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上映 傑哈巴特勒催票

《天劫倒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傑哈巴特勒主演的災難動作巨片《天劫倒數》,台灣搶先全美於12日上映,為此,傑哈巴特勒難掩興奮的心情,親自錄製一段影片催票,希望大家能夠到戲院去觀賞他的新片。  傑哈巴特勒表示,自己一直都是大型動作電影的愛好者,《天劫倒數》有驚心動魄的飛車、飛機爆破與大型隕石撞擊地球的震撼場面,讀完劇本後就立刻引起他的注意!  但真正讓他決定要演出的原因,「是這部電影傳達出對未來的『希望』!但我需要一個在意志上同樣強悍的女主角:莫蓮娜芭卡琳。我們一同守護年幼的孩子,一起守住人類的未來。」  在《天劫倒數》中,傑哈巴特勒與莫蓮娜芭卡蓮飾演一對正在修補關係中的夫妻,莫蓮娜恰如其分地擔任了勇敢、堅強的母親角色,「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一家人不斷地經歷各種危難、除了有隕石墜落地面的驚險爆破場面外,更少不了飛車的高速場面,但其實我來不及擔心我自己,我更擔心的是我們的小兒子:奈森(羅傑佛洛伊德),但是他表現得很貼心也很自律,看到我擔心的表情,很多時候反倒是他在安慰我。」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名琴傳奇 奇美博物館提琴的故事

奇美名琴享譽全球 圖文/奇美博物館  什麼樂器可以歷經百年光景,持續演奏出動人樂章,甚至聲音比數百年前更加純熟優美?無疑是提琴,提琴穿越時空的魔力,令人著迷。而若要談當今全球最大的提琴蒐藏,一定要提奇美博物館,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推動下,奇美名琴已是世界之最、質量均優。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左)深愛提琴,他蒐藏名琴的初衷是為了分享。 負責奇美提琴管理保存的資深顧問鍾岱廷透露,其實名琴蒐藏榮登世界首位,完全是無心插柳,對許創辦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一份初衷,「當初買琴不是為了變成全球第一,而是單純覺得琴不便宜,對多數家庭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所以多買一些琴來免費借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才華,只是沒想到,蒐著蒐著竟走到了世界頂端……」  不少人知道奇美的名琴十分厲害,卻不曉得蒐藏名琴的背後原因。奇美提琴顧問鍾岱廷表示,許文龍創辦人從小就著迷於提琴的聲音,也深深體會學琴的孩子隨著琴藝精進,需要不停購買品質更好的提琴,因此才決定蒐藏更多的提琴來幫助學生一展長才。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經典分享 姚阿幸-艾爾曼 怦然心動的起點

「姚阿幸-艾爾曼」小提琴。 奇美名琴多元豐富,從最古老的大提琴、最古老的四重奏,到各國最早製琴師的作品等,每一把皆有屬於自己最動人的篇章。若要探究提琴是如何打動許文龍創辦人的心,進而衍生出蒐藏故事?那一定要提「姚阿幸-艾爾曼」(ex Joachim-Elman)這把史特拉底瓦里的名琴。  許創辦人10歲左右,他的姊夫有次獲得了一台手搖式留聲機,裡面播放「姚阿幸-艾爾曼」小提琴樂曲,甜美的琴音觸動人心,當時他想:「天底下怎麼會有發出這樣聲音的樂器,我要是能看一眼該多有幸福!」或許是覺得願望比登天還難,他十分珍惜這些琴聲,而這些樂曲也陪伴他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  相隔五十年後,許創辦人再度遇見「姚阿幸-艾爾曼」,這時他已經是一個提琴蒐藏者,這次他不但看了琴,而且還買下它。當提琴真正握在手上的那一刻,他仔細輕撫、緩緩拉奏,兒時回憶隨著琴聲浮現,眼淚亦和著節奏流了下來。 儘管是如此心愛的名琴,許創辦人還是不忘「分享」的初衷,大方出借給學生。2012年,曾宇謙拿此琴參加「比利時伊莉莎白小提琴音樂大賽」榮獲第五獎。這段令人動容的故事,也讓該琴更具意義。  「姚阿幸-艾爾曼」小提琴是史特拉底瓦里於1722年的爐火純青之作,音色細膩甜美動人,最早由約瑟夫.姚阿幸持有,經米夏.艾爾曼、約瑟夫.蘇克等名家之手,最後獲奇美博物館蒐藏。

Read More

高欣欣樂扮王瞳媽 輕鬆入戲

高欣欣加入民視八點檔《多情城市》,開心演王瞳的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睽違3年,高欣欣加入民視八點檔《多情城市》,開心演王瞳的媽,從頭到腳都「本色演出」,不但讓她直呼非常清爽,加上搭檔的游安順、王瞳等人都很熟,演起對手戲自然十分有默契。  高欣欣加入《多情城市》拍攝行列,飾演游安順家中的管家「雲嫂」,角色個性是標準的刀子嘴豆腐心,對潘家上上下下的一切都瞭若指掌,同時她也是收養王瞳的養母。  高欣欣表示,3年沒有拍八點檔了,這一次可以加入真的非常開心,尤其終於不用再頂著假髮演出,整個人從頭到腳都「本色演出」非常清爽,加上搭檔是老朋友游安順、王瞳等人,演起對手戲自然十分有默契。  這一次跟王瞳搭檔演母女,也讓高欣欣非常開心,拍戲這麼久了第一次可以演母女檔,加上王瞳的戲非常好,十分期待跟她一同飆戲。  王瞳表示,上一次跟高欣欣搭檔演「婆媳」是2009年的《風水世家》,非常久沒合作了,這一次可以變成母女檔,讓她非常興奮,她誇讚高欣欣的演技非常好,可以給她很多情緒的反饋。  但王瞳也透露,日前看到劇本要騎機車載高欣欣,讓她非常緊張,還提早到劇組報到,找工作人員的機車練習,她笑說自己平常都開車,如果要自己騎車當然沒問題,但要載人壓力就頗大,好在正式拍攝一次就ok,讓她心安不少。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活化典藏 21把大師名琴輪番上演 奇美樂展「貝多芬音樂節」

「奇美樂展」貝多芬音樂節,鋼琴家嚴俊傑。 為了活化典藏、分享名琴,奇美博物館將於8-10月舉辦首屆「奇美樂展」,推出「永遠的樂聖貝多芬250週年誕辰紀念音樂節」,精選21把典藏名琴輪番「獻聲」,更有國內知名音樂家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共襄盛舉,以一場講座、四場音樂會,完整呈現貝多芬豐富的音樂世界。 「奇美樂展」貝多芬音樂節,音樂家魏靖儀。 此次登場的21把名琴皆是經典之作,包括世界公認最早、由安德烈.阿瑪蒂於1566年製作的大提琴「查理九世」,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1722年知名作品「姚阿幸-艾爾曼」、引領小提琴尺寸發展的尼可羅.阿瑪蒂之傑作、稀珍罕見的瓜達尼尼四重奏等。 「奇美樂展」貝多芬音樂節,Infinite首席四重奏。 該音樂節邀請資深音樂工作者呂岱衛策劃,專題講座「命運不只來敲門」將於8/29登場,由呂岱衛主講。他將從貝多芬的家譜談起,梳理他從青年鋼琴家轉型為獨立作曲家的職涯人生,引領民眾了解樂聖的美麗與哀愁。 講座之後,接連推出四場音樂會。9/5「琴鍵上的新約聖經-嚴俊傑鋼琴獨奏會」,由嚴俊傑演繹最知名的《華德斯坦》與《熱情》鋼琴奏鳴曲等曲目,窺探貝多芬幽微細膩的音樂思想。9/19「絃音漫舞-魏靖儀小提琴獨奏會」,由魏靖儀與鋼琴家盧易之同台獻藝,演繹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中,最為人熟悉的第五號《春》與第九號《克羅采》等曲目,分享貝多芬的旺盛生命力。  其他還有10/17「巨人初現-水藍與貝多芬交響音樂會」,由指揮大師水藍率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共同演出;10/31「琴絃交鋒-Infinite弦樂四重奏」,由國內首屈一指的室內樂組合「Infinite首席四重奏」演出。此外,每場音樂會皆有導聆,古典樂迷可盡情陶醉、入門者也能輕鬆融入。「奇美樂展」系列節目將於奇美博物館奇美廳登場,節目與票價資訊請上奇美博物館官網(www.chimeimuseum.org)或兩廳院售票系統。

Read More

傳藝金曲入圍揭曉 83組逐17獎

第31屆傳藝金曲獎啟動儀式大合照_(左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濟民、評審委員出版類召集人兼總召集人潘皇龍、評審委員戲曲表演類召集人徐亞湘、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 (文化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傳藝金曲獎今年邁入第31屆,入圍名單及特別獎得主於11日在台灣戲曲中心隆重揭曉,頒獎典禮將於10月24日於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舉行。  評選出83組優秀的入圍者,角逐17項獎項殊榮。陸續由出版類召集人兼總召集人潘皇龍教授、戲曲表演類召集人徐亞湘教授分別公布2類獎項的入圍者,特別獎得主則由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親自揭曉。  傳藝金曲獎之獎項主要分為出版類及戲曲表演類兩大類。本屆出版類入圍最多獎項的專輯是《NSO首席之聲李宜錦-調和的靈感》,分別在最佳演奏獎搶下兩席,同時還入圍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錄音獎等五個獎項。不遑多讓的還有《鋼琴上的詩人》、《林田山煙雲》、《於此有時Dasein──何婉甄獨奏專輯》等3張專輯,也都分別獲得了四獎項入圍。  而戲曲表演類則是客家大戲《地獄變》入圍最多獎項,包括在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音出版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團體演出獎、最佳音樂設計獎、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等五項大獎提名。另外由秀琴歌劇團推出的《安平追想曲》,及唐美雲歌仔戲團製作的《月夜情愁》,也都取得了四獎項提名。  每年最受矚目的獎項「最佳團體演出獎」依然競爭激烈,集結了本年度最受觀眾好評的劇目,包含真快樂掌中劇團《一丈青》、唐美雲歌仔戲團與高雄市國樂團聯手合作的《月夜情愁》、秀琴歌劇團《安平追想曲》、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客家大戲《地獄變》,以及一心戲劇團的《當迷霧漸散》。  宣告記者會的壓軸由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正式公佈特別獎得主名單,出版類特別獎得主為知名作曲家曾仲影,,創作出大街小巷傳唱的〈藍色的夢〉、〈一顆流星〉、〈西螺七劍〉等名曲,譜寫的200餘首歌仔戲新調風靡全台、膾炙人口,廣受各地歌仔戲劇團歡迎,至今仍傳唱不絕。  戲曲類特別獎得主為中央研究院第1位「戲曲院士」曾永義,曾院士出生於1941年,為文學界重要的學術泰斗,在戲曲、俗文學、韻文學、民俗藝術等領域皆著作等身,投身高等教育50年,桃李滿天下。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保管者 非擁有者

鍾岱廷負責奇美提琴的管理、維護與保存。 除了專業交流與出借名琴之外,奇美博物館也希望讓更多台灣社會大眾能夠親炙名琴風采。在展示部分,館內樂器廳規劃了「提琴展區」,精選藏品中各國最早製琴師的經典之作,同時設置提琴製作工坊、琴弓變革等內容,提供民眾欣賞。此外,經常舉辦各類名琴音樂會,今年更推出首屆「奇美樂展」貝多芬音樂節,讓更多民眾可以親身感受名琴穿越時空、充滿生命力的樂章。鍾岱廷引述許創辦人的理念表示:「我們是提琴的保管者,而非擁有者。」對奇美而言,提琴是人類的文化遺產,作為保管的角色,有義務及責任保護這些大師的作品,讓後代子孫不是只能在書上想像古老名琴的音色,而是能夠真實聆賞它的悠揚樂音。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提琴歷史在台灣

許多大型國際提琴研討會特地來到奇美博物館舉辦,圖為AFVBM提琴研討會。 1990年起,奇美開始蒐購提琴,到了2005年邁入另一個里程碑。鍾岱廷說:「在幾把罕見且購買困難的義大利古琴陸續入庫後,發現我們有機會將1550至1950年間重要的義大利作者,按師承、地方、年份、派系等全部蒐齊,所以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建構出完整的提琴歷史?」於是,2005年起正式以系統性蒐藏為目標,並從義大利拓展到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各國的製琴系統。至今,奇美已蒐藏1300多把名琴與700多把琴弓,涵蓋了1100多位製琴家與300多位製弓家,年代橫跨1550到2000年間各國重要作品,建構出世界最完整的提琴蒐藏系統,實現了「提琴歷史在台灣」的不可能任務。  奇美名琴也因此享譽全球,包括國外重量級博物館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巴黎音樂博物館等,以及國際琴展、專業提琴協會的年會琴展,都曾前來借琴。許多世界級提琴家如阿卡多、馬友友、鄭京和、宓多里、楊.沃格勒等皆曾慕名而來。就連從來不曾到訪亞洲的重要國際大型提琴研討會,如國際提琴協會EILA、美國製琴製弓聯盟AFVBM、義大利專業製作者協會ALI等,近幾年都千里迢迢來到台灣的奇美博物館舉辦年度會議。奇美亦積極透過完整的提琴資料庫,與國際提琴組織交流、研討及推廣合作,使流傳四、五百年的提琴,在當代社會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

Read More

國際藝術大師洪易相約「睞去西班牙」

 國際藝術大師洪易相約「睞去西班牙」,讓民眾身在台灣也能浸染西班牙鮮豔動人的藝文饗宴。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低迷,民眾瘋迷偽出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雅堂館即日起推出「睞去西班牙」跨國連展,由台灣藝術大師洪易及畢卡索和米羅的繼承者、西班牙國寶級藝術家皇‧雷普耶斯、台灣新銳型男藝術家黃柏維攜手合作,讓民眾身在台灣也能浸染西班牙鮮豔動人的藝文饗宴。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駐台代表將頒發邀請函,邀請洪易2020年底到西班牙藝術科學城舉辦個展,洪易成為首位受邀華人藝術家。  策展人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廖仁義教授表示,「睞去西班牙」跨國連展,洪易生與皇‧雷普耶斯作品坐落文創園區各角落,注入熱情活力跨越歐、亞的人文藝術風采;復興路正門旁大草坪,巨型熊貓 團團圓圓,銅雕 奔跑男孩Running boy營造「睞去西班牙」異國氛圍。  雅堂館內洪易純手工鍛造超大型銅雕創作─太陽(國王)椅、月亮(皇后)椅,與亞洲首次登場雷普耶斯世界唯一八米乘八義大利知名murano玻璃西洋棋,王者對弈即刻登場;搭載洪易創作的動物雕塑群的船隻,快樂出航動物群,呼應年底受邀前往西班牙─瓦倫 西亞─藝術科學城舉辦個展。新銳藝術家黃柏維,隱藏版十連幅大型畫作「微霹靂─擬天人合一態」大氣展現。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指出,「睞去西班牙」兩國的藝術家分別運用了自己家鄉的文化、民俗元素及媒材等加以創作,在舊酒廠工業遺址的文化資產園區展出,即是利基於文化歷史,進一步創造與突破,將作品的價值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卻無法澆熄人們對藝術的熱愛,希冀透過3位藝術家的展覽與對話,讓民眾藉由藝術找回身心靈,迎向更好的未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標靶北半球〉生命的懸夢

人生旅途,歸鄉何處?取景瑞士布魯嫩湖畔。 文 張至璋 圖Connie/張至璋  在墨爾本住了二十多年,永遠忘不了忠烈祠那盆燃燒烈火,永遠忘不了大廳室內地上那句話。每年11月11日11時,太陽從大廳頂上的小洞口射進一縷陽光,照在一個字上,Love。陽光移動四分鐘,照完整句,Greater Love Hath No Man。這倒裝古句源自聖經,「他付出的愛無與倫比」。這樣的設計是在闡釋,供奉在祠內的戰士的愛國情操,偉大得沒有人比得上。11月11日11時,是當年盟軍接受德國投降的一刻。這樣的設計豈僅表現工程,豈僅表揚戰士,是對人間愛的禮讚,對生命偉大的表徵。  全球染病半年來,人們每天驚悚於幾十萬生命的消逝,每天新增加數以萬計的威脅。他們之中能有幾人心懷坦然,微笑而終的?大概一個都沒有。疫病和戰爭,是對生命的最大威脅。 夢如人世,身影各現。取景瑞士蘇黎士藝廊。 美國醫學理論大師丹尼爾卡拉漢(Daniel Callahan 1930-2019),以前寫了本暢銷書The Trouble Dream of Life,我譯為「生命中的懸夢」。卡拉漢認為死亡可分為兩種,溫順式死亡和狂暴式死亡。四五百年前醫學尚不發達,人們得了瘟疫,天花,甚至重感冒,知道藥石罔效,便著手準備後事,他們對死亡抱持逆來順受。現代醫學發達,病人和醫生全力救治病症,彷彿人總可以避免一死,但是病人往往在狂暴中離世。卡拉漢不主張安樂死,他認為醫學預算該檢討調整,將有限的資源多用在疾病預防上,使生命更積極,更具成效。他主張制訂臨終醫學的標準,按標準進行安寧照顧,使人生最後時日好過些。卡拉漢說,如果醫學界不帶頭,社會不會推動這深含道德習俗的問題。  曾有個老友在旅途中得了急性血癌,沒趕回台灣就去世了。他臨終前奮力在紙上留給愛妻幾個字,「瀟灑走一回」。我的岳父在岳母追思會上致詞,「醫學說父母長壽子女亦然,但是人們說老伴走了,另一個也不遠了,因此我現在處於進退兩難之境。」一年後,岳父在睡夢中以高壽辭世。這兩人都有智慧,在面臨人生極端的一刻,幽默以對。  有些人晚年到瑞士渡過,不只因為山明水秀,醫學進步,這兒沒有壓力,百年來沒打仗,社會和諧。隔鄰奧地利的薩爾斯堡有處墓園,「客滿為患」,墓地採租用方式,十年一期,到期續租或是遷居。  台灣號稱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瑞士和奧地利是否要說,最美麗的風景不只活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