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生活七件事(一)代謝症候群增1.5倍腦中風機會 BMI在正常範圍嗎?

「飲食控制、體重控制,對於中風預防有長久的助益。一旦中風,將來就是二次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體重過輕或過重中風機率會增加!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陳龍醫師指出,腦中風是國內成年人失能的主因之一,一旦中風患者有三分一無法恢復原來的生活。另外代謝症候群會增加腦中風1.5倍機會,醫師建議可以透過生活習慣、藥物改變,讓體重獲得良好控制,降低未來再發生中風的機會。新光醫院神經科科主任連立明表示,中風的預防有全面性的防治策略,提醒民眾要記得定期做健康檢查及三高量測,減少對於血管的不利因素,降低中風的機會。 腦中風 國內成年人失能的主因之一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連立明主任表示,腦中風是腦血管發生問題,包括腦血管阻塞、腦血管破裂,臨床上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及暫時性腦缺血性三大類,中風後會造成患者生活功能低下等問題。陳龍醫師指出,一旦中風再發生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九倍,中風患者約三分一無法恢復原來的生活,若是青壯年發生中風則有較重的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體重體制好 中風機率會降低 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生活簡單七件事」,強調體重控制的重要性,BMI正常範圍應在18.5至24之間。連立明主任表示,一般來說,體重過重的人易有中風問題,如果是體重較重的人,罹患三高的嚴重度較嚴重,特別是肥胖的人造成心臟負荷過大、血管動脈硬化加速,而體重是中風較不利的因素。 陳龍醫師補充,代謝症候族群發生中風比率是正常人的1.5倍,像是罹患脂肪肝的人其內臟脂肪比體重正常的人來得高,未來血管累積過量脂肪易造成中風。如能將體重控制得好,脂肪肝也會改善,三高獲得較好的控制。 連立明主任進一步指出,一般人所熟知體重過重增加中風的機會,其實體重過輕也會增加中風機會。BMI過於太低的人有發生死亡率升高的現象。陳龍醫師說,體重太輕預後也不佳。 運動維持好體重 預防中風發生 陳龍醫師分享養成規律運動對許多人來說知易行難,運動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目標。醫師分享找到夥伴激勵非常重要。鼓勵民眾做有氧及無氧運動,每週養成三至四次,每次半小時至四十分鐘達到中強度的運動,除了減重外,還可以降低血脂風險。連立明主任說,如果中風患者行動不變,請家人調整飲食,從清淡飲食來著手。 「飲食控制、體重控制,對於中風預防有長久的助益。一旦中風,將來就是二次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針對中風的病人,連立明主任表示,除了控制三高、飲食控制之外,膽固醇過高者,可用statin類藥物來降低膽固醇,包括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抗小板作用等。若是心臟血管不好未中風者,可降低發生第一次中風機會,如已發生中風者,也可降低下次發生第二次中風機會,對於有冠狀動脈血管或者無心臟冠狀動脈血管但中風者,都可預防中風的發生。 腦中風是生活習慣病 需要全面性防治 在中風預防的指導方面,連立明主任列舉幾大重點,(1)定期健檢、量測三高;(2)慢性病者,如未有副作用請遵從醫囑長期控制慢性病;(3)健康飲食清淡、減少的動物油、增加纖維量;(4)每週規律運動(5)戒菸、戒酒、穩定情緒,避免工作壓力過大、冬天不過早出門、便祕等危險因子是全面性的防治策略。 「有一次中風,不代表以後不會再中風,隨時保持警覺狀況,有問題尋求專業醫師諮詢。」陳龍醫師呼籲,腦中風是生活習慣病,只要透過生活習慣,透過藥物控制,降低未來再發生中風的機會。如有任何中風的現象記得要撥打119,並非是做放血、休息等動作。 如果民眾想要了解更多腦中風的知識,可至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的民眾衛教專區,可獲得相關資訊: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Read More

晚期頭頸癌陷經濟、存活困境 免疫助力醫盼給付放寬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 朱本元與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病友共同觀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頭頸部是人類身體器官中上最顯而易見,卻又聚集重要且複雜的生理功能的部位。一旦面部型態、重要功能受到疾病損害,易造成患者身心靈與日常生活的長遠影響。根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資料指出,頭頸癌佔據台灣男性好發癌症與十大癌症死因第四名,儘管非致死率最高癌症,但倘若進展至晚期,過去治療選擇有限,高復發、高轉移的衝擊與治療艱辛對病友都是一種折磨。 隨著醫療革新,免疫治療帶給頭頸癌晚期病患新的選擇與機會。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醫師以臨床上一名下咽癌三期病患為例,病患初期經歷多次手術、合併化放療與標靶治療,仍不敵腫瘤復發、危及生命;兩年後嘗試免疫治療,儘管半年後仍遭遇腫瘤轉移,但穩定治療下,病患的生活品質大幅提高,除了沒有化療的副作用外,對於人生延長賽也值得期待。 高達6成確診者已屬晚期或轉移 外觀明顯變化半數病友陷困境 頭頸癌中除了部分口腔癌、喉癌外,有超過6成比例位於咽喉深處難以早期發現。加上臨床症狀不明顯,類似感冒的症狀: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易讓病患輕忽嚴重性,一旦確診即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頭頸癌早期發現、治療控制的預後都相當良好,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臨床上,卻有6成以上病患確診時,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疾病存活率下降僅剩4成,治療選擇更是受限。」朱本元理事長感慨表示。 頭頸癌由於治療後外觀改變,說話、吞嚥、呼吸能力受損等影響,一半以上病患幾乎陷入憂鬱、自卑與負面的情緒中。台灣一年約有1萬1千多個頭頸癌案例,多為肩負家計重擔的中壯年勞工階級(45~69歲),經濟狀況並不寬裕,一旦因身理及心理健康亮紅燈而倒下對於全家影響甚鉅。 醫籲健保有條件給付放寬 嘉惠病友「免驚,人生戰役!」 朱本元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目前除了傳統化療、放療與標靶藥物外,免疫治療相較傳統化療,不僅明顯提升病患存活期達3~6個月外,病友重要的生活品質與接受度、藥物反應都相當不錯。不過受限健保給付規範,許多晚期患者需於第一線化放療失敗後,才能於第二線介入使用。對於疾病惡化快速的晚期病患不論是治療費用、身心狀態都是沉重負擔。 朱本元理事長建議,健保或許可考量從有限度的給付先行,如先行考慮開放腫瘤標記為陽性的病患為對象,經三個月嘗試若反應良好,再繼續用藥。如此也能在健保負擔與病友困境中取得平衡。國外已將免疫治療挪至前線使用,其原因就是經臨床試驗證實,對腫瘤標記為陽性者有相當明顯的治療成效,為晚期病友迎來新曙光。 「2021頭頸愛醫起挺」病友協會、醫學會相挺 頭頸鬥士免驚治療、迎向人生延長賽 為鼓勵長期生活於口罩遮掩的頭頸癌病友勇敢對抗疾病、感受生命熱情與活力,朱本元理事長分享近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共同舉辦「2021頭頸愛醫起挺 免驚,人生戰役」病友活動,邀請辛苦對抗頭頸癌的病友與家屬,在疫情趨緩之於,走向戶外、熱血觀看棒球賽,鼓勵病友間應相互交流經驗,激勵彼此重新找回面對社會的力量。朱本元理事長溫馨喊話,生病不是可恥的事,病友們要有面對的勇氣!台灣是個很有愛心的地方,民眾、醫界、病友協會等都願意提供協助,同時希望台灣民眾也能更深入了解頭頸癌,提醒自己疾病預防的重要性。

Read More

腳痛腫得像「麵龜」 竟是僵直性脊椎炎在作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 39 歲的李先生(化名)在大公司擔任主管,平常酷愛收集名牌球鞋,也愛穿出去展示,但近期腳後跟突然莫名疼痛,甚至還腫得像「麵龜」,出門只能穿拖鞋。李先生急忙前往醫院求診,經詳細診斷評估後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一開始用藥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不過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已明顯改善,李先生又可以穿著心愛的名牌球鞋遊山玩水了! 下背痛超過三個月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許伯爵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症狀除了典型的下背痛、腰痛及腳跟痛之外,還可能合併屁股疼痛問題。患者通常會在晨間起床時,腰背處會感到痠緊感,嚴重時還可能因疼痛而無法入睡造成失眠,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僵硬及疼痛,動一動就會獲得紓緩,因而常造成患者忽略就醫,延誤診斷多年,錯過黃金治療時機。醫師提醒若出現超過3個月的下背痛,就應及早就醫檢查。 消炎止痛藥效果不佳 使用生物製劑緩解發炎 許伯爵醫師說,為了緩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因疼痛帶來的身體不適,初期會先使用消炎止痛藥,某些患者則需要使用其他免疫調節藥物,如果透過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生物製劑可能提供患者進一步的療效。過去沒有生物製劑的年代,醫師可以提供的治療選項有限,而今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患者可以得到更妥善的治療。對於未符合健保規範的個案,能夠自費使用生物製劑也能獲得更進一步的改善。 許伯爵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建議有家族病史,在45歲以前有腰背痛長達三個月以上者,應該至醫院由專業的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評估,早期發現並積極配合治療,才是遠離疼痛的不二法門。 許伯爵醫師提醒,有家族病史,在45歲以前有腰背痛長達三個月以上者,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

Read More

乳癌強化輔助防腦轉移 兩年治療再降三成復發率

台中榮民總醫院 乳房腫瘤外科蔡易臻醫師說,HER2陽性乳癌患者要注意腫瘤轉移至腦部的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國健署2021年公布的最新癌症資料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在所有癌症類別中飆升最快,20年來從每十萬人口30人上升至每十萬人口78.9人。幸好因為政府的免費篩檢以及衛教團體的宣導,約八到九成的乳癌患者屬於0到2期的早期乳癌。但還是有少部分的患者,得到的是HER2陽性或是三陰性這種高復發率、高轉移率的乳癌,在完整治療結束數月至數年後又再次發現腫瘤。 雙標靶後發現腦轉移 惡化快速措手不及 黃太太在2017年診斷出HER2陽性乳癌,癌症已經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系統,最初全身檢查時沒有發現其他器官的轉移。手術前透過最新的自費雙標靶藥物加上化學藥物作為前導性治療半年後,手術後在切除的標本內顯示黃太太的腫瘤完全消失,情況樂觀。但在使用雙標靶藥物後的第十個月,黃太太突然出現單側肢體無力、暈眩的狀況而送至急診。做了腦部核磁共振後才發現原來腦部發生了乳癌腫瘤的轉移,沒多久後不幸離開了人世。 台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蔡易臻醫師表示,因為健保署的規定,除非有症狀出現,否則在檢查時很少醫師會直接使用核磁共振檢查腦部有沒有發生癌症轉移,就算有進行檢查,若腫瘤細胞太小,也不一定能在一開始就發現轉移。 強化輔助治療 對抗HER2陽性乳癌腦轉移 蔡易臻醫師解釋,因為HER2陽性乳癌的高轉移、高復發特性,目前主流的作法是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使用抗HER2的標靶藥物作為輔助治療一年,降低復發及死亡的風險,但還是有機率出現像黃太太這樣轉移至腦部的案例。因為人體腦部構造特殊,有著保護腦部的血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存在,導致為了降低復發與轉移風險而使用的大分子標靶藥物效果不彰,才會使轉移到腦部的癌細胞逃過一劫,逐漸擴大進而危害生命。不過去年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通過了一類小分子標靶藥物,能夠在使用完大分子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後,作為HER2陽性乳癌患者的強化輔助性治療。其小分子的特性,比起大分子標靶藥物更能穿過血腦障壁,達到抑制腦中癌細胞的作用。 小分子標靶藥物 再降低三成復發機率 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周政緯醫師解釋,在目前的HER2陽性乳癌術後輔助性標靶藥物使用一年後,若再搭配強化性輔助治療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可以再降低三成左右的復發風險;如果是治療腫瘤沒有完全消失(Non-pCR)的高風險族群,更可以降低超過一半的死亡風險。周政緯醫師也補充,從國外臨床研究發現這類小分子藥物作為強化輔助性治療,不管在哪種類型的病患身上,都看到腦部轉移下降的趨勢,可以解決目前大分子標靶藥物無法降低腦部轉移風險的問題。 ▲台中榮民總醫院 血液腫瘤科周政緯醫師表示,強化輔助性小分子標靶藥物主要針對高風險的HER2陽性病人,可以再降低三成復發風險。 定期篩檢 積極治療是乳癌防治關鍵 周政緯醫師提醒,乳癌藥物日新月異,大大提升了乳癌病患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但最重要的還是前端的篩檢,以及發現癌症當下的積極治療。若發現罹患乳癌,不要害怕面對病情,與醫師一同合作勇敢對抗癌症,才是最正確的乳癌防治觀念。

Read More

婦科病不分老小都困擾 達文西手術治療協助「保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常見良性婦科疾病可由年齡簡單區分。在停經前,有月經之女性,求診則多為子宮肌瘤、子宮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這些疾病可以稱為「月經病」,有月經時才會發病,待停經之後則會緩解消失,一般來說,它們普遍造成經血量過大、嚴重經痛等症狀。而年紀稍長或停經後婦女,常見有子宮脫垂或頻尿、漏尿等疾病。這些婦科疾病雖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惱人的症狀往往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以微創手術治療,可協助改善症狀同時保留子宮,對於仍有生育需求或不願做子宮切除的患者來說為一大福音。 操作腹腔鏡像拿「筷子」 達文西手術像「打電動」 微創手術包含腹腔鏡及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皆有傷口小、恢復快等特性,但兩種手術方式容易被混淆。林口長庚婦產部婦女內視鏡科郭信宏醫師比喻,腹腔鏡,是「醫師靠在病患身旁」,好像用幾隻細長的筷子在動手術,而達文西手術,是「機械手臂架在病患身旁」,實際上是醫師在牆角像打電動般來連線操作。達文西常被誤會是AI操作,其實都是由醫師本人操作,差別是達文西能透過精密的機器手臂,手術中手臂靈活、操作角度更多。 除此之外,郭信宏醫師進一步說明,達文西機械手臂與身體接觸的地方,為固定的支點,相較腹腔鏡人手操作,較不會有對皮膚產生拉扯,因此相對起來傷口疼痛度較低,紅腫較少。 ▲林口長庚婦產部婦女內視鏡科郭信宏醫師 「保宮」成趨勢 醫學科技打造微、無創手術平台 以年輕一代許多患者所困擾的子宮肌瘤、子宮腺瘤患者為例,傳統上的術式多建議子宮全切除,一勞永逸且手術過程較簡單。但郭信宏醫師強調,現代人多晚婚、未來或許仍有生育需求,因此個人在臨床上多著重在保留子宮,又稱「保宮」手術,在門診時也會提供患者包含藥物、無創治療或微創手術等完整諮詢,郭醫師強調這樣的「微、無創平台」諮詢,可以讓患者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子宮脫垂影響生活 微創手術治療各有優缺點 針對年長婦女常見之子宮脫垂,常見症狀有頻尿、夜間多尿、尿失禁等等,若症狀嚴重則影響生活品質,過去也多以子宮全切除手術為主。成大醫院婦產部婦女腫瘤科黃于芳醫師分享,年長者對於器官保留常有觀念就是「那間厝一定要留」,因此微創手術也能作為一個新選擇,讓醫病立場能更容易達到平衡。 黃于芳醫師表示,子宮懸吊術重視縫合技巧,以腹腔鏡手術進行偶會遇到手術角度上的局限,耗時較久,而同為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多了手腕,縫合更靈活,且相較腹腔鏡呈像效果更佳,能凸顯視覺上之立體感及景深,讓醫師更能辨別血管前後距離。 ▲成大醫院婦產部婦女腫瘤科黃于芳醫師 手術恢復期短 就業婦女勿因擔心而延誤就醫 現代社會中,多數婦女過了中年仍然有工作需求,因此手術的恢復期長短對患者來說也是一大考量。 黃于芳醫師說,以臨床經驗上來看,許多施行達文西婦科手術的患者,手術完畢後當天或是隔天就可以下床活動,因此若民眾擔心影響工作而延誤就醫導致耽誤病情,反可能錯過手術治療黃金時機。 微創手術包含腹腔鏡及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皆有傷口小、恢復快等特性,但兩種手術方式容易被混淆。

Read More

軟骨嚴重磨損、膝外翻需置換關節 「微創手術」恢復快、降併發症

67歲鄭阿姨多年來飽受右膝疼痛所苦,軟骨嚴重磨損已到需置換人工關節程度,且還是罕見的膝外翻變形而不是常見的O型腿,膝外翻角度高達35度,因手術難度高讓鄭阿姨再三猶豫,所幸經醫師建議接受「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至今恢復良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67歲鄭阿姨多年來飽受右膝疼痛所苦,軟骨嚴重磨損已到需置換人工關節程度,且還是罕見的膝外翻變形而不是常見的O型腿,膝外翻角度高達35度,因手術難度高讓鄭阿姨再三猶豫,所幸經醫師建議接受「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至今恢復良好。 傳統手術傷口大癒後慢 微創手術降風險 安南醫院骨科許惟傑醫師表示,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傷口更小更美觀、出血量少,且減少對於股四頭肌及軟組織的破壞,術後更快可下床行走,降低下肢靜脈血栓風險,並有較快復健及出院等好處。 然而,要如何在如此小的傷口下進行精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於骨科醫師來說是相當大的考驗。對此,許許惟傑醫師強調,看待微創手術的重點不應只在乎傷口要多小而已,應著重在於如何減少軟組織及大腿股四頭肌的破壞程度與範圍,如此才能更快恢復及減少併發症發生。 微創半膝手術 置換位置應經過諮詢 許惟傑醫師指出,膝關節主分三部分-內側股骨脛骨關節、外側股骨脛骨關節及髕骨股骨關節。部分病人的退化性關節炎只發生在內側股骨脛骨關節,所以另外兩個關節軟骨磨損的情況可能就輕微,不會三個關節通通磨壞,對於這類病患來說可考慮「微創半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亦簡稱微創半膝手術。 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需與醫師討論 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微創半膝手術。許惟傑醫師強調,比如具備關節內翻太嚴重、體重過重、年紀較大及活動度太大等條件的病人,就需謹慎考慮是否真的適合微創半膝手術,而且前十字韌帶功能也必須健全才行;相較於全膝手術而言,適合微創半膝手術的病人族群會較少,不適合的膝蓋情況千萬不可以勉強施做半膝手術,因此切記術前必須要與醫師好好詳細討論。

Read More

乳房「3自摸」趨吉避凶! 各階段檢查時機出爐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8年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相較於201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了11秒,癌症中又以乳癌為女性好發十大癌症之首,花蓮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團隊,教大家「學會自摸 趨吉避凶」的乳房自我照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8年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相較於201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了11秒,癌症中又以乳癌為女性好發十大癌症之首,花蓮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團隊,教大家「學會自摸 趨吉避凶」的乳房自我照護。 乳房自我檢查  3步驟「看觸臥擰」 個管師蘇慧如表示,第一步驟,面對鏡子查看乳房大小是否一致、兩乳曲線有無對稱或乳房皮膚是否出現脫皮、凹陷、橘子皮樣、紅腫潰瘍等;第二步驟,伸出食指、中指、無名指,以三指指腹從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三至四圈,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增厚或凹凸不平,注意檢查範圍除了乳房外,還包括左右兩側鎖骨下、胸骨中線、肋骨下緣及腋下。 進行第三步驟躺臥的自我檢查時,需平躺外,肩下墊一個小枕頭,手置於腦後,和站著時相同的檢查方式,另一手以指腹按壓,檢查整個乳房範圍是否有硬塊後,再將手臂上舉,輕輕用手指摸腋下是否有淋巴結腫大,最後再以大拇指與食指壓擠乳頭,檢查有無異常分泌物。 生活中多摸防癌  避免錯過黃金期 乳癌初期症狀大部份是無痛性腫塊,蘇慧如個管師指出,定期「自摸」更能及早發現,而且自我檢查時還有時機。一般女性可在每月月經後一星期做自我檢查;停經、更年期、懷孕婦女等,只要每月固定一天進行自我檢查即可。 乳癌初期無感  定期篩檢很重要 個管師羅玉杏表示,除了自我檢查外,也能透過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做定期篩檢,能幫助女性朋友發現自我檢查摸不到的異常,而現在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婦女或40歲至45歲且二等親以內親屬有乳癌家族史者,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Read More

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哪裡不同?專家解析「自主善終」

一位85歲失智伯伯因反覆嗆咳、食慾差而住院,經診斷為吸入性肺炎,由於吞嚥功能退化,需置放鼻胃管協助餵食,減少反覆住院、避免脫水、又可兼顧營養的補充,但礙於病人可能自行拔管,有機率會給予約束;但若不置放鼻胃管,則可能引起嚴重感染、敗血症或死亡等。話說到此,家屬滿腦子浮現「鼻胃管與約束」的畫面,難道說違反父親交代不插管的意願,就是孝順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位85歲失智伯伯因反覆嗆咳、食慾差而住院,經診斷為吸入性肺炎,由於吞嚥功能退化,需置放鼻胃管協助餵食,減少反覆住院、避免脫水、又可兼顧營養的補充,但礙於病人可能自行拔管,有機率會給予約束;但若不置放鼻胃管,則可能引起嚴重感染、敗血症或死亡等。話說到此,家屬滿腦子浮現「鼻胃管與約束」的畫面,難道說違反父親交代不插管的意願,就是孝順嗎? 自主選擇善終 須經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醫科林惠文醫師指出,為了保障病人能自主選擇善終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於2019年施行,至今年9月已約有兩萬六千三百多人完成簽署。法案明定在行使醫療的特殊拒絕權(預立醫療決定)時,必須先透過病人、家屬、醫療團隊三方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過程中,瞭解病人一旦面臨特定五款臨床狀態,如疾病末期、永久植物人等時候的真實願望,以及是否要以「醫療介入」的方式繼續延續生命。 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有3大不同之處 《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大家熟知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有三點不同: 一、適用對象增加,除「末期病人」外,尚包含「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與「極重度失智」等族群。 二、在特殊拒絕權的選擇中,不僅「維持生命治療」的範圍更廣,包含機械式維生系統、血液製品、為特定疾病而設之專門治療、重度感染時所給予之抗生素等,還加入「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選項,包含點滴、鼻胃管與胃造口等方式。 三、簽署對象僅限於病人本人,不同於《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當病人意識不清無法表達時,得由最近親屬代為簽署同意書。 送一份愛的禮物 決定權交還給病人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至今已有186位民眾完成簽署,大多數都是曾經歷親屬或周遭朋友不得善終的切身之痛,但仍有近三成的民眾是主動為自己規劃人生最後一哩路。林惠文醫師說,藉由病人、家屬及醫療團隊三方的溝通,讓決定權交還給病人,可降低家屬幫他人做決定所造成的內疚與自責,因此十分鼓勵民眾可以為自己或家人安排一場預立醫囑的諮商,送一份愛的禮物。

Read More

每年定期篩檢大腸癌 醫:有效降低三分之一發生率

根據統計,如果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將近三分之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台灣第一民主戰艦朱正高,先前因大腸癌病逝,而資深藝人賀一航、豬哥亮、劇場鬼才李國修也同樣因大腸癌病逝,名人皆難逃大腸癌威脅,臺安醫院內科病房主任暨胃腸肝膽科醫師鄭以勤表示,大腸癌經常佔國人十大癌症的前三名,有時候甚至佔據到第一名,每年罹患大腸癌人數能到1萬多人,更是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大腸癌的症狀難以辨識,建議透過篩檢及早介入治療。 「這2種」篩檢方式 各降低三分之一死亡率、發生率 目前大腸癌篩檢有兩大類方法,第一是「糞便檢測」,國內建議50-74歲以上的族群,每1-2年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檢查,另外還有一種,針對糞便的基因檢測,此方法在海外雖很常見,但國內只有少數健檢機構會使用。鄭以勤強調,根據統計,如果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將近三分之一。 第二大類篩檢方式,是以「大腸鏡」為主,或者是以核磁造影(MRI)或電腦斷層(CT)進行的「虛擬大腸鏡」,鄭以勤,建議可10年做一次檢查,如果期間發現有息肉或高危險性的息肉,會根據病人狀況,建議縮短大腸鏡檢查的期程;且根據統計,定期做大腸鏡篩檢,可以有效降低三分之一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 這些高風險族群 建議定期做篩檢 鄭以勤表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族群為年齡五十歲以上,或嗜吃大魚大肉、尤其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的人,以及肥胖、缺乏運動,菸癮、酗酒者,另外有10%以上的大腸癌患者有「家族病史」,這些人建議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90%以上。 民眾也可以自行判斷異常或疑似症狀,鄭以勤表示,大腸癌的症狀包含:一是超過兩週以上排便習慣改變,例如時而便秘、時而腹瀉,或是糞便細如鉛筆。二是血便、黏液便,出現「暗紅色」血液可能是腫瘤出血,而一般痔瘡或腸胃道的出血都是「鮮紅色」,但出血量不大,因此有出血狀況應到醫院檢查。經常、反覆性的腹部疼痛或絞痛,以及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或是有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不明原因貧血,可能是因腫瘤出血而造成缺鐵性貧血,這時候都應該要儘速就醫檢查。  

Read More

蕁麻疹發作全身癢、舌頭腫 中西合療助緩解

急性蕁麻疹大多會自行消退;在某些狀況下,蕁麻疹發作期間會超過六個禮拜,故稱慢性蕁麻疹。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33歲劉小姐,四月初時因幾乎每天發作遍布全身會癢的丘疹且眼皮及舌頭也出現水腫現象,症狀已持續約兩個多月,因此到安南醫院兒科過敏免疫疾病中西醫合療門診治療,經檢查後診斷為不明原因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合併血管性水腫。 蕁麻疹分2類  急性大多會自行消退 賴以修醫師表示,病人常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物質,不論是吃到、吸入或接觸到過敏物質而引起,但有些情況是因為感染造成,比如黴漿菌肺炎或常見的流感等傳染性疾病所引起所謂的急性蕁麻疹,因此在移除特定的過敏原後,急性蕁麻疹大多會自行消退;在某些狀況下,蕁麻疹發作期間會超過六個禮拜,故稱慢性蕁麻疹。 若為慢性蕁麻  經治療可痊癒 賴以修醫師指出,慢性蕁麻疹的病人當中,有2成的病人看似蕁麻疹發作,但深入檢查後可發掘出其他特殊過敏體質、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有些則是甲狀腺問題,也有少數惡性疾病情況,只要查出確切病因對症下藥,蕁麻疹是可痊癒的。 另外,8成的慢性蕁麻疹則是屬於原因不明的自發性蕁麻疹,這一類的蕁麻疹約一半比例的病患,通常半年後蕁麻疹會痊癒,但有少數一成的病患,其病程有可能達10年以上。 中醫有藥方 對症下藥解困擾 林莉華中醫師指出,劉小姐的蕁麻疹病灶,其丘疹色鮮紅及會癢,手背、小腿水腫在觸診病灶時有微熱情況,尤其下午時段更容易發作和加劇,嚴重時眼皮跟口唇會腫,證型屬血熱兼陰虛夾濕,治療主要以涼血清熱,滋陰除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