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口水」 含有酵素能殺菌、消除口臭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文弘表示,大部分會造成口臭的原因,是因為「硫磺細菌」,會將「硫化氫」氧化成元素硫,進而揮發出氣味。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口臭」是千千萬萬人最尷尬的困擾,有時候自己聞不到,常常不小心臭到別人都不知道!曖昧對象約會後隔天就跟你Say Goodbye,或是枕邊人聞到口腔放送臭氣時都不敢親親、不敢太靠近,感情關係因此大扣分,一般人口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文弘表示,大部分會造成口臭的原因,是因為「硫磺細菌」,會將「硫化氫」氧化成元素硫,進而揮發出氣味。因此,有口臭的人務必要好好刷牙、清潔口腔以及多喝水,避免這種細菌孳生,引發強烈的臭氣。 硫磺細菌是造成口臭元凶 靠「口水」就能殺菌 王文弘表示,口中的硫磺細菌是一種厭氧菌,必須在厭氧的環境下,才會將硫化氫氧化,進而揮發出味道。因此,當口腔內殘留食物或髒東西,又當嘴裡的唾液分泌不足時,就會激發這些硫磺細菌活化,導致口臭的產生,尤其人在睡眠時間唾液的分泌會變少,這也是為什麼每天早上睡醒時,口腔會飄出異味的緣故,因此早上起床一定要刷牙,避免臭氣薰人。 另外,有牙周病、牙齦方面疾病的人,或是口腔有傷口,且傷口常常會卡到髒東西,相對清潔也不容易,這些也是引發口臭的原因。王文弘表示,有些民眾因扁桃腺慢性發炎導致結石,不少患者會吐出一顆一顆白色、黃色的分泌物,這也會引發口臭。 鼻竇炎、長期鼻涕倒流的患者,或是有糖尿病、肝病的患者,因為副交感神經受到影響,減少刺激唾液線的分泌,造成口乾口臭的狀況。王文弘表示,口水當中有一種酵素,其作用能夠「抑制細菌」,但是當口水減少、酵素不足,就會讓硫磺細菌恣意增生。王文弘補充,有些患者必須服用抗組織胺的藥物,像是治療過敏性鼻炎,或者是安眠藥,也會造成口乾。 醫授自我檢測口臭方法 刷牙、喝水防臭不可少 一般人聞不到自己的口腔是否有異味,該如何自我檢視呢?王文弘表示,口臭聞不到是因為自己本身嗅覺疲勞,導致「後鼻孔」的嗅覺是聞不到的,由於鼻孔跟口腔是相通的,因此民眾可以試著摀住嘴巴,接著吐一口氣用前鼻孔聞聞看,若有異味就表示有口臭。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吐一口口水在手上,等口水乾掉後,若還飄出口臭臭味(非口水本身的酸味),就表示有口臭。 若要避免口臭,王文弘建議,一天至少刷牙兩次(早、晚),而且要用牙線、牙籤清潔口腔,把髒東西或殘留的食物清潔乾淨,確保在睡前維持整潔,否則睡著後口水分泌減少,隔天臭味就襲來。另外,在飲食方面,蛋白類的食物,會讓口腔產生「阿摩尼亞」(ammonia,氨,有強烈的氣味)的味道,例如豆漿、牛奶等,也要避免富含硫化物的食物,例如洋蔥、大蒜、韭菜等。王文弘表示,水分補充也相當重要,建議每人平均一日要喝足2000c.c.的白開水,以及每天攝取約5到7份的拳頭大的蔬菜水果,唾液一定要足夠,以便能殺死口腔的細菌,避免口臭發生。  

Read More

腳腫如蚯蚓又痠麻 輕鬆擺脫靜脈曲張就靠「它」

袁于婷醫師表示,若施以靜脈膠水閉合術,顧名思義是用膠水(醫用黏合劑)將擴張血管黏起來,將不再有擴張的問題,周邊相連的血液逆流都會改善,且患者門診時可直接手術,不需上太多麻藥,一小時內就可返家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85歲、罹患婦科癌症的患者,有長達近20年靜脈曲張的問題,因遲遲未治療,使得下肢呈現嚴重的靜脈潰瘍,皮膚因色素沉澱發黑發紫,但因罹癌身體狀況不穩定,難以承受具侵入性、疼痛、恢復期長的傳統手術或雷射治療,所幸,現在有一種侵入性小、傷口小,且療程約一小時就可完成的「靜脈膠水閉合術」,衛福部立桃園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于婷醫師表示,該患者術後反應良好,潰瘍傷口也終於癒合,皮膚狀況改善許多。 久站引起血液回流受阻 形成靜脈曲張 袁于婷醫師表示,「靜脈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靜脈曲張就是把血送回去的路徑出問題,血管當中的瓣膜受到破壞,導致靜脈壓力過高,血液無法正常回流,造成血管擴張,形成靜脈曲張。」久站久走的職業,讓下肢血管承受很大壓力,容易罹患靜脈曲張。另外,孕婦或極度肥胖的人,由於肚子太大,腹內壓力過高,也會阻礙血液回流,造成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嚴重會面臨血栓、截肢風險 袁于婷醫師說明,靜脈曲張程度可分6級:第一級最輕微,皮表出現形似「蜘蛛絲」的血管,第二級出現更明顯的血管擴張,此時治療方式以改善外觀為主,大多以皮表的血管雷射,或是注射泡沫性硬化劑,讓膨脹血管收縮。第三級則是出現形如「蚯蚓」的血管,且是門診中最常見明顯的靜脈曲張;第四級則有色素沈澱,例如腳踝、小腿發黑,腳底皮膚粗糙、濕疹。 第五級因靜脈壓力過高、血液大量淤積在下肢形成癒合性潰瘍;第六級則是活動性潰瘍,也就是一直無法癒合的傷口,甚至會面臨截肢風險。袁于婷醫師表示,第三級以上的患者,會有腳腫脹、疼痛、容易抽筋的狀況,若有明顯的靜脈浮出時,可能會產生血栓,久而久之引發血栓靜脈炎,就會出現傷口潰瘍、色素沉澱。 聽到血栓,是否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袁于婷醫師表示,靜脈曲張是表淺性的血管,跟民眾擔心的深層靜脈栓塞不同,深層血管產生的血栓可能跑到心臟,或肺部變成肺栓塞,但靜脈曲張產生的血栓要到肺栓塞,其實不常 手術怕痛不想挨針 新選擇輕鬆擺脫靜脈曲張 針對手術治療選擇,袁于婷醫師說明,可採用「靜脈膠水閉合術」,袁于婷醫師表示,傳統手術是把血管結紮並抽掉,就沒有逆流的問題;或是用雷射、射頻燒灼術,以較高溫度,讓血管閉合不再逆流,然而這類手術,因高溫會傷害血管周邊神經,需要再打上其他藥物、麻醉,以避免熱傷害,但對患者來說,不僅挨許多針、感到疼痛,術後恢復期也長。 袁于婷醫師表示,若施以靜脈膠水閉合術,顧名思義是用膠水(醫用黏合劑)將擴張血管黏起來,將不再有擴張的問題,周邊相連的血液逆流都會改善,且患者門診時可直接手術,不需上太多麻藥,一小時內就可返家,對醫師來說執行方法快速簡單,就是放一根細細的管子到血管中,注入膠水後再加壓讓血管閉合,即結束療程,傷口很小,且不會對周邊神經造成熱傷害。對於擔心麻醉風險、或生活工作忙碌、身體狀況不穩定難以承受較難度手術的人而言,是很好的選擇。  

Read More

愛美女大生竟罹甲狀腺癌?經口手術復原快、不留疤

甲狀腺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7位,但半數的甲狀腺癌患者都沒有症狀,醫師提醒,建議高危險族群應做頸部超音波檢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於日前施打新冠疫苗時,意外被醫師察覺她頸部腫大,進一步就醫進行超音波及切片檢查,竟發現頸部兩側有2公分大的甲狀腺腫瘤,且已轉移淋巴,確診為甲狀腺癌第1期。 正值青春活力且愛漂亮的她,起初擔心手術後脖子的疤痕影響美觀,所幸,經醫師建議採取經口微創手術,順利摘除甲狀腺及清除淋巴結,術後恢復快、外觀也沒有任何變化,回到學校後同學也沒有發現她曾開過刀,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響,讓她對於治療非常滿意。 甲狀腺疾病好發女性 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詹宜嘉指出,甲狀腺為維持人體運作的必要構造,位於下頸部,主要功能為掌管新陳代謝,國人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及甲狀腺結節,前者盛行率約千分之一、後者約3~4成。 詹宜嘉醫師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好發於20~50歲的女性,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5倍之多,常見症狀有吃多卻體重減輕、容易拉肚子、心悸、手抖、失眠、月經失調等,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若是藥物反應不佳,出現肝功能異常、藥物過敏等副作用,或有生育需求者,則建議進一步手術切除。 甲狀腺結節2情況 應手術治療 然而,甲狀腺結節同樣也好發於女性,詹宜嘉醫師說明,大部分甲狀腺結節為良性腫瘤,如果結節過大或懷疑有惡性的可能,就會建議手術治療。但是,傳統手術會在頸部留下一道疤痕,容易影響美觀。 微創手術是利用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由耳後、腋下或經口進行繞道手術,優點是傷口在肉眼下不易見、癒合快,且腫瘤清除率與傳統手術相當,適合要求美觀的愛美族群;不過也提醒,若患者頸部的腫瘤過大則不適用,因此,若發現頸部有異常腫大,應盡早到院檢查與治療。 甲狀腺緊鄰神經與器官 降低併發症很重要 甲狀腺周圍的血液循環豐富,又緊貼頸動脈、喉返神經,一旦傷害可能造成大量出血及聲音沙啞等併發症,患者術後需要較長的復原時間;如果職業需長時間說話者,如老師、導遊、業務及服務業等,就得在家休養、頓失經濟來源。 所幸,目前已有手術輔助工具能有效降低甲狀腺手術的併發症。詹宜嘉醫師舉例,如組織凝集儀,大幅縮短患者的麻醉時間,同時有效減少術後出血、避免噁心嘔吐;而神經監測器則能保護聲帶,避免造成術後聲音沙啞,更是一大福音。 半數甲狀腺癌無症狀 高危險族群應主動檢查 甲狀腺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7位,但半數的甲狀腺癌患者都沒有症狀。詹宜嘉醫師提醒,國人每3人就有1人有甲狀腺結節,尤其是女方直系親屬有家族史者,應特別留意;但男性也不能輕忽,建議高危險族群應做頸部超音波檢查。另外,如果容易變胖、新陳代謝差,卻找不出原因,有可能是甲狀腺異常,建議抽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若想了解更多甲狀腺疾病相關衛教內容,請至詹宜嘉醫師部落格進一步閱讀:https://yichiachanmdmd.blogspot.com/?m=1  

Read More

七旬婦藉關節微創手術 自體軟骨修復免人工關節免拐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邱女士今年76歲,因膝關節退化、軟骨破裂導致嚴重痛症,有時甚至會軟腳,出外都需吃力地杵著助行器,別說要「安享晚年」,根本連最基本的行走都有困難。經專業骨科醫師審慎評估及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邱女士還是想保留自身關節,再加上考量術後恢復期長短,她最後選擇施作膝關節微創合併自體軟骨移植再生手術。知名骨科診所鍾承翰院長分享,邱女士術後90分鐘即開始練習行走,而14天後已可自行行走不需倚靠助行器或拐杖幫忙,近期回診約為手術後7週,走路不再卡卡,坐下、走樓梯甚至跳都不是問題。 膝關節退化老少成因不同 年長者多因長期損耗 膝蓋每天都需承受人體重量,隨著年齡增長,損耗時間越來越長,也更容易開始出現退化問題,但其實,並不只年長者膝關節會退化。鍾承翰院長表示,一般來說膝關節損傷可分別由年齡跟職業來看:年輕人喜歡運動,甚至有時關節軟骨受傷還是持續重訓、深蹲,因此關節損傷多以外傷或未妥善治療運動傷害為主因;老年人則常因長年工作(久蹲、久站)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軟骨破裂,形成骨刺、關節變形導致患者膝部腫脹、疼痛難耐。 微創特性「傷口小、恢復快」 讓手術不再可怕 年長者膝關節退化除了長期損耗之外,與軟骨修復能力也有極大相關。鍾承翰院長說,根據研究顯示,40歲以上或中年族群,體內已幾乎沒有玻尿酸合成酶,進而導致軟骨再生能力大幅度下降,損傷後自我修復能力不佳,需靠補充再生因子、關節保養品或手術治療。 而近年來隨著醫學發展,手術傷口越來越小,也不像過去那般令人聞之色變。鍾承翰院長指出,膝關節微創手術特色在於:(一)手術時間短(二)手術失血量少(三)恢復時間短。過去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通常需要一至兩天或甚至一周才比較能下床活動,而膝關節微創手術術後約一個半小時就能下床,後續復健時間也較短,並且能保留自己原來的關節而非用人工假體關節,因此也越來越多人選擇施作。 鍾承翰院長分享,自己的從醫理念就是希望能提供給病人「三有」的治療,即有尊嚴、有人性、有溫度。常碰到從其他縣市風塵僕僕來看診的患者,手術完還未完全恢復就要拐著腳離去,他看了實在不忍,於是也有準備一個簡易的住宿空間,讓外縣市患者能有多一點時間修復,休息後再返家。 膝蓋也需日常保養 顧好骨本再搭配適當運動 為了延緩膝關節退化,日常居家保養也相當重要,鍾承翰院長提醒,患者平時要注重「鈣質」吸收,讓骨頭變得強壯。再來,適當使用關節營養品,能讓關節軟骨更結實、有彈性,而將膝關節狀態維持好後,可以再進行適度運動增加肌耐力。 肌力訓練可分成兩部分進行,一是大腿股四頭肌以及核心肌群的訓練,包含深蹲、半蹲、階梯及核心訓練,或從坡度不會太陡峭的登山運動開始;第二個是伸展運動,如拉筋、瑜珈等,協助加強肌肉的延展性還有健康度,進而讓患者保持長期健康而不至軟骨早期磨損。 鍾承翰院長分享,自己的從醫理念就是希望能提供給病人「三有」的治療,即有尊嚴、有人性、有溫度。

Read More

隱形牙套專利期滿釋出 新型隱形矯正竟比傳統矯正還便宜?

陳醫師表示,市場上有不同的牙齒矯正方式,但不論何種矯正方式,都需要經由專業牙醫諮詢評估,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模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代人因為社群網路的發達,加上美觀意識抬頭,大家都會想要讓自己能成為那萬眾矚目的網美、網帥,雖有賴於目前化妝技術、美肌美顏APP功能都很強大,但展開笑容後卻看到參差不齊的牙齒,對於美麗外在確實扣分不少;而近期隱形牙套專利權期滿釋出,不少廠商看準此商機,搶攻隱形「微笑曲線」矯正市場,推出新型隱形矯正產品,價格竟比傳統矯正還要便宜!? 傳統矯正大鋼牙 彈力金屬線推擠達矯正效果 知名齒列矯正牙醫陳建舜醫師說明,所謂的傳統矯正是在牙齒表面黏上矯正器,然後利用彈力金屬線或不銹鋼線把牙齒排列整齊,讓金屬彈力線24小時不停地作用力在牙齒上,對牙齒產生推擠的效果以達矯正目的。 陳建舜醫師進一步說明,金屬傳統矯正因為金屬材料的關係,不免影響到矯正者的外觀形象,另外,傳統矯正在進食過後牙縫易塞殘渣,清潔上必須花費較多心力清除,配戴過程中也容易產生牙肉刮傷或是脫落造成患者不適,矯正費用約落在12到20萬不等。 隱形牙套矯正需配戴時間充足 以免影響矯正結果 陳建舜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多了隱形牙套的選擇,有別於傳統矯正過程需配戴牙套至少1到2年時間且不具美觀,隱形牙套是由專業醫師先評估患者的牙齒排列狀況,再利用電腦模擬牙齒移動的位置後,利用3D列印該模型並製作透明的隱形牙套讓患者裝戴,患者可依照自身情況決定配戴與否,兼具美觀的同時,也方便取下清潔,不影響社交活動或工作。 陳建舜醫師提醒,雖然隱形牙套矯正確實提升患者便利性,方便拆裝,可以自由彈性的選擇要配戴的時間點,但若要顧及矯正成效,建議一天還是要配戴22小時以上,倘若戴的時間越少,矯正效果不彰,整體矯正時長也有可能更久。 諮詢專業牙科醫師 提供適切合宜之牙齒矯正建議 陳建舜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遠端工作及美容科技產業進步發展,加上近期隱形牙套的專利技術權釋放,亦有不少廠商相繼開發出新型,適用於輕、中度矯正之隱形牙套,搭配線上諮詢科技,患者先透過網頁的諮詢頁面拍攝牙齒照片上傳,讓線上牙醫師做第一線的評估後,再依照地域推薦鄰近配合的診所,進行第二次的臨床評估後開始矯正,不僅減少患者來回評估的時間,在矯正價格上也較為親民,約落在6到12萬不等,甚至遠比傳統矯正還便宜。 陳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市場上有不同的牙齒矯正方式,但不論何種矯正方式,都需要經由專業牙醫諮詢評估,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模式,在牙齒矯正這條漫長旅途上能事半功倍。

Read More

高風險患者治療易遇困境 染色體分析助多發性骨髓瘤治療

近來出現的新二線口服三合一療法能協助延長高風險患者疾病穩定期,高風險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族群也可申請健保給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年近七旬老翁,因骨骼疼到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起身,至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起初依循一線健保給付藥物用藥治療,也有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疾病獲得控制,但後來疾病復發,施作FISH基因檢測才發現自己是高風險基因族群,不僅治療反應會較一般患者來的差,復發率也較高,改用新二線口服三合一療法加上新抗體藥物治療後,除症狀改善之外,迄今也未再復發。並且,患者如今不用再像過去一樣,每週回醫院接受皮下注射治療,活動不再受限,同時也重拾社交生活,包含參加老人社團、與太太遊山玩水等,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製造出來的兵不打仗」 多發性骨髓瘤症狀遍布全身  多發性骨髓瘤為一種血液惡性腫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曾慧恩說明,正常B淋巴球在受刺激分化成漿細胞後,會製造抗體對抗外來病菌。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內造血系統出問題,漿細胞不正常增生但並無法進一步製造免疫球蛋白,就好像產生很多沒有作用的兵,不僅無法打仗還占據正常細胞作用空間,造成全身多處受影響,包含: (1) 漿細胞局部增生造成骨頭不可逆之蛀蝕,產生骨骼疼痛、骨病變、病理性骨折,就連不易骨折的脊椎也有受損可能,其中,下背疼痛為多發性骨髓瘤最常伴隨的疾病表現。 (2) 骨頭被破壞會導致患者血中鈣離子濃度異常上升,造成噁心、疲勞、頭暈、便祕等症狀。 (3) 正常造血系統受影響,造成血球低下,引發貧血。 (4) 缺乏正常免疫細胞造成免疫力低下,患者較正常人有更高感染風險。 (5) 漿細胞過度增生,沉積在腎臟堵住腎絲球或腎小管,造成腎功能損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曾慧恩 FISH檢測助評估風險 以利高風險患者「對症下藥」 確診多發性骨髓瘤之後為什麼還要施作FISH檢測呢?曾慧恩醫師表示,特定染色體產生變異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高風險患者,治療效果及藥物反應都較一般患者來的差,也會影響到後續治療的藥物選擇及使用順序。及早施作FISH檢測除了讓患者對自身病情更加了解,也能夠讓主治醫師預先做治療規劃。 目前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高風險患者在第一線治療與一般患者無太大差異,但因藥物反應較差,疾病復發可能性又較高,就會需要較適合的二線後續治療。曾慧恩醫師補充,近來出現的新二線口服三合一療法能協助延長高風險患者疾病穩定期,高風險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族群也可申請健保給付。 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病」化 妥善用藥可穩定控制病情 曾慧恩醫師提醒,多發性骨髓瘤雖然是惡性腫瘤的一種,也領有重大傷病卡,但隨著藥物發展與進步,可逐漸將其視為「慢性病」,藉由妥善用藥與積極配合治療,可將生活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患者在抗病的路上也千萬不要失去希望,保持正向、積極以對,才能讓身、心理真正得到幫助。

Read More

洗眼液這個成分易感染、潰瘍 醫曝更天然洗眼方法

有些洗眼液當中會加入防腐劑,使商品可以保存較久,但民眾長期使用下會影響眼球表面,破壞酸鹼值及滲透壓的平衡,眼部的淚液、油脂、蛋白物質都會被破壞掉,使眼球表面屏障損傷,就容易使角膜、結膜,受到外界微生物的侵入感染或潰瘍,民眾使用時須多加注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代環境充斥空污的問題,再加上民眾過度使用3C產品,以及女生外出化妝等,往往對眼睛造成負擔、傷害,為此藥妝店推出各式各樣的「洗眼液」商品,標榜「舒緩眼部疲勞、清潔眼球表面、防過敏」等效果,不過洗眼液真的這麼神奇嗎?裡頭的添加物是否都無害?衛福部立台北醫院眼科主任林人傑點出關鍵,有些洗眼液會添加「防腐劑」,長期使用之下將破壞眼球表面酸鹼值平衡,導致容易發生感染或嚴重則造成潰瘍。 這個關鍵成分 長期不當使用恐感染潰瘍 林人傑表示,洗眼液的主要用途是清洗眼睛,裡面的成分大多是生理食鹽水、蒸餾水,用以清潔眼球表面的灰塵、髒東西或雜質;有的洗眼液會添加抗菌成份,最常見的是加入草本植物當中所含的「甘草酸二鉀」,可達到抗菌、抗發炎的作用;有的也會添加營養物質,例如維他命A、維他命B6、維他命E、維他命B12等,這些成分促使黏蛋白生成,黏蛋白能保護、濕潤角膜,穩定淚膜,並使淚液附著在眼表上,也能修復受損的角膜細胞,並放鬆眼球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眼部的新陳代謝。 林人傑補充,還有些洗眼液使用起來涼涼的,通常是添加薄荷或中藥成分。然而有的人眼睛癢、過敏,有些洗眼液會添加抗組織胺或血管收縮劑,雖然短效間會使發紅過敏的眼睛退紅,但林人傑表示,這些東西用久了,效果會越來越不彰。還有一種成分,是「硫磺酸」,這是一種含硫的胺基酸,可舒緩眼睛疲勞,對視網膜的代謝有幫助。 不過,有些洗眼液當中會加入防腐劑,使商品可以保存較久,但民眾長期使用下會影響眼球表面,破壞酸鹼值及滲透壓的平衡,林人傑表示,眼部的淚液、油脂、蛋白物質都會被破壞掉,使眼球表面屏障損傷,就容易使角膜、結膜,受到外界微生物的侵入感染或引發潰瘍,民眾使用時須多加注意。 洗眼液不是仙丹 清潔眼睛有更天然的方式 因此,林人傑強調,不建議每天都使用含有該成分的洗眼液,使用上一個禮拜不要超過3到4次,若眼睛狀況真的很不舒服、搔癢、充血厲害、角膜發炎或有乾眼症的狀況,表示眼球的表面已經有問題,不能使用洗眼液。另外,若遭到化學灼傷,例如清洗浴室的清潔劑、蘇打水等化學物質噴進眼睛,不可使用洗眼液清洗,應使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洗。 除了使用洗眼液,民眾有更天然的洗眼、滋潤眼睛的方式。林人傑表示,每天把上下眼皮、睫毛末端,以及在眼瞼邊緣上的小洞口,也就是麥氏腺的出口進行清潔,以保持暢通。民眾可至藥局購買眼瞼清潔棉片,將雙眼撐開上下進行清潔,也可以每天使用蒸氣眼罩熱敷眼睛15-20分鐘,消除眼部疲勞。 林人傑表示,麥氏腺一定要暢通,因為麥氏腺會分泌油脂,以構成淚液的「油脂層」,避免淚水蒸發掉,才不會讓眼睛感到乾澀不舒服。「只要清潔眼瞼,比起使用洗眼液來的關鍵,因為眼瞼還是要用棉片『搓洗』才洗得乾淨,只使用洗眼液的效用並不大。」若手邊沒有清潔用品的話,可考慮使用人工淚液、生理食鹽水,將眼睛上多餘的雜質沖掉。

Read More

疫情迫愛滋感染者減藥、停藥 醫:恐造成病毒量反彈

屏東基督教醫院感染科吳怡慧醫師強調,即便疫情期間回診困難,只要規律服藥,控制得宜達到「U=U」的帕斯堤,不僅不會傳染,平均壽命都與常人相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愛滋防治成績在亞洲國家名列前茅,在2020年底就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訂定的目標,服藥控制的感染者中有高達95%已偵測不到病毒,達到「U=U」。因此,被稱為帕斯堤(Positive)的愛滋感染者,事實上跟常見慢性病患相同,僅需定期回診、領藥;然而在去年五月新冠疫情的衝擊後,他們也成為受災戶。屏東基督教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吳怡慧表示,有很多人因此不敢回診,加上感染科醫師屬於防疫第一線,門診縮減,也導致許多感染者無法看診,她坦言,病毒反彈風險很高。 帕斯堤的疫情風暴 減藥、停藥、中斷治療 吳怡慧醫師說,在去年五月疫情風暴時,帕斯堤們擔憂染疫不敢回診,有些人將一個月的藥量分為三個月吃,或是忘記領藥,加上當時感染科全科都加入防疫,門診縮減、夜診取消,更造成許多帕斯堤無法順利回診,因此自行減藥、停藥的人不在少數。雖然在疫情趨緩之後,有陸續回診,但的確有人因為減藥造成免疫力下降,反而得到帶狀泡疹、菜花等;也有人因此病毒量反彈,更有人因此失聯,中斷治療,令人憂心。 「有很多年輕的感染者,對我來說就像自己的朋友、弟弟,他們通常壓力很大,但是在互動問診中都能幫助他們抒發壓力」,吳怡慧醫師分享,有時候一句話都可能鼓勵到他們,他們需要實質的關心,這是遠距醫療無法替代的。疫情前本來有固定回診、聯絡的帕斯堤,在疫情後失聯,是她感到最可惜、最遺憾的事,甚至聽到有人長時間防疫加重心理負擔,重回藥癮懷抱,現在人在看守所。 偏鄉地區、3C弱勢難回診 體位增加、三高指數上升 雖然當時疫情較多集中在北部,身處在屏東的吳怡慧醫師分享,但全國的氛圍是很緊張的。當時有安排了社區領藥、甚至不必下車的得來速領藥,減少暴露在醫院的風險,為的就是達到規則服藥以穩定控制病毒量;也開放視訊遠距看診,不過對於偏鄉地區、3C弱勢的族群,這些都是難題。當時甚至有假新聞流傳,指稱「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就可對抗新冠病毒」,讓一些人放心去「與人連結」,反而感染性病。 由於長期在家防疫,缺乏運動又加上飲食不均,回診的人當中觀察到,或多或少都有體位上升的狀況;愛滋感染者也因為身體長期發炎,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共病,也發現到他們數值都有上升。吳怡慧醫師強調,為了抑制病毒、維持免疫力,一定要按時、規律服藥,才能降低共病的威脅。 規律服藥、控制病毒量 帕斯堤與常人無異 如今的抗病毒藥物發展十分成熟,只要規律服藥,已經很少人會因為愛滋病過世,控制得宜達到「U=U」的帕斯堤,不僅不會傳染,平均壽命都與常人相同。吳怡慧醫師提醒帕斯堤們,要有規律作息、運動,若遇到用藥狀況及任何問題,都可以與個管師或是地方衛生局人員聯繫。她同時也表示,有許多帕斯堤其實生活條件、經濟都相對弱勢,一旦脫離了治療軌道,都可能衍生出社會問題,因此呼籲大眾,若身邊有帕斯堤,請多給他們一句關懷或叮嚀,或許那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都能鼓勵他們。 「欲了解更多HIV資訊,請洽詢感染科醫師」  

Read More

28歲三陰性乳癌第四期 基因檢測BRCA突變救命

用藥前若經過基因檢測,能讓醫師判斷適用哪一型藥物時相對精準,也有機會使用健保給付的藥物,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28歲女性,去年於澳洲打工時發現乳房出現小腫塊,但當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洲全面封鎖出境導致無法回台治療。因澳洲醫療費用高昂,一直忍耐到回台時才就醫,此時乳房腫瘤已痛到身子無法站直,經檢查後發現已出現骨轉移,確診為「三陰性乳癌」四期。雖其男友毅然決然將自己的頭髮全剃光,給予患者在抗癌之路上很大的心靈支持,但化療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及每三週一次的住院行程,仍打亂了患者本來的生活。 基因檢測揪出特定突變點 助醫師精準用藥 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蔡易臻表示,因三陰性乳癌患者癌細胞上雌激素接受器(ER)、黃體素接受器(PR)、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表現皆為陰性,可選用藥物相較其他亞型來說相當少,過去僅能採取化療。但隨著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精準醫療的概念日漸抬頭,三陰性乳癌也出現了一些新興治療方式,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較具針對性之標靶藥物,如:PARP(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抑制劑、NTRK抑制劑。 ▲蔡易臻醫師指出,三陰性乳癌特性相較其他亞型更為難纏,但隨著藥物發展越來越進步,現三陰性乳癌已非絕症代名詞。(圖/蔡易臻醫師提供) 目前標靶用藥治療大多為自費,用藥前若經過基因檢測後能讓醫師判斷適用哪一型藥物時相對精準,以本案例而言該名患者基因檢測後發現為BRCA1基因突變。後續不僅可改用針對BRCA1基因突變族群使用之PARP抑制劑治療,患者也符合健保給付條件:(1)有轉移現象(2)為三陰性乳癌患者(3)有BRCA1/2基因突變(4)完整接收過至少一次化療療程,並且順利通過申請。接受治療至今除改善過往治療的副作用之外,另因PARP抑制劑是以口服形式服用,患者不需每三週住院治療,只要一至兩個月內回診一次取藥即可,也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出現 三陰性乳癌不再是「絕症」代名詞 過去對三陰性乳癌的觀念多為「高復發、高轉移、進展速度快」,許多人一確診就灰心喪志,想到要化療不只內心恐慌,甚至有些人因此而放棄治療。對此,蔡易臻醫師指出,三陰性乳癌疾病特性確實相較其他亞型更為難纏,但隨著藥物發展越來越進步,臨床上不再像過去那般,除化療之外無其他藥物可醫治。 以PARP抑制劑為例,針對癌細胞特有的細胞機轉控制病情,減少對其他正常細胞的損害。臨床上雖有約六成患者使用後出現疲勞現象,少部分伴隨血球數量降低、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但比例跟過去化療相比已大幅度降低,患者要抱持正向心態,積極治療,才是正確的抗癌之路。 最佳抗癌方式為及早診斷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蔡易臻醫師提醒,無論是哪種乳癌,目前已知最好的抗癌方式就是「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三陰性乳癌也不例外。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若三陰性乳癌第一期即接受診治,五年存活率高達91%,但若已轉移,五年存活率急遽降低至12%,因此無論是政府或是醫師,都不斷在宣導乳癌及早診斷的重要性。 而國健署也持續推行45-69歲之婦女及兩等親內血親曾患乳癌之40-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希望民眾多加利用。蔡易臻醫師強調,在癌細胞未轉移至重要器官如肺部、肝臟、腦部之前診治,配合妥善治療並且定期追蹤的情況下,三陰性乳癌患者預後表現都相對良好。

Read More

年輕男子打BNT過敏 類固醇治療變「月亮臉」超崩潰

類固醇的正確名稱為「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因為作用廣泛,又俗稱「美國仙丹」。具有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及血管收縮作用,可以注射、口服、吸入及外用等劑型被使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27歲男子,日前接種BNT疫苗約2-3週後引發「血管炎」,經檢驗後確定為疫苗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病時下肢佈滿紅色出血點,甚至導致皮膚潰瘍,為此還住院半個月,簡直苦不堪言。住院期間,主治醫師施打最高劑量的類固醇,出院後持續服用類固醇藥物,目前血管炎的症狀已趨緩,然而類固醇的副作用,導致該名男子全身水腫、臉部腫脹,整個肥一大圈,衛福部立台北醫院藥師廖玲梅表示,停藥後會慢慢改善,但服用期間身體免疫力下降,感染機率增加,需多加注意。 類固醇藥物應用極廣泛 常被稱「美國仙丹」 廖玲梅表示,類固醇的正確名稱為「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因為作用廣泛,又俗稱「美國仙丹」。具有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及血管收縮作用,可以注射、口服、吸入及外用等劑型被使用。而類固醇注射針劑通常只會在醫療機構裡出現,可應用於過敏性休克、腦部水腫、發炎性的神經病變及癌症(如淋巴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血管炎、氣喘、過敏性疾病等。 其他用途也極為廣泛,器官移植、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硬皮症)與皮膚疾患(乾癬、牛皮癬、頑固性溼疹)等,也都有機會使用。廖玲梅說明,例如這名27歲的血管炎患者,醫師選擇類固醇脈衝治療,亦即在短時間內注射大劑量的類固醇藥品,達到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功效,讓症狀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控制。 廖玲梅表示,至於吸入型類固醇,常是氣喘或慢性阻塞肺病患者的重要用藥,可有效減緩氣道發炎及減少發作機會。而外用的類固醇類藥膏則是幫助皮膚發炎狀況盡速獲得控制,但是,有感染的皮膚傷口則不可使用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改變脂肪分布 月亮臉、水牛肩隨之而來 高劑量或長期類固醇使用可能會造成水腫、肥胖或俗稱月亮臉、水牛肩的現象,在停止服用類固醇之後,就會慢慢改善。廖玲梅補充,水腫是因體內水分及鹽分的堆積所致;肥胖與服藥後食慾增加有關;體型變化則是類固醇藥品改變身體脂肪分布的結果。因此,建議類固醇治療期間注意飲食鹽分及熱量攝取,配合體重監測及運動可以降低體態變化疑慮。 廖玲梅表示,高劑量類固醇也可能會使血糖短暫上升。因此糖尿病人原有飲食控制外,要多注意血糖的測量。醫療上,在短期內會讓患者使用注射式胰島素或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穩定血糖控制;而長期(約半年以上)服用類固醇的患者,骨質疏鬆風險較高。廖玲梅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例如增加鈣質攝取、補充維生素D、避免菸酒及適當運動可減少骨質流失。另外,外用類固醇常被許多人自行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皮膚變薄、萎縮,老年患者甚至出現微血管擴張導致皮膚紫斑。 服用類固醇感染風險增 減少出入公共場合 廖玲梅表示,由於類固醇有免疫抑制功能,易有感染風險,治療期間應減少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避免感染。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則要記得每次使用後要漱口,以避免咽喉部黴菌的感染。此外,口服類固醇應該遵照醫囑服用,醫師始可掌握治療進度達到停用的目標。外用類固醇藥膏則要注意醫囑使用部位及使用方式,因為皮膚厚度、疾病狀態及病人年齡都是外用類固醇選用重點,並且千萬不可自行與他人共用藥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