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醫師:5招顧好腸道健康

腸道不只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尤其在疫情升溫期間,更要留意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天天蹲馬桶,吃了益生菌、火龍果,卻還是「嗯」不出來?其實便秘不只會影響腸道健康,更有可能導致心情低落、憂鬱! 腸道、大腦會互相影響? 腸道菌叢影響內分泌與神經 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腸道和大腦是會互相影響的,長春藤預防醫學管理陳志銜醫師說明:「人體有所謂的腸腦軸線,腸道裡的菌叢,會影響內分泌和神經,與大腦做聯通、影響人的喜怒哀樂。因此當腸道不健康,也會引發腦部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像是失眠、憂鬱、容易發怒等等。」 陳志銜醫師分享,曾經遇過一位50歲的媽媽,因為解便不順、容易疲累,及皮膚容易過敏泛紅來就診。在一開始先透過微型健檢找出病因,發現主要是腸道較不健康,並且由營養師來評估她的飲食,大約兩周後,不只排便狀況改善,原本的疲累感消失,晚上睡得更好,肌膚也不易過敏了!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陳志銜 留意腸道老化警訊 日常五招顧好腸道健康 腸道不只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尤其在疫情升溫期間,更要留意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一般來說像是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皮膚粗糙、長痘痘等,都是腸道老化的警訊,想要顧好腸道健康,養成腸道好菌,陳志銜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五個日常飲食習慣開始做起。 一、少量多餐 建議餐與餐之間隔四個小時以上,若一直吃,容易造成腸道不適。 二、勿暴飲暴食 吃太快會導致腸道在消化過程中,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以及消化腺液,將大分子的食物變成小分子。當食物滯留在腸道變長,也就導致消化不良。 三、多補充水份和纖維 足夠的水份和膳食纖維可清除腸道不好的物質,加速腸道蠕動,把將小腸的物質帶往大腸最後以糞便排出。像是高麗菜、小黃瓜、燕麥都是很好的天然膳食纖維。 四、少吃加工食品,多運動 加工食品為了要久放,通常會大量添加糖與鹽能幫助保存食物,加上脂肪更形美味,很容易一不小心落入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陷阱。而像是低卡汽水、無糖飲料等含人工甜味劑的食物,這些都有可能會傷害消化系統內的菌叢生態。在運動方面,應每周運動150分鐘,若沒辦法的話,盡量能每天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可透過高強度的間歇運動(HIIT),或是簡單做些核心運動,出去散個步都好,每天動一動,腸道才會健康。 五、定時腸道保健 除了日常習慣的養成之外,想要更有效的代謝腸道廢物、提升腸道健康,可以選擇腸道保健療程,透過抽血檢測、腸道癌症篩檢全面檢視腸道健康狀況,並排除腸道累積廢物,打造健康的菌叢生態。 陳志銜醫師介紹 現職: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老人醫學、慢性內分泌疾病、逆糖管理

Read More

電音雙波拉提正夯! 雙管齊下告別鬆垮、皺紋

醫美診所院長陳諭正,分享近年來風行醫美界的音波、電波拉提療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老化問題也悄悄找上妳了嗎?皮膚鬆弛和皺紋困擾,一直是醫美諮詢的熱門話題,但不少剛開始接觸醫美療程、怕痛的愛美人士們,對於侵入性治療還是會有些顧慮,因此,醫美診所院長陳諭正建議可藉由不需歷經動刀、漫長修復期的音波和電波拉提來找回緊緻輪廓。 造成老化有哪些原因? 膠原蛋白流失:隨年紀增長,皮膚會因為膠原蛋白流失,導致支撐力不足,像是臉部、眼皮、頸部、上手臂或腹部等部位都有可能逐漸出現皺紋及鬆弛,看起來年紀大、沒有精神。 脂肪細胞流失:一般常見於額頭、雙頰及眼周,位於肌膚深層的脂肪細胞被代謝或萎縮後,造成外觀呈現凹陷、下垂。 筋膜層位移鬆弛:位在肌膚深層、皮下脂肪與肌肉間的SMAS筋膜層是一種結締組織,能向上抓住脂肪層、向下抓住肌肉,隨著人體不斷流失膠原蛋白,筋膜層也會逐漸鬆弛、降低拉力,使臉部等處出現鬆垮下垂問題。 拉提免動刀 非侵入式音波、電波正夯 醫美診所院長陳諭正表示,造成肌膚老化的成因有很多,除了上述因素,還有熬夜、紫外線傷害…等,加上現代人生活和手機、電腦密不可分,長時間低頭也容易使臉部、下巴周圍提早鬆弛下垂。 除了平時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勤加保養外,若想達到更顯著的效果,也可透過醫美療程針對困擾部位做改善,像是音波、電波拉提,都是近年來熱門的兩大非侵入式療程。 陳諭正院長進一步說明,音波拉提主要是透過探頭將超音波能量傳遞到深層肌膚,讓想改善的部位因熱刺激達到拉提緊緻,但治療各部位所需的能量都不盡相同,如果打得過深或過淺,都有可能使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會有多探頭供治療使用。 ▲陳諭正院長透過專業諮詢,為愛美人士們提供最合適的療程建議。 音波拉提推陳出新 線性探頭選擇更多元 陳諭正院長說,傳統音波拉提的探頭能量都是點狀(DOT)輸出,現在則有創新的線性(LINEAR)探頭問世,隨著醫美儀器技術的提升,愛美人士們也能針對不同需求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陳諭正院長補充,若想使視覺年齡看起來更年輕,使皮膚緊緻即可達到不錯的效果,像是近期曾有位主持人,因為不滿意自己的下巴輪廓線跟嘴邊肉,因此透過音波拉提來改善,療程後隔天她就恢復日常生活上妝工作,結果不僅讓她在鏡頭前更上相了,同事們也誇讚她看起來更加年輕有精神! 電音雙波保養更全面 術後應注重保濕防曬 此外,醫美診所主治醫師曹智昇也表示,除了音波拉提,同樣擁有多樣化探頭的電波拉提也能改善皺紋困擾,若想讓保養更具全面性,可選擇電音雙波一併解決肌膚問題,在諮詢中醫師會根據個人情況做客製化療程,讓視覺效果達到最接近理想的狀態。 ▲曹智昇醫師表示,愛美人士也可依個人狀況採用音波加上電波療程。 最後,曹智昇提醒愛美人士們,雖然無論是音波或電波,術後都可以上淡妝, 但術後保養也不容忽視,療程後必須勤加保濕和防曬,並避免使用含有酸類、具刺激性的藥膏或保養品,才能讓效果更顯著,也美得更安全哦! ▲曹智昇醫師為愛美人士進行音波療程。

Read More

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不能運動?醫揭心血管疾病術後照護要點

除了對運動有迷思之外,部分患者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之後,會誤解手術的效果,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康復且不再需要用藥治療或回診,在疏於照護的狀況下,面臨心血管疾病復發的結果,尤其心肌梗塞再發作,猝死率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對很多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來說,做心臟血管支架手術可謂救命解方,然而卻有部分病人擔憂運動會影響手術效果,選擇在術後整日臥床不動,結果反而不利於傷口復原。 支架手術後避免整日臥床!醫:適當運動才能維護心肺功能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佳濱主治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術後運動與否應視手術部位和傷口復原程度來判斷,由於大部分心臟支架手術會從手腕處的橈動脈或大腿動脈做穿刺,相較於抽血用的靜脈更容易滲血,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在術後2週內應避免劇烈活動,例如騎腳踏車、搬粗重物等,以防止影響傷口復原 。 林佳濱醫師說明,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想保持健康,適當的復健活動仍不能少,建議患者應該在身體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漸進式地增加運動量,一開始可以選擇散步等較輕微、不影響傷口復原的活動,在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前提下增加運動強度,培養運動習慣才更有利於維持術後健康,而非長時間臥床不動。 如何避免再復發?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控制及預防用藥觀念要正確 除了對運動有迷思之外,部分患者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之後,會誤解手術的效果,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康復且不再需要用藥治療或回診,在疏於照護的狀況下,面臨心血管疾病復發的結果,尤其心肌梗塞再發作,猝死率高。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次級預防」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觀念,除了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年紀、家族遺傳、肥胖等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要注意之外,通常也會建議患者應配合醫師處方使用必要的預防用藥,「例如乙型阻斷劑、抗血小板藥物等,目前國內外已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這些藥物對次級預防的病人非常重要 」。 林柏霖醫師強調,診間常見患者在對預防用藥抱持疑慮,認為手術後症狀好轉便不必服藥,但其實預防用藥的概念就好比買保險、保養一樣,目地在於降低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呼籲患者術後應遵照醫囑保持規律用藥的習慣,停藥與否仍須視主治醫師評估決定。 預防治療目標依風險評估 原則上低密度膽固醇值越低越好  以心血管疾病常見原因高血脂為例,醫師會依據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度,即病人當下身體狀況,來評估預防治療的目標。林柏霖醫師說明,一般人的壞膽固醇目標值應低於130mg/dL,但如曾做過心臟支架手術、具其他心臟病史或糖尿病史的患者則應至少降至70 mg/dL。若符合多種風險因子,如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等,就須將壞膽固醇控制至55 mg/dL以下 。當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越高,原則上就應將壞膽固醇控制越低,醫師會依患者的整體風險來設定適合的治療方針。 術後預防除了飲食控制 抗血小板用藥也應注意胃出血副作用 簡而言之,壞膽固醇數值越高,病人再復發的風險就越高。林柏霖醫師表示,由於膽固醇數值20-30%與飲食相關 ,故心臟支架手術之後肉類、油炸食物和內臟類盡量避免。此外,目前常見的用藥多以降血脂口服藥史他汀類(Statin)為主,多數患者藉此將壞膽固醇數值降低四至五成,然而有部分病人在提高口服劑量後仍無法達標 ,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以降膽固醇針劑進行治療 。 至於放置過心臟支架的患者,林佳濱主治醫師也解釋,一般會建議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次級預防,其中台灣最常見預防用藥為阿斯匹靈,亦可搭配輔助的抗血小板藥物,做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不過,因部分患者在使用阿斯匹靈後會出現胃潰瘍、胃出血的副作用,因此若治療期間感覺消化道不適,應與醫師討論安排消化道潰瘍診斷,視情況更換出血風險更低的治療方式。 術後照護應遵循醫囑、規律飲食、維持運動 除了術後1-2周的傷口保養之外,由於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病,長期回診治療、規律的飲食及用藥必不可少,治療期間保持醫病雙方的溝通,提出自身對治療的期待,若對藥物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向主治醫師諮詢,避免長期抱持錯誤的照護觀念或自行停藥,才能將心血管事件再發生的機率降至最低。

Read More

及早篩檢! 7成肺癌初診已晚期 AI技術快速精準揪病情

陳震宇副校長研發團隊合影,左起張資昊資訊長、許明暉數據長、陳志榮教授、陳震宇副校長、黎阮國慶老師、蕭世欣主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肺癌堪稱「新國病」,根據最新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顯示,肺癌第一次診斷為晚期比率將近七成,兩年平均存活約15%,惟有早期篩檢才有機會提高預後。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陳震宇教授表示,現今科技越來越進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肺癌臨床智能決策輔助系統」,於診斷、治療及預後的決策,透過導入AI技術,更快速且完整評估患者狀況,有效提高診斷正確性,並精準治療,提升存活率。 7成患者第一次診斷已「晚期」 突顯早篩重要性 醫界觀點一致認為,肺癌在十大癌症中,發生率高居第三,五年致死率最高的也是肺癌。肺癌早期並無症狀,且台灣約7成患者,第一次診斷時已「晚期」,陳震宇副校長說明,晚期的意義是不能開刀,只有早期才能開刀,因為晚期開刀並不會存活更久,因此需進行輔助療法,例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及標靶治療,若藥物無法有效治療,患者必須選擇進行臨床試驗,嘗試新藥。 傳統胸部X光、電腦斷層 仍有死角與困境 陳震宇副校長表示,「早期肺癌可能毫無症狀,這是診斷的困境。」一般人健檢時,會照胸部X光,但若是對於早期肺癌診斷率偏低,尤其是「毛玻璃狀病變」,X光基本上看不到。另外,心臟與肋骨可能會擋住一部分肺臟病灶形成死角,但是胸部X光在健檢仍然有其角色,可同時評估心臟大小,肺感染等。 因此,現今肺癌篩檢,大多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速度極快,約十秒鐘可掃描完畢且無死角,跳脫傳統症狀學限制、如醫師聽診及胸部X光的困境。然而,陳震宇副校長表示,由於肺部LDCT檢查將會產生約300多張約1毫米厚的影像,跟頭髮一樣細,大量影像相當考驗醫師眼力,因為肺臟有許多血管,呈現許多小點,有時會誤判成結節,產生假陽性,使病人後續做不必要檢查。」 ▲陳震宇副校長(左二)2021年度未來科技展 北醫導入AI技術 快速精準判斷基因變異、良惡性等 肺癌必須早篩,應使用最有效率的診斷工具,以及提高診斷正確性,避免假陽性。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發展「肺癌臨床智能決策輔助系統」,於幾秒鐘內從300多張影像中,精準揪出結節位置,同時亦以3D立體的方式,描繪結節邊緣。陳震宇副校長指出,「使用放射組學(radiomics)技術,原先影像呈現的結節可以被擷取出成千上萬點的資訊,再加上系統已經有4-5千例肺癌病人分析影像做組學比對,可進行AI機器學習訓練,以自動判斷患者肺節結是否為惡性。」 陳震宇副校長進一步表示,近期研發的軟體,甚至可判定影像所觀察到的腫瘤是否有致癌基因突變。末期患者不能開刀,通常先尋求化療或標靶藥物,讓腫瘤縮小到一定程度後開刀,有機會延長壽命。尤其標靶藥物,需先將癌組織進行腫瘤基因分析,找出基因變異,大多數患者中,最常見為「EGFR基因突變」,找出EGFR突變非常重要,因為有較多可以選擇的藥物進行「精準治療」。而LDCT導入AI技術,有七成五的機會揪出基因突變;良性或惡性為八成;九成可逮到肺癌位置。 AI也可幫助醫師評估患者後續的追蹤,陳震宇副校長表示,結節可能會出現癌變,而每一個結節大小不同,根據美國放射學院提出Lung Rads指引,將結節大小進行分數評估,若為2分,絕大多數是良性,一年追蹤一次即可,若進展為4,可能要每三個月追蹤一次或進行切片檢查。但對醫師而言,除了要有好眼力,醫師也無從預測是否該腫瘤是否為EGFR基因突變型。另一方面,每個醫師對Lung Rads 瞭解不同,可能造成不同的建議追蹤期程,尤其分數判斷非常複雜不易評估,對此,北醫所研發的AI軟體,可自動計算Lung Rads分數,提升效率與精準度。 有效提升診斷正確度與精準治療 幫助醫病進行醫療決策 陳震宇副校長表示,「肺癌臨床智能決策輔助系統」可協助臨床醫病進行治療決策,其實北醫AI不只運用於LDCT,另外可透過上千筆資料大數據、基因庫等,預測患者存活率,甚至可透過大數據預測肺癌腦轉移機率,再使用腦部MRI檢查,讓患者及早獲得適切藥物抑制腦轉移。 然而,未來AI會不會取代醫生呢?陳震宇副校長說明,「AI也會犯錯,可能會診斷得太超過,讓病人做不該做的檢查,因此最後決策仍是臨床醫師與病人討論,所以AI絕對不會取代醫生,它是用以提供資訊參考或有根據性的提醒,提升診斷水平、增加效率,導入AI技術,可相當地改善、加速與促進診斷和治療的能力」。

Read More

亞洲首家藝術醫院 用『美』撫慰孕婦焦慮的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調查顯示,高達9成以上的準媽媽在妊娠晚期容易出現焦慮心理,而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其實會影響胎兒的大腦皮質發育,並增加嬰兒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因此提供一個可以降低準媽媽焦慮心理的環境、服務及軟硬體設備,成為醫院及專業醫師的新課題。 一條龍完整服務 孕婦生產免擔心 璟馨婦幼醫院創辦人兼院長林錦義醫師表示,準媽媽們的焦慮往往來自於沒有安全感,因此有別於過往婦幼醫院或診所冷冰冰的印象,現代的婦幼醫院透過空間及藝術的點綴,增添了家的溫度,讓準媽媽來到醫院就像回到家一樣,藉此撫平準媽媽們內心的焦躁與不安。 林錦義醫師補充,完善的婦幼醫院,有助降低準媽媽們出現身心方面的不適。透過一條龍的專業服務,可以讓孕婦從懷孕、待產、生產甚至到術後照顧,都有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協助,減緩準媽媽的心理焦慮,並讓孩子平安出生。 ▲林錦義醫師提醒,孕婦產前難免會比較焦慮,建議家人可以多多陪伴,並配合醫師定期產檢,相信可以順利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產後傷口好焦慮 新型醫材助無痛不留疤 璟馨婦幼醫院婦產科林彥昇醫師指出,產後傷口疼痛及術後傷口修復問題也是孕婦們產前焦慮的因素,而自然產的媽媽在胎兒出生時,難免會造成會陰部有一些撕裂傷,通常婦產科醫師都會直接替媽媽縫合,返家後若擔心傷口裂開的話,也建議可以搭配水性的敷料來加速傷口癒合;剖腹產的部分,除了傷口癒合的問題外,媽媽們也會很在意疼痛問題,因此現在有新型的長效型止痛針可供選擇,讓媽媽們在生產後不會因為傷口留疤及疼痛而影響正常生活。 醫師們提醒,孕婦在接近臨盆時,心理及情緒方面對於孩子的出生及未來的生活改變難免會比較焦慮,建議家人可以多多陪伴,或與專業護理人員溝通,並配合醫師定期產檢,相信可以順利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林彥昇醫師表示,產後傷口疼痛及術後傷口修復問題也是孕婦們產前焦慮的因素。

Read More

主動脈出問題如同死神上門 黃金救援期分秒必爭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過去總認為心血管問題中屬「心肌梗塞」最危急,然而近幾年隨著不少政商名流及知名藝人傳來因主動脈剝離而不幸離世的噩耗,主動脈疾病的危險性也才更為人所知。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說明,主動脈作用就像「高速公路」,心臟每次收縮時,將血液經主動脈向上輸送至腦部;向下流至全身,所有器官,甚至四肢末端的血流供應,都是這條高速公路的分支。而當主動脈出現問題,就會讓血流交通大打結,在短時間內影響身體正常機能甚至致命,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問題即為「主動脈剝離」及「主動脈瘤」。 造成器官缺氧 A型主動脈剝離每小時增1%死亡率 要說主動脈剝離有多可怕,郭姿廷醫師形容,可以把它想像成災難片中常出現,「高速公路出現裂縫」的場景,上面正在行進中的車子不是掉落不然就是被迫停止,血流也是一樣,當主動脈發生剝離,血液即會脫離正軌或無法流通,導致器官缺血、缺氧。 依剝離部位可分成A、B型兩種主動脈剝離,危險性及相應之治療方式皆不大相同。郭姿廷醫師說明,發生在靠近心臟位置的叫做A型主動脈剝離,發作後每隔一小時即增加1%死亡率,而該部位因承受血液巨大衝擊力,缺乏適當置放支架的位置,也難以穩固固定支架,故一般多使用傳統開胸手術;若為發生於其他位置的B型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破裂,才會有微創手術的選擇。 簡單來說,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藉由將發生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的部位切除,置換一段人工血管來治療;而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則是在鼠蹊部切開2公分的傷口,用導管伸入股動脈,放置主動脈支架,支架可以替代已破裂或剝離的血管當成通道,以讓患者血液重新流通,因其手術傷口小、所需手術時間短、恢復速度較快,臨床上多建議年長患者施作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也可避免傳統開胸手術需全身麻醉的風險。 主動脈瘤:血管膨大、脆弱 破裂即體內大出血 那什麼叫做主動脈瘤?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柏霖解釋,主動脈瘤並不是癌症,所以不是主動脈長出瘤狀物,而是血管老化或本身結構比較脆弱,經血流不斷沖擊後像吹氣球般擴張,以致血管直徑超過正常值之1.5倍,導致血管壁逐漸變得脆弱,隨時都有破裂的可能,而又依其發生位置分為「胸主動脈瘤」及「腹主動脈瘤」。 陳柏霖醫師表示,一旦胸主動脈瘤破裂,因該部位血管外面缺乏包覆,瞬間出血量會非常大,甚至可能來不及送到醫院就猝死;而若為腹主動脈瘤破裂,因腹部有其他軟組織可能將血管破裂處包覆住,出血量可能相較之下沒那麼多,所以若民眾一感到腹部劇烈疼痛即立即送醫,還是有救回的可能性。 哪邊痛?怎麼痛? 請明確敘述症狀助醫師及時判斷 無論是主動脈剝離還是主動脈瘤,除提高警覺、及時送醫之外,還有一點極為關鍵的就是患者「主述症狀」。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泰位提醒,若意外不幸發生,民眾需儘量記住或記錄下一開始不舒服的感受,如主動脈剝離常為撕心裂肺的疼痛,從前胸痛到後背。 陳泰位醫師強調,現今急診科醫師皆受過相當專業的訓練,對於主動脈剝離這類急性疾病有很高的警覺心,但前提是患者必須給予「足夠的資訊」。尤其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治療的時間每分每秒都相當珍貴,醫師收到的主述症狀越明確,越能及早安排後續一連串治療,提升存活機率。 隨時做好準備 人人都應提高「主動脈剝離」警覺 在與死神搶命的過程中,「正確診斷」非常關鍵。郭姿廷醫師分享,曾遇過一名患者,突如其然在路上暈倒而被緊急送醫,起初診斷為中風。然而,確定要進行中風取栓手術,並進行進一步電腦斷層診斷後才發現中風是由「主動脈剝離」所引發,兩種情況手術方式相異,遂緊急送至台北榮總動刀。不幸地是,輾轉轉院的過程冗長,讓患者錯過腦部灌流黃金期,雖最後成功救回一命,但恢復情形相對較差,遺留下永久後遺症。 因此,醫師們提醒不論是民眾還是急診科醫護同仁,永遠心裡都要有一個「是不是主動脈剝離?」的警覺,才能及時進行正確的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柏霖、主治醫師陳泰位、主治醫師郭姿廷

Read More

躺平也喘小心心臟已衰竭 及早治療瓣膜問題遠離猝死

陳紹緯醫師分析,主動脈瓣主要以侵入性治療矯正結構異常,利用外科手術或經導管方式置換瓣膜,但有時心臟問題不會僅出現瓣膜上,也會在主動脈血管上,問題複雜就必須依賴外科手術一併處理。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隨著國民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器官隨著老化也會退化,面臨到的健康問題卻越來越多。維繫生命的心臟,每天賣力打出7000公升的血液到全身,當中的瓣膜更是心血管的守門員,把關血液在心臟中進出不逆向,但若心臟瓣膜出現問題,可能使血液在心臟中逆流或無法通行,導致心臟受損。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是二尖瓣膜及主動脈瓣膜,若未在前期介入治療,待瓣膜狀況惡化,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最終導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二尖瓣常見逆流 主動脈瓣常見狹窄 瓣膜出現的問題有許多種,陳紹緯醫師舉臨床較常見的說明,主動脈瓣常見問題為狹窄,除了先天性心臟病造成的狹窄,其他因老化、鈣化等後天因素造成主動脈瓣狹窄,多半會在七、八十歲出現症狀,也因為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變小,無法順利將足量血液送出到全身;二尖瓣常見問題為逆流,成因眾多,因此涵蓋的好發年齡層也更廣,如退化脫垂、心內膜炎感染、缺血性心臟衰竭、等,都可能造成二尖瓣關不緊,使得心臟內會有血液逆流的問題。 未及時治療恐心臟衰竭 及早治療搶救心臟功能 雖然致病機轉不同、發生年齡層不同,不過若未及時治療,產生的症狀卻有許多雷同。陳紹緯醫師表示,無論是瓣膜關不緊(逆流)或打不開(狹窄),持續未改善都可能邁向心臟衰竭一途,心臟功能開始衰退,便會出現胸悶、運動很喘、不運動也喘、暈倒等症狀,若是連躺平休息都覺得喘不過氣,心臟功能都可能已經非常差!若此時才治療,不僅功能無法完全恢復,也會大大增加手術風險,增加心律不整、猝死等併發症危機,使死亡率上升。因此必須在症狀不嚴重,甚至無症狀時就開始介入治療。 ▲陳紹緯醫師提供 結構異常無法靠藥物改善 二尖瓣靠修補、主動脈瓣靠置換 瓣膜主要為結構性異常,無法以藥物治療,藥物僅能緩和症狀、減緩心臟衰退的速度。兩種瓣膜的治療方向不同,陳紹緯醫師分析,主動脈瓣主要以侵入性治療矯正結構異常,利用外科手術或經導管方式置換瓣膜,但有時心臟問題不會僅出現瓣膜上,也會在主動脈血管上,問題複雜就必須依賴外科手術一併處理。此外,建議八十歲以上長者或高風險病人則以經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為優先。 較嚴重的二尖瓣脫垂,則建議以外科手術修補為優先,保留自身組織的長期手術結果最為理想,且併發症低、存活率高,不適合修補者才建議更換瓣膜。陳紹緯醫師補充,牙周病,免疫力較差如洗腎病人,或是先天瓣膜異常患者,細菌可能經由血管進入侵蝕瓣膜,造成感染性心內膜炎,此類心臟瓣膜缺損,需先施打抗生素治療,若過於嚴重或治療無效,就必須手術將感染處切除並常需置換新的瓣膜。 ▲陳紹緯醫師提供 生物瓣膜成未來趨勢 使用年限拉長、生活品質高 若需要進行人工瓣膜置換,主要分為金屬(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選擇的關鍵在於年齡與個人意願,國際治療指引認為未滿五、六十歲的年輕人以金屬瓣膜為主,因其使用年限最長,但同時也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避免產生血栓。而生物瓣膜的使用年限一般為十至十五年,依個人體質等因素會影響其使用年限,因此建議年長者選擇使用牛心包膜或豬心製成的生物瓣膜。他也提到主動脈瓣目前主流為牛心瓣,而二尖瓣部分,則有最新研究顯示新一代豬心瓣膜使用年限更長,實際該如何選擇,請與專科醫師交流討論實際狀況後決定之。 雖然指引中建議年輕人選擇金屬瓣膜,但陳紹緯醫師坦言,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相當麻煩,如拔牙需住院、不能從事容易受傷的高危活動、飲食需忌口等,因現代人越發注重生活品質,因此年輕人傾向選擇生物瓣膜也逐漸增加,尤其臨床中偶會有年輕女性病患有生育需求,但因服用抗凝血劑有致畸胎的可能,也會改選擇生物瓣膜。「生物瓣膜是趨勢,一定會越來越多人選擇。」陳紹緯醫師表示,因新一代瓣膜使用年限會越來越長,置換及二次手術的技術也會更進步,民眾如有置換瓣膜的需求,可以與醫師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Read More

乾癬治療觀念大翻轉 積極控制掌握新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乾癬是一種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身上皮層過度生長,導致全身從頭皮到四肢反覆出現紅色斑塊及皮屑。不僅搔癢不適,也易因明顯表徵病灶造成社交、職場生活大受影響。現年近50歲的病友林小姐(化名)分享 ,自己的弟弟於19歲確診乾癬,持續接受多種治療後,卻因藥物引發肝腎功能異常,於40歲時不幸病逝。因此,當發現自己身上也開始出現銀屑時內心相當恐懼,即使病發也不敢亂投醫,擔心跟弟弟走上相同的路。 中重度乾癬患者治療成效受限 生物製劑助改善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指出,過去多數乾癬患者就醫意願不高,原因是認為西醫「治標不治本」或對於類固醇有極大恐懼感。但雖自體免疫疾病現仍難以「斷根」,還是可以藉由緩解病灶來讓患者重拾生活品質。而除類固醇之外,後來也陸續出現其他傳統治療方式,如局部照光、外用藥膏及常見口服藥物(A酸、免疫調節藥及免疫抑制劑)等。 然而,鐘文宏部長坦言,對於中重度以上患者,傳統治療成效仍受限,且若患者體質特殊,亦可能產生口乾舌燥、肝腎功能受損或白血球數量低下等副作用。所幸,近幾年全球醫學快速發展,生物製劑的出現,打破了乾癬治療長期面臨的僵局。 生物製劑副作用風險低 病友重獲溫馨家庭生活 鐘文宏部長說明,生物製劑可協助從致病機轉上游端抑制異常基因表現,在改善乾癬病灶同時不致影響全身免疫系統,且因其多透過針劑進入人體,較不易傷胃,亦不需經肝、腎代謝,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因此越來越多乾癬患者選擇使用生物製劑治療。 病友林小姐說,自己加入的病友群組,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人在討論生物製劑,她也因此鼓起勇氣就醫治療,沒想到使用生物製劑後病情很快地好轉,困擾自己將近20年的銀屑現在已近乎消失。林小姐表示,有一次女兒跟自己說:「媽媽,以前你還沒治療好時,情緒都好敏感,我們跟你講話都要很小心,怕傷到你。」這才發現乾癬不僅讓自己生活不便,也連帶影響整個家庭的氣氛,當病情獲穩定控制後,家人之前感情比以前更緊密了。 健保給付條件多 需為中重度且經傳統治療無效 雖生物製劑改善了傳統治療遇上之困境,但並非所有患者都能負擔自費金額。鍾文宏部長指出,目前健保對生物製劑使用有以下條件,需經國際標準(Psoriasis Area Severity Index,PASI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判斷達中重度以上程度,且經多種傳統治療三個月以上無效或無法耐受其副作用才可申請。 鐘文宏部長提醒,在傳統口服藥物使用劑量及服用方式上皆需特別注意,曾有患者用藥錯誤,來急診就醫時白血球功能已極度低下,因此務必要遵從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追蹤,才不至於再申請健保前搞壞身子。 乾癬不治療 小心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另外,鐘文宏部長說,乾癬若未經妥善治療,除造成表徵病灶外,也會因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併發乾癬性關節炎或三高、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並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民眾切勿因聽信坊間流言而擅自斷藥,也須按時回診,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地溝通,以利妥善控制病情。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指出,過去多數乾癬患者就醫意願不高,原因是認為西醫「治標不治本」或對於類固醇有極大恐懼感。

Read More

月經來頭就痛 專業女中醫教你私房秘招不藏私

《黃帝內經》中提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是體內正氣虛弱,外感就容易侵犯我們身體,因此民眾平時就要有規律的作息,並且切勿讓自己過度疲勞或是睡眠不足,才能好好養好體內之氣,就較不會受到一點外邪就導致頭痛發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女生經期頭痛,中醫又稱之為「經前外感」;原因和女性經前荷爾蒙改變,易受到外在風邪影響導致。中醫師吳宛容分享,門診碰到不少女性常會反應,自己在月經來前一週特別容易頭痛,也就是月經前身體的抵抗力變差,受到外在風邪影響、入侵,通常最容易發生在氣虛體質的女性身上,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身體元氣不足時,就會表現出來。這類體質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在經期前會感受到抵抗力下降、身體活動力減退,以及精神不振、氣短懶言、語音低微等反應。 經期耗氣血 做好保暖、護住陽氣避免頭痛 每個月的月經對於女性身體來說都是一個大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氣血及能量來完成。而氣為血之帥、為氣之母,氣血經常並存,當婦女有氣虛體質問題,導致氣不足時,血自然也容易因此虧虛;使人體對於外界風濕寒等邪氣的防護力降低,而容易出現頭痛症狀。 首先日常生活做好保暖工作、護住身體的陽氣非常重要。吳宛容指出,做好脖子、肩頸、上背部的保暖,就是很好的自我保護方式。因為,人體的脖子上有風池穴、風門穴和風府穴;肩頸有肩井穴;而背部則有天宗穴,都是寒邪最易入侵的門戶。尤其是,背部主督脈,身體五臟六腑的穴位幾乎都匯聚於此,可謂是人體將陽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的關鍵樞紐。 按揉四穴道緩解疼痛 疏通氣血、通則不痛 可以直接根據疼痛的位置來做按揉,同樣也有助於疼痛的緩解。吳宛容說明,中醫認為頭部有許多經絡所過,像是前額區屬陽明經,顳側則屬少陽經,後頭頸部屬太陽經,巔頂則屬肝經和督脈共同所管。因此,無論按壓對應經絡的近端或是遠端穴位,都能夠達到疏通氣血,通則不痛的作用。前額頭痛可以按合谷穴,顳側頭痛則可以按壓外關穴,後頸部則可按壓天柱穴,巔頂頭痛則可按壓太衝穴。每次按揉可持續5-10秒,以痠脹為度。 1.合谷穴找法:把拇指食指併攏,虎口處肌肉隆起處即是穴位,按壓方向偏向食指,會有痠麻脹痛的感覺。合谷是手太陽大腸經的原穴,能疏散風邪並通絡止痛。 2.外關穴找法:外關位於前臂背側,手橫紋上三橫指寬處,尺骨與橈骨之間即是穴位。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具有祛風清熱的作用,且能疏通經絡的瘀滯。 3.天柱穴:天柱穴位於後頸部正下方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後頸疼痛僵硬,並有提神醒腦的作用。 4.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背側,在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的凹陷處即是穴位。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清利頭目的作用。 正氣虛弱、外感侵犯 作息規律勿過度疲憊 《黃帝內經》中提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是體內正氣虛弱,外感就容易侵犯我們身體,因此民眾平時就要有規律的作息,並且切勿讓自己過度疲勞或是睡眠不足,才能好好養好體內之氣,就較不會受到一點外邪就導致頭痛發作。吳宛容建議睡眠時間大約7-8小時,一旦睡眠過長會影響血清素分泌,當血清素水平降低會減少腦中血液的流動,便可能引發頭痛。除此之外,天冷時出門也盡量要戴帽子或是圍巾,做好頭部以及頸部的保暖,阻斷外邪侵犯的管道,也是顧護正氣的方法之一。 少吃加工食品、醃製品 咖啡因攝取過多頭痛加劇 飲食方面最好避免加工食品、醃製品以及食品添加物為妙。像是雞精、味精中含有谷氨酸鈉,會過度刺激神經細胞受體,造成頭痛發生;醃製食品中含有酪胺,易使血管收縮,同樣可能引發頭痛。吳宛容表示,許多人頭痛發作時會仰賴咖啡來止痛,事實上適度的咖啡因的確可以達到止痛效果,然而若攝取過多可能會讓原本緊張的肌肉更趨緊繃,加重頭痛的現象,更糟的是,若長期依賴咖啡,也可能產生咖啡戒斷症,一旦停喝咖啡,頭痛反而會發作得更加厲害,因此最好還是找出造成頭痛的根本原因才是解決之道。 最後,要提醒大家,現代人很常使用3C產品,但卻容易忽略到螢幕的亮光會刺激腦部,也可能會誘發頭痛,尤其使用的越頻繁,越容易引發頭痛,不得不防。

Read More

輕熟女手腳卡關十年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李武寬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非「不治之症」,治療上已有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可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40歲的莉莉長期從事餐飲業,約10年前時開始出現手腫脹、關節微微痠痛,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服務業工作太忙所致,但後來症狀越發明顯、早上更因關節劇痛而痛醒,直到無法忍耐才就醫,經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使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症狀都沒有起色,甚至用到最大量藥物仍控制不佳,讓莉莉痛到夜不能寐,食不下嚥,經醫師建議下使用健保生物製劑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也減少打止痛針次數及類固醇劑量,更遇到人生的另一半而步入禮堂,讓莉莉笑說「治療後人生變成彩色。」 類風濕性關節炎誘發成因複雜  患者多以中年女性為主 知名過敏風濕免疫科診所院長李武寬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誘發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氣候等多重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身體產生抗體來破壞自己的關節、攻擊身體。患者以女性為主,男女比為1:4,年齡上以30至50歲間為高風險群,但年輕人與年長者也可能發病,若年輕患者發病通常會比較嚴重,如知名作家杏林子,就屬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另外,此病跟基因也可能有關,天氣較冷或是用藥時也有可能誘發。 類風濕性關節炎共病 李武寬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以多發性、對稱性周邊關節侵犯為主,典型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患者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持續超過一個小時,好發部位在14個關節區(兩側肘、腕、指間、掌指、膝、踝、蹠趾),大多在腕、掌指、指間的關節有「紅、腫、熱、痛」的現象。較嚴重者可能手部無法施力;隨著疾病漸進,關節會逐漸遭受破壞,產生扭曲、變形而影響關節活動。 另外,此病除了影響關節炎之外,也可能同時攻擊內臟、骨髓等器官,造成貧血、血小板增生、全身倦怠,有時一開始看不出病因,病症越厲害的人,這些症狀也可能合併。若關節炎持續超過6週,可經臨床症狀,再加上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綜合鑑別診斷來確認,以便排除相似症狀的痛風及退化性關節炎。 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申請健保生物製劑接續治療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上,李武寬醫師表示,第一線用藥是傳統免疫調節劑,患者通常會使用合併一種以上的藥物,再加上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止痛藥緩解疼痛。若仍控制不好時,經醫師評估後可申請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標準為需經治療6個月以上,且至少2種免疫調節劑使用後,症狀仍無法控制,經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臨床上以疾病活動指數28(DAS-28),2個月2次積分都大於5.1以上才能夠評估使用,且採事前審查,才得以申請用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多樣  治病和生育可兩全其美 李武寬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非「不治之症」,治療上已有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可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另外,對於想懷孕及生育的女性患者,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較安全藥物,藥物只要用對時機,可達到患者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的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