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管全身莫名痛十年 竟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

蔡文彬醫師提醒,民眾若有脊椎疼痛、僵硬,或是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應及早尋求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檢查診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女性勿輕忽!男性、下背痛、家族史幾乎與「僵直性脊椎炎」劃上等號,但不代表女性就不會有。26歲的Tina(化名)從高二起就偶爾出現背痛、疲倦、腳部不適,但因症狀斷斷續續,加上曾是籃球校隊而單純認為只是運動傷害;直到出社會從事保險業後,因擔任主管一職須久坐辦公室,在面臨各種高壓之下,她覺得背痛問題越發明顯,隨著時間一長陸續出現疲累、沒精神,眼睛乾、腳後跟不舒服...等情形,但因症狀模糊,看了幾家醫院也未釐清出病因。後來Tina因爲胸悶、胸痛趕緊掛急診,「莫名痛10年」讓她無法再忍,直到走入風濕免疫科向醫師吐露心聲並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經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況不到一個月就改善,讓她恢復生活常軌、專心工作。 收治Tina的新竹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文彬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炎問題,症狀呈現會慢性的反覆發作,患者脊椎嚴重沾黏僵硬時,會如竹竿般無法彎曲,因此又稱為「竹竿病」,時間一久會造成嚴重傷害。患者常見於4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不是絕對,60歲以上的年長患者也偶有;患者性別上男性多於女性,16歲以上約3:1,16歲以下約10:1。 僵直性脊椎炎症狀模糊 患者難以察覺延誤就醫 蔡文彬醫師說明,常見症狀上,患者最典型為下背痛(發炎性背痛),並可能延伸到臀部大腿,造成清晨痛醒(晨僵感),或是阿基里斯腱的腳後跟疼痛等,但常被誤會是運動傷害而延誤就醫,且不少患者因症狀較輕微,使用消炎止痛藥就感到改善而未進一步檢查。女性患者則更難察覺,因為疼痛症狀較不典型,例如下背部的症狀較少見,而頸部、肩部的疼痛、僵硬症狀較常見。加上一般人誤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是男性的專屬疾病,更容易忽略女性症狀,讓延誤就醫的時間更長。 僵直性脊椎炎併發症多 應提升警覺及早診斷 蔡文彬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除須留意家族史,若父母親是患者得要考慮進一步檢查外,因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在周邊關節或其他器官產生病變,因此不少患者常會來自各科轉介,包含眼科的虹彩炎葡萄膜炎,復健科骨科的腳底腳踝膝蓋發炎、髖關節與肩關節炎,腸胃科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甚至是皮膚科的乾癬等病變,都有可能是脊椎炎患者。 蔡文彬醫師說明,目前臨床上診斷僵直硬脊椎炎,初步先詢問患者是否出現晨間僵硬、晚上翻身疼痛等發炎性下背痛的表現,再輔以X光/CT/MRI檢查薦腸關節是否發炎,以求正確診斷。此外可透過C反應性蛋白(CRP)及紅血球沉降速率(ESR)來檢測發炎指數外,另外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基因亦可提高對疾病確認的準確性,須注意雖多數(約8成)患者有此基因,但也有約2成無此基因者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不能全只依賴基因檢查就決定患者是否確診。 新型生物製劑延緩惡化 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在僵直性脊椎炎治療上,蔡文彬醫師說傳統的藥物治療以降低發炎,繼而減輕疼痛、改善僵硬為主,第一線使用常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不過,有些難治或難緩解發炎症狀者,可透過免疫抑制藥物或生物製劑控制病情與延緩惡化,避免關節會因反覆發炎而沾黏融合。如醫師可經上述客觀指標檢視後,給予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使用,最常用款式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可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另外,蔡文彬也提到,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是可懷孕生子的,但建議在備孕期間就先控制好病情,若懷孕期間出現短期疼痛,可短暫使用口服藥,若效果不彰時,目前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安全使用的新型生物製劑,可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目標。

Read More

睡覺時咬舌、大叫是壓力大?醫:恐是睡眠癲癇

睡眠癲癇症狀會出現肌肉僵直、抽蓄、尖叫、咬舌或產生空中腳踏車(踢腳)、或一直想要從床上起來(似仰臥起坐)、臉部擠眉弄眼等,甚至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典型的睡眠癲癇,一個晚上可能發作7-8次。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年僅20歲的小美(化名)最近早上醒來時,舌頭刺痛,照鏡子發現血跡,傷口是齒痕狀,懷疑是睡覺時咬舌頭,原以為是壓力大造成,但上網一查發現「睡覺咬舌頭是睡眠型癲癇」,平時白天身體狀況正常的她,被嚇得不知所措。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鄭美雲醫師表示,焦慮緊張或睡覺磨牙的人,可能發生嘴唇、口腔內壁、舌頭有受傷情形,但不一定是癲癇,因為咬舌位置大不同。 一般咬舌和癲癇咬舌 傷口位置大不同 鄭美雲醫師指出,癲癇發作時無法控制、也處於意識不清,患者並非蓄意咬舌,而是因發作造成牙關緊閉及嘴部動作產生咬舌。通常受傷部位是臼齒及側排牙齒附近的舌頭較容易發現有傷痕,若只是一般磨牙或焦慮緊張,不見得會在該部位,且一般癲癇患者產生的咬舌受傷,每次發作時傷痕幾乎在同一處。 癲癇引起的咬舌,嚴重者還需要縫合,因為發作時劇烈抽蓄,舌頭亦如癱瘓般往一邊側倒,使得舌頭肌肉、組織都受傷,傷口太大還需要止血並進行外科縫合手術。 睡眠癲癇是前額葉異常放電 仍有30%患者找不到病因 一般癲癇發作是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生,若只有在入睡時才會出現的癲癇症狀,稱之為睡眠型癲癇。鄭美雲醫師說明,一般癲癇盛行率為千分之六,因此台灣患者約有13萬人,而睡眠癲癇佔其中的十分之一,約13,000至15,000例。 睡眠癲顯的成因可能是罹患腦炎、腦部先天血管畸形、腦部發育異常、腦瘤、腦中風或頭部受到外傷衝擊。鄭美雲醫師表示,癲癇的產生是因腦異常放電,正常人本身都有電波反應,無論講話、運動、思考都要靠電波傳遞訊號,以維持正常功能,但癲癇則是一群不正常的腦細胞用較快的傳遞速度及較高的電波強度同時放電,而睡眠癲癇於大腦發作的位置主要為前額葉,但也有25%-30%的患者,仍找不到病因。 大叫、咬舌、臉部猙獰、踢腳,一個晚上恐發作7-8次 除了劇烈咬舌,睡眠癲癇還有哪些症狀?鄭美雲醫師表示,「有的人說睡覺拳打腳踢是癲癇發作,但不見得,有可能是快速睡眠動眼期睡眠疾病,快速動眼期間約90分鐘,通常是作夢之時,在臨床表現上,患者可能因惡夢出現大動作或是說夢話,且通常驚醒之後對於夢境記憶猶新,可以清楚描述。」 鄭美雲醫師解釋,睡眠癲癇症狀並不會出現於快速動眼期,通常是入睡後1-3小時之間,或接近天亮時較容易發作,症狀會出現肌肉僵直、抽蓄、尖叫、咬舌或產生空中腳踏車(踢腳)、或一直想要從床上起來(似仰臥起坐)、臉部擠眉弄眼等,甚至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典型的睡眠癲癇,一個晚上可能發作7-8次。 應長期規律服用抗癲癇藥物,症狀可大幅緩解 鄭美雲醫師表示,我們會安排患者住院進行長時間睡眠腦波檢查,有的患者嚴重2個晚上共發作20-30次,因此必須服用抗癲癇藥物,可控制大腦異常放電。 曾有男性患者,20多歲發病,被父母觀察到睡覺時發出怪聲、臉部猙獰、身體扭曲、動作畸形,整個晚上發作4-5次,每次持續半分鐘到一分鐘就結束,出社會後,在辦公室午休時,會從椅子上跌落,大大影響工作,後來求醫後確診為睡眠癲癇,服用抗癲癇藥物後,症狀已大幅緩解。

Read More

芒果有毒?荔枝上火?西瓜性寒?營養師談夏季水果注意事項

林惠敏提醒,荔枝、芒果一樣都屬於高熱量的水果,所以糖尿病、肥胖、高3酸甘油酯血等患者要控制份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面對炎熱的夏季許多民眾會吃水果消暑,不過有些水果的特性也讓部分民眾產生困惑,包含芒果有毒、荔枝吃了上火、西瓜性寒等民間流傳的說法。對此,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組長林惠敏為大家逐一解析、分享該怎麼吃才健康。 芒果富含高熱量、高營養!這三類人要注意「份量」 針對過去大家會覺得芒果有毒的原因,林惠敏解釋,芒果是棲宿科植物,它的樹枝的汁液帶有間苯二酚類、漆酚,當摘下芒果時汁液會殘留在外皮,有些人會對汁液過敏,碰了之後皮膚會有過敏反應導致皮膚有紅腫發癢的狀況,因此覺得芒果對皮膚不好;有些人則對芒果過敏,食用後會跟人體的e型免疫球蛋白結合並產生組織胺,出現蕁麻疹的反應。 不過,上述都不是造成芒果有毒性的原因,林惠敏強調,在營養學角度上,芒果在水果界是熱量相當高的水果,以甜度最高的愛文芒果來說,吃一顆200克的愛文,就可以攝取190大卡的熱量。此外,芒果的維生素A營養含量很高,可以促進人體上皮組織的完整度、皮膚的完整性、提升免疫功能並避免一些病毒感染風險;吃一顆芒果也可以攝取到大概40~50毫克的維生素C,對保養皮膚是有好處的。 芒果適合需要增加體重、成長、發育的民眾,林惠敏提醒,若是食慾不好虛弱的長者、成長發育中的幼兒或青壯年期,一次吃一顆芒果都是適合的會比食用一些飲料、甜點的熱量都低,還可以獲取更多營養素。不過, 糖尿病患者、3酸甘油酯過高、BMI超過27以上的肥胖病患則需要控制數量。 荔枝不宜吃太多 6顆即可補充40~50毫克維生素C 林惠敏指出,在西方營養學上面沒有「上火」這個說法,荔枝屬於比較溫熱的食物,熱量也是高的,只要吃6顆荔枝就可以吃到80大卡。民眾通常購買荔枝時普遍會一次選購2至5斤,加上荔枝很好入口,導致容易攝取過量。 荔枝的維生素C很高,只要吃6顆荔枝就可以補充40到50毫克的維生素C,林惠敏補充,荔枝的鎂離子含量也較其他水果高,適合大量運動後補充電解質、心臟疾病以及虛弱的長者。此外,荔枝也能保護人體細胞,避免身體氧化。 林惠敏也提醒,荔枝、芒果一樣都屬於高熱量的水果,所以糖尿病、肥胖、高3酸甘油酯血等患者要控制份量;已經在洗腎的腎友們,若要控制鉀離子的病人也不能吃太多。 西瓜為「高升糖」水果!糖尿病患者可食用「靠近白色的果肉」 西瓜的水分含量非常高,100公克的西瓜只有46大卡的熱量,林惠敏建議,一次的份量用家中的食用碗盛,大概在180克到190克左右。西瓜有個很特別的成份「瓜氨酸」可以在運動過後放鬆血管、降低血壓,適合運動員、大量運動後補充水分、鉀離子,並攝取瓜氨酸讓肌肉得到舒緩。此外,西瓜的中的茄紅素也有保護攝護腺癌、心臟血管的安全與功能性。 林惠敏也提醒,西瓜也是高升糖食物,夏季天氣炎熱很多糖尿病友容易服用西瓜過量,建議病友們吃西瓜時吃越靠近白色的部分,糖分就沒那麼高,不要去吃到中間最甜的部分。 最後,林惠敏呼籲,夏天天氣炎熱,夏季水果甜度都偏高,加上水果在收採完後沒有拿去冰箱冰會繼續成熟,導致夏季時民眾容易攝取水果過量,提醒民眾要注意水果保存切勿一次過量攝取。

Read More

三伏貼初伏開始,你貼了嗎?提升抗病力、緩解過敏

利用特定節氣,將中藥敷貼於特定穴位,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方式,歷史悠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三伏貼」記載於清朝張潞所著之《張氏醫通》,是傳統醫學內病外治的保養方法,屬於中醫天灸療法的一種,主要是利用在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來治療慢性疾病,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之歷史。 年度最熱期間 陽氣旺、能量充足、代謝加快 三伏天是在什麼時候呢?安南醫院中醫部主任黃升騰醫師表示,依照每年農民曆上記載之節氣與天干紀日加以計算,從每年「夏至」後開始算起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今年的夏至為111年6月21日,立秋為111年8月7日,因此,本院今年三伏日期為111年7月16日、7月26日及8月15日。 在夏至過後三伏日期間,通常是整年度天氣最熱的時候,在這段期間日出較早、日落較晚,天地間的陽氣相對處於高點,中醫強調人和大自然是互相呼應的,所以在這段期間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充足、活動力上升、血液循環加快、毛孔開泄,身體處於一種相對高代謝狀態,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辛散溫熱藥材敷貼穴位 提振揚棄、增強抗病力 黃升騰主任指出,若能在這段期間利用辛散溫熱中藥敷貼於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的陽氣,藉由穴位及經絡走向和特性,一方面趨除寒邪,一方面提高身體抗病力。針對虛寒性體質或寒濕久留的人,可以提振陽氣、溫通陽氣,加強驅除寒濕邪氣、增強身體抗病能力。可緩解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寒性風濕性關節痛、慢性腹瀉、遺精、遺尿等,另外,容易反覆感冒的小朋友也適合穴位敷貼。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朋友接受。要注意的是,孕婦、兩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敏感易大量起泡者,發燒和咽喉發炎者,並不適合此法;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 三伏貼後應注意事項:敷貼當日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若皮膚起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之消炎藥膏。今年夏季三伏天灸的日期為:初伏:111年7月15日~111年7月25日,中伏:111年7月26日~110年8月14日,末伏:111年8月15日~110年8月24日。若無法配合上述三個時段,亦可在三伏日期間(111/7/16~111/8/24),每隔7~10天,連續3~4次的敷貼,仍有一定的療效。

Read More

Omicron挾帶高傳播力 居家隔離完「如何清消」才安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而目前的主流變種病毒株Omicron又因傳播力強,現正於全台大流行,每日皆有上萬例新增確診案例。因應政府現今防疫政策,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及親密接觸者,絕大多數都是在家進行居家照護或隔離,然而這也會衍生一些生活上的疑慮,例如隔離完畢後「居家環境的清消問題」。 民眾楊小姐(化名)表示,因家中有兒童,每逢外出返家後必定會進行消毒,也會定期打掃清潔,但像窗框、浴室邊角這種難清理的地方,即便打掃過還是會藏汙納垢,所以當然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消毒不確實」。 下班後要打掃、消毒還要顧小孩 雙薪家庭身心俱疲 針對這些後疫情時代引發的民生需求,生活媒合平台推出生活管家服務,一次性完成居家清潔及消毒,在減少接觸的狀況下,保護家中孩童、老人及寵物安全,也讓消費者擁有更多時間享受家中生活。 為什麼要請專人協助清消?生活媒合平台專案經理楊宸喆指出,除了家中有小孩及長輩的家庭會特別注重防疫消毒之外,對有些雙薪家庭來說,下班後還要進行居家清消「實在太累」!而經過完整訓練的管家,依照不同環境、不同材質,使用特定器具做清消,不僅協助處理一般人清潔容易忽略的角落,也會針對消費者常接觸的部分,如門把、遙控器或小朋友使用的玩具加強消毒,「與民眾自己清潔有一定差距」。 雙向保障! 消費者居隔後需出示快篩陰性證明 楊宸喆強調,為讓消費者安心,每位管家在入職前除需成功申請良民證外,亦需出示完整接種三劑疫苗之證明。且在出勤前需向上彙報自身身體狀況,一有異狀隨時請其他同仁幫忙服務,此外,執行任務時管家會穿著全套防護裝備,採用安全、無毒、無臭不影響人體的消毒劑,確保防疫安全。 不僅保護消費者,楊宸喆提到,管家的身體健康也須重視並確保受保障,因此,如消費者近日剛完成居家隔離,則需提供近期快篩或PCR篩檢陰性證明,才能請管家進行居家服務。 楊宸喆補充,此項服務雖目前僅限雙北地區使用,但從今(2022)年五月起跑至今,不過一個多月,需求量已遠超預期,代表居家清消問題是民眾刻不容緩待解決的問題,未來也會陸續將服務延伸到其他縣市,讓更多需求者可有效利用。 針對這些後疫情時代引發的民生需求,生活媒合平台推出生活管家服務,一次性完成居家清潔及消毒,在減少接觸的狀況下,保護家中孩童、老人及寵物安全,也讓消費者擁有更多時間享受家中生活。

Read More

「眼皮狂跳」與運勢無關?醫:應多補充鈣、鎂營養素

李原傑表示,若是單純的眼皮跳動,民眾可以從生活作息跟飲食方面來著手改善。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眼皮跳動在命理學上常被大眾以為與運勢、偏財運有所關聯,更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一說。對此,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主任李原傑醫師表示,醫學上有95%以上的眼皮跳動都是良性的,民眾若為此感到困擾可以多補充鈣、鎂減緩症狀,不過在改善生活習慣一個月後眼皮跳動仍無改善則建議前往就醫。 95%眼皮不自主跳動都為良性! 李原傑指出,一般來說若身體其他都沒有疾病,單純只是眼皮跳動的話,95%以上都是良性的,背後可能的原因包含,壓力大、乾眼症或是神經較為不穩定等。 減少咖啡、菸、酒 多補充鈣、鎂減緩眼皮跳動 李原傑表示,若只是單純的眼皮跳動,民眾可以從生活作息跟飲食方面來著手改善,首先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咖啡、菸酒等;保持足夠的睡眠並適當地減緩壓力。此外,民眾也可以多補充鈣與鎂,它們可以讓神經較為穩定;若缺乏鈣、鎂則會讓人體的神經較為不穩定,由於眼睛是人體最敏感的部位,缺乏神經傳導的營養素就容易導致眼皮跳動。 眼皮跳動看哪科?醫:改善生活習慣後先看眼科 若民眾已依循上述的方式補充鈣、鎂並改善生活習慣了一個月後,眼皮仍會跳動,李原傑建議,可以先給眼科醫師做檢查,可能患有乾眼症、眼瞼發炎、角膜破皮、葡萄膜炎等疾病,若上述眼睛疾病在第二個月都被排除後,仍有眼皮跳動的狀況,就需要做醫學神經學的檢查。 李原傑也補充,造成眼皮跳動的主要眼睛疾病最大宗為眼乾眼症、眼瞼發炎,治療上會使用外用藥包含,淚液補充、熱敷、消炎藥物等。 臨床上極少數人受「神經」原因導致眼皮跳動 最後,李原傑表示,臨床上許多民眾會因為眼皮跳動前來就醫,但很少病患會在就醫、投藥後的一個月後眼皮仍沒善,需要再進一步去做腦部斷層、核子掃描。另外,在神經學上包含,特異的顏面神經麻痺、神經不自主運動、怕是金氏症、妥瑞氏症等疾病也都有可能造成眼皮跳動,不過所佔的比例非常少。

Read More

產後調理一定要喝生化湯?中醫師:並非人人適合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小玲回診的時候愁眉苦臉地說:「最近煩惱生產完要怎麼坐月子?因為我自己體質比較燥熱,怕會吃太補,但是不吃十全大補又怕補不到身體?」小玲是個努力的上班族,下班後還會持續進修到深夜,因此常常感到口乾舌燥、潮熱感。中醫師施柏瑄告訴小玲:「妳是陰虛溼熱體質,產後可能因為體內陰液虧少,身體變得更燥熱,甚至會口破、便秘。生產分娩時耗損氣血,若感受外邪,就容易影響氣血循環致病。一般認知都覺得生產完都要吃一個禮拜的生化湯,但還是要先觀察個人體質,根據體質來補虛、攻實、溫寒、清熱。」 生化湯活血行氣、止痛散寒 助產婦復舊生新 一般自然產於產後24小時開始服用生化湯7~14帖,剖腹產於產後第三天開始服用,但因為每人體質不同,需要由熟悉的中醫師進行辨證論治,擬定產後調理4到6週的處方。初期使用清代傅青主婦科名醫所擬生化湯,方中當歸以補血、行血、祛寒,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炮薑溫經止痛散寒,炙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全方溫通養血、化瘀疏通,可幫助子宮收縮(復舊),幫助子宮內膜的重建新生(生新)。 民眾普遍觀念都認為經後服用四物湯,產後服用生化湯,施柏瑄中醫師表示,但事實上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會服用不同組成比例的四物湯或生化湯,加上中醫方劑與藥物本身就有其適應症和禁忌症,產後失血、陰血耗傷,若產後出現血虛、血瘀導致血熱有瘀者,即需調整處方中溫熱藥物的比例,避免過於溫燥。 陰虛濕熱體質不宜過度滋陰、清熱 恐影響脾胃  經施柏瑄中醫師診斷小玲陰虛濕熱體質,若生地、熟地、知母等滋陰藥物使用過度,容易釀溼化熱,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藥物使用太多,容易伐傷正氣,而這兩種藥物過度使用都會影響脾胃運化,所以仍需適度的加上陳皮、半夏等理氣健脾藥物。施柏瑄中醫師分享,小玲經後四物湯也需要將熟地換生地,或是調整赤芍清熱比例,而產後部份將著重於滋陰潤燥養血,並酌加清熱養氣陰藥物,甚至在食療部份,也需要囑咐麻油爆薑類的食物不能過食。 小玲在生化湯療程結束後,第三週開始擬定健脾益氣、滋陰潤燥,並搭配杜仲首烏水,第四週在滋陰條件下,加強氣血雙補,經過兩週滋陰潤燥調理,燥熱體質也趨於改善,這時候在加強健脾益氣及補腎固髮,可以改善氣血虧虛造成的落髮及筋骨酸痛。這樣的療程下來,可以讓小玲產後身體回復較迅速,以至於腰酸背痛、四肢水腫。 細緻產後調理 施柏瑄中醫:可依體質客制特調 產後調理,施柏瑄中醫師拿出在醫學中心進行中西醫產後照護計畫的拼勁,不僅客製化幫患者規劃產後調理療程,並且細緻到每天早中晚都搭配不同的水藥,希望經由去瘀、生新、復舊、滋陰潤燥、滋養氣血等方法,讓患者可以快速回復產前身材,並且減少水腫。

Read More

魚油恐有重金屬汙染!專家建議吃「藻油」更安心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退休特聘教授楊惠郎表示,其中藻油DHA是從特殊稀少的海洋微藻藻株(microalgae)生產、萃取,因此有無重金屬汙染疑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DHA對人體益處多,如增強記憶力、免疫力、心血管、視力,睡眠等。一般是從魚油攝取,但魚油有重金屬汙染疑慮,且因殺生,致使素食者無法食用。根據大林慈濟醫院調查顯示,台灣素食向來炸物太多,常吃素的女性反而有好膽固醇太低、壞膽固醇過高,所以應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素食者都選擇植物性Omega-3,如藻油、亞麻仁油等,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退休特聘教授楊惠郎表示,其中藻油DHA是從特殊稀少的海洋微藻藻株(microalgae)生產、萃取,因此有無重金屬汙染疑慮。 DHA是細胞的重要成分之一 楊惠郎教授說明,人類攝取營養有三大主要成分,一是醣類,負責提供熱量;二是蛋白質,來自蛋豆魚肉類,供應身體器官之組成;三是脂肪,脂肪分為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會使壞膽固醇增加;而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3,如EPA會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濃度,提升好膽固醇,具抗氧化及其他奧妙的生理功能。而DHA是基本生命單位「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人體得以維持生命動能是靠器官運作,包括頭腦思考、心臟跳動等,而器官的組成單位是細胞,每個器官都是需要幾億個細胞組成,器官的運作正仰賴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溝通,其中細胞膜是溝通的重要介面。細胞膜的40%-60%的成分正是DHA。 活化大腦神經、延緩眼睛退化 因此,攝取DHA至關重要。楊惠郎教授表示,DHA是唯一能夠進入大腦及眼睛的Omega-3。歐美科學文獻証明,足夠的DHA可增加每一神經細胞突觸(synapse)的數量,神經細胞突觸多就可擴大腦神經的接觸面,就像一台電腦多連接十台電腦的能力,可增強記憶力、智力、分析能力等,對於小朋友及年長者來說益處多。此外,年長者眼睛因退化,常出現飛蚊症或視網膜剝離等困擾,或者常使用3C的族群,皆可攝取DHA可協助視細胞之修補,幫助延緩眼睛退化與傷害。 母親在懷孕過程中會犧牲體內重要的營養給胎兒。楊惠郎教授曾做過一項魚胚胎營養需求之研究,發現石斑魚苗若攝取足夠含DHA微藻,將使魚苗畸形率降低。雖然人類無法進行實驗,但由此可知DHA對於動物胚胎發育扮演要角。另外,足夠的DHA也幫助深層睡眠,讓器官好好休息。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退休特聘教授楊惠郎 亞麻仁油、印加果油、奇亞籽油 轉換DHA效率低 DHA攝取來源可為微藻或魚油等。其中魚油,因海洋重金屬汙染日益嚴重,也有例如大量捕取磷蝦會破壞海洋生態破壞海洋生態、對地球不友善之虞的疑慮。且魚類本身無法自行合成DHA,須透過食物鏈累積獲取,而微藻正是海洋生物食物鏈的源頭,對此,楊惠郎教授及陳逸民教授成功找到數株台灣本土特有的微藻,經由人工發酵,大量生產製造、嚴格品質監控生產DHA,證明過程無任何汙染影響。 除了微藻,植物性的亞麻仁油、印加果油、奇亞籽油所含的ALA(alpha-次亞麻油酸)也是目前素食者的DHA耒源。亞麻仁油需經人體生化反應方能轉換成人體需要的DHA。以目前坊間商品只能供應少量目標的DHA。根據科學文獻指出,其轉換效率非常低,只有0.01至5%,以亞麻仁油為例,若人體要製造一日所需之200毫克DHA,則需攝取4公克到2000公克的亞麻仁油才足夠,效率不彰。 目前市面上的一些藻油大多顆粒大,兒童及老年人吞食不易,市面上已有少腥味、素食者可食用的DHA全素膠囊、易吞服,顆粒小、更適合孩童、長者服用。楊惠郎教授建議民眾,依大部分歐美政府衛生單位的建議,DHA一天攝取量成人約160-200毫克,孩童約40-50毫克,多食無益。補充適量的DHA,讓人擁有快樂健康的人生。

Read More

當心假性陪伴!逾七成父母認為陪孩子玩手機、看影片即是專注陪伴

現在已進入暑假親子陪伴高峰期,建議父母親親子陪伴除了每週至少四天以上、每天至少一小時外,可以帶孩子多從事可共同完成之親子活動,如繪畫、聊天或戶外活動。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迎接暑假親子陪伴高峰期,加上近兩年受疫情影響,關心親子良性互動對孩子成長的幫助,知名蛋糕品牌亞尼克長期關注親子陪伴議題,至今邁入第19年,延續企業「安心陪伴」理念,進行「2022親子陪伴大調查」,期盼找出影響父母親陪伴質、量之相關原因,及發掘孩子可能受到的潛在影響,調查並邀請兒少心理專家-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老師進行分析、提供專業建議,希望喚起更多父母對親子陪伴的重視,讓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陪玩手機遊戲、看電視成親子互動最大殺手 超過七成父母親子陪伴「質」不足 針對「陪伴質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逾七成的父母是和孩子看電視、看影片或玩手機、電動遊戲,或是做功課、完成學校的事務,恐忽略陪伴品質的重要性。陳品皓老師指出,這種殺時間式的假性陪伴,沒有深度交流與連結,對於親子關係或孩子心理成長,都會帶來較負面的影響,如親子關係疏離、缺乏溝通品質,以及因過度使用3C產品引發注意力缺失等問題。 ▲父母親和孩子看電視、看影片或玩手機、電動遊戲,不僅未能與孩子深度交流、也沒有實際參與,只能算是一種假性陪伴。 七成父母親有感工作中斷陪伴讓孩子依賴感增加 父母責備詆毀易破壞孩子自信 針對「疫情間陪伴變化」,調查結果顯示,需居家辦公、遠距教學、隔離等,反而容易發生摩擦,互相干擾。更有超過六成四的父母親認為孩子的依賴感有增加;超過七成的父母親表示當居家辦公時因公務中斷親子相處,孩子的依賴感有增加。面對疫期間居家辦公模糊工作與生活界線,長時間易造成親子互動中斷,父母親若缺少正確處理方式,當心恐影響親子陪伴品質與孩子心理不安全感。 陳品皓老師表示,孩子的依賴感增加是合理的關係需求,父母親不用太過擔心,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若是責備或詆毀孩子對關係的依賴,容易破壞孩子的自信心,建議父母親可以把握孩子對此依賴關係的階段,給予好品質的陪伴,更能奠定孩子日後安全感的心理基礎,這也是孩子獨立自主與心理韌性的重要核心。 所謂好品質的陪伴,有以下三個指標: 有品質的愛:指親身陪伴、而非著重物質的給予。玩十分鐘的兩人傳球,更勝過讓孩子獨自玩一小時的電腦。 規則清楚一致: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行為與產生後果之間的連結,不會有任何縫隙可鑽,這也是責任養成的基礎。 可預測的生活:家庭生活作息規律、結構化,減少生活中的變動,讓孩子能夠身心穩定。 ▲責備或詆毀孩子對關係的依賴,容易破壞孩子的自信心,建議父母親可以把握孩子對此依賴關係的階段,給予好品質的陪伴。 長期頻繁中斷親子相處,孩子易累積負面情緒形成心理缺憾 針對「陪伴中斷後反應」面向,調查結果發現,當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遭外在因素中斷時,逾三成父母親表示孩子的首要反應通常較負面,如哭鬧、發脾氣,或要求給予補償。陳品皓老師建議,父母親可以告知孩子原因並表達彌補的可能,孩子將從中理解事物總有變化,不會事事順心,也學習將自己的需求延宕或是找到其他滿足的方法,這些經驗對孩子的適應性會有所幫助。 而面對陪伴中斷時,調查顯示近三成父母親採消極、權威的方式,如命令式溝通、不理會或大聲威嚇,逾兩成父母親則採過度溺愛,如立刻結束手邊工作前往陪伴、哄孩子。陳品皓老師提醒,對孩子來說,大聲威嚇不僅是一種關係中的衝突與壓力,同時也否定孩子對於陪伴的需求;而過度溺愛、缺乏原則的滿足孩子,容易讓孩子傾向以自己的需求優先,無視環境中其他人的狀態或規則,反而削弱了孩子養成自我延宕的調適能力,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在社會上適應的受挫力低,甚至透過暴力行為引發關注。

Read More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急遽攀升! 未接受治療原因曝

健保治療費在精神醫療治療項目的給付相對較低,導致精神醫療資源相對地發展不足,加上社會文化對精神疾患的負面標記仍強烈,建議可加強社群對精神疾患的去汙名化、系統性地改善健保對精神醫療資源分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人面臨愈來愈多的憂鬱和焦慮,研究指出焦慮和憂鬱在美國和全球的發生率都有急遽上升的現象,特別在年輕族群中更是,但多數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卻沒有接受治療。根據一篇2022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 JAMA Network)的研究顯示,費用問題、不知道向何處求助、與害怕承諾是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不尋求心理健康照顧的主要原因。 精神醫療治療    健保治療費給付低 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表示,上述研究結果與台灣的研究和臨床現象所見相同,在台灣,全民健保雖然可降低就醫負擔,但健保治療費在精神醫療治療項目的給付相對較低,導致精神醫療資源相對地發展不足,加上社會文化對精神疾患的負面標記仍強烈,建議可加強社群對精神疾患的去汙名化、系統性地改善健保對精神醫療資源分配。 設計減輕就醫負擔    增醫療資源可近性 丘彥南醫師指出,尤其初入社會的年輕成人,平均收入較低、休假較少,可思考如何為經濟能力相對弱勢者設計減輕就醫負擔的補助方案;另外兒童青少年是經濟依賴人口,身心仍在成長中,自覺與求助的經驗與能力不足,因此特別需要關懷,建議可朝著促進社區環境的友善關懷、增加心理諮商及精神醫療就醫資源的可近性及有效性來努力,有助於提升憂鬱症年輕族群的就診率。 校園心理健康資源使用率低    心情頻道聊天室即時求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6月於《自殺防治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校園心理健康資源使用率仍偏低,但相較於其他資源,其可近性與信任度是青少年重要的求助管道,學校應多結合心理健康單位提供的資源,有助於正確辨識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並幫助他們及時求助,如果他們不想向身邊親友分享壓力與情緒,建議可使用董氏基金會的線上諮詢平台「心情頻道聊天室」,由專業人員回應,以及相同困擾的網友一起傾聽,以從經驗分享中獲得同理、支持與建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