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新福音!新一代二線標靶藥助七旬翁重拾生活品質

患者經建議使用新一代二線標靶藥物一個月後,原本用手就能觸碰到的頸部淋巴腫瘤已明顯縮小;雖然目前仍在持續治療與追蹤,但病情已明顯轉趨穩定。更重要的是,患者在吞嚥功能、睡眠品質獲得改善後,心情逐漸開朗,重拾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腫瘤科門診中,一名七旬老翁求診時已經是晚期肝癌,腫瘤轉移到頸部的淋巴組織,日漸增大的腫塊不僅影響吞嚥功能,也導致睡眠品質不佳,更辛苦的是,老翁在接受一線標準標靶藥物後的效果有限;承受副作用後也未發揮抑制腫瘤的效果,內心逐漸排斥服藥,中斷服藥的因素也間接導致了治療效果不佳,身體狀況久未起色,導致心情更加沮喪。 新一代二線標靶藥物便利性高,可提升病患服藥遵從性 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謝佳訓醫師提及,老翁轉移的腫瘤位置剛好在頸部淋巴附近,相對較為罕見;謝佳訓醫師提到,「該患者經建議使用新一代二線標靶藥物一個月後,原本用手就能觸碰到的頸部淋巴腫瘤已明顯縮小;雖然目前仍在持續治療與追蹤,但病情已明顯轉趨穩定。更重要的是,患者在吞嚥功能、睡眠品質獲得改善後,心情逐漸開朗,重拾生活品質。」 謝佳訓醫師說,新一代二線標靶藥物為口服藥,一天僅需服用一顆,用藥方便性高,不僅提升病患服藥的遵從性,也因藥物機轉設計與傳統二線標靶藥物不同,效果良好且較傳統標靶藥物耐受性高,謝佳訓醫師說明,「雖然部分患者仍有高血壓、疲倦、腹瀉等副作用,但都可以透過藥物處理來維持抗癌用藥,安全性高就我觀察還不需太擔心。」 突破過往標靶治療瓶頸,有效提升病友生活品質 對於晚期肝癌治療,若對藥物已無效且產生抗藥性時,往往沒有接續性的藥物可以使用,只能進行支持性治療。謝佳訓醫師指出,很多癌症都能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最早期的標靶藥物大多是針對單靶點設計,隨著藥物發展的精進,標靶藥物也在持續演進,尤其是肝癌,最近幾年已有許多新一代標靶藥物可使用,透過多靶點的標靶設計來爭取肝癌控制的更多生機,只是傳統標靶藥物副作用大、效果有限,謝佳訓醫師提到,「病友必須承受強烈的副作用,患者往往會較難耐受而放棄治療。」 所幸近兩三年已陸續有新一代二線標靶藥物可供選擇,因作用於不同靶點,如VEGFR、MET、AXL等,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與血管新生,提升生活品質。「新一代二線標靶藥物的優勢在於,過去使用標準標靶卻無效的患者,仍可有機會重獲生活品質;且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明,效果較原標準治療好,對腫瘤的抑制效果佳;也由於是新藥物機轉,若患者對已使用的藥物無效或具抗藥性時,仍能有機會重新控制腫瘤。」 罹癌別氣餒,醫師討論用藥可重獲生機 謝佳訓醫師提醒,肝癌治療在近年內出現了許多新一代標靶藥物,臨床已有更多武器可供肝癌病友新的治療可行性,他呼籲病友罹癌不要氣餒,「國內專科醫師治療肝癌經驗豐富,可在不用花大錢的狀況下,找到適合的治療模式,讓患者重拾良好生活品質。」

Read More

「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當心引發健康危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韓國實鏡綜藝節目「我獨自生活」描述藝人一個人生活情景,也引發「獨活」熱門話題!不單單在韓國出現普遍的「獨活」現象,根據台灣統計報告,近年來個人戶數逐年增加,目前更突破300萬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超過34%,也就是平均每三戶就有一戶是獨居者,顯示「獨自生活」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對此現象,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單身獨居生活雖然享受自由,但若長期疏於人際交流引發孤獨感,就可能讓「獨活症候群」上身,引發身心健康危機! 單身獨居孤獨感侵襲  「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今年40歲的大仁哥(化名)是名公司高階主管,經濟條件相當不錯,獨自住在豪宅裡,但談感情卻相當不順利,朋友都笑稱他為「單身貴族」。不過,大仁哥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貴族,反而對於長期「獨活」感到苦悶、孤單及憂鬱,甚至會失眠及作惡夢,最後到精神科診所就醫,評估為「獨活症候群」引發的情緒障礙。 收治個案的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獨活」本來不是問題,這些人可以享受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但是臨床上觀察到許多獨居是被迫不得已,例如自己本身不善人際社交,或因疫情被迫在家工作生活,時間久了會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對於人群有排斥感,最後出現無助、無望、情緒低落及失眠症狀,引發「獨活症候群」上身,近來因此前來求診的人數也激增不少! 求助專業提升社交技巧 改善獨活症候群 楊聰財醫師說明,「獨活症候群」不是正式的精神疾病,不過長期會引發常見的失眠及憂鬱症狀,也會造成社交畏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治療上會先以藥物來改善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穩定情緒並恢復生活常軌,後續再安排臨床心理師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訓練社交技巧,幫助患者增強自信心。另外也會鼓勵患者學習正向思考,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提升與人互動連結。若身邊有朋友患有「獨活症候群」,建議可以三五成群主動邀約患者外出活動或陪伴,讓患者感覺不是孤單一人。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穩定情緒又助眠 楊聰財醫師補充,除了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及親朋好友陪伴外,建議患者也可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例如香蕉因富含色胺酸可轉化為血清素,對於改善睡眠,減輕焦慮、憂鬱相當有幫助;另外鮮奶、地中海型食物、三蔬五果或是深海魚油等食物也有助改善負面情緒。除了飲食外,運動更是可以提升多巴胺及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對患者的情緒穩定有相當大幫助。 楊聰財醫師提醒,隨著「獨居」或「獨活」的人數激增,如何安排有意義的生活計畫相當重要,同時平常也應多多關心周遭親友,利用假日或節日一起出去聚聚,有助身心健康。若獨居生活者出現身心健康警訊,建議應盡速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才能好好享受獨自生活。

Read More

七旬老翁肺炎多次復發入院 機警檢查、竟確診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對目前的醫學來說仍屬於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但近年來隨著許多新型藥物的出現,病患的治療成效已有大幅進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70多歲老翁短短數個月內兩、三度因感染嚴重肺炎住院,每次出院時明明細菌已被完全殲滅,沒想到仍不斷復發、頻繁進出醫院。原以為只是年紀大常見的免疫力低下感染,所幸老翁子女是醫檢師,警覺老爸血液抹片特徵異常、並在醫護人員積極進一步檢查下,意外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緊急轉診血液科接受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易偽裝 容易誤認為老化現象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李欣學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通常進展較緩慢的血液癌症 ,好發於老年人,男性較多。在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而後期的表現十分多樣且不容易察覺,如骨骼疼痛、感染、腎功能惡化、貧血 等,常被誤認是老化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病患多於骨科、復健科或腎臟科就醫 ,若醫師和病患未提高警覺,常因此而延誤了診斷和治療的時機。「多發性骨髓瘤是很厲害的偽裝者」李欣學醫師說。也由於臨床症狀多元,民眾容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造成而忽略,導致延誤就醫。 造成蝕骨性病變 還可能導致腎臟衰竭、免疫力低下 李欣學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源於「漿細胞」的惡性腫瘤,漿細胞腫瘤主要位在骨髓,可能造成蝕骨性病變,透過X光影像常見骨頭被啃食出現凹洞,導致患者出現骨頭疼痛,或造成骨折,此外也會引起高血鈣、貧血。此外,惡性的漿細胞會製造不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又稱為M蛋白),M蛋白則可能會導致腎臟衰竭,並造成免疫力低下,讓病患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 引導性治療降低癌細胞、M蛋白 標靶藥物延緩腫瘤惡化 多發性骨髓瘤,對目前的醫學來說仍屬於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但近年來隨著許多新型藥物的出現,病患的治療成效已有大幅進步。患者在診斷後,需接受幾個階段的治療,首先「引導性治療」的目標是大幅降低體內的癌細胞和M蛋白指數,目前引導性治療以「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再加上「類固醇」的組合為主,疾病緩解後,如果病患的年齡、身體狀況和器官功能適合,建議考慮接受以「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鞏固性治療,再加上維持性治療,以求盡量延長病患疾病控制的時間。近年更有新型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問市,這些標靶藥物的組合可有效阻斷異常漿細胞生存及生長條件 ,比起傳統化學治療有更好的的療效。 醫師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臨床試驗結果及藥物副作用等,選擇最適合的標靶藥物組合。標靶藥物組合劑型多元,若患者不適合針劑注射,目前也有一些藥物為口服劑型,而大部份的標靶藥物皆已納入健保給付,若能早期發現,適合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可達5至10年 ,即使是不適合自體移植的患者(如75歲以上老人、身體狀況較差者),透過藥物的調整,也能有效控制疾病,延緩腫瘤惡化、並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李欣學醫師強調,多發性骨髓瘤的表現和症狀十分多元,民眾如果發現有原因不明的骨折、腎功能惡化、貧血等症狀,切勿輕忽,最好與醫師共同討論、合作找出背後的原因,若有需要並轉介到血液科接受進一步檢查,以免錯失及早診斷、治療的良機。

Read More

糖尿病引發腎心病變能否逆轉?及早介入是關鍵

適逢2021世界糖尿病日,提醒患者糖尿病是長期的慢性疾病,除了仰賴照護團隊治療照護外,患者本身也主動參與了解自身狀況,做好血糖管理也要及早預防腎心相關併發症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患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合併慢性腎臟疾病。台灣腎病年報也觀察到近一半透析患者有糖尿病史,顯示糖尿病與腎病變兩者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因此提醒糖友一定要定期檢驗尿蛋白與腎功能,當發現異常要及早治療,配合飲食運動,可延後10年洗腎風險,當腎臟功能保護好也可減少後續併發心衰竭風險。適逢2021世界糖尿病日到來,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共同呼籲糖友,「控制血糖也要及時注意腎心保護」。 腎臟也會壓力大? 出現尿蛋白恐高腎壓前兆  糖尿病從病理機轉來看,從發病初期,腎功能就已開始悄悄出現異常。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解釋,高血糖狀態會造成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小管作用失調,導致「高壓」狀態,但這時候並無明顯不適症狀,直到持續高壓導致腎臟結構異常,進而出現「尿蛋白」,患者才可能意識到腎臟出問題。黃建寧提醒「當尿液很多泡泡且久不散去時,要當心很可能是『尿蛋白』出現」,若無及時發現治療,恐喪失黃金治療時間,腎功能惡化速度增加3倍。 根據2019第二型糖尿病年鑑,台灣糖尿病患年度尿蛋白檢查率僅35.8%,也就是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沒有定期進行尿蛋白檢驗,黃建寧呼籲糖友「千萬勿忽略每年尿蛋白檢測」,以及定期驗血液肌酸酐、血鉀,以鑑別有無腎病變。一旦出現過尿蛋白,則需要提高檢驗頻率並搭配藥物追蹤治療。此外,黃建寧提醒,「腎臟就像過濾器,負責將身上多餘毒素排出,而心臟是馬達,負責體內血液供應,過濾器壞了,也會慢慢影響心臟功能。」糖尿病患者若腎臟出問題,恐也會連帶提高心臟衰竭風險,因此,黃建寧提醒「適當時機藥物介入很關鍵」。 及早治療「舒壓」,可延緩10年洗腎、心衰竭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提到,過去糖尿病腎病變治療一直以血管收縮素接受器抑制劑(ARB)這類降血壓藥物為主,雖能延緩尿蛋白發生,但是對於延緩洗腎的改善效果有限,直到近年新型口服降血糖藥物出現,透過抑制SGLT2運輸蛋白的過度作用,有助改善腎絲球的「高壓」狀態,讓腎臟壓力下降,同時改善尿蛋白也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王治元進一步解釋「要完全逆轉腎臟病變是不太可能」,但透過藥物舒緩腎臟壓力,當壓力變少、腎臟有時間修復,讓患者能減少立即透析治療,或是延後洗腎,對於病患後續的生活品質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腎臟保護好了,也會降低心臟的負擔,減少後續併發心衰竭的風險。 今天,您有「控」嗎? 謹記321法則,回診請問糖三臟 除了藥物治療外,王治元也提醒糖友,務必要加入糖尿病或腎病變照護網,完整且常規追蹤病程,回診時也記得「請問糖三臟」,主動向醫療團隊了解自己血糖控制、腎臟與心臟狀況,掌握好自己的疾病,學會照顧自己。黃建寧也提醒謹記「控糖321」口訣,包含血糖3指標: 空腹血糖、飯後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腎臟2功能:「定期檢查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心衰預防1定要:「觀察自己有沒有走路易喘、易疲勞等心衰竭早期症狀」。適逢2021世界糖尿病日,提醒患者糖尿病是長期的慢性疾病,除了仰賴照護團隊治療照護外,患者本身也主動參與了解自身狀況,做好血糖管理也要及早預防腎心相關併發症發生。

Read More

子宮肌瘤合併尿失禁 熟女一出力就漏尿!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鍾國騰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及婦女尿失禁的發生率都很高,患者如自覺相關症狀產生,應及早就醫檢查,避免拖延導致症狀加重,影響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40多歲的小玟(化名)今年初發現經血量突然增加,並且在腹部摸到腫塊,但因為沒什麼身體症狀,因此不以為意。最近幾個月開始出現尿失禁,常常因為咳嗽、打噴嚏或抬重物就不自覺漏尿,讓她無法專注工作,也不敢參加親友聚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來到醫院婦產科求診,果真檢查出多發性子宮肌瘤合併尿失禁問題,最後在醫師評估下,透過「自然孔子宮全切除手術」搭配「尿道中段懸吊手術」,終於改善子宮肌瘤合併尿失禁困擾,讓小玟擺脫長久以來的身心不適。 子宮肌瘤合併尿失禁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收治小玟的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鍾國騰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及尿失禁均是婦女常見疾病。女性因尿道較短,加上生產、老化或停經等種種因素,使尿道附近的肌肉群鬆弛,容易導致尿失禁,時間一久可能引起局部發炎或濕疹;而子宮肌瘤會因其生長位置或大小引起壓迫症狀,當肌瘤壓迫到泌尿道系統,則有可能出現夜尿、急尿或是尿失禁問題。鍾國騰醫師解釋,案例小玟本身患有輕微尿失禁,不料子宮肌瘤又壓迫下泌尿道,讓尿失禁問題更顯嚴重。 自然孔腹腔鏡手術 子宮肌瘤及尿失禁一次搞定 鍾國騰醫師說明,小玟前來就診時,除了檢查子宮肌瘤外,也安排尿路動力學檢查,確診小玟本身就患有尿失禁。對於罹患子宮肌瘤合併尿失禁患者,治療前醫師會審慎評估並確認患者無生育需求,再採取自然孔腹腔鏡進行子宮全切除,將陰道作為自然手術通道,不會在身體表面留下傷口,減輕患者疼痛感,此外自然孔腹腔鏡較不易在術中傷及膀胱或輸尿管等組織,是手術風險較低的方式。臨床上不少患者會擔心子宮切除會造成日後尿失禁問題,鍾醫師表示,在進行自然孔子宮全切除時,同時採取尿道中段懸吊手術,於女性中段尿道處植入人造纖維網帶,以強化恥骨尿道韌帶,可改善尿失禁問題。 鍾醫師表示,多數患者對於子宮切除有疑慮,認為後續可能有器官脫垂或尿失禁等後遺症,但像小玟這樣容易復發的多發性子宮肌瘤,加上有合併症狀,長期考量下來,子宮全切除的確能避免肌瘤復發,切除子宮後同時合併尿失禁手術,讓病人無後顧之憂。 手術方式考量因素多 靠專業醫師完整評估 鍾國騰醫師提醒,子宮肌瘤及婦女尿失禁的發生率都很高,患者如自覺相關症狀產生,應及早就醫檢查,避免拖延導致症狀加重,影響生活品質;治療時也會採個人化治療,選擇最能降低疾病復發及後遺症的方式,讓患者不再為疾病所苦。

Read More

劇烈頭痛像被鐵鎚擊中 當心腦動脈瘤找上門

楊宜曉醫師提醒,腦動脈瘤的形成往往難以察覺,民眾宜注意生活作息、減少刺激性食物、控制高血壓與高血脂、避免菸酒,以降低動脈瘤發生及破裂的風險。(圖/楊宜曉提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年僅20歲女性,不菸不酒,兩週前開始出現嚴重頭痛、後頸僵硬,頭部彷彿被人用鐵鎚擊中,對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求診後發現有一顆型態不規則的腦動脈瘤,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新型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術後兩天順利出院,頭痛問題解決了,生活品質大大改善,患者得以繼續開拓青春人生。 女性、更年期、三高患者 恐成為腦動脈瘤的危險群 收治患者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影像醫學部楊宜曉醫師表示,此年輕個案是非典型案例,通常腦動脈瘤好發於45-65歲,女性較男性略多,尤其更年期、三高患者、長期菸酒者更要注意。大部分患者平時無神經學症狀,只有少數患者會以頭痛、複視、垂瞼來表現。當腦動脈瘤破裂時,會伴隨動脈瘤破裂後才會有的劇烈頭痛、後頸僵硬、意識昏迷等症狀。 「腦動脈瘤不是腫瘤」楊宜曉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管壁發炎、受傷、修復不完整,導致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流衝擊下漸漸膨大,當血管壁承受不了時,就會破裂出血。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倘若沒有積極治療,患者的死亡率超過三成。即使是經過妥善的醫療照護,仍有近三成的患者無法免除後遺症。 腦動脈瘤治療新選擇 助降低術後復發率 發現有腦動脈瘤時,醫師會安排數位減像血管攝影檢查,評估腦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狀,進一步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楊宜曉醫師說明,前顱窩3公釐以下的腦動脈瘤需要長期追蹤、評估風險,超過5公釐、或是位在後顱窩的腦動脈瘤,會建議積極治療。腦動脈瘤的治療方法除了外科開顱夾閉,還有神經血管介入栓塞。神經血管介入栓塞是微創手術,不僅能減少組織破壞、縮短恢復期,也能避免開顱手術可能有的併發症,使用「新型血流導向裝置」透過將血流導向,避免血流衝擊動脈瘤,協助血管內壁細胞重建,更能降低腦動脈瘤復發機率,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新選擇。 ▲「腦動脈瘤不是腫瘤」楊宜曉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管壁發炎、受傷,導致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流衝擊下漸漸膨大而破裂出血。(圖/楊宜曉提供) 規律作息、避免三高 降低罹病風險 楊宜曉醫師也提醒,腦動脈瘤的形成往往難以察覺,隨著腦動脈瘤日漸膨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民眾宜注意生活作息、減少刺激性食物、控制高血壓與高血脂、避免菸酒,從自我健康管理開始,降低動脈瘤發生及破裂的風險。  

Read More

高血脂患者當「心」! 這些數值高恐增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新冠肺炎警戒期間,像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類型需定期服藥、回診的病人,若是擅自停藥反而可能使病情惡化,後果不堪設想。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黃群耀主任表示,高血脂患者不好好控制病情的話,不只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若不幸確診新冠肺炎也更容易轉為致命性重症。 判斷標準血脂數 可看「低密度膽固醇數值」 血脂有許多參數可供參考評估,像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還有三酸甘油脂,其中低密度膽固醇數值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密切相關。 低密度膽固醇數值依據患者本身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多寡,而有不同的降低需求。黃群耀主任指出,對於長期規律運動且平時幾乎無症狀的一般民眾,低密度膽固醇可控制在130 mg/dL以下 ;若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身體發炎症狀,低密度膽固醇需控制在100 mg/dL以下;針對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曾心肌梗塞、做過心臟支架、繞道手術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則需嚴格控制在70 mg/dL以下 。 高血脂患者罹患新冠肺炎 小心嚴重併發症 黃群耀主任說,新冠肺炎可能影響到呼吸系統、嗅覺味覺等功能 ,產生症狀遍佈全身,包括引起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反應 。 一般血管內皮發炎反應若發生在動脈系統,會使血液中膽固醇等物質更易滲透到血管壁,造成血管堵塞、動脈粥狀硬化 ;新冠肺炎造成的血管內皮發炎反應可能會發生在靜脈系統,造成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粗糙而產生血栓,引起下肢靜脈栓塞、肺栓塞等狀況 。因此,黃群耀主任也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隨時注意,一有腳腫或是胸悶、氣促現象應儘速就醫。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染上新冠肺炎後症狀可能會比一般健康人士更為嚴重,而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但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高血脂問題,因此民眾也須多加注意自身壞膽固醇數值是否有達到治療控制標準。 依照個人狀況 高血脂患者多元化治療 若長期調整生活型態,改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運動及戒菸後仍無法有效降低血脂,則需進行藥物治療 。 黃群耀主任解釋,高血脂口服藥物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來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但有些人會對口服藥物產生肌肉痠痛,甚至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或是本身壞膽固醇數值過高,而無法達到血脂控制目標,這時候也可以藉助皮下針劑治療。 「皮下針劑是使用單株抗體讓血液中能夠回收膽固醇的小機器增加,回收機器增加之後自然血脂就會下降。」,有部分患者使用針劑後會出現注射部位紅腫及短暫的類似感冒的症狀的副作用。 保命之道! 高血脂患者切勿自行斷藥 近來許多病患不敢至醫院回診,擔心出外取藥不方便就擅自調整藥劑量,或甚至吃完了就直接斷藥。 黃群耀主任對此強調,心臟科是需要迫切照護的科別,高血脂這類與心血管疾病有高關連性的患者若不持續追蹤回診,突發性猝死的機率可能大幅增加,民眾在防疫期間,該做的防疫措施有做就不用過度緊張,若因防新冠肺炎而導致原先控制好的病情惡化,反倒有顧此失彼之虞。 一般血管內皮發炎反應若發生在動脈系統,會使血液中膽固醇等物質更易 滲透到血管壁,造成血管堵塞、動脈粥狀硬化

Read More

慢性疾病除三高之外還有「一低」 預防骨質疏鬆趁早開始

除避免「三高」外,「一低」也一樣不可忽視,透過骨鬆學會認證、網友一同選出的全台骨鬆良醫,患者可及早關注自己與家人的骨骼狀況。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過去對慢性病的既定印象多為「三高」,但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骨質疏鬆症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全球第二大重要的流行病。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者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近100%兒童、青少年,以及80%以上成人鈣質攝取量皆不足,可見國人還是容易輕忽保存骨本的重要性。 避免臥床失能 第一步先認知「骨質疏鬆」非正常老化現象 隨著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也逐漸提高;雖然國人對骨質疏鬆症並不陌生,但卻很少直面這個疾病所帶來的風險與危害,常將駝背、身高變矮、下背部疼痛視為一般老化現象,不知這正是骨質疏鬆的警訊,直到因骨折就醫才確診。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榮譽顧問、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陳榮邦主任表示,骨折可能發生的部位很多,其中,髖關節骨折因癒合能力較差,患者通常需長時間坐輪椅,久了會導致消化不良、排便困難等問題,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使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導致臥床失能,因此及早防範骨質疏鬆症就更加重要。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榮譽顧問 陳榮邦 全台骨鬆良醫票選 提供民眾管道尋求專業協助 為提升國人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知名媒體合辦《全台骨鬆良醫》活動,透過專訪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榮邦醫師、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兼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克嵩醫師、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醫師、成大醫學院副教授兼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吳至行醫師,及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黃國恩醫師五位骨鬆權威醫師,從各自專長科別切入,以文字和影音的方式讓讀者認識、預防、治療骨質疏鬆症。 活動進一步透過票選的方式,推介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認證、專業可信賴的「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讓大眾認識,最終依人氣選出北部地區40位、中部地區24位、南部地區30位、東部及離島地區6位,全台共100位骨鬆良醫,讓國人得以透過骨鬆專科醫師的專業協助,及早做好保骨的工作,預防、遠離骨質疏鬆症。 骨質35歲後開始走下坡 多加利用骨折風險試算工具 一個人的骨密度在35歲就達到高峰,自此逐漸流失,因此保骨真的要趁早;骨鬆預防及治療的最大目的,在於減少骨折,一旦骨折發生,很有可能造成失能,不僅為患者帶來不便,也會給在旁照護的家人帶來莫大痛苦。 因此骨鬆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亦藉此機會呼籲國人,除避免「三高」外,「一低」也一樣不可忽視,希望透過骨鬆學會認證、網友一同選出的全台骨鬆良醫,及早關注自己與家人的骨骼狀況。 黃兆山理事長也建議,世界衛生組織有開發評估病患骨折風險的網頁工具,民眾可多利用,自我試算骨折風險;若確診骨鬆症也不需過於擔心,只要穩定且長期的接受骨鬆專科醫師的治療,都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未來骨折情況的發生。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 黃兆山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呼籲即刻救援血糖 醫:胰島素適時介入保護胰臟功能

今年(2021)恰逢胰島素發明一百週年,胰島素在使用上不僅越來越方便,除了有新一代長效胰島素,也有結合不同機轉的複方胰島素,一天施打一次可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也較不容易發生體重增加或低血糖副作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胰島素自問世以來,已拯救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更突破百年前罹患糖尿病即為絕症的困境。臺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楊偉勛教授表示,胰島素為糖尿病治療帶來里程碑式的進展,以現今來說,大多數糖尿病雖然沒有馬上致命的危險,但患者仍須多加注意血糖管理,若是沒有適當控管血糖而引發相關併發症,可能快速奪命,就如同得到絕症一樣十分遺憾。 及早胰島素介入保護胰臟功能 楊偉勛教授進一步說明,當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時,體內負責控制血糖的胰島細胞會加速衰退,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越來越差,陷入高血糖的惡性循環,血糖極高而其它治療無法打破僵局時,就需要使用胰島素來協助身體控制血糖,減低胰臟負擔。現階段糖尿病的治療選擇相當多元,對於剛確診或是症狀較不嚴重的患者會建議以口服藥為主,而高血糖過高或是急症住院患者就建議要立即施打胰島素做治療的第一步,後續觀察病人穩定的狀況可再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許多甚至能停止注射再轉換成口服,所以呼籲患者把胰島素當成一項治療選擇,而非一味的排斥抗拒,若服用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血糖控制狀況時,應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需要以胰島素及早介入。 世界糖尿病日:釐清胰島素迷思 即刻治療搶救血糖 今年(2021)恰逢胰島素發明一百週年,胰島素在使用上不僅越來越方便,除了有新一代長效胰島素,也有結合不同機轉的複方胰島素,一天施打一次可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也較不容易發生體重增加或低血糖副作用。楊偉勛教授鼓勵患者一同響應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獲得糖尿病照護(Access to diabetes care)」,規律的監測血糖數值,若發現血糖未達治療目標,甚至出現高血糖相關症狀,一定要儘快就醫並與醫師討論治療選擇,該使用胰島素就儘早使用,不要誤信坊間謠傳藥物傷肝、傷腎等錯誤迷思,相信透過現階段良好藥物的幫助與生活習慣的改善,患者都可以穩定血糖、減少併發症風險。 中斷治療引起血糖劇烈波動 當心急性慢性症狀接踵而來 雖然國內疫苗覆蓋率逐漸增高,但民眾仍不可鬆懈,特別是身為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的糖尿病患者,更應該兼顧防疫與自身的慢性病治療。楊偉勛教授提醒,對糖友來說,持續治療與規律監測血糖是很重要的事情,但部分糖友因為疫情不敢前往醫院回診,加上血糖監測不固定,甚至是自行減少或中斷藥物,反而使原本控制穩定的血糖在短短一陣子就失控,除了血糖突然升高恐造成酮酸中毒或是高滲透壓的急性高血糖症狀,長期下來還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等嚴重心血管併發症。

Read More

病識感助思覺失調科技男翻身,月薪逾十萬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荷爾蒙分泌異常的疾病,會造成病患思考和感覺失調,以致出現妄想、幻覺及胡言亂語等症狀。一般來說,思覺失調症好發於15至30歲,正是人生正在學習與事業起步的黃金時段。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畢業於某新竹國立大學研究所,陳先生在竹科工作的前幾年,身心壓力沉重,出現幻聽妄想,總以為同事講他壞話,故意針對他,至精神科求診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高教育水準的他,深知持續用藥、避免復發與功能退化之重要性,故選擇長效針劑,來穩定病情。還被挖角至日商公司,外派日本的每月薪資10萬台幣起跳。 思覺失調症及早治療 把握發病頭5年黃金治療期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建安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荷爾蒙分泌異常的疾病,會造成病患思考和感覺失調,以致出現妄想、幻覺及胡言亂語等症狀。一般來說,思覺失調症好發於15至30歲,正是人生正在學習與事業起步的黃金時段。 「思覺失調症發病後頭五年是黃金治療期。」蘇醫師說,如能及早介入治療,規律用藥。讓病情穩定,就可維持大腦運作及功能,但如果中斷用藥,一再復發,將造成腦部功能不可逆的退化,認知功能下降,影響工作能力。 思覺失調症規律治療 病識感是關鍵! 蘇醫師說,大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不覺得自己大腦生病,或有不舒服的地方,很容易就忘了服用藥物,甚至抗拒用藥,如果家人叮嚀其用藥、就醫,還可能引發關係緊張,造成衝突。 小雄(化名)就是典型個案,二十幾歲發病,因為缺乏病識感,經常中斷用藥,以致病情不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他在一家自助餐店打工,做些簡單工作,老闆另提供中餐及晚餐,儘管薪水不多,但還算穩定,且有生活自主能力。 可是,疫情爆發後,許多上班族在家上班,減少外食,自助餐生意變差,此時,小雄身心承受壓力,加上未能規律服藥,又再發病住院,失去工作。幸好,小雄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使用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減少忘記服藥之問題,日後病情也逐漸穩定。 相較之下,科技新貴陳先生因具有良好的病識感,瞭解持續用藥的重要性,在首次病發時,就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長效針劑藥物治療,治療效果顯著。赴日工作後,每三個月仍固定返台回診打針順便探望家人,規律治療大幅降低疾病復發機率。 提升治療順從性 專家共識:優先考慮長效針劑 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TSBPN)最新發表專家共識,其中就建議首次發作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可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且應將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列為所有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治療選項之一。 蘇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目前的治療多以口服及長效針劑為主,前者常因忘了吃藥,而讓病情不穩,後者為一個月或三個月打一針,不再因為用藥問題,導致病友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緊張,最重要的是,副作用較少,減少認知功能退化。 在新冠疫情期間,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較為不穩,加上醫院醫療降載,就醫不便,而有些病友也不敢回診,擔心染疫,一旦中斷用藥,就增加復發風險。 蘇醫師指出,健保已給付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確診為思覺失調症的病友皆能使用。建議病友、家屬與醫師多多溝通,選擇個人最佳藥物,穩定控制病情,減少復發,讓思覺失調症患者仍保有工作能力,生活自足,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