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無門 竟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變形惹禍!

洪明理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終生治療,患者應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43歲的慧慧(化名)在餐廳工作,五年前某日早上起床時,發現全身關節爆痛,甚至無法翻身及行走,只好爬到房間門口想開門求救,卻因手指關節變形,連喇叭鎖都轉不開,讓她求救無門,幸好家人返家發現才緊急送醫檢查。經輾轉到風濕免疫科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先嘗試藥物治療,由於慧慧體重較重,加上工作常常需要用到手腳關節,藥物需要用到最大量的類固醇及止痛藥,但仍無法緩解關節腫脹症狀,加上經常感到身體疲累,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所幸後來符合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也減少打止痛針次數及類固醇劑量,還意外讓體重下降,減輕了關節負擔,讓她可以順利回到職場,重拾快樂自在的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需高度警覺 控制不佳恐導致肺纖維化 收治個案的台東關山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洪明理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是環境、病毒或細菌進入體內,啟動自己身體的免疫反應有關,讓原本應該要去對抗外來環境異物,卻因為免疫系統出錯而誤傷自己,造成患者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特別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在早晨,患者會因身體關節疼痛而痛醒,甚至會有持續一段時間僵硬情況,經過休息也不會改善,通常會持續2~4個小時,到中午左右會慢慢改善,這種情況若持續六個星期沒有改善,就應高度懷疑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疾病,跟過去民眾容易被誤診的退化性關節炎或痛風很不一樣。 洪明理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常見的關節疼痛變形外,還會引起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例如鞏膜炎、乾眼症或心臟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若全身發炎沒有好好控制的話,疾病晚期可能會影響肺部導致慢性肺纖維化,影響肺功能造成永久性傷害。 三成患者使用傳統藥物無效 生物製劑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洪明理醫師說明,過去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大多使用抗風濕口服藥物和類固醇止痛藥物,但約有三成患者治療效果不佳,無法延緩關節破壞,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會侵犯到脊椎影響行動或造成癱瘓,因生活無法自理或經常需要到醫院復健,只能靠重大傷病卡持續就醫治療。 近來生物製劑精準治療成了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佳武器!洪明理醫師表示,目前生物製劑愈來愈進步,而且使用多元,可以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對於想懷孕及生育的女性患者,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以安全使用的新型生物製劑,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目標。 洪明理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終生治療,患者應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平時應減少激烈及勞動性過高的工作,才不會加速病情的惡化。

Read More

嗅覺異常、便秘竟是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 十大症狀自我測驗

葉篤學主任與陸清松教授與病友一起合唱〈快樂的出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VID-19肆虐以來,民眾一旦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染疫。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便有病友確診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與家人到漁港遊玩,唯獨自己聞不到「海味」,竟然與睡眠障礙、便祕等「看不見」的症狀一樣,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警訊。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有台灣「帕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清松教授指出,近年帕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以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的「斷電(OFF)」現象和「異動症」,幫助控制疾病。 先期症狀不漏接 早期診斷有機會 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主要因為腦內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病友身體活動受到影響。 民眾可利用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自我檢測,包括:(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常跌倒、(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音調變小或沙啞,以及(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 嗅覺異常、嚴重便祕、睡覺時拳打腳踢 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症狀 不過,除了動作相關症狀之外,葉篤學主任表示,帕金森病友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而且病友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 陸清松教授指出,近年有研究嘗試將帕金森氏症分為兩種亞型,一種是從身體開始(Body first),另一種是從大腦開始(Brain first)。研究人員把「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也就是睡覺會隨著夢境動作的這類患者,作為身體型的前驅表現,進而發現,這類病友的自主神經症狀像是便祕、低血壓較嚴重,嗅覺喪失也較常見。 62歲的Andy,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52歲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就醫確診帕金森病。但他回想自己早在40多歲時,就有便祕困擾,嚴重時只能灌腸解決;而且,嗅覺和睡眠也早就出狀況,「那個時候跟太太一起去漁港,只有我完全聞不到海鮮發臭的味道!」 藥效減退、藥物波動 OFF現象與異動症易影響外出意願 隨著用藥時間變長,帕金森病病友經常因血中左多巴藥效持續性以及藥物波動併發的「OFF斷電」現象和「異動症」所困擾。病友Andy表示,ON代表有藥效、有行動力。OFF顯示無藥效時,全身會痠軟無力,寸步難行,這情況就像是「開車突然沒油,發不動!」 而「異動症」則是藥效推動力量太大,大到超過身體所能控制,導致身體容易不由自主地亂動。62歲林先生分享,確診與治療帕金森病已有20個年頭,直到去年短短幾個月摔了十幾次,甚至連膝蓋都發炎。林先生進一步瞭解才發現自己身體重心偏移,再加上藥效銜接的異動現象,因此一再跌倒。他接受建議,使用緩釋型藥物減少異動起伏,且持續運動習慣,迄今半年多,未曾再跌倒。 健保藥效緩慢釋放助穩定控制 治療蜜月期延長不是夢 陸清松教授表示,以現今治療技術,帕金森病病友要達到「3個Lucky 7」的治療目標,也就是7年生活如常的「蜜月期」、7年維持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期」,以及7年保持基本生活起居的「退休期」,其實很有機會。 陸清松教授強調:「藥物在血中濃度的起伏,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的原因」,現在健保給付緩釋型口服藥物,可以讓藥效在體內像馬拉松接力賽般緩慢釋放,維持血中濃度穩定,減少藥效波動現象,同時減少斷電現象與異動症困擾,是病友一大福音。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也呼籲病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帕金森氏症,畢竟要與這個疾病共處15-20年,心態調整非常重要。「不能只依靠醫師給藥與精準治療,病患也要好好地動。什麼運動都好,千萬不要整天關在家裡,以免加速肌肉萎縮與語言退化。」

Read More

三陰性乳癌友時刻不安 新藥發展提供治療新希望

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乳房外科主任葉大成表示,癌症發生原因有二,一為患者身上帶有致癌基因;另外一種則是患者身上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基因產生突變,而BRCA基因突變就屬於後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46歲婦人,十年前罹患了令人聞之色變的「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雖透過當時的標準療程進行治療將癌症發展情形控制住,然而,她的心理上仍因三陰性乳癌的高復發率、高轉移率而惴惴不安,近期因病情復發需求進行基因檢測,確認帶有BRCA基因突變。 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主任謝惠珍個管師分享,隨著醫學進步、新藥開發,讓過去治療難上加難的「三陰性乳癌」獲得轉機,例如,在2017年醫界學者發現,對於帶有BRCA突變的三陰性乳癌及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已知有效之針對性藥物─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抑制劑,對已產生癌細胞轉移者有幫助,患者只要有定期進行篩檢,及早發現疾病並介入,保有生活品質並非不可能。 BRCA基因突變 罹患乳癌風險大幅提升 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乳房外科主任葉大成表示,癌症發生原因有二,一為患者身上帶有致癌基因;另外一種則是患者身上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基因產生突變,而BRCA基因突變就屬於後者。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45-65%,而在過去公認難治三陰性乳癌中,平均每六位就有一位病人帶有BRCA基因突變。 三陰性乳癌各藥物受體無表現 過去僅化療可治 三陰性乳癌為何難治?葉大成主任解釋,因該亞型癌細胞上動情激素接受體、黃體激素接受體及HER2受體皆沒有表現,分子標記結果為陰性,故稱為「三陰性」。也就是說,各類賀爾蒙藥物與抗HER2藥物都無法用來治療三陰性乳癌,過去治療僅有化療藥物此種選擇,再加上其高復發、高轉移、高死亡率,因此被認為是最難纏的乳癌,隨著醫藥發展,帶有BRCA突變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才有了相對應的治療。 PARP抑制劑專用於BRCA突變 讓癌細胞「合成致死」 葉大成主任說明,人體細胞在頻繁進行代謝活動時,極容易產生DNA損傷,而PARP酵素與BRCA基因皆可協助其DNA進行修復並且調控細胞凋亡。當BRCA突變的乳癌患者因該基因功能受損,僅能靠PARP酵素修復DNA受損的癌細胞時,再去抑制PARP酵素,即可達到破壞癌細胞修復的效果,進而使癌細胞凋亡。 另外,葉大成主任也帶來好消息,針對癌細胞已轉移並經施作基因檢測確認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且曾接受前導性、術後輔助性或轉移性化療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可申請藥物健保給付。葉大成主任提醒,每位患者癌症病情發展不盡相同,臨床上治療的選擇也可能有所差異,建議患者可以針對自己的病況多加向主治醫師詢問與討論。 標靶藥物發展性高 患者應保持正向心態抗癌 隨著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的發展,葉大成主任認為,未來針對如BRCA這類「腫瘤抑制因子」(Tumor suspressor gene)的藥物會越來越多,而目前也已有不少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標靶藥物,期待未來能提供癌症治療能更多元化的選擇,與此同時,患者也要保持正向的抗病態度,積極面對治療。

Read More

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基因檢測成救兵 癌症專家全解析

精準醫療已經是全世界發展的趨勢,根據腫瘤基因型態,來擬定適合不同患者的藥物與療法。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精準醫療這個名詞儼然已經成為高科技醫療的代名詞,尤其在癌症治療這一塊,從最初通殺的化學治療進展到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追求的就是找出病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臨床經驗豐富,陪伴過的病人不計其數,同時也擔任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的他表示,「精準治療不只是一個醫學名詞而已,罹癌會衍生許多社會問題,民眾也需要了解何謂精準治療,什麼階段需要哪些治療與檢測,越了解在抗癌過程中越不會慌張。」 精準醫療為必然世界趨勢 產官學合作聯盟加速發展 精準醫療已經是全世界發展的趨勢,根據腫瘤基因型態,來擬定適合不同患者的藥物與療法。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因此舉辦2022癌症精準醫療高峰論壇(Advanced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Forum , APCM),號召政府與產學界攜手,如各大癌症學會、行動基因生技公司等廠商,成為合作聯盟夥伴,共同投入資源,以加速台灣精準醫療發展。 王正旭教授進一步指出,這些看似與病人距離很遠的產業趨勢,其實民眾也需要了解。「在不同階段,要不要介入性治療、要不要檢測、分析,還包含手術、藥物的使用,民眾多了解其實對自己是很有幫忙的,可以按部就班接受治療,不會恐慌,也能讓醫病溝通更順暢。」 基因檢測誰需要做?何時做? 病人最大困惑 隨著基因檢測問世,大幅度改善了一些治療困境,例如乳癌、大腸癌、肺癌等癌症,都可找出特定的基因標記而對症下藥,可減少不必要的藥物處置,過往幾乎無藥可醫的某些族群也因此受惠。至於是否每位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王正旭教授表示,每位病人幾乎都會感到困惑,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癌症都需要,目前肝癌、腎臟癌還未找到特殊標記可以參考。 王正旭教授以肺癌為例進一步分享,肺癌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因為突變不多,後續用藥改變不大,基本上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反而是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的腺癌可藉由基因檢測找出突變點,再以標靶藥物治療,或是鱗狀上皮癌可利用免疫藥物治療。肺癌刁鑽的是,可能一開始對傳統化療反應良好,到一半突然惡化,就可考慮基因分析,確認是否有整體基因改變,能否改以免疫治療。 套組一次檢測多突變點 不耽誤治療時程 王正旭教授也說明,基因檢測模式也很多元,單個突變點分析費用較低,「幾千塊就可以做,但一個一個檢測,都需要時程,一來一回就會拖延治療時程,採樣出來的腫瘤檢體也會越測越少,反而容易出錯。」由於晚期癌症進展很快,為了避免耽誤治療時程,現在也設計出套組檢測,一次檢測多個突變點,掌握後續用藥關鍵。 王正旭教授也提醒,一般來說早期癌症還不需要基因檢測,不過對於容易焦慮的病人,也可以在一開始診斷時檢測分析,在之後的治療隨時提供參考。 治療越精準越昂貴 精準化也需平民化 精準醫療發展至今,「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王正旭教授分享,喜的部分是透過科學研究,知道癌症可以更有效控制、甚至是治癒;憂的部分是指,這些研發過程耗費非常多人力、資源,因此費用高昂,一般家庭不見得負擔得起治療,「若這些治療一般國民負擔有困難,該怎麼救助病人?後續醫療保險、社會補助,台灣這部分還需要努力趕上。」 台灣每年都有十多萬人罹癌,但有一半以上是有機會治癒的,王正旭教授表示,早期癌症篩檢與精準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少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他同時也期待民眾能理解精準醫療,與醫療團隊配合,了解跟接受治療之事後,善用知識幫助控制疾病在最理想的程度,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花費,一起順利度過難關。

Read More

脖子腫、異物感睡覺僅能側睡 微創手術告別甲狀腺結節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術」治療甲狀腺結節,免開刀、恢復快、不需住院並保留甲狀腺功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60歲陳先生,脖子右邊出現一個5x4公分的明顯腫塊,吞嚥時伴有異物感,以往仰睡習慣,也因腫塊變大導致無法仰睡只能側睡,藉此減少壓迫感才能睡著。就醫檢查診斷為良性甲狀腺結節,因為結節已出現壓迫症狀,建議其開刀治療,可是他不想開刀,經兩次細針抽吸,建議可考慮使用「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術」,這項治療屬於自費的門診手術,不需要開刀或是住院就可以進行;六個月後回診追蹤時,陳先生脖子上已看不出腫塊,吞嚥時也沒有異物感,也終於可以安心睡覺了! 甲狀腺結節無症狀 多為良性、健檢發現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說明,甲狀腺結節通常是沒有什麼症狀的,除非結節已經大到外觀上看得出來且發生吞嚥困難、壓迫等問題才會被發現;近年因為國人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經由健康檢查而發現甲狀腺結節的人數也漸漸增加,而結節多為良性,但也有少部分是惡性。 治療甲狀腺結節 無壓迫定期檢查即可 葉美成主治醫師指出,傳統的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通常會建議定期複查,並配合定期細針穿刺抽吸,雖可使用藥物治療,但效果不明顯;良性結節若有壓迫症狀,像是吞嚥或呼吸受到影響、咳嗽、疼痛等,且可能增加惡性結節的風險,或是脖子腫大影響美觀,就會建議開刀切除。 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術 傷口小且恢復快 傳統的甲狀腺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且風險較大,可能還會有聲帶受損、沙啞、脖子上有明顯疤痕影響外觀或是術後甲狀腺功能低下,需終身服藥補充不足的甲狀腺素等問題,種種因素也讓病人為之卻步。 奇美醫學中心2020年引進「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術」,為一種低侵襲性、免全身麻醉、傷口小且恢復快的微創手術,採用局部麻醉,經由超音波導引下,將電極針放入甲狀腺結節內,藉由交流電的釋放,周邊組織分子會相互摩擦產生熱能,再透過熱能使局部組織產生凝固性壞死,進而讓甲狀腺結節縮小的微創手術。 不過,若結節較大,或是結節位置接近重要器官,可能會需要兩次或以上的治療次數。 經醫師評估 選擇適合治療方式 葉美成主治醫師強調,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甲狀腺結節除了有傳統的開刀治療,也有微創的手術方式,後者還可以達到緩解症狀、不需住院、不留疤痕的良好效果;甲狀腺結節是否適合開刀或是射頻消融術治療,可透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的專業評估其手術方式。

Read More

把握腦中風黃金6個月 中藥治療輔以針灸助復原

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腦中風的復健需要長期計畫,在黃金六個月內,進行密集治療以達到最好恢復效果,但這並不代表半年後就不會有進步,只是速度比較慢,只要努力治療都還有進步空間,所以也要定期回門診持續治療,才能保持最好的肢體功能狀態。 腦中風後遺症 影響生活品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楊鯉源說明,因腦部血管突發性的阻塞或破裂,造成腦細胞損傷,致身體功能喪失,即為腦中風。腦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和障礙,其後遺症包含: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障礙、肩關節疼痛、關節攣縮、顏面神經麻痺等。 中醫針灸治療 加速功能恢復 楊鯉源醫師表示,臨床上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示,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 中風復健看中醫 治療預後效果好 楊鯉源醫師指出,腦中風六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為黃金復健期,所以腦中風患者的復健療程越早開始越好。目前健保署實施「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計畫」,讓腦中風患者在「住院期間」即可得到中醫的完善照護。而針對病情已穩定且進入慢性復健期的門診病患,可以在中醫門診持續接受中醫治療,幫助腦中風後遺症改善,提升生活品質。 另外,中醫有提供長照居家醫療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諮詢鄰近院所中醫師或洽詢1966,申請居家訪視及治療,減輕患者與家庭照顧者身心負擔。

Read More

積極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遠離併發症失能危機

葉富強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需要長期用藥來控制病情,患者千萬不要自行隨意停藥或中斷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30歲的佳佳(化名)在咖啡店上班,負責沖泡咖啡跟製作餐點,一年前突然感覺到關節腫痛,並且逐漸進展成晨間僵硬,加上發作頻率愈來愈頻繁,吃止痛藥都沒有明顯改善,最後到大醫院檢查,問診發現症狀已經明顯超過六週以上,檢查看到雙側近端指關節及掌指關節多處腫脹,抽血發現發炎指數CRP在3到4之間(正常值為0.5)、ESR指數30~40(正常30歲的女性為20以下),顯示身體有明顯發炎情形,後來再驗抗體,不管是類風濕因子或是抗環瓜氨酸抗體都是偏高,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積極診斷及治療 避免併發症危害生命!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葉富強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慢性疾病,因長期發炎導致關節遭到破壞且持續進展,症狀除了關節腫脹疼痛外,也會造成關節變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另外,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像是心臟、肺臟等比較重大的併發症發生,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更被健保列為重大傷病,需要積極診斷跟治療。 葉富強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對稱性或至少是雙側,比如說手腳兩側,或左右一起都會共同表現的疾病,也會有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情況,由於關節腔內的軟組織緩慢發炎腫脹,當患者早上醒過來開始要用到關節時,腫脹感會增加患者動作的困難度,例如拿東西拿不穩,或者是沒有力氣,甚至疼痛感、僵硬感特別明顯;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愈休息愈不動,僵硬感就會愈明顯,與其它慢性關節炎需要休息才會好的特性相當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多元 生物製劑改善效果明顯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首先要控制患者的疼痛跟腫脹問題!葉富強醫師說明,一開始會先用類固醇或抗發炎藥物達到症狀快速緩解效果;接下來會從免疫下手,提供患者服用抗風濕藥物或是免疫調節劑,臨床顯示約7到8成患者在口服用藥後能達到不錯的控制效果;另外有2到3成左右患者,超過6個月以上藥物治療都控制不好的,就會經由醫師評估進階申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來使用。 生物製劑的特性就是具有高度專一性,有個別被設定的治療目標(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六、B淋巴球等等),目前藥物種類相當多元,但共通特性就是治療目標很明確,可以精準控制關節發炎達到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例如上述案例佳佳,剛開始先提供抗發炎及抗風濕藥物或是免疫調節劑,醫師按治療效果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使用半年後發現患者的發炎指數仍高且關節腫脹疼痛仍然難以控制,於是改申請健保有給付的生物製劑,最後發炎指數很明顯下降,並回到接近正常值,最後連疼痛問題都大幅改善,讓患者感到相當滿意。使用生物製劑也有相當多的考量,像佳佳所使用的生物製劑,就是健保核准使用在有懷孕哺乳需求患者的抗腫瘤壞死因子。 葉富強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目前尚無法完全痊癒,需要長期用藥來控制病情,患者千萬不要自行隨意停藥或中斷治療,可以多跟醫師溝通討論,選擇適合的療程及用藥,避免關節破壞或出現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

Read More

無法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新型藥物組合助多發性骨髓瘤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78歲男性於其他科別看診後發現有貧血問題,遂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檢測後初步評估為地中海型貧血,並在定期回診追蹤過程中發現有血紅素值下降的異常狀況,進一步檢測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指出,多發性骨髓瘤為常見血液型癌症,目前治療水準進步,即便無法或不適合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亦有新型藥物組合可提升患者整體存活期與生活品質,呼籲民眾積極治療、與醫師討論。 不特別也不專一多發性骨髓瘤 台灣第三常見血癌 謝燿宇主任說明,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型癌症,患者體內特化淋巴球漿細胞出現病變,大量增生並且影響到骨髓正常功能,進而出現全身性併發症。因其症狀缺乏特異性,常潛藏在其他疾病之下,輾轉多種科別之後才確診。國外也曾做過相關數據統計,計算患者於確診疾病前曾輾轉看過多少科別,其中,看過最多科別才確診的第一名就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平均要看過3.8位醫師,才能得到確切診斷,逾半數從發病到確診需6個月以上時間。 症狀常被誤認為老化現象 四字口訣「CRAB」協助判斷 為改善此不易警覺的情形,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常見併發症也發展出四字口訣「CRAB」,高血鈣(Calcium elevation)、腎功能病變(Renal insufficiency)、貧血(Anemia)、骨骼病變(Bone lesion),協助提升民眾對此疾病認知,進而及早診斷並提高治療成效。 謝燿宇主任補充,因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平均年齡高達67歲,症狀常會被誤認為一般老化現象,但其實以貧血為例,年長者只要骨髓功能健全,通常不太會有貧血問題,因此當出現貧血,就要有可能為多發性骨髓瘤的警覺心。 而老化引發的骨質疏鬆,多出現在承受上半身所有重量的「腰部」部位,所以若患者出現壓迫性骨折,但非位於腰椎而是在胸椎、頸椎等位置,且經復健或物理治療位能緩解,一定要加倍注意,就應有所警覺並於就診時詳細告知主治醫師。 新型標靶藥物組合 治療成效卓越 多發性骨髓瘤目前首要治療仍以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但因患者多為年長者,醫師需先判斷患者身體能否耐受移植手術,而後再合併三種以上藥物治療。三種藥物中,一為類固醇,即便歷史悠久至今仍為相當重要的治療用藥;二為蛋白酶體抑制劑(PI),協助分解細胞內老化蛋白;三為免疫調節劑,其目的是改變癌細胞生存環境使其不易生存。 謝燿宇主任表示,以新一代免疫調節劑而言,在三種藥物合用時會產生卓越成效,根據研究顯示,可協助將患者平均存活期提升至10年以上,而逾半數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長達65個月。相對傳統癌症治療如化療、放射線治療等,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方式更有針對性,且多以口服或皮下注射,因此患者不需花太多時間待在醫院治療,提升療效同時有效增添用藥方便性。 除治療成效外亦重視生活品質 籲以正向心態抗病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早期特徵容易被忽視,呼籲民眾可多利用CRAB口訣評估自身狀況,提高警覺。若不幸確診,現今在醫學的進步下已有許多好的治療方案,不僅可幫助患者治療疾病、延長存活期,還能同時維持生活品質,因此患者不需過度悲觀,保持正向心態也是對抗疾病的重要一環。 謝燿宇主任說明,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型癌症,患者體內特化淋巴球漿細胞出現病變,大量增生並且影響到骨髓正常功能,進而出現全身性併發症。

Read More

BA.2成全球主流病毒株,怎麼防? 專家籲「追加劑」為關鍵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認為,全球確診個案數是否真的下降不得而知,因許多國家已逐漸轉變為「僅重症通報」,意即輕症患者若於居家隔離期間自我康復,並不一定會被採計於此數據中,而此現象也會影響Omicron致死率的真實性。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病毒首度現身至今,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總數已來到4億8千萬,死亡人數累積超過600萬人,而如此龐大的感染基數也讓病毒變異機率隨之增高。近來,Omicron亞變種BA.2逐漸取代BA.1,成為全球主流變種病毒株(至少超過50%),而其挾帶更高傳染力、多元化傳染途徑等特性,也讓族群免疫的重要性再度被提起。 多國「僅重症通報」 確診數與致死率難準確 目前國際疫情現況,全球六大洲僅大洋洲疫情發生率上升,其他洲確診案例上升幅度皆趨於緩和。然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認為,全球確診個案數是否真的下降不得而知,因許多國家已逐漸轉變為「僅重症通報」,意即輕症患者若於居家隔離期間自我康復,並不一定會被採計於此數據中,而此現象也會影響Omicron致死率的真實性。 輕症個案數低報及疫苗普及率 皆為致死率高成因 如以各國通報確診個案數來計算,自今(2022)年1月1日起以來,非洲因醫療資源不足、疫苗施打率低及輕症個案數量低報等因素,導致Omicron致死率(死亡數/確診個案)高居全球首位,約為12.5%;而北美洲則位居第二,約為6.19%。 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北美洲Omicron致死率高,成因可能為近幾週Omicron BA.2變異株佔比仍在持續上升中,染疫數增加卻因多為輕症而遭低報,再加上北美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施打率,相較英、法等其他歐洲大國為低,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為疫情隱憂。 BA.2更易躲開偵測 慎防個案暴增造成醫療量能衝擊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林庭瑀博士指出,許多洲現都已轉變為以BA.2為主流的情形,且以歐洲81.76%與亞洲81.36%為前兩高。 許多人一定會好奇,「BA.2」不就是Omicron的一種,為什麼一直被提及,是染疫後會比較嚴重嗎?林庭瑀博士表示,丹麥已有研究數據顯示,無論是在「未接種/僅接種單劑」、「完整接種基礎劑」及「已施打追加劑」哪種族群中,Omicron亞變種BA.1及BA.2住院風險皆可說是「相當」,並未達統計顯著差異值;施打疫苗追加劑之效益也相差無幾,對BA.1亞變種產生之抗體濃度約為BA.2亞變種 1.4倍。 然而因BA.2變異位點與BA.1不同,不易被偵測,可能造成自然感染數量大幅增加,而當此對醫療量能產生衝擊,且疫苗族群保護力又不足時,重症人數勢必會上升。 並非打完第三劑就沒事 「效期長短」為全球課題 要開放邊境並不是單一國家的事,陳秀熙指出,考量到全球各地健康平等權,全世界若要重回解封、能互相交流的狀態,至少要達到各地區致死率小於「2死亡/1000名Omicron確診個案」的目標。要朝此目標邁進,需藉醫療量能充足的維持、妥善分配醫療資源及疫苗追加劑更加普及化等多方面著手,以防因疫苗保護力下降而再次爆發。 陳秀熙提醒,因不同時期全球主流新冠病毒株不盡相同,目前國際針對基礎劑效力持續時間的相關研究,多建立在過去流行的Alpha、Delta數據之上,而Omicron的出現是否改變疫苗保護力維持的時間,第三劑與第四劑建議間隔期間又有多長,都仍是全球待解的課題。

Read More

高血壓新指引下修標準!更重視居家血壓!

居家血壓量測應注意標準動作與722量測原則,配合醫師指示治療與調整生活型態,減少血壓飆升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台灣高血壓盛行率居高不下,且有年輕化趨勢,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歲以上罹患高血患者盛行率達三成,顯示高血壓相關疾病問題已不是中老年人才需注意,各年齡層都可能面臨高血壓威脅。而堪稱隱形殺手的高血壓,多數民眾血壓偏高時都不會有明顯感受,導致病識感不高因而忽略血壓穩定的重要性,當高血壓患者無好好控制血壓時,沒事就沒事,一有事就是大事,最後引發嚴重併發症,使終端器官損傷,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 居家血壓量測標準動作搭配722血壓量測更精準! 臺大北護分院家醫科曹玉婷醫師表示,高血壓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平時是感受不到的,血壓數值量測已與傳統不同,不再單單只仰賴診間量測,研究發現,病患在家中放鬆環境下,量出的數據會更精準。但如何確保病患居家量測血壓正確性與習慣養成?以正確居家血壓量測標準姿勢來說,量測坐姿應舒適靠著椅背不翹腳,保持壓脈帶與心臟同高,量測前至少休息5 分鐘,且在舒適平穩狀況下量測,量測位置為手臂並非手腕。此外在習慣養成上也可以利用722量測,來確保頻率及數值正確性,722原則就是連續量7天、一天量2回,早晚各一回、每回量2次,2次量測之間相隔1分鐘,再將量測值取平均值。 高血壓控不好恐傷害大腦患失智! 臺大北護分院神經科蔡欣熹醫師表示,民眾對高血壓察覺性並不高,正確血壓值通常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狀態,但倘若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或患有其他疾病,血壓標準值則會不同,若已有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血壓值標準則降低到120/80,若控制狀況不見改善,對於大腦的傷害也會非常嚴重,最常見有腦部血管塞住或是破裂,引起腦中風、腦出血、腦梗塞等疾病,但其實高血壓對腦部傷害不僅僅只有上述這些疾病,也有可能因為腦部血管逐漸退化,造成腦部長期慢性疾病,中老年後罹患失智症風險會高出許多。 生活型態改變與控制血壓標準的重要性 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主委鄭浩民醫師表示,在高血壓防治正確概念上,民眾在生活型態上可依循SABCDE原則,飲食低納、注意酒精攝取量、體重BMI控制25以下、戒菸、得舒飲食、多做有氧及阻力運動。而在血壓量測上則依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其中有兩項與現行指引不同的重要改變,其一是將門診量測血壓值改以「居家量測血壓值」為主,數值更為精確。其二是將高血壓標準,由現行數值140/90毫米汞柱,下修為130/80毫米汞柱,且不論任何共病症包含冠心病或是腎衰竭,血壓控制標準的數值皆相同,適用於所有病人。 血壓穩定降風險!提高配合度切勿自行停藥 生活型態有準則 血壓高低是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訊息,想降低高血壓風險,民眾平常除應養成良好居家血壓量測習慣與正確性外,已是高血壓患者應配合遵循醫師指示服藥,不隨便自行停止藥物以利控制血壓,倘若本身有家族病史者,更應及早注意血壓值,調整生活型態,除飲食習慣調整外,在運動量上也應養成每週5天每次3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而體重控制則在理想BMI以20-24.9 kg/m 2,才能幫助控管血壓,降低死亡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