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33星光大道 小S桃紅奪目 陳美鳳秀深V

Haezee(黃瑋昕)。(中央社) Karencici。(中央社) 陳美鳳。(中央社) 孫盛希(中央社) 艾怡良(中央社) 壞特?te(中央社) 9m88。(中央社) 盧廣仲蕭煌奇尷尬「撞衫」 魏如萱亮片龍袍 蔡健雅仙氣飄飄 孫盛希橘色鏤空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第33屆金曲獎昨(2日)在高雄巨蛋隆重登場,本屆音樂火花四射,星光大道星光熠熠。百變天后小S紅毯造型果然不負眾望,「從頭到腳」都是亮眼的芭比桃紅色,陳美鳳壓軸露出深V雙峰,凹凸有致好身材驚豔四座;挑戰金曲歌王盧廣仲,與入圍台語歌王的蕭煌奇竟活生生上演了「撞衫」的時尚事故,讓不少網友驚呼:「太尷尬了吧!」。 蔡健雅。 (中央社) 本屆紅毯主持人為Yellow黃宣與「客家妹」陳明珠聯手搭檔,其中,黃宣雖然首次挑戰主持紅毯,但無論是口條、語速與訪問流暢度都大獲好評。黃宣更以極為浮誇的墊肩象徵勇敢無畏,Oversize的開衩長褲管,被笑虧「好怕黃宣踩到褲子」。 羅時豐(中央社) 金曲獎典禮主持人「國民姑丈」羅時豐則以線條西裝造型率先走上紅毯,羅時豐表示,心情有點忐忑,距離頒獎典禮到來也越來越緊張。 YELLOW黃宣和「客家妹」陳明珠(中央社) HUSH本屆憑《衣櫃歌手》入圍最佳作曲人獎,這次以白色襯衫搭配淺紫色羽毛長襬下身禮服現身,相當驚豔。 擔任頒獎嘉賓的小S一身桃紅色系服裝,從頭到尾都搶鏡。(中央社) 前幾天傳出身體不適的百變天后小S紅毯造型果然不負眾望,「從頭到腳」都是亮眼的芭比桃紅色,一現身就驚豔四座。 「台灣最美歐巴桑」陳美鳳壓軸紅毯,她身穿香奈兒黑色亮片連身褲裝,原本一身包緊緊非常保守,當大家正感失望時,她突然脫掉外套,露出深V雙峰,凹凸有致好身材驚豔四座,黃宣更開玩笑說,看到美鳳姐流汗流到「快成一條愛河」。 盧廣仲(中央社) 歌手盧廣仲今年不只是入圍者,同時也擔任表演嘉賓與頒獎嘉賓;歌手炎亞綸應邀擔任本屆頒獎嘉賓,開心在紅毯留影。 露腰挖洞的性感禮服也成為昨晚女明星挑衣最愛,首度入圍台語歌后的賴慧如,著俐落黑白斜肩禮服;頒獎嘉賓孫盛希則是土橘色露腰中空禮服,並佩戴鑲鑽項鍊。難得選擇褲裝的表演嘉賓9m88,則以兩截率性黑色褲裝,大方秀出腹肌。 魏如萱(中央社) 娃娃魏如萱身穿亮片龍袍短裙禮服登場,今年她再次挑戰歌后寶座,並以獻給奶奶的歌曲「奶奶」角逐年度歌曲獎,她笑稱:「我不想只拿一個獎,我想要很多獎。」更邀請同樣叩關華語歌王的黃宣一起集氣,希望「萱萱(宣宣)宇宙得獎」。 入圍最佳演唱組合獎的動力火車以帥氣西裝登場,高雄粉絲特別多,一登場周邊就尖叫聲不斷,黃宣還打趣要3個人並列成「動力聯結車」。 第4度入圍金曲歌后、可能打破金曲歷史的蔡健雅,以一身仙氣斜肩寶藍禮服牽著媽媽現身,蔡健雅表示,蔡媽媽為陪女兒走紅毯還特別隔離8天。 蕭煌奇(中央社) 炎亞綸(中央社) 挑戰金曲歌王盧廣仲,與入圍台語歌王的蕭煌奇竟無預警撞衫同一件西裝外套,讓不少網友驚呼:「太尷尬了吧!」。 陶晶瑩。(中央社) 過去曾多次主持金馬獎、金曲獎、金鐘獎主持人陶晶瑩擔任頒獎人,特別肯定紅毯主持人陳明珠與黃宣的主持功力,更稱網友敲碗兩人明年可以主持頒獎典禮,笑虧光頭的黃宣:「我怕你嚇得長出頭髮。」 孫盛希身穿橘色鏤空禮服,大秀中空美胸及纖腰,性感又優雅。 Haezee入圍本屆最佳新人獎,特別飛抵台灣參加頒獎典禮,並牽著媽媽走上紅毯。配合港都熱情天氣,Haezee穿著黑色鏤空洋裝,驚豔全場。 Karencici以99% Angel角逐最佳華語女歌手獎,她穿著螢光黃深V洋裝並露出美背,她笑稱今晚是「小惡魔裝扮」。  

Read More

新竹美學館主辦舞蹈創作比賽 7/8截止報名

2022舞躍大地今年增設最佳造型獎、最佳人氣獎,敬請民眾把握最後報名機會。(新竹美學館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二0二二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即將於七月八日下午五時截止報名,不限年齡、不限國籍、不分類別的編舞者與表演者,從舞臺演出形式、三至廿人編制、十分鐘為限的挑戰,敬請把握最後報名機會。 新竹生活美學館表示,此次共有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優選、佳作、最佳造型、最佳人氣等十七個獎項總計一百一十二萬元獎金,邀請所有愛好舞蹈的民眾,共同激盪原創新思維、探索舞蹈新未來。 館長葉于正表示,「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於今年邁向第廿三屆,是臺灣表演藝術領域具有悠久傳統的創作獎項;文化部之所以歷年挹注資源委由美學館辦理,係為實踐「支持新銳人才培育、扶植青年藝術發展」的政策目標,也希望藉由辦理競賽為藝文團隊及藝文工作者提供舞台、串聯平台,積極在防疫新階段培力藝文人才、延續創作能量。 執行單位中華舞蹈學會賴秀峰藝術總監表示,為了激盪舞蹈創作的嶄新思維,今年度比賽特別再度設置「最佳造型獎」,希望可以從服裝與作品的關聯、髮型與妝容的創意,發掘舞蹈藝術的多元魅力。 此外,為了促進入圍作品與民眾在決選現場的互動,額外增設「最佳人氣獎」由觀眾票選數最高者榮獲,期許入圍團隊可以呼朋引伴到場欣賞,也讓喜愛舞蹈藝術的觀眾,以行動為優質作品表達最實際的支持。

Read More

2022台北神匠福虎工藝大賞 展開繪虎大會合

為推廣佛具產業與技藝特色,由台北市佛具商業同業公會自主辦理的「2022台北神匠福虎工藝大賞」,已於2日在松山慈祐宮前廣場舉辦。(北市產發局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為推廣佛具產業與技藝特色,台北市佛具商業同業公會自主辦理的「二0二二台北神匠福虎工藝大賞」,今年以福氣神獸「福虎」為主題,於二日在松山慈祐宮前廣場舉辦,活動現場提供木雕、彩繪、貼金、刺繡等四種工藝DIY,並由專業繪師指導民眾一起體驗傳統手工藝,讓民眾透過活動了解佛具產業的內涵。 出席活動的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台北市佛具產業歷史悠久,以萬華龍山寺及松山慈佑宮等寺廟為中心向周邊延伸,西園路與八德路的佛具街更被譽為台北市佛具產業活歷史,祖傳三代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形成藝術文化涵養的廊帶,亦為佛具產業遺留予民眾重要的產業聚落。 為協助佛具產業發展,台北市商業處自一0三年起透過補助案輔導該會自主辦理行銷活動,該會今年亦透過「二0二二台北神匠福虎工藝大賞」,透過體驗DIY與木雕展示讓民眾於日常生活中也能了解佛具蘊底,並持續深耕產業價值,促進產業發展。 活動現場提供木雕、彩繪、貼金、刺繡等4種工藝DIY,同時展出精湛作品,帶領民眾一窺佛具產業特色。(北市產發局提供) 台北市佛具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炳輝表示,今年活動主題福虎,源自民間信仰的吉祥神獸,俗稱虎爺將軍,一般供奉於神桌或主神神位下方,虎爺是土地公等諸神的座騎,亦有相傳「虎爺咬錢來」,信徒奉祀虎爺據說可暗助生財,因此虎爺神像也普遍深植信仰文化的一環,希望寄託虎爺的神力,保護人畜平安。 活動現場提供木雕、彩繪、貼金、刺繡等四種工藝DIY,同時展出精湛作品,帶領民眾一窺佛具產業特色,一起用筆揮灑出內心對佛具的想像,透過動手做,能更深刻體驗佛具工藝的底蘊。

Read More

爺奶藝術創作聯展啟動 爺奶用畫環台越老越精彩

竹市北大路外牆樂齡藝術村巨石藝術裝置啟動,長輩們帶家人欣賞自己的畫作,執行長楊銀美帶民眾觀賞樂齡長輩的畫作。(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杜華神父社福基金會的爺爺奶奶,把台灣美景搬到新竹市北大路的外牆了!這群平均年齡七十五歲的不老藝術家們,暑假期間舉辦一百一十一年樂齡藝術村-爺奶寶貝Fun心遊台灣~藝術創作聯展,二日上午十點舉辦啟動儀式,由爺爺奶奶共跳「小雞恰恰舞」,展現樂齡舞動活力!並由五位油畫班長者、執行長楊銀美和黑狼五號單車咖啡老闆曾志勳,共同啟動展覽,串聯行動餐車在台灣趴趴走的同時,邀請民眾一起來跟爺奶用畫環台,讓生命越老越精彩! 七十歲的葉明宗爺爺表示,這次的作品「阿里山小火車」,他創新畫上蒸汽老火車CK124,其實是一個感情的寄託,原來他兒時曾搭過CK124去上學,讓他對老火車情有獨鍾,畫下CK124不僅重溫懷舊記憶,也展現屬於自己的style! 另一位七十歲曾?增爺爺,談到他的台北101等畫作,兒孫們都愛不釋手,已被預訂未來要在新居展出,讓他不僅開心、也成就感爆棚! 竹市北大路外牆樂齡藝術村巨石藝術裝置啟動,長輩們帶家人欣賞自己的畫作,執行長楊銀美帶民眾觀賞樂齡長輩的畫作。(記者曾芳蘭攝) 新竹市杜華神父社福基金會執行長楊銀美表示,人生七十才開始!為了讓更多銀髮族走出戶外、樂活身心、延緩老化,特別開辦巷弄長照站,每年也為老寶貝們舉辦藝術成果展。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真正出遊,老寶貝們以Fun心遊台灣為主題,邀請大家走進基金會,看看杜華服務的老寶貝們,透過藝術創作來呈現各自的生命故事! 因為疫情,今年的「樂齡藝術村」的展場,延伸到基金會的外牆上,首度用創新的「戶外展」形式驚喜呈現!繪畫主題包括台北101、合歡山星空、墾丁海景、澎湖雙心石滬、阿里山小火車等,有油畫、國畫、版畫、花藝、水彩渲染等形式,相當豐富。 竹市北大路外牆樂齡藝術村巨石藝術裝置啟動,長輩們帶家人欣賞自己的畫作,執行長楊銀美帶民眾觀賞樂齡長輩的畫作。(記者曾芳蘭攝) 藝術展覽活動將持續到八月三十一日,民眾於基金會平日開放時間,可到服務台索取任務卡,在展區集滿五個觀展戳章,就可兌換限量「樂齡藝術村文創貼紙」,在Facebook活動頁面,民眾只要拍下與藝術作品的合照上傳響應,也可抽神秘禮物!

Read More

天文嘉年華 展出宇宙驚奇

台南天文嘉年華暑假登場,多場主題活動歡迎來挑戰。(南瀛天文館提供) 記者林相如∕大內報導 今年「台南天文嘉年華」搭上多重宇宙話題,以「宇宙玩很大」為主題,規劃「博物館驚奇宇宙」等五個不同主題,自七月二日至八月二十日期間舉行,讓民眾不僅接觸天文、更能跨域體驗多元豐富的主題,充實今年暑假。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台南天文嘉年華活動將在暑假大放異彩;七月二日率先推出「博物館驚奇宇宙」,鄰近的南科考古館、樹谷生活科學館、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及左鎮化石園區共五間博物館來合作設計特色課程方案,讓各博物館的精華走出博物館,邀請民眾體驗來一館暢遊玩五館的高CP值活動。 南瀛天文館表示,七月十六日舉行「競技紅宇宙」,以天文競技為主題,在球幕劇場辦理星座辨認的「星空競技場」、以水火箭製作及射準競賽的「水火箭套裝行程」、隨到隨玩的「天文闖關趣」及「火箭探索實境解謎」;七月三十日則推出「星動藍宇宙」,以天文課程為主題,透過「南瀛藏星閣」展示教具並了解南瀛天文館所推出的三十六套「星動時課」,也穿插字謎挑戰、親子團康遊戲「星星動一動」以及體驗趣味天文教具的「星光遊樂園」。  

Read More

施懿真油畫個展 療癒人心

施懿真「畫話人生油藝思」繪畫個展,在民治市政中心一樓大廳登場。(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市府秘書處即日起至廿九日在民治市政中心一樓大廳辦推出施懿真「畫話人生油藝思」繪畫個展,展出廿七件油畫作品,畫中有話,能療癒人心。 秘書處指出,職能治療師施懿真年幼時就愛畫畫塗鴉,自國小五年級起就進入畫家李政哲畫室學畫,從基礎素描學起,讓她對繪畫形體比例、線條造形和光線明暗及立體透視、視覺空間的掌握建立基礎。 她擔任職能治療師後,工作之餘,再度重返畫室跟李政哲學油畫、色鉛筆畫,開拓繪畫技法,將生活、工作融於創作;二0二0年她在任職柳營奇美醫院舉辦油畫聯展「鄉風畫語」,作品流露家鄉人文情懷。 施懿真表示,這次展覽是她人生首次個展,展出題材都是自己走過、拍攝的台灣一隅,把感動自己的家鄉美景、人文風情、光影一瞬,用畫筆紀錄下來,分享療癒自己的力量,也期盼藉藝術療癒人心。 李政哲肯定施懿真的作品蘊含豐富情感,讓觀者產生心靈互動,給人一種生活啟示及心靈撫慰,新人能有這樣的表現難能可貴。

Read More

新北水利特展邀你一同探索WATER TOUR

新北市府水利局在板橋府中15辦理《新北水利特展-柴語錄的WATER+TOUR》特展昨揭幕,期帶領大眾一起了解及體驗水利建設。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水利局在板橋府中15辦理《新北水利特展─柴語錄的WATER TOUR》,知名IP角色「柴語錄」布偶一日到場一同揭幕,向市民分享過去三年多來新北市落實「安居樂‧水」的秘訣,帶領大眾一起體驗水利建設的翻轉與創新。 副市長陳純敬揭幕致詞表示,處理好都市的生活污水,可復甦一個城市的生命力,做好超前部署的防汛治水,可給市民安心的生活;「安居樂‧水」是新北市府堅持的信念,十分感謝水利局工作團隊一直以來堅守岡位,讓新北變得更水,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安全。 新北市府水利局在板橋府中15辦理《新北水利特展-柴語錄的WATER+TOUR》特展昨揭幕,期帶領大眾一起了解及體驗水利建設。 (記者吳瀛洲攝) 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這次水利特展以雨水、污水下水道做為主要展出內容,並以趣味迷宮方式邀請民眾一同化做小水滴,走過雨水、污水的奇幻旅程,讓民眾了解水利局,是如何藉由處理看不見的污水處理,讓這個城市開始變得更水,及如何做好聯合治水與防汛準備,讓這個城市變得更安全。 「新北水利特展─柴語錄的WATER TOUR」即日起展至七月卅一日止,在板橋區「府中15」四樓展出,展場設有闖關活動,只要照著動線循序漸進了解雨水、污水的秘密,就可獲得每日限量發送的「柴語錄」及「水Q寶」主題限定小禮物喔。

Read More

竹市警辦全國波麗士插畫展 「家」傳達警察心聲

111年第四屆全國波麗士插畫聯展,目前正在新竹市歷史建築南大路警察宿舍「竹下町」舉辦,共計展出20位警察插畫家的30幅畫作。(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百一十一年第四屆全國波麗士插畫聯展,目前正在新竹市歷史建築南大路警察宿舍「竹下町」舉辦,共計展出二十位警察插畫家的三十幅畫作。市府表示、這次展覽以「家」為題,對第一線警察同仁而言,宿舍就像是他們的第二個家,期盼作品讓觀賞民眾看見警察同仁的日常與辛苦,市府也將持續推動警察福利,讓異鄉工作的警察久留新竹,一同打造能讓百姓依賴信任的城市。 111年第四屆全國波麗士插畫聯展,目前正在新竹市歷史建築南大路警察宿舍「竹下町」舉辦,共計展出20位警察插畫家的30幅畫作。(記者曾芳蘭攝) 新竹市警察局表示、舉辦全國波麗士插畫聯展的緣由,是為了提供一個能被民眾看見的舞台,藉由插畫作品,表達來自第一線警察同仁的想法,同時也把這舞台當作是與民眾溝通的管道,體會警察的辛苦與忙碌,聆聽不一樣的聲音。而這次的展覽主題為「家」,讓警察們以HOUSE、HOME、FAMILY的三大領域發揮聯想,讓理性感性交融其中,與警察宿舍相互呼應。 新竹市警察局長郭士傑表示,日前聯展中的三幅插畫上傳至臉書,逾二千人按讚、觸及率逾十萬,深獲網友肯定,更於周末期間湧入八台遊覽車,提供旅客不一樣的景點去處。在七月份的展期期間,現場也提供四套小警察制服(九十至一百三十公分),讓觀展的小朋友,能有不一樣的職場體驗。

Read More

籠底經典古書戲-樊梨花移山倒海 吳萬響掌中劇北港演出

吳萬響掌中劇團《籠底經典古書戲-樊梨花移山倒海》將於北港文化中心演出。(文化觀光處提供)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吳萬響掌中劇團」七月三日下午兩點三十於北港文化中心家湖表演廳進行《籠底經典古書戲-樊梨花移山倒海》售票演出,此劇述說地方名人的故事,藉此啟發觀眾團結一心守護家園、敦親睦鄰、效法忠勇之精神,期許用戲偶說唱手技及創意,讓觀眾深入瞭解在地故事,拉近新一代布袋戲與民眾間的距離。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吳萬響掌中劇團」非常注重表演內涵,不斷研練口白五音以及風趣對白,研發跟上時代的劇情來符合新觀眾需求,每年必推出新戲碼演出,演出之處皆吸引了大批觀眾,表演備受肯定。近年來全力投入校園文化傳承,成立校園布袋戲,對推廣傳統戲劇工作不遺餘力,獲得各界熱烈迴響。並榮獲雲林縣連續十三年傑出優良團隊、雲林文化藝術獎首獎、金掌獎、最佳操偶技術獎、最佳團體演出獎及表演藝術卓越獎等殊榮。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籠底經典古書戲-樊梨花移山倒海》將真善美的人生搬上戲劇舞台,讓下一代感染傳統布袋戲的氣息,透過地方故事以古觀今,以感人的力量激起現代人浮省人生的真諦、啟發時下青年對先賢奮鬥歷程的認識、喚醒年輕人發憤圖強學習的精神、提升人性尊嚴與氣質,並能顯出雲林戲偶之美,孕育出欣賞之土壤。 此場次演出為售票入場,全票票價一百元,民眾可至兩廳院文化生活購票,更多演出訊息請上吳萬響掌中劇團官方網站或北港文化中心臉書專頁查詢。

Read More

【一號人物】王采元專訪|物理系理性思維×承自父親的人文薰陶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第五象限設計力:雙重專業的跨領域人生 從臺大物理系畢業的王采元,在畢業前踏入了室內設計領域學習,並於不久後開始接案執業。這些年來,她所遇到的挑戰不僅僅在跨領域上而已,年齡與性別也一同築出了一道難以翻越的牆。王采元在職業生涯中牢牢記著父親常說的話:「空間是長出來的。」,並且也在體制以外長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臺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物理系,2002 年畢業後開始跟著父親自學建築,並在 2004 年接了第一個室內設計案。此後便開始一邊旁聽建築課程自修,一邊獨立接案、設計監工的生活。王采元認為建築是個幸福的志業,面對豐富的自然環境,如何在不減損自然之美的前提下,滿足使用需求、人性感受與呈現每個空間特有的本質與感動。其擅長針對每個獨特的生命個體,挖掘每個空間特有的韻味潛力,貼緊「行為」本身,在使用需求、實際機能與設計理念之間,探索微妙而美好的互動關係。 ▍「別人越要在『性別』與『年齡』上找我麻煩,我就越不讓『性別』與『年齡』成為我的阻礙。」 ──王采元 那位在大學最後一年決定跨界的女孩 也許這不是個大部份的人容易想像出來的情境:一個熱愛天文及物理的女孩,在大四那年決心轉換跑道,全心投入室內設計的專業裡。18 年過去,被欺負或被質疑等不同挑戰接踵而至,但她以自身實際經驗灌溉,長出了與其他設計師截然不同、屬於自己的東西。時至今日,若你想讓王采元設計你的家,可能排隊都還等不到。 是什麼一步一步造成這些改變的?除了時間的歷練跟經驗的累積外,也許體制外出身的背景及她被賦予的人文薰陶也是一大功臣。王采元一路走來有太多值得細細詳述的故事,但一個人如何反芻自己的生命總是見微知著的,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談起。   工作中的王采元(李健源 攝)。 宛如問診般的需求會議 拿出王采元給業主填寫的需求表單,裡面有密密麻麻十大類、總共數十個問題,看得讓人眼花撩亂,從最基本的房屋現況、居住成員、特殊要求等,到收納的情況、業主興趣、下廚情況、睡前儀式,甚至她還會希望業主們能簡述自己的個性。實在令人不禁讚嘆她嘗試去理解業主的細膩程度。王采元笑稱業主會說這好像是在中醫問診或心理諮商,但其實在疫情前她是不做這個近似問卷般的表單的,她都堅持跟業主直接面對面開會,因為她在意很多語言外的肢體行為,以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狀態。 她打了個簡單比方:假設一對夫妻來談需求會議,有時都是先生在講話,但太太可能會覺得很焦慮,因為太太才是做家務的那位,有家務上的需要。所以她要在現場才能察覺到業主的這些細節,但在視訊對談下會失去這些線索。所以後來在疫情期間,為了彌補視訊的不足才建立了需求表單,並跟業主說每個人都要獨立回答。 王采元希望得知業主生活的大小細節,舉凡進門後所有放在椅背上、地上、門把上、桌上的東西她都想知道,這是因為業主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透過這樣詳細的問答才能挖掘出來:「你通常直接問業主說你有什麼特別的需求,每個人都會跟你說:『沒有,我很普通,跟一般人一樣,就照一般人的需求設計就好了。』問題是,沒有任何人是一模一樣的!站著化妝跟坐著化妝的需求會不一樣,化五分鐘跟化二十分鐘又不一樣,我一舉例通常他們就懂了。」 也許是因為問得這麼詳細,跟業主有了這麼深度的交流,王采元的需求會議才變得這麼讓人有「諮商感」。曾經,一對夫妻來找她開需求會議,雖然最後案子沒談成,但當天會議結束後,這對夫妻的太太傳訊息給她,說這次會議後才讓已經冷戰半年的他們又重新開始對話。原先兩人因先生未與妻子溝通便私下接外地工作,而吵到幾近離婚邊緣,然而在與王采元的問答來往之間,兩人才發現對方有自己不了解的一面,甚至是兒時生命經驗所帶來的不同,可以說那次需求會議幫助他們真正的看見彼此。 而王采元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懂的怎麼問,要去了解業主的獨特性、了解每個空間的特殊性、與業主雙方確認彼此的價值觀、建立信任關係,十幾年累積下來的各種「大數據」,統統被建立成她腦中珍貴的「需求、行為與空間資料庫」。   工作中的王采元(李健源 攝)。 加倍努力來釋放自己的潛力 能給予這麼具「人味」前期建構過程,但王采元大學時卻是走眾人認為冷冰冰的理科。臺大物理系畢業的她,其實是因為在大四時向她的父親——王鎮華老師,表達希望去其當時任教的華梵大學建築系旁聽,才一腳踏入了這個對她而言既親切卻又陌生的領域裡。聽到王采元想去旁聽的王鎮華老師,先是反問她:「不是想成為天文物理學家嗎?」但在王采元表達了自己的決心後,他倒也沒再多說什麼,答應了王采元的請求。而從小就跟著父親跑古蹟、幫忙做模型,旁聽建築系的課程自是難不倒王采元。更甚至,她決定跟著一起做設計作業,而且還要做得比本科生更多。 「因為覺得自己落後人家一年,得加倍努力。作業要求三十張,我就做六十張;草模要求三個,我就做十幾個。這樣感覺才對得起設計周邊的自然環境,也才能把基地跟自己的潛力都釋放出來。」王采元這樣回憶當時的自己。 在華梵大學的這一年裡,她感覺非常地紮實。做設計的過程於她而言幾乎成了自我探索與革命,每做一個新的草模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要排除自己的習氣、固定偏好、盲點、還有無數的低潮。她自言這就像蛻殼一樣:「每做完一個設計作業,總覺得自己又新了一點!」 當時在華梵的老師們上課時不僅對她慷慨而已,還希望她抱著自己的草模去刺激其它學生(沒錯,動詞是抱,因為她的草模有整大箱),倒是王采元自己系上的不少同儕,卻對她決意走入室內設計專業而震驚不已。當時臺大物理系畢業的學生不是轉往光電、機械、生研等相關領域進修,就是繼續念物理所,很多師長及同學都勸她讀個兩年研究所再決定要不要換跑道也不遲。 但王采元很堅持,除了因為認為臺灣的學術環境不能滿足自己,卻又顧及父母而不願出國;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發現自己雖然熱愛物理,但其實也一直在用一份不服輸的精神在撐著,想證明就算外貌清清秀秀的年輕女生也適合讀物理,然而自己其實沒必要為了挑戰這個刻板印象而耗盡一生。王采元一直相信 30 歲以後腦部發展就到達了極限,那時的她只剩畢業到 30 歲之間的這幾年可以繼續努力,一年都浪費不得,一確定自己沒有要出國繼續讀下去,她就開始要朝另一個值得投身的方向努力。 我們看到了她後來不斐的成果,但從在華梵、交大、東海、臺科大的課程旁聽,到實際開始執業接設計案,王采元還是得到了不少震撼教育。   王采元帶著女兒一同工作。 「我不讓性別和年齡成為我的阻礙。」 說起第一次的震撼教育,王采元提到其實分屬兩個不同的案子:第一個局部裝修跟第一個全裝修案,都各在不同程度上給她上了一課,第一個局部裝修案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她先拿了自己畫的平面、立面圖給父親看,然而父親一看就笑,說她完全沒有概念,腦袋裡面要有工法。她則一頭霧水,初出茅廬時什麼都不懂,更別提腦袋裡要內建工法了。 而監工的第一個月,現場師傅則完全把她當空氣,他們覺得王采元只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女生,拿著一張不知道做不做得出來的圖,每天待在現場。當時的王采元要不被師傅無視,要不就直接叫她滾開。「我個性很大而化之,你叫我閃我就閃,但我還是要看你怎麼做。」王采元很堅持要在現場看著他們做,然後在旁邊問他們問題。 問問題不被搭理也罷,更過份的是師傅把廁所門拆掉,只放一個臨時便盆,等著看她不知道如何上廁所的窘樣。感受到在當下那個氛圍裡,不敢上廁所就徹徹底底地輸了,王采元不甘示弱,自己搬了一塊板子擋在門前,照樣上廁所。 王采元說,工地說穿了是男人的世界,一個年紀輕輕、又完全沒靠山的菜鳥女性設計師出現在工地,且一待就是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六點半,師傅們要欺負的方法可說有百百種,這些年下來她已見怪不怪。算是家常便飯的言語性騷擾、小小的輕挑到帶有惡意的意淫、各種指涉她經驗不足的人身攻擊(白痴、多餘的、花瓶、擋路),甚至在她面前直接摔工具、砸板子,她無一沒有親身經歷過。   王采元工作照(汪德範 攝)。 用不願被輕視的態度支撐著,問問題被無視,就鬼打牆般地問到對方回答為止。等到她的第一個局部裝修案走到了第二個月時,師傅們終於開始比較願意聽她講話。再到第三個月時,師傅們開始驚訝於王采元會用他們所教的東西,反過來要求他們。後來到這一個案子完工之前,那些工班師傅已經完全不敢不理她。 「師傅越要在『性別』與『年齡』上找我麻煩,我就越不讓『性別』與『年齡』成為我的阻礙。」王采元身著男裝,帶著工具,以她的專業態度與不斷深化的專業能力,讓任何與其工作的師傅都無法再霸凌她。直到工作的第九年,她才開始偶爾以女裝進入工地。那時對她而言,性別已不再是阻礙,反而是利器:「要軟我可以很軟,撒嬌什麼都不是問題,要強硬我比誰都強硬,不要想在我的工地撒野。」   特立獨行的精神,在體制外茁壯 除了在工地遇上的霸凌,王采元也曾經受到同業的冷言冷語。她曾應學生邀請至畢業展開幕演講,該系的系主任與系上前輩卻當眾嘲諷她是因為父親的關係才做得了設計,跟他們正規學院訓練出來的不同。甚至在演講開場介紹講者時,公然諷刺當年的她只有十年經驗,不知道可以來講什麼。 「在我決定轉行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要面對這些眼光跟攻擊了。我的確受爸爸的福澤庇蔭,也有非常珍惜我的先生願意支持我做理想的事業,但這些無損於我一路走來的紮實努力與徹底堅持。」王采元面對這些質疑,拿出了她累積的實績作為回覆。其實,不在整個室內設計體制內茁壯的她,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   王采元作品—三峽大隻好宅內景(汪德範 攝)。 物理系的四年磨練,交給了她西方理性科學的強大架構、科學的求證精神、對事不對人的客觀以及開放彈性的態度。但當然,更能直接外顯出來的是她的理工背景能在結構、材質、應力等方面展現出更好的概念。當年在學校裡做實驗的她,就常常對著實驗結果拍手驚叫,讓老師們印象都很深刻,進了室內設計領域,當然也是想做實驗般想去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王采元回憶道:「我對這些東西真的很感興趣,遇到了問題會跟師傅溝通:板模怎麼接、補料要去哪裡、原本建築結構哪裡有問題?會主動去了解,會想溝通。」 因為跨域發展,王采元沒有什麼體制包袱,沒有被學院技法限制想像,她自認這保全了一種單純。甚至直到這幾年以前,她都很少跟室內設計界交流,唯一會接觸的都是業主,從業主的需求來思考設計,嘗試做出對方會覺得好用的設計,並在與業主的應對中得到一些觀察,也因而發展出了她前述獨一無二的需求調查方式。   王采元作品—山之圓舞曲內景(汪德範 攝)。 理性思維兼具父親的人文薰陶 每個人成為什麼模樣其實都並非偶然。王采元選擇以這樣的理念接觸業主,不僅是多年的實際經驗打磨,而是打從一開始,父親的人文薰陶就已經深深地為她打下了底。王采元提到她的父親常常說道:「空間是長出來的。」,空間設計無法與人割裂開來,我們沒有辦法光談設計而不去談到人,設計和人的需求是緊密結合的,這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她的專業思維。 從小與父母一起去跑古蹟的經驗,她自言很難說出什麼具體影響,卻也潛移默化地植入了一些深遠的概念。在探查古蹟漫長的過程中,會從最開始的煩躁、疲累、覺得:「好衰喔,走了好多路好累。」,到歇息一段時間後覺得比較舒服了,吹著風,看著父親跟屋主的互動、聊天,開始看到有趣的小細節。整體空間氛圍的薰陶,及對親切尺度的掌握,都有著深刻的體會。 如此十分人文的,甚至有些把物質本身拋在後頭的概念,形塑了王采元日後如何接觸業主的方式,最終凝煉為我們所看到的那份需求表單。「每個看似平凡的人其實都非常獨特,針對不同個性、講究的家庭成員,量身打造從整體空間格局到各個家具櫃體的細節,光這點就是成就繽紛靈感來源的關鍵因素。而這也是看再多他人的精彩設計都無法比擬的,因為每個人的內在與生活就是最豐美的設計靈感來源,從內湧現,無窮也無盡。」這是王采元對自己工作態度與概念的總結。   王采元作品—山之圓舞曲內景(汪德範 攝)。 在父親理念影響下建構的價值體系、臺大物理受到的知識訓練、自身以「人」為本設計方式,一層層人文與文化的薰陶,和她專業的理工腦結合,讓王采元成了特立獨行的存在。她的設計不只是設計,跟業主所建立的關係也不只是業主關係,所有看似硬梆梆的專業決定,對她而言,都必然會牽涉到存在於背後的每個靈魂。   跨界的關鍵在於真實地瞭解自己 當被問及能不能給一些想要跨域工作的後輩一些建議,王采元說:「其實我覺得關鍵還是在真實地瞭解自己最重要,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跟優點。跨界需要比一般狀態更多的努力與投入,還會遭遇很多質疑與挑戰,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不要輕易開始。」而真實地瞭解自己,這應該就是王采元十餘年職業生涯的最佳註腳。因為了解自己,而決定在青春年華就早早投入熱誠之所在,並無畏地面對每一個挑戰;也因為夠了解自己,才能以足夠的覺察去同理他人,做出最適合每個業主的設計。 我們最後請王采元簡單地總結她自己這些年下來在設計工作的經驗,她僅僅引用的齊克果的一句話:「挺住就是一切。」。   王采元工作側拍(李健源 攝)。 編按:本期 DFUN No. 81 雜誌誤將本篇專訪中〈加倍努力來釋放自己的潛力〉一段落下,王鎮華老師應王采元女士的要求而讓她去華梵大學旁聽的內容,誤寫為「王鎮華老師要求她去當時其任教的華梵大學建築系旁聽」。本刊特於此更正,並向王采元女士致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