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三藥療法 全口服免舟車勞頓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由於骨髓內的「漿細胞」不正常增生,製造產生過多功能缺陷的抗體(免疫球蛋白),進而沉積在腎小管,影響腎功能,同時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同時帶來許多併發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住在桃園的68歲馬女士,6年前感到骨頭疼痛,且痛到連翻身都很困難,後來發現是脊椎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檢查後發現,竟然是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馬女士轉介至台北的三軍總醫院進行治療,並接受了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表示,馬女士在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又復發,於是改用抗漿細胞免疫抗體針劑治療,效果不錯,讓她不再疼痛,但每次都需特地北上看診治療。由於此藥物需針劑點滴注射,其先在醫院附近住宿過夜,隔天再至醫院打針;女兒無法長期配合,又改用口服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當天就可以來回,更加方便,至今也恢復良好。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CRAB症狀 好發於高齡者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由於骨髓內的「漿細胞」不正常增生,製造產生過多功能缺陷的抗體(免疫球蛋白),進而沉積在腎小管,影響腎功能,同時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同時帶來許多併發症。陳宇欽醫師說明,常見症狀有CRAB :C血鈣過高、R腎功能異常、A貧血、B骨頭疼痛,且約有八成患者會先出現骨頭痠痛,也有像李女士到骨折才發現的。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5歲,屬於好發於中高齡者的疾病,也因此許多症狀容易被誤認為老化而忽略。 只能骨髓移植? 治療策略依患者狀況調整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包含化學治療與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植),移植與否則以70歲作為劃分點,陳宇欽醫師解釋,70歲以下的患者,評估身體狀況以及心、腎功能都正常的話,先考慮幹細胞移植;若70歲以上,或是心、腎功能較差者,只能完全以藥物治療。 在過去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疾病,曾有做過骨髓移植10年以上又復發的案例,有20%左右的高風險群,因染色體異常,移植過後復發風險較其他患者高。陳宇欽醫師說,「最近幾年有很多新藥出現,很高興研究有突破,過去只有化療跟類固醇,後來出現了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國外已經用了很久,台灣近年也核可使用,也有健保給付。」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 蛋白酶體抑制劑問世 全口服三藥療法疫情升溫治療也不中斷 陳宇欽醫師進一步解釋,蛋白酶體抑制劑針對傳遞細胞訊號的蛋白質作用,也算是一種標靶藥物,它能夠直接抑制骨髓瘤細胞的生長,促進瘤細胞的凋亡,並且抑制骨髓瘤細胞與間質細胞的結合。目前台灣有三種蛋白酶體抑制劑,分為針劑與口服,針劑會有神經副作用或影響心臟造成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機率,口服副作用較少,心臟、神經毒性都大幅下降,但腎功能較差的患者藥量需減量。 陳宇欽醫師也提到,蛋白酶體抑制劑需要搭配類固醇共同使用,或是再加入免疫調節劑三藥共用,目前臨床效果看起來,三藥療法比兩藥好。尤其針對年長患者,交通不便的患者,或是沒有家人陪伴不容易常至醫院返診就醫的患者,全口服三藥療法就很適合,可以在家自行服用。但他也提醒,因為三藥非同一天服用,會附上手冊標示清楚何時該吃哪一顆藥,有疑問也都可以問個案管理師。 陳宇欽醫師也分享,前陣子疫情緊繃,全台三級警戒的時期,因為醫療降載,有些患者的療程因此被影響,「原本三週打一次針的,變成四週打一次,家人也不能進來醫院陪病,全口服藥的就比較不受影響。」 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新藥出現,即使第一線藥物失效,也還有許多後線的藥物可以使用,陳宇欽醫師叮嚀,多發性骨髓瘤只要配合醫師治療,大部分都能控制得很好,即使在骨髓移植後復發,也有藥物可以治療,像李女士一樣,定期回診,也能正常生活。

Read More

年終、結婚、生不生?過年長輩尬聊15大問句全攻略

​春節期間,全家族返鄉團圓很熱鬧,四處洋溢著喜氣,年夜飯桌上,免不了來自「長輩們熱情的關心」,問起一堆尷尬話題,例如:「什麼時候要結婚啊?」、「年終領多少啊?」常常讓年輕人整個不知所措,就怕回答不夠妥當,不僅傷了面子也失了裡子。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春節期間,全家族返鄉團圓很熱鬧,四處洋溢著喜氣,年夜飯桌上,免不了來自「長輩們熱情的關心」,問起一堆尷尬話題,例如:「什麼時候要結婚啊?」、「年終領多少啊?」常常讓年輕人整個不知所措,就怕回答不夠妥當,不僅傷了面子也失了裡子。諮商心理師黃予岑以心理學的角度,深度剖析長輩的行為目的,以及提供15個過年最怕被問的問題,教你怎麼見招拆招,過個平安順心的好年! 劃下界線 決定透露隱私的程度 黃予岑表示,這些尷尬問題,都是長輩希望跟晚輩有些互動,希望有人際上的連結,畢竟過年團聚時刻,互相的問候、關心,是一種習俗文化。長輩也總不好見著晚輩愣著不說話,因此會主動關心晚輩。且畢竟久久見一次,總得找話題互動,因此這些尬聊問句就成了「壓力」,或變成「互相比較」,例如:你家的孩子最近怎麼樣?我家的孩子又怎麼樣?像是上班時主管打年末考績,讓晚輩備感壓力。 此時,晚輩除了可以表達對長輩關心的感謝,黃予岑建議,也要同時衡量自己可以承受的「人際界線範圍」,思考想要透露自己的隱私到什麼地步,我們一定能分辨長輩是「真心關心」且平日常常有互動,還是只是過年過節應酬團聚的客套八卦,或者他們只是希望晚輩也回過頭來關心自己,而重點在於自己可以透露和承受到什麼程度,先停下來問問自己內在的感受。 如果長輩只是客套對話,或許不用太認真,唱片跳針地回應就可以,重點是看見對方關心的心意,但不代表要全盤接受,或說出自己不想透露的事情。也可把球丟回給長輩,讓長輩多分享自己的近況,更能夠促進雙方互動,而非單方面「被拷問」。 以心理治療角度 人際互動有三大重點 黃予岑表示,在心理治療中,有一種「DBT辨證行為治療」,當中提及許多日常生活中可應用的有效技巧,其中的人際效能技巧模組,提到面對人際間的互動,可以把重點放在三個部分。 一、目標效能:像是我想在關係互動後達到什麼目標?例如:藉此拿到多一點紅包錢,那我們就可以多跟長輩交流互動,順便看看怎麼討紅包。 二、關係效能:我希望跟對方互動後對方可以怎麼看待我?互動中可以多一點傾聽,與對方多一點交流和好奇。 三、自尊效能:也就是自我尊重,在這個互動中我可以怎麼看待我自己。例如,若互動後覺得自己的界線沒有被侵犯,可以有些交流又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這時我怎麼認可自己的感受或期待就變得重要了。 藉由上述思考,除了可以在人際當中讓自己更自在,也能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且無論是不是過年的長輩互動,或者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都能找到當下自己更舒服互動的位置。 以下15大尷尬問題全攻略,教你「智慧圓融」答覆 1.    什麼時候要結婚啊? ANS: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緣分到的時候。 2.    有沒有男朋友/女朋友? ANS:(哭泣) 剛分手,我想過年哭泣的場面尷尬長輩就不會繼續問了,但這個不適用於長輩立刻說要介紹新的人給你認識,增加麻煩,因此不妨也可以關心一下長輩跟另一半的相處如何,表達想要跟長輩取經,說不定有機會聽到來自長輩的心聲或關係經營心得也不一定。 3.    薪水多少啊? ANS:謝謝關心啊!不知道您的薪水是多少呢?或者退休金一個月領多少呢?我們來交換秘密。 4.    年終獎金發多少? ANS:很少欸!長輩你這麼資深一定比較多吼,可不可以跟晚輩分紅? 5.    研究所、國考考得怎麼樣? ANS:我先去問老天爺,還是長輩要幫我算一下? 6.    何時要買房子? ANS:歡迎贊助頭期款,有您的贊助我一定可以買得更快!希望有長輩的牽成。 7.    什麼時候生小孩? ANS:快了快了,生了您可以幫忙養嗎?如果可以我一定生更快一點。 或者有努力可是還生不出來,長輩要幫我生嗎? 8.    在做什麼工作? ANS:我好像也很少關心你耶!不知道你做什麼工作?跟我分享一下你的工作嘛! 9.    小朋友在學校考第幾名啊? ANS:考第幾名不重要,現在的有錢人書都沒有讀完,不論是賈伯斯還是比爾蓋茲。 10. 不記得我是誰了嗎? ANS:真的不記得,給一點提示。因為貴人多忘事,你是貴人,而我常常忘事,請長輩幫忙複習一下,不過你記得我是誰嗎? 11. 幫你介紹OOO怎麼樣? ANS:謝謝你啊!先不用,有需要我會跟你說,還是要先介紹給你家兒子(女兒)? 12. 給父母紅包多少錢? ANS:我們之間是愛,不能用金錢衡量,話說您的小孩給您多少紅包錢呢? 13. 你讀什麼系阿?讀這個系以後能幹麻?找得到工作嗎? ANS:XX系啊!去年你問過我同一個問題了耶!貴人多忘事吼?你忘記了我好傷心,如果找不到工作再麻煩長輩幫我介紹哦! 14.今年剛畢業吼?工作穩定下來了嗎? ANS:對啊!剛畢業,您的穩定是指什麼意思呢?如果不穩定是不是您可以幫我用你的人脈找找長期飯票呢?謝謝! 15.這樣辛苦的工作是有沒有存到錢啊? ANS:看看皮包,燦笑說:歡迎斗內! 反之,我們也可以反問長輩這年的健康狀況?退休生活如何?近期興趣是什麼?說不定有機會找到共通的話題,比如長輩喜歡種花花草草,如果剛好你也有種花的嗜好,不妨聊有共通興趣的話題,有質量的對話,才能讓雙方的互動更親近圓滿。 黃予岑 諮商心理師 FB粉絲頁【黃懂心理話-黃予岑心理師】 【證照/專業訓練】 DBT辯證行為治療 Asia EFT 進階/初階認證課程 SE 身體經驗創傷工作 1st year 【專長】  關係議題、原生家庭、創傷療癒、婚姻伴侶諮商、親子家庭諮商  

Read More

Omicron、流感一夾攻,醫憂嬰幼兒首當其衝

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傳遞途徑相似,皆以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六個月以上、三歲以下嬰幼兒,更是接觸傳染的高風險族群。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在流感疫苗打氣低迷,嬰幼兒無法注射Covid-19疫苗,很多又沒打流感疫苗,防護嚴重不足!」年關將近,近期Omicron疫情延燒,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憂心表示,目前許多民眾關注新冠疫情卻忽視流感也在蠢蠢欲動,當疫情一解封,或是民眾的防衛心鬆懈下來,流感病毒很可能大反撲,而三歲以下嬰幼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健全,沒有Covid-19疫苗提供保護,若又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很容易首當其衝,成為病毒首要攻擊目標。 面對病毒威脅,光用濕紙巾擦手是不夠的! 每年冬季是民眾社交活動最頻繁的時候,從聖誕節,新年,一直到農曆過年。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中可以看到,在2021聖誕節及跨年之後,疫情都急速上升,一部分是因為Omicron病毒株有更強的傳染力,另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節慶增加了大家群聚的機會。同樣的,在國人準備過年、採買年貨,或忙於工作、吃尾牙與返鄉團圓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風險因子,都有可能將病毒帶回家裡,進而傳染給家人。 羅源彰秘書長解釋,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傳遞途徑相似,皆以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六個月以上、三歲以下嬰幼兒,更是接觸傳染的高風險族群。主要原因在於,這時期的孩子特別「黏人」,喜歡和照顧者肢體接觸,加上常用手探索世界,難免沾染細菌、病毒,若又吸手指,或用手觸摸口、眼、鼻,細菌、病毒便伺機侵入,造成危害。 不只如此,進入冬季後,氣溫轉濕冷,許多民眾的洗手頻率降低,而嬰幼兒常需大人揹著、抱著,用水洗手的難度更高。羅源彰秘書長觀察到,不少照顧者以濕紙巾幫嬰幼兒擦手,但如此清潔程度並不夠,須用水、肥皂搓洗,才能徹底清潔,此時注射流感疫苗等防護措施便顯得更為重要。 ▲羅源彰秘書長呼籲,六個月以上、三歲以下嬰幼兒務必接種流感疫苗,才能得到更周全的保護。 疫苗打好、打滿,小寶貝才能得到周全保護 「注射疫苗,代表的是一種態度!」羅源彰秘書長指出,注射疫苗,代表一個人對健康的重視,嬰幼兒無法注射Covid-19疫苗,更需流感疫苗的保護。國外研究顯示,注射流感疫苗,對於Covid-19病毒似乎也能產生交叉保護作用。 以美國密西根大學團隊在2021年發表於〈美國感染控制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的一篇研究為例,研究指出,民眾若曾接種流感疫苗,相較於未接種疫苗者,Covid-19檢測陽性率下降了24%。此外,感染Covid-19病患若注射過流感疫苗,重症住院機率也比較低。 羅源彰秘書長分析,到了冬季,流感病毒、Covid-19病毒容易同時出現,當感染一種病毒,呼吸道黏膜受破壞,如果另一種病毒趁虛而入造成共同感染,重症機率將大大增加。接種疫苗可以活化體內整體的免疫能力,或許是這項原因,促使流感疫苗對Covid-19感染產生交叉保護作用。目前公費流感疫苗皆有庫存,而其中僅有賽諾菲流感疫苗適用於六個月以上、三歲以下嬰幼兒。藉由接種流感疫苗,家中小寶貝有機會得到更周全的保護。 另外,如果家中嬰幼兒的家人、照顧者與長輩也都能接種流感疫苗,更能形成防護網,有效守護家中嬰幼兒健康。 進入年節假期,防疫更要滴水不漏 最後,羅源彰秘書長呼籲,進入年節假期,全家人聚餐、旅遊機會增多,流感防治更不可輕忽,除了盡快注射疫苗、將疫苗打好、打滿,平常也要勤洗手、出門要戴口罩,並避免群聚,親友看到嬰幼兒,建議遵循「不親、不抱」原則,以減少嬰幼兒受感染機率。MAT-TW-2200087-1.0-01/2022 數據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ajmc.com/view/flu-vaccine-may-protect-against-covid-19-infection Conlon A, Ashur C, Washer L, Eagle KA, Hofmann Bowman MA. Impact of the influenza vaccine on COVID-19 infection rates and severity. Am J Infect Control.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2, 2021.…

Read More

過年返鄉開車「疲勞駕駛」 醫師教3招檢測、預防

根據統計,疲勞駕駛只佔車禍意外事件類型的5%,但是因疲勞駕駛造成的傷亡和損失高達60%,而越是長期駕駛的人,越容易疲勞駕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過年返鄉,必須舟車勞頓,長途開車最怕遇上疲勞駕駛,造成意外傷亡。台安醫院身心科醫師許正典表示,根據統計,疲勞駕駛只佔車禍意外事件類型的5%,但是因疲勞駕駛造成的傷亡和損失高達60%,而越是長期駕駛的人,越容易疲勞駕駛,像是2017年蝶戀花遊覽車翻覆事故,造成33人喪生,許正典強調,疲勞駕駛的比重不大,但傷亡非常大,因此不可輕忽。 Q:疲勞駕駛的成因? 許正典表示,疲勞駕駛分為兩層次: (一)生理疲勞:身體無法承擔駕駛所需要的體力負荷,最常見的因素有睡眠不足、體力不足,或是因疾病、或服用藥物副作用產生的生理疲勞。 (二)精神疲勞:許正典說明,其實生理反應和心理互為因果,有時體力不足,也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和情緒有關,比如說有些人開車脾氣、情緒不好,有憂鬱、焦慮等情緒狀態,體能會下將很多。或是長期開車的人,也會造成視力無法對焦,甚至判斷力受到影響,使執行力不足,引發精神疲勞。 Q:如何預防疲勞駕駛? (一)生理(維持體能):務必維持足夠的生理表現,睡眠充足、不要長期駕駛,避免體能衰退,否則開車效率、失誤率就會提升,建議駕駛開車一段時間後,可稍微休息、放風,或是開窗讓空氣流動,因為體內帶氧量若不足,會造成大腦進行判斷、思考迴路時,甚至是駕駛時的生理反應會變差。許正典也強調,有疾病的人,務必要先好好服藥,例如高血壓、血糖變化的患者等,但藥物不要吃過量,許多疲勞駕駛的人會吃或喝許多提神的飲料或藥物,萬一心悸,反而造成身體機能無法負荷。 (二)精神(穩定情緒):開車時要心無旁騖,不要太多干擾,保持放鬆情緒、心情穩定,透過聽音樂、或是副駕駛柔和輕快的談話,可以降低精神和情緒不好的狀態。 (三)把開車當作認真執行的一項工作:許多民眾愛超車、隨意變換車道,其實當車速暴衝時,會激發體內正腎上腺素、可體松壓力賀爾蒙以及多巴胺,這些物質使得駕駛在高速行駛當中,保持不疲勞、維持專注力以及緊繃狀態,而一旦車速降低或回歸平穩路面,激素瞬間下降,注意力就會受到大幅波動,執行力、反應力都跟著下降,萬一有車突然衝出,反應速率不及恐怕會釀成車禍,因此,開車並非飆速耍酷或趕時間的工具,而是一項認真嚴謹的工作,需要做足準備不能馬虎。 Q:萬一發生疲勞駕駛,怎麼緩解? 許正典表示,「見好就收」當開車開到快昏睡的時候,請先將汽車開到路邊可以停車的地方稍微休息一下,通常疲勞駕駛有三大徵兆可供民眾自行判斷, (一)眼:眼神渙散、眼皮變重。 (二)手:方向盤抓不穩,或不聽使喚。感覺和方向盤產生抗性。 (三)踩剎車、踩油門時不順,或是頭正在「肚姑」,代表身體平衡感已經不佳。 許正典再次強調,開車感到疲勞除了停靠路邊休息補眠、下車放風走走、補充水分之外,睡眠一定要夠,且不要長期駕駛,因為專注力絕對會受到影響,根據過去經驗,每一次開車上路的路況、車況,和天氣狀況一樣變化多端,相當考驗駕駛臨場判斷能力,並且清晨時分最容易發生疲勞駕駛。鼓勵民眾年節返鄉時,要把自己準備好,以充分掌握任何情況,為自己的生命與他人的生命負責。  

Read More

愛唱歌阿伯上樓就喘,置換人工瓣膜重拾麥克風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明賢指出,在進行人工瓣膜置換術時,可以選擇手術時間較短的人工瓣膜,來降低手術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醫師,我爬幾階樓梯就會喘,好不舒服…」一名70歲阿伯原本身體硬朗,後來他察覺到自己的運動能力逐漸衰退,稍微一動就氣喘吁吁,爬樓梯也出現困難,整個人病懨懨。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這些症狀是「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引起,在醫師建議下,阿伯決定勇敢接受外科支架人工瓣膜置換開心手術,現在的他不僅恢復行動力,也能像從前一樣,與親友相聚歡唱飆高音。 人工瓣膜置換手術,每項環節都是學問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明賢與新竹臺大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蔡孝恩指出,上述病例並非特例。從心臟結構來看,主動脈瓣膜如同一道門,可維持血液循環暢通,避免血液逆流,當舊有瓣膜因退化而逐漸狹窄,這道門便無法完全開啟與閉合,此時心臟血流受阻,許多心臟衰竭的症狀便陸續出現,嚴重者甚至有猝死的風險。 目前重度心臟主動脈瓣狹窄,以人工瓣膜置換開心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少數年紀大或是其他共病症導致手術風險過高者,才會考慮採取經導管形式之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瓣膜置換開心手術時,醫療團隊會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無論是微創手術或傳統開胸手術,都需使用體外循環機(人工心肺機)維持患者全身器官血流以及生命;心跳暫停時間越短,對患者越有利。以新型態外科『支架人工瓣膜』來說,醫師置換瓣膜時只要固定三針,達到快速施放、大幅縮短心跳暫停的時間,進而降低手術風險;其他傳統類的人工瓣膜,雖然要縫比較多針,但也能藉由自動縫合裝置加速手術進度;透過新型手術科技的運用,手術風險可明顯降低,大幅縮短患者術後復原時間,讓民眾不再畏懼接受開心手術。 選擇人工瓣膜,需與醫師多討論 對於人工瓣膜的選擇,目前人工瓣膜主要分為機械型與生物組織型瓣膜,生物組織型瓣膜又細分為豬心瓣膜、牛心瓣膜,像近來引起關注的新型外科支架人工瓣膜材質便為牛心瓣膜。 在眾多人工瓣膜選項中,「血液動力學」是一項重要指標。林明賢主任解釋,人工瓣膜的血液動力學好壞,代表血液經過人工瓣膜的時候,這道門能否輕易被打開,若血液動力學較佳,代表血液流經人工瓣膜時較為順暢,不會因流速變慢、受阻而造成心臟負擔,與其他人工瓣膜相比,外科支架人工瓣膜的血液動力學相對較佳,不過除了血液動力學指標,在選擇人工瓣膜的時候,還有許多其他考量,建議患者須與心臟外科醫師充分溝通,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瓣膜。 ▲新竹臺大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蔡孝恩表示,良好的瓣膜血液動力學可以減輕心臟負擔,也是選擇人工瓣膜的重要指標。 定期接受心臟健檢,無症狀也要積極治療 林明賢主任表示,新竹臺大分院透過心臟內、外科與加護病房的跨團隊分工合作,每年為超過200名患者施行心臟外科手術,包括冠狀動脈、主動脈以及瓣膜手術,在竹苗地區提供完善的心臟疾病醫療服務。此外,新竹臺大分院也擁有竹苗地區唯一24小時待命葉克膜團隊,隨時應付各項緊急需求,成為專業心臟手術的堅強後盾。蔡孝恩主任也提醒,為了避免心臟功能受損,建議民眾定期接受心臟健檢。若有心雜音,且發現是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即使尚未有明顯症狀,也務必積極接受醫療諮詢與評估,由於每位患者情況不同,加上不同術式各有利弊得失,也希望患者傾聽專業醫師建議,共同討論出理想的治療策略。

Read More

剝離性骨軟骨炎未妥善治療 壯年男子連走路500公尺都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中壯年保全陳先生,多年前發生車禍導致左膝軟骨破裂,韌帶受傷,送醫急救後住院三天,後因工作忙碌無法定時追蹤治療,生活中卻開始出現不定時軟腳的現象。陳先生平時工作內容包含巡邏、上下爬樓梯,後來皆因左腳無力受到影響,更不用說要進行過往愛好的籃球、羽毛球等休閒活動,就連最普通的跑步都沒辦法。尋求各種治療方式如施打自體血小板注射(PRP)、體外震波等,都未獲改善,甚至到後來步行大約500公尺左右,膝關節就會痠痛腫脹,陳先生表示,當時生活極度不便,一心只想著:「好想恢復以往的生活。」 「地基淘空」軟骨塌陷 OCD患者後期需靠手術治療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翁佩韋醫師表示,陳先生罹患的是剝離性骨軟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OCD),因軟骨下層的硬骨缺血或血流供應有問題,造成硬骨壞死,進而影響到硬骨上方的軟骨,造成關節反覆發炎、疼痛無力、甚至積水。若以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比喻,軟骨就像是馬路上層鋪的柏油路,而硬骨則是下面的地基,當地基被淘空,柏油路就會隨著塌陷。 翁佩韋主任補充,OCD於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較常見,而此族群不管是硬骨或軟骨的自我修復功能都相對較好,通常經過休息,將活動量降載後就有高機率可自癒。但如果是成年患者,就要依據受損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當軟骨尚未剝離,可考慮用保守治療;軟骨剝離但未移位,可藉鋼釘固定;但若已是疾病後期,軟骨破裂、萎縮,就必須考慮以局部軟骨修補手術方式治療。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 傷口小、復原快速 傳統手術方式即清除破碎軟骨之游離體後,再進行關節面鑽孔術(drilling),針對小範圍的軟骨缺損,可讓骨髓腔內骨髓幹細胞分化進而長出一些纖維軟骨;而超過1.5公分的大範圍缺損,則利用馬賽克鑲嵌術(mosaicplasty),從膝關節其他軟骨負荷較少的位置,移植一塊同時帶有骨頭及軟骨的部分到缺損部位,但因手術操作時的可能變數與軟骨本身就較難癒合的組織特性困難,術後真能恢復成完整軟骨的成功率相對較低,而術後膝關節疼痛程度也較高。 翁佩韋主任指出,近來新問世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手術」,協助改善過往手術困境。因鑽孔術生成的纖維軟骨使用年限較短,患者如術後手術部位持續運動,過幾年仍然可能會又開始磨耗。而新術式在恢復運動能力的耐久度相對較好,且傷口不大,復原較快速,開完刀隔天後就可以下床走路,但翁佩韋主任強調,恢復速度還是要根據患者個人情形而定。 改善生活品質新「膝」望 及時治療助關節修復 患者陳先生分享,施作完「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後,再配合醫囑適當復健,且儘量避開易影響修補處軟骨恢復的動作,到現在距術後一年多,膝關節已近乎痊癒,不僅可以大步行走,一些簡單體能活動也不是問題。 為了從源頭避免關節傷害,翁佩韋主任提醒,民眾要注意「運動安全、安全運動」。雖然OCD確切成因尚不明,但目前醫界普遍認為,重複性的微小創傷包含撞擊、扭傷,皆容易造成關節壓力並導致後遺症。如民眾發現關節不適,應儘量避免延誤就醫,即時尋求專業骨科醫師協助,也能對治療後的修復產生正面幫助。 翁佩韋主任(圖右)指出,近來新問世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協助改善過往手術困境。

Read More

牛津大學研究支持AZ COVID-19 疫苗作為對抗Omicron的第三劑追加劑

隨著台灣本土疫情升溫,第三劑追加劑的需求大幅上升,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追加劑可交替廠牌接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自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Omicron以南非為源頭急速蔓延,至今世界各國皆出現確診人數激增的情形。去(2021)年底WHO曾表示,Omicron突變位點較過往記載之變種病毒株都來得多,可能大幅影響其病毒表現。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距離首例Omicron案例出現於英國才三週,倫敦Omicron確診人數即超越Delta,且每日確診數屢創新高。值得關注地是,其中有不少確診者是過去已確診過他種變種病毒株,或已接種過新冠肺炎疫苗的個案,因此,也有不少人開始對現已在使用中的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效力產生存疑。 實驗室傳來好消息 AZ保留對 Omicron中和活性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新冠肺炎疫苗,截至今年1月20日止,接種AZ疫苗的人遍布高達170個國家,影響人數甚鉅。因此,了解AZ疫苗對Omicron的保護效力至關重要,世界各地多個實驗室也馬不停蹄進行相關實驗。近來有實驗室公布研究數據,支持 AZ COVID-19 疫苗對 Omicron 的防護力。 該研究團隊指出,儘管與對原始病毒株的防護力相比有所下降,接種兩劑 AZ COVID-19 疫苗的個體仍保留對 Omicron 的中和活性。在其他研究中,AZ COVID-19 疫苗也已顯示,產生對多種變種病毒的多樣化和持續性的 T 細胞反應,比單一的抗體有更廣泛的反應,這項結果可能有助於預防 COVID-19。 AZ追加劑提高中和抗體效價 專家:追加劑可交替廠牌接種 AZ表現如何? 隨著台灣本土疫情升溫,第三劑追加劑的需求大幅上升,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追加劑可交替廠牌接種。對於基礎劑施打BNT、莫德納等mRNA疫苗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如高端的族群,不免會好奇,施打AZ追加劑對Omicron的保護效力如何。 路透社報導指出,英國牛津大學針對已感染過 COVID-19、已接種兩劑疫苗或第三劑追加劑的人,採集其血液樣本進行研究,其中也包括 41 名已接受三劑 AZ COVID-19疫苗的樣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接種第二劑的抗體效價相比,施打第三劑 AZ COVID-19 疫苗追加劑後,提高了對Omicron的中和抗體效價,而觀察到的中和抗體水準,亦高於先前感染過COVID-19 (Alpha、Beta、Delta 變體病毒株和原始毒株)並自然康復個體的中和抗體。1 英國牛津大學醫學皇家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Medicine)、研究人員之一約翰•貝爾爵士(Sir John Bell)說:「看到接種第三劑 AZ COVID-19 疫苗追加劑,有可能預防 Omicron,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Read More

年節大魚大肉 小心血糖調控不佳導致私密處搔癢

臨床中較肥胖的糖尿病女性,早期易出現外陰瘙癢現象,而這類型的體質常常是屬於脾虛濕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38歲女性本身有子宮肌瘤病史,私密處搔癢及分泌物多的症狀一直困擾她,年節大魚大肉加上較少攝取青菜,所以改喝果汁取代蔬菜攝取不足的飲食習慣,一段時間後外陰部變的乾癢難受,甚至癢到在床上打滾,到醫院檢查後來抽血檢查,才發現原來血糖調控不佳,使用陰道塞劑後症狀會改善。但是一段時間後陰部又開始有搔癢與分泌物增多的狀況,有時甚至癢到無法入睡,影響生活品質,隨即前往中醫診所看診,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先停止每天一杯果汁的習慣,中藥與針灸調理一個月後私密處搔癢症狀與分泌物偏多症狀已經改善許多。 每天喝果汁導致血糖不穩 代謝異常損傷脾胃陽氣 中醫師賴睿昕表示,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常常會導致子宮體腔面積增大,內膜腺體分泌增多,並伴有盆腔充血導致白帶,如果患者的血糖若控制不佳,會造成抵抗力差,而私密處本是較潮濕的部位,相形之下更容易感染導致反覆搔癢症狀產生。而每天喝果汁容易導致血糖更不穩定,喝過量後手腳冰冷,容易疲倦,胃腸脹氣或食慾不振、小腹墜脹,或大便稀軟或者次數多、小腿容易腫脹等脾虛濕盛的現象,中醫常使用健脾益氣,除濕止帶的中藥來調理體質。 脾虛型的白帶通常是因為身體調節的代謝出現異常,過度勞累,或長期吃冰品及生冷食物、喝冷飲,中醫的觀點認為會損傷脾胃的陽氣,造成脾虛無法運化水濕,體內的濕氣無法正常代謝,任脈失固,帶脈失約而為帶下,時好時壞反覆發作,吃冰較多又會加重,如果患有子宮肌瘤,血糖又調控不佳,私密處搔癢會更嚴重,應該以穩定血糖,改變子宮環境以減緩肌瘤生長為宜。 糖尿病患尿糖升高 影響陰道酸鹼平衡 賴睿昕醫師接著補充,由於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血液中血糖升高,尿液中糖分隨之增多,同樣會影響陰道的酸鹼平衡,使陰道酸性增加,黴菌易於繁殖,導致感染,出現瘙癢。臨床中較肥胖的糖尿病女性,早期易出現外陰瘙癢現象,而這類型的體質常常是屬於脾虛濕盛;代謝差的女性,也是子宮肌瘤的好發體質,建議積極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平時攝取水份要充足,保存外陰乾爽,月經來時要勤換衛生棉,月經前後儘量不穿緊身不透氣的衣物,例如皮衣皮褲、牛仔褲、褲襪等等,同時最好是純棉製品。新的內衣一定要先清洗過後再穿。也可多做骨盆運動,下腹部的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子宮的血液循環,對於肌瘤的治療也有幫助。 中醫以改善環境為主 增加免疫力提升防禦功能 賴睿昕醫師說,改善子宮與陰道的疾病,中醫最主要還是以改變病態的環境,以及提升身體對血糖的再吸收以及利用為主,最重要的就是增強自身的免疫機能,增加陰道的防禦功能;飲食方面可以喝低糖或是減糖的優酪乳、天然的蔓越莓預防感染,還有避開較涼性的食物如果汁,涼性食物會阻礙身體的代謝機能,連帶的也會影響血糖,如果一旦白帶色變成黃綠色、或是有搔癢等感染症狀,則應連帶避免食用辛辣烤炸等刺激性食物,並尋求醫師協助。    

Read More

脖子腫大當心甲狀腺癌 輔助工具讓手術更安全

每年1月是國際甲狀腺意識月,民眾應留意脖子是否有莫名腫塊,若身體有不適症狀且找不出原因,最好抽血檢查甲狀腺素,並將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列為健檢項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70歲婦女,近來發現脖子越腫越大,就醫檢查竟發現是甲狀腺腫瘤,醫師研判惡性機率較高,建議手術切除。由於腫瘤較大且已侵襲周圍血管、神經,考量手術困難度較高,建議使用神經監測器及組織凝集儀,避免聲音沙啞等併發症,術後恢復情形良好,很快就順利出院。 甲狀腺掌管新陳代謝 台罹病人數攀升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李世超指出,甲狀腺為人體內分泌器官,外觀如同蝴蝶般包覆前頸部,主要功能為分泌甲狀腺素,掌管全身的新陳代謝,包括:皮膚、心臟、肌肉、眼睛、骨骼、精神情緒等器官或功能。 根據健保署統計,近3年因甲狀腺疾病就醫人數逐年攀升。李世超部主任表示,甲狀腺疾病以功能性及腫瘤為主,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以及良性的甲狀腺節結或囊腫,或惡性的甲狀腺癌,其中高達95%以上為原發性,少數為淋巴癌。 未積極治療 甲狀腺風暴可能致命 以國人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為例,女性發生率是男性3~5倍。李世超部主任說明,因身體製造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容易出現心跳變快、心悸、手抖、怕熱、失眠、脾氣暴躁、呼吸喘、腹瀉、食慾增加、體重減輕、容易疲倦、脖子腫大、眼睛突出等典型症狀,甚至造成不孕、流產,或男性不舉、骨質疏鬆等問題。 他強調,甲狀腺機能亢進要積極配合醫囑治療,以免產生甲狀腺風暴,引起多種器官衰竭甚至致命,亢進病患依病情不同,有長期服用藥物及手術切除等治療方式;而甲狀腺腫瘤以手術為主,有傳統手術、微創內視鏡以及達文西手術等,可根據腫瘤大小、是否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轉移,以及經濟考量等來選擇。 術中搭配輔助工具 提升手術安全性 針對甲狀腺腫瘤較大或二次手術患者,李世超部主任建議,術中可使用輔助工具,如神經監測器能避免傷害返喉神經,造成聲音沙啞、無法發聲,甚至呼吸困難等併發症;而組織凝集儀可取代傳統電刀,大幅降低組織熱傷害、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越短、麻醉所需時間越少,病人就越安全」,同時也能減少術後疼痛、傷口癒合的時間。 他進一步分享,母親30多年前,因甲狀腺結節開刀,組織化驗發現是甲狀腺癌,再次手術時,組織沾黏嚴重已侵犯返喉神經,術後發生暫時性聲音沙啞。「如果當時有手術輔助工具,就能提高手術安全性,讓病人多一層保障。」 遠離甲狀腺疾病 定期檢查為上策 每年1月是國際甲狀腺意識月,李世超部主任建議,應留意脖子是否有莫名腫塊,若身體有不適症狀且找不出原因,最好抽血檢查甲狀腺素,並將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列為健檢項目;一旦發現甲狀腺疾病應積極治療,如果甲狀腺超音波影像顯示,有不規則、鈣化或腫瘤速度快速等情形,應進一步穿刺判斷良、惡性。 另外,日常均衡飲食多吃蔬果、種子類食物,補充益生菌可幫助新陳代謝、減少甲狀腺分泌失調,有助預防罹患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則要少吃含碘食物,如海帶、蝦蟹貝類,以控制疾病。  

Read More

視力衰退、反覆癱瘓 泛視神經脊髓炎苦等專一用藥

近來,NMOSD終於出現針對單一標靶治療的新單株抗體藥物,不但改善過往治療產生之副作用,同時也能降低七成至八成的復發機率,王小姐感嘆,罹病十五年後,終於等到適合的藥物。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55歲王小姐,距離泛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首次發作至今已十五年,走過的抗病之路蜿蜒崎嶇,一開始使用多發性硬化症藥物治療長達五年,病情毫無起色,只好改用口服類固醇。沒有專一性藥物從源頭改善病情,即便十幾年來持續接受治療,王小姐身上仍像帶著一顆不定時炸彈,反覆無徵兆的急性發作,每年平均都要發作2-3次並住院治療。如此看不到未來的長期治療,讓她心裡滿是焦躁、煩悶等負面情緒,不僅如此,長期使用類固醇也導致王小姐開始出現疲倦、月亮臉、水牛肩及食慾旺盛等副作用。近來,NMOSD終於出現針對單一標靶治療的新單株抗體藥物,不但改善過往治療產生之副作用,同時也能降低七成至八成的復發機率,王小姐感嘆,罹病十五年後,終於等到適合的藥物。 症狀非失明即癱瘓 過去常與多發性硬化症混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表示,NMOSD為一種罕見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身視神經、脊髓及大腦,分別造成視力衰退、視野缺損、單眼或雙眼失明;解尿及排便困難、下肢麻木甚至癱瘓;記憶力減退及整日昏睡等嚴重症狀。 但其實該疾病在過去一直被視為多發性硬化症(MS)的一種表現,因此也常使用MS用藥治療。直到近二十年前,研究發現NMOSD致病原因和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有關,與MS並不相同,復發率也較MS為高,才成功將其獨立出來。而隨著對疾病的了解加深,學者進一步發現兩者不僅致病機轉不同,治療方式也相異,甚至若誤以MS藥物治療NMOSD,恐會有病情加重的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 急性慢性治療大不同 新單株抗體藥大幅改善副作用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NMOSD患者經追蹤之下,高達九成有反覆急性發作的現象。郭育呈主任指出,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急性發作,一般多以脈衝療法打入高劑量類固醇,或以血漿置換術,將患者體內異常的抗體置換掉,第三種則為施打免疫球蛋白,以點滴的方式,將免疫球蛋白注入患者體內來中和體內異常抗體。 而每次急性發作,都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視力傷害及肢體運動障礙,因此,郭育呈主任強調,患者未發作時仍需進行慢性治療,來降低疾病復發率。慢性療程多以口服類固醇治療為主,如效果不佳則加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 而近年剛通過台灣食藥署藥證申請的新單株抗體藥物,透過抑制白細胞介素-6(IL-6)來預防疾病復發,有望改善過去長期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可能會造成的骨質疏鬆、病態性骨折、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並降低逾七成疾病復發率。該單株抗體藥物以針劑為媒介,僅一開始需觀察皮下注射後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大幅提升方便性同時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郭育呈主任補充,患者使用皮下製劑時,需注意注射部位的輪替,以減少注射部位脂肪增生或腫塊隆起的機率。 平均患病年齡不到40歲 經濟重擔急需健保幫助 單株抗體藥物的出現,是為NMOSD慢性治療的一道曙光,但藥物目前未能普及,主因還是在「費用」。病友王小姐表示,自己有幸能夠參與新單株抗體藥物的臨床試驗,施打後至今5年來疾病未再復發,與過去相比不只生理,連心理都大獲改善,但此藥仍在健保審核階段。對於40歲以下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族群,不僅要打起精神抗病,再加上疾病本身症狀如不定時視力受損、癱瘓,在競爭壓力大的現代社會,要找到適合的工作可謂難上加難。想當然爾,治療費用必然也會對患者造成相當程度的經濟負擔。王小姐患病多年,歷經過去無專一性用藥到現在新單株抗體藥物的出現,對於接受專一性藥物治療帶來的益處深切有感,也希望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藥物能儘速通過健保審核,讓周遭剛患病沒多久的病友,在還沒碰上不可逆的後遺症之前,能夠及早受到適當藥物治療的幫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