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領軍 扛紅白主持壓力大

《2024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主持人群18日亮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視《2024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即將邁入15週年,主持人群18日亮相,總主持人Lulu黃路梓茵擔綱總主持人,而紅、白隊隊長也迎來全新陣容,紅隊由莎莎、許富凱領軍,白隊則是陳明珠、黃偉晉搭檔,全新主持陣容令大家相當期待。 《紅白藝能大賞》將於1月27日在台北小巨蛋盛大登場,並將於113年2月9日(五)於台視主頻播出。這次重新回歸,Lulu坦言,當總主持人壓力非常大,而這也是傳承意味非常濃厚且具備過年氛圍的指標性節目,因為過去沒有在《紅白》主持過,對她來說是全新的挑戰,也會放下包袱好好的來玩。 在紅、白隊隊長中,陳明珠是唯一一位連莊的隊長,「要陪大家守歲,體力腿力要練好,除了高人氣外,體力更重要!」陳明珠先是點出黃偉晉屬馬,自己屬龍,和黃偉晉是「龍馬奔騰,旗開得勝」的組合,讓莎莎也立刻吐槽:「明年龍年犯太歲喔!」兩人妳來我往、逗樂全場。 莎莎首度來到《紅白》就擔任隊長,對於可以陪伴大家從跨年一路到農曆新年非常興奮,更是她第一次站上小巨蛋,莎莎透露,私心願望是可以站在台上,體驗歌手視角看到提詞機,可愛的小願望讓全場笑翻。 堪稱《紅白》常客的許富凱光是過去14年來,就已經累積5次《紅白》表演經驗,但也笑說:「台視很大膽欸,敢找我來主持。」,最擔心節目流程背不起來,莎莎靈機一動高喊:「我們有提詞機可以看!」, Lulu則連忙緩頰:「盡量還是要背起來啦!」

Read More

假戲真做 張書偉、謝京穎結婚了

張書偉、謝京穎宣布登記結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張書偉、謝京穎合作民視八點檔《市井豪門》假戲真做,交往不到1年,18日宣布登記結婚,「一起走過四季,接下來攜手走過世紀。」澄清沒懷孕,先備戲。 張書偉、謝京穎同步發文宣布喜訊,感性說「一張書約感謝是你,一起走過四季,接下來還要攜手走過世紀,謝謝愛我們的家人朋友們,謝謝大家的祝福 未來的日子還請多多指教。」 謝京穎透過經紀公司強調沒有懷孕,接下來將開始籌備婚宴,也準備進入《愛的榮耀》拍攝工作,登記結婚的現場照片也曝光。至於證婚書約是他們請朋友設計,把他們一起養的兩隻貓咪和張書偉的狗狗黑糖,畫在一起,「一起見證我們的幸福。」 小倆口完成登記結婚,好友李又汝、唐振剛(小剛)、黃玉榮、藍葦華,情侶檔小薰、鄭人碩也驚喜同框。

Read More

陳美鳳百變造型 粉色短髮吸眼球

陳美鳳新造型,粉色短髮搭配鏤空黑色洋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藝人陳美鳳18日為假髮品牌第32週年活動站台,除了發表會由王燦及郭亞棠主持,鳳凰藝人梁佑南、胡嘉愛、賴芊合、方琦、周宇柔也獻出走秀處女秀,爭奇鬥豔,為假髮詮釋全新的感受。 多年為得意假髮代言的陳美鳳,以粉色短髮搭配鏤空的黑色洋裝,閃亮登台,吸引不少鎂光燈焦點。陳美鳳表示,可以代言得意假髮這麼多年,有這地方的魔力,像老闆鍾日生非常細心,戴了這麼久的假髮,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駕馭這麼淡的粉色,自己每次做造型時,發現頭髮是最關鍵的,但也感謝藝人這個身分,可以透過不同妝髮,讓別人耳目一新。  梁佑南表示,第一次看到假髮的時候,很怕無法駕馭,還好妝髮一完成,女兒方琦說她變成台灣蜜拉·喬娃維琪。她說有讓別人驚艷,成功達到「百變」的效果。 方琦選擇梨泰院酷甜風,平常就比較休閒的她笑說,本來看到這頂頭髮就覺得很特別,自己很喜歡很有記憶點,自稱從路人變成街頭小太妹。

Read More

仰山合唱團《傾聽.愛情》音樂會圓滿落幕

仰山合唱團《傾聽.愛情》17日晚間在宜蘭演藝廳演出的音樂會,在台上台下一起演出的感動中,圓滿落幕。(仰山合唱團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仰山合唱團2023 《傾聽.愛情》十七日晚間在宜蘭演藝廳演出的音樂會,在台上台下一起演出的感動中,圓滿落幕。這是個寒流到來的夜晚,也是個溫暖嗨爆的夜晚。 雖然下著雨、吹著寒風,宜蘭演藝廳仍有滿滿的觀眾到來,節目《Gandeamus》讚誦上天開啟序幕,爵士歌曲、民謠民歌;下半場用唸唱唸謠開始,再頌主恩與母愛,壓軸是量身編曲、載歌載舞的《醉愛.夜上海》。 在如雷掌聲與安可聲中,仰山以動感《粉紅豹》回報掌聲,在欲罷不能中,更邀請台下的家人、朋友、粉絲一起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台上台下唱在一起,閃閃淚光中,溫暖落幕,更為下一個音樂會做了約定。謝謝您的??臨,這個感動的夜晚,仰山合唱團深深感受。

Read More

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首度前往巴黎演出 開創不一樣的可能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連續3年獲得「國家音樂廳」邀請,擔任管風琴推廣音樂會總策劃的演奏家余曉怡11月剛結束衛武營精彩演出,就首度前往巴黎演出3場聖誕音樂會,開創不一樣的可能,台灣管風琴的亮點正逐漸被世界看見! 余曉怡「踩在管風琴歷史足跡上,開創不一樣的可能!」,成為台灣管風琴的亮點。(記者吳文欽攝) 余曉怡應「巴黎愛樂者文化協會」的邀請,她更加確認自己的音樂使命,「踩在管風琴歷史足跡上,開創不一樣的可能!」,台灣管風琴的亮點正逐漸被世界看見! 余曉怡追求的藝術具有辨識度的個人風格;特別與旅法薩克斯風演奏家林寬合作,林寬是台灣古典樂壇新星,畢業於巴黎市立音樂院,2017年獲得評審一致通過、獲頒最高演奏文憑,「兩種樂器都是音色延展性很優秀的樂器,管風琴的宜古宜今,薩克斯風的穿透力,能傳達音樂蘊含的豐富情感。」 法國管風琴的特色,余曉怡說法國管風琴在19世紀發生重大改變,出現交響樂式管風琴:「無論樂器結構及樂譜形式都發生了變化,音樂呈現更加細膩豐富~」因此演奏上追求嚴謹,相對彈奏難度也比較高,選曲也會完全不一樣,彩排時間極為有限,但余曉怡仍自信以對:「管風琴早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次的磨練,都在提升她自己的藝術強度,余曉怡張開雙臂迎接考驗,曉怡與團隊發起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透過互動展覽介紹,讓管風琴不再只存在於音樂會,單月創下高達一萬五千參觀人次,成功傳達「音樂是生活,不是表演」的理念。明年更將以「台灣靈感Taiwan Inspiration」為主題進行世界巡演,介紹台灣之美,可以預見余曉怡即將掀起一場台灣管風琴文化旋風!

Read More

盧貝松來台談人犬 演員海選狗性格

電影「人犬」是法國導演盧貝松強力回歸之作,盧貝松17日帶著新片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分享電影拍攝點滴。(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以「第五元素」、「終極追殺令」等片風靡全球的法國導演盧貝松,為新片「人犬」來台宣傳,全片靈感來自真實報導,上百隻狗演員待遇如真人,有專屬化妝師伺候,不過,記者會上盧貝松拒絕回電影以外的問題,包含想體驗的小吃。 盧貝松昨天攜手妻子監製維吉妮貝松與坎城影帝卡賴伯蘭里瓊斯,一同出席「人犬」記者會。 由法國導演盧貝松執導的電影「人犬」將於29日上映,飾演男主角的坎城影帝卡賴伯蘭里瓊斯17日在台北出席記者會。(中央社) 全片描述受父親家暴而癱瘓的主角道格拉斯與狗狗互助,存活在充滿惡意的世界。盧貝松指出,創作靈感來自虐童真實新聞,他很好奇15、20年後這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尤其痛苦是很普世性的,他想藉故事探索人如何與痛苦共存,而受苦者會選擇讓他人共感苦難或走向正途。 全片運用上百隻狗狗拍攝,盧貝松用「混亂決戰」形容拍攝過程,花3天只為拍到一顆鏡頭,「但別忘了我還拍過鯨魚、鯊魚和海豚,狗相對簡單啦」。 法國導演盧貝松(右)自編自導電影「人犬」,與製片老婆維吉妮貝松(中)、坎城影帝卡賴伯蘭里瓊斯(左)3人17日在台北出席記者會宣傳新片,與媒體分享電影拍攝點滴。(中央社) 狗狗的待遇更像正式演員,有各自性格,盧貝松幽默表示,「每天都要禮貌性地詢問牠們,請牠們做事情」。最終狗群是從700隻中海選出來,得比對身材大小、品種、長相,相處不合適就得抽換,最終花了4個月才組織完成。 維吉妮貝松補充,劇組還為狗狗準備一台附有SPA設施的拖車,並從英國請來專門化妝師製作特殊傷疤妝等。許多狗演員是從庇護所、中途之家尋來,殺青後狗狗陸續被劇組技術人員領養。 不過,昨天記者會上盧貝松拒絕回答「人犬」以外的提問,包含來台想體驗的小吃等,希望能聚焦在電影。妻子維吉妮貝松則圓場回應:「我們很愛台灣不需要懷疑,所以才會一直回來,還帶新人來。」

Read More

法醫證實 《六人行》馬修派瑞吸毒致死

美國影集《六人行》男星馬修派瑞10月在洛杉機家中浴缸死亡。(路透資料照)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美國情境喜劇《六人行》男星馬修派瑞10月在家中浴缸死亡,得年54歲。洛杉磯郡法醫辦公室15日證實,死於俗稱K他命的「急性作用」所引發的意外事故。 路透報導,K他命是一種有時用於治療憂鬱症的鎮靜劑。法醫驗屍報告將「丁基原啡因作用」列為馬修派瑞死亡的促成因子之一,並且判定為意外死亡。丁基原啡因是一種用於治療鴉片類物質成癮的藥物。 報告說,他體內的K他命很可能過度刺激他的心率,同時抑制了他的呼吸,在他的臉滑入浴缸的水下之前就會陷入昏迷。 馬修派瑞多年來都有止痛藥和酒精飲料成癮的問題,多次出入戒毒/戒酒中心。他在去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描述自己前前後後進出勒戒所65次,花了約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9億元)試圖擺脫成癮問題。他10月28日被發現陳屍自家住宅浴缸內,當時溺水和心臟病被視為死亡因素。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NO!)

Read More

宜蘭美術館 道隱無名—林章湖書畫展

道隱無名─林章湖書畫展將展至明年3月10日。(宜蘭縣政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美術館今年年末壓軸推出「道隱無名—林章湖書畫展」,展覽即日起至明年三月十日,於十六日舉辦開幕式,由黃渝沁帶領的音樂團隊以悠揚悅耳的演奏揭開序幕。 縣長林姿妙表示,林章湖1970年就讀臺灣省立宜蘭高級中學,他的青春歲月是眺望著龜山島度過的,這段在蘭陽平原求學的美麗往事,林章湖始終未曾忘懷,往後只要母校邀請,都積極地參與活動。在學期間接受田縯之老師、魏得璇老師的指導,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縣內書畫比賽皆取得不錯的成績。在宜中的培育之下,林章湖順利考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以國畫第一名畢業,之後執教於國立藝術學院(後改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曾任美術學系主任和美術學院院長,並客座愛爾蘭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一路上他頻頻獲得外界肯定,詩書畫印樣樣擅長,創作兼具傳統與創新,將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融為一體,為國內水墨藝術中堅輩標竿人物之一,這次林章湖回到宜蘭美術館展覽,精銳作品盡出,將其所學完美呈現,回饋鄉里分享鄉親,呼籲各界好朋友一同來欣賞。 此次展覽以「道隱無名」為主題,源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延伸出的「大道隱匿,不可名狀,卻善於始生,又善於完成。」最能代表其所追求「自在理想主義」的精神境界。展出內容多元豐富,呈現出融合禪學思想,主張入法出法,反映「時代精神」的獨創風格。另外,他也特地展出當年田縯之老師贈送的畫作〈百子歡樂圖〉,以感念師恩,和題詩書寫永銘於心的情懷作品〈題田縯之百子歡樂圖詩〉,並將這二件和此次回到宜蘭創作的〈龜嶼朝日〉捐贈給宜蘭美術館。

Read More

尖石鄉原民館風華再現 開幕首展一窺泰雅風情

尖石鄉首次以"酸藤"(魚藤的一種)作為剪綵,象徵著新階段的開始。(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整建後,風華再現的竹縣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日前開館營運,並以「lalu' su nanak自己的名字——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作為開幕首展,開幕式以泰雅傳統剪綵祈福、泰雅舞蹈團表演、泰雅傳統歌謠展現及原民風味餐,以辦喜事的心情重新開館。 尖石鄉長曾國大表示,原建物展示空間狹小且未建置友善環境設施,使高齡者及身心障礙族群不方便使用。因此,公所自一一0年起積極向中央爭取前瞻基礎建設經費,在立法院高金素梅委員、縣長楊文科全力協助下,獲文化部核定補助「一一一年度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友善平權設施暨空間改善提升計畫」經費,針對場館友善設施之提升及二樓展覽空間擴充更新進行升級工程,歷經工程二百廿五個日曆天完工,以嶄新面貌、華麗轉身,未來將續扮演連結泰雅族歷史文化脈絡,喚回泰雅族群文化認同感為主軸。 曾國大指出,原住民文化是極為珍貴的資產,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在鄉內扮演泰雅族文化典藏維護、教育推廣、展覽規劃、研習集會、藝術表演及推動地方深度旅遊的重要角色,民眾走訪尖石鄉時,可至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一窺泰雅風情。

Read More

中油出版《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 重現昔日《拾穗》開啟台灣翻譯史新紀元

台灣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董事長李順欽(中)與作者張綺容(左)台大退休教授王安琪(右)對談。(圖:台灣中油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灣中油公司、東吳大學今(16)日在誠品書店松菸店舉辦《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新書發表會,這本書帶領大家重溫台灣第一本純翻譯雜誌—《拾穗》月刊,如何從高雄煉油廠誕生及月刊譯者群的生命故事。 在對談中,台大退休教授王安琪(右)分享她閱讀拾穗月刊的青春歲月。(圖:台灣中油提供) 這場新書發表會出席者有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王安琪、作者張綺容等人,並對《拾穗》月刊的緣起、發展,與撰寫這本《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的過程進行對談。 台灣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右為董事長李順欽,他也是當年拾穗月刊的譯者之一。左為作者張綺容。(圖:台灣中油提供) 《拾穗》月刊、翻譯文學和高雄煉油廠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董事長李順欽表示,對三、四、五年級生來說,《拾穗》是年少時期最熟悉的文藝雜誌,有小說、旅遊探險、音樂、藝術及科學新知等,澆灌文藝幼苗,豐富學子的心靈,這本月刊不只是高雄煉油廠員工們利用公餘時所編譯的刊物,也是油人前輩的榮耀,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這本純翻譯文學雜誌《拾穗》於民國39年5月1日初版,發行人是當時的高雄煉油廠長賓果先生,當時由於國內外政治經濟情勢緊繃、原油供應受阻…,種種因素讓高雄煉油廠陷入無油可煉的困境,眼見廠裡許多的知識青年,既懂理工科學又文采斐然,於是廠長賓果向總經理金開英建議:「煉油不成、不妨鍊字!」決定讓廠裡優秀的知識青年創辦雜誌,但為避免創作涉入敏感政治議題,以翻譯作品為主要內容,由公司出錢購買外文書報讓員工翻譯。 這些理工男「右手煉油左手鍊字」成功開啟台灣翻譯史的新紀元,並以米勒名畫「拾穗」為刊物命名,由吳稚暉親筆題辭。當時台灣翻譯圖書相對稀少,《拾穗》一創刊便大受好評,發行量最高曾達到一萬份,發行三十八年透過譯介世界文學大師作品與科學新知,滋養台灣三代人的心靈;為了擴展稿源,從第二十二期對外公開徵稿並提供優渥稿酬,吸引眾多文藝愛好者加入筆耕,其中不乏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台灣劇場推手姚一葦等眾多文壇大師。 然而隨著時光流逝,《拾穗》也慢慢消逝於人們的記憶之中,所幸103年4月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張思婷將她對《拾穗》的研究投稿至台灣中油刊物石油通訊,刮起了一陣戀戀拾穗的旋風,員工也才了解原來《拾穗》對台灣翻譯及藝文界影響如此深遠,透過《拾穗》林懷民接觸到西方的舞蹈、鍾肇政也磨練出精湛的文筆,更培育了台灣第一代的翻譯菁英,為當代開啟國際視野。 那名喚醒大家戀戀拾穗、讓《拾穗》再次傳唱的研究生張思婷,也就是《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這本新書的作者張綺容,她目前是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助理教授,本身也是譯者,譯著三十餘本,更曾以《拾穗》為博士論文研究對象,透過台灣中油與東吳大學的合作,進一步挖掘《拾穗》譯者群的故事,前後歷經十年整理史料、訪談當事人、飛往英美找尋原作,追尋《拾穗》不同時期的譯者們,如何在譯作中蘊藏自己的生命故事,最後完成《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這本專書,再現《拾穗》月刊風華。 台灣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董事長李順欽(中)與作者張綺容(左)台大退休教授王安琪(右)對談。(圖:台灣中油提供) 除了出版專書之外,台灣中油也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拾穗》月刊數位典藏計畫,預計明(113)年初即可對外公開,屆時只要上網瀏覽,就可以重溫《拾穗》月刊的精采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