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侵權 華仔3小時演唱會遭PO網

有網友把劉德華近3小時演唱會全程PO上網,不少歌迷都相當氣憤。(中央社檔案照) 本報綜合報導 天王劉德華相隔11年後,再度來台舉辦巡迴演唱會,沒想到網路上竟出現近3小時的演唱會畫面,觀看人次已破80萬,對此主辦單位表示,已向YouTube提出侵權和要求下架。 劉德華從11月1日起連續3天、4場在台北小巨蛋舉辦「今天…is the Day」演唱會,昨晚是巡演的最後一場,不料網路上卻有網友上傳近3小時的演唱會畫面,畫面和聲音都很清晰。 考量到有些歌迷因颱風延期、工作或其他因素而無法親臨現場,劉德華在演唱〈心肝寶貝〉前,特別開放粉絲錄影並分享,希望透過鏡頭讓無法到場的歌迷也能感受演唱會現場氣氛,沒想到有位粉絲不顧昨晚還有最後一場演出,便將台北場全程近2小時56分鐘的演出錄影,並上傳至YouTube,24小時內點閱次數即突破63萬。影片截至昨天下午為止,已有超過80萬人次瀏覽,讓不少歌迷都相當氣憤。 有網友把劉德華將近3小時的演唱會全程PO上網,讓不少歌迷都相當氣憤。(中央社檔案照) 該影片上傳者表示未開啟營利功能,純粹為了與其他歌迷分享,但仍引發網友兩極化的反應。一方面,部分沒搶到門票的網友留言感謝上傳者,也有許多網友質疑此舉可能涉及版權問題,認為「全程錄影太誇張了」,甚至有人批評「怎麼變成大陸素質了」。儘管如此,該影片目前仍持續在YouTube上架,吸引眾多劉德華歌迷觀看。 對此,主辦單位超級圓頂表示,已向YouTube提出侵權下架的要求,也呼籲民眾尊重表演者與版權。

Read More

2024遠近之間~東南亞影展 閉幕 印度片壓軸登場

2024遠近之間~東南亞影展」閉幕式,有精彩中東旋轉舞獻藝增添異國風,,營造市民感受異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讓國人認識新南向諸國,並推動多元文化之融合,高雄市立社教館策辦第八屆「二0二四遠近之間~東南亞影展」,三日推出閉幕式壓軸印度片《天堂電影院》,映前有精彩中東旋轉舞獻藝增添異國風,映後柬埔寨、印尼、越南傳統美食分享予現場嘉賓及網路報名前三百名位市民嚐鮮,多元融合的系列影展,營造市民感受異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社教館指出,今年「遠近之間~東南亞影展」期程的規劃,有別於歷年皆由開幕啟動系列活動,今年改以微型「異國文化體驗坊」開場,接續播映一百五十人觀賞的三場小型影展,最後以印度大戲《天堂電影院》及《TW-EGY中東傳統民俗舞團》演出難得一見的中東旋轉舞,為今年的東南亞影展畫下完美的句點。 首先登場的影展前導活動「異國文化體驗坊」,由新住民擔任講師,介紹該國文化習俗,帶領民眾學習用該國語言打招呼、認識其地理位置、歷史、宗教信仰、飲食、傳統儀式、重要節日、服飾、音樂、舞蹈、熱門觀光景點,DIY其傳統手工藝,以及該國與台灣生活文化差異等內容,經由互動與文化體驗交流,讓民眾更全面地了解該國的生活方式,增進參與者對該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昨日壓軸閉幕片播映榮獲多國影展大獎的印度片《天堂電影院》,內容華麗動人,悲壯而精彩,宛如訴說著「電影不死」的感人告白,對於喜歡電影的人而言絕對必看。 社教館長黃昭誌表示,希望透過異國文化體驗坊、電影欣賞、座談會和異國特色美食,讓觀眾能夠深入了解東南亞各國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以及當代社會議題。

Read More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北京展開幕

(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記者黃秋儒/北京報導 繼新北市及花蓮展後,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三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北京展開幕式。作為本屆兩岸巡展第五站,北京展以一貫多元特色的兩岸青少年作品與極具當代思考的藝術家作品,繼續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藝術體驗。 (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第十五屆大展主題「一起」,是涵蓋時、空、人、社會、家國等多重維度的「一起」。其中,由台南一群青少年集體創作的「哥倆,一起」,作品以大陸貓熊及台灣黑熊為和樂融融為主題,搭配台灣特有物種帝雉、台灣藍鵲、台灣山貓及梅花鹿,畫面鮮活、寓意深遠,吸引大陸觀眾與媒體爭相拍照與報導。 此外「一起飛翔」公益版塊,本次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一小學,運用線條的繪畫語言,生動展現康巴什建築所承載的歷史底蘊和地域特色;特邀「蒲公英行動」推選的四川省阿壩州理縣雜谷腦營盤小學,創作講述羌、藏文化故事與特色的作品;繼續推動多元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當代對話未來」版塊,特邀展出大陸藝術家邱志軍漆藝作品《眾生》、台灣自由飛羽攝影師郭偉如攝影作品《寶島飛羽》,並回顧展出大陸藝術家沈也裝置作品《永恆》、導演蘇青影像作品《雲朵之上》,持續進行縱向接力的藝術傳承。 (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北京展期間,台灣巡展季高雄展也將于九至十五日在高雄市佛光山佛陀?念?同步舉辦,歡迎觀眾朋友前往參觀。以「生命」為核心詞的第十六屆大展作品徵集正在進行中,歡迎兩岸及港澳地區的青少年積極參與,詳情請洽中華日報。

Read More

劉德華一日唱2場 天王嫂偕女應援

劉德華(中)在台北小巨蛋舉辦「今天…is the Day」巡迴演唱會,帶來多首經典歌曲。(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天王劉德華相隔11年後,登台北小巨蛋舉辦「今天…is the Day」巡迴演唱會,2日中午第2場是他原先10月31日的首場演出,但因康芮颱風攪局延期。對此,劉德華坦言,得知該場宣布停辦後有粉絲崩潰大哭非常心疼,所幸在主辦單位積極協調檔期下得以順利補辦。他還邀請全場為主辦單位和工作人員鼓掌致謝。 10月31日晚間原本是劉德華相隔11年在台北小巨蛋開唱首場,受到颱風康芮影響延期,11月1日成為第1場。他開場就打趣對歌迷表示,變成開唱第1場是天意,歌迷向他示愛時,他更大方回應「我娶妳」。 劉德華2日依然全力唱跳,不過中午的演唱會結束,下午短暫休息後又迎接晚上的演出。他坦言,上週四得知演唱會停辦,有不少粉絲崩潰大哭,讓他也感到心疼,「我看見那些人哭,哎呦…真不知道怎麼說,後台工作人員也都很心疼一起哭」,不過經主辦單位積極協調,2日午間順利補辦,華仔也邀請歌迷為辛苦的主辦單位和工作人員鼓掌致謝。 在安可曲時,劉德華特別獻唱〈心肝寶貝〉。他表示,很多粉絲由於改期恐無法到場,「送給他們接下來這首歌」,讓粉絲相當暖心。 劉德華結束中午場演出後,僅短暫休息4小時又展開晚上場,展現傲人體力及最大寵粉的誠意。演出前有民眾目擊天王御用保鑣「寶哥」現身在觀眾席,身旁的美女疑似就是天王嫂朱麗蒨帶著女兒劉向蕙,兩人低調入座第一排欣賞劉德華演出。

Read More

吳君如不計酬挺戀愛 虧導演詐騙

港星吳君如(左)不計片酬,與導演何妙祺(右)合作拍攝電影「我談的那場戀愛」,吳君如也憑此片角逐第61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甲上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港星吳君如以「無片酬、領分紅」方式接拍港片「我談的那場戀愛」,飾演被詐騙愛情及金錢的名醫,票房順利在香港開出紅盤,也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導演何妙祺則入圍最佳新導演。何妙祺1日接受台媒連線採訪,笑稱吳君如從談定接拍至今1年多了還沒收到分紅,常對她表示「你們才是真正的詐騙集團!」 何妙祺表示,吳君如一直很支持新導演,像這次就是不計片酬演出,吳君如要電影有賺錢才能分紅,因此直到現在還未支付片酬,甚至片中有很多造型,都是吳君如自備衣服,力挺這部小成本、沒什麼服裝預算的作品,而去年4月份談妥合作後,過了1年多還沒支付片酬,「她都說我跟監製才是真正的詐騙集團。」 何妙祺表示,金馬獎在她心中是藝術成分很高的獎項,也很難被提名,她自知作品偏商業類型一些,很開心能被提名。 另外,近年在香港樂壇竄起的歌手張天賦,此次飾演男主角也有亮眼表現。何妙祺坦言,是吳君如推薦張天賦主演,但她一開始並不認識張天賦,直到去聽了張天賦的演唱會「我覺得他口條很好,尤其我們電影有很多對白。唱歌需要投射感情,我們有很多對著手機的戲,這也需要想像力。」 「我談的那場戀愛」將於11月29日全台上映。

Read More

4藝術家駐村蕭壠創作展

佳里蕭壠國際藝術村,現正展出四藝術家駐村創作展。(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佳里報導 佳里蕭壠國際藝術村駐村的台灣藝術家李欣芫、王耀億、印卡、香港藝術家許維倫與蘇麗平,在駐村期間以擅長的聲音、影像與書寫創作,在佳里蕭壠文化園區推出四檔展覽,展期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歡迎民眾前來欣賞。 這四檔展覽包括台灣藝術家李欣芫的《無字唱出一歌詩》,用聲音傳遞自然農法與農地生物多樣性的智慧;王耀億以影像作品《合拍片》,表現對照殖民者對於被殖民者的發現與改造;印卡的《超鵞》創作,以「鵝」 作為索引,穿梭原住民與殖民者的可能生活。 香港藝術家許維倫與蘇麗平創作《你們都不用害怕我們所說的話》,因台南西拉雅族沒有書寫歷史的傳統,文獻紀錄多由非西拉雅族人所撰寫,展覽藉著不同立場與時代的書寫,凸顯至今對西拉雅族的歷史的多元想像。

Read More

男公館眾男主合體 東京發布會吸睛

以男公關為題材的《男公館》影集,31日於東京舉辦男卡司發布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以男公關為題材的《男公館》影集,31日於TIFFCOM東京國際影視展舉辦男卡司發布會,包括張立昂、吳思賢、周予天、羅宏正、石知田還有陳奕,破天荒將所有偶像劇男主角集結合體演出,吸引東京各大國際媒體關注。 《男公館》故事是從一個鑽石貪念而展開的追殺行動,結果男主角群誤闖男公館卻華麗轉身成為紅牌男公關的黑色喜劇。陳奕第一次擔任製作人,千方百計的邀請這群偶像劇男主角們一起加入這個大家庭,還將所有男演員集合安排一個健身計畫,請了專業的教練與營養師,系統性的訓練,幫助演員們在100天內,把體態訓練到自己的理想身材。 《男公館》吸引多位偶像劇男主角共同加入,張立昂說:「這部戲的題材讓我一眼就很有感覺,特別對這種充滿娛樂性、又帶點社會爭議的角色有興趣,尤其這次的角色和以往完全不同,感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石知田則期待與張立昂合作,「因為立昂一直給我一種霸道總裁的感覺。最近一起健身,發現他不像想像中的那麼有距離,是個溫暖有趣的人,很期待一起合作。」 剛獲金鐘獎肯定的周予天覺得《男公館》題材鮮明且大膽創新,而且是個與過去完全不同且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角色,期許自己可以發揮完成非常記憶深刻的表演! 監製辛誌諭說,3年前就想以男公關為題材製作戲劇,與執導多部偶像劇導演郝心翔一起合作,接下來會公布女主角卡司名單。

Read More

旅德藝術家羅芳芸舞蹈影像劇場 11月台南、桃園演出

國際知名藝術團隊聚合舞(Polymer DMT),將於11/9日起在台南藝術節、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演出一齣深獲國際好評的舞蹈影像劇場作品《我的名字,Kim》。(聚合舞提供) 記者蔣謙正/綜合報導 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囡仔,遠赴歐洲投入舞蹈藝術,憑藉著自身不斷的努力,不僅榮獲西班牙現代舞蹈比賽團體創作首獎,更成立以跨文化、跨域創作與藝術交流為核心的聚合舞(Polymer DMT),成為國際知名的舞蹈藝術團隊。現在更受邀回台演出,將於11/9、10日在台南藝術節、11/16、17日在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演出一齣深獲國際好評的舞蹈影像劇場作品《我的名字,Kim》。 台灣土生土長,並在歐洲舞蹈藝術發光發亮的聚合舞Polymer DMT召集人暨藝術總監羅芳芸。(聚合舞提供) 她,就是羅芳芸。在舞蹈的世界裡,羅芳芸無疑是一位傑出的創作家與藝術家。 羅芳芸,1982年出生於台中。她的舞蹈之旅始於台灣,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系畢業後,在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榮獲舞者及編舞的研究所文憑。2008年,更展露她在舞蹈藝術的天份,於西班牙的現代舞蹈比賽中贏得團體創作首獎,為她在歐洲的藝術生涯揭開了序幕。2011年旅德的羅芳芸,成立了聚合舞(Polymer DMT),秉持以跨文化、跨域創作與藝術交流為核心的藝術團隊。 羅芳芸(左二)創立的聚合舞(Polymer DMT),在德國埃森及德勒斯登都有據點,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共同創作交流。(聚合舞提供) 聚合舞自成立以來,便在德國、荷蘭、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展演,並在埃森和德勒斯登建立根據地,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共同交流。團隊近年來以一系列的「身分」系列作品,獲得北萊茵州政府和柏林表演藝術基金會的肯定與支持,以一個台灣藝術家來說,羅芳芸已經走得很遠了。 羅芳芸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和創新形式著稱,深獲許多藝術界重量級人士的好評。德國獨立劇院Pact Zollverein的藝術總監Stefan Hilterhaus,讚譽羅芳芸的作品融合了西方與亞洲文化,展現出多層次的背景與概念,她的藝術不僅限於舞蹈,還廣泛結合了多媒體元素,創造出吸引人的原創性作品。 《我的名字Kim》用舞蹈深刻描述及展現1975年越南西貢陷落時,社會是如何的動盪、人民如何的不安,在德國首演即造成轟動,圖為德國首演照片。(聚合舞提供) 羅芳芸的創作深受她在德國的經驗影響,探索著身分認同的複雜性。近期的作品《我的名字,Kim》正是她在這條探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作品靈感來自越南裔德國作家Khuê Pham的半自傳小說《無論你身在何方》,聚焦於一個越南家庭的移民歷史,並融入跨世代的文化對話, 用舞蹈深刻描述及展現1975年越南西貢陷落時,社會是如何的動盪、人民如何的不安。這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反思,也是對當代移民問題的深刻探討。 近年來,羅芳芸投入更多心力在跨文化與跨域的工作上,致力於帶動台德藝術文化創作的合作,如帶領台灣舞者至德國與當地舞者、藝術家共同創作與演出;同時,在台表演的作品,亦邀請德國舞者、劇場設計等人才到台參與展演,希望能推動成為台德藝術領域交流的橋樑。 《我的名字,Kim》是一齣舞蹈影像劇場作品,以越南裔德國記者、作家Khuê Pham的半自傳小說《無論你身在何方》為創作,作者並親自參演,以德國越南移民第二代的主角Kim為第一人稱敘事視角,挖掘了越戰對於這個家庭的影響,以及一家人何以四散於亞洲、美洲與歐陸,餘生都難以相見也不如不見的無奈。(聚合舞提供) 此次回到台灣演出,她希望透過《我的名字,Kim》,讓觀眾深入理解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聚合舞的使命是促進文化的理解與融合,讓不同的視角碰撞出新的創意火花。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羅芳芸的舞蹈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對身份和文化的深思與探索。 無論身在何方,羅芳芸都在用她的舞蹈和藝術,讓世界聽見來自台灣的聲音。 購票請上 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官網 https://www.opentix.life。

Read More

〈中華文薈〉孤獨是幸運的罪

■隱匿 隱匿與糖糖。(阿吱攝影) 「幸運的罪」典出《彌撒經》之〈逾越頌〉,本意是讚頌天主救人的計畫深不可測,經由基督之死抵消了亞當的罪,反令世人獲得如此偉大的救世主,於是稱此為「幸運的罪」。而西蒙.韋伊則進一步將此與柏拉圖對話錄中提及的神話並讀,並延伸其含義:眾神為了懲罰放縱傲慢的人類,將原本完整的人一切為二,此後人們驚惶無依,永遠在找尋失去的另一半。然而對少數人來說,儘管這是罪,卻是一種幸運的罪,因為孤獨以及生來的缺憾,我們反而得到了新的可能,有機會成為更美善的存在——亦即與神合而為一。 0.018秒封面 讀到這樣的想法,我拍桌而起,震撼到幾乎連人形都為之潰散的地步!但就像所有的成年人一樣,我之所以反應如此劇烈,或許並非這想法有多麼新穎,而是因為,韋伊將我腦子裡模糊的想法準確而清晰地化為文字了。(換言之,成年人很難接受與自己相左的想法,大多視而不見,更糟的是曲解後據為己用,至於我是不是這樣呢?我真的不知道……) 儘管並非教徒,但一直以來,我對天地心存敬畏,對文學懷抱信仰,因此,與敬仰的存在合而為一,自然是此生最大的願求。於是,韋伊的文字有如來自我的內心,一瞬間便擦亮了眼前的夜空——當下我明白了:這就是第七本詩集的書名。 幸運的罪封面 事實上,不僅是孤獨,我進行至此的人生——貧、病、蠢笨、與貓相伴、寫作為生——全是我所願所求。性格造成命運,內心的願望亦然,儘管示現方式超乎預期,抵達的路線不在地圖上,但回頭一看,我的每一所求確實都如願了,我所信仰的存在,慈悲地在順服者面前,鋪展開一條無法重複,卻又像是早已重複過許多次的道路。 多麼幸運啊,我的命運是罪的顯示,也是我所願求。而此刻時間來到了這裡,2024年春天——意外發現罹患第二種癌且再次經歷手術與放療之後,日子繼續——幸運撿回一條小命的我企圖銜接,同時又渴望拋開前面的六本詩集,完成第七本。在這之間一如往常地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地獄:自我折磨自我鞭笞自戕自虐自我懷疑且不時遺失了詩的鑰匙……但終究在寫詩是如此快樂就算只是自爽又如何的半勉勵半放棄中,持續書寫著。 但似乎,總是有些小小的改變吧?上一本詩集我曾坦承自己已然老去:「老化的定義在於對未來的恐懼多過於好奇。」但此刻的我,卻可以看見前方仍然存在著未知的光亮,仍然相信我追求的那首詩,有可能即將被寫出來……我甚至感覺已跨過了某個門檻,來到此生從未抵達之處,而這樣的改變,是愛貓蓓蓓教我的。而今我總算明白了,世界的永恆,不是人類的愚昧和邪惡所能破壞的,然而,再偉大的善行和創作,也不能使其更加完美。 務實一點來說,每一本詩集都有超越前作之處,但也都有失落之物,有些詩是再也寫不出來了,但將來我能寫出完全不同的作品,這樣不好嗎?不管把這看成懲罰或是禮物,對於時間都無增損。更何況寫詩或說信仰,應該不只是一人一生的事。 於是,一個結論來到眼前:難道說,活著,即是一種幸運的罪嗎?我怎麼會有如此天真樂觀的想法呢?這真是難以想像的,在各種懷疑與恐懼夾擊之中,此刻的我的心底,竟還能湧出一種莫名的幸福感,而那滋味就像是——如人飲水,去冰微糖。

Read More

〈中華文薈〉一剎那與一輩子

聯合報照片。(程宜華攝影) 我十五歲開始寫詩。當時的國文老師帶領全班同學登上集集大山,我在山頂上的竹林前面,遇見了一大片映照著夕陽的、遼闊無邊的雲海……在那種令世界秩序崩潰的、壓倒性的美之前,我頭一次發現:尋常的語言和文字完全失去了作用。下山後好一段時間,我思索著這不可言說之物究竟是什麼?然後,幾個字句浮現,我開始寫詩。 畢業後進入職場,我還是斷續地寫著,只是始終不得要領,下筆如有千金重,詩的產量也很少。一直到我30歲,在某次車禍中遭撞擊頭部而昏迷,奇妙的是,當我在馬路上醒來之後,我開竅了,會寫詩了,最重要的是,我終於發現了寫詩的快樂。從那時起到現在20年,我穩定且持續地寫詩,享受著寫詩的快樂——以及不可避免的痛苦。目前出了五本詩集,但15到30歲的詩僅收錄兩首。這20年間我經歷過一場大病,告別了婚姻和開了十一年的書店,並帶著五隻貓從台灣北部搬到南部,接著,便迎來了知天命之年。 「知天命」聽起來很厲害,但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以我來說,只是從過去的各種錯誤中,看清且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我沒有聰明才智、沒有學術基礎、沒有華麗的修辭、沒有足供套用的寫作策略,並且隨著年齡增長,連過去擁有的豐沛靈感和對詩的激情,都平淡了不少。每寫完一首詩,我彷彿失去了一切,不知道下一首詩會在哪裡,不知道依然糾纏著我的許多疑惑、不滿以及小小的領悟,將會如何跋涉過眼前這片漫無邊際的泥濘,找到屬於它們的字。然而,正因為一無所有且無依無靠,我似乎更接近了詩。 昆德拉曾說:「理解自我的不足,並將此轉化為自己的利器。」這是多麼激勵人心的警句呀,可現在我明白了,這樣是不夠的,接下來還必須丟掉手上的利器,什麼都不要,甚至連寫詩的念頭都不要,最好能像個不識字的人,來到了一個尚未命名的世界,而每次指認出一朵花、一座山,都像是第一次與詩相遇──如果真能作到的話,那麼我也可能因為無能為力而無所不能──只是,這想法實在太飄渺了,頗有講大話的嫌疑,但這就是我在接下來應該不長的人生中,依然渴望能看見的風景。 根據《摩訶僧祇律》,一日一夜有30個「須臾」,1.2萬個「彈指」,24萬個「瞬間」,480萬個「剎那」,由此推知「一剎那」是0.018秒……每一首詩的生發就在那0.018秒之間,只是詩人困在有限的肉身和文字的迷障中,註定必須為了那一剎那,而服一輩子的勞役。 我當然也是如此,每當我無論如何努力,都抓不住那不可言說的一剎那,每當我在詩行間不斷地迷路,我懷疑自己、懷疑文字、懷疑生命存在的必要性、我縮回母親的子宮內哭泣……然而,總是還有幾首詩,當它們終於完成的時刻,世界變得如此安靜,我抬起頭來,彷彿和宇宙中的某顆星連線了,空氣的粒子更改了結構,清新的風將我高舉、純粹的光照亮了我……每當這樣的時刻,我是如此地快樂,我快樂得就像是──回到了十五歲的雲海之上。 openbook。(陳宥中攝影) 隱匿簡介 寫詩,貓奴,現居台南。 著有詩集:《0.018秒》、《幸運的罪》等七冊。 散文集:《病從所願》等六冊。 法譯詩選集 Aux marges de la beauté《美的邊緣》,Matthieu Kolatte高滿德教授翻譯。 荷譯詩選集Levenslijn《生命線》,Silvia Marijnissen馬蘇菲教授翻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