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酒檳榔族注意!喉嚨卡卡、吞嚥困難當心食道癌

醫師提醒,預防食道癌要遠離菸、酒、檳榔,胃食道逆流應定期胃鏡檢查,如果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應盡早就醫檢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50多歲廚師,菸、酒、檳榔不離身,某天試菜時突然發覺吞嚥有困難,就醫檢查確診食道癌,醫師考量他的工作需頻繁試菜,建議採取微創內視鏡手術,搭配組織凝集儀、神經監測儀等,術後很快就返回工作岡位,不但進食沒問題,也沒有聲音沙啞等後遺症,完全不影響餐廳生意。 9成食道癌是男性 好發50至70歲 根據國人最新癌症登記與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佔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死亡人數約1800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 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指出,國人食道癌患者好發50至70歲,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直到出現喉嚨卡卡、吞嚥困難,甚至胸痛、體重下降,大多數已是晚期,東方國家食道癌以鱗狀上皮癌為主,好發於吸菸、喝酒、嚼檳榔的勞工族群,以及經常吃醃製食物、不新鮮食物,或是喜歡喝滾燙熱湯的人,他表示「食道黏膜容易受傷,癌變機率也較大」。 而好發於西方國家的食道腺癌,近年在台灣也有上升的趨勢,大部分是胃食道逆流及肥胖族群;若是高位食道癌,還會伴隨聲音沙啞,當腫瘤轉移淋巴可能造成頸部腫大,骨轉移則骨頭痛、肝轉移出現黃疸。 微創手術傷口小 搭配止血器械縮短復原期 食道癌治療以手術為主,依照病情可同步配合放化療或標靶治療等。徐博奎醫師說明,大多數食道癌患者屬於腫瘤局部侵犯型,由於食道位於胸腔正中央深處,緊鄰主動脈、氣管,手術很難完全清除癌細胞,標準治療會先在術前進行放、化療,讓腫瘤縮小、再進行整段食道切除,並利用胃、大腸進行食道重建。 徐博奎醫師進一步說明,傳統食道癌手術須開胸剖腹,傷口大、併發症高,恢復也較慢;近10年以微創內視鏡手術為主流,傷口較小,再搭配腹腔鏡進行食道胃吻合重建手術;由於食道周圍布滿許多細微血管,同步搭配使用組織凝集儀,可確保精準清除病灶切割,同時具有止血作用,出血量更少,讓患者復原更快速。 術中監測喉返神經 降低聲音沙啞後遺症 以往認為食道癌切除病灶即可,徐博奎醫師補充,食道鱗狀上皮癌容易轉移喉返神經旁的淋巴結,由於喉返神經非常脆弱,進行淋巴廓清術時,很容易造成喉返神經麻痺。根據文獻顯示,食道癌患者進行淋巴廓清術,發生聲音沙啞後遺症的比例達3至4成,且喝水也容易嗆到,等到術後2至3個月才會逐漸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術中輔以使用神經監測儀,不僅可以定位及確定喉返神經位置,且術中便可知道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與否,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更大幅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以北榮統計為例,若術中輔以喉返神經監測儀,食道癌淋巴廓清術後,喉返神經麻痺發生率大幅下降至10%,讓醫療團隊與患者能更加安心進行治療。 預防食道癌 遠離菸、酒、檳榔 徐博奎醫師補充,臨床上,許多口腔癌患者常伴隨食道癌,診斷為口腔癌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若是發現食道黏膜癌前病變,利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即可。最後提醒,預防食道癌要遠離菸、酒、檳榔,胃食道逆流應定期胃鏡檢查,如果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應盡早就醫檢查。

Read More

安胎也要安心 孕婦一線安胎藥應更安全無虞

在現今生育率低、人口負成長的情形下,胎兒存活更顯珍貴,不應該再讓母親與胎兒在生產過程中存在更多風險。(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今年3月初,食藥署針對具有β2交感神經興奮作用的fenoterol、isoxsuprine及ritodrine三成分安胎藥,公告限縮使用對象並加註「可能有嚴重心血管不良反應」警語。具統計,該類藥物過去10年已有多起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國內外也有研究顯示,這類藥物會讓孕婦心、肺功能產生副作用,甚至還會影響胎兒出生後的發育。原本用意在延遲胎兒分娩時間,確保發育成熟與存活率的安胎藥物,恐反讓「媽寶」陷危機! 聯合報近日針對安胎藥物安全性議題,採訪了國內產科醫界權威醫師意見。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受訪時表示,「現在台灣健保給付的安胎藥有不少副作用,國際上僅剩日本與台灣仍將該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使用。」黃閔照也以醫學會理事長身份呼籲,希望副作用小的催產素受體拮抗劑獲得健保第一線給付,讓孕產婦與胎兒擁有更安全的治療權益。 台灣晚婚晚生成趨勢 高齡產婦早產風險增 內政部最新資料統計,台灣男女性初婚年齡已雙雙突破30歲,晚婚晚生已成社會主流。但國外文獻卻指出,男女性的精卵品質自30歲後會開始下降,除增加不孕機會,早產、流產等生育風險也將同步提升。晚婚晚生不只影響生育率,高齡產婦也將承擔更高的早產與流產風險。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說明,「高齡不僅卵子品質下降,受孕胚胎品質會跟著受影響,增加遺傳的問題外,孕育胎兒的環境本身也就不好,會不利於胎兒成長。」 比對國健署近5年新生兒出生通報統計後發現,小於37周出生之早產兒比例與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人數占比,均呈現攀升的趨勢,可見台灣高齡產與帶來的生育影響已不可逆,政府補助催生初見成效外,也應注意高齡產與早產帶來的影響。 早產背後看不見的負擔:日常生活、醫療成本、社會扶助成本等將是隱憂 早產兒由於出生時並未完全成熟,需有即時的醫療相關專業照護,爭取母體外的存活與成長順利,長大後可能還會有日常生活、社會性及醫療層面等被照顧需求;而早產兒主要照顧者則會有生理、心理、社會及經濟等不同層面的衝擊,因此第一時間的安胎治療是必要手段。國內針對早產兒住院醫療費用進行研究,發現小於1500克新生兒平均44天的住院費院就高達34萬。若以109年國健署出生通報統計中,1664名極低出生體重之新生兒換算,光一年住院花費就高達5.6億,這些費用還不包含後續其他醫療與社會福利成本的支出。 台北長庚婦產科主任蕭勝文於聯合報採訪中指出,「因政府開始補助人工生殖,個案逐年增加,懷上雙胞胎的比例達3%-4%,因此早產的機率也會來得更高。早產對胎兒的影響幾乎是全身性,其衍伸的醫療費用相當驚人,加上母親懷孕時心肺壓力本身就大,因此臨床經驗會使用副作用更小的催產素受體拮抗劑來安胎。」 台灣主力健保給付安胎藥副作用大 孕婦與醫師被迫使用高風險藥物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安胎藥包含β-agonists、硫酸鎂、鈣離子阻斷劑與催產素抗體拮抗劑,但目前健保一線僅給付β-agonists,該藥物已被證實會造成母體心呼吸急促、低血鉀、心律不整、心搏過速、噁心顫抖、肺水腫等嚴重副作用,國外甚有研究指出,該藥物也會對於胎兒造成未來發育的影響,如未成熟胎兒大腦顱內出血、新生兒呼吸脅迫、黃疸、敗血症、腦受損等問題。黃建霈醫師表示,「為爭取時間給予類固醇促進胎兒的肺部成熟,安胎的前48小時相當重要,因此第一時間的第一線用藥安全,不管是對於跟時間賽跑的醫師來說,或是母親與胎兒的存活,就顯得格外重要。」黃閔照醫師則指出,「有些醫師會避開β-agonists,給予孕婦鈣離子阻斷劑或硫酸鎂進行安胎,但這些藥物又屬適應症外的使用,副作用也不小。」 由於健保給付的安胎藥物副作用大,目前歐洲各國已禁用口服Ritodrine,美國FDA甚至也已下架該款藥物,台灣今年3月也跟上日本腳步限縮使用對象並加註警語。臺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也於採訪中分享,「臨床中曾有個案為生下健康胎兒,自費2百多萬安胎,對於不少家庭來說都是經濟壓力,因此也希望政府給願意生子的家庭一個機會,讓這些孕婦安心安胎,減少早產可能帶來的併發症。」 每位孕婦與胎兒都重要 婦產界專家籲:更安全的孕期照護與治療資源 能減輕孕婦的身心負擔 在現今生育率低、人口負成長的情形下,胎兒存活更顯珍貴,不應該再讓母親與胎兒在生產過程中存在更多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指出,「最安全的生育年紀為20-25歲,35歲以上併發症就會增加,包括不孕、流產、急產、染色體異常等。此外,年紀高慢性病發生率也會提高,有慢性病的孕婦,身體會啟動保護機制,因此就會想把胎兒擠出造成早產。另外,高齡也會有不孕問題,當進行人工生殖後,多胞胎機率增加,也會造成早產」,因此詹德富表示,如何讓孕婦在安胎過程放心,藥物安全性就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黃建霈也提醒,高齡孕婦生產已不容易,若還在安胎過程中因為早產而焦慮壓力大,甚至只能使用副作用大的藥物,反而會讓孕婦處在更高風險的生育狀態中,安胎後的併發症發生機率也會跟著提升。黃閔照也呼籲,如何帶給孕產婦安全的孕期照護與治療資源,減輕媽媽的負擔,希望政府能再多加優化政策,將更安全的安胎藥物納入未來的一線健保給付,提供國人更優質的生育環境,才能在生育政策上創造雙贏。

Read More

工程師專注神情總藏在厚重鏡片後?近視雷射助擺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方便時,文明病也一個接一個冒出來,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近視」。台灣近視人口比例居全球之冠,近視者為了美觀、生活或需求,不是長期忍受戴眼鏡的不便,就是要配戴隱形眼鏡,不僅麻煩,還要面對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帶來的乾眼、疲勞等問題,因此,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近視雷射」,改善近視、散光等視力困擾。 竹科人多用眼過度 近視雷射需求持續上升 知名連鎖眼科新竹診所院長張沛瑞深耕新竹多年,長期觀察下來發現,竹科相當多人有過度用眼及高度近視問題,近視雷射的詢問度也一直居高不下。張沛瑞院長表示,自己從業這麼久以來,近視雷射術式雖然原理不變,都是藉由改變角膜弧度來讓近視度數,但是技術一直在進步,包含手術舒適度、手術時間、手術安全性及術後感受等。張沛瑞院長笑說,就像車子一樣,主要目的仍在於讓人們移動更方便,但性能跟過去比起來可說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近視雷射兩大山脈:FS-LASIK飛秒準分子與SMILE全飛秒 差異點為何? 有做過近視雷射功課的人,想必對FS-LASIK飛秒準分子與SMILE全飛秒這兩個名稱不陌生,究竟兩者有何差異?張沛瑞院長回應,FS-LASIK是過去近視雷射主流,但近兩年來, SMILE全飛秒詢問度快速攀升,兩者差異點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在「傷口大小」。SMILE全飛秒利用飛秒雷射在角膜上精雕出極薄透鏡,再透過角膜表面0.2公分的截口將透鏡取出;FS-LASIK則需在角膜上製作角膜瓣,將角膜瓣掀開後再氣化部分角膜,同樣是雷射,但手術方式大有不同。 術後「副作用」也是門診時常出現的問題,知名連鎖眼科新竹診所主任胡裕昇指出,少數民眾施作近視雷射後會出現眼睛乾澀、夜間眩光及光暈的現象,這除了與病患術前乾眼程度及近視度數有關之外,與手術傷口也有緊密關聯。以中、長期的安全性及穩定性來看,胡裕昇主任認為,SMILE全飛秒超微創的特性,讓他較FS-LASIK更有優勢,所以對運動員、本身眼睛較乾或喜歡戴放大片(美瞳片)的族群來說,SMILE全飛秒可能較為適合。 ▲知名連鎖眼科新竹診所主任胡裕昇指出,少數民眾施作近視雷射後會出現眼睛乾澀、夜間眩光及光暈的現象,這除了與病患術前乾眼程度及近視度數有關之外,與手術傷口也有緊密關聯。 SMILE穩定性高   眼科醫師親自為兒子做雷射手術 胡裕昇主任分享,自己的兒子也長期受近視困擾,然而因為覺得眼鏡礙手礙腳,戴不住,看到的世界常常是朦朧一片。由於SMILE全飛秒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讓胡主任在詢問兒子的意見後,放心地親自操刀,術後至今約一年,兒子總開心表示,自己不用戴眼鏡,視力竟然還可以維持雙眼1.0,「實在是太好了」。 然而,胡裕昇主任提醒,SMILE全飛秒雖是相對穩定性高且安全的手術,但仍有些民眾受個人眼睛條件限制或特殊狀況,不適合施作,因此,術前精密的檢查極為重要。以胡主任服務的院所為例,術前需施作的檢測高達21項,包含角膜地圖測量、前導波檢查及眼底檢查等,藉此確實篩檢出不適宜進行近視雷射的族群,免得影響民眾術後視力品質。 我的術後效果我來維護! 日常照護不可少 近視雷射雖持續在進步,但並不代表術後眼睛就是「無敵」狀態,若用眼習慣未隨之調整,仍持續用眼過度未適度休息或常在燈光微弱處使用3C產品,眼睛問題可能又悄悄找上門。 即使做了近視雷射,維持良好用眼習慣才能讓效果維持:第一,近距離用眼每隔30分鐘休息5-10分鐘;第二,使用3C產品時,注意調整「亮度」到不要太刺眼的程度。而近來也有研究指出,小朋友每天進行戶外活動超過2小時,可有效減緩與避免近視的發生與進程,優良的用眼習慣,才是維持清晰視力的不二法門。 知名連鎖眼科新竹診所院長張沛瑞深耕新竹多年,長期觀察下來發現,竹科相當多人有過度用眼及高度近視問題,近視雷射的詢問度也一直居高不下。

Read More

妙齡女摸到腹部跳動腫塊 急就醫後發現這問題

陳沂名醫師表示,腹主動脈瘤大於5公分就有破裂危險,需要手術處理或置放血管支架。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身材纖細的妙齡女子,在肚臍周圍摸到會跳動的腫塊、有節律的隨心臟跳動,緊張就醫,原本擔心是腹主動脈瘤,超音波檢查發現,女子因過瘦直接摸到腹主動脈,解除一場虛驚;醫師表示,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就有破裂危險,致死率極高,五十歲以上應定期健檢,若摸到腹部跳動腫塊,不能掉以輕心,應立刻就醫。 腹主動脈瘤破裂 未及時就醫死亡率超高 台北榮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腹主動脈瘤是因血管壁鬆垮,像吹氣球一樣不正常擴大,通常大於5公分就有破裂危險、需要手術,7公分以上有三成破裂機率,可能咳嗽或肚子用力就破,若無法及時就醫,死亡率高達100%,即使在院內發現,死亡率也近半。由於沒有症狀,只能靠健檢或自摸肚臍附近有無跳動腫塊,以便及早發現。 顛覆傳統開腹手術 現今大多患者可使用支架 陳沂名說,過去治療腹主動脈瘤必須開腹重建人工血管,留下近20公分傷口,現在幾乎99%的患者都可使用支架,傷口僅0.5~3公分,不過因支架置放須預留1.5公分的血管當支架的支撐點,若患者的動脈瘤位置太靠近腎動脈開口、血管距離不足1.5公分,置放支架就有側漏風險,所幸北榮7年來以血管釘輔助固定支架30多例,成功率高達100%。 ▲陳沂名醫師指出,血管支撐點若太短(手指處),恐無法撐住血管內支架,這時可考慮使用血管釘固定。 血管釘幫助固定 克服血管支撐點過短問題 陳沂名解釋,血管釘是一種像彈簧的小鈎子,可固定支架和人體血管,克服血管支撐點過短問題,但若血管只剩0.5公分以下就不建議使用,0.5~1公分則有失敗風險。他曾接獲一名五十多歲男性,血管支撐點僅0.8公分,手術難度頗高且術後可能失敗,所幸男子術後追蹤3年,支架並未移位。 陳沂名強調,腹主動脈瘤好發50歲以上、男女比為9:1,三高和抽菸為危險因子,患者8成以上有高血壓、3~4成有抽菸史,置放支架後須戒菸、控制三高才能避免血管繼續惡化,術後不需服用抗凝血劑,但須小心避免碰撞。

Read More

春天溫差大更危險 醫師籲四大風險族群 年輕人不可大意!

以三高患者來說,過多的血糖會造成血液黏稠,過多血脂易造成膽固醇堆積管壁,形成發炎和斑塊,進一步造成心肌冠狀動脈的問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春天天氣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知名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志銜醫師呼籲,以下四大風險族群:三高患者、抽菸、體重過重,或是容易便秘的人,更需特別留意血管阻塞的問題,遠離心肌梗塞的危機。 三高、抽菸、肥胖風險高 長期便祕者心臟負擔大 以三高患者來說,過多的血糖會造成血液黏稠,過多血脂易造成膽固醇堆積管壁,形成發炎和斑塊,進一步造成心肌冠狀動脈的問題。另外像抽菸、肥胖也都會讓身體慢性發炎,導致血管管壁堆積膽固醇的機會增加,造成心血管狹窄。長時間便祕,因為會讓腹肌用力收縮及放鬆,間接使該區域血管不斷收縮及放鬆,導致冠狀動脈血液分布下降,對心臟的負擔上升。以上這些危險因子,就像埋了顆未爆彈在身體裡,隨時都有可能爆炸,造成心肌梗塞發生。 未滿60歲心肌梗塞逐年上升 生活習慣為主因 而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近年來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台灣59歲以下的心肌梗塞比例就佔了30%,且逐年上升中。陳志銜醫師說明:「心肌梗塞年輕化主要與生活習慣有關,像是飲食上的精緻化、抽菸、久坐少運動、工作壓力大、日夜顛倒、熬夜等等,這些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因子。」而且心肌梗塞在病發前,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往往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提醒青壯年族群也不能忽略心血管的健康! ▲陳志銜醫師說明:「心肌梗塞年輕化主要與生活習慣有關,像是飲食上的精緻化、抽菸、久坐少運動、工作壓力大、日夜顛倒、熬夜等等,這些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因子。」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招 定期健檢保健康 想預防心血管疾病,陳志銜醫師建議可從以下三點著手: 一、避免久坐:建議每30分鐘左右起身活動一下,讓肌肉活動。多多活動可讓血流更通暢,避免血液的凝集以及膽固醇的堆積。 二、平時應常量測血壓注意變化,尤其是三高、肥胖患者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應追蹤血糖狀況。 三、養成運動習慣,每周應累積150分鐘的中度運動加上阻力運動,例如慢跑、單車、游泳、重訓。若沒時間,也可以每天花十分鐘左右做高強度間歇運動。好的運動習慣,可以增進代謝,消耗多餘能量,增進睡眠品質,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除了上述幾點,如果是屬於高風險族群,也建議要定期追蹤檢查。陳志銜醫師分享,之前遇過一位50歲男性,雖然看起來不胖,但平時有抽煙的習慣,而且因為裝了兩條血管支架,老婆特別擔心他的身體狀況,後來檢查才知道原來老公的血糖和血脂肪早就超標,幸好及早治療後就有明顯的改善。除了定期檢查外,也可以搭配心血管保養療程,主透過特定抗氧化針劑減少自由基累積、避免體內慢性發炎、保護肝臟、去除重金屬、調控凝血因子以減少血管硬化等等,對於心血管保健與預防心肌梗塞都有正向幫助,從源頭促進與維護心血管健康。 陳志銜醫師介紹 現職: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 專長:逆糖管理、預防醫學、老人醫學、慢性內分泌疾病

Read More

志玲姊姊善舉持續發酵 台大醫院心律不整小孩成人都受惠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志玲姊姊人美心更美!心律不整透過電燒可良好治療,不過部分兒童患者治療上有限制,2015年台大兒童醫院在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捐贈下,引進心臟冷凍消融儀,利用零下80度低溫阻斷異常的電傳導,挽救心律不整小小病人,時隔6年,目前已成功完成近200例手術。 寧義賣名牌包 志玲姊姊也不願病童等待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吳美環教授回憶,當年志玲姊姊問她能為臺大兒童醫院的病童們做什麼時剛好小兒心臟科團隊正在為了心臟冷凍消融儀的採購時程煩惱,由於設備較為昂貴,院方申請添購的時程較久,而志玲姊姊當下立刻說「需要的治療,不應該讓小朋友等待」,因此那年,基金會義賣月曆募款,志玲姊姊擔心金額不足,姊姊還義賣了她自己的名牌包,後來才完成募款,捐給臺大兒童醫院心臟冷凍消融儀。 憂熱燒傷害心律傳導 高風險患者可冷凍消融治療 小兒心律不整手術的一大困難,在於小朋友心臟構造較小,異常傳導路徑很容易很接近正常的電傳導路徑,傳統電燒治療一不小心可能破壞正常組織。利用「冷凍消融導管」若不慎消融到正常的電路,透過馬上回溫可以回復,較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邱舜南教授指出,有些小朋友可能因先天因素,心臟多一條不正常的傳導組織,而形成短路的心律不整,心跳就可能會跳到200多下。過去在使用射頻電燒治療,最大潛在危險,「是可能處理不正常組織時,也傷害到正常組織,此時病人心臟可能就無法跳動,未來必須終身依賴心律調節器。」於是目前對於高風險的病人,都採用冷凍消融導管來治療;若比較沒有風險,且不會影響到正常傳導系統組織,就依然可維持採用傳統電燒治療。 志玲姊姊善舉擴散 大人小孩都受惠 志玲姊姊捐贈的冷凍消融儀不只讓小朋友受惠,當年臺大醫院成人心律不整患者也紛紛轉到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由於對於兒童及成人患者的治療成效不錯,幾年之後總院也正式引進心臟冷凍消融儀。吳美環教授感念志玲姊姊無私的分享,讓大人與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治療,如此感動人心的善舉,會感染更多人們開始去幫助別人,為社會注入更多正面力量。 志玲姊姊的愛心善舉為臺大醫院心律不整治療開啟新篇章,醫師提醒爸爸媽媽要多留意,孩子可能還不大會表達自己身體不舒服,若發現有食慾不振、活動力明顯變差,或臉色蒼白等等情況,除了懷疑可能是感冒著涼以外,也可以幫孩子量量心跳,若有心跳異常的狀況 ,建議到兒童心臟科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有心律不整的問題。 考量兒童心律不整治療時,無論選擇射頻電燒或冷凍消融,仍需視患者心臟結構而定。醫師解釋,若電位異常點與正常組織有距離,傳統電燒能在較短時間內明確阻斷患處異常電位;冷凍消融特點是組織不小心破壞時,回溫後可逆,但手術需耗時較長以確保有效凍燒,兩者皆有適用族群,若有疑慮務必諮詢心臟專科醫師,交由專業評估判斷。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吳美環教授(左1)、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邱舜南教授(左2)

Read More

氣喘藥藏情緒障礙、自殺威脅? 專科醫解析背後真相

雖無足夠證據顯示欣流與情緒障礙、自殺等的因果關係,但考量有潛在嚴重性,因此美國FDA不建議將欣流作為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第一線藥物。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天氣寒冷或季節交替時,經常是感冒的好發期,一般感冒平均3至5天會好,但若咳不停、帶有喘鳴聲、甚至感到喘,該怎麼辦呢? 支氣管慢性炎症反應 依急慢性對症下藥 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洪妙秋主任指出,氣喘是支氣管的慢性炎症反應,以具抗發炎功效的藥品,如口服欣流(Montelukast)或吸入性類固醇等予以控制;而這類保養型用藥的重要性,就在於可減少氣喘發作,並降低反復發作對肺部造成的傷害。 口服欣流易增情緒風險? 遵照醫囑用藥利大於弊 洪妙秋主任說明,口服欣流是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是兒童氣喘常用的保養型藥品。針對6 歲以上氣喘患者所做的研究指出,與吸入皮質類固醇相較,欣流有增加患者行為情緒的風險, 2020年美國FDA因而發出了黑盒警訊;雖無足夠證據顯示欣流與情緒障礙、自殺等的因果關係,但考量有潛在嚴重性,因此美國FDA不建議將欣流作為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第一線藥物。 不過,在兒科氣喘治療臨床使用上,此狀況發生機率不高,仍屬相對安全的一種藥物選擇。 氣喘控制良好 不需要終身吸藥 一般家長聽到吸入性類固醇可能會擔心副作用而不予以考慮。洪妙秋主任強調,吸入性類固醇的劑量比起因為急性發作需要吃口服類固醇的劑 量低很多,不太會造成類固醇的常見副作用,例如月亮臉、水牛肩、中心性肥胖、高血壓等。 而很多家長擔心吸入性類固醇可能會影響孩子身高,卻忽略氣喘控制不良也會對孩子的身高造成影響,因此,遵照醫囑使用吸入性藥物對孩子才是利大於弊;此外,若氣喘控制良好,並不需要終身吸藥,一般在三至四個月之後可以考慮降階治療。 日常保養做到位 降低氣喘發生率 在日常保養方面,食藥署提醒,台灣最常見到塵蟎過敏,其多生長在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等,建議更換抗塵蟎寢具並定期清潔。 此外,絨毛玩具要經常高溫清洗,居家也要定期打掃與除濕,理想的狀況是將環境溼度控制在50%;飲食方面,應避免冰冷、太甜或刺激性食物,並避免在空氣污染或PM2.5濃度過高時從事戶外活動。

Read More

天冷容易感冒發燒? 醫:元兇是病毒!

中山醫院小兒科吳其穎醫師表示,小孩之所以發燒感冒的主因,最常見的其實是病毒感染。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家中寶貝有發燒狀況,即使是在大半夜,也會心急如焚帶著小朋友衝向醫院。父母最常詢問的就是:「醫師,是不是因為天氣太冷,我的小孩才會著涼感冒?」,到底天氣冷與著涼這兩者,是否為引發/加劇感冒發燒的重要因素? 氣溫低會比較容易感冒發燒? 吳其穎醫師表示,在寒冷地區被病毒感染而發燒的病患數,並無顯著增加,例如較高緯度的國家像日本、韓國,甚至是俄羅斯,這些國家一年四季比台灣冰冷的多,但其民眾感冒的盛行率,卻不因低溫而劇增。 而讓小孩之所以發燒感冒的主因,最常見的其實是病毒感染。病原體容易入侵人體的呼吸道,如鼻咽、口咽、喉咽等部位。一旦遭到入侵,就會引發驅逐病毒(病原體)的自然免疫反應,例如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所以造成感冒發燒的主因,其實來自於病毒的傳染為主。 著涼後容易引發感冒發燒? 此外,長輩常提及的「著涼容易感冒發燒」是否真有其事? 在1968年時,科學家讓44名自願者吸入鼻病毒噴液後,分成兩組做對照測試,第一組處於溫暖環境中,而對照組則身處冰冷環境中。最後測試結果顯示,不論是發病比例還是嚴重程度,兩組都無顯著差異,所以推斷著涼後其實並不會加劇感冒發燒的比例。 但根據2005年的醫學研究結果指出,著涼與感冒發燒是有其關聯性的!科學家將180名健康的受試者分成兩組,第一組讓他們脫掉鞋襪,下半身浸泡冰水產生一點失溫著涼的狀況,而對照組則是正常無失溫,後續結果追蹤發現,失溫組的感冒症狀比例竟是無失溫組的兩倍! 吳醫師進一步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體的免疫力是良好的,即使平常可能接觸到少量的感冒病毒,但鼻黏膜的免疫防線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入侵,因此身體並非碰到病毒就一定會遭到感染。但一旦著了涼,鼻黏膜血管收縮的結果,供應鼻黏膜的免疫細胞數目就可能不足,導致鼻黏膜的防禦工事潰堤,若身體此時遭到感冒病毒入侵,發燒、咳嗽等症狀便可能相繼出現。但如果一開始就接觸到高劑量的感冒病毒(如同1968年的研究),則後續無論有沒有著涼,都容易導致感冒的發生。 感冒發燒其實是病原體感染造成 吳其穎醫師也呼籲,不論是面對新冠病毒的疫情,或是一般感冒病毒,雖然健康的人不會單純只因爲氣溫的冷熱、身體是否有著涼而直接產生感冒發燒的病情,但因病毒是傳染力非常強的病原體,一旦與帶有大量病毒的患者處於同一空間,透過近距離接觸或飛沫傳染,就特別容易突破免疫防線受到感染。因此落實防疫新生活,維持社交距離,適時配戴口罩、勤洗手,這樣才是最為嚴謹的作法。

Read More

千金難買早知道!中斷這治療 竟要飽受腹水、肝腫瘤之苦

周莒光主任建議,每個人除了一生至少一次GOT、GPT等肝功能檢查外,也應至少接受一次B肝病毒檢測,他表示,有部分B肝患者,肝功能指數雖然正常,但是病毒量卻很高,卻被誤認沒有B肝。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沒想到中斷B型肝炎治療,竟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一名年約六十五歲的長輩,患有B型肝炎,治療初期一直都規律服藥,疾病控制十分穩定,由於B肝幾乎無任何症狀,導致他逐漸放下戒心,忽略了B肝持續治療的重要性,而擅自中止治療,也不再回診。在B肝病毒的肆虐下,約五年後這位長輩不僅肝硬化加劇,更因肝硬化引發腹水,同時肝臟也長出腫瘤,再度回診時,B肝病毒暴增、肝臟已經千瘡百孔。 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周莒光主任表示,B肝比C肝更可怕的原因在於B肝病毒容易嵌進肝細胞染色體,且不一定歷經「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可能直接從肝炎進展成肝癌。在最新研究顯示,肝癌有近6成是因B肝所引起的!因此B肝患者自認沒症狀也不可輕忽這疾病,一旦發作恐會對肝臟造成更大的危害。雖然B肝目前需要長期治療,但是只要治療與追蹤,還是可以穩定控制病情。 B肝用藥限制小 提高年長病患服藥方便性 周莒光主任指出,治療B型肝炎,現在多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每天一顆,不受空腹、飲食時間限制,既簡單又方便,其抗藥性低且可有效抑制肝臟內的B肝病毒.不讓肝臟受到病毒的侵害。尤其對年紀較長的B肝病患,多數病患同時合併有慢性疾病,每天固定服用的藥物已經不少,若能減少B肝服藥顆數,可提高病患服藥順從性,有效控制B肝。周莒光主任強調,B肝只要規律回診、依醫師指示用藥,可有效抑制病毒復發,最擔心的就是像上述病患,因為沒有症狀而自以為痊癒,一旦自行停藥不去追蹤,後續肝臟的反撲恐會超過想像。 肝功能指數正常不代表沒事!小心病毒已超標 在台灣,B肝病患多數是母子垂直傳染,至今還是有些民眾不知道自己可能是B肝帶原者。因此周莒光主任建議,每個人除了一生至少一次GOT、GPT等肝功能檢查外,也應至少接受一次B肝病毒檢測,他表示,有部分B肝患者,肝功能指數雖然正常,但是病毒量卻很高,卻被誤認沒有B肝。現在國民健康署針對45歲以上民眾提供一次免費B肝、C肝篩檢服務,若家中有成員還尚未做過篩檢,可以到各醫療院所主動詢問、檢查,不要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期。 周莒光主任最後溫馨提醒,除了積極治療、固定回診外,平常也應避免飲酒、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漢方或補充品,以免肝臟受損加劇,若懷疑有異常症狀,千萬不要自行判斷,盡快尋求醫院協助。

Read More

家有少女初長成 專業女中醫教您豐胸關鍵期這樣做

胸部大小是由母系遺傳所決定,乳房是第二性徵,發育受荷爾蒙影響,而荷爾蒙又受基因影響。後天的補強與中藥調理,可以多少彌補先天不良的因素,但是只限於青春期的女孩才會有效。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青少女發現自己有轉變最明顯的是身高、體重與第二性徵的發育。這些改變都受中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嚴密控制及調節。就女孩而言,其成長驟增期一般始於9~11歲間,尖峰期平均是12歲,接著成長速率便緩慢下來,在15~18歲時完全停止。 平均9歲半時乳房開始發育 左右不一定一起長 青春期發育與內分泌系統的荷爾蒙息息相關。荷爾蒙的調控是經由下視丘分泌性腺釋素(GnRH),刺激腦垂體分泌性腺促素(有濾泡促素FSH和黃體促素LH),再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estrogen),而作用於身體標的器官,產生第二性徵,並加速身高的生長及代謝速率。吳宛容中醫師說,第二性徵女生是由乳房開始發育(即胸部有硬塊,常被家長以為是腫瘤,左右發育不一定平均,有時由單邊出現)、接著有陰毛,腋毛的產生,之後才會有月經。台灣女生平均約在9歲半時乳房開始發育,初經是12歲半。 飲食均衡、健康 氣血循環好才能好好發育 飲食提供身體養分,吃得好、吃得健康,身體的狀況也跟著好。胸部是囤積脂肪的倉庫之一,想要胸部長大,首先要攝取足夠的養分,再則身體要健康,氣血循環好才能將養分送達胸部,使其發育良好。胸部大小是由母系遺傳所決定,乳房是第二性徵,發育受荷爾蒙影響,而荷爾蒙又受基因影響。後天的補強與中藥調理,可以多少彌補先天不良的因素,但是只限於青春期的女孩才會有效。吳宛容中醫師指出,想要促進乳房發育,要注意其消化吸收功能和營養供應,脾胃顧好,自然而然胸部就會發育良好。 海鮮、富含膠質食物 豐胸最佳材料 平常可多吃些含有荷爾蒙的食物,如海鮮、蛤蜊、鮮蚵、牡蠣、蝦等食物,海鮮類含鋅量高,能增加性荷爾蒙並促進乳泡漲大,山藥、白木耳、紅棗、豬腳、雞爪等含有豐富膠質的食物,也是豐胸的最佳材料,能幫助胸部發育。吳宛容中醫師分享,以枸杞3錢、生薑2片燉豬腳、煮魚湯、炒地瓜葉等,也是安全不傷身的豐胸料理,枸杞可養肝血滋腎陰,生薑和胃醒脾、促進代謝,搭配富含膠質的食材,有助於促使乳腺發達,達到豐胸美乳的功效。 ♦當歸燉烏骨雞 材料:當歸3錢、烏骨雞1隻、鹽2小匙 作法: 1.雞肉剁塊,汆燙撈起,放入當歸,以大火煮開,轉小火燉至雞肉熟爛,加鹽調味即可。 食養分析: 可以補益氣血,補腎調經,健全子宮機能,能刺激女性荷爾蒙增加胸部發育和大小。 ♦青木瓜燉豬腳 材料:青木瓜 1顆(約12兩)、豬腳2個、鹽2小匙 作法: 1.豬腳洗淨剁大塊,木瓜去籽、切塊。 2.豬腳川燙去血水另起鍋,放入和木瓜,加水至蓋滿材料,以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燉至木瓜熟透,加鹽調味即成。 食養分析: 青木瓜未熟果肉含有蛋白質分解酵素,木瓜的蛋白酶可以幫助消化,有利人體利用蛋白質,可促進乳房組織發育,使乳腺發達,有豐胸美乳功效,並有助調整性荷爾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