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普賢爆料曹寶兒雙面人 戲裡嚴肅戲外愛笑 反差大

韓劇《軍檢察官多伯曼》由安普賢、曹寶兒主演。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最新韓劇《軍檢察官多伯曼》劇組23日舉辦線上記者會,曹寶兒抱病出席秀美腿,但安普賢竟爆料曹寶兒人前人後差很大,讓自己驚呆。 由安普賢、曹寶兒主演,《武法律師》編劇尹賢浩執筆,韓國史上首部以軍事檢察官為題材的最新韓劇《軍檢察官多伯曼》,劇情描述為了金錢和名譽才去當軍事檢察官的都倍萬(安普賢飾),在部隊裡遇到為復仇而成為軍事檢察官的車友仁(曹寶兒飾),兩人聯手打擊軍中腐敗勢力的熱血故事。 在線上記者會,導演陳昌奎率領主演盛大出席。安普賢在記者會上透露,這是自己繼當兵、出演《太陽的後裔》之後,抱持著「再度入伍」的心情第3度穿上軍服,希望自己能平安、帥氣地「退伍」。 雖然全劇的核心背景之一是要呈現「階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軍中文化,但曾經當過運動員(拳擊手)、14歲起就獨立生活的安普賢,在入伍服役期間相當悠遊自在,對階級文化沒有半點不適應,感覺「就像是去野營了兩年」,過往軍旅生涯的經歷對自己演出本劇也很有幫助。 當被問到與女主角曹寶兒的默契如何時,安普賢爽快爆料,之前對曹的印象就是很愛笑、總是笑臉迎人,不過由於劇中的她都擺出嚴肅的一面不苟言笑,要一直等到下戲之後才會恢復活潑可愛的模樣,反差之大讓自己一度無法適應。 曹寶兒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嘗試短髮造型的角色,且劇中會出現大量的動作場面,因此除了做了很多練習之外,在寒冬中於氣溫低至零下負十幾度的江原道拍攝,再加上疫情嚴峻的雙重夾擊,也堪稱是在進行全新的挑戰。 當被問到與安普賢的合作默契時,曹寶兒透露,雖然在角色設定上安普賢是要當自己的「獵犬」,不過實際對戲時兩人不僅默契極佳,還常常會有「不知道是誰在馴服誰」的感覺。 《軍檢察官多伯曼》3月1日起在friDay影音播出,每週二、三獨家更新。

Read More

運轉日常 台北文學季3/5起跑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中)與現場貴賓大合影。(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200台北文學季」將於3月5日正式起跑;為回應時代現況,北市文化局表示,今年文學季主題為「運轉日常──我城儀式風景」,從3月到6月陸續以講座、走讀、展覽、舞台表演及電影等豐富系列活動,邀請民眾走入作家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性活動,藉由文學獲得安定人心的力量。 台北文學季3月份登場的講座、走讀活動,自即日起民眾可至官網報名參加(literature.festival.taipei),現場亦將保留部分名額予民眾。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23日在出席活動記者會時表示,近兩年來受疫情影響,人們更關注如何以日常穩定的形式對應晴雨不定的景況,文學季活動映照時代氛圍以「儀式」為主題策劃活動,以文學為民眾帶來平靜的閱讀儀式。 知名書法家暨詩人許悔之也在記會現場揮毫,使用天然「稻桿」書寫,展現率性粗獷的氣勢;現場同時也展示出作家們的私人儀式物品,包含崔舜華的水晶及薰香、羅毓嘉的整套運動服、瞿欣怡的拳擊手套、楊隸亞的塔羅牌等,借此詮釋今年文學季主題的意義。

Read More

4天團春天登場 春藝歌仔戲回歸

睽違兩年的春藝歌仔戲登場,絕對滿足觀眾的歌仔癮。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2022高雄春天藝術節第三波開賣節目,已啟售四檔歌仔戲&兩檔舞蹈節目,包括春美歌劇團將重現80年代舞廳氛圍的時裝歌仔戲《最後之舞》、薪傳歌仔戲劇團以歌仔戲內臺與廣播時期的火紅劇目所編之《望鄉之夜》,以及春藝歌仔戲13年來好戲重現之秀琴歌劇團《蘇乞兒》與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國士無雙》,四齣歌仔戲重磅登場。 至於舞蹈節目則首度邀請台灣知名編舞家蔡博丞與賴翃中,帶來兩齣舞作回到高雄參與2022春天藝術節,節目精彩可期,喜愛表演藝術的觀眾不要錯過。 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春天藝術節從第一年開始,就將傳統戲曲列為藝術節的重點之一,十年來已經累積24部膾炙人口、票房長紅的歌仔戲劇目;前兩年雖因疫情影響而停辦,但戲迷的殷殷期待我們都持續感受到,2022春藝歌仔戲重磅回歸,四檔連賣也推出戲迷優惠套票組合,絕對滿足觀眾的歌仔癮。 舞蹈節目方面,今年特別邀請高雄出身、於台灣及國際大放異彩的「丞舞製作團隊」蔡博丞及「翃舞製作」賴翃中,帶著兩部精彩舞作,於春藝舞台首度亮相。 《怒&Timeless》為金獎編舞家蔡博丞經典雙舞作,由曾經橫掃歐洲藝術節票房《怒》及暖心之作《Timeless》改編版,推出亞洲首演;《再見 SEE YOU》源起於翃舞製作藝術總監賴翃中的生命經驗,為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及紐約Dance Galley Festival榮獲觀眾票選最佳編舞獎。各節目詳情請上opentix售票網「2022KSAF高雄春天藝術節」專區查詢。

Read More

〈中華文薈〉鐘俊雄-他的藝術追求和生活故事

簡介 生平經歷: 1939年生於臺中 1954年入王爾昌老師畫室 1957年入李仲生畫室(共7年) 曾任大墩美展評審、臺中當代美展儲備委員、臺灣雕塑學會副秘書長、中部雕塑學會評議委員、中部公共藝術評審、現代眼畫會會長、陳庭詩現代藝術 基金會創會會長、李仲生現代文教基金會董事、亞洲國際美展會員、國際彩 墨聯盟會員。   歷年展覽: 2020【歲月.故事】鐘俊雄個展,采泥藝術,臺北 2019【老松千年綠】鐘俊雄81回顧展,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臺中 2019【藝時代崛起】李仲生與臺灣現代藝術發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 2018【從物象到抽象】鐘俊雄80回顧展,85大樓藝文中心,高雄 2016【舞動的意與象】陶藝與油畫創作聯展,臺華藝術中心,新北 2016【無所住而生其心】鐘俊雄創作展,THE 201 ART,臺中 2016【無所住而生其心】鐘俊雄個展,原顏藝術 UYart,臺中 2011「第15次個展─追尋桃花源」,臺中逢甲大學逢甲藝廊,臺中 2010「第14次個展─尋劍」,A7958畫廊,臺中 2010「第13次個展」,員林中州技術學院藝術中心,彰化 2009「第12次個展」,凡亞畫廊,臺中 2008「第11次個展─生命的獨白」,蔣公行館藝術中心,桃園 2007「第10次個展」,荃美術畫廊,臺北 2006「第9次個展」,臺中縣港區藝術館,臺中 2006「新春聯展」,高雄個展藝術空間,高雄 2005「臺中當代美展」,臺中市文化局,臺中 2005「第9次個展」,臺中縣港區藝術館,臺中 2005「當代雕塑藝術展」,暨南大學,南投 2004「亞洲國際美展」,香港,中國 2004「臺灣.風城.交大之美」,新竹交通大學,新竹 2004「現代眼」畫會年展,臺中市文化局,臺中 2001「亞洲國際美展」,香港,中國 2000「集集方舟裝置藝術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 1998「亞洲國際美展」,金澤,日本 1997「亞洲國際美展」,新加坡 1996「臺北現代畫家聯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1995「第3屆露天雕塑大展邀請展」,臺灣 1994「第5次個展」,臺南市文化中心,臺南 1993「第4次個展」,臺北時代畫廊,臺北 1992「第3次個展」,臺中市立文化中心,臺中 1991「第2次個展」,臺北市帝門藝術中心,臺北 1991「中韓現代水墨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 1988「臺灣省立美術館開館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 1987「中國現代繪畫新貌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 1986「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 1986「臺北現代畫家聯展」,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作者/黃河(華人藝術市場學導師、ART TAIPEI 共同創辦人) 英國藝術史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en1916-2013)是繼貢布里希及赫伯.里德之後,影響力最大的國際知名英國藝術史家,他在1970年所出版的《TheMeeting of Eastern & Western Art》最足以說明20世紀藝術史的核心價值,華人藝術家旅居巴黎的趙無極,是大家所熟悉而熱愛,然而鐘俊雄則是台灣本土最完整的實踐者! 藝術家想在短暫的一生突破前人成就,而完成個人獨創,已經是 Mission Impossible,如果他同時也想成就他人,如林風眠、李仲生,那就難上加難,鐘俊雄從拜師李仲生開始他的藝術生涯,卻也同時成為同時代或晚輩藝術家的大保母,以大家所熟悉的陳庭詩(1915-2002)為例,1995年鐘老師帶我來到太平鄉陳大師的三合一住宅(版畫、雕塑工作室及住家),貸款200萬及現金不足10萬元的藝術家,在鐘老師的安排及協助下,不僅迅速還完貸款,更多次三人行在彰南路及高雄拆船場搜尋靈感,每次陳大師所購得「現成物」都得用卡車來處理,1997年地平線的個展更是感恩謝金河及簡秀枝的大力支持,大師賺到第二棟工作室(目前為陳庭詩基金會所在地)2002年陳大師離世,鐘老師再度結合其他好友,為陳庭詩基金會出錢出力並出任第一任基金會董事長,我敢說如果沒有鐘俊雄,陳庭詩晚期的現成物雕塑至少減少300件,也不會有財團法人陳庭詩現代基金會的成立,可貴的是鐘老師從不曾居功,但所有陳庭詩的好友都清楚明白,鐘俊雄是掌旗手,其實鐘老師對於每一位李仲生的學生及晚輩都是如此! 鐘俊雄於1957年仍就讀台灣省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時進入李仲生(1912-1984)門下,同年代表台灣現代藝術啟蒙的東方畫會推出首展,李仲生共有直系學生69人,其私人教學及影響,幾乎超越一所專業的美術學校;李仲生最早的學生中以蕭勤及霍剛最為出色,安東街亦有2位傑出學生-朱為白及李錫奇,以及後經鐘俊雄介紹入門的黃志超,他們建立起半世紀的友誼,在藝壇各領風潮,畫風截然不同,在台灣,其實應該說在華人藝壇上創造出有如巴黎1920年時的「美好年代」,我要在這裡提出「李仲生精神畫派」正是英國藝術史家-蘇立文所提出20世紀中西融合的見證人! 鐘老師對於中西藝術史的研究超過一甲子,每回和他一起看展,都是一場全方位的藝術史回顧。陳庭詩、趙無極、蕭勤、霍剛這些老友如此,國美館展出英國雕塑家東尼.克雷格,他的分析更是別出心裁無人能及,蕭瓊瑞老師形容他把同心圓不斷的擴大,沒錯,有如張無忌的九陽神功,吸取海內外大師精髓,論構圖無邊無盡,猶如在高空走鋼索,杜象的現成物早就來到極少主義,用色更是一絕,馬諦斯的野獸實驗30年前已經玩過,色域繪畫大師馬克.羅斯科的神秘早已被老師窺破,中西合併、順手拈來,有如雲彩飄過,又如寒冬大雪,就算抽象表現大師-波拉克也只能偶而出現在邊境、回眸一笑,老鐘輕騎已過萬重山,這真是揚州八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台灣藏家仍在拍場追逐著渡海三家,但對於鐘老師而言,典型在夙昔但畢竟祇是過眼煙雲,彈指而過!每當我進入畫室,驚見畫布上不斷的被淹沒再發現,國父革命也就是10次,但鐘老師永遠不滿意,直到畫布豎出百旗,馬車已備,展場再見!   提攜藝術同道 共創共好   鐘老師為人處世哲學相信與他深交的老朋友都懷念不已,因為他幾乎出席所有大台中地區藝術家的開幕活動,寫過的藝評應該不下百篇,就我記憶所及,拜訪過的藝術家真的是過江之鯽,如大雕塑家-謝棟樑及其弟子李真、水彩大師-陳明善,膠彩畫宗師-林之助及其傳人-郭羲,目前已成公共藝術首選的廖迎晰及其女畫家聯盟,做藝術精工的蔣玉郎、詩書畫三傑的紀向、陳來興、侯俊明,台中理想國曾是藝術家聚落,有如美國的蘇荷區,老師載我去過N次,師大才子-張永村,雕塑家兼服裝設計家-小雨,油畫家兼生活玩家-曾銘祥,都從這裡發跡,遠至大溪的陳炳臣……而抽象女豪傑如曾任國美館館長的-薛保瑕、近期大受矚目的黃秋月,同輩或晚輩如此,就算同輩的劉國松、朱為白、梁奕焚、李錫奇、顧重光、黃志超……他也是大力推薦,鐘老師總帶著欣賞、推動的心情,甚至未曾考慮他本身也是一個藝術家,也需要收藏家的支持,如此至情至性,在台灣粥少(收藏家)僧多(藝術家)的現實世界,我確實未曾見過第二人! 紙短情長,寸筆豈能盡述鐘老師窮其一生對藝術無盡無悔的追求,將來的藝術史家對他所遺留下來的藝術資產應詳加探索,因為他就像梵谷劃破寂靜的天空,為大地帶來永恆的光芒! 〈閒〉100×80.5m(40號)複合媒材.2006 〈黃昏後〉38.7×41.5cm(1.7才)水墨.2018 〈伸〉38×42×42cm鐵·烤漆.2015 〈沈思〉25.4×56×37.4cm不銹鋼.2018 〈記憶的盒子〉100×80cm(40號)複合媒材.1966 194×65cm(60號)紙上貼繪.2012 〈浪〉80×80cm(30號)複合媒材.2019 〈龍年的記憶〉146×112cm(80F)複合媒材.2011

Read More

蔡淑臻扮女外科 上手術台下苦功

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5月7日播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最療癒、爆笑的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23日釋出最新預告,解鎖蔡淑臻飾演的小劉醫生角色性格,她也透露,不只狂拆解醫療劇情,也下了不少功夫苦練手術技術。 四度入圍並榮獲金鐘獎肯定的蔡淑臻,這次在《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中顛覆眾人想像,飾演說話及行為不修邊幅、直來直往的小劉醫生。蔡淑臻甩開以往給人的高冷形象,展開自我突破:「從開發劇本時,這個角色就一直在我身體裡不停地長大,雖然時有忐忑,但大多時候是釋放、是宣洩與能量爆炸。」 蔡淑臻與小劉醫生的緣分從原著小說開始,她認為作者內在有很多憤怒和不滿,跟平常從醫生、護理師身上感受到的情緒如出一轍,這點激發了她的好奇心,從訪談與田調過程中漸漸了解小劉醫生背後的故事,更深刻地理解這些負面情緒其來有自。蔡淑臻說:「在詮釋這個角色時,發現小劉醫師有很多話要說,深怕觀眾聽不見,於是選擇了用幽默嘲諷的方式表達,所以在表演上也努力保留這塊元素!」 為了《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蔡淑臻不只狂拆解醫療劇情,也下了不少功夫苦練手術技術,並透露小劉醫生借她一套器械,只要有零碎的時間,就會坐下來縫縫紗布、海棉、把繩子綁在門上練習打結等等。曾指導過劇組演員的台大醫院婦產科名醫施景中大讚蔡淑臻「單手打結的功力絕對贏過我們年輕的住院醫師,這是要下很多苦功去學的。」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計十集,即將在5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九點於公視播映。

Read More

珍愛海洋 何麗卿用彩筆守護台灣

「珍愛海洋生物之美」畫展以綠蠵龜為主題共同創作。(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運用彩筆守護台灣的畫家何麗卿,鼓勵學員觀察海洋生態,以綠蠵龜為主題共同創作,即日起在南台別院六樓文化藝廊舉辦「珍愛海洋生物之美」畫展,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何麗卿表示,深受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看見台灣》所感動,有感於人類過度使用塑膠製品,造成水中生態環境和海洋生物受到嚴重破壞,因此用彩筆守護台灣,提醒人們反省、珍惜萬物,尊重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零汙染的土地和清澈的海洋世界。 何麗卿參加台灣國際藝術協會所舉辦的第十四屆金藝獎藝術創作比賽,以《珍愛海洋生物》脫穎而出,榮獲水墨類第一名,並獲頒「金藝獎」殊榮。 何麗卿鼓勵學員觀察海洋生態,以綠蠵龜為主題共同創作,即日起在南台別院六樓文化藝廊舉辦「珍愛海洋生物之美」畫展。何麗卿的《風情》水墨畫作,融合動漫美少女與蘭嶼拼板舟元素,代表蘭嶼達悟族的文化圖像,象徵船眼睛的圓形圖騰,是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Read More

疫情下的台日陶藝交流 陶博館邀線上學習日本傳統工藝「砥部燒」

新北市立鶯歌陶博館與台日陶藝交流,定三月十二日跨海合辦「砥部燒釉下彩繪」視訊工作坊學習日本傳統工藝「砥部燒」。 (陶博館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在疫情衝擊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日本砥部燒協同組合、觀光協會等共同推動陶藝傳習交流,定三月十二日跨海合辦「砥部燒釉下彩繪」視訊工作坊,由日本專業職人即時介紹、示範繪製砥部燒,即日起開放五十名對日本陶藝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報名費三百元),作品再由陶博館燒製後,可以帶回家作生活美器。 陶博館長張啟文表示,「砥部燒」是日本四國地區愛媛縣砥部町傳承二四0年的陶瓷工藝,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和縣內無形文化資產。陶瓷器的主要特徵是在輕透的白瓷上反覆塗佈淡藍色的顏料,清新素雅的紋樣和簡樸的器物型式,讓砥部燒在日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界中相當具有人氣。 張啟文說,受疫情影響,各國邊境管制亦影響陶藝文化專業交流大受限制;為持續推動陶藝文化交流,這次陶博館與日本愛媛縣砥部燒協同組合、砥部町觀光協會、砥部燒觀光中心合作推出「砥部燒釉下彩繪」工作坊,安排日本專業職人採跨海視訊,即時介紹、示範砥部燒彩繪方式,民眾同步體驗彩繪樂趣。 這次工作坊,不但不需出國,就能體驗沉浸式學習日本陶藝文化的樂趣,課程中提供學員彩繪的豬口杯坯體,是由當地切割砥石所殘留的石粉製成的磁器,專程由日本空運來台,格外有意思。

Read More

竹市生態藝術展體驗南極生活 藝術家楊恩生打造極地冒險場景

竹市241藝術空間推出《築夢南極》生態藝術特展,帶領觀眾進入南極世界。(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文化局241藝術空間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推出《築夢南極》生態藝術特展,藉由藝術家楊恩生的南極探險史、南極生態寫生的水彩畫作,與科技互動、趣味桌遊等,帶領觀眾進入南極世界。 副市長沈慧虹23日在開幕記者會中表示,隨著地球暖化與極端氣候湧現,讓人類更體現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築夢南極」特展結合科學與探險,以藝術創作呈現南極大陸生態環境,具多元意涵,更期待能因此喚醒大眾更重視地球環境的保護,愛地球從自身做起。 楊恩生是台灣著名的水彩畫家,也是少有的行動生態紀實藝術家,數十年來足跡遍及全球幾大洲,包括一般人很少觸及的南北極、大陸長江黃河發源地、內蒙及青藏高原等,甚至曾在途中因高山症險失生命,楊恩生說、他在海洋科技博物館已經完成50多件企鵝、海豹、鳥類與鯨魚的南極生態畫作,同時完成5本繪本,這些都能在新竹市241藝術空間欣賞的到。 新竹市文化局長張馨之指出,築夢南極以南極的探勘歷史、地球科學與南極保育現況為主軸,除了講述1910年代驚心動魄的南極探險隊的故事,也展出楊恩生老師以冰山及企鵝為主角的精湛水彩畫作,呈現冰天雪地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延續;另有南極探險故事+築夢南極三部曲影片、藝術家畫室場景復刻,在多媒體互動區,觀眾能化身可愛企鵝,體驗南極生活。 竹市241藝術空間推出《築夢南極》生態藝術特展,帶領觀眾進入南極世界。(記者曾芳蘭攝)

Read More

彰化生活美學館推出大觀風華展 盡顯新世代書法、篆刻藝術創作

美學館長尹彙武和大觀藝術家們邀請大家到館欣賞他們現代化的藝術創作。(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廿三日推出「承與變二○二二大觀風華書法X篆刻展」,展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卅六位善於書法、篆刻的新世代藝術創作。美學館指出,參展的創作者皆一時之選,作品承繼傳統的紙筆等媒材,在畫面上中西融合、古今互參,創造新的筆意,歡迎大家到美學館欣賞。 美學館指出,為支持青年世代創作,從一○七年起規劃以館校合作的模式,成立實驗性空間「青創藝廊」提供新銳藝術家嶄露頭角之舞台,這次特別邀策展人蔡介騰將主軸聚焦在書法與篆刻二類別,讓大家一起分享「承與變」在作品中的化學變化。 策展人蔡介騰將展覽名稱取名為大觀,一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位於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二為該系已創立超過一甲子,延續悠久書畫篆刻脈絡外,更有集大成之企圖。而大觀更是宋朝徽宗的年號,足以代表書畫藝術最輝煌燦爛的年代,以大觀承接古代與現代重新被定義論述。 美學館長尹彙武說,這次展出,書與印相得益彰,婀娜姿態的刀法,奔騰的筆勢,相互輝映於展場中,期盼民眾把握展出檔期到館欣賞新世代藝術工作者的精彩作品。

Read More

倫敦博物館即將搬家!看看它將帶來什麼樣的嶄新變革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倫敦博物館新址新址示意圖。Image: Museum of London 在羅馬統治時代就落成倫敦牆旁邊,座落著一個到了倫敦值得一訪的景點—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不過它在今年底即將開始它的搬遷作業,屆時倫敦市民及整個世界必須要等到 2025 年才能與它重見。先來看看倫敦博物館目前對外透露了哪些設計上的變革,準備未來在新址上重生。   1975 年,倫敦博物館由原始的「倫敦博物館」(London Museum,成立於1912年)和市政廳博物館(Guildhall Museum)合併,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樣貌。倫敦博物館展示了從史前時代到現今倫敦的歷史,特別是歷史城區「倫敦金融城」的歷史及社會變遷。 倫敦博物館預計在 Snow Hill 的新入口。Image: Museum of London 由肉品市場改建成的新址 2016年倫敦博物館宣布了搬遷計畫後,也同時宣布了新的博物館地點。未來它將座落於距現址不遠的西史密斯菲爾德(West Smithfield),這個離市區更中心的位置非常符合博物館成為「世界級 24 小時文化場域」的願景。該建築過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肉品市場,博物館進駐後更將同時接管這個市場園區內已經閒置了幾十年的一系列廢棄建築,以及周邊頗具英倫特色的排屋,最終這些周邊將被規劃為「博物館大街」,成為獨立商店、咖啡館和社會企業的所在地。 市場改建為博物館的設計草圖。Image: Museum of London Asif Khan、Stanton Williams 和 Julian Harrap Architects 組成的建築團隊從70個參賽的團隊名單脫穎而出,因「創新思維」而獲得了倫敦博物館青睞,交由他們設計新的建築。他們表示會盡量留存新址的原始建築,兼顧創意及對歷史遺跡的敏感度,以確保這個古老市場的豐富性和特色不僅得到保留,而且成為博物館體驗的重要部分。   其中 Stanton Williams 的首席總監 Paul Williams 曾宣布團隊目標是「將 19 世紀晚期,西史密斯菲爾德市場歷史悠久但被遺棄的部分,轉變為 21 世紀活生生的博物館」。因此許多建築內原始元素將被保留,包括原本的市場空間和家禽市場。一般市場將用來建造一家餐廳,同時展示有關倫敦及其近期歷史的展覽,家禽市場則將轉變為特展室。   全球唯一被營運中鐵路所貫穿的博物館 然而,最具特色的一個部分是,當倫敦博物館搬遷完畢以後,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鐵路穿越的博物館。這可不是指什麼鐵軌遺跡,而是真的有列車隨時會經過的鐵軌!倫敦泰晤士線列車在尖峰時段每個小時都會穿過博物館的一角,倫敦博物館甚至特別設計了一個空間,可以讓參觀民眾觀賞列車通過的樣子。 博物館新址的火車互動區。Imag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