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晚期卵巢癌復發夢魘 讓她暢玩歐洲

成大醫院婦產部許耿福主任表示,卵巢癌復發率雖高,但目前已有維持性療法可有效降低復發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醫界公認,卵巢癌是一種復發率極高的癌症,特別是晚期卵巢癌的病友,癌症復發的陰影更是如影隨形。 年約六十五歲的陳女士(化名)在三年前確診罹患第三期卵巢癌,熱愛旅行的她,原以為無法擺脫癌症復發的命運,因而心情十分沮喪,連遊玩的興致都消失。不過在醫師建議下,她在完成手術、化療後,接受癌症相關基因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選用適合的口服標靶藥物,幫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用藥後至今,陳女士不僅沒有復發跡象,還在Covid-19全球疫情來襲之前,讓她更放心暢玩歐洲,重新享受旅行的樂趣。 運用口服標靶藥物為維持性療法 減少卵巢癌復發機率 在成大醫院婦產部許耿福主任的門診經驗當中,陳女士的抗癌勇氣與盡情享受生活的人生態度,令他印象深刻。他說,卵巢癌是一種很難纏的癌症,病患即使接受手術、化學治療,未來還是得面臨很高的復發風險,以第三、第四期的晚期卵巢癌病患來說,手術、化療後的復發比率約七到八成,特別是療程結束後的兩年內,更是復發高峰期;加上卵巢癌早期常沒有明顯病症,許多病患確診時皆已是晚期,生活更常陷於癌症復發、轉移的陰影當中。 為了降低卵巢癌復發風險,過去幾年來,全球醫界、學界不斷尋找創新的治療方法,直到近年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研究顯示,卵巢癌病患若在手術、化療後接受「維持性療法」,臨床上若持續服用口服標靶藥物兩年,能大幅降低復發風險,而病患的治療選擇與基因檢測結果息息相關。 基因檢測幫助精準用藥 有效抑制癌細胞 舉例來說,研究學者發現,卵巢癌病患若接受基因檢測,發現帶有BRCA1、BRCA2基因變異,或癌細胞帶有HRD(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同源重組修復缺損)特徵,此時可運用新型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大受打擊,並逐漸死亡及凋零,病患的癌症復發機率便能大幅降低,同時也讓死亡風險下降,也可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像前述陳女士便受惠於這類藥物所帶來的諸多好處,重拾健康的人生。 許耿福主任解釋,相較於化療,病患使用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時,無論在家或出國遊玩都可服藥,不需住院,也不用忍受掉髮或免疫力減弱等副作用,生活品質獲得明顯改善;即使出現貧血、血小板降低等反應,也可透過調整藥物劑量的方式進行改善。不過,有極少部份病患用藥後,面臨白血病問題,這點就必須多加留意。 治療觀念日新月異 卵巢癌病友重燃生機 面對卵巢癌復發議題,許耿福主任常鼓勵病友,目前已有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可供治療選擇;因此,病友還是有機會可重獲健康,重享生活樂趣。這也讓許多病友重燃生機,在抗癌的歷程中,不僅勇氣倍增,也更有信心。

Read More

大腸癌術後靠中醫調理 扶正祛邪生活品質大躍進

賴睿昕中醫師也指出,諸多研究顯示,中醫師在西醫手術、化療中、後,參與病人的調理,都能大幅度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緩解化療反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各項醫學研究指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與「高齡老化」有極大的關係。最可怕的是,縱使是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在罹患大腸癌的初期,也可能無任何症狀,若本身無大腸癌的家族病史,平日生活作息正常,亦無其他罹病的危險因子,病人往往會錯失治療先機。中醫師賴睿昕更強調,曾罹患大腸癌而康復者,無論透過何種醫學方式治療,也都有復發的危險,因此改變體質成了最重要的關鍵,除了定期檢查之外,一定要強化自身的免疫能力及健康機能,否則會飽受大腸癌威脅的壓力與苦楚。 肥胖與不當飲食習慣 大腸癌悄悄上門原因 多數民眾常因工作競爭,承受不少職場壓力,又因忙碌的生活、飲食西化、偏重精製快速的加工食品,加上少有時間運動休閒,使得大腸癌悄悄地找上門,這些病人的典型特徵,就是肥胖及不當的飲食習慣。 賴睿昕中醫師也指出,諸多研究顯示,中醫師在西醫手術、化療中、後,參與病人的調理,都能大幅度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緩解化療反應,並加速康復時間,部分中藥如丹參、靈芝、三七等,還可提高化療成效。 術後治療各種不適 靠中醫緩解 大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會依病情再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治療過程中常會引發不適,像是手術後傷口疼痛,疲倦乏力;化療後產生的上腹部悶脹感,呃心嘔吐,食欲不振,口乾舌燥,白血球下降,手腳麻木等症狀,此時若搭配中醫治療,可以緩解這些不適。 大腸癌早期:正盛邪實的治療以祛邪為主,或祛邪兼以扶正的治則,使祛邪「而不傷正」。 大腸癌中期:正虛邪實者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採用攻補兼施的原則。 大腸癌晚期:癌腫堅硬如石,形體消瘦、面黃食少,患者呈現「正氣衰敗」的惡病質現象,治當以扶正為主。 一般中醫治療有幾個主軸;手術後治療以扶正為主:病人傷口疼痛,身體虛弱,食欲較差,所以使用黃耆、白朮等扶正補氣,讓病人可以較快恢復。化療、放療時以理氣為主:病人容易現腹脹,呃心,嘔吐,口乾舌燥,此時可以使用陳皮,枳殼,柴胡等藥;另外在療程中均可視病人身體狀況,使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藥清熱解毒的藥物。 避免加工食品 多食用新鮮魚肉、蔬菜水果 大腸癌病人飲食注意,應多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物,食用新鮮的肉類、魚類、蔬菜、水果等,經過醃製、煙燻、發酵製作的食物及過度精緻化的食物應避免;且應儘量使用蒸、煮,而少用油炸、燒烤等方式來處理食物。賴睿昕中醫師提醒,蔬菜水果的攝取可多些,而肉類油脂的攝取可少些。食物多樣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應占每餐的2/3以上。 同時也應控制體重,成年後要限制體重增幅不超過5公斤,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肉及燻肉只能偶爾食用,最好用煮、蒸、炒的方式烹調食物。 多吃澱粉類食物,每天吃600~800克各種穀類、豆類、植物類根莖,加工越少越好。食物中的澱粉有預防結腸癌和直腸癌的作用,高膳食纖維飲食可預防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生。 減少紅肉攝取量,因為紅肉會增加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生率。最好用魚和家禽代替紅肉。除飲食外,病人們應建立規律的生活,養成適當的運動,培養樂觀正面的態度。

Read More

全台首間「健康肺氣喘神盾醫院」 亞東醫院立氣喘照護標竿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氣喘是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全球約有3億人為其所苦,台灣氣喘患者也不在少數。然而,仍有許多患者對「氣喘」存有迷思,例如:「我又沒有喘,為什麼是氣喘?」「沒有發作就不需用藥!」「吸入性藥物中含類固醇應不要用?」等。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患者對氣喘的認知大幅影響治療順從度,因此,台灣胸腔重症醫學會2017年與國際知名藥廠合作推出「健康肺計畫」,旨在宣導正確疾病觀念,透過舉辦教育課程、衛教活動,讓患者從中獲取正確衛教知識及良好照護。到現在計畫也再度升級,由政策端整合產、官、學、醫資源,衍生出更穩固、更深耕、更全面性地健康肺神盾計畫,協助讓氣喘患者照護品質再提升。 吸入性藥物使用存有迷思 醫:需建立正確觀念 吸入性藥物使用方式與一般所熟知的口服藥物差異甚大,氣喘患者又需長期規律使用,因此對患者來說,學習吸入型藥物正確的使用方式才能有效達到治療效果。然而,患者有時會誤以為氣喘僅有急性發作時需用藥,或以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取代治本的藥物(吸入型類固醇藥物),鄭世隆主任說,這些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觀念」。 短效支氣管擴張劑效用短 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氣喘需規律接受治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患者氣道與一般人不同,長期處於過度敏感,容易發炎、氣管腫脹的狀況,如空氣中汙染物、懸浮粒子一多,可能會造成氣喘患者病情更不穩定,甚至需住院治療。因此,在治療上普遍需穩定使用抗發炎、抗過敏的藥物,才能讓氣道敏感、發炎狀況解除,並使氣管穩定擴張。 而短期支氣管擴張劑,目的只是在短時間內讓氣管擴張,進而緩解急性症狀,並沒有處理氣道發炎、過敏的問題。鄭世隆主任補充,根據統計,一年用超過3支或每天用2口短效支氣管擴張劑,都會使氣喘發作率及住院率上升;如一年用到6支、9支,嚴重程度更是會加倍成長,一年使用12支以上甚至會增加氣喘死亡的風險。鄭世隆主任提醒,許多患者仍不了解錯誤使用藥物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因此,更需要透過全面性宣導來達到衛教普及,不要常使用或過度依賴短效緩解藥物,要使用正確的藥物,讓患者實質上遠離急性發作風險,且獲得良好的疾病控制。 智慧化資訊整合 氣喘衛教知識帶著走 鄭世隆主任說明,健康肺神盾計畫除了衛教及藥物治療管理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智慧化的資訊整合」,透過資訊平台,整合患者用藥情形及醫院端提供之個人肺功能檢測結果,再加上即時的天氣、空汙指數等環境狀況供患者查詢,將環境、用藥及衛教作完整結合。 這樣的資訊整合系統,可從三方面協助氣喘患者獲得良好照護,第一,利用智慧醫療雲端科技在氣喘患者藥物使用上做良好管理,達到減少及監督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的使用;第二,民眾可經由隨身的電子產品獲取氣喘治療上的輔助,透過平台上的衛教資訊連帶協助患者建立正確用藥觀念;第三個,落實上、下轉診,當氣喘患者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後,可下轉至社區基層醫療院所,讓患者能更便利的獲取醫療協助,減少就醫等待的時間,如病情控制不良時再轉回至醫學中心,緩解急性氣喘發作。 鄭世隆主任強調,透過這些面向的結合,能讓正確衛教觀念觸角更多元、更廣,也是醫界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鄭世隆主任說明,健康肺神盾計畫除了衛教及藥物治療管理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智慧化的資訊整合」,透過資訊平台,整合患者用藥情形及醫院端提供之個人肺功能檢測結果

Read More

疫情飆!追加劑成關鍵,選AZ或mRNA「保護力接近」

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醫師,以專業角度分析第三劑疫苗的全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隨著Omicron疫情不斷蔓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始呼籲大眾儘速施打新冠肺炎第三劑(追加劑)疫苗,現今醫學技術相當突破,國內外紛紛研發不同類型的疫苗供民眾選擇施打以對抗疫情,例如AZ、BNT、莫德納、高端疫苗等,因此也出現許多「不同廠牌疫苗混打效果較佳」、「現有疫苗是否還可預防Omicron?」、「第三劑疫苗該如何選擇?」、「擔心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等討論聲此起彼落,對此,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醫師,以專業角度分析第三劑疫苗的全貌。 三劑打AZ效果如何?國際期刊研究出爐 網路謠傳「打兩劑AZ無效,第三劑沒有保護力」的討論,對此,紀鑫主任說明:「接種兩劑AZ並非一開始就無效、也不是毫無保護力,當初在對抗alpha、delta變異株都還是很有效」。而現在要對抗Omicron需要打第三劑,乃是因不管是何種疫苗,打完兩劑後三個月,保護力都會下降;國際期刊《NEJM》依真實世界數據研究,指出「三劑AZ疫苗」的保護力,等同於「兩劑AZ後追加BNT疫苗」,並沒有所謂「打兩劑AZ無效,第三劑沒有保護力」的問題。 「任何疫苗都是好疫苗,有打最重要」,追加劑「防重症」無差異 為什麼要混打呢?紀鑫主任表示,混打後的抗體濃度較高,比較不會被感染,研究發現,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施打mRNA疫苗,然而得到感染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需不需要住院,則要看T細胞的免疫力(細胞免疫)。 紀鑫主任說明:「mRNA疫苗是預防感染、AZ疫苗則是提升T細胞的免疫力,也就是防重症。根據《刺胳針》(Lancet)研究指出,兩劑AZ追加BNT效果較佳,抗體上升24倍、追加莫德納則上升30倍,這主要是「預防感染能力」;若是兩劑BNT追加AZ,T細胞免疫保護力可以提升2.5倍,相較三劑都接種BNT提升2.6倍,差異不大,都能預防重症及住院的風險。」 擔心有不良反應 該選哪家疫苗廠牌? 紀鑫主任表示,根據疾管署公告的不良反應報告,以及美國CDC公告的心肌炎、心包膜炎報告顯示:mRNA心肌炎的好發於18-25歲年輕族群,多發生於接種第二劑之後,風險則為百萬分之10 。AZ疫苗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的風險分別為百萬分之2.5(50歲以下)、百萬分之7.4(50歲以上)。 紀鑫主任表示,「目前依指揮中心指示,未滿18歲並不建議追加第三劑,所以18歲以上年輕族群,如果擔心不良反應或副作用,第三劑可選擇接種AZ或高端疫苗;年長者因通常副作用不高,較無疫苗廠牌限制。」 政府不開放第三劑打AZ 造成過期、浪費? 先前新聞指出有幾百萬劑的新冠肺炎疫苗效期將至,不少網路鄉民砲轟政府不開放第三劑施打AZ,才導致疫苗過期;對此,紀鑫主任強調,「指揮中心並沒有禁止,只是不建議而已。」雖然兩劑AZ追加mRNA疫苗抗體濃度較高,擁有較佳的避免感染能力,而被感染之後,重點還是要靠細胞免疫將病毒清除,因此細胞免疫如果足夠,才不會導致重症或住院,因此第三劑AZ仍有效益。紀鑫主任表示,打得到的疫苗就是好疫苗,政府不用特別強調第三劑一定要打mRNA,如果有疫苗,其實各廠牌疫苗大家都可參考接種。 參考資料 1.Pozzetto, B., Legros, V., Djebali, S. et al. "Immunogenicity and efficacy of heterologous ChadOx1/BNT162b2 vaccination" Nature (2021). 2.N. Andrews, J. Stowe, F. Kirsebom. et al.Covid-19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the Omicron (B.1.1.529) Variant  

Read More

影像醫學結合AI輔助 改善醫療品質「如虎添翼」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副主任、放射線醫學會李文正秘書長表示,影像診斷不像抽血檢查,可提供醫師明確的數值來判斷患者病情,因此對於影像診斷科(Radiology,亦稱「放射診斷科」)醫師來說,大量的臨床經驗更為必要。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影像醫學技術持續進步,從X光、超音波,而後發展出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及正子斷層掃描(PET),再到整合單種以上造影技術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與正子磁振造影(PET/MRI),適用的醫學領域不斷擴增,同時也讓越來越多患者能因此受惠,但事實上,精準的影像診斷除有賴造影設備外,同樣重要的是「醫師的精準判讀」。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副主任、放射線醫學會李文正秘書長表示,影像診斷不像抽血檢查,可提供醫師明確的數值來判斷患者病情,因此對於影像診斷科(Radiology,亦稱「放射診斷科」)醫師來說,大量的臨床經驗更為必要。然而,經驗需要時間積累,要如何協助影像診斷科醫師突破這段過渡期?已有多項研究顯示,「AI can help!」 AI輔助系統提供診斷參考 消弭醫師經驗落差 有些人可能會對AI人工智慧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存有疑慮,李文正秘書長解釋,「AI並非取代醫師人為判讀」,而是作為「輔助系統」,利用神經網路技術,在大量輸入各種不同醫療影像資料後,訓練出一套演算模型,並提供醫師診斷時的參考,「有效運用前人經驗」來減少醫師因經驗不同而產生診斷上的落差。 傳統電腦斷層「血管鈣化膨脹效應」 誤導病情判斷 以國人第二大死因「心血管疾病」為例,李文正秘書長指出,過去在進行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時,因該處血管較為蜿蜒,「一般二維影像難以準確判讀血管是否有狹窄現象」;此外,血管鈣化在電腦斷層影像中常伴隨「膨脹」效應,意即影像中鈣化點較實際體積來的大,導致有些經驗較不足的醫師,因此而「高估」血管鈣化及狹窄程度,直至進行侵入性心導管檢查後,才發現「病情並不如預期中的嚴重」。 為解決此困境,臺大醫院團隊研發「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全自動血管管腔分割系統(TaiCAD-Net)」,利用多切面觀察患者血管狀態,並聯合全台數個大型醫學中心,建立海量影像資料庫後,於其中標註資深影像診斷專科醫師之專業見解與判讀,協助縮短影像判讀時間,同時有效排除血管鈣化的判讀干擾。 而該演算法除榮獲當年國家新創獎殊榮之外,也奪得2020年冠狀動脈自動分割競賽全球第三的好成績。李文正秘書長說:「未來,如何在臨床上實際運用TaiCAD-Net,包含確保系統穩定性,及設計便於醫師操作的介面等,都是研究團隊持續致力研究的下一個目標。」 影像醫學持續發展、廣泛應用 有效提升醫療品質 過去因血管造影不易判讀,而導致無法從源頭下手治療的領域,除了心血管之外,還有「骨盆腔血管」。李文正秘書長分享,臨床上常觀察到,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不少比例合併有「勃起功能障礙」問題。若排除因心理因素導致的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礙,最常見即因「血管病變」而引發,然而因骨盆腔血管分支複雜、體積狹小,難以使用造影技術診斷, 因此過去多直接使用藥物控制病情。 而臺大醫院比照多切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技術,首創將電腦斷層運用在骨盆腔血管,結合放射診斷科、心血管專科、泌尿科及整形外科等多種科別,透過影像找出極細微的內會陰動脈血管狹窄位點後,針對病灶進行介入性治療,而此勃起功能障礙治療的突破性發展,也讓臺大醫院性功能障礙多專科照護團隊,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有賴影像醫學的快速發展,李文正秘書長認為,未來可望讓更多跨科別醫療領域,得到加乘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臺大醫院也持續在開發新技術,期望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將AI輔助系統一併運用在骨盆腔血管電腦斷層檢查,提升醫療品質。

Read More

裂縫、刮傷恐影響鍋壽命 揭曉琺瑯鑄鐵鍋「防鏽撇步」

使用鍋具時應把握「冷鍋、冷油、中小火」慢慢加熱,爐火不得大於鍋底底面,且烹煮後的熱鍋須稍微放涼後,才可用溫熱水清洗等原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外觀五彩繽紛、儲熱效果佳的琺瑯鑄鐵鍋,是許多人心中的夢幻鍋具!不過,琺瑯鑄鐵鍋在使用時,有一些須特別留意的細節,如不小心,可能會損壞鍋具、影響使用安全! 內外雙材質 打造琺瑯鑄鐵鍋的特色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建利助理教授表示,鑄鐵鍋是生鐵(含碳量約2~7%的碳鐵合金)所製成的鍋具,擁有良好的儲熱性;琺瑯則是一種耐高溫的玻璃材質。琺瑯鑄鐵鍋就是將琺瑯燒熔後包覆在鑄鐵鍋外成為塗層,可避免鍋具生鏽與食材沾黏。 琺瑯鑄鐵鍋適用於多種烹飪用途,由於儲熱、保溫效果優秀,特別適合用於燉煮,且能利用餘溫將食材燉煮至熟透入味,達到類似無水鍋的烹調效果,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劇烈溫差、碰撞 鋼刷、鐵鏟通通NG! 在爐具的選擇上,一般家庭的瓦斯爐、IH爐、烤箱都能使用琺瑯鑄鐵鍋,但微波爐則無法使用。陳建利提醒,琺瑯鑄鐵鍋表面的琺瑯容易因冷、熱溫差造成收縮而出現龜裂,進而使鑄鐵外露而生鏽。因此,使用鍋具時應把握「冷鍋、冷油、中小火」慢慢加熱,爐火不得大於鍋底底面,且烹煮後的熱鍋須稍微放涼後,才可用溫熱水清洗等原則。此外,也一定要避免將剛用完的熱鍋直接以冷水沖洗、或鍋具從冰箱取出後就直接加熱、直接空燒鍋具等。 食藥署提醒,琺瑯本身不耐碰撞,雖然不容易像一般玻璃澈底碎裂,但碰撞後可能會讓琺瑯產生看不見的細微裂痕,影響到塗層的保護效果。記得金屬的鐵鏟與廚具,都要避免使用在琺瑯鑄鐵鍋上,以免敲出裂縫或刮傷琺瑯表面,影響鍋具壽命。  

Read More

膽道金屬支架引流膽汁 可避免膽管阻塞問題

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張力仁醫師表示,病人及家屬與醫療團隊多溝通,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70歲的王媽媽因右上腹痛、經常噁心反胃食慾不振,在家人陪同後到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就醫,確診罹患膽管癌。為減輕患者病症,醫師建議王媽媽裝置膽道金屬支架,順利讓左右邊膽管的膽汁流通,現在王媽媽一樣可以跟山友去爬山健行,享受安逸的銀髮生活。 膽道金屬支架協助膽汁引流 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張力仁醫師表示,若膽管內部形成癌症,如膽管癌、胰臟癌、壺腹癌,導致膽汁無法正常引流至壺腹,來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食物,會使病人出現黃疸、茶色尿(接近紅茶的顏色)、灰白色大便的現象,造成阻塞性黃疸,可以藉由安裝膽道金屬支架舒緩膽汁阻塞問題,協助膽汁藉由支架循著生理途徑來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食物。 張力仁醫師進一步表示,病人常擔心裝置過程中因膽道金屬支架需放置在病灶上,容易有出血問題,可能導致管腔破裂,另外,患者也擔心膽道金屬支架可能有「滑脫」現象,也就是俗稱的移位,不過金屬支架通常會被癌細胞包覆,因此滑脫機率低,根據長期臨床經驗,兩種狀況發生率低,因此病人及家屬不需太過擔憂。 金屬支架與塑膠支架的差異性 金屬支架能提供膽汁更好的引流,因為金屬支架能夠擴張管腔,使直徑較長,也不易造成膽汁、膽沙、膽泥淤積問題。相較之下,塑膠支架直徑較短,因此引流效果較差,且塑膠支架管腔窄,膽汁是有黏性的液體,會出現阻塞問題,病人約1至3個月就要再替換塑膠支架,更換頻率較金屬支架頻繁。 不過不論是金屬支架或塑膠支架,都會有殘留結晶的問題,結晶聚集在支架內,最後造成膽汁阻塞。但金屬支架若發生阻塞問題,張力仁醫師建議可以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判斷是否阻塞,再從中協助病人把堆積在支架的膽沙、膽泥、結石清理乾淨,可是塑膠支架只能重新替換,無法清理支架內的結晶,所以患者在選擇上需多加考慮。 張力仁醫師呼籲,若醫師建議病患放置金屬支架時,應儘速裝上金屬支架,臨床經驗顯示,很多病人得知要裝置金屬支架,會去搜集更多資訊,害怕安裝金屬支架,但病情也在無形中惡化,最後造成無法裝置金屬支架的局面,建議病人及家屬應該與醫療團隊多溝通相信醫師的判斷,才不會錯過最佳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睡眠呼吸中止症共病多 合併胃食道逆流嚴重程度加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三十年來,衛福部、醫界與各相關單位持續致力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衛教宣導的推動,民眾得以對此疾病提升認知,然而,仍有許多人暴露在風險之中而不知其危險。資深演員譚艾珍今年受邀擔任睡眠呼吸中止症衛教大使,以切身經歷提醒大眾,她說,以前未意識到打呼是一種「症狀」而非「習慣」,沒想到僅一個午睡的時間,與丈夫就此天人永隔。所幸現在有許多篩檢可有效幫助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這樣的憾事一再發生。 及早介入睡眠呼吸中止問題 從「脖圍358」下手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李信謙醫師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多半是因入睡後上呼吸道軟組織鬆弛、塌陷而造成氣管受阻,導致患者呼吸間歇性停止,不僅睡眠品質易受影響,也可能因身體缺氧引發心血管、腦血管等多種共病。 要提高對OSA的警覺進而降低其危險性,李信謙主席建議,第一步可從「量脖圍」開始。脖圍作為OSA一項重要指標,其粗細與呼吸道內徑大小直接相關,脖圍越寬就代表氣管越狹窄,更易導致睡眠呼吸中止情形。目前國際上多以「女性脖圍超過35公分、男性脖圍超過38公分」作標準,李信謙主席提醒,若脖圍超標,尤其是伴有肥胖、打鼾或夜間頻尿症狀的民眾,建議儘速向醫師諮詢,安排進一步檢查。 合併胃食道逆流 加重OSA症狀 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指出,根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男性過半有OSA中高風險,不僅如此,其中逾半數觀察到合併有胃食道逆流現象。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解釋,當OSA患者睡眠呼吸中止時,會因吸不到空氣而更加用力呼吸,導致胸腔形成極大負壓,並讓胃跟食道中的「閘門」無法關緊進而引發胃食道逆流;而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在睡眠時因胃酸逆流刺激到食道迷走神經,造成上呼吸道充血腫脹而加重OSA症狀。 劉文德主任分享,自己從小就受慢性鼻炎、鼻竇炎問題所擾,再加上因工作忙碌、活動量不足導致體重過重,當時就有非常典型且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問題。經過妥善的治療以及體重控制,從過去90公斤成功減重到現在65公斤,不僅上述問題幾乎全部消失,也終於可以一覺到天亮,連原先的胃食道逆流問題都獲得良好的改善。 OSA久治不癒?  良好醫病溝通診斷有無胃食道逆流 OSA治療並不單一,有時經過長時間治療症狀仍未獲改善,即要與主治醫師進行良好溝通,讓醫師全面完整評估後「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治療效果。而許多患者在評估時,會認為自己沒有火燒心、胸悶等症狀,就代表沒有胃食道逆流問題,林口長庚醫院鼾症睡眠外科李學禹教授提醒,胃食道逆流症狀多,當出現咽喉異物感、慢性咳嗽、容易嗆到等現象,都可能是咽喉胃酸逆流的表現,連帶影響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 OSA治療並不單一,有時經過長時間治療症狀仍未獲改善,即要與主治醫師進行良好溝通,讓醫師全面完整評估後「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Read More

台灣腎病人口高居全球排名!精準透析安全、品質佳

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許永和院長表示,「血液透析資訊系統」可充分滿足護理人員之臨床照護需求,提供各項自動化服務與產出,包含:即時調閱醫囑及病歷、即時傳輸生理量測數值、自動轉錄腎臟醫學會要求之品質量表資料、評鑑報告產出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腎臟就像身體的濾心,會將體內不好的物質排除,並把身體需要的物質回收到體內。當腎臟無法過濾體內有害物質,就需要血液透析治療來替代自身腎臟功能。台灣慢性腎臟病和糖尿病人口密度高居全球之前幾名,大部份病患一旦有尿毒症狀,就可能需要血液透析治療。 血液透析資訊系統 提高效率、避免錯誤 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許永和院長表示,「血液透析資訊系統」可充分滿足護理人員之臨床照護需求,提供各項自動化服務與產出,包含:即時調閱醫囑及病歷、即時傳輸生理量測數值、自動轉錄腎臟醫學會要求之品質量表資料、評鑑報告產出等。 本系統以病人照護與病歷管理為中心,可大幅提高醫療機構及人員效能,避免傳統作業之缺點,協助護理人員抽離繁複之文書作業負擔,有效提昇血液透析之臨床照護品質。 精準透析 更安全且品質更好 除了降低人員工作負擔與增進就醫體驗以外,數位化的洗腎系統,可減少數據計算錯誤。病患上機前的體重、血壓數據;透析過程中的血壓;下機後的體重與血壓量測後都自動上傳。許永和院長指出,測量完畢、數據即時上傳、數位計算功能,都能夠避免「洗太多休克、洗太少肺積水」的狀況。 此外,在血液透析過程中,都顯示相對應的醫囑,讓護理師更有照護依循。 多元系統共同協作 醫療服務更順暢 醫療過程當中需要多元系統共同協作,才能讓醫療服務更順暢。由於每位病患的生理狀況與治療需求都不太一樣,所以醫師藉由醫囑作業系統,確定人工腎臟要使用什麼型號、確定藥水、抗凝劑要怎麼用;接著,由於護理師要確立醫囑內容,因此在護理師這端,也會透過醫院資訊系統瞭解每位病患的透析條件為何、確認人工腎臟型號與確認藥水品項。  

Read More

擔心化療影響生育 癌女凍卵保生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代人晚婚晚孕已成為常態,為了保有生育機會,近幾年國內興起凍卵風潮,不少女明星或企業成功人士紛紛開始到生殖中心凍卵;也有不少女性擔心疾病治療會影響卵子健康,於是在手術或化療前先保留優質卵子進行凍卵,為未來的生育計畫進行超前部署。 擔心化療影響生育 癌女凍卵保生機 一名30歲的單身女性心怡(化名)因不幸罹患乳癌,擔心接受化療後會影響生育能力,於是在醫師專業評估及建議下,在化療前進行取卵手術,透過凍卵技術保存品質良好的卵子。去年幸運成功抗癌,也順利找到真愛結婚,並重返生殖中心解凍卵子,再透過試管嬰兒療程成功懷孕,讓心怡夫婦倆開心不已。 凍卵需求大幅增加 為避免遺憾需及早規劃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國人凍卵需求快速增加,主要是女性的卵子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老化,受孕率也隨之降低,並可能提高流產率,因此對晚婚晚生育的女性來說,在卵子老化之前先凍卵儲存起來很重要。另外還有一些女性因為疾病影響,需要做化療或手術治療,擔心治療副作用會影響卵巢功能,為避免日後有未生育的遺憾,因此提前進行凍卵。 李世明醫師建議,年紀滿35歲且尚未結婚的女性,最好提前規劃生育計畫,採取凍卵以保留生育機會。另外,建議30歲以上女性可及早接受卵巢生育評估,只需到醫院抽血,檢驗AMH(抗穆勒氏管賀爾蒙)推估出卵子數目庫存量,若庫存量不足就應儘早規劃凍卵計畫。另外,可考慮檢驗BRCA基因是否有突變,由於這突變會造成女性卵巢癌或乳癌的機率增加,且會影響卵巢功能,建議可及早規劃生育計畫。 凍卵會提早更年期或卵巢早衰? 醫:並不會! 許多民眾會擔心凍卵造成提早出現更年期或造成卵巢早衰?其實這是錯誤的迷思!李世明醫師說明,女性一生的卵子數目是固定的,數量大約一百萬顆,每個月平均有七、八百個卵子在發育,但只有一顆會成熟長大排出,若一年排出12顆卵,大約四十年會排出500顆卵,其他卵子會慢慢萎縮掉,這是卵子自然發育的正常現象。而凍卵療程則需透過促排卵針刺激排卵,讓七、八百個卵子中的1~30個卵子成熟長大,取出高品質的卵子,提高懷孕機會。目前臨床證實不會因為打針刺激而造成提早更年期或卵巢早衰發生,也不會造成乳癌或卵巢癌發生,因此凍卵的風險極低,民眾不必過度擔憂。 李世明醫師提醒,女性平時應維持規律生活,適當補充DHEA(山藥提煉)、 Q10、D3或肌醇,對於卵子及卵巢都有保養的作用,女性打拼事業雖重要,但生育計畫也相當重要,應及早規劃才能避免日後遺憾發生。 李世明醫師建議,年紀滿35歲且尚未結婚的女性,最好提前規劃生育計畫,採取凍卵以保留生育機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