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汝羚攝影展 捕捉瞬間旅程記憶

旅英台灣攝影師簡汝羚。(簡汝羚提供) 記者趙家麟∕台南報導 旅英台灣攝影師簡汝羚,一日起至卅日止在台南市中西區「言咖啡」三樓展廳,舉辦「生命永續、瞬間旅程記憶攝影經典展」,精選全球旅拍的印刻記憶影像,邀請民眾一起翻閱那些旅途中轉瞬即逝、被人忽略的美好時空。 簡汝羚二0二二年曾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舉辦拾光安平攝影展,以「一日安平」為發想概念,紀錄安平人從清晨至深夜、努力生活的瞬間;影像作品不但為城市的生活留下記憶與文化之美,也藉由藝術文化促引、聯結了城市觀光。 簡汝羚一日推出「 生命永續、瞬間旅程記憶攝影經典展」。(簡汝羚提供) 簡汝羚認為,人的一生,總是在趕往下一個目的地。卻忘了生命真正的目的地是身邊閃閃發亮的一切。「我們正處於全世界都趕往同一個景點打卡的瘋狂年代 ,邀請大家和我一起停下腳步,看見身邊原本就發著光『途中』、最珍貴瞬間美景與無限價值與永恆記憶。 主辦單位「英國生活幸福的瞬間全球旅拍」指出,展出內容是攝影家簡汝羚旅拍全球、觀察生活瞬間的五味七彩十美,邀請民眾一起翻閱那些旅途中轉瞬即逝、卻被人忽略的美好時空,珍惜當下、記憶生命永續美好時光。

Read More

好萊塢95歲傳奇影星離世 金哈克曼與妻及愛犬陳屍家中

好萊塢傳奇影星金哈克曼逝世,享壽95歲。(路透檔案照)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好萊塢傳奇影星金哈克曼逝世,享耆壽95歲,他於26日(當地時間)早上被發現和63歲妻子及愛犬陳屍在聖塔菲的家中。當地媒體報導,警方目前排除他殺,但死因及確切死亡時間警方尚未透露。 警方暫不認為金哈克曼和妻子是遭到謀殺,且當局尚未公布死因。聖塔菲郡警長孟多薩昨天證實了這項消息。 金哈克曼曾出演「霹靂神探」、「我倆沒有明天」和「天才一族」等知名電影。 金哈克曼的數十年演藝生涯中,曾榮獲2座奧斯卡金像獎,1972年他先以「霹靂神探」榮登奧斯卡影帝,1993年再以「殺無赦」拿下最佳男配角獎,代表作還包括「烈血大風暴」、「我不為父歌唱」等,卻於2004年演完政治喜劇片「Welcome to Mooseport」後便退出影壇,退休後專注於小說創作。 除了因為金哈克曼長期承受巨大壓力,導致心臟健康出現問題,也因為他熱衷於寫作。2008年,他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我沒有特地舉行記者會宣布退休,但沒錯,我不會再演戲了。

Read More

花邊教主反派女星39歲猝逝

美劇「花邊教主」反派女星蜜雪兒雀柏格傳出在家中猝逝,享年39歲。 (路透檔案照)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在美劇「花邊教主」中成功塑造反派角色「喬治娜」而大受歡迎的女星蜜雪兒雀柏格,於美國時間26日上午被發現在紐約市家中猝逝,年僅39歲。 法新社引述「紐約時報」報導指出,警方26日(當地時間)早上8時許接到緊急電話後,發現蜜雪兒雀柏格在曼哈頓公寓裡失去意識、沒有反應。急救人員宣告雪兒雀柏格死亡,但未說明原因;警方表示排除謀殺可能。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引述匿名消息人士報導,蜜雪兒雀柏格最近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可能出現併發症。 蜜雪兒雀柏格是紐約人,早年即以童星身分闖蕩影視圈,11歲時演出電影「超級大間諜」主角,是好萊塢紅牌女童星之一。 2000年至2003年間,她在「吸血鬼獵人巴菲」飾演道恩,也就是女主角莎拉蜜雪兒吉蘭的妹妹,這是她演藝生涯最重大的突破。 她後來在2008年至2012年於「花邊教主」演出社交名媛反派喬治娜。2022年的「新花邊教主」被視為她最後的演藝作品。

Read More

吳燕卿手機攝影展 記錄嘉南美景

吳燕卿攝影個展「鳳凰花與火車」(右上),是一幅極具在地特色的攝影作品。(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市府秘書處即日起至三月二十八日在民治市政中心一樓大廳,推出「手機漫遊嘉南」吳燕卿攝影個展,吳燕卿以手機攝影記錄嘉南各地之美,展出六十一件精彩作品。 現年六十五歲的吳燕卿,本業開工廠經商,是台灣鋼線鋼纜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多才多藝的他,愛上手機攝影,長期投入手機攝影教學,在社區、學校,推廣攝影生活美學。 這次展出的作品是由他拿智慧型手機以來,由數萬張作品中精選出來的,以台南各地的景點居多,他的作品大多有美麗的藍天白雲、不管是嘉南大圳、月津港、蓮鄉、濱海的一葉扁舟返航,配上藍天白雲為背景,畫面更有生命力。 吳燕卿攝影作品中,不少都是以藍天白雲為背景。(記者陳佳伶攝) 漁港夕照、鹽田觀夕、生命之樹夕彩,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得去「N次」才能成事,還要先做何時日落的功課、考量車程時間,重要的是要「老天賞臉」天氣配合,缺一不可,在這麼多年的攝影經驗中,讓自己學會耐心等待,除訓練觀察力,也深為台南故鄉之美感動。 這次展出攝影作品中,「鳳凰花與火車」是一幅極具在地特色的攝影作品,畫面上方以盛開的鳳凰花為自然框架,紅色花朵與藍天成鮮明對比;下方奔馳的台鐵列車,橘白相間的車身與綠色植被、藍天相互輝映,成功捕捉動與靜的完美平衡。

Read More

研墨書會16位會員 聯展書法魅力

「研墨書會」乙巳會員展,在新營文化中心展出。(文化局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研墨書會」乙巳會員展,即日起至三月九日在新營文化中心登場,這次共有十六位會員參與展出,會員作品涵蓋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與草書等不同書體和風格,充滿書法藝術之美。 新營文化中心說,「研墨書會」是以詩書藝文結社,由王惠汶所指導的書法班為班底,自二0一二年八月成立迄今的書會;會員以每三季定期聚會方式,討論彼此書作分享創作心得,並充實書法知識,讓書法藝術成為與同好共享成長的寬廣世界。 新營文化中心說,這次展出作品由指導老師王惠汶、顧問蔡江東,以及十六位會員精心創作,涵蓋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與草書,展現不同書體藝術之美。 參展作者將情感寄託於筆墨之間,以巧思創作出特色作品,不乏將現代風格融入書作,為書法藝術注入新的元素,創造出一股清新風貌,值得細細品味,邀請民眾前往體驗書法藝術的魅力。

Read More

Team Taiwan也有藝術隊!23藝術家受邀赴巴黎展台灣藝文底蘊

我國駐法郝培芝大使聆聽梁永斐解說「樂」的創作理念。(梁永斐提供)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包括前國美館館長梁永斐等23位藝術家,受邀前往法國文化部支持的巴黎「首都藝術展」展展出,這也是台灣史上最大陣仗參與該展的一次,梁永斐表示,除了國際交流外,也著眼藝術產業,希望把台灣畫家的精神和符號傳達至國際。 由法國文化部、法國國家博物館、巴黎市政府、4大藝術沙龍等單位共同發起的的國際年度藝術盛事「首都藝術展」(Art Capital)日前於巴黎大皇宮展出。共有23位藝術家經遴選受邀參加,文化部參事、台灣美術院院士梁永斐指出,台灣美術扎根本土做外交時文化要先行,比較有穿透力,台灣是自由民主國家,民主國度思想是開放、多元、不受限制的,這次呈現的作品也都是有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越在地就越國際。 梁永斐曾於2023年10月受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的邀請至英國參加「倫敦亞洲藝術週」的展覽,今年在巴黎大皇宮「首都藝術展」展出的作品名稱「樂之頌」,用墨汁及宣紙創作而成,以篆體「樂」字為創作主體,筆法自在奔放,熱情純厚,酣然快意,在創作的過程中更灌注內心的激昂與澎湃,化意為形,藉形傳意,體現藝術美學形與意,內與外,互為有無的新境。此作將東方的文字化為抽象藝術,在靈動的筆法和趣逸橫生的構圖間,達到傳統與當代,古典與前衛的平衡,試圖在書藝創作上開展新風貌,期以此「樂」字,祈人人一生喜樂平安,世界不再有災難與戰爭,世界同樂。

Read More

吳燕卿攝影個展「手機漫遊嘉南」 寄情大自然

吳燕卿攝影個展,美麗的「鳳凰花與火車」(右上)是極具在地特色的攝影作品。(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市府秘書處即日起至三月二十八日在民治市政中心一樓大廳,推出「手機漫遊嘉南」吳燕卿攝影個展,吳燕卿以手機攝影記錄嘉南各地之美,展出六十一件精彩作品,他說,到各地小旅行兼拍照,追日、仰望藍天白雲,寄情大自然,讓心情平靜、歡喜,是自己樂活的小秘密。 現年六十五歲的吳燕卿,本業開工廠經商,是台灣鋼線鋼纜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多才多藝的他,愛上手機攝影,長期投入手機攝影教學,在社區、學校,推廣攝影生活美學。 吳燕卿表示,學生時期就愛上攝影,後來用的是單眼相機,蘋果公司賈伯斯在2007年發表第一代智慧型手機iPhone系列,他從美國買到蘋果手機i2,因平時常使用的單眼相機掉到水田,開始用智慧型手機拍照,自學摸索手機攝影,開車外出時看到美景,就忍不住下車拍照。 吳燕卿的攝影作品,大多有美麗的藍天白雲為背景。(記者陳佳伶攝) 這次展出的作品是由他拿智慧型手機以來,由數萬張作品中精選出來的,以台南各地的景點居多,他的作品大多有美麗的藍天白雲、不管是嘉南大圳、月津港、蓮鄉、濱海的一葉扁舟返航,配上藍天白雲為背景,畫面更有生命力;漁港夕照、鹽田觀夕、生命之樹夕彩,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得去「N次」才能成事,還要先做何時日落的功課、考量車程時間,重要的是要「老天賞臉」天氣配合,缺一不可,在這麼多年的攝影經驗中,讓自己學會耐心等待,也訓練觀察力,尤其雲彩變化多端,每天景致都不同,相當有趣,也深為台南故鄉之美感動。 這次展出攝影作品中,「鳳凰花與火車」是一幅極具在地特色的攝影作品,畫面上方以盛開的鳳凰花為自然框架,紅色花朵與藍天成鮮明對比;下方奔馳的台鐵列車,橘白相間的車身與綠色植被、藍天相互輝映,成功捕捉動與靜的完美平衡。 「藍天白雲與稻黃」作品,展現台灣農村的美,和豐收在即的飽滿感。(記者陳佳伶攝) 第二張「藍天白雲與稻黃」,畫面上半部是壯觀的積雲與蔚藍天空,下半部則是金黃色的稻田,展現台灣農村的美和豐收在即的飽滿感。 秘書處表示,吳燕卿「手機漫遊嘉南」攝影個展,八日下午二時將在民治一樓展覽大廳舉辦開幕式,歡迎參加。

Read More

〈中華文薈〉美麗與哀愁

創世紀60周年尋根之旅 ■龔華 一、兒少年代   記得父親的小白屋書房牆上有一首手抄詩作:嗚嗚的汽笛 舵槳打起的浪花 催走了載送我的小船 遠去了!遠去了! 只剩下一點白帆 我掩面離開了船尾 我的心仍在那隻小船兒上 因它正駛回 媽媽呼喚我的方向 (1940年2月重慶市復興關)〈帆影〉)。彷彿是種自動的記憶,汽笛、舵槳、浪花、白帆、船尾,還有媽媽,不知不覺便深入腦海,當輪番出現,偶而隱隱感到絲絲酸楚,但兒時的我並無法真正體會那些意象的關聯。稍長,才了解這首〈帆影〉是父親為了參加抗日投筆從戎離開家鄉時所寫。 兒時留下的印象裡,還有詩人覃子豪先生曾來台南家裡過年。接觸新詩史後,才赫然發現記憶中的覃伯伯,正是二戰後來自大陸的現代詩代表人物「來台三老」之一。深感幸運的是,除了於1950年代見過詩人覃子豪,與「來台三老」的另外兩位現代詩大老,鍾鼎文先生與紀弦先生,也分別在我年少的1970年代,因隨著父親參加詩壇活動而遇見過。   二、日記因緣   初中畢業,一位同班摯友,沒來參加畢業典禮,也沒有向我告別,卻只請人代轉一本日記簿給我。燙金的紅絨封面,莫名的觸動著我的想念,當我們一起在木麻黃樹下唱歌的歌聲遠去,青春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滋長。帶著一份少年不識愁的滋味,不久年方15歲的我也離鄉背井,自南台灣北漂到台北求學。在陌生城市成長的孤獨,以文字作為掩護,日記成為我得以停泊的忠實港灣,也成為幾篇不成熟的習作原型。 大學期間主修理科,但戀棧的仍是文學。上圖書館、廣泛的閱讀成了日常,投稿偶獲刊登。當年發表多以小品散文為主,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於《幼獅文藝》發表作品時,受到當時的編輯、詩人梅新的鼓勵,間或有書信往返,但從未謀面。其後為稻糧謀,忙於職場工作,與文學領域也就漸行漸遠。日記卻未間斷,寫寫停停,或成篇記述,或斷章片語,多年來無論移居何處,總隨身搬遷,不忍丟棄。日後,細心的父親將它們悄悄保留,收編到他的《心靈的獨白》文集裡,於1979年出版。   三、死亡不是傳說   宇宙萬物並未改變,歌頌生命的喜悅依舊遍佈,為何我的世界變了,毫無預警的來到生命盡頭。1992年,一場晴天霹靂,改變了生命節奏,我難以相信自己得了癌症,當時人稱所謂的絕症。當時四十出頭,所謂女人一枝花的年歲,一個接一個的美夢正待綻放,風暴驟然來襲,生命盡頭似乎過早降臨,茫然不知所措。從人間消失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畫面令我痛徹心扉,最最驚慌心碎的,莫過於誰來陪孩子好好長大?惶惑接踵而來,而所有的追問當然都沒有答案。 心頭的淒涼莫過於眷戀,即將離開人世的悲傷瀰漫心頭。曾經,習以為常的活著,彷若天經地義,死亡等同遙遠的傳說。當死神無預警的降臨,癌症等同於絕症的上世紀90年代,癌症病患對時間即將消逝的恐懼,難以筆墨形容。 時間是一個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卻在宇宙間飛奔循環,生命賜以誕生的喜悅,也以死亡的哀傷讓我們感受著它的存在。不覺懷疑起那個年少懵懂的自己,曾經於存在主義風潮的漩渦裡,未經人生的風浪,便無謂的悲嘆起生命的荒蕪。想來真覺愚蠢無知、可笑可悲,不過是強說愁的矯情,一場浪費生命的奢華沉溺罷了;相對於此身所處的生命實境,如今急於挽留時間的「迫切」感,為的是只願爭取歲月,陪伴孩子們成長,活著才最真實。生命無法重來,最難割捨與親人的緣分,使我不得不與病魔妥協,盡快接受事實,我毅然決心離開職場。   四、隱性神經的觸動   1992、1993年接二連三接受手術住院,使我切身意識到,罹癌的陰影,如影隨行,眼前的一場奮戰,即將無止無盡,或許比面對宣告死亡更加煎熬。漫漫的艱難旅程中,我又該如何化解苦痛、安頓自身於豁達與淡定?癌症病房,是修復生命的通道,或實為將人生轉為一場虛空的驛站?病床上,只能以閱讀暫時驅除我的心焦。閱讀中,一個與寫作相關的神祕訊息,及時呼喚了我。 西班牙猶太裔作家安德烈‧埃斯曼曾說:「難道不是每一位作家都有一條隱性神經嗎?他們稱這條神經是密室,一個他們專屬的財產,一個刺激思考的想像力,一個使想像力奔馳的東西,或者,它就像簽名一樣,可以用來鑑別這些作家。」這樣的描述及時提醒了我。沿著悠悠忽忽的時光隧道,依稀感覺得到身體裡有一個密室,那裏有出生地的小鎮、童年的鄉間、情竇初開的年華,也有年少離家時的身影、於陌生都會中成長的蹤跡,以及繼之而來的原生家庭的變故、婚姻的波折……。密室中充滿著玲瑯滿目的憂喜悲歡、各式各樣的酸甜苦辣,源源不絕的氣味、變化多端的光影,於陰暗與明亮間,交相閃爍出一幕幕記憶中的畫面。使我驚訝的意識到命運其實未曾虧待過我,未能抵抗身體的敗壞,生命紀錄卻可存留,在書寫中釋放鄉愁,以文字療癒身心,於自我對話中,尋求最真實的存在。創作的寄情,來自上帝賜與的文字恩典,及時接住了原本走向死蔭幽谷的我。我決定重拾年少歲月時的「舊愛」,重新提筆寫作。   五、疾病關懷的意外收穫   心靈有所皈依,但身體對抗癌細胞的煎熬,非三言兩語能形容。雖然在醫生眼中,我是長久以來能積極面對病情、勇敢又堅強的好病人,在考量籌辦乳癌病友關懷團體時,曾經首先將我列入籌備小組名單之中。但身為癌症病患,我心裡清除明白,軟弱與堅強的來臨,只在一線間。1997年秋天,已治療數年的我,某日回診時,我有氣無力的對主治大夫說,已服抗癌藥物tamoxifen將滿五年,算是已盡力了,若復發,也不想再治療了。那時,我正遇上人生難解的困惑,加上抗癌藥物副作用引起的身體不適,使我再度陷入低潮。主治醫師顯然發現了我的沮喪,他驚訝的抬起頭來說:「怎麼回事,我還指望你去幫助別人呢!」他邊說邊將放在一旁的小紙條遞交給我,上面註記著八月九日午後台北榮總一般外科會議室「乳癌病友俱樂部」籌備會首次會議。我忍不住一時眼熱鼻酸,點點滴滴的求醫過程的曲折與心路歷程的艱辛湧上心頭,所有的自我期許,一時間如斑斑血跡,全然浮印在這張便條紙上。我忽然覺醒,放棄等同於自我生命的否定,而先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流水。 身體仍然虛弱,卻難以拒絕,終以回饋之心,接下創會的任務,協助北榮醫療團隊創立乳癌病友關懷團體「台北榮總同心緣聯誼會」。並以醫護知識、衛教常識,促進疾病分享與醫病交流為核心概念,為病友創辦了交流會刊《同心緣地》。 六、無情荒地有情天   癌症關懷與支持的工作,使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各種層面的病友,看見共同疾病的背後,各式各樣的的生命故事。其間遺留下的各種足跡,帶來各種珍貴的啟示,因此得來靈感,在《同心緣地》會刊上製作了「病友分享」園地,於互助、自助的相互扶持中抒憶胸懷,彼此聆聽傾吐。之外,「文學步道」、「詩的花園」的開闢,可謂潛藏了以文學創作療癒病苦的寄望。很幸運的是前後獲得瘂弦、碧果、沈奇、梅新(夫人張素貞提供)、謝鵬雄等多位前輩詩人、作家的支持,不吝提供詩作或散文。來自文界的回應,無疑延伸著對疾病的關懷,集體療癒有望在文學生命的無遠弗屆中獲得療效。 於癌症關懷工作中,我學習著於生死的交叉符號間,安撫自身與病友的苦痛身心疾病與同理,使我對生命更加珍惜、敬畏、尊重。加入關懷志工行列,得以在世界邊緣角落,體驗各種生命樣貌的存在,也因而有幸,於一條幾乎被叢生的雜草掩沒的狹窄幽徑上,體會著無情荒地有情天。 龔華簡介 詩人瘂弦認為龔華的詩作:「在承受新興女性文學思潮激盪的同時,也堅持傳統婦女的美質,呈現溫良、貞靜、秀美的藝術特質。」、「龔華為詩不隨和時俗,也不為情造文,一定有某種內在驅力做為精神主宰,她才命筆寫作,通過真情實感達到抒懷的目的。」 輔大食品營養系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參加過希臘、洛杉磯、韓國、台灣等地舉辦的世界詩人大會,2005及2006日本東京地球詩祭、東京第十屆泛太平洋詩人大會、2008第四屆國際格瑞那達詩歌節、2009斯洛伐克The Jan Smrek國際詩節,以及海峽兩岸文學交流會議如:珠海國際筆會、山東棗莊學院文學高峰論壇、福建建蓮詩會等等。   資歷: 《乾坤詩刊》社長(2004-2018),《小白屋詩苑》社長(1993年詩人薛林創辦),創世紀詩社編委,中國詩歌藝術學會、中華民國新詩學會、中國文藝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等理監事,世界詩人大會顧問、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 文創團隊亞洲區藝術總監。輔大外語學院及學生輔導中心助教,貿易公司負責人,現代詩讀書會講師。1997年起投入癌症防治宣導公益工作,臺北榮總同心緣聯誼會(乳癌關懷團體)創會會長,創辦《同心緣地》會刊,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發起人之一,臺北榮總醫療品質管理委會委員等。   榮譽: 世界文化藝術學院(World Academy of Art and Culture)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美國傳記文學中心(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2005年傑出女性。獲頒:散文創作文藝獎章,詩運獎,詩歌藝術創作獎、華岡文學新詩創作獎等獎項。   著作: 散文集《愛過》(台南縣文化局2005),散文小品《情思‧情絲》(三民1997),詩畫筆記書《玫瑰如是說》(中英版本,知本家2003),詩集《花戀》(詩藝文2001)、《我們看風景去》(唐山2007)、《以千年的髮》(詩藝文2018)、《如果你不曾來過》(秀威2022),詩畫文集《永不說再見》(博思智庫2015),龔華詩選萃《夢與光束》(中、英、法版本,小白屋詩苑2005),《龔華中英短詩選》(香港銀河2002),詩集翻譯《生命之旅》(原著: JOURNEY TO MY DESTINY by Marion Elizabeth Darrell Peng,尹玲、向明、宋穎豪、龔華合譯)(詩藝文2007)、《鶴山七賢世界詩選》(原著:POETIC ENCOUNTER by Germain…

Read More

白冰冰《誠懇逗陣》素顏上陣 帶大家看「冰冰姐的一天」

白冰冰《誠懇逗陣》節目跟著她一早就現身民視,展開活力滿滿的一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白冰冰向年輕人看齊,自製Youtube節目《誠懇逗陣》,今天上架的第3集帶粉絲來看「冰冰姐的一天」,直擊民視《超級冰冰Show》拍攝現場。 《誠懇逗陣》第3集,白冰冰決定帶大家看看她錄民視《超級冰冰Show》的一天,她不但素顏上陣,還看到她親力親為一面,連化妝時間都不放過,身兼主持人和製作人的她乾脆把化妝台就放在攝影裡,邊化妝邊監看彩排,從早上10點忙到凌晨1點,依然活力滿滿。 節目跟著白冰冰早上10點素顏就出現在民視大廳,雖然有著專屬的化妝間,但身兼製作人的她不放過每一分每一秒,特別在攝影棚安排化妝台,一邊化妝、一邊吃便當,一邊監看彩排,覺得不好的地方馬上提出改進,她說:「彩排時有問題馬上提出來,避免正式錄影時重來,浪費時間。」白冰冰也特別照顧新人,錄影時只要他們表演不好,也會隨時喊卡,讓他們有更好的表現。 白冰冰活力無限,讓人不免好奇問她「冰冰姐不累嗎?」她笑說:「我又不是超人,怎麼可能不累,只是在工作中我一定保持滿滿戰力,等到回家後卸妝、泡澡才會顯現出累的一面。」

Read More

台史博VR新作 走進清法戰爭現場

  台史博推全新虛擬實境VR作品《出陣 西仔反》,帶領民眾穿越時空。(台史博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讓歷史重現!台史博和動畫公司合作,推出全新虛擬實境VR作品《出陣 西仔反》,帶領民眾穿越時空,即可親歷一四0年前清法戰爭現場。 過去談及清法戰爭,研究成果多聚焦於政府間的談判磋商與軍事策略,有一說指法軍為迫使清政府放棄對安南(今越南)控制,開闢台灣戰場,將基隆、淡水和澎湖等地捲入戰火;也有研究說法是法軍為獲得軍艦所需燃料煤礦,直接攻擊基隆。 台史博去年推出的「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透過珍貴文物與文獻,從台灣人、法軍及在台外國人不同視角,重現這場戰爭歷史。特展不僅挑戰傳統以官方敘事為主的戰爭詮釋,更聚焦「小人物記憶,試圖還原多元的歷史樣貌。 VR作品從台灣人視角出發,讓觀眾身臨其境,重新認識當時台灣人所稱的「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人,而「反」則意味戰亂與對抗。作品主角為台灣義勇軍主帥阿火,角色靈感來自台北木柵傳奇人物「阿火旦」,平時是北管戲演員,清法戰爭時,號召家鄉民眾支援淡水戰場。 台史博除訪問在地人、採集戰爭歷史記憶,並融入地方歷史記憶與文化元素,並參考館藏《1884-1885年遠征福爾摩沙》與當年法國畫報等珍貴圖像史料,重現當年戰場與兩軍交鋒過程。 同時,並以館藏全書及地圖手稿為基礎,踏查淡水、基隆戰場遺跡,生動重現法軍繪製的兩軍交鋒、清軍壕溝位置及戰場地形。透過VR科技,將平面地圖上的專業軍事知識,轉化為沉浸式歷史場景,觀眾除欣賞珍貴的地圖文物,更能「走進」地圖,親身體驗更真實的歷史場景。 台史博表示,希望透過創新科技,讓民眾從在地觀點,認識「世界史中的台灣」,希望運用科技與動畫,吸引更多不同世代觀眾關注台灣歷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