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尿顏色黃、解尿痛?你可能是「泌尿道感染」了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曾千芸醫師表示,泌尿道感染是極為常見的細菌感染疾病,而女性的發病機率又比男性高出許多。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55歲的林女士,小便顏色深黃、解尿熱痛的情況也逐漸加重,甚至變得頻尿,但每次解尿量都不多,也出現輕微發燒的現象,在家人的陪伴下至泌尿科就診,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服用抗生素治療後,尿液檢查雖然顯示為無菌狀態,但小便時的熱痛感一直沒有改善。 患泌尿道感染 女性比男性多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曾千芸醫師表示,泌尿道感染是極為常見的細菌感染疾病,而女性的發病機率又比男性高出許多。因為女性的尿道比較短,細菌容易經由尿道上行,且尿道口和陰道及肛門的位置接近,性行為或是不當的衛生習慣也容易將細菌帶入尿道,而更年期的女性則因為女性荷爾蒙降低,尿道和陰道黏膜萎縮,也容易導致病菌滋生。 中藥調理+調整生活習慣 症狀改善無復發 中醫把急性泌尿系統感染稱作「熱淋」,除了尿急、尿痛、尿頻、尿意不盡等症狀外,有時還會伴隨發熱,且常為急性發作。 曾千芸醫師根據林女士的症狀與體質,開立藥方「八正散」清熱利濕、「加味逍遙散」清熱疏肝解鬱,再酌加澤瀉、通草、金錢草、金銀花等利水通淋的藥物,搭配衛教調整生活習慣,經過幾週的調理後,症狀已明顯改善且無再復發。 攝取水分、少憋尿 避免細菌有機可乘 女性因為生理構造的關係,患病的機率較高,因此平時的預防保健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曾千芸醫師提醒女性朋友,平日要多注意水分的攝取,少憋尿,生理期間要勤換棉墊,平時洗澡多用淋浴,保持陰部清潔及乾燥,另外也可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例如:甜椒、芭樂)、花青素(例如:蔓越莓)的食物,養成清淡的飲食習慣,切勿自行服用成藥,當身體擁有好的免疫力,才能有效降低被細菌感染的機會,適時的搭配中醫調理,效果會更加倍。

Read More

9旬嬤腳痛以為骨刺復發 竟是沾黏引起神經痛

醫師說明,椎間盤突出是相當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延誤治療黃金期會引起坐骨神經痛,疼痛感從腰部蔓延到臀部、下肢,有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90多歲婆婆,脊椎開過2次手術,近期左腳劇烈疼痛,只能坐輪椅代步,家人以為是骨刺復發,帶至醫院檢查,竟發現是先前椎間盤切除及固定融合手術,造成神經沾黏所引起神經痛;經醫師採取神經沾黏解離手術,並使用防沾黏凝膠,術後疼痛緩解效果相當好。 脊椎退化性疾病 老年人占8成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國人脊椎疾病發生率越來越高。根據脊椎門診統計,70歲以上患者占了近8成,在所有脊椎疾病中,以脊椎退化性疾病居多,如骨刺、椎間盤突出,而意外骨折、骨鬆壓迫性骨折也不少。 台北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旭照指出,椎間盤突出是相當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主因是姿勢不良、過度使用,造成椎間盤外環缺損產生破口,髓核向外突出所致,延誤治療黃金期會引起坐骨神經痛,疼痛感從腰部蔓延到臀部、下肢,嚴重恐跛行、大小便失禁。 目前治療脊椎疾病,以口服、注射止痛藥物及復健為優先,如果患者經3~6個月保守治療,仍無法緩解症狀,或是出現神經壓迫症狀,如手腳無力、難以忍受的麻痛,則建議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老年人脊椎手術 神經沾黏機率高 根據臨床統計,接受脊椎融合及內固定術的老年患者,因韌帶退化不穩定,約有20~30%的比例,在術後5~7年須再次手術,此時,就可預期神經沾黏的發生;或是脊椎退化合併黃韌帶及關節腔肥厚,因手術破壞範圍較大,發炎反應越強烈,神經沾黏機率也越高。 陳旭照主任說明,脊椎手術以微創手術為趨勢,可盡量減少破壞肌肉、韌帶、關節等組織,但傷口癒合過程中,仍無法避免人體發炎反應與蛋白質連結,形成結締組織增生,產生神經沾黏的正常現象,可能導致神經根與韌帶、關節滑膜無法正常滑動,也會影響神經循環不良,造成神經痛、下肢缺血性疼痛。 3種情況須二次手術 神經損傷風險增 陳旭照主任強調,脊椎手術後應避免二次手術,但常見需要再次動刀的原因有:脊椎同節段復發、相鄰節段退化及神經沾黏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椎間盤突出沒有清除乾淨,疾病復發就得二次開刀,同樣面臨神經沾黏的風險,很容易造成脊椎膜破裂、腦脊髓液滲漏,或是解離沾黏神經時神經受損,導致雙腳麻痺。 另一種情況是,患者開完刀後仍感到疼痛,儘管核磁共振檢查正常,可進一步以硬腦膜注射顯影劑確認是否為神經沾黏引起,輕微可注射類固醇、微創水刀改善,嚴重則須二次開刀,增加神經損傷的風險。 防沾黏凝膠 有效避免神經沾黏 陳旭照主任表示,術後神經沾黏其實可透過使用防沾黏凝膠預防,其膠狀、具流動的特性,可廣泛涵蓋各組織接觸面,且成分也能間接幫助止血,大幅降低癒合過程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效預防神經沾黏,避免需要二次開刀的窘境。 另外,他提醒,脊椎退化性疾病通常是過度負重所造成,術後應好好休養、充足睡眠,有助軟骨修復,也不要長期穿背架,可進行棒式、深蹲、抬腿等運動訓練核心肌群,日常生活減少久坐、彎腰及搬重物,避免增加脊椎壓力。

Read More

重新看看 雙橡園(Twin Oaks)在中美斷交時產權轉移的歷史瞬間3-3

高碩泰大使夫婦與錢董事長夫婦共同為「雙橡園風華紀念攝影專輯」發行揭幕/圖取自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賈忠偉 袁健生與錢復的不同記憶 不過當年在駐美大使館國會組服務的袁健生先生,在他的訪問紀錄中,對於當年雙橡園產權的轉移與買回則有不同的記載。袁健生指出──當時擔任駐美大使的沈劍虹先生(1908~2007),很早就多次暗示臺北,美國與中華民國(臺灣)的邦交遲早出問題,沈大使要政府未雨綢繆,不要到最後措手不及,尤其不要讓我們的駐美官邸(雙橡園)變成中國大陸的財產……因為這裡早在1937年就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大使官邸。但當年的外交部長沈昌煥並不同意(提早)處理雙橡園,因為沈部長認為只要一處理雙橡園就代表中(中華民國)美要斷交了。 美國卡特政府在1978年12月15日宣布將與我國斷交,想要保住雙橡園就必須在當年的12月31日之前將其產權歸屬處理好,不然在斷交之後,中共就能直接接收(繼承)雙橡園。為了應變,當時駐美使館就以10美元象徵性的售價將雙橡園產權賣(轉移)給一個由熱愛中華民國友人成立的「自由中國之友協會(Friends of Free China Association)」,負責人是白川(Jack Emerson Buttram,1932~2017,時任「自由中國之友協會」的總幹事) 。這個作法自然引起中共方面的不滿,美國國務院也不高興,但白川的態度也很強硬,他以雙橡園為私人財產拒絕將其交給美國政府。只是雙橡園位於華盛頓中心,占地遼闊,白川接手後根本負擔不起龐大的維護費用,只好任其荒廢,三年後,錢復擔任新成立的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的駐美代表後,才以當初售出的價格向白川買回來。但買回之後才發覺,在這荒廢的三年裡(1979~1982),雙橡園已經不能算是外交財產,依照當地市價,中華民國政府要買回來就必需補繳好幾百萬美元的稅款給美國國家稅務局(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完成稅務繳納之後,雙橡園才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財產。1986年2月5日,我國政府向美國內政部註冊申請將雙橡園列為古蹟。2011年起,中華民國至府恢復在雙橡園舉行雙十國慶酒會。 但袁代表在書中並未提到有關──原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和武官處等房產相關問題。 高大使夫婦與雙橡園原屋主赫巴德家族後裔、貝爾曾孫Edwin-S.-Grosvenor暨家人合影。/圖取自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參見: (Ⅰ)中華民國外交部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之「雙橡園簡介」(https://www.taiwanembassy.org/us/post/203.html)。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雙橡園】(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6%A9%A1%E5%9C%92)。 (Ⅲ)《雙橡園的名人故事與外交風雲》             (https://ext815.blogspot.com/2012/04/12twin-oaks-estate.html?m=1)。 (Ⅳ)馬英九:《搶救雙橡園的法學巨擘,丘宏達》(https://cvchen.com/2001/03/30/%E3%80%90%E8%BD%89%E8%BC%89%E3%80%91%E9%A6%AC%E8%8B%B1%E4%B9%9D%E6%90%B6%E6%95%91%E9%9B%99%E6%A9%A1%E5%9C%92%E7%9A%84-%E6%B3%95%E5%AD%B8%E5%B7%A8%E6%93%98/2001.03.30/陳長文)。 (Ⅴ)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一:外交風雲動》(天下文化),p437~439。 (Ⅵ)張宗智(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把白川當恩人雙橡園鬧笑話》(聯合報╱2008.04.15)。 (Ⅶ)張力、 周素鳳、曾冠傑:《袁健生先生訪問記錄》(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p103~105。

Read More

近距離視力好重要! 他重度白內障術後仍可滑手機、閱讀

醫師提醒,造成視力模糊的原因有很多,一旦出現視力模糊,建議就醫接受眼睛詳細檢查,避免延誤治療眼睛疾病的最佳時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60多歲的退休公務員,近年來視力越來越模糊,近視度數也不斷增加,就診才發現原來是高度近視引發重度白內障,造成日常生活相當不便。他原本擔心白內障手術後會影響日常用眼習慣,經醫師建議選擇全焦段人工水晶體,不但可以滿足平時退休生活的興趣,使用手機、閱讀書籍等近距離用眼需求,連開車上路都不成問題,滿足白天、夜間等各種用眼需求,對於術後生活十分滿意。 40歲之後近視度數明顯增加 99%是白內障引起! 光明眼科院長楊智欽指出,高度近視、人口老化,是造成白內障發生率增加的主因,40歲之後近視度數明顯增加,近99%都是白內障造成,而視力模糊就是白內障最明顯的症狀。根據白內障的位置不同,症狀也可能不同,像是因高度近視引起的核性白內障,患者的近視度數會持續加深且須不斷更換眼鏡,也較容易畏光。 此外,白內障也會造成視力下降,容易引起日常生活不便,有開車需求者更可能增加車禍意外的發生;嚴重白內障甚至也可能造成失明。白內障初期可使用眼藥水延緩惡化,但效果相當有限,最終仍須接受手術治療,建議及早置換人工水晶體,以免增加手術的風險。 人工水晶體選擇多 醫:近距離視力符合現代人用眼需求 根據楊智欽院長臨床觀察發現,白內障手術患者平均60-70歲,通常年長患者對於治療的期待是可以恢復到年輕時的視力,同時改善近視及老花,因此人工水晶體選擇非常關鍵。他補充說明,各類型人工水晶體各有優缺點,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看遠,看近模糊;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能看遠、看近,但中距離看不清楚;而最新的全焦段人工水晶體,有較佳的近距離視力外,更提供遠中近連續視力,相較於多焦點可降低夜間光暈、眩光的情形。 不過,他強調,人工水晶體的選擇必須根據患者眼睛的條件,以及了解患者的期望,因此,術前溝通就非常重要。舉例來說,日常有用手機、看電腦或電視,以及種花、煮菜、開車等多功能的視力需求,建議選擇全焦段人工水晶體,才能滿足遠中近的連續視力,術後看得清楚,也讓生活也更為便利。但有可能降低些微視力清晰度及明亮度,也並非每個患者都適用,若有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睛血管病變的患者則需考量其他人工水晶體。 挑選人工水晶體常見「睛選5撇步」:1.晶體材質經臨床長期驗證;2.晶體設計可降低二次白內障發生;3.矯正最多球面像差,提升夜視力;4.低折射、低色散雙低材質,提升視覺對比度;5.保留藍光,提升夜間視力並維持生理時鐘節律。 發生視力模糊 及早檢查找出原因 楊智欽醫師提醒,視力模糊不一定是白內障,也有可能是眼睛乾澀,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甚至是眼中風造成;一旦出現視力模糊,建議就醫接受眼睛詳細檢查,千萬不要自我診斷是白內障,而延誤了治療某些眼疾的最佳時機。  

Read More

重新看看 雙橡園(Twin Oaks)在中美斷交時產權轉移的歷史瞬間3-2

主屋南側昔日外觀/圖取自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賈忠偉 1978年中美斷交時,雙橡園的產權糾紛 早年有關中美斷交之初,雙橡園產權處理的記載是──1978年12月15日夜9時,美國總統卡特上電視宣布將於次年1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正式建交,與中華民國(臺灣)斷交,並同時廢止1954年美中(臺灣)所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為避免美國將具有特殊歷史象徵意義的雙橡園交給中共,蔣經國總統曾指示可洽請友邦沙烏地阿拉伯接管,之後再尋適當時機將其購回,但正巧遇上沙國駐美大使出城遠行而聯絡不上,由於時間迫切,當時擔任駐美大使的沈劍虹轉而建議將雙橡園及位於麻省大道的大使館辦公室及對門武官處辦公室等三處房舍以20美元象徵性的價格出售給美國參議員貝利˙高華德(Barry Morris Goldwater,1909~1998)主持的「自由中國之友協會(Friends of Free China Association)」,不過這一安排立刻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的強烈抗議,並且向美國國務院提出「政府繼承」(Government Succession)的法律主張。同時美國政府也認為這些房舍依法應歸屬於大陸,並建議大陸向法院追訴,美國國務院也會出具證明此等房產權屬於大陸。雖然中(臺灣)美在斷交的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談判時,我們都曾向美方提出交涉,希望美方不要支持大陸的主張,但美方都予峻拒。 當時,外交部委託的法律顧問對於能否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的繼承主張並沒有把握,原因是美國國務院認為,中華民國在美國的財產,原是「中國」(State of China)的財產,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及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如為1949年之前取得,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如為1949年之後取得,中華民國才能繼續擁有;而雙橡園為我國在1947年所購得,因此雖然我政府事先將其售予美國民間團體,但國務院並不認同,仍主張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運氣好,當時由國際法權威丘宏達教授(1936~2011)出面,援引發生在1949年年底的「兩航事件」之判例,再加上美國更早的一些判例與加拿大與我國斷交時對我大使館館產處理之國家實踐(State Prac-tice)…來撰寫說帖;同一時間,錢復也透過私人關係,請同為耶魯大學校友、來自奧克拉荷馬州的參議員博倫(David Boren,1941~,民主黨籍)出面,由他聯合美國南部民主黨大老朗恩(Russell Long,1918~2003),於1979年3月9日,在國會提出繼續讓中(臺灣)保有雙橡園的修正案,最後成功地在《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中,加入一條所謂的《雙橡園條款》,特別指明中華民國在1979年元月1日中共與美建交之前或之後在美國取得之財產所有權,不受中(臺灣)美斷交或撤回承認之影響(也就是--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舉,不應影響「臺灣統治當局」【即中華民國政府】在1978年12月31日之前取得或特有的有體財產或無體財產的所有權,或其他權利和利益,也不影響臺灣當局在該日之後所取得的財產)。有了這條法律,國務院也就不再支持中共的主張,中共也未再提起任何有關雙橡園歸屬的法律訴訟。 但一年後,自由中國之友協會竟然以周轉不靈、缺少經費無法維護雙橡園為由,分別賣掉大使館辦事處(現為海地駐美大使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西北區麻薩諸塞大道2311號)和武官處(現為布吉納法索駐美大使館)後(共得手1,215,000美元),亦打算出售雙橡園。錢復在1982年奉派擔任駐美代表後,才以200萬美元的代價從該協會購回雙橡園,並加以修葺,重新使用,並在1984年9月10日在整修完成的雙橡園舉行第一次國宴。1986年2月5日,我國向美國內政部註冊申請將雙橡園列為古蹟。 主屋南側現今外觀/圖取自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參考文獻請詳見第三回)

Read More

疫情少活動,長期腰酸背痛好不了?!可能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除了放鬆筋膜外,訓練核心力量也很重要。林敬予物理治療師分享「很多人長期腰酸背痛,但熱敷或吃藥都沒用,或是很容易反覆發作,想要減緩這些困擾,主要還是要靠核心力量的穩定,才能從根本改善筋膜疼痛問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疫情期間減少移動,導致日常身體活動量大為降低。開始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疼痛的問題,即使天天復健、吃藥還是沒用? 而且有幾個部位按壓下去特別痠痛?要留意可能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找上門。 筋膜疼痛症候群 受傷、姿勢不良、壓力大三主因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的林敬予物理治療師說明「會罹患筋膜疼痛症候群,主要和肌肉拉傷、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有關,另外生活壓力大,身體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也會導致筋膜疼痛。」主要的症狀,主要有會覺得某一條肌肉特別僵硬,有幾個點按壓下去會特別痠痛,甚至併發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 日常四招放鬆筋膜 毛巾、筋膜槍可輔助 想要遠離肌筋膜疼痛,林敬予物理治療師提醒,日常中要特別留意姿勢是否正確、避免長時間不動,另外也可以透過以下幾招來放鬆筋膜。 1.靠牆立正站,下巴內縮,有助於刺激頸部深層肌肉,幫助放鬆筋膜。 2.拿一條毛巾放在頸部後面,進行仰頭和左右側彎的伸展,也能增加頸椎活動度,幫助放鬆。 3.針對較緊繃、僵硬的部位,可以做「橫向」的按摩(非向下按壓)。 4.可以使用筋膜槍來放鬆,但需留意不要使用在肌腱韌帶、關節等肌肉量較少的部位,且一個部位停留 3-5秒即可,如果太久的話反而會導致肌肉受傷、瘀青。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的林敬予物理治療師 訓練核心穩定基礎 重訓姿勢不正確恐受傷 除了放鬆筋膜外,訓練核心力量也很重要。林敬予物理治療師分享「很多人長期腰酸背痛,但熱敷或吃藥都沒用,或是很容易反覆發作,想要減緩這些困擾,主要還是要靠核心力量的穩定,才能從根本改善筋膜疼痛問題。舉例來說,就像今天就像屋子塌陷,這時候擦新油漆、補貼磁磚也沒用,一定要先調整根本結構,也就是鍛鍊脊椎和核心力量。」 在訓練核心方面,許多人都會馬上聯想到重訓,但林敬予物理治療師提醒大家,若重訓姿勢不正確,就容易造成肌肉緊繃痠痛,脊椎承受較多壓力,嚴重還可能導致脊椎損傷。建議訓練時應多使用鏡子看自身的姿勢是否正確,並配合專業教練指導,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不過現代人忙碌生活之下,想要更高效、更輕鬆的訓練好核心、穩定身體平衡,林敬予物理治療師建議,可以選擇「智能運動儀器」來輔助,超過110的國家的75,000家以上的臨床中心使用,而且全年齡層都適用,在國際臨床應用的範圍也很廣泛,如下背疼痛、失智症病友、十字韌帶或關節術前術後復健、中風患者復健等,再搭配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全程陪伴,達到放鬆筋膜、矯正姿勢,訓練核心肌群,安心動起來的效果。 林敬予物理治療師簡介 現職: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物理治療師 學歷: 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 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士 經歷: 物理治療師全國聯合會 理事 勞工健康服務物理治療師 專長: 健康促進、骨科物理治療、輔具評估

Read More

肉毒桿菌素假貨多!皮膚專科醫師教你認明「合法正貨」

知名皮膚科診所院長何鈞軒醫師呼籲民眾應認明合法正貨,以及挑選受到原廠認證的診所,才能安全有保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美容的領域已盛行30年,可減少動態皺紋、皮膚除皺等效果,而醫美大國「韓國」,針對亞洲人體質研發新一代亞洲肉毒(俗稱彩虹肉毒),不僅跳脫傳統肉毒的術後緊繃與僵硬不自然,更通過美國FDA、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台灣TFDA三重認證,擁有900kDA高純度,使術後更安全有效,維持時間長。但由於肉毒桿菌素的使用太過廣泛,市面上仍充斥許多來路不明的假貨,知名皮膚科診所院長何鈞軒醫師呼籲民眾應認明合法正貨,以及挑選受到原廠認證的診所,才能安全有保障。 打造小臉、改善多汗 肉毒桿菌素應用多 何鈞軒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是由肉毒桿菌所分泌的毒素。並透過生物科技技術進行高度純化,也就是排除不適合人體的化學物質,或具有生物效性的物質。肉毒桿菌素會阻斷神經傳導,也就是抑制肌肉神經末梢所分泌的「乙醯膽鹼」,讓神經無法觸動肌肉,達到肌肉放鬆的效果,早在1970年代,肉毒桿菌素就已運用於肌肉治療,例如眼部肌肉痙攣、腦性麻痺患者等。 如果注射於淺層肌肉,醫學發現可達到美容保養效果,何鈞軒醫師說明,可治療臉上的隨著表情出現的動態紋路,如抬頭紋、皺眉或大笑時出現的皺紋,動態紋路是肌肉擠出來的,但是靜態紋路,如法令紋,是因軟組織流失造成的,這時應選擇使用玻尿酸或其他填充物加以改善。 何鈞軒醫師指出,肉毒桿菌素還可進行「臉型調整」,形塑小V臉。而根據不同肌膚層次與治療深度,打造V臉有三大重點,第一是「放鬆深層肌肉」,需注射肉毒桿菌素;第二是肌肉筋膜層(SMAS),可使用音波、電波進行向上拉提;第三是軟組織層,有大餅臉、雙下巴的人,大多有脂肪堆積,所以要打消脂針。另外,肉毒桿菌素還可雕塑眉形、改善大小眼。除此之外,依劑量不同、施打部位等,還可消除蘿蔔腿,改善手掌、腳掌或腋下多汗,甚至可改善虎背熊腰。 新一代亞洲肉毒 精準改善皺眉紋 由韓國藥廠研發的新一代亞洲肉毒,因為規格容量不同、外盒有不同的顏色,在韓國被暱稱為彩虹肉毒,能夠精準針對惱人的皺眉紋進行處理,何鈞軒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濃度高、分子量大,很適合做「小點注射」,可進行多點式的動態拉皮,例如過往單邊只打3個點,現在可施打5-7個點,這是因為每個點作用都很精準,不會往旁邊擴散,施打位置術後也會更加自然、飽滿與光滑,效果可維持6-9個月。 市面上充斥假貨 務必認明合法正貨 坊間許多醫美診所、皮膚科診所,推出各式各項的肉毒桿菌素療程,價格也不盡相同,且「假貨」仍層出不窮,有些不肖業者會私自進口來路不明的貨源,並開出便宜價格吸引民眾,然而卻不明其內容物、劑量,施打後果輕則治療效果不彰,重則可能致死,何鈞軒醫師提醒,「如果民眾發現注射一個部位單價很低,低於1千元以下,那就要小心了。」,目前台灣衛福部核准的品牌只有5家,民眾應認明原廠認證、執行手術的醫師是否有合格證書。 何鈞軒醫師補充,合法原裝進口的肉毒桿菌,包裝上一定會註明「衛部菌疫輸字第OOOOOO號」、這代表有合法申請取得藥證。此外,輸入管道要合法,不選擇水貨商或平行輸入的產品,最好是合法代理商從海外藥廠申請進口台灣,才代表通過查驗登記,民眾可認明包裝上是否有小小黃色中文字標籤的「藥物查驗登記證」,最後,若從台灣合法代理商進口,通常產品用於國際銷售,因此若是選擇韓國產品,包裝會是英文,而不會是韓文,除非是自行在當地購買,才會出現韓文。

Read More

季節轉換期間,皮膚問題多多,到底為什麼?

許多人面臨換季期間肌膚困擾,認為自己肌膚過敏,上網一查找卻被許多名詞轟炸,過敏、敏感、敏弱肌到底是什麼?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冬天過去,春天來了,也是百花齊放的時候。開始回暖了,皮膚問題也開始蠢蠢欲動,皮膚搔癢乾燥,紅、腫、癢都是常態,除了乾燥脫屑,有些人甚至起疹子長痘痘,到底怎麼回事?季節變換,氣溫變動快速,肌膚是過敏、敏感,還是敏弱,要怎麼分辨?症狀有不同嗎? 氣溫、環境變化,易引起肌膚不適 皮膚專科醫師彭于賓表示,由冬入春時,氣溫上升,皮膚角質新陳代謝變快,有些人是單純過敏造成的紅腫癢與脫屑,有些人是脂漏性皮膚炎的不穩定。脂漏性皮膚炎較常見被稱為敏感性肌膚,會因為工作壓力、晚睡、過度疲勞等因素,容易在頭皮、臉部中央、額頭、髮緣、眉間、鼻翼出現乾燥、脫皮問題,有人會去做角質護理保養,但其實過度摩擦,皮膚反而會受到刺激,更加敏感,這時最重要的是多休息,避免過度保養,睡眠充足、減少壓力,同時可以補充維他命B群,維持皮膚穩定。 過敏、敏感、敏弱,醫學上非專有名詞 許多人面臨換季期間肌膚困擾,認為自己肌膚過敏,上網一查找卻被許多名詞轟炸,過敏、敏感、敏弱肌到底是什麼?皮膚專科醫師林上立笑稱,過敏一定要有過敏原,引發肌膚問題,而敏感、敏弱肌膚,在醫學上並非專有名詞,兩者更加主觀,不易區分,大致上在於使用保養品或光療的情況下,比大多數人,更容易引起皮膚反應。角質層較薄的人可能較敏感,但大多數都有其原因存在,保養方式不對,或反覆做不正確的雷射光療治療,就有造成角質層變薄的問題,如果已有角質層較薄的問題,那麼讓肌膚休養生息,便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了。 ▲皮膚專科彭于賓醫師 皮膚狀況做分界,讓民眾了解 可是,過敏、敏感、敏弱,為什麼又會流傳這麼廣泛呢?彭于賓醫師指出,這是為了讓一般民眾,能較為了解自身膚況,做出的簡易分別。皮膚專科醫師林亮辰則表示,過敏屬於特定物質引發;敏感則幾乎沒有對象性,許多環境變化都會造成過敏反應,當敏感性肌膚長期反覆過敏,造成慢性發炎時,皮膚會因為慢性發炎而孱弱,角質層更容易被破壞,惡性循環下,敏弱肌便因此產生,這時,提升皮膚保護層就是最主要的工作。 遠離過敏原與環境變化,泛紅可利用星動光 處在過敏狀態下,當務之急便是遠離過敏原,如要做保養,越單純越好,去角質與美白產品最好都先暫停使用,避免使用清潔力過強的產品,同時也要環境變化,如由艷陽高照的戶外突然進入冷氣房,溫差過大也易使皮膚出現問題。 過敏時,先處理好當下的過敏問題,林上立醫師表示,如果本身容易陷入發炎狀況,可以在過敏症狀解決後,使用星動光,治療容易泛紅的肌膚,能夠穩定微血管,讓皮膚減少泛紅發生。 非破壞重建,保養肌膚新選擇 林亮辰醫師表示,皮膚屏障裡,角質層與皮膚外層的完整度是最重要的,現代人常聽見的雷射、飛梭等療程,都是以「破壞、新生」的方式進行治療,而星動光則是以多種濾片,配合不同光能,加熱皮膚,促進膠原蛋白重組新生,能夠保持角質層的完整,與「破壞、新生」的過程不同,刺激程度也低上許多,星動光因而能成為敏弱肌膚的日常治療選擇之一。 ▲皮膚專科林上立醫師 提升皮膚健康度,也能改善敏感症狀 星動光的早期研究,主要針對光老化做治療,促進組織更新,能幫助受到光老化的膠原蛋白層重塑。一般來說,皮膚保護力最重要的是皮膚屏障──角質層與外層完整,在皮膚科手上,最棘手的治療,比如皮膚屏障受損造成的慢性發炎、酒糟性皮膚炎等,林亮辰醫師表示,這類的肌膚問題,都有對抗光老化的需求,但能夠選擇的治療有限,雖然星動光並非針對過敏進行治療,但在逆轉光老化的症狀時,只要在醫師的建議與監督下使用,由於皮膚整體狀態、血液循環改善,對抗環境能力上升,敏感、不舒服的狀況都會改善。 能量穩定,可處理多種肌膚問題 彭于賓醫師形容一般雷射治療,不論皮秒、奈秒,都是將激發光線的時間縮短,就像料理方式中的快炒,以高溫迅速達到目標;星動光以毫秒做計算,不是使用強烈的雷射光刺激皮膚,而是排出不要的光線,保留對肌膚有益的光能,利用光能、熱能去代謝不需要的物質,時間較長,輸出光能穩定,不會過度刺激。 除去過敏帶來的易發紅的臉部皮膚,星動光也有各種不同濾片,對除毛、痘痘發炎、血管擴張……都能夠進行治療。林亮辰醫師表示,配合星動光多樣功能的濾片,以及安全有效的特性,可以以此為敏弱肌或各式皮膚特質的病患,帶來許多完整治療,星動光運用方式多元,是醫師們的好友。 確認症狀緩解消失,再利用星動光治療保養 回歸過敏紅腫問題,林上立醫師解說,有發炎狀況時,以治療當下症狀為主,症狀緩解消除後,便可以透過星動光進行治療,使用特定波長,緩解微血管過度敏感問題,由於星動光專一性高,即使皮膚敏感,也不會造成其他狀況產生。 ▲皮膚專科林亮辰醫師 若是要長久使用,在皮膚狀態不佳時,建議規律治療,頻率較密集,在四到六次療程後,未來可當作保養性質,三到四個月的間隔施作,針對微血管,穩定皮膚狀況。林上立醫師表示,星動光最大優勢在於客製化,不只針對單一敏感,而是針對多種問題進行做治療。 醫師夫人也使用,工作應酬不阻礙 彭于賓醫師回憶,妻子需要經常出席公眾場合,又有敏感性肌膚,喝酒後便容易潮紅,彭于賓醫師便利用星動光替夫人治療。療程後也減少了敷面膜、去角質等保養工作,臉部斑點代謝時雖會有痂皮產生,但上妝後也看不出來,沒有如雷射皮秒的修復期,施打後便能工作應酬,沒有皮膚變薄的感受。 林亮辰醫師則是提醒,所有療程,在皮膚專科正確的判斷與監督使用下,才能保有最完整的治療效果,星動光可靈活搭配,不管敏弱性肌膚、血管擴張,或痘痘發炎的狀況都能治療,但皮膚出了狀況時,先與醫師諮詢才是要點。

Read More

CAR-T細胞治療新突破 「頭裝導航、尾放炸彈」擊殺癌細胞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癌症治療從傳統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至近二十年來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相繼問世,有了相當大的突破,不僅能從下游端控制病情,減少嚴重副作用發生,同時也能維持甚至提高治療成效。然而對於標靶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暨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周德陽坦言,臨床上使用仍有其限制,包含癌症復發後難治療及無法預防癌細胞轉移等。因此,「免疫治療」也成為目前國際間致力研究與開發的主力方向。 免疫細胞治療 如同在體外訓練一批「免疫軍隊」 過去人體為何無法控制癌細胞生長,即因癌細胞表面有可躲過免疫識別的腫瘤抗原,而免疫治療藉由強化自體免疫細胞辨別及毒殺癌細胞的能力,協助治療癌症。周德陽院長說明,目前免疫治療可分為兩種,一為「免疫抗體治療」,透過補充外來單株抗體藥物來強化自體免疫功能,然而因抗體藥物會經過全身循環,作用強度易遭稀釋,治療成效與持續性常不如預期。 第二種「免疫細胞治療」則是在體外訓練及活化一批免疫細胞後再送回人體,包含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及樹突細胞(DC),以及最近才通過特管法的Gamma Delta-T細胞。 新一代CAR-T細胞讓癌細胞避無可避 未來發展性高 Gamma Delta-T細胞為一種擁有多重細胞特性的免疫細胞,周德陽院長指出,其特色在於它並非藉由「抗原」辨識癌細胞,而是透過癌細胞產生的代謝物來追蹤,因此即便癌細胞再度產生突變,它也還是能成功找出癌細胞所在位置。 而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累積300多名以免疫細胞進行免疫細胞治療的案例,經統計約有七成以上的療效,其中少數患者腫瘤甚至完全消失。另外,因細胞免疫治療是藉自己的免疫細胞去攻擊癌細胞,故副作用相對其他療法更小,能協助患者在面對疾病時仍保有生活品質。 「頭部裝導航尾部裝炸彈」 中國附醫再改良CAR-T細胞 隨著醫學發展,免疫細胞治療在2017年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細胞出現後,又跨過一個新的里程碑。作為首例以人為基因修飾出來的人類免疫T細胞,周德陽院長比喻,CAR-T細胞就像在原始免疫細胞頭部接一個精準導航系統–CA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嵌合抗原受體)、尾部裝一顆炸彈(裡面裝滿如腫瘤壞死因子、免疫激素等可誘殺癌細胞之激素),一找到癌細胞隨即引爆,治療成效可高達80%-90%。但遺憾地是,目前臨床上僅能用於血癌治療,對癌症占比80-90%的實體腫瘤如肺癌、乳癌或肝癌等來說,仍無法有效突破,因此,中國附醫研究團隊也正致力找出讓CAR-T細胞治療對實體腫瘤發揮作用的方式。 經過多次改良與實驗,中國附醫研究團隊發現,若將原始CAR-T細胞透過基因轉換做成「CAR-Gamma Delta-T細胞」,似乎可有突破性地發展。因Gamma Delta-T細胞表面無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所以即便使用異體細胞培養,送回患者體內不會產生排斥,使用前也無須再進行血型配對。新一代CAR-Gamma Delta-T為異體移植,有利於用健康免疫細胞輸給癌症病人,提供了即時及更有效性。 而除了T細胞的選擇不同之外,中國附醫團隊也在CAR-Gamma Delta-T細胞上加裝了一個免疫抗體。周德陽院長指出,過去CAR-T細胞治療無法對抗實體腫瘤,即是因為使用CAR-T細胞治療一段時間後,癌細胞會分泌抗原來抑制CAR-T細胞,而加裝抗體可協助中和癌細胞分泌之抗原,等於同時具備免疫細胞治療及免疫抗體治療的優勢。周德陽院長更樂觀地表示,目前在前端動物實驗及細胞實驗中,都已看到異體CAR-Gamma Delta-T細胞治療的良好效果,現也向美國申請認證,準備要進入第一、二期臨床試驗。 多維列印癌細胞 藥物篩檢、試驗新武器 此外,擁有獨家多維列印技術的中國附醫研究團隊,藉由在體外製造擬真度高達90%的癌細胞生長環境,3D列印出患者體內腫瘤,包含血管增生情形、抗藥組織及癌細胞微環境等。不僅未來可協助測試CAR-Gamma Delta-T細胞治療效果,也能提供其他藥物於臨床上實際運用之前,更準確的試驗成果。 該團隊指出,多維列印現已可實際培養出絕大部分的癌細胞,周德陽院長提到,過去實驗室中的藥物試驗多以細胞培養為主,但是實際藥物投放並非如此單純,雖也有人在實驗小鼠上培養「人工癌細胞」,但此方式成本太高,非長遠之計,且用來移植的細胞通常非患者本身細胞。周德陽院長說:「民眾可以試想,同一種藥物在不同人身上使用起來,效果本就不盡相同,這樣做出來的試驗是否能貼近真實世界結果,發人省思。」 以肺癌為例,即便施做基因檢測後,確認患者為EGFR基因突變陽性,進而篩選出五種可用之標靶藥物,以現行方式仍為從「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來依序找出適合患者的藥物。然而,周德陽院長強調,癌細胞惡化不等人,若因此而錯過可治療的黃金時間,後續治療難度也會倍增,事前進行藥物篩檢,可協助讓患者盡早接受適當藥物治療,不需「以身試藥」。 行醫多年觀念仍時時更新 周德陽持續追求「正確」之路 周德陽院長分享,自己從醫多年,臨床上常遇患者難耐受化療、放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且若成效不彰,改換二線藥物後,可能又要承受其他副作用。有些患者乾脆就說:「這樣比死還難受,我乾脆不要治療了!」讓周德陽院長不得不省思,「現在的治療真的是對的嗎?」所幸近幾年來,癌症研究快速發展,提供更多資源與技術,讓醫界、學界擁有空間去嘗試,找出能兼顧患者生活品質及療效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3455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暨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周德陽坦言,臨床上使用仍有其限制,包含癌症復發後難治療及無法預防癌細胞轉移等。因此,「免疫治療」也成為目前國際間致力研究與開發的主力方向。

Read More

確診先天性心臟病先別慌 有「它」幸福人生不是夢

陳世杰主任強調,先天性心臟病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兒童心臟病之一,尤其台灣少子化的影響下,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主人翁,必須獲得妥善的治療與照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約莫30年前,一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鄭姓男童,由於家境貧窮,無法負擔心臟開刀龐大手術費用而放棄治療,不幸在小學六年級就往生,父母悲痛欲絕。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前秘書長、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醫師表示,當時診斷、治療技術尚未成熟,因此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開刀死亡率高達一半且治療費用昂貴,所幸現今有健保的助力及醫學突破性的發展,台灣的腳步更獨步全球,不僅能精準診斷,更能精準治療,目前心臟病病童手術失敗率已小於5%。 心臟只有雞蛋大 惟精準診斷才能精準治療 陳主任強調,先天性心臟病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兒童心臟病之一,當父母被告知寶貝確診時,總感到徬徨無助,尤其台灣少子化的影響下,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主人翁,必須獲得妥善的治療與照護,然而在多年前,健保尚未實施時,父母至少要賣掉一棟房子才能救活病童,往往產檢時發現胎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只得進行人工流產,相當可惜。 尤其早期診斷只能透過超音波或心導管進行檢查,其中心導管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方法,有休克、出血的風險性;至於超音波,即便到了現代解析度越來越高,檢查上仍有不少死角,有些病童甚至進行開心手術時,病灶才會被發現。「每個小生命得來不易,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不論是檢查還是手術治療,新生兒的心臟如雞蛋般大小,手術困難度,猶如雞蛋裡挑骨頭,因此開刀前必須要做到精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 直到1995年,先天性心臟病診斷有了重大進展,當年陳主任因緣際會,加入鑽研兒童心臟病研究先驅呂鴻基教授所引領的團隊,引進可做心臟檢查的電腦斷層(cardiac CT)儀器,當年是亞洲第一、全世界第八部電腦斷層機器,讓病童擁有最正確精準且非侵入性安全的方式完成診斷,到目前發表的國際學術論文有150多篇,參與制定亞洲心臟影像使用及診斷標準,並且受邀到各國發表演講傳授知識經驗。 透過3D列印 複製一顆真實的心臟模型 而後,陳主任與團隊戮力同心,持續應用心臟斷層於各類心臟病,然而不管是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的平面影像,對於家屬來說難以理解,因此於西元2000年左右,建立起「3D立體心臟影像」的應用,這個創新的應用對心臟外科、小兒心臟科醫師在治療上的評估與說明更加方便,對家屬而言,則能更直接了解病童心臟病灶的模樣。「不過先天性心臟病是病灶立體構造很複雜的疾病,光利用3D的影像仍有所限制…」因此,陳主任進一步開發以3D列印的技術,終於2005年複製出全世界第一個與病人真實大小尺寸的心臟模型,為此也讓醫師能於術前反覆練習、模擬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進行方式,著實達到精準治療的效果。 不只單看心臟結構 要能保障處置的療效 不少父母擔心孩子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有曝露於輻射的疑慮,陳主任表示,目前最新的機器擁有極低輻射線,按受檢者體重有時約等同傳統胸部X光5張的劑量;另外陳主任也持續開發研究心臟磁振掃描攝影(cardiac MRI)的檢查應用,其同樣為非侵入性及安全,且毫無輻射的負擔,MRI的強項在於,開完刀的患者除了使用電腦斷層追蹤器官的結構,目前已經可以使MRI即時觀察評估「心臟動態及其腔室血管內血液動力學變化」4D的影像。這些評估可用來更加保障每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獨特病灶的孩子,處置後都能和正常人的功能一樣,幫助病童都能順利長大並維持正常生活,「病童就能好好上體育課、活動量與生活作息與一般人沒有差異…」透過多元的檢查工具,從出生到成人都能獲得全面的治療與照護,因此陳主任的台大醫院先天性心臟病醫療團隊二度獲得SNQ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殊榮。 台灣的生育率已是世界倒數有名的低,每一個孩子都是寶貝,也是未來社會國家的支柱,陳主任表示,經由整個醫療團隊的努力,從精準診斷到治療及術後追蹤評估,目前台灣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已有超過三分之一強年齡大於18歲的成人了,更需要各式精準影像的定期追蹤,以早期發現問題,好提早介入處置,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讓先天性心臟病不再是家庭孩子幸福人生的一道阻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