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九成是男性! 多數罹癌者都碰了這3大地雷

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9年有2,875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男性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9歲,約有7成個案發生於50-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遠離風險因子 養成規律運動 依據癌症登記資料發現,109年食道癌新發個案中,77.9%有吸菸行為,53.5%的個案有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8.5%有嚼食檳榔習慣,然而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並遠離風險因子(菸、酒、檳)及養成規律運動,都是防癌的重要因素: 1.平日飲食減少過燙的食物:天冷時人們都喜歡喝熱飲暖暖身,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 2.及時戒除菸、酒、檳榔,減少含亞硝胺食物: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風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酒、檳習慣的民眾,應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 3.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的食物,可降低罹癌風險。 重視身體症狀 及時就醫勿拖延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務必提高警覺,切勿上網蒐尋相關資訊後,就自己判斷身體應該沒什麼異狀,而延誤就醫時機,如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Read More

應對婆媳難題 專家教你五招解開心結

常見的婆媳問題主要為嫌棄與比較、想法不同、過度關心等。面對這些難題,別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就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婆媳問題是許多媳婦難解的習題,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現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應對呢?諮商心理師石瀝新分析,常見的婆媳問題主要為嫌棄與比較、想法不同、過度關心等。面對這些難題,應對方式就是「轉移話題、表達想法、調整心態、換位思考、設立底線」,別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就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衝突一、無論怎麼做都被她嫌棄 在婆媳互動中,媳婦常常感到婆婆的嫌棄、挑剔、要求、比較,包括偏心小姑、拿妯娌或別人家的媳婦來比較,不管自己做什麼都會被嫌棄挑剔,「妳煮的飯不好吃」、「為什麼訂這種餐廳?」、「妳就不能多做一點事情嗎?」讓媳婦備感壓力。 衝突二、雙方習慣與價值觀差異 婆婆與媳婦來自不同的家庭,想法差異包括飲食習慣、育兒教養觀念、價值觀、政治議題、傳統禮節習俗甚至宗教問題,都有可能成為兩個女人的問題。 衝突三、以關心之名行要求之實 作為婆婆角色常會過度關心、探問隱私,例如以關心之名行逼問或要求之實,涉及薪水、收入、生育等隱私問題,「什麼時候生小孩呀?」、「妳該生第二胎了」,婆婆對於媳婦角色的期待與要求,也是形成婆媳問題的衝突點。 第一招 轉移話題與注意力 婆媳問題不僅僅是一兩年的過程,而是長期的互動累積而成。石瀝新推薦可以拿往年的經驗來做事前的準備,先找出婆婆在意的關鍵點,「當妳嗅到可能會引起爭執的第一時間,可以轉移婆婆的注意力,或是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轉移,避免讓這個話題越來越嚴重,或婆媳問題越演越烈。」 第二招 嘗試溝通請隊友幫忙 石瀝新鼓勵媳婦可以試著溝通表達,自己不太喜歡婆媳相處中的哪些部分,可以評估由自己說,或是請先生協助傳達、討論都可行。 第三招 調整心態主動聊天 再來就是媳婦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找到一個自己覺得輕鬆的話題來分享或聊天,主動開啟話題,就不會讓婆婆感到尷尬而找話題一直聊,可避免被長輩探問隱私、讓自己陷入被動防守的狀態。 第四招 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有助於釐清雙方想法差異,例如「孩子要多穿一點,妳怎麼讓孩子穿這麼少呢?」、「妳會不會照顧小孩?」一個碎念的婆婆,背後反應的是焦慮跟擔心,透過了解婆婆行為背後的意涵跟情緒,可以讓自己的心裡好受一點,但不需要對長輩無止盡的包容跟體諒。 第五招 設立底線問心無愧 萬一走到「黑得發亮」的地步,要如調適心情呢?石瀝新表示,坦然面對被黑掉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至少自己能做的就是預先設立底線,「我們沒有辦法讓所有人滿意,妳能夠想的就是願意做到哪裡,我願意為這個家、為我的先生做到哪裡,即使是10分、20分都沒有關係,知道自己願意努力到哪邊、有嘗試過了,自己問心無愧就好。」 與長輩互動並非媳婦的個人責任,婆婆的態度、先生是否願意參與跟幫忙也很關鍵。媳婦如果願意做到10分,但先生只願意做到1分,對媳婦來說其實很不公平;先生若願意支持,媳婦願意做的程度就會多一點。因此,先評估好自己的條件與底線,就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Read More

病毒齊發免疫反撲 幼兒不肯戴口罩 小兒職能治療師教你破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因為一場疫情,讓口罩成為人人生活中必備的物件,隨著疫情趨緩,口罩禁令解封,可以不必「強制」配戴口罩,然而世界上並非只有新冠病毒,其他如腸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更隨著開放、防疫鬆懈反撲。不僅如此,進出特定場所也需要配戴口罩,許多幼兒園為避免幼兒交叉感染,仍會建議配戴口罩,家長也較為放心,但小小孩不配合、不願意、不想戴口罩,到底該怎麼辦?《健康醫療網》特別採訪小兒職能治療師黃暄雯,來解救各位家長,讓家中小寶貝也能戴上口罩保護自己。 小小孩不配合、不願意、不想戴口罩,到底該怎麼辦?

Read More

「瘦胖子」是什麼?糖尿病死亡風險較肥胖者高2倍

有些人看起來瘦,脫掉衣服後卻有個圓滾滾的大肚腩;或者體重、BMI量起來都標準,但肌肉量卻過低、體脂肪過高,這類的體型就是俗稱的「瘦胖子」。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你聽過「瘦胖子」嗎?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說明,大家都知道肥胖不健康,但其實「瘦也不一定代表健康」,有些人看起來瘦,脫掉衣服後卻有個圓滾滾的大肚腩;或者體重、BMI量起來都標準,但肌肉量卻過低、體脂肪過高,這類的體型,醫學上稱作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weight (MONW), 或正常體重肥胖 (normal weight obesity),也就是俗稱的「瘦胖子」(skinny fat)。 《美國醫學會雜誌》於2012年發表一篇研究表示,近四分之一的瘦子患有糖尿病前期。更驚人的發現是,一個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瘦胖子,比被診斷患有糖尿病肥胖者,死亡風險高出兩倍。 為什麼明明體重都標準,體脂肪卻降不下來? 罪魁禍首在於「胰島素失衡」,由於胰島素負責調節血糖,會把血液中多餘的糖儲存為脂肪,若胰島素長期過高,就會引發代謝及荷爾蒙的變化,導致慢性發炎及肌肉流失,進一步加劇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惡性循環,無論是胖或瘦。 定期追蹤血液及血壓 因此,黃柏堯建議,民眾若有糖尿病及早發型心臟病的家族史,即使本身沒有肥胖,仍應定期追蹤以下的常規血液檢查及定時量血壓: 1. 空腹血糖(理想:低於 90 mg/dl) 2. 三酸甘油酯(理想:低於 100 mg/dl) 3. HDL 高密度膽固醇(理想:大於 60 mg/dl) 4 血壓(理想:低於 120/80) 最後,瘦胖子要如何避免糖尿病上身呢?其實解方與處理肥胖一樣,就是降低慢性發炎、降低體脂肪、增加肌肉量。 低GI飲食,且三餐都要有蛋白質。 吃高品質好油,不吃精製加工植物油及反式脂肪。 不喝含糖飲料,包含果汁。酒精類飲品每週不超過三杯。 少碰精緻糖、精緻澱粉、罐頭、速食等加工食品。 運動:有氧運動改善新陳代謝,重力訓練增加肌肉量。 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時;並配合規律的就寢時間。 營養補充品:綜合維他命、魚油,及維生素D3。 黃柏堯呼籲:「切記,瘦不等於健康!」隱形肥胖比體重過重更危險,定期追蹤自己的代謝指數,保持維持良好的飲食。 原文出處: 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59-1-3.pdf  

Read More

喝無糖茶越喝越胖?營養師破解喝茶陷阱

營養師提醒,有的民眾會有「代償效應」,覺得自己已經喝無糖茶有助於減肥,可以「心安理得」吃下更多零食,最終反而導致攝取更多的熱量,而引起肥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為麼喝了無糖茶還是變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營養師李芷薇提醒,有的民眾會有「代償效應」,覺得自己已經喝無糖茶有助於減肥,可以「心安理得」吃下更多零食,最終反而導致攝取更多的熱量,而引起肥胖。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喝含糖飲料的人對於熱量攝取會有所節制,反而喝無糖飲料的人沒節制飲食,導致越減肥越胖。 茶具有去油解膩、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化之效。茶裡的多酚有助於預防老化和慢性疾病。而且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綠茶和紅茶還有降低血壓的效果,益處多多。 陷阱1 喝無糖茶為何越喝越胖? 但有民眾疑惑,為何喝了無糖茶仍然變胖?李芷薇提醒,這是所謂的「代償效應」,根據國際研究顯示,民眾喝下含糖飲料後,想要再吃點心時會有所顧忌;反而喝了無糖茶、無糖可樂的民眾,會鬆懈大吃零食餅乾,反而導致變胖。 陷阱2 吃炸雞排再喝茶有用嗎?   若是吃了炸雞排或蛋糕,再喝無糖茶有助減肥嗎?其實,茶類雖然可以幫助去油解膩,但無法阻止腸胃吸收雞排的油脂,民眾若擔心變胖,少吃一點高熱量食物會比較有用。 陷阱3 喝無糖奶精茶「就像喝油」 至於喝無糖奶茶會胖嗎?李芷薇說明,從營養師的角度考量,「無糖鮮奶茶」是不錯的選擇,雖然茶裡面的咖啡因會影響牛奶裡鈣成分的吸收程度,但至少仍有攝取到一點鈣,可以幫助肌肉與神經放鬆,對於體重的控制也有一定的幫助。不過,喝「無糖奶精茶」則會變胖,她提醒:「奶精油脂含量高,所以喝奶精奶茶就像是在喝油。」 陷阱4 酸味檸檬紅茶含糖量更高 李芷薇補充,另一個小陷阱就是「檸檬紅茶」,有的茶會加檸檬,喝起來清爽酸甜,讓人以為沒有加那麼多糖,其實反而糖更多,因為要蓋掉檸檬過酸的口味,因此建議民眾喝飲料前先確認糖含量,不能光靠嘴巴感受。 當然,無論是哪種奶茶,一但加料熱量也會飆漲,想減肥的民眾務必當心熱量陷阱。 戒掉含糖飲料3訣竅: 1自己泡茶、培養喝無糖茶的習慣。 2將精緻糖改為果寡醣。果寡醣是一種帶有甜味的膳食纖維,不會變成熱量且能幫助好菌生長。 3注意市售手搖飲的總糖量。

Read More

過年熬夜打麻將眼睛超乾!中醫三茶飲助改善

乾眼症是現代人極為常見的疾病,症狀不是只有眼睛乾澀,眼皮沉重、有異物感都可能是乾眼症的表現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過年熬夜麻將,跟家人朋友聚會,隔天上起床最常見的就是眼睛乾澀,甚至嚴重時可能會誘發乾眼症,乾眼症是現代人極為常見的疾病,症狀不是只有眼睛乾澀,眼皮沉重、有異物感都可能是乾眼症的表現。中醫師吳宛容分享,利用中藥材泡成茶飲,天天喝來解救眼睛吧! 乾眼症分3種 對症治療效果好 老化、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造成乾眼症,工作太勞累、睡眠不足也會使眼睛疲累和乾澀。有些人甚至會覺得眼皮有緊繃感、沉重感,眼睛黏黏的、視物突然模糊等等。雖然乾眼症的症狀表現在眼部,但原因與內臟機能有關。吳宛容醫師表示,從體質區分,乾眼症患者可分為3類: 1. 肝腎陰虛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主疏泄,負責調暢全身水分、氣體的通道。吳宛容指出,若體內氣、水循環不好,會影響到眼睛,有些乾眼症患者就是分泌淚液的通道不通暢。 另外,腎主陰水,有滋潤濡養的作用,腎不好也會影響眼睛。加上肝經、腎經這兩條經絡都會經過眼部,因此肝、腎有問題,容易導致乾眼症。 常見族群:四、五十歲以上的人、更年期後的婦女、長期熬夜者。 身體機能老化的年長者,容易有這種體質。年輕人熬夜、愛吃烤炸辣等食物,易生熱化燥,消耗津液,也會讓體質偏向肝腎陰虛,導致眼睛乾澀。 症狀:眼睛乾澀和疲勞,但不會有刺痛感、眼睛紅的情況。 治療:治療方向以補肝陰為主,使用杞菊地黃丸。 飲食:建議常食用富含黏液、可滋陰的食物,例如山藥、秋葵、白木耳、黑木耳。 2. 肝火濕熱 這類體質的患者,多有作息不規律、工作壓力大、情緒起伏大且容易生氣的情況。同時,飲食較不節制,愛吃燒烤、油炸、辛辣食物,還愛喝冷飲、脾酒。 外觀看起來臉色較紅,眼球略呈紅、黃色。除了眼睛乾,還會出現血壓偏高、口臭、便祕等問題。 常見族群:以青壯年為主,且男性多於女性。 症狀:眼睛乾癢、刺痛、血絲多、眼球覺得熱熱的,以及眼屎比較多。因處於發炎狀況,這類患者容易長針眼。 治療:使用洗肝明目湯,清熱明目、消腫解毒。 飲食:飲食要清淡,蔬果要多吃。吳宛容表示,尤其是水果,多含抗氧化成分,可保護眼睛,例如奇異果、蘋果。 3. 氣陽兩虛 年紀大、久坐、久臥的人都會造成氣虛,氣虛情況惡化後會變陽虛。當陽氣耗損過多,體內能量不足,會使體內的氣循環變差,沒有足夠的浸液能濡養眼睛,水分代謝也會變差。 常見族群:好發於年紀大的人、久病長期臥床者、長時間久坐的人,以及愛吃冰冷食物且不愛運動的女性。 不少女性愛吃水果,但水果多偏寒,加上不常運動,時間久了導致氣虛或陽虛。 症狀:眼睛乾澀和疲累,眼皮覺得有沉重感,想閉著眼睛休息。眼皮有沉重感在老年人身上蠻常見的,是他們的主訴症狀。 治療: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此藥方不僅可補氣,還可把氣提升到頭面部。當頭面部的氣循環變好,眼睛滋潤度也會改善。 飲食:不適合吃太寒涼的食物,水果要適量食用。飲食以溫食為主,餐點中可加點薑,或吃點龍眼。生薑要確實蒸熟,才能加強暖胃溫腸的功效。 3道茶飲為眼睛補水 改善乾眼症 針對3種乾眼症體質,吳宛容醫師分享3道茶飲。這些茶飲可以每天喝,但最好在白天飲用,避免影響睡眠。 1. 肝腎陰虛:枸杞菊花茶 材料與作法:枸杞10克、菊花5朵,放進保溫杯用熱水沖泡,悶10分鐘後即可飲用。 枸杞有補肝腎、明目的作用;菊花可抒風熱,也具有明目效果。肝腎陰虛的患者,還可喝白木耳飲、黑木耳飲。 2. 肝火濕熱:決明子菊花茶 材料與作法:決明子10克、菊花5朵,用熱水泡開,同樣悶10分鐘就可飲用。 決明子有清肝明目和潤腸的作用。吳宛容提醒,如果用這個配方比例來泡,飲用後出現腹瀉情況,決明子可減少一點。 3. 氣陽兩虛:黃耆枸杞紅棗茶 材料與作法:黃耆5片、枸杞10克、紅棗3~5顆,煮法一樣。 黃耆能補氣升陽,紅棗可補中益氣、養血。氣陽兩虛的人偏寒,氣的循環不好,血液循環也會較差,食用紅棗可改善。枸杞有明目的作用,紅棗可補中益氣、養血,適合氣陽兩虛的患者。 熱敷加穴道按摩 改善眼部循環 改善乾眼症,不同體質有各自適合的藥方、食療,有些改善方法則是不分體質的。 除了讓眼睛適當休息,吳宛容醫師強調還要保有充足的睡眠。最好在晚上11點至凌晨3點之間處於熟睡狀態,因為此時是肝經和膽經循行的時間。平時還可熱敷雙眼加按摩眼周,改善眼部循環。 ● 熱敷:毛巾以40度的溫水浸泡,擰乾後敷在眼部,以蒸氣加強眼睛局部的氣血循環。 ● 按摩眼周:從眉頭攢竹穴開始、依序按眉毛中間的魚腰穴、眉尾的絲竹空穴、眼尾的瞳子髎穴、眼睛下方的承泣穴,最後到眼內角的晴明穴。 定點按壓這6個穴位,各旋轉20次。按摩時,是以指關節施壓於眼眶骨,而不是按在眼球上。如果按摩時,眼睛有酸脹感,代表眼周循環差、肌肉緊繃,建議增加每天按摩的次數。

Read More

出國要帶什麼藥?5大類常備用藥一次看

出國常備用藥的準備都是依照個人體質做增減,若不知道要準備什麼藥品,可以諮詢鄰近社區藥局藥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年假到來加上台灣疫情趨緩,不少民眾摩拳擦掌準備開啟久違的出國之旅。食藥署提醒,出國不僅有5大類常備藥品,慢性病患者也要記得攜帶慢性藥物,若是到衛生環境較差或是有流行病傳染風險的國家,也可以先就醫諮詢需要準備的藥物或疫苗,才能安心健康出國旅遊。 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表示,常見的出國常備用藥有以下幾種,藥品的準備都是依照個人體質做增減,若不知道要準備什麼藥品,可以諮詢鄰近社區藥局藥師。 1、解熱鎮痛: 解熱鎮痛藥物常用於身體上的各種疼痛:頭痛、牙痛、經痛、關節痛等等,也有退燒的功能。是出國必備藥品之一。 2、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可以緩解流鼻水、皮膚過敏等問題,適合出國溫差大容易鼻子過敏,或是擔心吃到或接觸到不乾淨的物體而產生過敏的民眾,需要注意抗組織胺有分為短效型以及長效型,使用上要特別留意。 3、暈車藥: 不論是搭飛機、搭船、搭車都有機會頭暈,容易有暈車體質的民眾一定要隨身攜帶,特別需要注意嗜睡的副作用,與抗組織胺並用也可能加重鎮靜嗜睡的狀況。 4、腸胃用藥: 國外美食多多,但是也有可能因為水土不服或是吃到不乾淨的食物而造成旅行者腹瀉、腸胃不適等,或是因為緊張而造成便秘。民眾可以針對自己容易有的症狀準備藥物。 5、外用藥膏: 可以準備蚊蟲藥膏或是外傷藥膏,減少在出國因為外傷造成的不適或是減少感染的風險。 食藥署提醒,平常有在服用慢性病的民眾要記得要攜帶慢性藥物,避免在國外就醫困難而影響病情;或是到一些衛生環境較差或是有流行病傳染風險的國家,可以先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需要特別準備的藥物或是疫苗,才能出國旅遊安心又健康。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tfda.dr.medicine/posts/531022099062357

Read More

煮菜何時該加醋?專家授正確做法 這樣保存防腐敗

醋的儲存方式十分簡單,一般食醋酸性很強,微生物不容易生長,開瓶後勿直接受強光照射,密封放在陰涼處即可;如果是果醋飲料等即飲醋產品,開封後則要放入冷藏以免腐敗。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中式菜餚中,經常需要加點醋來畫龍點睛!但是,什麼時候添加最適合呢? 醋遇熱易揮發 烹煮接近完成再加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王上達助理教授表示,食醋的主要成分為醋酸,以及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風味物質如:短鏈胺基酸、酯類及有機酸等。這些成分都很容易遇熱揮發,因此使用的最佳時機,就是在烹煮接近完成或即將上桌前再加入,即可將醋的鮮明味道完整保留。 醋這樣保存 避免腐壞 至於醋的儲存方式十分簡單,一般食醋酸性很強,微生物不容易生長,開瓶後勿直接受強光照射,密封放在陰涼處即可;如果是果醋飲料等即飲醋產品,開封後則要放入冷藏以免腐敗。 喝醋調整酸鹼值 勿過分期待 坊間流傳喝醋可調整酸鹼體質,王上達助理教授強調,完全是一種迷思!事實上,酸鹼體質理論並無科學根據,而且人體本身是一個很大的緩衝系統,能夠保持體內酸鹼恆定,即使喝下許多醋飲,也不會因此讓身體變成偏酸性或者偏鹼性。 此外,部分商品會強調醋中含有有益健康的成分,以及飲用對身體的益處,王上達助理教授則說,即使醋釀造過程中可產生對健康有益的成分,但經過稀釋調製後,濃度並不高,建議當成一般嗜好性的飲品即可,不用過分期待保健效果。 看清醋標示 避免吃錯醋 食藥署提醒,根據「包裝食用醋標示規定」,以穀物、水果等原料發酵釀造的醋,可標示「醋」或「釀造醋」;若是以釀造醋為原料,再添加果汁或其他成分調和,但未添加合成醋與其他酸味劑的產品,則須標示「調理」字樣;其他以食品添加物醋酸或冰醋酸之稀釋液調製的產品,則需標示「合成」字樣。

Read More

「內心不安卻裝沒事」 如何修復感情依附創傷?

不安全依附型態的人在感情路上較為辛苦,大多與原生家庭或過往的感情經歷有關,諮商心理師石瀝新建議多自我覺察和調適,伴侶也能適度理解和包容,有助於維繫雙方關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他為什麼不回我訊息」、「想靠近又怕受傷害」,你是否也面對這樣的難題?諮商心理師石瀝新表示,不安全依附型態的人在感情路上較為辛苦,大多與原生家庭或過往的感情經歷有關,建議多自我覺察和調適,伴侶也適度理解和包容,有助於維繫雙方關係。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最早是用來解釋媽媽和嬰兒之間的關係。後來有心理學家將「依附理論」延伸解釋感情關係,常見依附型態可分成四種: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混亂型(矛盾型)。 【焦慮型】常常患得患失 試著調適不安 「緊迫盯人、奪命狂call」是焦慮型的常見行為!石瀝新鼓勵焦慮型的人想想,這份不安全感到底是另一半引起的,還是過往經驗甚至原生家庭造成的? 如果是過往經驗帶來不安,現在遇到一個可以給予安全感的對象,應好好珍惜這段關係,否則不安感再次上演,對方受不了離開,又加深焦慮型人的不安,恐形成惡性循環。 他建議焦慮型的人試著接納、消化自己不安的狀態,並找尋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想法。若是能讓另一半了解自己有覺察並努力調適中,同時減少哭鬧與情緒勒索,避免透過指責、攻擊、抱怨、比較等方式處理內在的不安,把錯跟責任都丟到對方身上,將有助於維繫雙方關係。 【逃避型】一沮喪就消失 練習表達想法 「人間蒸發、你追我跑」是逃避型的主要現象,要如何和這樣的情人好好溝通?石瀝新鼓勵逃避型的人進一步覺察自我,是「不擅感覺型」還是「不願表達型」? 「不擅感覺型」的人跟自己的感覺「很不熟、麻木」,明明沮喪、心裡沉悶,但嘴上又說「沒有啊,我才沒有像你想的那樣」。石瀝新表示,當我們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對身心健康都會有所影響,因此可以試著在生活中練習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可以適度和另一半分享。 「不願表達型」的人,可能因為過往經驗,使自己認為「反正講了你也不懂、不接受,你還要發脾氣!」於是把心裡話往肚裡吞,覺得說出心事不被理解、被忽視、甚至被責難。這類型的人對於伴侶的不滿、不耐煩、抱怨、指責的反應很敏銳,故伴侶切記別急著否定,停下來想一想再好好溝通。在相處氣氛好的時候,逃避型的人可多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伴侶感受得到你的「參與感」。 【混亂型】容易口是心非 嘗試穩定自我 「忽冷忽熱、不斷測試」是混亂型的典型特徵,不僅搞得自己內心痛苦難受,伴侶也困擾心累,雙方究竟要如何好好相處呢? 石瀝新解析,混亂型依附的起因之一為以往的創傷經驗,例如父親外遇、母親遺棄、被劈腿、熟人性侵、恐怖情人等狀況,「你熟悉的人同時也是背叛或傷害你的人,這樣的情況很容易造成人深度的創傷。」 混亂型的人常透過各種方法來測試關係,例如哭鬧、威脅,或是故意跟異性交好讓伴侶吃醋,「我要看你的反應,你如果在乎我,你就會現在來找我!」 石瀝新建議,混亂型依附的人可思考自己的測試行為是否造成反效果,「我其實想要你安慰我,但我又口是心非地推開你,等到你真的離開之後,我又氣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了!」並且學習心口一致,才能減少遺憾的發生。 若你的另一半是混亂型,最重要的核心態度就是「溫和堅定」,當對方已經開始混亂,「一下氣你一下又遠離你」,這時你更要保持穩定,讓對方減少用錯誤的方式引起注意力,才能避免兩敗俱傷。 依附創傷是否能修復為安全型呢?石瀝新分享,當人生遭遇不幸,很難靠自己沉澱來達到修復,但如果有人好好陪伴你走過一段人生路,仍有機會減少創傷留下。透過一段穩定的關係讓自己感到安全,若能遇到性格穩定且包容的對象,就好好珍惜與回應這段關係。 測試你的依附型態: https://www.tip.org.tw/evaluatefree11

Read More

兒童長時間手持3C不只傷眼,更恐讓成長發育出問題?!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遺傳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蕭惠彬說,孩童發育成長從出生開始,每個時期都重要,不良的生活習慣,恐引來發育危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久坐、少動、愛玩3C,不只是文明社會的成人病,也是干擾兒童發育的罪魁禍首。世界衛生組織 (WHO)早在2019年就提出,「5歲以下兒童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指南」示警,若兒童缺乏運動、長時間使用3C、習於久坐等,對健康、認知發展、骨骼發育、代謝、心臟發育、心理健康等都可能造成疾病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遺傳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蕭惠彬說,孩童發育成長從出生開始,每個時期都重要,不良的生活習慣,恐引來發育危機! 生活習慣影響內分泌 3大指標評估兒童發育 蕭惠彬表示,成長發育與內分泌系統息息相關,包含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胰島素等,彼此環環相扣;正常的生理下,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是午夜11時至凌晨2時,若孩子太晚睡,或睡眠品質不佳,則會造成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倘若甲狀腺亢進,導致過瘦、甲狀腺功能低下,則會過胖,同時亦會影響骨骼生長板發育。此外,根據2018年台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報告顯示,多數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不足,飲食營養過剩,導致體重過重,連帶也誘發性早熟,增加提早結束成長發育的風險。 評估兒童生長發育是否走在常軌上,有三大指標供觀察。蕭惠彬說,兒童期每年應至少成長4至6公分,女生在8至10歲、男生在9至11歲後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每年至少要長7到15公分,可以每半年評估成長發育的速率是否太快或遲緩。同時觀察孩子跟同齡者的生長差異,衛福部有提供不同年齡的成長曲線對照表,若孩子生長曲線持續低於3%,意即每100名孩子中是倒數第一、第二名,就是明顯警訊。此外,若孩子的生長曲線在一年內跨區發展,如本來是85%,突然掉到50%、25%,也要注意。 有警訊速就醫 生長激素缺乏可治療 蕭惠彬說,如果孩子生長狀況出現上述警訊,應及早到兒童內分泌科就醫評估,以免等到生長板癒合,要追趕就來不及。臨床觀察發現,多數來看診的孩子發育不如預期,有可能與爸媽遺傳的身高有關;也可能是體質性的生長遲緩,如在國中時身型落後同儕,但高中期可快速成長發育,往往家長之前的發育階段也是比較「晚熟」的體質遺傳。這些孩子的生長激素、內分泌一般都屬正常,靠後天維持健康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仍可以讓孩子維持正常生長曲線。 但家長可別一味認定「大雞晚啼」,就錯過治療黃金期,蕭惠彬說,有一部份孩子是因為生長激素不足而生長遲緩,若孩子的生長評估是停滯的,就應就醫、照骨齡確認生長板狀況,並透過內分泌誘發檢查確定生長激素及甲狀腺功能正常與否。目前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可給予生長激素注射治療,臨床經驗發現,這些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給予生長激素治療後,生長速度會快速趕上;但關鍵就是必須盡早就醫,可別等到第二性徵成熟才要治療。 早睡多動吃營養 兒童健檢別輕忽 蕭惠彬表示,孩童的生長發育從在媽媽肚子裡就奠定基礎,每一個時期都很關鍵,還是要提醒家長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習慣,擁有良好睡眠習慣,保持每晚10點上床睡覺、充足運動量,每天抽空跳繩、打籃球等都會幫助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也別忘了曬太陽讓身體自然生成維他命D,維持營養均衡、補充優質蛋白質和堅果類,減少油炸、含糖和加工食物。 蕭惠彬也再次呼籲,國小學童定期都會有校園健康檢查,若孩子發育狀況異常,校護都會通知家長、協助轉診,家長不要輕忽學校的提醒,應盡快到小兒遺傳內分泌科就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