頭的鈣化;然而,維生素D需透過食物或日照合成,現代人怕曬黑,許多女性有塗抹防曬乳隔絕紫外線的習慣,日曬不足下,鈣質吸收減少,容易引發骨質疏鬆問題。 「骨質密度不足」從12年前23.9%(2008),今年已攀升至37.5%(2022),成長超過5成,是一大警訊。賴醫師特別提醒:『女性是「骨質疏鬆」及「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經資料分析受檢者之骨質密度,不分性別年紀,不足的比率達39.4%,50歲以上更超過7成;其中,已達到骨質疏鬆定義者,男性18.4%,女性39.7%;而女性肌少症達27.3%,高於男性8.6%有三倍之多,足見許多年長女性因骨質疏鬆、肌少症,嚴重暴露在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中。』 定期健檢,掌握人生重要的健康財富 5%的體重下降即能有效改善脂肪肝,預防肝臟發炎及肝硬化風險,防範於未然,才是醫學的最高價值。健檢報告中有紅字不等於失去健康,現在沒紅字也不等於完全健康,建議可藉由定期的健康檢查來檢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檢紅字」是身體給我們善意的提醒,提醒哪些狀況必須立刻就醫?哪些紅字可藉由調整個人的生活型態來進行改善,包括: 1. 少應酬避免菸酒 2. 定時定量八分飽 3. 天天五蔬果,少油、少糖、少鹽、低熱量飲食 4. 維持標準體重 5. 規律運動150:每週5天、每次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 6. 多曬太陽:除食物攝取外,陽光是合成天然維生素D重要來源,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戶外活動,每次15分鐘,無防曬並於10:00-15:00間進行。 除了應減少應酬、注意飲食並加強運動,搭配定期適宜的健檢,早期發現,讓未來享有高齡又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愛吃肉易招惹蚊子?6因素恐讓你變成「人體捕蚊燈」

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包括深色衣物、噴香水、血型、體溫、二氧化碳與體味。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期天氣回暖,蚊子大軍襲來!坊間流傳「愛吃肉容易被蚊子叮」的說法。對此,食藥署闢謠指出,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包括深色衣物、噴香水、血型、體溫、二氧化碳與體味。 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指出,「吃肉會讓身體變酸性體質,因此容易被蚊子叮?」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事實上,蚊子主要是靠化學以及物理方式來尋找宿主。比如視覺、嗅覺、溫度、濕度等等。 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 深色衣服 噴香水 血型 體溫 二氧化碳 體味 研究指出,人體皮膚表面有豐富的游離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在與細菌代謝之下,會產生許多不同氣味的羧酸。而個體的皮膚羧酸豐富度與蚊子吸引力之間有關聯,對於不容易被蚊子叮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會散發出某些化合物來降低蚊子的飛行活動或是吸引力,簡單來說,這些人的體表散發著天然的防蚊液。 研究也發現,瘧疾會藉由感染人類來改變人類身上的氣味分子,從而增加人類對於蚊子的吸引力,以增加瘧疾的傳播。食藥署呼籲,民眾不要再相信蚊子的叮咬與酸性體質有關係,事實上,人體的酸鹼度會維持在一定的定值,不會因為飲食而有過大的改變。 預防蚊子叮咬2大招 定時的噴防蚊液 穿著長褲長袖 至於被蚊蟲叮咬後,擦小護士有效嗎?食藥署說明,一般民眾愛用的綠X精、萬X油、白X油等等,大多都是以清涼劑為主成分,可以快速緩解癢感,但是如果對於較嚴重的紅腫情形,還是需要使用有抗發炎消腫的成分,才能夠有效緩解。 止癢藥3大主要成份 抗組織胺:最常見的成分,可以直接消腫消癢。 局部麻醉:透過麻醉效果,達到止癢效果,但是沒有消炎作用。 類固醇:通常使用較弱效的類固醇,利用抗發炎作用,減少皮膚發癢情形,但不建議用在有傷口的地方。 止癢藥7種次要成分則如下: 保濕劑:例如尿素、泛醇(panthenol),它們能維持皮膚屏障,減少過敏原刺激,減少搔癢刺激感。 Isopropylmethylphenol:一種殺菌劑,適用在較強烈的叮咬反應,例如小黑蚊。 清涼劑:薄荷(menthol)、樟腦(camphor):利用清涼的感覺,轉移搔癢的注意力。 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具有類似類固醇的抗發炎作用。 水楊酸:常見的消炎止痛藥成分。 金盞花:含有豐富的類黃酮以及三萜類成分,是天然的抗發炎成分。 紫雲膏:傳統的中藥良方,具有消炎消腫、滋潤肌膚的作用。 食藥署最後提醒,2歲以下的小孩禁止使用添加薄荷或是樟腦成分的藥品,家中小小孩如果要使用其他成分,也都建議先向藥師諮詢。

Read More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口腔癌前病變5大症狀 1男輕忽住院天數多6倍

抽菸、喝酒、吃檳榔等,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朱本元理事長指出,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因為發現愈晚,治療效果愈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66歲男性平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某天發現自己口腔破皮、潰瘍,拖了5個月後才前往醫院就診,醫師診斷已是舌癌第4期,無法做經口手術,須採複合式手術,切除三分之二的舌頭,並以大腿前外側皮瓣進行重建,術後30天才出院,還需做放化療,說話、吞嚥、外觀都受到許多影響。 反觀,60歲男性,也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但因為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診斷為舌癌第一期,接受經口手術,術後5天就可出院,而且術後發聲、吞嚥功能正常,面容外觀也沒有受到影響。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民眾常因為對早期症狀不了解而錯失治療時機相當可惜,呼籲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追蹤。 口腔癌高危險群 應定期篩檢、早期治療 抽菸、喝酒、吃檳榔等,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朱本元理事長指出,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因為發現愈晚,治療效果愈差。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口腔癌第一期近85%可被治癒,但第四期患者僅有38.2%可被治癒。而且第四期患者即使成功治療,外觀可能會因手術受到很大的損害,此外,說話、吞嚥等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朱本元理事長以臨床實際案例做比較,2位同樣被診斷為舌癌的個案,同樣都是60幾歲的男性,同樣都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但其中一位由於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口腔癌第一期,只需經過手術,不需再做放化療,5天後就從醫院出院。 了解5大症狀 別再以為嘴破是火氣大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不過,民眾不了解口腔癌症狀,更有許多人認為口腔破皮、破洞,可能是火氣大導致,因而忽略口腔癌警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其中之一的情形,應儘速就醫: 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而目前,國民健康署也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朱本元理事長再次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追蹤,只要持健保卡至耳鼻喉科、牙科等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

Read More

柔軟蓬鬆好想摸!外國「綿羊療法」超萌

英國一位醫療診所員工在工作之餘喜歡務農,便購買瓦萊州黑鼻羊,並提供「綿羊治療課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與可愛動物互動好療癒!英國一位醫療診所員工在工作之餘喜歡務農,不僅獲得多項農業展覽冠軍,更在某次活動時,發現客人與家中綿羊互動時開心又紓壓,因此開始提供「綿羊治療課程」,這些綿羊相當親人,人們可以靠近並擁抱牠們。 動物輔助治療又稱動物輔助療法,是加入動物參與的一種療育方式,動物經過篩選和訓練後,可以協助人們在認知、情緒、社會人際、教育、復健、壓力調適等功能,如治療犬、馬術療法、海豚療法等。 瓦萊州黑鼻羊 當起治療羊 《BBC》報導,卡拉麥勞邦特(Carla McLeod Bunter)是4個孩子的母親,在一家診所全職工作,她原本沒有農業或放牧背景,但工作之餘喜歡務農。2020年,卡拉從過世的祖母那裡繼承一筆遺產,孩子也投入的自己的金錢,全家人買了一些稀有的瓦萊州黑鼻羊。卡拉開始自學農業知識,一圓當牧羊女的夢想。 2022年,卡拉在英格蘭家中舉辦一場品酒療法活動時,讓客人在花園散步、餵養和擁抱羊隻,她觀察到客人的反應非常積極,並發現這些動物可以在精神上幫助人們,「如果人們能與動物互動受益,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看到人們以及他們對這個活動的反應,我很樂意將這份熱情帶給更多的人。」 在全家人的努力之下,他們參加了2022年的英國農業展覽-皇家浴場與西部鄉村秀,並榮獲多項冠軍。卡拉表示:「每個人都笑了,因為我在空閒的時候,確實喜歡穿高跟鞋,我不是典型的牧羊女。」 現在,卡拉在蘭布魯克小屋農場的活動上,介紹她的瑞士瓦萊州羊,並讓客人與綿羊單獨共處,「這是一種很好的紓壓方式,牠們會讓你微笑、讓你快樂。」這個家庭擁有14隻羊、1匹小馬和用於救助的雞,隨著羊隻繁殖期的到來,未來將會有更多小羊加入。 瓦萊黑鼻羊原產自瑞士瓦萊州,是家養綿羊品種,其特色是面部、耳朵、雙膝和四肢為黑色,毛皮為白色,呈蓬鬆狀。它們雖然體型嬌小,但對於高山地帶的嚴寒氣候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在陡峭的石坡爬行與覓食。   原文出處:Somerset woman offering sheep therapy via her flock

Read More

30多歲女吃減肥藥、膠原蛋白腳水腫 就醫竟是狼瘡性腎炎

超過60%至70%的紅斑性狼瘡病人會出現狼瘡性腎炎,成因是病人的免疫複合體容易沈積在腎臟,誘發免疫反應進而傷害腎臟,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表現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嚴重時會像婦人出現下肢水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30多歲婦女跟風吃減肥藥、膠原蛋白,卻前後兩次引發雙腳水腫而就醫。醫師詢問發現,其吃的減肥藥、膠原蛋白都沒有標示成份,驚訝婦人「勇氣十足」,判斷腎臟功能可能異常,經病人同意接受腎臟切片檢查,發現婦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狼瘡性腎炎,持續服藥後才穩定控制。 紅斑性狼瘡 初期症狀不明顯 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慧芬指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的全身性疾病,自身抗體會攻擊全身包括:中樞神經、腎臟與心臟等器官,其中腎臟是最常受侵犯的器官之一。臨床統計,超過60%至70%的紅斑性狼瘡病人會出現狼瘡性腎炎,成因是病人的免疫複合體容易沈積在腎臟,誘發免疫反應進而傷害腎臟,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表現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嚴重時會像婦人出現下肢水腫。 無早期接受適當治療 嚴重恐致命 陳慧芬醫師以相關研究報告提醒,一到三成的活性狼瘡性腎炎病人,若無早期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甚至有致死風險。 而紅斑性狼瘡常侵犯15至45歲女性,陳慧芬醫師表示,婦人兩次懷孕生子過程平順,30多歲才確診算比較慢。不敢斷言減肥藥、膠原蛋白觸發疾病,但不排除是減肥藥藉脫水瘦身,導致腎臟功能變差進而影響身體,出現下肢水腫意外發現狼瘡性腎炎,幸好沒有影響其它器官,目前固定抽血驗尿追蹤都正常。 遵從醫囑服藥 勿信偏方造成腎傷害 近年紅斑性狼瘡早期診斷治療與追蹤進展快速,預後也大為改善。陳慧芬醫師提醒,紅斑性狼瘡治療方式會有些副作用,確診病人遵從醫囑服藥十分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治療用藥的副作用,聽信偏方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等病情嚴重再回診,可能已造成腎臟不可逆的傷害。

Read More

最新調查:95%學童靠3C上課 「多螢學習」視力堪憂

根據最新調查,7至12歲的學童平均每天接觸3種以上3C螢幕,包含學校電腦、手機、平板、筆電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疫情帶動孩童學習模式劇烈變化,加上家長以「3C育兒」喘口氣,現今孩子已無法脫離3C用品。根據最新調查,7至12歲的學童平均每天接觸3種以上3C螢幕,包含學校電腦、手機、平板、筆電等,「多螢學習」時代來臨。營養師李婉萍與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共同探討,如何兼顧課業又能保護視力。 最新調查:學童每天用三種3C 根據波仕特市調2023年最新「學童晶亮大調查」結果顯示,7至12歲學童平均每天使用3種3C螢幕,88%學童看電視,83%滑手機,66%使用電腦,55%的學童使用平板。其中約75%學童使用3C進行線上課程、做作業、瀏覽課業相關網站等學習相關行為,意味著3C已經成學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星爸媽郭彥均、鍾欣怡也有同樣苦惱。郭彥均坦言「3C育兒」是現代父母的喘息工具;鍾欣怡過去會嚴密控管他們的3C使用,但經過疫情期間視訊上課,發現「真的回不去了!」3C設備已經成為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王宏哲提醒:「多螢學習」時代來臨,家長需要與孩子溝通使用3C用品的方式與時間,最好的方式是「以溝通代替禁止」。 雖然許多家長都會限制孩子使用3C的時間,但僅36%的家長會為孩子補充如葉黃素等營養素。本身也為人母的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平日可讓孩子多攝取深綠色蔬菜,葉黃素、神經鞘磷脂、維生素A、藍莓、枸杞都有幫助。除了補充營養,她也建議平時多陪伴孩子走到戶外,避免長時間使用3C,才能讓孩子放心探索學習。 護眼5大營養素 1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 2神經鞘磷脂:保護晶亮網絡。 3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在暗處的視覺。 4藍莓:富含花青素,幫助舒適有神。 5枸杞:富含胡蘿蔔素、葉黃素、多酚,可維持水亮。

Read More

易罹口腔癌「前三大行業」曝!台灣檳癌防制聯盟推動無檳工地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希望國家要疼惜這群「做工的人」,不需要靠嚼檳榔來提神紓壓,讓他們可以有好的勞動條件,正常地工作打拼,除了賺取家用,也能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年台灣優質戲劇層出不窮,《做工的人》從小螢幕走向大螢幕,近期即將推出電影版!隨著電影上映在即,片商與餐飲業者聯手推出活動,除了推出限定套餐外,更可以憑電影票兌換限量檳榔造型軟糖,此舉成功創造話題,但也讓台灣檳癌防制聯盟憂心不已。 靠檳榔提神紓壓 提高口腔癌發生率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109年台灣口腔癌新增8,277位病友,發生率高居全國第六,若單看男性則排名上升到第三。另根據勞動部相關調查也發現,台灣勞工人口之口腔癌發生人數的前三大行業,分別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 營造業從業人員一直是被口腔癌威脅的一群人,因為工作環境的社交文化,或是需要付出大量體力的工作內容,常常讓營造業人員習慣以菸、檳榔及(藥)酒來維持工作強度及品質。台灣檳癌防制聯盟希望國家要疼惜這群「做工的人」,不需要靠嚼檳榔來提神紓壓,讓他們可以有好的勞動條件,正常地工作打拼,除了賺取家用,也能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推動「無檳工地」保障身體健康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主席韓良俊表示,樂見台灣影視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然而藝文創作、傳播媒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持續傳遞嚼檳榔正面形象,即使贈品為軟糖也應加上警語,避免誘導民眾仿效進而嚼食檳榔。 有鑑於國民健康署已推動「無檳工地」計畫多年,也已經逐漸看到建商的響應與重視,甚至加入行動。聯盟在此呼籲政府不要讓公私部門多年的努力功虧一簣,應盡速訂立《檳榔危害防制專法》作為法源,比照菸害防制,在媒體傳播出現檳榔畫面時的加註警語標示,以增強觀眾對檳榔危害的認知,並減少嚼檳的模仿行為,以保障國民健康。

Read More

離奇病例好毛!1歲嬰「大腦取出胎兒」疑是雙胞胎

中國一位1歲女嬰因運動發展遲緩、腦積水,就醫檢查竟然發現大腦中有胎兒!(示意圖,文內有圖慎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中國一位1歲女嬰因運動發展遲緩、腦積水,就醫檢查竟然發現大腦中有胎兒!根據美國神經學學會期刊《神經學》(Neurology)報告顯示,該患童的腦部腫塊是她的「雙胞胎」,經過手術才取出殘餘肢體。這種現象被稱為「胎中胎」。 女嬰已經1歲,但卻有動作發展遲緩以及腦積水的狀況,腦積水會導致頭圍增大、嗜睡和癲癇。女嬰被送往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頭骨內有10.16公分的胎兒,而且胎兒已經長出脊椎、上肢、指甲和兩根腿骨(股骨和脛骨),醫師推測胎兒已經在女嬰體內發育了好幾個月。 女嬰頭骨內有10.16公分的胎兒,而且胎兒已經長出脊椎、上肢、指甲和腿骨。(圖片擷取自《神經學》) 病例報告中寫道嬰兒頭部的腫塊是「畸形的單絨毛膜雙羊膜雙胞胎」,是由未分離的胚泡產生的,意即原本應該要分別獨立成長的胎兒的細胞團黏在一起,「連體部分發育成宿主胎兒的前腦,並在神經板折疊過程中包覆另一個胚胎。」神經板是一種在早期發育中形成並產生神經系統的結構。 經過手術後,院方已經將女嬰頭中的胎兒肢體取出。但病歷報告並無描述患童手術後的詳細狀況。目前尚不知對女嬰的健康狀況是否會造成其他影響。 全世界僅18例顱內胎中胎 一個胎兒被另一個胎兒包圍的異常現像被稱為「胎中胎」或「寄生雙胞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目前有紀錄的只有200例,出現在頭顱內的僅18例。 據統計,每50萬個嬰兒中就有1個會出現胎中胎。通常在受精卵形成胚泡的細胞的階段就會出現。當畸形胎兒「寄生」在另一個胎兒的腹部,看起來腹部腫塊。據《邁阿密先驅報》報導,被吸收的雙胞胎通常會停止發育,而另一個會繼續生長。   原文出處: Teaching NeuroImage: Intraventricular Fetus-in-Fetu With Extensive De Novo Gain in Genetic Copy Numb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