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難避免早產?「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四階段自我評估

由翁紹評執行長及楊晨院長共同推出「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建立預防新概念,讓準父母們在家檢視風險值。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名早產新生兒,而早產併發症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且透過試管治療與自然懷孕的婦女相比,生下早產兒的機率也較高。台北知名中西醫整合生殖醫療機構響應世界早產兒關懷月,推出「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從備孕、試管嬰兒、懷孕到嬰幼兒成長四階段協助爸媽輕鬆檢視風險值!同時結合小兒科名醫楊晨醫師,12月1日「兒童成長診所」全新開幕,整合生殖醫學、遺傳學、中西醫婦科、兒科,提供一條龍專業整合醫療服務,落實「新兒科」觀念。 破除迷思 三大關鍵突破試管嬰兒活產率 社會大眾常認為試管嬰兒未經自然競爭,容易導致新生兒早產或是產生諸多後遺症,台北知名中西醫整合生殖醫療機構執行長翁紹評醫師說明,試管嬰兒與自然妊娠主要區別是受精過程不同,其他地方無顯著差異,這印象主要是進行試管的夫妻一般都有高齡、免疫性不孕、家族遺傳等問題,一般試管技術只能幫助懷孕,但無法根本預防胎嬰健康風險。 翁醫師提出三大關鍵能將試管活產率提升至比評鑑標準高出一倍。關鍵一:中西醫各善其職合作「科學化精準備孕」,針對精卵問題一一排除,有效提升精卵品質;關鍵二:通過國際認證高規實驗室,在不傷害胚胎的狀況下完整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PGT-M)等檢測,為胚胎健康把關;關鍵三:妊娠期間持續進行風險管控,即時調整用藥或安排檢查,讓準媽媽安心順產。 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 提升準爸媽風險意識避免憾事發生 妊娠風險管理近年在婦科醫學中已相當普及,翁紹評醫師與楊晨醫師從生殖醫學角度出發,把風險預防概念延展至胚胎著床前與出生後嬰幼兒照護,提出「胎嬰健康風險管理」新觀念,並推出「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讓父母具備風險意識,提升順產機率。翁紹評醫師分享,之前有一個好孕案例,張媽媽高齡43歲體重偏高73公斤,之前在別處做過試管已植入過3次,只有1次成功,最後發現是空心胎,只能人工流產,來院抽血檢查後發現母體有免疫性不孕問題,加上考慮到高齡會提高胚胎染色體異常,決定植入前進行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最後只有一顆鑲嵌型胚胎,鑲嵌型胚胎是指胚胎細胞的染色體組成有微細的不完全相同,經討論後,還是有機會植入,不過在懷孕及出生後都要特別注意,張媽媽後續持續服用免疫治療藥物,最終一次植入成功懷孕,接著接受妊娠風險管理,順利生產健康寶寶,出生後仍持續進行兒童成長照護,預防各項風險,讓好孕成家事半功倍。 兒童成長診所全新開幕 守護寶貝關鍵1000天 從聽到心跳那一刻到出生後2歲前是兒童1000天黃金期, 12月1日台北知名中西醫整合生殖醫療機構「兒童成長診所」將盛大開幕,結合基因遺傳與兒童成長兩大專業,落實新兒科觀念。兒童成長診所院長楊晨醫師表示:「在兒童遺傳學的領域,不只看孩子的健康,也會看父母的健康。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習慣決定了孩子的健康狀況,我們從兩方面完整評估,為孩子建議達到最健康狀態的生活方案,我們不希望等到來不及才介入治療,而是搶在關鍵的嬰幼兒時期給予孩子最佳照護。」,不管是過敏體質、長不高、性早熟、或是遺傳疾病,兒童成長診所為寶寶量身建構最佳成長地圖,給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附件: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  ▲【附件圖片1】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備孕期」 ▲【附件圖片2】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試管嬰兒」 ▲【附件圖片3】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懷孕期」 ▲【附件圖片4】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嬰幼兒期」  

Read More

冬季變身糊朦族?乾澀睜不開眼 破解你想像不到的乾眼秘辛

面對因環境、氣候所造成的眼睛不適,正常規律作息、減少使用3C產品外,更重要的是正確治療方式,任何的眼睛不適,除了儘速就醫外,平時的眼睛保養也是非常重要,選擇含鎖水因子的人工淚液,養成固定使用頻率,就是保護眼睛的好方法之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東北季風來襲,不少人會發生早上眼睛很難睜開、畏風畏光、發紅發癢等症狀,第一時間總以為是伴隨氣候變遷引發的過敏,卻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乾眼疾病的迷思!眼科診所陳宜信醫師指出,遇到類似過敏的症狀千萬別輕忽,可能是乾眼疾病找上門,若已經是乾眼疾病患者更要小心,一不注意就有可能讓情況惡化,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視力,再也看不清! 冬日暖氣除濕機雙開,眼睛卻因此張不開? 不只乾澀,流淚更要注意是乾眼疾病拉警報! 乾眼疾病的成因,除了用眼過度、長時間使用3C產品外,環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入冬後天氣濕冷,許多人開始使用電暖爐、除濕機,維持室內暖和與低濕度的乾燥環境,但眼睛表面的水分也會隨之減少,造成眼睛異常視線模糊與疲勞。 除了眼睛乾澀,不少民眾在秋冬交替時節,眼睛容易不斷流淚,陳宜信醫師提醒,除了過敏外,流淚不止還可能是乾眼疾病的警訊!當眼睛表面缺水,淚腺會自主分泌淚液以維持表面的濕潤,所以當眼睛頻繁不自覺流淚時,有可能是淚膜保護層已被破壞,而造成溢淚的現象,若不妥善處理、或用手揉,不僅症狀惡化,還會造成眼角膜破皮!千萬不能大意! 乾眼疾病症狀百百種,問題不一定是缺水! 主要是你的淚膜是否穩定! 一杯水長期暴露空氣中容易蒸發,相對的眼睛中的水分也是!覆蓋在眼睛表面的淚膜,位於眼表面最外層,由脂質層、水層、黏液層組成,扮演著保護、防止水分流失的角色。淚膜的穩定可以維持眼睛油脂、水分的穩定度,所以乾眼疾病要主要的治療方式不僅是補水,更重要的是讓淚膜維持穩定,才能有效的根治乾眼疾病。 面對因環境、氣候所造成的眼睛不適,正常規律作息、減少使用3C產品外,更重要的是正確治療方式,任何的眼睛不適,除了儘速就醫外,平時的眼睛保養也是非常重要,選擇含鎖水因子的人工淚液,養成固定使用頻率,就是保護眼睛的好方法之一。 眼藥水涼感、人工淚液無感? 怎麼選,治療乾眼疾病才有感? 大部分人眼睛不適時,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使用開架式眼藥水去緩解,大多都是因為眼藥水的涼感成分,可以在短時間內減緩眼睛的疲勞感或是血絲,反而對人工淚液感到無感,且害怕過度使用反而抑制了淚水分泌。 雖然開架式眼藥水可以暫時緩解眼睛的不適,但這類型產品部分含有血管收縮劑,長期使用下來,反而會造成淚膜破壞,陳宜信醫師也提醒:「乾眼疾病的治療首要是鎖水及補水,修復淚膜表層。」但開架式眼藥水通常無補水功能,對於乾眼疾病的治療並無太大幫助,只能短暫緩解不適感。 至於針對人工淚液與抑制淚水分泌一說,陳宜信醫師鄭重表示:「完全無關聯!」人工淚液主要的功能是補水及鎖水,同時修復眼睛表面的細胞讓淚膜穩定、延長淚水停留時間;淚水分泌與否則與眨眼頻率以及乾燥環境與是否完整有關,眨眼時,淚腺受到刺激,就會自然的排出淚水,若眨眼不完整或是其他外力因素影響,則會使淚水分泌受限,並不會因為使用人工淚液而有所差別。 乾眼疾病預防就像呵護植物生長, 鎖水比補水鎖更重要,從日常習慣下手才能永保眼表健康 近年來,由於生活型態的轉變,乾眼疾病年齡層下降也成為現代人文明病之一,陳宜信醫師也分享自己於臨床上的發現,許多病患可能因為對於乾眼疾病的症狀不瞭解或是本身對於不適的敏感度較低,而延誤治療,導致發現時已經進入乾眼疾病中期。 乾眼疾病症狀,每個人都不同,難以在第一時間判斷,所以日常保養就更為重要,平時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外,陳醫師也建議長時間看電腦、佩戴隱形眼鏡者可以隨身攜帶人工淚液作為隨時補充以維持淚膜穩定,或是下班後搭配眼部熱敷、都能夠預防乾澀不適!除此之外,添加鎖水因子的人工淚液能夠延長淚水在眼表面停留的時間,同時達到「鎖水」、「補水」、「安全」三項保護,讓眼睛水亮一整天。 眼睛保健就像是陪伴植物生長一樣,長期乾燥或是短時間注入大量水分都會造成反效果,唯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固定使用人工淚液,讓鎖水、補水雙管齊下,維持淚膜穩定,糊矇感遠離,再也不要讓視線模糊成為日常習慣。 知名親子眼科 陳宜信 院長 【醫師簡歷】 星星親子眼科 院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博士 曾任: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 研究員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醫師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醫師

Read More

僵直脊椎炎暴瘦十公斤 痛不欲生險失能!

李惠婷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及早診斷積極治療才能有效減少脊椎發炎,並降低關節功能喪失的機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50歲的上班族黃大仁(化名),十年前診斷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發炎與疼痛狀況不明顯,偶爾疼痛時會吃消炎止痛藥。今年年初發現自己除了下背部越來越痛外,還連帶全身有多處接骨點也出現腫脹疼痛,吃止痛藥後症狀沒改善,且疼痛持續長達半年,讓他難以入眠、食慾不振,體重暴瘦10多公斤,最後連行走都有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來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才獲得改善! 僵直性脊椎炎各年齡皆可能發生 20-30歲為高峰期 收治個案的馬偕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惠婷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發炎性關節炎,在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主要發病的患者以20到30歲間最為常見。臨床診斷僵直性脊椎炎,除了詢問患者症狀及家族病史外,還會搭配抽血及影像X光片檢查,有些患者甚至需要透過核磁共振才能確認薦腸骨發炎狀況。 李惠婷醫師補充,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如果沒有好好治療,發炎與疼痛的狀況會持續加劇,造成關節功能喪失甚至被破壞,嚴重時會造成脊椎沾黏,當原本一節、一節的脊椎關節沾黏時,在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竹竿一樣,影響日常生活的動作,像是轉身、彎腰或是開車,嚴重的患者可能會駝背讓身體無法挺直。 第一線止痛藥治療無效 二線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接續 李惠婷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除了影響脊椎及周邊關節外,還有些關節之外的併發症,門診也有部分患者是由眼科先確診虹彩炎後,轉介風濕免疫科,檢查才得知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目前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式,第一線會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部分患者也會合併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除了藥物之外還會建議患者搭配運動或是物理治療。倘若患者對於第一線止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發炎與疼痛沒有明顯緩解,經由醫師評估後,可以考慮申請使用第二線的生物製劑治療。 李惠婷醫師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科技去研發的蛋白質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發炎激素達到抑制發炎效果,臨床上最常使用的生物製劑之一是抗腫瘤壞死因子,可以顯著在短期內改善患者的疼痛與發炎情況,進而降低關節功能喪失機率,是近年針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新選擇。 及早診斷積極治療是關鍵 配合醫囑提升生活品質 李惠婷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最重要的是及早診斷積極治療,早期治療可以有效減少脊椎發炎,也能降低關節功能喪失的機率,若出現慢性下背痛或關節發炎疼痛問題應先求診風濕免疫科。另外,患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外,建議平時應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多做全身性伸展的運動,例如:游泳、瑜珈、伸展操…等,能減緩疼痛不適,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

小孩一天五、六餐,反不利身高發展

耳鼻喉科楊啟坤醫師指出,在影響小孩身高發展的因素當中,基因與生長激素的分泌最為關鍵。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有些父母看到小孩較為矮小,便希望孩子多吃一點,除了三餐,可能加入上午點心、下午茶或宵夜,就是希望促進小孩生長發育。耳鼻喉科楊啟坤醫師過去曾為兒子的身高問題煩惱不已,因此對於小兒身高發展議題很感興趣,他也投入許多心力觀察、閱讀相關研究報告,他提醒,上述作法可能適得其反,容易對孩子的身高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楊啟坤醫師指出,小朋友身高發育最快速的時期為嬰兒期與青春期,在影響小孩身高發展的因素當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基因與生長激素的分泌,另像飲食、睡眠與運動,也與小孩的身高發育息息相關。 小孩想長高,飲食、睡眠與運動環環相扣 過去研究發現,當身體處於飢餓狀態,體內生長激素分泌會增加;若整天處於飽足狀態,血糖居高不下,生長激素分泌就會減少。這代表當孩子頻繁進食,生長激素分泌容易受干擾,因此醫師建議,小孩的飲食重點是要營養均衡、熱量攝取也要足夠,在用餐頻率方面,一天吃三餐即可,定時定量的用餐模式對孩子的身高發展較為有利。 另外,睡眠充足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是非常重要。楊啟坤醫師分析,小孩分泌生長激素的時段約為晚上十點與半夜熟睡時期,若睡眠時間太晚,加上整天不斷進食與運動量不足,身高發育自然不會很理想。 一年身高發展沒有4公分,建議接受進一步評估 「小孩在兩歲到十歲之間,若一年的身高發展沒有達4公分,父母便需要帶孩子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評估。」楊啟坤醫師表示,當父母帶孩子就醫,醫師通常會先幫孩子檢測骨齡,以了解骨齡生長是否超前或有落後傾向。接著,再釐清背後有沒有疾病因素,若沒有疾病因素影響,且骨齡生長明顯落後,可考慮運用生長激素做為輔助,配合健康飲食、生活習慣,以協助孩子的身高發展更順利。 楊啟坤醫師以他的孩子為例,他說,他孩子小時候的身高百分位落在58%,孩子很想再長高,醫師觀察骨齡檢測結果後,也認為孩子的身高尚有進步空間,因此建議注射生長激素。他的孩子同時也在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上進行調整,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孩子的身高百分位進步至82%,也就是前進20多名,此後,他孩子的身高百分位一直維持在82%上下,自信心也大幅提升。 小孩身高發展,不是越高越好 楊啟坤醫師另提醒,小孩在成長階段,若突然發現小孩的生長發育過快,甚至年齡還小便出現性早熟跡象,可能意味著生長板接近閉合,如此身高發育也會受到侷限,所以無論是身高發育過快或過慢,都要讓西醫醫師進行評估,才能及早介入、治療。 此衛教新聞由諾華協助刊登  

Read More

最新靜脈曲張膠水 「久站族」重拾樂活人生

靜脈曲張依惡化程度,下肢外表會有皮膚病變,同時有黑色素沉澱,讓患者感到搔癢、灼熱,腿部也會有明顯的疲勞腫脹感,甚至半夜抽筋不適,最嚴重的情況下,部分患者因有「靜脈潰瘍」而面臨「截肢」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80多歲的退休教師,原本身體硬朗,計畫遊山玩水享受退休人生,卻發現旅程長途坐車、搭機,雙腿感到十分腫脹、疼痛,而走路、站立也因腫痛影響出遊興致,這才驚覺「靜脈曲張」已嚴重影響退休後的日常生活,不僅「樂活」計畫被打亂,甚至心生鬱悶抗拒遠行出遊;直到透過新式「膠水閉合術」改善「靜脈曲張」症狀,才重拾旅遊樂趣,重啟「樂活」人生下半場。 「靜脈曲張」女大於男 「太高」也不行? 屏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吳欣岱醫師表示,「靜脈曲張」是普遍的疾病,主要跟遺傳、年齡及日常工作有關,有家族病史、或因年紀大導致靜脈血管張力降低,相對發生機率高;而以她的患者來說,其中有許多人從事畜牧業及農業,因工作需久站、久坐,同時須長時間穿著雨鞋,發生靜脈曲張機率又更高;她提到,就上述的退休老師來說,退休前需長時間站立教書,血液聚集在腿部,長時間拖延未治療,隨年紀增長,靜脈曲張也跟著惡化,影響了行動能力。 目前靜脈曲張患者的女性與男性比例約是1.1比1,且根據研究統計,身高180公分以上的人,比較容易發生靜脈曲張,但吳醫師也強調,根據臨床數據,肥胖或是BMI值大於35以上才是靜脈曲張主要好發族群,民眾平時須多加留意體重控制。 嚴重靜脈潰瘍須「截肢」? 提高病識感不可不慎 吳欣岱醫師說明,靜脈曲張依惡化程度,下肢外表會有皮膚病變,同時有黑色素沉澱,讓患者感到搔癢、灼熱,腿部也會有明顯的疲勞腫脹感,甚至半夜抽筋不適,最嚴重的情況下,部分患者因有「靜脈潰瘍」而面臨「截肢」風險。她也提到,男性患者就醫時.普遍因長久忍受病症,惡化程度比女性患者來的嚴重。 目前藥物尚無法有效控制靜脈曲張惡化,當患者的症狀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可考慮手術進行治療,吳欣岱醫師解釋,傳統的外科「剝離抽除」手術因為風險較高,比較適合嚴重惡化者。目前「靜脈曲張」大多採取小傷口的「微創手術」治療,分為熱能與非熱能手術,其中的非熱能微創手術恢復期短,患者接受度也較高;另外針對局部表淺的微細血管,醫師也會以針劑硬化劑作後續的局部治療,避免病灶惡化。 ▲屏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吳欣岱醫師 新式「膠水閉合術」 門診30分鐘搞定!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微創手術也愈趨進步。吳欣岱醫師說明,非熱能的微創手術中,「膠水閉合術」是靜脈曲張最新的治療選擇;「膠水閉合術」透過局部麻醉,以超音波將導管置入膝關節、小腿內側,在醫師的治療評估下,注入膠水(醫用黏合劑)同時施以按壓確認,將病變靜脈阻斷閉合,不僅傷口僅有針孔大小,術後只需使用OK繃貼合保護。此微創手術僅需門診治療約30分鐘,並穿著彈性襪兩天 ,患者不需住院勞苦奔波,對術後的生活品質是一大福音。吳欣岱醫師上述提到的退休老師,2020年底就醫治療,目前追蹤成效良好,吳醫師每每看見長輩回診時的笑顏,讓她從中也獲得醫者使命的成就感。 最後吳醫師也特別提醒,任何手術都有其風險,若是皮膚敏感或患有特殊疾病,務必事先告知醫師,以評估相關的手術風險;另外,術後短時間內也不建議泡溫泉或劇烈運動。呼籲民眾若發現下肢有類似靜脈曲張的情形,症狀也已經影響到生活作息,可諮詢心臟血管外科且具靜脈曲張治療的專業醫師,避免找錯科別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Read More

治療運動傷害不能拖!自體軟骨修補系統打造新「膝」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類型運動場館紛紛開放,民眾迫不及待要「動起來」,但要小心如果熱身不足、姿勢不良可能反造成膝關節傷害,進而導致行動不便,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雖然軟骨磨損程度不能逆轉,但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自體軟骨一次性修補關節的新技術出現,也為運動傷害患者帶來希望。 隱忍膝關節疼痛而未治療 恐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 如何辨認自己是否已運動傷害?郵政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曾柏凱說,患者一般會出現明顯痛感,隨著傷害程度進展,可能發生膝蓋腫脹、積水等現象,導致腿部連伸直都有困難。 曾柏凱醫師提醒,若民眾發生運動傷害時沒有即時處理,或甚至繼續進行運動行為,都可能讓傷害情形更加惡化,導致活動能力下降,甚至在中年前就出現關節老化、退化現象。 膝關節最怕軟骨傷害 醫:因其再生能力接近零 常見的膝關節運動傷害包含副韌帶受傷,或更深層的十字韌帶損傷,臨床上也常遇到膝蓋內側半月軟骨的損傷破裂。但曾柏凱醫師強調,真正的膝關節運動傷害大魔王其實是「關節軟骨破壞」,因為該部位再生能力差,治療上易遇困難。 曾柏凱醫師說明,過去傳統手術方式是在軟骨缺損部位敲洞使骨髓流出,好讓裡面的幹細胞長出一層類似軟骨的組織,但該方式並無法於受傷部位長出與原始相同的正常軟骨。另一種手術為「馬賽克鑲嵌術」,取出病人本身使用率較少的膝軟骨和骨頭,種植到缺損部位,缺點是病人術後疼痛度較高,且恢復期較久。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新問世 改善過往治療困境 近來新研發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再生技術,以微創方式取出少量患者軟骨組織,軟骨經由特殊處理後,放於人體可吸收的載體內,再將載體植入患者損傷部位。 此新技術協助改善過去膝關節軟骨損傷治療上的瓶頸,曾柏凱醫師補充,因僅需患者少量組織即可進行,不會對自體軟骨及骨頭造成太大損失;第二,該手術可一次完成,所以患者可減少到院次數;再來,微創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等特性,手術風險也相對低。 健康意識抬頭 運動同時也要注意安全 不論是健康意識的提升或是今年東京奧運期間民眾的熱血沸騰,都一再吹起台灣人民的運動風氣,曾柏凱醫師提醒,適量運動對身體有益,但同時民眾也應該要記得運動前熱身、確保運動姿勢正確及避免過度進行重複性運動,才能有效降低發生運動傷害的機率。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再生技術協助改善過去膝關節軟骨損傷治療上的瓶頸,曾柏凱醫師補充,因僅需患者少量組織即可進行,不會對自體軟骨及骨頭造成太大損失

Read More

簡單生活七件事(三)預防中風七件事 遠離三高,別抽菸理想體重靠吃動

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來的健康生活指引─「生活簡單七件事」(Life’s Simple 7),其中包含4項行動指標(吸煙、飲食、運動、身體質重指數)及3項生物指標(空腹血糖值、膽固醇、血壓),共7項指標。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為維護心腦血管健康,美國心臟協會提出「生活簡單七件事」,台灣也提出本土化的「遠離腦中風七件事:運重煙食醇壓糖」。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醫師總括七件事為一句口訣「遠離三高,別抽菸,理想體重,靠吃動」,鼓勵民眾達標降低心腦血管事件風險,並提醒許多人腦中風才知高血脂,若飲食運動難達標,應遵循醫囑服用降血脂藥。 辨識腦中風「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打119送醫 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梗塞或破裂,其中約80%屬於梗塞缺血性腦中風,其餘20%是出血性腦中風。周中興醫師表示,民眾可參考腦中風徵兆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微笑,臉部肌肉不對稱、眼歪嘴斜;舉手,單側手臂無力抬不高;說你好,無法言語或口齒不清,甚至聽不懂別人講話,中風部位可能在語言區、或影響構音發聲的肌肉。 一旦出現上述中風症狀,應記錄症狀發生的時間,周中興醫師更建議打119送醫,全台多縣市建置119到院前救護系統,醫院可預先做好準備,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比私轎車和計程車適當。 預防腦中風 美國心臟協會提「生活簡單七件事」 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來的健康生活指引─「生活簡單七件事」(Life’s Simple 7),其中包含4項行動指標(吸煙、飲食、運動、身體質重指數)及3項生物指標(空腹血糖值、膽固醇、血壓),共7項指標。 周中興醫師說明,「生活簡單七件事」最初是預防心血管事件,近年來研究發現,因為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與心臟冠狀動脈疾病類似,七件事不僅預防心肌梗塞,也可以減少腦中風風險。 預防中風 醫:遠離三高,別抽菸,理想體重,靠吃動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2020年也提出本土化的「遠離中風7件事─運重煙食醇壓糖」,周中興醫師分享自己的記憶口訣:「遠離三高,別抽菸,理想體重,靠吃動」,表示要遠離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戒菸能減少心腦血管事件,並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理想體重要靠正確飲食與運動來達標。 民眾可參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運重煙食醇壓糖」評分表,周中興醫師說明,每一件都良好是2分,七件滿分共14分,例如總膽固醇小於 200 mg/dL得兩分,血壓低於 120/80 mm/Hg也得兩分,飲食部分則參照台灣營養師提供的健康飲食指數,多吃蔬果、少喝含糖飲料等,符合4-5項也可得兩分,以此計算總分,分數愈高就可以降低風險。 ▲人生健康七件事:運 重 煙 食 醇 壓 糖(健康飲食指數參照表:http://www.strokecare.org.tw/share49.html) 難以居家量測的高血脂 腦中風隱形殺手 根據AHA生活簡單七件事,總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一,應嚴加控制。不過周中興醫師表示,近10年研究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與中風的關聯性更高,尤其是缺血性腦中風,一般標準維持在100 mg/dL以下,然而若是糖尿病、冠心症和腦中風等高風險患者,LDL最好低於70 mg/dL。 周中興醫師指出,血脂太高會沉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狹窄,甚至剝落形成斑塊,堵塞腦血管造成腦中風。不過,有別於血壓與血糖容易居家測量,除非出現腦梗塞、頸動脈狹窄,有頭暈目眩、昏倒等症狀,民眾才知道血脂太高,也是腦中風的隱藏殺手之一。 周中興醫師提醒,若有吃藥控制血脂,應每3-6個月回診抽血,除了了解藥物控制血脂的效果外,也能追蹤藥物副作用,若有肌肉痠痛、橫紋肌溶解等,可改用其他藥物。 飲食、運動難降血脂時 醫籲靠血脂藥達標 預防腦中風,治療高血脂第一線用藥首選是斯他汀類(Statin),然而有許多人只想靠運動、飲食降血脂,抗拒吃藥。周中興醫師強調,脂肪、膽固醇的代謝效率,有先天差異也隨年齡變化,當透過運動、飲食都無法讓血脂達標,建議配合醫師正確的醫療和血脂藥物處方,尤其斯他汀類副作用相對輕微,配合年紀、生活變化來調整,其實比較有機會達到血脂的目標值。 至於有些人選擇完全不吃脂肪,周中興醫師說,血中脂蛋白大約只有兩成來自飲食,就算不吃脂肪,剩下八成幾乎都是肝臟製造的,不吃油脂反而容易有代謝及其他問題。 醫師也提醒,曾經中風的病人,服用血脂藥後,即使血脂達標,也不建議停藥,臨床上常見停藥後血脂又很快超標。 若民眾想知道更多腦中風的知識,可上網至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的民眾衛教專區(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也可至台灣腦中風病友學會網站獲得更多衛教資訊。

Read More

長效左心室輔助器 助心衰竭患者「重獲心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8旬許伯伯,罹患心臟衰竭近十年,期間心肌梗塞反覆發生並因此多次植入心臟支架,末期病況甚至惡化到僅能在醫院內依賴強心劑維持生命,連想回家都沒有辦法。而難過的是,許伯伯也因年齡限制,被排除在心臟移植等待名單之外,心灰意冷之際,新一代長效左心室輔助器問世,協助陳伯伯重拾日常生活。手術到現在六年過去,許伯伯不只生活無恙,還能發揮拿手廚藝天天為家人料理三餐,獲得更多與家人相伴的時光。 心臟衰竭非絕症 多種治療方式有效協助改善 「心臟衰竭」聽起來可怕,但其廣義來說,就是患者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不夠供全身使用,進而漸進式地影響到多種器官。因器官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初期會較易疲憊,隨著病況發展,可能出現「喘」,及下半身、全身浮腫現象。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陽厚生醫師強調,「心臟衰竭不等於絕症」,隨著醫藥科技進步,有相當大比例的患者是能有效治療的,包括藥物治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等等,都能明顯延長患者壽命。 末期心衰竭 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免等待 當藥物治療、瓣膜置換都無法協助改善時,患者多已是末期心臟衰竭,陽厚生醫師表示,除了安寧療法外,現在主要有兩種最終治療選擇。 第一種是「心臟移植」,患者需符合國家心臟移植標準,但因目前等待捐贈者與心臟移植供應者比例仍是「僧多粥少」,等待時間不定性高,患者能否久等也是問題;第二種是發展已得醫界認可,且歐美國家有七成患者用其取代心臟移植作為最終治療的「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對於等待換心或是超過心臟移植年齡上限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提升方便性 治療同時兼顧生活品質 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就像放置體內的人工幫浦,協助將血液從左心室經主動脈打入全身,進而舒緩心臟衰竭症狀。 陽厚生醫師說明,以往心臟衰竭取代治療,例如:葉克膜、短效左心室輔助器等等,患者移動範圍只能被侷限在病房內,沒有生活可言。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因為是全植入性,只有電池跟控制器在體外,因此患者不需待在醫院,甚至能回到工作崗位,大大改善生活品質。 陽厚生醫師也分享,根據最新研究統計顯示,植入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患者前3-5年的存活率,已與心臟移植相差無幾,是對末期心臟衰竭治療一個很大的鼓勵。 安全性獲醫界認證 提供患者「心」選項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藉由專業醫師團隊分工,多科別照護及追蹤病人用藥,讓心臟衰竭患者得到最適切的治療。而長效左心室輔助器作為治療新利器,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與進化,目前手術後存活率及安全性都已得到醫界認證,成為除心臟移植外,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強力的治療選項。 陽厚生醫師分享,根據最新研究統計顯示,植入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患者前3-5年的存活率,已與心臟移植相差無幾,是對末期心臟衰竭治療一個很大的鼓勵。

Read More

與愛滋病毒和平共存,這件事是關鍵

目前抗病毒藥物已可有效降低並穩定愛滋病毒量,蔡宏津主任表示,國際共識是「U = U」,也就是將病毒量控制到200以下,甚至是檢測不到(Undetectable),基本上就不具傳染力(Untransmittable)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33歲的阿健為HIV感染者,感染超過五年,病毒量介於2萬到5萬之間,但因免疫細胞維持在300至400之間,且沒感到任何不舒服,便沒有服藥。某次因免疫力下降引發帶狀皰疹,在醫師的建議下才開始用藥,後續控制良好。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蔡宏津表示,可以理解部分感染者不想服藥,有些人擔心藥物副作用、嫌麻煩、怕長久用藥傷身,而自行停藥或減藥,不過現在藥物選擇多,若有不適都可與醫護人員討論,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藥物選擇三關鍵 病毒量、免疫力、肝腎功能及B型肝炎有無 愛滋病為感染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導致病人免疫力降低,進而出現各種伺機性感染的症狀,因此感染者需要每天服藥,才能控制病毒量、維持健康狀態。目前抗愛滋病毒藥物很多種,健保規範中第一線用藥都是單錠複方藥物,蔡宏津主任說,藥物該如何選擇,要考慮病毒量有無超過十萬(copies/mL)、免疫細胞CD4有無小於200、肝腎功能是否良好及是否有B肝感染。原則上只要有病毒無論免疫細胞CD4數目多少都應該治療。醫師會與病人討論,配合其生活型態以及了解服用保健食品或其他藥物的習慣以避免產生交互作用,挑選出最適合的處方。 治療目標U=U 每三個月追蹤病毒量 目前抗病毒藥物已可有效降低並穩定愛滋病毒量,蔡宏津主任表示,國際共識是「U = U」,也就是將病毒量控制到200以下,甚至是檢測不到(Undetectable),基本上就不具傳染力(Untransmittable)。蔡宏津主任指出,嵌合酶抑制劑降病毒速度很快,1個月就可大幅度降低病毒量,而非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一般要到3至6個月才會發揮作用將病毒抑制至測不到。除了剛開始服藥後的第一個月外,醫師會每三個月會檢測一次病毒量,追蹤治療情況。 ▲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蔡宏津 若服藥後身體不適 可主動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 病毒量控制不穩定,通常是因為沒吃藥或沒按時吃藥,蔡宏津主任提到,病人可能因為忘記、疲累、工作轉換等因素影響服藥順從性;另外是藥物交互作用,例如,某些胃潰瘍特效藥或制酸劑會影響治療效果;或是病毒可能會有抗藥性,若病毒量一開始太高,使用療效比較慢的藥物,就可能沒辦法快速將病毒量壓制下來減少傳染風險。 目前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腸胃道不適、頭暈、失眠、起疹子等,感染者若服藥後有不適可以主動提出與醫師或個管師討論、調整藥物,如將空腹用的藥物改成飯後服用等以改善腸胃道不適,將睡前藥改成早餐後以改善失眠。蔡宏津主任提醒,並非所有的身體不適都一定與藥物相關,要觀察症狀出現的時序性,是否是用藥後才出現,以及是持續性或偶發性,若為偶發性可能就與藥物無關。 切勿貿然停藥 恐使病毒反撲爆發 新冠疫情期間,愛滋感染者可能會擔憂自己回診時會暴露在感染風險中;但若因此影響規律服藥,可能提高伺機性感染的風險。蔡宏津主任建議,可以至社區指定藥局領藥,或視疫情嚴重程度延後一兩週回診;許多醫院也有開立視訊門診及戶外慢簽領藥,降低感染風險,可多多利用。蔡宏津主任最後強調,貿然停藥反而會使病毒爆發,在用藥上有任何疑慮,一定要與醫師討論。

Read More

人母孕前罹乳癌延誤治療 幸有標靶藥物助恢復阻惡化

對於乳癌晚期復發的患者,從現代醫學來看,治療目標已經不是要把癌細胞徹底消滅,而是想辦法將癌症轉變為慢性病的概念,「要讓疾病惡化停止,且同時保有病患的生活品質;讓病患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仍能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不受影響。」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40出頭的顏小姐(化名)來求診時,雙側乳房已經因為腫大而脹破,出現皮膚出血流膿的狀況,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身體各處;其中骨轉移讓她站不直身子、寸步難行,身形彷彿是七八十歲的老婦。收治該病患的成大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形容,就像是風中的殘燭,似乎隨時都會凋零。 仔細詢問下才知道,原來早在五、六年前她就被其他醫療院所診斷為乳癌前期,但因當時新婚渴望能成為人母,選擇懷孕生子而未就醫,因此錯過治療黃金期。幸而該病患的乳癌類型為ER陽性/HER2陰性,且經建議選擇切除卵巢,符合健保給付範圍,在積極治療三個月後;之後回診追蹤時,已經恢復原本少婦模樣,能抬頭挺胸走路,對醫師表達相當地感謝。如今已兩年過去,顏小姐目前仍持續治療中,病況控制良好,甚至外表也看不出是乳癌轉移的病人。 癌症早期治療才是最佳策略 「這實在不值得鼓勵!所有的癌症都一樣,能在早期解決,才是最好的策略。」在分享此病例時,李國鼎醫師感慨地說,該病患來診間時,甚至一度想放棄治療,「因為自認已經生了兩個孩子達成心願了,所以治不治療都無所謂,同時也擔心化療的副作用。」 李國鼎醫師指出,如今分子醫學進步,已經有許多治療武器可以使用,就如上述患者所使用的CDK4/6標靶藥物就是其一,「這類藥物對荷爾蒙陽性患者特別有效,搭配荷爾蒙治療,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副作用也低,可保有生活品質,與疾病和平共存。」 與疾病共存享有生活品質才是雙贏 對於乳癌晚期復發的患者,從現代醫學來看,治療目標已經不是要把癌細胞徹底消滅,而是想辦法將癌症轉變為慢性病的概念,「要讓疾病惡化停止,且同時保有病患的生活品質;讓病患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仍能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不受影響。」 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治療目前已被美國權威癌症治療指引NCCN納入首選治療指引,已經是ER陽性的第一線治療。國內健保也已開放有條件給付,無疑是乳癌患者的一大福音。 李國鼎醫師指出,CDK4/6抑制劑也可稱為標靶治療,是針對抑制CDK4/6分子的藥物,對ER陽性乳癌患者特別有效,「癌細胞具有比一般細胞更強的繁殖能力。CDK其實就是細胞內的DNA進行複製時,所需要用到的分子,若將此分子抑制後,細胞繁殖的動作就會變慢或停止,癌細胞也會跟著停止複製,因此臨床也把CDK4/6抑制劑稱為標靶治療。」過去乳癌末期患者只能靠化療藥物治療,患者必須忍受化療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如掉頭髮、噁心嘔吐、疲憊、食慾不振等,生活品質相當不好;改用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治療後,患者的生活品質已見大幅改善。 過去聽到乳癌末期,頂多只有半年壽命,但現在乳癌若為ER陽性,只要好好治療,規律服藥、把自我保護做好、起居正常,多數病患仍能維持正常生活;甚至有許多病患可以活超過5年,是很大的鼓舞。李國鼎醫師呼籲,未來在乳癌治療上必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標靶藥物被發現,千萬不要放棄治療,一定要找專科醫師診斷並充分討論,完整檢視可能的治療選項,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成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