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疼痛難緩解 利用「影像醫學」全面診斷、治療

為解決此困境,成大醫院陸續增設多種介入醫療門診,包含心肺介入、腦血管介入、乳房介入及王建國主任(左四)所屬的肌肉骨骼介入性治療。與各相關科別合作,維持良好互動及溝通。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日常中常可聽到人形容極度悲慟為「椎心刺骨之痛」,由此可知,骨骼、關節肌腱一旦痛起來相當難受。而即便是同部位的疼痛,每位患者的病因也都不盡相同,以「下背痛」為例,成因包含背部肌肉拉傷、關節發炎、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壓迫性骨折等,若無精確找出病因且「對症下藥」,治療效果常會受限。 骨骼、關節肌腱方面的疼痛有很大部分是一直持續的慢性疼痛,當治療效果未達預期,患者不僅生理上不適、心理也常飽受折磨。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學術教育與次專科發展委員會總召集委員、成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一般影像科主任王建國說,於診間即曾聽過患者形容發作時實在太痛苦,「不想再面對,不如乾脆就此結束人生」的負面念頭常油然而生,令人聽了不勝唏噓。所幸,現今影像醫學儀器發展越來越進步,對於擅長操作影像儀器的影像醫學科醫師來說,就如同獲得具敏銳雷達的強力武器,不僅能精準偵測病因、病灶點,也可有效協助患者對抗疾病,重拾正常生活。 過去多由臨床醫師轉述症狀 難進行患者全面性評估 過去民眾若因肌肉骨骼病痛就醫,通常會由臨床醫師(如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或疼痛科醫師等)看診,並安排適合的影像檢查,而影像醫學科醫師再根據收到的門診診斷資訊及影像檢查結果進行判讀後繕打報告,並針對可能的病因跟臨床醫師進行討論。 然而,王建國主任指出,此流程有一點相當遺憾,「影像醫學科醫師雖專精於醫學影像判讀,卻不能直接面對面向患者解釋病況」,而患者本身的主述症狀也僅能藉由臨床醫師轉述得知,難以進行治療前的全面性評估。 增設介入醫療門診 由影像醫學科醫師直接診療患者 為解決此困境,成大醫院陸續增設多種介入醫療門診,包含心肺介入、腦血管介入、乳房介入及王建國主任所屬的肌肉骨骼介入性治療。與各相關科別合作,維持良好互動及溝通。 以肌肉骨骼介入性治療門診為例,當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或疼痛科門診醫師,診斷後認為患者適宜進行介入性治療時,即會轉介至介入醫療門診,「由影像醫學科醫師直接診療患者」。王建國主任表示,此改變可協助讓影像醫學科醫師在確實了解患者需求後,更準確針對病灶選擇適合的介入性治療方式。 影像導引找出過度增生的紊亂血管 進行「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治療 於肌肉骨骼介入性治療門診看診的患者,多正處於急性或慢性發炎狀態,且已用過一般藥物治療仍未獲緩解,此時,藉由影像導引,可精確在患者關節發炎處注射如健保給付之高濃度葡萄糖液、類固醇或自費注射的玻尿酸或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以加強治療效果。 除此之外,王建國主任提及,臨床上觀察到慢性關節疼痛嚴重的患者,病灶處常伴有局部發炎或是組織紊亂生長的情形,自體組織修復失敗的結果,造成紊亂的微細動脈過度增生且刺激跟疼痛相關的神經,因此會導致疼痛。因此,近年來出現的「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TAME for pain)」,即藉由將奈米大小的栓塞物質,再透過微導管注射進入微細動脈,讓其順著血流流到患處,並將其過度增生、紊亂的微細動脈阻塞,降低發炎以及疼痛神經的刺激,以達到舒緩患者疼痛的目的。臨床使用上僅有少數人於治療後幾日內,會產生栓塞術後的暫時疼痛以及局部皮膚表面暫時變色的現象,隨時間都會自行改善,因此手術可說是相對安全。 然而,王建國主任強調,並非所有關節疼痛都適合使用此治療,需經影像醫學科醫師進行專業影像判讀,確認適合栓塞治療,才較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壓迫性骨折痛苦難耐 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助改善 王建國主任分享,診間遇到的患者除了關節不適之外,也有一些為骨質疏鬆或外力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此類患者常因疼痛強烈影響到日常活動,導致長期臥病在床而加速身體機能退化。 而影像醫學科可透過影像引導,精準定位出骨折的椎體,並進行「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 (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於其中灌入骨水泥,增強患者脊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感。另外,王建國主任指出,由影像醫學科主導之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由於定位明確,可透過相對小的傷口到達患部,因此手術中僅需局部麻醉,對於難以承擔手術風險的年長患者而言,也能獲得疼痛改善的機會,且因傷口小,對於縮短手術時間及患者術後的恢復亦有幫助。 介入性治療多元發展 患者重拾生活不是夢 隨著介入性治療越來越多元,影像醫學不僅可以於前端協助影像診斷,也能在後端提供患者妥善影像導引介入治療,對於用藥成效不佳而長期受關節、脊椎等慢性疼痛所擾的患者而言,重拾良好生活品質並非不可能,因此,王建國主任呼籲患者,切勿因久病纏身而失去治療的信心與希望。

Read More

疫情狂飆!醫師推薦吃「這8種營養」提升免疫力

攝取反式脂肪酸,尤其是來自如薯條炸物等加工食品,會促進身體慢性發炎。吃大量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白麵粉、精製糖),高升糖指數造成的急性高血糖和急性胰島素反應也會導致自由基增加。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期新冠肺炎確診數一路攀升,讓不少民眾相當憂心,如何透過飲食幫助提升免疫力?家庭醫學科醫師許書華日前表示,「最近看診感受到部分人的緊張。只好搬出我的耳提面命,來!日常幫自己頭好壯壯,從吃開始!」,推薦8個營養攝取建議。 一、蛋白質 (1)低蛋白質飲食(<0.8 g/kg)會增加感染風險。 (2)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導致活性免疫球蛋白和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的數量減少,上述在腸道粘膜防禦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脂質和碳水化合物 (1)攝取反式脂肪酸,尤其是來自如薯條炸物等加工食品,會促進身體慢性發炎。吃大量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白麵粉、精製糖),高升糖指數造成的急性高血糖和急性胰島素反應也會導致自由基增加。 (2)相較之下,加工較少的低升糖指數食物,如蔬菜、水果、堅果、種子和全穀物,不會引發這種不良的餐後發炎反應。 (3)不飽和脂肪酸omega-6 和 omega-3 需要在飲食中攝取,人體無法自行產生。從魚類和海鮮中攝取 omega-3 已被證明可觸發抗發炎反應。 三、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可增加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並促進好菌培養。 四、維生素A 對皮膚的角化、分層、分化和功能成熟中發揮作用,是抵禦外來病原體的前線。維生素 A 也參與健康粘膜的形成,例如呼吸道和腸道的粘膜,是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所必需的。 五、維生素D (1)T 細胞功能與維生素 D 密切相關,也被證實可以調節免疫系統。 (2)研究顯示在歐洲,與新冠病毒相關的死亡率似乎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弱。例如,芬蘭和挪威等北歐國家有強制強化維生素 D的攝取,其國人維生素 D 水平是歐洲最高的,但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率也較低。相反的,像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老年人口的維生素 D 水平偏低,儘管日曬充足,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更高 六、鋅 鋅已被證明對皮膚維護和粘膜完整性很重要,且未螯合游離形式的鋅已被證明具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鋅也是200多種參與抗氧化防禦酶的輔助因子。 七、鐵 動物實驗發現,在長期缺鐵期間,抗體的產生通常會減少。 八、多酚 食用高多酚飲食能發揮多種抗氧化、抗發炎,及抗病毒活性作用 參考文獻: Mohammed Iddir et al. Strengthening the Immune System and Reducing…

Read More

肩膀疼痛手不舉 竟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

郭姵邑醫師提醒,目前新冠疫情緊張,不少民眾會補充提高免疫力的相關營養食品,若有免疫相關疾病的患者,應先跟醫師討論後再使用,避免造成疾病惡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28歲的妍妍(化名)在餐廳從事服務員工作,某日早上起床時,突然發現雙肩異常疼痛無法正常抬手,起初以為是工作經常端盤子不慎受傷所致,至住家附近的骨科診所治療,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是滑囊炎,使用消炎止痛藥後症狀仍沒改善,上班工作後連膝蓋及腳踝都出現疼痛,甚至有足底筋膜炎跟虹彩炎等症狀,只好請假在家休息。最終經轉介至醫院風濕免疫科檢查診斷,才發現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最後採用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僵直性脊椎炎共病多 下背疼痛是警訊 收治個案的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風濕免疫科郭姵邑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通常好發在20至30歲的男性居多,與家族病史有關,若父母其中一位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則會有50%的機率遺傳給下一代。患者初期主要出現晨間僵硬或下背痛等症狀,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可能會因背部嚴重沾粘,脊椎變得像一節一節的竹竿,導致終身駝背或抬不起頭。 郭姵邑醫師補充,僵直性脊椎炎除了造成下背疼痛外,還會侵犯其他周邊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及腳跟處等部位,另外也會伴隨其他共病產生,最常見的就是虹彩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及乾癬性關節炎等症狀,因此呼籲民眾若出現長期下背痛,就應儘早到醫院風濕免疫科檢查。 生物製劑介入治療 有效緩解僵直性脊椎炎不適 郭姵邑醫師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病程進展緩慢,若患者下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且經休息都無法緩解,X光片檢查兩側薦腸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血液中HLA-B27基因檢驗同為陽性,綜合以上詳細檢查後,即可評估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郭姵邑醫師說明,過去針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治療,大多先透過第一線非類固醇消炎藥及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病情,若接受3至6個月治療後效果不佳,醫師會協助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予以治療,通常都能有不錯的改善效果。臨床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發炎原因大多與TNF-α蛋白質分泌過多有關,治療可透過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anti-TNF)生物製劑有效阻斷引起腫脹發炎的TNF-α源頭,減輕患者發炎症狀、改善活動度,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補充營養品要小心 諮詢醫師控制病情不復發 目前新冠疫情緊張,不少民眾會補充提高免疫力的相關營養食品,郭姵邑醫師提醒,若有免疫相關疾病的患者,應先跟醫師討論後再使用,避免造成疾病惡化。

Read More

帕金森病絕非老人病! 專家喚醒國人警覺

「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醫師攜手益生菌權威蔡英傑教授合作,發表全球首例之「精神益生菌輔助改善帕金森病」之臨床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帕金森病為高齡人口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病(失智症),近來金曲歌后詹雅雯、國寶演員顧寶明等名人因先後傳出罹患帕金森病而影響工作或淡出演藝圈,也讓此病重回國人關注焦點。國內目前已有將近4萬名患者,每年患者更以5%的成長速度累積!探究其中原因,除了台灣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外,臨床數據也顯示出年輕化趨勢。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醫師與益生菌權威蔡英傑教授合作,提出全球首份「精神益生菌對帕金森病治療的輔助作用」臨床研究,證實特定益生菌對於帕金森病治療可產生輔助作用,未來帕金森病友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將更進一步。 從親密戰友到雙雙罹病 戰勝世俗眼光的同志伴侶卻因身心重擔所苦 事實上,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療多以藥物為主,雖然可以顯著改善病人的症狀,但過了藥物治療的「蜜月期」後,就很容易出現藥效起伏或病情難以控制的情況。曾經拍攝伊莎貝爾廣告(他他篇)的何祥與王天明,就親身走過一段艱辛的抗病歷程,拍完廣告沒幾年,何祥開始出現手抖、拖步、記憶力衰退、說話沒條理等情況,隨即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病。雖然一直以來何祥都是定時吃藥、完全遵守醫囑的模範病患,但終究抵不過藥效時好時壞的問題,也帶出許多副作用,而在照護陪伴何祥的過程中,因為疾病所導致的情緒低落與焦慮等寂寞反應,成為陪病者的另一種隱形負荷;王天明終因身心不堪負荷而導致小中風、裝了心臟支架,但他仍然把自己每一年的生日願望,都留給了何祥的平安與健康。 用藥治療配合精神益生菌輔助調節 6年來抗病有成 在遵守醫囑按時服藥的前提下,何祥開始配合服用針對帕金森病所研發的精神益生菌,僅一周後何祥原本手抖與碎步的情況相比以往已有明顯改善,王天明甚至刻意用不易入口的蚵仔麵線當作晚餐,但何祥拿著湯匙的手卻異常穩定的順利完成就口進食,後來就連戴助聽器這一類的精細動作也可以自理,王天明直到此刻終於感受到一份踏實,對日後生活品質的復原更抱以高度期待。何祥的活動力與認知力漸趨穩定,已經78歲高齡的他,從原本罹病後不願意見到外人、封閉自己的困境中,又重新找回那個愛打扮、愛運動的性格本色。 何祥服用精神益生菌的一個多月後回診,門診主治醫生對於何祥的病況改善程度感到相當驚喜,主動建議將藥量減半,後續回診中也持續保持著良好的自理能力,因此約莫半年後何祥在主治醫生的仔細檢查與專業建議下完全停藥,沒有了服藥的副作用,留下的是開朗積極的身心,從此兩人相伴逛街、踏青賞花,又回到當年何祥總愛拉著另一半王天明到處趴趴走的彩色人生。 「精神益生菌x帕金森病」全球首份研究出自台灣 改善動作障礙有感 全球首份「精神益生菌對帕金森病治療的輔助作用」臨床研究,來自陸清松醫師與益生菌權威蔡英傑教授的合作,蔡英傑教授表示,過往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有特定的益生菌株能保護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平衡多巴胺及血清素含量,對於帕金森病治療可產生輔助作用,實驗中用於模擬帕金森病的小鼠在服用精神益生菌後,其運動狀態包括步態、平衡感等皆有明顯改善;而在針對「平均每日斷電(無藥效時間)」超過3小時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小規模臨床研究中,每日投以特定菌株與濃度的精神益生菌連續12週後,使用帕金森病綜合評分量表(UPDRS)評估受試者症狀嚴重度,結果發現不僅可明顯改善動作障礙症狀嚴重度、縮短無藥效時間,對活動性、生活自理能力及認知能力也有顯著改善,此研究結果為全球首例之單一益生菌菌株輔助改善帕金森病之臨床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 期刊發表全文: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ut.2021.650053/full

Read More

高風險族群「高血脂治療」指引 醫師:壞膽固醇應降至70mg/dL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您的血脂治療達標了嗎?研究發現,冠心症患者有近六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七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卻僅五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內。國內四大相關醫學會,包括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醫師亦提醒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因害怕染疫而減少或自行取消回診,籲患者應積極治療切勿自行停藥。 高血脂盛行率上升 20歲以上國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位高血脂患者 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即每四人就有一人血脂指數超標。據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二及第四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柏勳教授指出,同時合併有「缺血性腦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等三類型疾病者,是高血脂族群中的高風險族群,更應嚴加控管血脂。 研究顯示,LDL-C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中風外,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而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 黃柏勳理事長解釋,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並非個別獨立,而是互相牽引、有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關聯性,例如近六成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七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有鑑於此,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才能避免陷入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負循環中。 高血脂患者 應加強血脂控制!勿隨意停藥 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黃啟宏醫師強調,曾罹患心、腦、周邊血管疾病的高血脂患者應該嚴加控制血脂;若隨意停藥,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機率就越高!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強調,高風險患者應盡早使用中高強度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續發風險,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穩定服藥,降低高血脂及其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對健康帶來的危機。 李貽恒教授表示,國內四大醫學會近期聯合公布了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冠心症患者、動脈硬化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建議應控制LDL-C指數至70mg/dL以下;對於更高危險的患者,例如有多次心肌梗塞病史、或心肌梗塞合併糖尿病、或曾做過心導管證實有多支血管阻塞、或冠心症合併周邊動脈都發生阻塞時,則應考慮將壞膽固醇指數降至55mg/dL為目標。相較於較早以前100mg/dL的血脂控制目標,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佐證,LDL-C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 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

Read More

心房顫動高比例也有呼吸睡眠中止問題?臺大跨科診治找出根本問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心房顫動易中風 無症狀者也難逃危機 心房顫動不只是心臟科的問題?心臟跳動時,心房及心室協調運作,把送進心臟的血液輸出至肺動脈及主動脈,再到全身;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失去節律而快速震顫,部分血液出不去,容易停滯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若跑到腦部就會中風,不得不慎。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游治節主治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病人需要特別注意中風風險,因此治療上除了心律不整問題,也必須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大約有30%的心房顫動病人完全沒有症狀,70%有症狀的病人會因此就醫,然而即便沒有症狀,中風的風險仍然比常人高。 未找出其他成因 心房顫動恐復發 心房顫動典型症狀包括活動易喘、心跳不適,必須終生服藥控制,或透過心導管手術介入治療。醫師表示,雖然手術能大幅改善症狀,不過除了追蹤心律情形,也要留意其他共病的狀況。 游治節主治醫師說,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肥胖、喝酒等因素都是心房顫動的誘發因子,若病人有上述問題卻未妥善處理,僅針對心房顫動心臟結構做手術治療,術後仍可能有一定的復發機率。 臺大整合團隊 從根本治療心房顫動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成立團隊,整合胸腔內科、復健科、神經科、影像科、腸胃科等醫師為病人追蹤治療,找出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以外的根本問題。 「我們發現這些心房顫動病人有非常高的比例有呼吸睡眠中止的問題。」游醫師表示,整合團隊中,胸腔科醫師必須替心房顫動病患找出潛在問題,如果成功確診,則需要協助治療及追蹤;復健科醫師主要負責心臟復健;團隊還囊括神經科醫師,是因為心房顫動未妥善治療會影響認知功能、中風風險等;另外,嚴重的胃酸逆流,也可能會誘發心房顫動。 手錶監測心律? 僅可參考不能確診 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必須做心電圖監測才能確診,越來越多民眾配備的智慧型手錶雖然有心律監測功能,但無法作為確診依據,只能協助發現狀況。心房顫動已從單科治療,邁向跨科診治,呼籲民眾心律有異狀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游治節主治醫師說,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肥胖、喝酒等因素都是心房顫動的誘發因子,若病人有上述問題卻未妥善處理,僅針對心房顫動心臟結構做手術治療,術後仍可能有一定的復發機率。

Read More

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非單一指標 電腦斷層掃描更可靠

吳銘庭教授(左二)分享,其實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A)就能一覽無遺,不僅能看出冠狀動脈的輕微狹窄,連血管壁上的粥狀斑也能清楚照到,找出非典型的高危險群病人,避免心肌梗塞威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民眾對於心肌梗塞的理解就是致命、突然、不可防,但事實上心血管疾病都有前兆,也可以被預防。若等到胸痛、心悸才就診時,通常對健康都已經造成危害。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開始接受預防醫學的概念,紛紛安排健康檢查替自己把關。但預防心肌梗塞應該要做哪些檢查?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胸腔放射科主任吳銘庭教授分享,其實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A)就能一覽無遺,不僅能看出冠狀動脈的輕微狹窄,連血管壁上的粥狀斑也能清楚照到,找出非典型的高危險群病人,避免心肌梗塞威脅。 全球級死亡威脅 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可預測 在新冠肺炎出現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認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級的死亡威脅。維持心臟運作有三條冠狀動脈,當膽固醇堆積造成斑塊產生,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內徑變狹窄,便可能造成狹心症、心肌梗塞。然而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醫界早有一套針對風險指數的預測模式,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吳銘庭教授指出,這套模式是統計出來的,只是發生重大冠心病的機率。有許多風險不高或是年輕人也會心肌梗塞,「現在已經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就不能單看風險指數,常會有翻盤的情況。」 冠狀動脈早期狹窄 電腦斷層掃描清晰判斷 因為心臟功能重要且結構精密,需要依賴各種影像檢查來判斷是否有異常。吳銘庭教授解釋,通常心電圖只能看到「已經阻塞」的狀態。而阻塞或狹窄到血管一半以上,心導管才檢查得到,在這之前的異狀,必須靠電腦斷層才能看清楚。 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之前,會先向外擴張變形,才會開始變得管徑狹窄,吳銘庭教授將冠狀動脈比喻為高速公路,心導管只能看到路面能否通暢,但是電腦斷層可以看到路肩及山坡上的土石(斑塊)累積狀態,若單純只是四線道變成兩線道,此時會塞車、不舒服,但可繞道側枝道路代替,如省道,但不會心肌梗塞;若土石流崩塌、斑塊突然掉落擋住血管,才會心肌梗塞。 在沒有電腦斷層前,做心導管檢查後,會發現有50%患者是沒事的,其實可以不用做。吳銘庭教授表示,心導管從動脈進入,屬於侵襲性檢查,有一定風險;但電腦斷層沒有這些疑慮,而且0.135秒便能取得一個心跳下完整的心臟的影像,只是費用比一般CT較高,還必須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判讀。 電腦斷層掃描不打對比劑也能檢查,但僅能簡單看到鈣化程度,吳銘庭教授說明,打對比劑的話影像非常清楚,不過因為必須用靜脈針注射對比劑、也有人會過敏,或腎功能不佳者不建議使用,也有一些輻射疑慮,民眾會因此卻步。但現在技術進步,不僅儀器解析度變高、畫面清楚,連顯影劑品質也跟著提升,且經由有品質、有經驗的醫院檢查,陰性預測率高達97%,「確保冠狀動脈健康至少5年、7年。」 ▲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胸腔放射科主任吳銘庭教授 非侵襲性檢查更精準 影像檢查改變臨床治療方針 雖然風險指數很值得參考,但吳銘庭教授強調,不能因為風險很低就以為自己心臟很健康。他曾遇過一位54歲女性,來進行LDCT時順帶發現冠狀動脈有鈣化情形,本身有二手菸的影響,壞膽固醇(LDL)154稍微偏高,但沒有其他危險因子,單就風險指數來看是低的;不過由於血管鈣化,心臟年紀竟比真實年齡還高,估計75歲,便跟風險指數算起來不一致。但她沒放在心上,沒想到五個月後心絞痛送至急診,竟是心肌梗塞,緊急用心導管手術,發現鈣化處已阻塞。 身為少數有看門診的吳銘庭教授,經常於第一線接觸病人,他表示影像檢查結果常常會顛覆風險指數,「風險指數不能當唯一標準!」非侵襲性的CT精準醫療,會改變臨床評估,可以很清楚的規畫後續治療計畫,當風險低卻看到心臟有危機時,就得積極管理;當有三高但心血管卻很健康,「這時候不代表不用管他,而是用藥可以有點彈性,如果藥物會造成一些不適,便可以調整用藥,這就是精準醫療的用意。」他提醒,個人有兩項風險因子或家中有人早發心肌梗塞、家族性膽固醇過高者都可以考慮檢查。 既然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這麼實用,是否應廣為使用、人人都用?這便從臨床醫學問題上升到公衛問題,會牽扯到預算及制度。吳銘庭教授指出,高端儀器的費用非常高,還需考量到影像品質、放射師訓練、醫師專業知識及臨床經驗、患者可承受的輻射線限度,不可能人人都做。目前國內放射線醫學會,正在推行醫院與醫師雙認證,規劃完善的制度,慢慢培養人才,讓品質與信度都有保障。同時也符合醫療經濟學的效益,提供精準有效的預防性冠心病心臟醫學。

Read More

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透過「藥物接力」的策略,延長巴金森病用藥蜜月期,改善異動症、斷電現象,保留生活品質。 圖/freepik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有天早上刷牙,我像被點穴,手突然定在半空中;除了手之外,我的腳也出問題,走路常常因為無法控制動作差點跌倒出意外。」60歲中晚期巴金森患者王先生說道。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說,中晚期巴金森病人常出現如開關被關閉的「斷電」現象或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一旦藥效在體內無法保持穩定,身體就可能無法正常動作的症狀。 莊協勳表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會產生動作障礙及很容易被忽略的憂鬱等非動作障礙,許多病人出現靜止時手部莫名顫抖、行動緩慢、小碎步、肢體僵硬等症狀才前往就醫,必須透過服用藥物補充及以維持血中多巴胺的濃度,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 Q為什麼巴金森病病人會出現斷電現象、異動症? 莊協勳指出,目前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由於巴金森病的外顯動作症狀明顯,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就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除了可能遭受異樣眼光外,曾有病友走路到一半「凍住」,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 Q如何降低斷電現象、異動症影響生活的風險? 巴金森病會慢慢的剝奪生活自理能力,「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莊協勳說。 莊協勳表示,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透過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或經醫師評估後採取深腦刺激術,拉長病人能正常生活的時間或是改善生活品質。莊協勳也提到,近年文獻陸續證實,在一開始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相對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對於常伴隨的憂鬱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也要特別注意不同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影響, Q巴金森病病人還可以怎麼維持自身生活品質? 許多巴金森病病人隨著病程發展,腦內的多巴胺細胞愈來愈不夠,服藥劑量愈變愈重,開始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自行減藥或停藥等,反而會加速病況惡化,莊協勳建議病友: ・規律服藥,勿自行減藥或停藥 ・在安全的前提下搭配適當運動 ・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且配合治療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苗栗病患多長者,應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避免延誤就醫 莊協勳表示,以自身服務的苗栗苑里裡來看,60歲以上年長的病人居多,且民眾對疾病認識不清,常誤以為顫抖、行動緩慢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症狀被忽略因而延誤就醫;或長輩們沒與子女同住,在老老相伴或獨居的狀況下,即使有了症狀,也會沒被及時發現而耽誤就醫。 莊協勳鼓勵病友,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才能及早發現,確診後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以維持生活品質、延長藥物的使用年限。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Read More

過度肥胖恐致不孕?她甩40公斤順利產子圓夢

醫師表示,病態性肥胖是一種疾病,應該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等到身體出現併發症才就醫諮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今年36歲的李小姐備孕多年,肚皮始終沒有動靜,兩年前至不孕門診諮詢才發現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因為月經不規律使得她困難受孕。李小姐身高160公分,體重卻逼近90公斤,已達肥胖標準,婦產科將她轉診至減重門診,希望透過瘦身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降低未來發生妊娠糖尿病的機率。在經過臺中榮總一般外科羅少喬醫師進行縮胃手術後,李小姐不僅成功減重了40公斤,術後半年更順利懷孕,一圓媽媽夢。 肥胖影響體態與健康 應留意病態性肥胖! 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都跟肥胖有關!羅少喬醫師指出,肥胖不僅會影響外觀,也容易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引起的心肌梗塞、腦中風、心律不整、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甚至還會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退化性關節炎及椎間盤突出。此外,因肥胖導致的脂肪肝等肝功能異常,也會增加罹患肝癌及卵巢癌等癌症的風險;女性則容易因體重過重,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進而引發不孕症。 羅少喬醫師解釋,目前醫界普遍傾向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作為判斷肥胖的依據。國健署建議,18歲以上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倘若BMI大於32.5(kg/m2)並同時合併有兩個肥胖所造成的併發症,或者BMI大於37.5(Kg/m2)時,即為「病態性肥胖」。 「少吃多運動」就有機會成功瘦身?對於病態性肥胖患者就不一定了!研究顯示,平均七百多位病態性肥胖患者,只有一位可以藉由節食、改變生活習慣或藥物才有機會回復到正常體重。因此,應正視病態性肥胖,積極治療改善肥胖問題。 「胃繞道」和「縮胃」手術怎麼選? 針對病態型肥胖患者,目前有兩種主流減重手術可供選擇,分別是「胃繞道手術」及「縮胃手術」。羅少喬醫師說,前者對於配合度較差的病人,術後較不易復胖,但因患者在術後營養吸收程度變差,容易因營養攝取不良,導致掉髮、骨質疏鬆、女性出現貧血等後遺症,因此不適合正值生育年齡或未來有計畫懷孕的女性進行。 反觀「縮胃手術」是透過減少胃的體積來限制食量並減少飢餓感,比較不會有營養素缺乏的問題,不需要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或營養補充品,開完刀大概6到9個月就能恢復至正常胃容量的7成左右,對於體重過重且不適合胃繞道手術的人來說,是很好的替代方案。 羅少喬醫師強調,雖然縮胃手術副作用較少,但有的病人會因胃容量縮小,恐引起胃食道逆流;此外,配合度不高的病人也容易在術後復胖。因此,進行縮胃手術後,要同步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才能避免復胖。臺中榮總團隊結合各科別,針對個案狀況量身訂製減重計畫,在手術前會先進行詳細的檢查評估,包括內分泌指數、肺功能、腸胃健康、心臟血管評估等,確認患者的身體狀態沒有問題後才會開刀。 手術輔具立大功 復原快、縮短手術時間 羅少喬醫師表示,現今醫療科技進步,縮胃手術可以透過腹腔鏡搭配止血能量器械來止血,不僅能節省一半的手術時間,且術後傷口小、復原快,兩到四天就可以出院;切完胃後,使用自動縫合槍縫合,還能解決因胃壁厚度不一,而導致縫合釘高度跟胃厚度不相容的問題,台中榮總透過此技術進行縮胃手術至今,還未出現患者在術後發生食物滲漏及胃出血的狀況。 羅少喬醫師提醒,少吃多運動是避免肥胖的不二法門,飲食一定要節制,並且少喝含糖飲料。但假如調整生活習慣後還是持續過重,就該提高警覺。「過度肥胖也是一種疾病,不要畏懼就醫諮詢」,儘早尋求診治,千萬不要等到身體胖出疾病,才想亡羊補牢。  

Read More

為何小孩吃很多還很瘦小?帶你探究「生長遲緩」原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芳瑗說,兒童的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是一個臨床表現,並非一個疾病,影響的順序常以體重為最明顯、之後為身高及頭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在疫情期間,大家落實防疫觀念,勤洗手及戴口罩,大大的降低了兒童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更多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生長情形:「我的孩子是不是營養不良呢?為什麼這麼瘦小?」或是「他已經吃這麼多,為什麼還是長不好?」這些疑問常常在小兒科門診或健兒門診時被提出來。 生長遲緩非疾病 臨床定義一次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芳瑗說,兒童的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是一個臨床表現,並非一個疾病,影響的順序常以體重為最明顯、之後為身高及頭圍。 因此目前一般定義生長遲緩為體重低於生長曲線上同年齡層標準的第3~5個百分位以下,或一段時間內體重向下跨越兩個百分位線(例如由第75百分位下降到第25百分位)。 生長遲緩原因多 需考量熱量與代謝是否平衡 而生長所需具備的條件,必須考量兒童攝取吸收的熱量,以及身體代謝利用之間,是否達到平衡。造成生長遲緩的原因很多,包含器質性原因(先天性異常、心肺疾病、腸胃道功能不良、內分泌代謝問題…等)、或是非器質性原因(餵食困難、社經壓力、親子關係…等)。 排除疾病並評估營養 避免影響生長發展 張芳瑗提醒,對於生長遲緩的兒童而言,必須接受完整的病史回顧及詳細的身體檢查,針對其飲食狀況、營養需求及體能發展做全方位的討論,甚而需要一些實驗室的檢驗,去排除可能潛在的疾病原因,或是評估現行的營養狀態,才能適時的給予處置,以免造成後續兒童生長或發展更大的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