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常備藥選擇+1 醫師:CPC口含錠可做輔助治療

中山醫院小兒科吳其穎醫師提醒,Omicron症狀百變,難以透過特定症狀來判定是否確診。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日台灣Omicron疫情延燒,越來越多人染疫,而許多輕症患者都以居家照護為主。日前藥師公會公告可先備妥六大類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中山醫院小兒科吳其穎醫師表示,常備藥品項目當中,兒童用藥原則上與大人差不多。由於發燒已不是共同症狀,喉嚨痛也成為常見的病症之一,因此也可準備含有CPC成份的口含錠,確診者可以用來舒緩喉嚨不適、減少喉嚨病毒量,降低病毒傳播性;即使非確診者,一天可以含個2~3錠做到口腔殺菌與自我防護。 呼吸道、腸胃道的症狀都有可能是Omicron 吳其穎醫師指出,目前Omicron的症狀百變,症狀與感冒雷同,不僅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也可能會有腹瀉、腹痛等腸胃道症狀,難以透過特定症狀來判定是否確診,若有疑似症狀,建議大家做快篩確認。 常備用藥選擇+1 CPC成份口含錠可以消滅新冠 日前藥師公會全聯會建議一般家庭準備的六大常備藥品,包含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藥及電解質補充劑、維生素B、C。吳其穎醫師建議,除了上述藥品,若民眾擔心喉嚨不適也可以準備一些口含錠,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口含錠也有抗病毒的功能?吳其穎醫師說明,市面上的口含錠基本都有局部鎮痛、消炎的功能,但有新的研究指出CPC(Cetylpyridinium Chloride)成份除了消炎之外,也有抗病毒功能,在過去,常見用於漱口水中,牙醫師在幫病人治療牙齒前,會使用CPC漱口水或是口含錠來減少口腔內的病毒。 吳其穎醫師表示,CPC原本就是廣為人知的成份,它可以對抗細菌以減少口腔內的細菌量,近來因疫情的關係,又有進一步研究發現,CPC可以破壞新冠病毒的外殼「套膜」達99%,並讓病毒瓦解死亡。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攀升,民眾可在家備好常備藥與基本防疫物資。(資料照片) 減少口咽部病毒量 口含錠可輔助治療 口含錠會溶解在口腔中,針對口咽部消炎、殺菌,不過吳其穎醫師提醒,新冠病毒不僅限於口咽部位,病毒也會藏在鼻腔,所以口含錠僅算是輔助治療。 在全球其他已大流行過的國家中,不少國家將CPC口含錠應用於舒緩新冠確診者的喉嚨痛症狀,有些國家將CPC口含錠列為處方用藥,而在台灣民眾則可直接在藥局購買,有些診所也會開立為藥品給民眾使用。 針對尚未接種疫苗的孩童該準備哪些常備用藥?吳其穎醫師表示,其實與跟大人準備的藥物大同小異,像是CPC口含錠2歲以上兒童即可以使用,另外也可以準備常見的感冒藥、腸胃用藥,劑型則可以選擇磨粉、藥水等方便孩童吞嚥,不過家長要特別注意孩童的體重與劑量。同時也提醒,由於有少數特例在病程進展十分快速,因此居家照護時應特別留意自身症狀,尤其兒童應注意食慾、活力、精神三大指標,若有喘、胸悶、嘴唇/指甲發青、意識喪失、抽筋等都應進一步求援。未染疫民眾也勿恐慌,應保持飲食均衡、運動習慣,讓身體維持健康狀態,維持免疫力以對抗新冠肺炎。

Read More

電腦斷層比天然輻射量高5倍 兒童照太多「罹癌機會增」

彭信逢主任強調,從新生兒到青少年,身體器官系統尚在成長,因此對於游離輻射更加敏感,特別是免疫系統、淋巴等組織等都還在成長中,照射到輻射線以後,將來可能產生基因變異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6歲男童,鼻咽部出現腫塊,被誤認為腫瘤,便替他安排頭、頸、胸、腹及骨盆等部位的電腦斷層(CT)檢查,結果在頭頸部發現是正常兒童會有的腺狀體淋巴組織,並非腫瘤,且其餘部位均無異常發現,然而電腦斷層掃描會讓兒童曝露於輻射的疑慮,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小兒影像診斷次專科委員會召集委員、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彭信逢醫師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指出1,兒童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每一次CT掃描,終身約增加0.03-0.05%罹患癌症的風險,且會「逐次累積」,建議若非必要應以其他無輻射的檢查方式替代,如超音波、磁振造影等。 ▲6歲男童鼻咽部出現疑似腫塊。 醫療機構是輻射劑量最主要來源 台灣恐有過度使用情形 每一個人每天都會曝露於輻射中,包括受到宇宙射線等天然背景輻射影響,尤其經常搭飛機的人,背景輻射值就會相對高一點。在台灣,每年每人平均接收1.6毫西弗的天然背景輻射量,除此之外,彭信逢醫師表示,「還有一個主要輻射劑量來源是醫療機構當中的游離輻射檢查工具,如電腦斷層或X光。」小朋友若接受這些檢查,就會提高輻射劑量。 台灣健保制度相當完善,比起其他國家,台灣更有方便安排到這類檢查,因此可能出現過度使用的情形。彭信逢醫師補充,電腦斷層檢查在健保當中有「部分負擔」制度,是指兒童疑似有某種疾病,需針對多處部位進行檢查,仍屬於同一筆部分負擔費用,乍看之下很划算,但是當多部位同時做電腦斷層檢查,兒童接受到的輻射劑量就會大幅增加。 電腦斷層是天然輻射量的4-5倍 X光與電腦斷層都以X射線作為成像工具的能源來源,彭信逢醫師說明,基本上都是使用電子束或陰極射線等,打擊到陽極靶上面,放出X光射線,當X射線穿透物體時,對於不同組織例如人的骨骼、軟組織肌肉等, X光穿透能力不一樣,如果組織穿透能力高,X光穿透會較多;反之,若是組織穿透能力較低的像骨頭就會把X光遮掉,會出現陰影區域,再加上影像重組之後,因組織不同,影像呈現密度就會有所差異,依此判斷是屬於哪類組織與部位,例如腫瘤和正常組織的成像有差別,可幫助臨床醫師診斷。 正常人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約 1.6毫西弗,彭信逢主任表示,胸部X光劑量大約為0.02毫西弗,因此疑慮並不高,但若是傳統的胸部電腦斷層劑量高達7毫西弗,等於是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的4-5倍。 若是多部位檢查,接受輻射範圍擴大,劑量就會更高;若是多次檢查,輻射劑量就會以倍數成長。彭信逢主任指出,不過現今的檢查儀器可以調控劑量,以自動偵測組織接收的劑量來調控輸出的劑量,讓小朋友檢查時可以控制在成人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劑量,約等於2-3.5毫西弗,但是如果一年做多次檢查,仍會以倍數成長。 青少年接受太多輻射恐基因變異 若非必要建議用其他檢查替代 彭信逢主任強調,從新生兒到青少年,身體器官系統尚在成長,因此對於游離輻射更加敏感,特別是免疫系統、淋巴等組織等都還在成長中,照射到輻射線以後,將來可能產生基因變異、癌症機會比成人高,其他像水晶體或甲狀腺等,皆屬於對輻射線較敏感的部位,兒童游離輻射檢查建議慎用。 假設兒童懷疑罹患某種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時,彭信逢主任建議,要思考「是不是一定要接受輻射檢查曝露才能達到臨床診療效果?」其實還有很多替代方式,例如超音波,尤其是新生兒可獲取從頭到腳包含可能病灶範圍、大小、樣態、對器官的影響等重要診斷資訊;其他例如磁振掃描(MRI),可在沒有使用游離輻射的情況下,針對頭、頸、肝臟、骨盆腔、頸椎、胸椎、腰椎等重要部位進行檢查,甚至比電腦斷層成像提供更豐富影像資訊。現今少子化,盡量不讓發育中的兒童接收過度的輻射量,醫療人員也應盡力替兒童的未來謹慎把關。 1.參考資料:What Parents Should Know About CT Scans for Children: Medical Radiation Safety

Read More

多發性硬化症反覆復發 小心神經性傷害累積致失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才剛踏入職場的李小姐(化名),某天在使用手機時突覺視線模糊,本以為是工作疲累所致,沒想到幾天後走路竟出現步態不穩、雙腳無力的現象,嚇得趕緊至醫院就醫,經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起初李小姐強烈否認診斷結果並拒絕治療,後與醫師再三溝通,了解疾病反覆復發可能造成的傷害,才開始接受治療。但因傳統針劑藥物須每兩天施打一次,對出差或旅行都帶來極大不便,向醫師反應後改用新型針劑藥物,僅需每兩周注射一次,大幅提升用藥方便性,且使用至今疾病也未再復發,讓李小姐直呼:「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 好發於年輕族群 患者職場、家庭生活受打擊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在台灣為罕見疾病的一種,全台僅約2千餘名患者,而因該病好發在20-40歲之年輕族群,又以女性比例稍高,患者多仍在職場打拼或正準備步入家庭,人生正要起飛時卻遭疾病打擊,對生理及心理都帶來沉重負擔。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陳致中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因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身中樞神經,包含大腦、小腦、腦幹及脊髓,造成多處神經發炎,而依發炎部位的不同,可能產生症狀也相異。舉例來說,若發炎反應發生在大腦,根據該區域掌管的功能,可能出現手腳麻木、無力及視線模糊等現象;影響腦幹則可能造成複視、口齒不清或吞嚥困難;小腦發炎即有可能導致步態不穩;如發生在脊髓,除雙下肢無力、麻木外,也可能使大小便功能異常。 藥物突破性發展 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 逾八成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疾病處於反覆發作的情形。陳致中醫師提醒,初期疾病發作,緩解後患者常可恢復到原本正常的狀態,不過隨著發作次數增加,即可能造成累積性且不可修復之神經傷害,如失明、平衡失調及行動不便等。因此,降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疾病復發率,是防止患者走上「失能」,並保有良好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所幸在近二十年來,多發性硬化症藥物治療已有突破性發展,可協助減少患者約30-50%的年復發機率。陳致中醫師指出,傳統的針劑藥物不斷改良,從每兩天注射一次到每兩周注射一次,改善用藥方便性;亦發展出口服藥物,讓對針劑有心理負擔的民眾可有不同用藥選擇。然而,因注射針劑跟口服藥物各有優、缺點,患者可於診間與醫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後,再讓醫師針對患者個人情形、疾病發生進程來擬定妥善治療計畫。 避免泡溫泉、激烈運動 體溫上升也可能誘發疾病 因多發性硬化症會於何時、何地再發作不得而知,陳致中醫師提醒,患者切勿因症狀輕微或無症狀出現即擅自停藥。除此之外,也應注意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另有研究指出,太熱的環境可能誘發多發性硬化症,因此患者須避免泡溫泉、三溫暖等活動,過度激烈會使體溫上升的運動也應儘量減少;再來,抽菸是多發性硬化症危險因子之一,因此,對患者來說「戒菸」也是相當重要的保護。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陳致中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因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身中樞神經,包含大腦、小腦、腦幹及脊髓,造成多處神經發炎,而依發炎部位的不同,可能產生症狀也相異。

Read More

硬皮病喘如溺水,竟連肺也「硬」化 死亡率飆三倍

抗肺纖維化藥物的出現,改變過往硬皮病合併肺纖維化患者無藥可醫的困境,蔡英明醫師也呼籲,硬皮病患者應多注意肺部併發症,當發現疑似症狀應儘快與主治醫師反映。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眾逐漸意識到肺纖維化的危險性,但除了肺炎後遺症與較為人所熟悉的成因不明之特發性肺纖維化(菜瓜布肺)外,更須當心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其中,又以硬皮病是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典型自體免疫疾病,高達75%患者會併發肺纖維化(SSc-ILD),根據研究顯示,死亡率會上升3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蔡英明醫師表示,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仍以風濕過敏免疫科為主,但患者應具備常規檢查肺功能和胸腔電腦斷層的觀念,特別是一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疑似肺纖維化的症狀,建議到胸腔內科安排進一步檢查,才能在早期偵測肺部變化,及時搶救肺功能。 15%肺纖維化喘如溺水 抗肺纖維化藥物成功搭救上岸 蔡英明醫師說明,一名70歲硬皮病女性自3年前開始出現咳嗽不止、呼吸困難的症狀,檢查發現肺部有15%面積已纖維化,走幾步路就喘如溺水般難受。然而,由於當時缺乏有效治療藥物,僅能施以藥物緩解症狀,對肺纖維化卻束手無策。蔡英明醫師坦言,正常人可能難以想像什麼是肺纖維化,肺臟會在持續纖維化的過程中喪失正常氣體交換的功能,隨著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不斷惡化,患者將每分每秒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窒息感。上述個案不僅生活範圍只能侷限在住家,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也都要仰賴家人協助。在接受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後,她的症狀獲得改善,如今可以相對輕鬆逛市場買菜,終於不受整日呼吸困難所苦。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蔡英明醫師 3成自體免疫疾病未能及時診斷肺纖維化 一旦急性惡化死亡率高 根據國外統計,約2到3成自體免疫疾病未能及時診斷肺纖維化。蔡英明醫師指出,肺纖維化早期沒有症狀,加上患者對肺纖維化的病識感不足,等到症狀越發嚴重才安排檢查時,肺功能多半已經嚴重受損,且肺部受損不可逆,不斷發炎和纖維化的過程就如同傷口反覆結痂一樣越加惡化。 此外,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的肺纖維化,約近3成會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由於肺部處於極為脆弱的狀態,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刺激誘發急性惡化,導致肺功能以驚人速度下降,這時通常需要接受插管治療,不僅預後不佳,研究也顯示,一旦發生急性惡化,死亡率高達5成以上。因此,及早發現並於患者肺功能還未失去正常機能前積極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呼籲患者應常規進行肺功能檢查,才能監測肺功能變化並及時給予必要的治療。 現階段用於治療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抗肺纖維化藥物,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可以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且根據亞洲族群的分析結果顯示可降低 74% 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也被視為肺纖維化治療的劃時代里程碑。由於藥品在肺纖維化領域的顯著成果,在2020年核可用於治療全身性硬化病有關之間質性肺病患者的藥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為經濟壓力而無法接受治療。所幸,健保署自2021年6月起開放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患者申請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給付,蔡英明醫師也表示,期盼未來能陸續開放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合併肺纖維化的適應症,以嘉惠更多患者。 肺功能檢查常規化 多專科模式完善肺纖維化治療照護 抗肺纖維化藥物的出現,改變過往硬皮病合併肺纖維化患者無藥可醫的困境,蔡英明醫師也呼籲,硬皮病患者應多注意肺部併發症,當發現疑似症狀應儘快與主治醫師反映。此外,肺纖維化多半從下肺葉開始發生,醫師聽診患者的後背下肺葉可以聽到連續性的爆裂音。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將肺功能檢查作為常規項目,每3到6個月安排一次肺功能檢查,當透過聽診發現異常爆裂音時,應進一步以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作更詳細的鑑別診斷。

Read More

靠基因檢測找到轉移乳癌綠洲! 醫籲:不放棄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乳癌病友無論是剛發現病灶或復發、已癌轉移而需要接受治療,千萬不能拖延,一名50歲的女性,因乳房有腫塊就醫,檢查後發現是第二期三陰性乳癌,隨即接受化學治療,三個月後病況穩定,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然而卻不敵癌細胞,在短短的三個月內腫瘤就復發轉移,經醫師建議,透過基因檢測確認屬於PIC3CA基因型態,透過精準藥物治療,目前仍可繼續享受美好人生。 乳癌轉移要注意! 這幾種亞型比例最高 乳癌發生人數持續為女性癌症第一名,國內一年新增接近1萬4千例,且每年發生人口也持續增加,雖然大力推廣乳癌篩檢讓早期乳癌的發現比例有所上升,但仍有3至4成乳癌患者確診已是轉移第四期。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悅詩醫師指出,所謂轉移性乳癌是指癌症離開原發部位,以目前乳癌亞型當中又以HER-2及三陰性乳癌發生轉移機率最高,雖然目前針對轉移型HER-2患者,透過健保給付第一線CDK4/6抑制劑可有效對抗腫瘤,但三陰性乳癌患者則沒那麼幸運。 基因檢測揪出「PIK3CA」基因突變 對症下藥改善生活品質 張悅詩醫師進一步指出,面對較難對付的三陰性乳癌,或是有家族癌症病史的患者,都會建議患者進行全基因檢測,確認自己屬於何種基因變異型態,其中,HR受體為陽性,HER2受體是陰性的病患約佔乳癌病患的6、7成,但這群病患中,約4成的腫瘤細胞帶有一種名為 「PIK3CA」的基因突變。一旦晚期轉移性病患帶有「PIK3CA」基因突變,單純使用化療、荷爾蒙治療等傳統藥物時,效果可能不如預期。目前,這類病患已有標靶藥物PI3K抑制劑等新藥可供選擇,可增加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且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會改善許多。 醫病溝通 跨科別合作對抗乳癌 「面對乳癌轉移,不輕言放棄」,張悅詩醫師呼籲,臨床上遇過許多患者因為害怕治療而不敢就醫,但當前治療非常進步,醫師會跟患者討論最好的治療計畫,針對不同的病況進行個人化治療,且當前乳癌治療已進入跨團隊的合作,能有效提供患者最精準的治療,如想了解更多關於轉移性乳癌資訊,可觀看如下衛教影片https://youtu.be/S587Yh74nGU 張悅詩醫師進一步指出,面對較難對付的三陰性乳癌,或是有家族癌症病史的患者,都會建議患者進行全基因檢測,確認自己屬於何種基因變異型態

Read More

飲食、體重及藥物三方介入早期糖尿病 有望擺脫長期用藥

對於有些年輕患者來說,「施打胰島素會造成體重上升」,也可能成為影響胰島素使用意願的原因之一。莊武龍醫師解釋,正常狀態下胰島素的使用僅會帶來輕微體重改變,並不會持續上升,會發胖多半還是飲食控制不當導致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可能將超過6億人,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也以每年2萬5000人的速度在增加,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慢性病。 有些人一被診斷出糖尿病,就感到灰心喪志,擔心自己一輩子都需要與藥物為伍,別說是治療,就連生活都感到興致缺缺。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皆須終生服藥,基督教鹿港醫院新陳代謝科莊武龍醫師分享,曾有一名患者在接受癌症化療時,血糖飆升至6、700 mg/dL,陷入昏迷後緊急送至加護病房,所幸在第一時間妥善治療,患者身體恢復情形相當良好,至今不僅癌症未復發,持續追蹤血糖值約4、5年,患者血糖已恢復至不需吃藥即可控制的狀態。 「三多一少」 醫籲民眾注意糖尿病早期警訊 要如何早期發現糖尿病?莊武龍醫師提醒民眾注意「三多一少」,當意識到自己開始吃多、喝多、尿多但卻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時,即須提高警覺;另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曾出現妊娠型糖尿病,都是相對高風險的族群,可定時安排抽血,檢查血糖值,以利及早診斷。 其實,早期糖尿病可能透露的警訊遍佈全身,包含常出現在脖子及腋下的「黑色棘皮症」;傷口不易癒合;或因尿液中有糖,造成泌尿道反覆發炎等。莊武龍醫師表示,隨著衛教知識的推廣與觀念建立,現代人對於糖尿病的警覺心相較過去已有明顯提高,拖到症狀嚴重才來就醫的人已是少數,此時,只要調整好生活型態,透過積極飲食、體重管理或是藥物治療,找回穩定血糖並非不可能。 飲食「吃硬不吃軟」 糖尿病患者需改變生活型態 在所有生活型態的調整中,「飲食改變」是最快能將血糖控制下來的方式,然而,莊武龍醫師坦言,有些患者自覺有在控制飲食,直到回診時經醫師一問之下,才發現「方式不對」。以早餐為例,有些患者會說自己吃粥、喝豆漿,吃得很「清淡」,事實上,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型態上較硬的食物相較軟的更為適合,也就是說,吃米飯好過於吃粥。而含糖飲料中的液態糖,攝取後也更容易使患者血糖飆升,如真的想喝飲料,建議仍以「無糖」為主。 另外,「控制體重」也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照護相當重要的一環。莊武龍醫師說,糖尿病患者運動上並無太大限制,但第一型糖尿病或容易低血糖的患者,要注意防運動後的低血糖;另外高血壓若尚未妥善控制,不建議做過度的重量訓練。 及時使用胰島素 減緩高血糖造成之傷害 日常照護做好後,也絕對不能忽略「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莊武龍醫師說明,糖尿病藥物目前以改善胰島素阻抗、補充胰島素及延緩葡萄糖的轉換吸收這三類為主,然而,胰島素可說是其中雖有效但最被「汙名化」的藥物。 在胰島素使用上,患者最常見的疑慮包含恐懼打針;或是因過去傳統治療常拖到需洗腎才開始打胰島素,讓患者誤將「使用胰島素」與「病情嚴重」劃上等號,擔心一打就是一輩子,事實上,及時使用胰島素,可有效避免人體因血糖過高引發的其他傷害。莊武龍醫師提到,當體內血糖太高時,人體代謝機能會受影響,且會使白血球活動力降低,導致身體處於免疫力低下的狀態。除此之外,也可能併發眼睛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等多處病變。 施打胰島素≠會變胖 主因還是「飲食控制不當」 對於有些年輕患者來說,「施打胰島素會造成體重上升」,也可能成為影響胰島素使用意願的原因之一。莊武龍醫師解釋,正常狀態下胰島素的使用僅會帶來輕微體重改變,並不會持續上升,會發胖多半還是飲食控制不當導致。而如患者相當在意,也可選用較新的胰島素,及搭配24小時連續監測的血糖機,在血糖數值上升時精準使用胰島素,有助於降低胰島素的總用量,減緩體重上升的幅度。 早期還能自我修復 擺脫長期用藥並非不可能 莊武龍醫師提醒,「人體就像植栽」,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在出現些微枯萎的狀態下澆水,仍有機會能救回,但等到完全枯萎就可能來不及了。因此,患者如能於早期介入,在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臟細胞還有功能時,即從日常照護及藥物治療上著手,穩定控制病情,擺脫長期用藥並非不可能。

Read More

為什麼女生老愛抱抱?研究:分泌「愛的賀爾蒙」助減壓

當女性和愛的人擁抱時,相愛的情感會讓身體釋放一種賀爾蒙「催產素」,又被稱為「愛的荷爾蒙」,也降低了皮質醇分泌,這種生理反應緩衝了壓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為什麼女生總喜歡和另一半討抱抱呢?「抱抱」不只是單純想要撒嬌、討拍而已!根據《CNN》報導中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擁抱」對女性有很大的影響,但對男性而言,效果並不大。《PLOS One》發表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以76位受試者和伴侶擁抱後「對壓力的反應」,和沒有擁抱另一半的女性相比,擁抱另一半的女性皮質醇(一種壓力荷爾蒙)的分泌有所下降,但男性似乎沒有同樣的效果。 女性擁抱時會產生催產素、降低皮質醇 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Julian Packheiser博士後研究員表示,分泌過量的皮質醇會損害大腦細胞、造成記憶力喪失、憂鬱等情況,但當女性和愛的人擁抱時,相愛的情感會讓身體釋放一種賀爾蒙「催產素」,又被稱為「愛的荷爾蒙」,也降低了皮質醇分泌,這種生理反應緩衝了壓力。而適當、舒適的按摩也會調節交感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當中荷爾蒙的釋放。 為什麼男性卻沒有相同效果?Packheiser解釋,原因可能出在於社會價值觀,許多男人可能認為擁抱是一件尷尬的事,他補充說,但依生物學的角度而言,這也可能和男性、女性對觸覺感受的生理機制差異有關,但不能因為沒有在男性身上發現這種影響,就斷定不存在,只是效果可能很微小,小到沒有被發現。 但並非擁抱就是一勞永逸,須先看見對方的需要 如果你的另一半或親友,面臨了壓力、困境或負面,Packheiser表示,一個簡單的建議是,如果他們同意,就給他們一個擁抱。2018年另一項研究表明,當產生衝突事件後的擁抱,有助於讓人們的感覺變好,臨床心理學家Lisa Damour也指出,「良好的身體接觸可以舒緩神經系統。」 不過還有很重要一點,人們「對擁抱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對某些人來說,擁抱是溫暖的,可以減輕壓力、疼痛,促進親密關係。但對有些人而言,擁抱會感到被侵犯或不自然,甚至可能因此增加壓力,而不是緩解壓力。Damour說,因此最好的擁抱是考慮到對方的感受,要先確認你真的能夠理解另一半的需要是什麼,而不是假設他們需要擁抱,否則會造成反效果。 參考資料:Hugs help women face stress, study says. Men, you are out of luck  

Read More

抬頭挺胸好難!男大生脊椎側彎75度如廁會噴到臉

杜元坤院長提到,脊椎疾病不一定要手術,常見的下背痛透過生活方式改善,如調整姿勢、減重,或藥物、復健治療等有機會可以減緩症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21歲、正值青春活力的男大生,因患有先天性脊椎側彎達75度,從小就只能低著頭走路,由於傾斜彎度過大,站著小便時都會不慎尿到自己的臉,嚴重影響他的人生。3年前來到義大醫院,由院長杜元坤親切的諮詢與問診後,進行脊椎矯正手術,經歷繁雜的手術過程,術後十分順利,而他不但能抬頭挺胸走路,還能吊單槓、打籃球、做仰臥起坐,再也不感到自卑了。 脊椎先天結構異常少見 逾8成為退化性疾病 國人常見的脊椎疾病,僅2成為先天性脊椎結構異常,如脊椎側彎;超過8成是退化性疾病,如骨刺、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造成下背痛。其他少數原因,如老年人跌倒外傷,造成脊椎壓迫骨折,或是脊椎病變,如脊椎腫瘤、脊椎動靜脈畸形。 「脊椎疾病不一定要手術。」杜元坤院長說明,常見的下背痛經生活方式改善,如調整姿勢、減重,或藥物、復健治療等有機會可以減緩症狀;若是保守治療3至6個月,仍有難以忍受的麻痛不適,檢查發現確定是神經壓迫,或是脊椎側彎角度過大,影響生活自理,才會建議手術治療。 脊椎手術範圍大 當心神經沾黏引起後遺症 杜元坤院長補充,上述男大生嚴重脊椎側彎,神經壓迫也相當厲害,為避免傷害神經造成癱瘓,採取2階段手術進行脊椎矯正。此外,考量手術範圍較大,總共涵蓋10節脊椎,且都必須打鋼釘固定,擔心術後發生神經沾黏風險高,建議使用防沾黏凝膠保護脊椎硬膜;迄今3年多了,完全沒有發生任何不適。 他解釋,神經沾黏是自然現象,如同傷口癒合會產生疤痕,但神經沾黏會影響肌腱活動,導致過度拉扯而產生神經疼痛,不少患者術後3個月出現下背緊繃、僵硬,感到悶痛、刺痛、麻痛、脹痛;尤其天氣變化特別不舒服,甚至引起坐骨神經痛,就有可能神經沾黏造成。因此減少破壞的微創手術,可避免不必要的神經及脊椎硬膜傷害。 預防醫學當道!防沾黏凝膠形成屏障、保護神經 杜元坤院長表示,接受減壓手術後,高達9成以上都會產生神經沾黏,尤其老年人臥床時間較長,發生率又更高。「開刀屬於急性醫學,而防沾黏凝膠是以預防醫學的概念先行部屬,不只治療疾病,也能預防未來的疾病」。防沾黏凝膠可均勻分布於神經及脊椎硬膜,形成一道保護屏障阻隔組織發炎反應,有效避免組織癒合過程,產生沾黏而壓迫神經,尤其鈍性的膠狀物質,不但不會產生發炎,還能夠降低發炎反應、防止發炎。 杜元坤院長提醒,脊椎手術前務必與醫師詳細討論,再決定是否開刀,也可以主動詢問如何預防相關後遺症的發生,而術前完整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可避免傷害神經,術後也要記得適當復健、加強核心肌群。

Read More

揮別爆癢日常!異位性皮膚炎生物製劑治療新利器

異位性皮膚炎雖是一場長期抗戰,方心禹醫師呼籲患者,「不要放棄治療,不要認為病不會好就一直忍耐或亂信偏方,現在醫學相當進步,好好就醫治療,醫師會選擇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中餐廚師,罹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從頭到腳高達80%面積的病灶,每天得待在悶熱廚房,總是大汗淋漓,皮膚極癢、刺痛、流血流膿是日常,嚴重影響工作、生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表示,由於該名患者病況太嚴重,一度懷疑是乾癬,因此進一步以皮膚切片證實是異位性皮膚炎。起初以免疫調節劑治療但效果不彰,選擇生物製劑後,病情獲一大進展,原本的病灶幾乎都康復,工作和生活也都恢復常軌。 異位性皮膚炎共病多:心血管疾病、憂鬱症風險較一般人高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超過30萬人,方心禹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多半來自基因遺傳,加上後天環境影響,症狀就是「癢到骨子裡」,發作時患者半夜搔抓、睡眠品質低落,皮膚除了紅腫、起疹,甚至會脫屑、流膿而散發體味,早上起床發現床單血跡斑斑,大大影響到生活、課業、工作、社交關係。其共病如結膜炎、氣喘、過敏性鼻炎、心血管疾病,及憂鬱症風險皆比一般人高,據統計,每4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就有1名罹患憂鬱症,且病友常因治療或身體不適而工作請假或表現變差,對整體社會經濟有一定影響。 怎麼區分嚴重度?醫師:影響到生活就該積極就醫 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可大可小,患者何時該就醫?如何分辨嚴重度?臨床主要以EASI-Score根據體表病灶面積、厚度、流湯流水、搔抓程度等進行分數評估,7分以上為中度,21分以上為重度,但由於評估方式複雜,一般患者難以分辨。另外,病友平時要穩定控制症狀也很困難,即便勤擦乳液、維持環境整潔、控制飲食,或服用類固醇、擦藥等,仍不見好轉、反覆發作,陷入輪迴,使患者常感挫折、放棄治療。對此,方心禹醫師分享簡單的判斷方法,「病友若自覺已經影響到生活,就應積極尋求治療。」 健保給付生物製劑,精準阻斷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炎物質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武器多,方心禹醫師說明,第一階段會以外用藥膏、口服抗組織胺進行治療,若效果不佳,第二階段則以全身性照光治療,若需進入第三階段,則以口服免疫調節劑為主,可降低全身發炎,但因有影響肝腎功能的風險,患者必須固定往返醫院抽血進行追蹤,若患者過程已出現副作用或效果不好,導致無法繼續使用免疫調節劑,則可進一步考慮生物製劑,可精準阻斷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炎物質、激素,快速而長時間地改善不適,且副作用低,可免除抽血監測,安全性高,甚至6歲病童也有合適的生物製劑可使用。 目前,健保已通過給付18歲以上的患者可使用生物製劑,不過給付有其條件:患者必須診斷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且經過第一至三階段的治療後仍未見效果,也就是必須經過照光治療3個月及需口服2種類型的免疫調節劑,且每一種應服用3個月,方能使用生物製劑。對此,方心禹醫師認為,雖給付條件嚴格,但不少患者為能順利使用生物製劑,反而提升穩定治療的意願,「有些原本目標要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反而在第一到第三階段治療就已康復,達到最好的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雖是一場長期抗戰,然而隨著醫學發展,現今的治療武器相當多元,方心禹醫師呼籲患者,「不要放棄治療,不要認為病不會好就一直忍耐或亂信偏方,現在醫學相當進步,好好就醫治療,醫師會選擇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讓異位性皮膚炎長期安全穩定地控制,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確診無法1人1室怎辦?感染科醫師授「居隔4原則」

如無法一人一室,雙方都要配戴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衛浴最好不要共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在新冠肺炎疫情社區大流行之際,確診者與同住家人間該如何互相照應?無法一人一室時該怎麼辦呢?如何觀察確診者是否有中重症的風險?高雄長庚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陳怡君醫師整理「從確診當下到居隔期間照護的『4大原則』」: 【原則1】確診當下,首先要觀察這些症狀 陳怡君醫師表示,「當下確診時,可先觀察自己的症狀,如果屬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如發燒、頭痛、喉嚨痛,可服用症狀緩解藥物,若當下覺得呼吸喘,應先到醫院評估,看是否需要使用氧氣治療。」 若覺得狀況還好,可進行居家隔離,接著確診者要了解自己是否有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條件,也就是有沒有「重症風險因子」,如:65歲以上年長者、有慢性病史(肝病、腎病、心血管疾病等),並尋找擁有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醫療院所,進行視訊門診以取得藥物,並盡量於發病五天內服用,以降低中重症機率發生。 點我一次看:有開設防疫門診且有配賦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醫院名單.pdf 【原則2】居隔期間,留意有無「新的症狀」 陳怡君醫師說明,要判斷居家隔離期間需不需要再次就醫,確診者若有發燒、呼吸喘、胸痛、或家人注意到「意識不太清楚」,需要再就醫。另外,若確診者出現和新冠肺炎無關的疾病或症狀,例如:本身有慢性病的確診者,居隔期間解了大量血便。此時應依照平時的就醫習慣,請確診者在醫護人員訪視時,或以電話聯絡確認是否應再次就醫。有緊急狀況,請撥打119、1922或在地衛生單位尋求儘速就醫,短時間內聯絡不上,就以家中交通工具自行就醫。 【原則3】一人一室為原則 若確診者生活上可自理,將使用過的環境與物品進行清潔、消毒,室內空氣務必流通。陳怡君醫師表示,如無法一人一室,雙方都要配戴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衛浴最好不要共用,或者可先讓非確診者先使用衛浴,確診者最後使用,使用完務必做好清潔,且吃飯分開吃切勿共食。若確診者無法自理,需由非確診者照顧,務必全程配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確診者使用過的物品,室內保持空氣流通,卸除手套後,仍需進行肥皂洗手、酒精等動作。 【原則4】居隔期間常備藥物,使用劑量與頻率: 乙醯氨酚,如普拿疼:陳怡君醫師表示,大家可儲備含有乙醯氨酚的藥物,有症狀時服用,但要注意不能過量,一顆若為500毫克劑量,一天不要使用超過4顆。 抗組織胺:若想針對「流鼻水」症狀時,可購買長效劑型,一天服用1顆即可。 止咳藥:服用劑量(藥水)一天3-4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