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過高就不健康嗎?醫:「低密度脂蛋白」數值才是關鍵!

黃麗珊指出,遺傳、用藥、飲食習慣、疾病都有可能是造成高膽固醇的因素。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膽固醇過高就不健康嗎?膽固醇大致有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體內的含量高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時,血液中的膽固醇會超出細胞所需的量,此時過多的膽固醇會聚集於血管壁上,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台北市聯合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麗珊建議,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維持在70mg/dL以下。 黃麗珊指出,遺傳、用藥、飲食習慣、疾病都有可能是造成高膽固醇的因素,使用類固醇、女性賀爾蒙、利尿劑、避孕藥等等都有可能造成膽固醇的上升。 胖子、瘦子都可能面臨「高膽固醇」帶來的疾病隱憂! 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直太高的話,黃麗珊說明,將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問題,以也就俗話說的,血脂肪會卡在心臟血管壁上,容易造成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心血管阻塞、腦血管阻塞等。有一些年紀大的長輩,一旦血脂肪在腦部卡的太多,也會導致血管性的失智。 黃麗珊坦言,無論是瘦的人還是胖的人,若有高膽固醇問題時,最後他們面臨的疾病風險都是一樣的,瘦的、苗條的人不代表就不會有高血脂,胖的人也不一定會有高血脂,但是胖的人機率比較高;瘦的人可能跟家族遺傳有關,像是有一種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那就是基因上的缺失所造成的。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大於160mg/dL要注意! 膽固醇有分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黃麗珊指出,一般來說都是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若大於160mg/dL,加上高密度膽固醇不夠的話,就要開始積極的做飲食控制、運動來改變生活習慣,並在3個月後再次健檢,看低密度膽固醇有沒有下降。 至於三酸甘油酯,黃麗珊解釋,主要是多糖的手搖飲、啤酒、蛋糕等等會影響人體的三酸甘油酯數字。 低密度膽固醇超過「多少」需要治療? 黃麗珊也提醒,當民眾發現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大於160mg/dL時,要先做飲食、運動改善、生活作息的改善,若在3至6個月後複檢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仍高於130mg/dL,假使本身又是危險族群,包含5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等,就要開始吃藥控制。 黃麗珊強調,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建議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若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則要維持在70mg/dL以下,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標準。

Read More

常見隆鼻手術失敗4大原因,邱大睿醫師:如何挽救與避免?

邱大睿醫師為民眾評估隆鼻材質與手術方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東方人鼻型不若歐美人士高挺、尖翹,隆鼻手術一直是熱門的整形手術項目,但如果民眾對隆鼻手術的需求與認知不夠正確,就會出現隆鼻手術失敗的狀況,星采整形外科診所院長-邱大睿醫師,目前針對業界常見的隆鼻手術失敗原因,整理出4大因素,並且要與大家分享如何降低發生隆鼻手術失敗。 常見隆鼻手術失敗的臨床狀況,邱大睿醫師表示,除了感染發炎,還有外觀上的問題,如假體的歪斜與移動,還有術後植入物邊緣感明顯,以及對整體鼻型美感不滿意,例如:鼻頭過大、鼻頭倒塌、鼻樑過高、鼻翼過寬、朝天鼻等。 之所以會造成上述隆鼻手術臨床失敗狀況,邱大睿醫師依據在業界多年的觀察,歸類為以下這4大類原因: 1.術後感染與發炎 邱大睿醫師表示,隆鼻手術產生感染的機率高於其他手術,這是因為隆鼻手術多半需要放置假體,而鼻腔黏膜本身組織十分薄,而且會持續不斷分泌黏液,無法使用消毒液進行消毒,並維持長時間的無菌狀況,一旦鼻腔黏膜組織稍有受損,細菌即有入侵的機會而引起假體感染。而當感染狀況發生時,就必需將人工假體或植入物取出,待感染問題完全獲得控制,才能進行評估重建。 想要避免隆鼻手術失敗,降低感染,選擇合適的植入物,是非常重要的!而自體肋軟骨材質由於是取自患者身體,則沒有排斥問題,若患者本身有敏感體質,則以選擇自體肋軟骨為佳。 2.醫師專業經驗不足 整形手術有其複雜度與專業度,並非任何科別的醫師都能勝任,一定要由經驗豐富的整形外科醫師執行。邱大睿醫師建議民眾想要隆鼻之前,可以先蒐集隆鼻手術方式與醫師的相關專長資訊,包含醫師的執業年資、案例多寡、擅長手術項目等,並且可以找幾位專業醫師進行門診諮詢,針對醫師提供的手術建議做比較,也可從醫師過往的隆鼻案例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案例,並進一步討論是否適合自己。 3.患者期待與本身條件不足 每個人的臉型、五官比例都是獨一無二的,還有皮膚的厚薄度也不同,邱大睿醫師舉例,帥氣的明星鼻型,套到患者臉上,並不一定協調好看,而且,也不是每一種植入物與手術方式,每一個患者本身的條件都能有操作空間,除了患者要有正確的認知,避免過度的期望外,專業醫師也要清楚明確的告知說明,不能讓患者有錯誤期待,或是勉強執行,這樣才能降低隆鼻手術失敗的機率。 4.術前術後照護未落實 臨床上有些隆鼻手術失敗的案例是與術前術後的照護不足有關的!要避免隆鼻手術失敗,手術前後一定要戒菸,而且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術後也要依照醫師囑咐服用抗生素等藥物,按時冰敷,避免熬夜、飲酒、抽菸、摳抓鼻子、擠痘痘與粉刺,才能讓手術後的鼻部組織順利消腫修復,呈現隆鼻手術的成果。 ▲邱大睿醫師為患者取自體肋軟骨,做為隆鼻手術植入物。 隆鼻手術整形,畢竟是侵入式的手術行為,邱大睿醫師建議愛美人士應該謹慎看待,除了必需在合法立案的專業醫療院所進行,選擇經驗豐富、有美學素養的專業外科醫師評估進行之外,術前也要多方評估,除了尊重專業醫師的評估建議,也要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期待,雙方進行良性溝通,在達成共識規劃手術後,術前術後確實遵照醫囑落實相關照護工作,如此才能將隆鼻手術失敗的風險降到最低,並獲得接近自己預期的美鼻成果。 【醫師簡介】   整形外科 邱大睿 醫師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 現任星采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星采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前馬偕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前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會員 韓國Shimmian診所鼻整形研究員 美國Dr. Dan Mills診所隆乳研究員 韓國BK東洋整形醫院研究員 韓國Doctorsmi整形醫院研究員 專長: 整形外科手術 美胸隆乳手術 眼部雕塑手術 唇鼻雕塑手術 各類抽脂手術 自體脂肪填補 各式微整形注射

Read More

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 無聲新慢性病「骨質疏鬆症」威脅國人健康

(前排左二起)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林啓禎、中央健康保險署李伯璋署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齊聚出席骨質疏鬆症照護高峰論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孫翠鳳與醫界、公衛代表齊聚出席骨質疏鬆症照護高峰論壇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快速增加,由於骨質流失沒有徵兆,所以常被稱為無聲的疾病,許多患者都是在發生骨折後才知道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除了引起併發症,還對個人、家庭、生活品質與醫療花費有巨大影響。為了提高大眾對骨鬆的認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主辦「骨質疏鬆症照護高峰論壇」,攜手醫界、公衛與政府單位,探討如何面對骨鬆骨折風險,評估檢測、積極治療、全面照護,落實「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達到「Stop at Zero」,避免骨鬆骨折,全面提升民眾健康照護。 ▲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 骨鬆骨折發生率高,早期篩檢是關鍵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密度下降、以及骨骼品質改變,進而影響骨骼強度減弱,導致個人增加骨折風險的疾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李伯璋署長指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導致骨質疏鬆患者增加,資料顯示骨鬆髖骨骨折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且每年四成五骨鬆病人會於當年度發生骨鬆骨折」。骨質疏鬆症患者應該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一旦骨折將造成後續疼痛、住院、長期臥床、行動受限等,大大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有鑑於此,提升骨質疏鬆症的檢測診斷及治療,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已成為當務之急。對於高風險的病患,骨鬆藥物的使用有其必要性,署長也指出,「目前健保統計發現,在台灣骨折住院病人,使用骨鬆藥物治療之平均住院天數低於未使用骨鬆藥患者;而未來骨鬆藥物健保給付之方向為將健保資源做最有效運用及如何加速擴增給付」。 長期關注長輩樂齡生活的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也對骨質疏鬆症相當重視,因此成為「骨質疏鬆症照護高峰論壇」重要推動嘉賓,因為身邊長輩與朋友的親身罹病經驗讓她相當有感,於是決心現身說法,發揮自身影響力,號召更多支持者與民眾早期篩檢骨鬆,積極面對以避免骨鬆骨折的情形發生。 談起當前臨床上的新慢性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表示,「三高一低」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低骨密,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疾病,都需要個別化的照護。「尤其是低骨密骨質疏鬆症,常常被忽略,因為骨密度流失要超過30%以上,才能在X光影像中顯示。」因此他致力於提高骨質疏鬆症認知,積極為病友評估骨折風險,提早發現及時治療,並且建議病友可於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計算骨折風險FRAX®及進行後續相關轉介,希望幫助做到「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減少併發症。黃兆山表示,未來學會以推動合理化給付藥物於骨質疏鬆病人,強化骨密度篩檢,以積極治療,減緩中老年失能,提升健康。此外,推動「骨質密度標準化報告」,同時將骨質疏鬆症相關資訊、檢驗、骨折風險評估連結與「健康存摺」進行跨平台資料整合,也是學會未來積極推動的目標。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避免再次骨折 長期於衛生公部門服務的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也提到國民健康署骨質疏鬆防治政策以健康促進預防為優先,以強化宣導民眾建立正確防治識能為重點,持續推動骨質疏鬆預防之宣導,使民眾建立正確防治識能,並透過多元管道提醒民眾在各年齡層都需要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與運動,來建構骨骼健康,以預防骨鬆。而長期推動醫療品質提升的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林啓禎董事長也提醒,具備骨鬆骨折風險的患者,應該及早接受治療,使用具減少骨折療效骨質疏鬆藥物,避免第一次骨折後再次發生骨折,且必須依照病人個別化風險進行管理、定期追蹤,才能真正防治骨鬆骨折於未然。 提醒大家及早預防骨質疏鬆,不讓骨鬆骨折及相關併發症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真正達到「Stop at Zero」,擁抱健康自在人生。

Read More

掌上明珠矮胖晚發育,恐為透納氏症候群作祟!

楊晨醫師指出,透納氏症候群是女性的X染色體出了問題,可能是部分或全部缺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10歲左右小花(化名),很明顯地比同儕矮小又稍胖,似乎與其父母的身材比例有點差距;靠近點看,她臉上痣很多、眼瞼部位像是畫了眼線般;小兒遺傳科醫師也注意到小花的雙手手肘外翻、有漏斗胸。掄起上衣,女孩的兩乳頭也有外擴表現,且脖子看起來稍短且寬……以上描述就是典型的透納氏症候群患者! 不只影響身高,也伴隨其他成長困擾 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院長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楊晨指出,透納氏症候群是女性的X染色體出了問題,可能是部分或全部缺損,「上述患者應該屬於部份缺損的鑲嵌型透納氏症,這類族群不容易被發現;有人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患者,除非等到有生育需求時,才可能被發現。」 在楊晨醫師的門診中,每年約會遇到4、5個類似案例,「透納氏症候群除了會影響身高外,對未來生育功能亦會有影響;如果是典型的少一條X染色體,可能會出現心臟方面的疾病、幼童期也容易感染中耳炎,有甲狀腺低下問題等。」此外,也因為X染色體會影響某些功能,所以臨床發現這類孩子似乎反應比較慢、理解能力與邏輯空間能力不足,也不太懂旁人的臉部表情與神色,「經常被人認為白目,不容易交到朋友而影響自信心。」 ▲楊晨醫師 及早就診治療,可拉回身高找回自信 患者會出現在小兒遺傳科,通常是因為父母覺得女兒的身高一直落後而想知道原因。楊晨醫師建議,如果孩子的身高一年長不到4公分、且與父母的身材不成比例,最好及早警覺並就醫診斷,若能在6歲以前治療,效果最好。 目前國內只要確診為透納氏症候群的患者,有染色體檢測報告,且年滿6歲,即符合健保給付生長激素補充的標準,她提醒,「小朋友的成長是能量不滅定律,理論上會從身高先長,且孩子的身高比例可觀察父母的身高比例,如果發現孩子沒長身高,體重又超標,可以提早讓內分泌或新陳代謝科評估。」 一般來說,一旦確定為透納氏症候群患者,會先以超音波了解孩子的卵巢發育是否正常,也會抽血觀察體內是否有其他問題(如膽固醇、肝指數等),同時予以治療,並開始施打生長激素。施打過程中會需要固定回診,由醫師確定劑量是否足夠、並嚴格監測血糖、體脂肪等數值,同時觀察孩子身高有沒有變化。 楊晨醫師也提醒,基因是不會改變的,及早介入治療,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實質的幫助;但平日的作息也很重要,早睡、營養均衡、多運動等都非常重要。只要掌握治療黃金期,即使是矮小的透納氏症候群患者,也有機會長高!

Read More

吃飯必配手搖飲?當心「這些風險」暴增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劉彥均指出,一般民眾除了固定三餐之外,若是再喝一杯正常冰塊、甜度的750毫升珍珠奶茶,熱量就相當於一個便當,含糖量相當於13顆方糖,都超出成人每日所需的攝取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45歲李先生因工作需要長時間待在烈日下,喜歡以冰涼飲料來消暑解渴,多年來每天都要喝上兩杯半糖紅茶,再加上本身不均衡的飲食習慣,長期累積下來造成身體代謝異常,日前健康檢查後發現竟是糖尿病前期,讓他徹底覺悟,決定先戒除手搖飲,並搭配營養師指導,希望能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三餐加上手搖飲 熱量恐爆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最好的情況是控制在5%以下,以成人每日飲食總熱量2000大卡為例,添加糖攝取不宜超過200大卡,1公克糖熱量4大卡計算,即為每日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約10顆方糖)。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劉彥均指出,一般民眾除了固定三餐之外,若是再喝一杯正常冰塊、甜度的750毫升珍珠奶茶,熱量就相當於一個便當(大約710大卡),含糖量相當於13顆方糖(大約66公克),都超出成人每日所需的攝取量,如果有人一天2杯以上,「那幾乎是爆量了」。 攝取過量糖份 易增心血管風險 劉彥均強調,攝取過量的糖不僅會加速老化、容易蛀牙、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也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三酸甘油脂升高,促使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提升罹患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劉彥均營養師進一步表示,若在短時間內無法戒掉甜飲的味覺滿足感,建議盡量選擇糖份最低的微糖,另外挑選配料時也應該注意,像是黑糖熬煮的珍珠、蜜漬紅豆、砂糖調製的芋泥、蜂蜜蘆薈等,都可能在無形中增加糖份攝取量,若要減少多餘熱量可盡量選擇不加料。 糖危害不容小覷 無糖茶類替代多白開水為主 劉彥均營養師建議,不喜歡喝白開水則可以用無糖茶類來取代,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以及促進代謝,若是想喝奶茶,奶精當中含有反式脂肪,攝取過多容易造成心血管以及身體負擔,建議選擇無糖的鮮奶茶,或以無糖豆漿、牛奶、燕麥奶為基底的飲料,作為補充蛋白質的來源也不失為一項好選擇。

Read More

天氣熱、沒胃口?營養師的「夏季料理法」教你解決食慾不振!

謝藍琪建議,可以透過「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提升孩子進食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夏日悄悄來臨,近日的氣溫也逐漸上升,悶熱的氣候下時常影響胃口與食慾,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謝藍琪主任提醒,氣候的炎熱造成食慾不佳,導致民眾習慣飲用冰涼的飲料,長期上就會有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建議民眾仍要照常3餐飲食。 食慾不佳?涼拌料理+替換主食讓你有好胃口 謝藍琪說明,天氣炎熱吃不下的話可以一些涼拌的方式料理或在烹調上可以加些白醋,主食類也可以替換成綠豆、薏仁、烤蕃薯、馬鈴薯、壽司飯等,蛋白質的補充方面涼拌豆腐、皮蛋豆腐、黃豆、黑豆、毛豆、鷹嘴豆都是非常優質蛋白質的來源。 至於蔬果方面,謝藍琪建議,可以簡單做個蔬果沙拉,加入季節性的水果包含鳳梨、奇異果、百香果、火龍果、芒果等,並加點檸檬後跟生菜沙拉一起拌著食用,醬料上可以用油醋醬替代高脂肪的的美乃滋、千島沙拉醬。 在飲品的搭配上,木瓜牛奶、綠豆沙牛奶、布丁牛奶等等,可以讓民眾得到優質的蛋白質;怕胖的人則可以選用檸檬愛玉、傳統仙草凍。 孩子正餐吃不下?少量多餐搭配「視覺」料理 謝藍琪表示,有些家長們會在非正餐時間,給予小孩子吃太多零食,導致孩子在吃正餐時容易吃不下。因此,若孩子還在國小幼童階段,可以透過「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提升孩子進食效果。 此外,食物的視覺效果也容易影響孩童的食慾,謝藍琪建議,料理上可以搭配海帶、海苔片做一些小裝飾或是把食材、食物包裝成「故事」提升孩童吃飯時的樂趣。此外,不要給孩子們太多的零食,水分也一定要好好補充。 飲品可以顧及健康、解渴功效? 以成年人來說,謝藍琪指出,紅茶、綠茶、烏龍茶或青茶,不加糖的話都可以,但綠茶是生茶比較容易傷胃,建議要在飯後飲用。此外,在目前疫情的情況下,可以把檸檬加入冰塊盒裡,做成檸檬冰塊,或是把檸檬切薄做成檸檬水。至於小孩子也可以飲用檸檬水、麥茶,比較不建議小孩子飲用茶類飲品。 謝藍琪說明,雖然檸檬在味覺上是酸的,但它在經過消化、分解後會變鹼性灰的食物,對身體很好,又可以補充很多維生素C。

Read More

喉嚨痛小心是中標徵兆,中醫教您緩解避免新冠中重症

因病毒感染引起咳嗽、急性喉嚨痛症狀,除了西藥消炎藥這個選擇之外,建議可使用中醫視訊診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期疫情大爆發,很多人感染新冠肺炎常有喉痛,發燒等徵狀。典型的新冠肺炎侵犯人體的路徑往往是從鼻咽與口腔,病毒進入人體後,喉嚨的免疫腺體往往是第一波攻擊標的,這時腮腺與咽喉就開始出現腫脹不適感,吞口水會痛,康涵菁中醫師認為,不管有無快篩或是pcr,先搞定症狀為優先。常見的徵狀包括喉嚨不適、持續咳嗽、喉嚨有異物堵塞感覺,吞口水或進食時感痛楚等。部份患者因此而食慾大減,甚至影響睡眠,使生活品質大幅下降。每當遇到上述情況時,多數人往往第一時間會直接以口含喉糖、鹽水漱口等方式嘗試紓緩喉嚨不適。上述方式確實有些微潤喉效果,但是對於正在發炎的喉嚨,效果是不明顯的。 蜂膠抑制發炎 薄荷幫助舒緩喉嚨刺痛 此時有幾個方法可以先緩解,其中家中最常用的保健品蜂膠,有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適度服用有助舒緩細菌病毒引起的咽喉疼痛等不適症狀。中醫最常用薄荷來改善聲音沙啞的狀況,適度口含薄荷,透過其消炎成分有助緩解喉嚨刺痛、沙啞不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薄荷前最好先諮詢專業中醫師後再使用,才不會因使用過量,而造成頭暈等副作用。 病毒感染引起急性喉嚨痛 中藥助清熱解毒 至於因病毒感染引起咳嗽、急性喉嚨痛症狀,除了西藥消炎藥這個選擇之外,建議可使用中醫視訊診療。康涵菁中醫師分享,中醫緩解喉痛的藥物,包含銀翹散,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對發熱、咳嗽咽痛、屬風熱症狀的喉嚨痛有療效。若喉嚨痛較嚴重,伴有明顯的口乾、便祕等胃熱現象,可用「清咽利膈湯」。如果喉嚨腫痛嚴重,還有發燒、面部腫痛,可用「普濟消毒飲」。對於上焦風熱,甚至是外感時疫病毒者,均可使用。 現在最夯的清冠一號,裡面多寒辛涼解表的用藥,對於發燒喉痛也會有幫助,但是對於痰多久咳,效果就不是太好,康涵菁中醫師建議在使用任何中藥前,務必要諮詢專業的中醫師,透過視訊看診可以清楚地讓中醫師知道您的狀況,比盲目地服用清冠一號來的有幫助,平時如果有喉痛不適,吞嚥疼痛,可以服用下面三種茶飲,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作用,來舒緩不適症狀。 ★桑菊飲 材料:桑葉8公克、菊花3公克、薄荷2公克、杏仁6公克、桔梗6公克、連翹5公克、甘草2公克、葦根6公克。 上述藥材加1000毫升水煮沸後,再放薄荷,轉小火煮5分鐘,去渣後飲用。 ★銀翹橄欖茶 材料:金銀花10克,薄荷5克,橄欖5顆。 作法:金銀花及橄欖加500毫升水煮沸後,再放薄荷,轉小火煮5分鐘,去渣後飲用。 ★甘桔湯 桔梗10公克、生甘草3公克、玄參5克、麥門冬10公克、生地10公克。 作法:上述材料簡單掏洗、瀝乾,加入600cc沸水沖泡,放涼後飲用。 喉嚨發炎不宜食用薑湯、甜食 避免熬夜造成陰虛火旺 康涵菁中醫師提醒,一旦出現喉嚨痛等發炎症狀時,除了依據上述方式對症治療外,為避免發炎反應惡化,也不宜飲用薑湯、吃甜食、零食餅乾等食物,才不會使發炎症狀加重,並立即就醫。至於居家環境,則應盡可能增加室內濕度,才不會因嘴巴吸入大量乾燥空氣,再度造成疼痛。想要減低新冠肺炎的危害,除了勤洗手、避免外邪入侵外;更需要注意的是作息要正常,必須減少熬夜造成陰虛火旺的體質,盡量保持飲食均衡,避免燒、烤、辣、炸等易對咽喉造成刺激的食物,並維持口腔的衛生為佳。最重要的是,如有任何徵兆,請即就醫,中醫can help。

Read More

甲狀腺低下或亢進 含「碘」食物如何選?

吳佩芩表示,甲狀腺患者受先必須了解,自身罹患疾病為「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才不會吃錯食物,影響病情控制。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甲狀腺疾病患者需要特別注意飲食,尤其常對於含碘飲食常充滿疑慮,營養師建議,了解自身疾病為功能低下或是亢進者,再來選擇適合的食物,才不會影響健康又耽誤治療成效。 「碘」為人體必須礦物質 應適量攝取 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吳佩芩表示,碘跟甲狀腺密不可分,碘為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是構成甲狀腺素的重要元素,含碘較多的食物有加碘鹽、海裡動植物(如:海藻、海鮮類)、乳品類、加工食品及醃漬品等。 甲狀腺素參與許多重要的體內生化代謝反應,如蛋白質合成及酵素活性,與胚胎及嬰兒期骨骼發育和生長、腦神經系統發育,認知功能發展等有關,因此適當地攝取含碘食物是必須的。 功能低下或亢進 含碘食物攝取量不同 吳佩芩表示,甲狀腺患者受先必須了解,自身罹患疾病為「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才不會吃錯食物,影響病情控制。例如功能低下症者,可放心補充含碘食品;若因代謝變慢,出現體重過重情形,可進行均衡減重飲食,減緩體重增加;如有便秘,則建議增加蔬果攝取量,主食類選擇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搭配每天飲用 1500-2000cc開水,有助改善便秘情形。 若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則需減少攝取碘含量較高食物,若進行碘 131治療,則治療前後2週應嚴格執行低碘飲食,建議每日飲食中攝取碘的含量建議低於100 微克,並以無碘鹽做為烹調調味料,若外食調味料不易控制,自備為佳;如有體重下降,應增加進食量,同時減少茶、咖啡、可樂等含咖啡因飲品,以白開水取代飲品。 正確諮詢醫師、營養師 勿隨意飲食 營養師最後提醒,碘是人體重要的必需營養素,甲狀腺疾病應徵詢醫師及營養師,提供正確的飲食建議,不要自己隨意執行低碘的飲食控制。

Read More

手肘痛難根治 專家揭「6大常見原因」:你是哪種?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任張尚智表示,雖然手肘疼痛是一個很普遍常見的疾患,但可能是由肌腱、韌帶、軟骨、與神經等不同原因造成,引起的疼痛範圍十分相似,但診斷治療方向卻不大相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醫生,我手痛已經很久了,治療都無法斷根」。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且不少患者抱怨,即便是已做過治療後,仍然反覆痠痛無力。而這個症狀常是因為過度的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動造成。 常見手肘痛 6大原因一次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任張尚智表示,雖然手肘疼痛是一個很普遍常見的疾患,但可能是由肌腱、韌帶、軟骨、與神經等不同原因造成,引起的疼痛範圍十分相似,但診斷治療方向卻不大相同。一般常見手肘痛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手指和手腕動作時往往會使用到前臂的橈側伸腕肌群(entexsor carpi radialis muscle),若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使手腕、手指反覆伸展施力,容易造成伸腕肌群與肘關節外側的肱骨外上髁連結處的肌腱發炎疼痛。 初期多為抓握時會有手肘外側的輕微疼痛,局部壓痛點,接下來疼痛會向下延伸,在做一些動作如肘關節的伸直、彎曲、擰毛巾、提包包或拿杯子等都會感覺不適。 2.    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髁炎): 與網球肘所造成的疼痛相似,只是網球肘疼痛位置出現於手肘外側,高爾夫球肘則疼痛在手肘內側位置。當過度重複性的手腕屈曲或因扭傷拉扯,容易造成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muscle)和橈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Radialis muscle)肌腱與肱骨內上髁連結處發炎。 常見的症狀有手肘內側痠痛無力、握力減少以致無法完成活動手腕、做出抓握力等動作。 3. 橈隧道症候群(Radial Tunnel Syndrome): 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常出現在手肘關節外側下方約4指幅,而並非在網球肘的肱骨外上髁上,但因此兩者的症狀類似,甚至時常同時發生,容易造成在診斷及治療上常常受到忽略。 如過長期手臂重複過度施力、推拉物品、彎曲手腕、翻轉手掌、用力抓握或前臂外側受到撞擊時,都容易使得旋後肌和橈骨之間通道變得狹小而壓迫背側骨間神經,使得手腕翻轉及屈伸時疼痛,甚至蔓延至手指並伴隨著無力的現象。 4. 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 又名尺神經壓迫症(ulnar nerve compression),早期多為小指與無名指麻木刺痛,及肘關節內側痠痛,嚴重時麻痺感會向上放射至肩頸部,若拖延很久,容易造成握力降低,小指及無名指的肌力喪失,肌肉萎縮形成爪狀手。 5. 頸部神經壓迫: 多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退化性頸椎骨刺壓迫。當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時容易造成患側肩頸疼痛僵硬,遷延至上背膏肓處或手臂,也常伴隨患側手臂麻木刺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萎縮。 6. 肘關節發炎: 多出現在中老年人或長期手肘勞動的族群。因手肘關節經過長期活動,容易使關節間軟骨磨損,骨骼相互碰撞,導致手肘關節發炎。 另外其他的亦有可能是因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外傷脫臼、骨折引起的關節結構改變而誘發肘部疼痛。 中醫針灸治療 舒筋通絡止痛 中醫傷科手法則以調整身體整體筋膜,還原骨骼關節結構,讓局部病灶改善,以舒緩疼痛不適。張尚智主任分享, 中醫臨床上可使用針灸治療,以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舒筋通絡止痛。

Read More

後疫情時代來臨 糖友居家照護面面觀

許多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使用針劑類藥品控制血糖,然而不同類型的針劑藥物,作用機轉及原理不盡相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50多歲男性,6年多前罹患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好,引發心肌梗塞住院治療,衛福部立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忠擇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相當喜歡吃滷肉飯,糖化血色素一路飆升8.5%,施打胰島素劑量越來越多,又必須使用腸泌素以降低心血管風險,後來選擇使用複方針劑治療,一天打一次就好,同時兼顧控糖、維持體重,不需要再面對很多針頭,使用後糖化血色素降至6.5%,至今已過2、3年控制非常好,且心肌梗塞也未再發生。 未妥善控制糖尿病 當心引爆多種「致命併發症」 疫情長期無法緩解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需具有正確的居家照護觀念,並且適時尋求醫療資源協助,而「穩定控制血糖」可說是患者最應重視的日常。吳忠擇醫師表示,糖尿病是沉默的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常使患者忽略血糖控制,後續可能產生多種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且這些疾病難以逆轉,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而長期臥床或引發截肢等。尤其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患者若無穩定控制血糖,引發感染及重症的機率更高。 糖尿病患者引起併發症風險究竟有多高?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調查,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糖化血色素為8.5%的族群,另一組則是控制相對較好的族群,糖化血色素為7.5%,利用20年之間比較血糖變化,並調查併發症情形。結果發現,當患者之間的糖化血色素數值相差1,因糖尿病造成相關死亡可下降21%,心肌梗塞下降14%,小血管病變則下降37%,截肢下降41%,顯見血糖控制的重要。 因應疫情!3種適合糖友的「居家照護撇步」 疫情使得糖尿病照護上更加困難,吳忠擇醫師發現,許多患者血糖普遍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得靠飲食調整、運動及服用藥物三種方式。」由於疫情期間患者不敢外出運動,活動量少就會導致血糖偏高;有些患者不敢去醫院,因此沒有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讓醫師檢查血糖控制狀況;甚至有人誤解打新冠疫苗會容易引發患者猝死,吳忠擇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應該要接種完整的疫苗劑量,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吳忠擇醫師藉此提出因應疫情的照護辦法,一是「吃要謹慎」,有些患者想多補充維他命C提升免疫力,因此大量吃水果,但是水果當中含有果糖,反而會讓血糖飆高,應減少食用。另外,端午節即將到來,粽子當中的糯米也容易使血糖升高,盡量少吃。選擇食物上,患者應盡量避免或減少含糖、高澱粉等食物攝取。 二是「居家運動」,吳忠擇醫師說明,要好好控制血糖,運動是不可或缺。在家還是可簡單進行肌力運動,例如:坐下來、再站起來,持續1-2分鐘或10下,就可達到效果;或拿寶特瓶充當啞鈴往上舉,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如果真要外出運動才行,請務必做好防疫措施。三是「按時服藥」,患者務必配合醫師處方、規則服用藥物,並定期監測血糖變化。 許多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使用針劑類藥品控制血糖,然而不同類型的針劑藥物,作用機轉及原理不盡相同。吳忠擇醫師表示,胰島素針劑是補充胰島素類似物,直接幫助患者降低血糖;腸泌素針劑則是有促進胰島素分泌以及抑制胃排空等機轉,也能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隨著醫藥技術進步,胰島素針劑及腸泌素針劑皆有新的發展,臨床上醫師可以依照患者的病況,協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處方,提升整體治療效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