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南台別院舉辦黃丞伶流體畫個展

佛光山南台別院,即日起至七月九日,在別院六樓藝文走廊,舉辦黃丞伶「流鑫·流心」流體畫個展。(南台別院提供)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佛光山南台別院,即日起至七月九日,在別院六樓藝文走廊,舉辦黃丞伶「流鑫·流心」流體畫個展,黃丞伶指出,流體畫作品特殊之處,就是不用任何筆觸,可任選喜愛的丙烯酸壓克力顏料,透過多種不同技法與技巧使其自由流動,創造變幻出不同的精彩畫作呈現,流體畫最迷人之處就是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會預先知道畫面最終完成的效果,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黃丞伶指出,千禧年遠赴印度迎接第一道曙光,開啟其追尋自我生命回歸之旅,至今在身心靈領域悠遊廿多年,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藝術治療師、健康管理師以及傳道師的斜槓中年;因興趣廣泛涉獵多元的藝術創作種類,無意中接觸流體畫之後,深深著迷於畫作瞬息間的千變萬化,因為無預知和預設畫面展現的狀態,每每在作品完成的過程,給予滿滿的感動,發現沒有最愛只有更愛這樣的創作模式。 黃丞伶說,隨著用心專注的投入創作,深深的體會到流體畫就像人生一樣,有時過多的執著,不代表事情會往我們心中所想的方向發展,不如就任它自由流動,成為出人意外的收穫。 黃丞伶認為,流體畫屬於個人的創意發揮,人人都是藝術家,每一幅作品就像每一個獨立個體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由創意佳作,歡迎大家一起來體驗流體畫,與心對畫對話。

Read More

韓流坎城發威 宋康昊首奪影帝

最佳導演朴贊郁第3度得獎 金棕櫚獎「無限悲情」 韓國「國民影帝」宋康昊以「嬰兒轉運站」奪下坎城影帝。(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韓流」在第75屆坎城影展大放異彩,韓國「國民影帝」宋康昊以「嬰兒轉運站」奪下影帝,成為首位榮獲坎城影帝的韓國男星,而名導演朴贊郁則以「分手的決心」抱走最佳導演獎,也是他在坎城影展上的第3度得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都由韓國代表人物奪得,刷新了韓國在影展上的全新紀錄;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則頒給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執導的「無限悲情」。 T韓國名導演朴贊郁以「分手的決心」抱走坎城最佳導演獎。(路透) 韓國影星宋康昊因在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首部韓語電影「嬰兒轉運站」的精湛演出,奪得最佳男主角獎(影帝)。宋康昊先前主演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曾獲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以及第72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成為第一部獲此殊榮的韓國電影。 朴贊郁是獲選坎城、柏林、威尼斯3大影展正式競賽片的韓國導演第一人,他曾以「原罪犯」獲2004年坎城評審團大獎、「蝙蝠:血色情慾」奪2009年坎城評審團獎,今年再以「分手的決心」第3度在坎城發光。該片也被看好是韓國影壇繼「寄生上流」後,有望闖進奧斯卡的強片。 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執導的社會諷刺喜劇片「無限悲情」勇奪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也是魯本奧斯倫5年內第2度在坎城奪此殊榮。魯本奧斯倫先前曾於2017年的第70屆坎城影展以「抓狂美術館」摘下金棕櫚獎。 評審團大獎由比利時導演盧卡斯東特執導的「親密」以及法國女導演克萊兒德尼執導的「正午之星」共同獲得。 最佳女主角獎(影后)頒給流亡法國的伊朗女星查赫拉阿米爾易卜拉希米,她因主演伊朗導演阿里阿巴斯執導的「聖蛛」獲此殊榮。 評審團獎由夏洛特.馮黛梅爾許和菲利克斯.凡.葛羅尼根執導的「八座山」及波蘭導演傑西史柯林摩斯基執導的「驢叫」共同獲得。 埃及裔瑞典影像工作者塔利克薩利赫以「天堂來的男孩」奪最佳劇本獎。

Read More

北影年度企劃 聚焦烏克蘭國族戰爭

2022台北電影節特別策劃「經典重現:德國新電影60週年」專題,選映多部德國新電影初期經典,其中電影「昨日女孩」更是開啟德國新電影浪潮的開山長片。(台北電影節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9日電 2022年台北電影節今天公布年度企劃,特別策劃「電影萬物論:聚焦烏克蘭」專題,介紹多部以烏克蘭戰爭為背景的相關電影,帶領民眾深入了解烏克蘭複雜難解的國族衝突。 台北電影節今天發布新聞稿分享,烏俄戰火持續至今仍未艾,影展精選3部以烏克蘭戰爭為背景的電影,選片人馬曼容期望透過選片,梳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國族關係,也讓觀眾透過電影觀看兩國糾結的前世今生。 放映影片包括烏克蘭名導瑟蓋洛茲尼察在去年坎城影展獲金眼睛獎特別提及的「戰火解密:娘子谷大屠殺」,帶領觀眾重回1941年9月29日,近3萬4000名猶太裔烏克蘭公民在48小時內慘遭納粹屠殺的慘劇。 其他兩部作品以頓巴斯戰爭為背景,劇情片「噩夢的倒影」講述一名自願去前線服務的戰地醫生在烏東被俘,雖然事後獲釋,地獄般的回憶卻如噩夢般反覆襲來;紀錄片「頓巴斯壕溝紀實」由戰地記者出身的導演,提攝影機前進戰地最前線,記錄壕溝內士兵面對草原上不斷襲來的炸彈,將不尋常的日常過得稀鬆平常。 另外,今年適逢掀起德國新電影浪潮的「奧柏豪森宣言」60週年,影展亦策劃「經典重現:德國新電影60週年」專題,選映多部德國新電影初期經典。 其中包含勇奪威尼斯評審團特別獎,德國新電影重要代表亞歷山大克魯格的「昨日女孩」、德國新電影旗手沃克雪朗多夫在坎城影展獲獎的「少年杜里斯」及他與當時妻子瑪格麗特馮卓塔合導的「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等。

Read More

羅志祥hito嗨唱 炸翻小巨蛋

Bii畢書盡、Julia吳卓源奪最受歡迎男女歌手 許光漢獲新人獎 率舞團展「空幹」絕活 熱力唱跳30分鐘 歌迷尖叫聲不斷 2022 hito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28日晚間在台北小巨蛋舉行,藝人羅志祥(前中)帶來勁歌熱舞開場演出,魅力襲捲舞台上下,帶動現場氣氛。 (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2022 hito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於昨(28)日在台北小巨蛋登場,36組歌手接力演唱,典禮由亞洲舞王「小豬」羅志祥打頭陣,他睽違6年再次出席,連續唱跳30分鐘,讓現場觀眾嗨爆。 羅志祥一上台就引起全場尖叫,率領舞團賣力唱跳,他更展現「空幹」絕活,讓思念已久的歌迷,尖叫聲響徹整座小巨蛋。 羅志祥將在7月6日於台北小巨蛋舉辦個人演唱會,昨日在hito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熱身,開場舞台背景是滿滿的「SHOW LO」,讓思念已久的歌迷超興奮,他則帶了14位舞群一連演唱〈TRAP GAME〉、〈精舞門〉及〈鬧翻天〉組曲,又不時吶喊:「尖叫聲!」將氣氛炒到最高點。尤其唱到〈精舞門〉時,滿滿的回憶殺,他更直呼:「全部給我一起唱!」又唱又跳展現舞王魅力。 歌手Julia吳卓源(右)榮獲本屆最受歡迎女歌手獎。 (中央社) hito流行音樂獎前兩年因疫情停辦,昨日終於重新登場,在人氣票選中,最受歡迎的男女歌手由Bii畢書盡、Julia吳卓源拿下,而最受歡迎新人則是跨界出專輯的演員許光漢獲得。最受歡迎數位單曲是〈青空未來〉,這首歌是五月天阿信2021年全新詞曲創作歌曲。 歌手Karencici(林愷倫)拿下hito潛力女聲獎。 (中央社) 至於最受歡迎組合,是由陳零九、邱鋒澤組成的「九澤CP」,昨日同為五堅情成員的黃偉晉、小賴也都來到現場,黃偉晉稍早拿下hito潛力男聲,Karencici(林愷倫)拿下hito潛力女聲獎,Trash樂團則獲頒hito校園人氣樂團獎。

Read More

第24屆台北文學獎頒獎

第二十二屆台北文學年金得主楊隸亞(中)致贈新作「男子漢」給本屆台北文學獎兩位最年輕的得主黃萱軒(左)及陳沛辰(右)。(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第廿四屆台北文學獎,廿八日下午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頒獎典禮。 主辦單位北市文化局表示,今年的徵文項目分為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台劇本及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等六項,加上第廿二屆文學年金最終決審得主,總計頒發廿四個獎項;共有來自香港及馬來西亞等五位外籍得主,還有一位已取得台灣國籍的越南華裔作家,顯見台北文學獎的多元包容性。 文化局說,得主多為八0、九0世代,年紀最大的得主為五十三歲,年紀最小的得主為廿二歲,其中唐墨更是二度入圍文學年金。第廿二屆文學年金為本次頒獎典禮最大獎項,由楊隸亞《男子漢》獲獎(原計畫名稱:台北男子圖鑑),以十三篇動人小說描摹台灣社會不同階層的男性臉譜,本書將於五月底正式出版。 文化局長蔡宗雄在致詞時表示,今年投件作品的獲選率僅有一點四%,恭喜所有得主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並期勉未來文學的棒子就交到所有得主手中,希望得主透過文學記錄當下的心情或是社會現況,讓讀者在疫情的苦悶下感到不再孤單。 第廿二屆年金類決審是台北文學獎的最大獎項,由楊隸亞《男子漢》獲獎(原計畫名稱:台北男子圖鑑),五月底將由時報出版正式發行。楊隸亞擅長小說與散文創作,曾出版散文集《女子漢》,敘述她眼下所見時代女性的角色與性別掙扎;而這次她將焦點移轉至男性,以十三篇短篇小說描摹各色職業、身分、年齡的男性臉譜。 第二十四屆台北文學獎全體大合照。(北市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指出,「第廿四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都收錄於《字製句句:第廿四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中,並且已刊登於活動官網,提供民眾瀏覽閱讀,並將透過北市公車捷運、廣電媒體、劇場等多樣媒介與讀者分享。

Read More

糕點師傅化身畢卡索 陳玉鐘展出50幅繪畫

苑裡鎮長劉秋東(左三)讚賞油畫藝術家陳玉鐘(中)喻為未來「苑裡畢卡索」畫家。(記者何國榮攝) 記者何國榮、葉蒼秀/苑裡綜合報導 近十年來,崇拜西班牙二十世紀世界十大著名大畫家畢卡索作品的苑裡油畫藝術家陳玉鐘,在苑裡濱海藝文推展協會邀請下,昨起在藝文中心展期一個月,展出五十幅珍藏難得一見的創作藝品,除贏得鎮長劉秋東喻為未來「苑裡畢卡索」及縣議員陳品安、鎮代王建鑫、海岸里長陳萬等及多位藝術老師讚賞之外,鹿港地區也有不少文教界士紳前往觀賞,讚譽藝術家陳玉鐘勇者不懼、察其所安,啟蒙與指導老師讚頌陳玉鐘青出於藍,鼓勵學員要不斷的畫才會有進步。 苑裡老街糕點名店創辦人陳玉鐘,在糕點傳承給第二代兒子之後,十年前參加了蓬山美術協會、苗栗社區大學繪畫班,找到人生另一專長與興趣,國畫啟蒙老師蕭松茂指出,陳玉鐘奠定繪畫基礎後,又轉攻油畫,獲得鄭智琛老師調教,用色、筆觸大膽,發揮天資聰穎與天道酬勤的學習精神,因而,在社大研習生涯中,再加上他崇拜世界名畫家畢卡索的畫作,從模仿印象派作品直接切入,因而在灑脫風格的束縛之下,下筆不斷變化藝術手法,各種變異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也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 油畫藝術家陳玉鐘(中)作品青出於藍贏得老師讚頌。(記者何國榮攝) 鎮長劉秋東表示,就是愛畫奇才其遇的陳玉鐘,二年前,作品到日本參賽,還獲得第三、第五名,平時,除了糕點聞名之外,畫作膽大心細,流落出瀟灑、流俐、飄逸又自然,讓欣賞者感受到喜愛,都想再多看幾眼,假以時日,未來就有一位「苑裡畢卡索」的大畫家,為故鄉爭光,真是難能可貴奇才。

Read More

《柔琴似水》布袋戲電影 嘉義表演藝術中心首映

《柔琴似水II》28日上午在表演藝術中心舉辦首映會,吸引不少愛好者朝聖。縣長翁章梁﹙中﹚也出席。(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以精工戲偶著名的「三昧堂」是嘉義地區知名藝文團體,2017年志工成員,開始拍攝首部布袋戲電影《三昧創世錄》大獲好評,2020年再推出《柔琴似水》布袋戲音樂劇電影,今年度獲文化部補助及縣府支持,歷時8個月完成《柔琴似水II》。28日上午在表演藝術中心舉辦免費首映會,吸引不少愛好者朝聖。縣長翁章梁今也出席首映,他說小時候放學都要趕著回家看布袋戲連續劇,傳統戲劇就是這麼有魅力。 首映會邀請愛好三昧堂角色的粉絲Cosplay戲偶,並搭配操偶師巧手一同上台亮相,周邊也有電影裡各式角色戲偶本尊及拍片用的土台,民眾可體驗拿偶在土台上,感受電影拍攝臨場感。 《柔琴似水II》全片9成以上外景和攝影棚都在表藝中心,充分運用中心的各個優美風景,也因拍攝地是公共場所,所以片場無法拍完就放著,要花三個半小時搭台,拍完戲還要再花3個小時拆台清潔還原場地。 電影描述精靈公主柯內莉亞身懷魔胎,遭受正道人士追殺,正義俠客柳絮隨風見義勇為,在危急時刻救走柯內莉亞,兩人一同亡命天涯,最終在離人峰上與武林正道人士正面對決的故事,拍攝過程中有許多高難度武打戲,精彩可期不容錯過。 三昧堂團長嚴仁鴻說,有別於商業取向,電影是團員們自發性的圓夢計畫,最初因愛好布袋戲而聚集,2008年開始自己設計創作戲偶,至今已完成200多件作品,也代表台灣與交通部觀光局,到日本、英國、荷蘭、法國、德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與帛琉,獲各國一致好評,成為台灣藝術文化外交大使。 拍電影無法單靠個人力量,團隊一直受到縣府的栽培與扶持,到現在有足夠的志工與專業人員參與創作,未來也會有更多作品,再請鄉親們拭目以待。 「布袋戲、歌仔戲是活在台灣人血液裡面的藝術!」翁章梁表示,布袋戲要拍成電影需要突破很多技術限制,包括細膩的動作、走位、剪接、爆破特效等層面,再一個個鏡頭拼湊成電影,三昧堂做到了。他們發揚布袋戲藝術受到國家肯定,也曾到世界各地巡迴展演,有幸三昧堂能在嘉義繼續創作,並夾帶最本土的喜悅讓國際看到台灣。

Read More

小花計畫6/25高雄開跑 9組音樂人+10大藝術家

九組音樂人聯合十大藝術家「小花計畫」攝影展來高雄。 (圖/相信音樂提供)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以「土地故事與記憶保存」為主軸,喚醒「家與情感」的「小花計畫」攝影展來高雄了!,9組音樂人聯合10大藝術家,從6月25日起至10月30日在高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ALIEN ART CENTRE展出,預售票6月8日起於全家FamiPort開賣,門票皆含1張EP。 「小花計畫 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由三金策展人方序中、音樂總監五月天瑪莎與邵雅曼攜手打造,9組音樂人分別邀請劉若英、五月天阿信、宇宙人、告五人、HUSH、家家、茄子蛋、YILE LIN林以樂、陳建騏、魏如萱、鳳小岳等人。 主辦單位表示,這是一張流行音樂概念專輯,與一場紀錄回憶的當代藝術特展,睽違兩年,今年首次移展港都高雄;除了重現7組膾炙人口的作品之外,再添劉若英、陳建騏X邵雅曼;瑪莎、YILE LIN林以樂X羅智信以及宇宙人X大聲光電等3組全新藝術創作,並加入藝術家李宸安的AR互動裝置「音花」,在乘載大時代悲歡離合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展出,別具意義。 策展人方序中指出,小花計畫展已經來到第8個年頭,2019年「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首創結合流行音樂與藝術創作,吸引逾12萬人參觀,本屆「小花計畫」將重新賦予一種向著光、帶著期待綻放的層次,在這個時代和疫情下增添一份動人的能量。

Read More

葛萊美獎得主訪台中 李政瀚、于薇獲頒榮譽獎章

台灣首座葛萊美得主李政瀚及于薇來訪,市長盧秀燕頒獎章感謝為國爭光。(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灣首次獲得美國流行音樂最高殿堂葛萊美獎,由來自台中的李政瀚及台北的于薇共同拿下。兩位得主27日受邀至台中市政府,市長盧秀燕祝賀兩位獲得葛萊美獎,頒發「榮譽獎章」給李政瀚、「榮譽市民獎章」給于薇,肯定兩人在流行音樂及設計領域的貢獻;李政瀚邀請盧秀燕參加本週六「城市巨響音樂節」線上講座。 昨天會面,李政瀚及于薇將兩人親筆簽名的得獎專輯送給盧秀燕。盧表示,這次得獎作品的設計別具巧思,結合唱歌與海洋的意象,非常立體精緻。 李政瀚說,獲得盧市長頒發台中市傑出人士榮譽獎章,非常不容易。5月58日他受邀在多年前搖滾台中與馬來西亞品牌結緣後誕生的跨國音樂節「城市巨響音樂節」進行獲獎回國後的首場座談,實體售票,開放免費線上觀看,有興趣的觀眾都能參與。

Read More

《喧囂中的寂靜》/《無負今日》 「二合一」巨著問世

本報訊 文字工作者、前北美作家協會會長趙俊邁最近出版了「二合一」的巨著《喧囂中的寂靜》/《無負今日》。這本書是作者近年的嘔心瀝血之作。 趙俊邁推出《喧囂中的寂靜》/《無負今日》「二合一」著作。 《喧囂中的寂靜》是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的博士論文,題目為:《美洲中國時報》研究,研究的是《美洲中國時報》興亡啟示錄以口述史解密;探索的是「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報業命運。本論文引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內尋獲原始紙本珍藏,作為論述文本,採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研究方法,與《美洲中時》關鍵當事人以及美國當地僑界人士、學者作深度訪談,前後歷時兩年半。 本書是對《美洲中國時報》在美國經營始末,第一本系統性全面審視與解構的學術性論述。 翻開《喧囂中的寂靜》,映入眼簾的是;昨日「美洲中時」因鳴而死,而如此默默,今日瓦釜雷鳴眾聲喧囂中,備覺言論自由真諦的沉寂!作者感嘆曾經為新聞自由而犧牲的報紙,在今日報業開放卻不珍重本身的權利,任其沉淪毀壞。 尼采曾說:什麼是自由的保證?不再對自己感到羞恥。作者引為全書的警言。 《美洲中時》是於1982年9月1日在北美正式創刊,1984年11月11日停刊。僅兩年兩個月時間,像彗星般,在北美華文發展軌跡中,寫下一段新聞理論與實務驗證的獨特歷史。 探索《美洲中時》創、停刊走過的痕跡,均可以看到「政治服務」和「新聞自由」相互對撞的洶湧暗潮;《美洲中時》的生與死突顯了台灣報業史上特有的「侍從(client)」角色 」 於海外的異變,以致產生中外報業史上特殊案例。而這個詭譎、慘烈的公案至今是「空前」的。 綜觀《美洲中時》發展過程,可以看到「侍從報業」與「文人辦報」的矛盾與衝撞。前者形同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必須發揮說服、教化、政治宣傳的功能;而後者則蘊藏中國傳統文人的本質,又必須肩負社會公共領域傳播使命,或彰顯知識分子秉士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之抱負。兩個截然不同的理念和行事精神,產生全然相悖的核心價值。然而兩者則有如雙重人格一般並生在《美洲中時》靈魂深處。 文中闡述《美洲中時》創、停刊的背後,糾葛如網、錯綜複雜的人與事以及新聞自由與威權管控的矛盾與糾結,交織成一段不可複製的慘烈報業史。 本書共分十個章節:第一章「尋找歷史的集體記憶,第二章「美中台關係轉變 蔣經國囑越洋辦報」,第三章「創辦人余紀忠“文人辦報”特質探索」,第四章「《美洲中時》開“新移民報”先局」,第五章「《美洲中時》版面創革衍生新功能」,第六章「《美洲中時》新聞暨言論文本分析」,第七章「《美洲中時》的市場結構與經營策略 」,第八章「導致《美洲中時》停刊的三大事件」,第九章「《美洲中時》停刊因素新發現」,第十章「結論」。 本書並有熊玠(紐約大學NYU政治系終身教授)、趙怡(政大副校長)、戎撫天(中國時報總主筆)、胡幼偉(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葛岩(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等五位專家學者寫推薦序,鄭重推介本書。 本書直式排版的《無負今日》為作者訪談國內「名副其實」的媒體專業者:聯合報副董事長黃年、前新聞局長現任政大副校長趙怡、曾創辦「新新聞」現為「優傳媒」董事長周天瑞、台灣主持Callin 節目第一人李濤等。均是今日傳媒界標竿,其對新聞理念與社會責任的堅持,以及自身的期許及要求都已成今日大眾傳播界的空谷足音。 「無負今日,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做一個人」。這是100年前梁啓超在蘇州學生聯合會上講演,鼓勵年輕人立志的金句。作者特以梁任公墨寶「無負今日」為書名,期待勿忘初心,以「無負今日」與諸先賢、後進共勉! 定價:450元;早鳥特價:380元;     購書專線:0912919926   作者:趙俊邁 雖大半生從事媒體新聞工作,熱愛這個職業,但不願被冠稱「資深媒體人」;「媒體人」基本上具有公正、客觀、獨立、正義等特質,是意見領袖,是社會大眾資訊的「傳道人」,更應有誠信感、公信力,是服膺於道德信念的「公共知識份子」。而今日所謂的「資深媒體人」很多很多自我弱智化、綜藝化、工具化,已然被貶抑如社會糟粕。因此,自許為「文字工作者」,容或還有一塊和平、良善、信實、節制的方寸之地得以繼續筆耕。   曾任: 北美世界日報紐約總社執行副總編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總會長、任教中國文化大學、東吳大學、銘傳大學。   著作: 《天涯心思》(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 《媒介實務》(大專叢書/三民書局) 《被剝了鱗的蒼龍》(報導文學/采風出版社) 《遠颺的風華》(紀實文學/商務印書館) 《書寫@千山外》總編纂(北美華文作協精選文集/商務印書館) 《典瑞流芳》─大出版家夏瑞芳 (紐約哥大東方圖書館入藏) 《喧囂中的沈寂》─(美洲中時研究/尊品數科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無負今日》(人物紀實/尊品數科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