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院偕募資平台 助文創產業

文化內容策進院18日宣布與群眾募資公司「貝殼放大」攜手,共同投資IP開發投資公司「天使放大」。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以簡報說明計畫內容。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8日電  文策院今天宣布與「貝殼放大」攜手,共同投資「天使放大」IP開發投資公司,另外將聯手博物館提出故事開發合作方案,以孵化超過100案為目標,提升故事與作品產製能量。  文化內容策進院今天下午與群眾募集顧問公司「貝殼放大」舉辦共同投資記者會,520後將不續任的文化部長鄭麗君也出席。  鄭麗君笑說,在倒數第2天「服兵役」的日子,還能和這麼多朋友一起在文化的道路上往前邁進一大步,一起慶祝文策院和貝殼放大共同投資的「天使放大」成案,要從投資型的群眾募資進場,帶給更多藝文工作者夢想得以實現的機會。  鄭麗君表示,今天是藉由投資型的群募平台來解決產業的斷鏈,後續還有其他系統性的投資也在形塑,期許國發基金、文策院的投資只是點火,帶動民間更多新的投資模式。  文策院繼「七十六(口ㄎ)原子」投資案後,今宣布與貝殼放大攜手,共同投資「天使放大」IP開發投資公司,這是文策院首次進軍投資型集資領域。  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同時宣布加速內容開發的「全方位播種計畫」,除投資「天使放大」外,也聯手博物館提出故事開發合作方案等機制,籌設億元內容開發基金,以孵化超過100案為目標,提升故事與作品產製量能。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表示,天使放大以「收益回報型投資」的模式,給予創作團隊最關鍵的資金支持,透過單項專案分潤式的投資模式,並以作品發行後的權利金收益抽成作為投資報酬。  林大涵表示,貝殼放大在多年的群募經驗中,觀察到有些體質良好的專案作品,往往面臨啟動資金缺口的壓力,而因文化內容產業體質特殊,創作者較難以一般管道進行投融資。  

Read More

出道22年 陳曼青發行新單曲

「鼓林萌主」陳曼青發表全新單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鼓林萌主」陳曼青出道22年,擋不住骨子裡愛唱歌的基因,18日舉行全新單曲「I Love You你懂不懂」發表會,一圓重返歌唱舞台心願,自嘲是被樂器耽誤的「鼓詼級」歌手,但也是個有好多故事的新人歌手。  以表演爵士鼓邊打邊唱,把整個街頭都當成舞台,有「鼓林萌主」封號的歌手陳曼青,7歲學琴、10歲參加歌唱比賽,從「五燈獎」唱到中國選秀節目「我看你有戲」,讓評審馮小剛導演讚不絕口,連國際巨星成龍都忍不住上台和她一起彈唱。  儘管出道22年,但卻直到全新單曲「I Love You你懂不懂」,陳曼青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專屬單曲,名音樂人莊景雲及歌曲原唱「音樂鐵人」劉明峰也上台象徵跨世代傳承。  莊景雲老師表示,這首歌自2003年由問世以來,除了原唱劉明峰,很少聽見有人唱得好的,是一首很難唱的歌,這十多年來,直到聽到陳曼青在自己小型演唱會中演唱這首歌的片段,才奠下直接把這首歌曲傳承交接的機緣。  重返歌壇也不忘公益,陳曼青也受邀,擔任紅心字會的失智症友善大使,期望透過歌曲「I Love You你懂不懂」呼籲社會大眾打造失智友善環境,翻轉失智就是「癡呆」的印象。  陳曼青說,失智不是老人專利,任何人都可能罹患失智症,都需要社會大眾的包容、接納和關懷。也期望自己這次的全新出發,能讓大家看見,「骨子裡那個熱愛歌唱的陳曼青」,「會讓歌唱也可以像我的爵士鼓一樣,讓人驚豔」陳曼青也說,玩了22年的音樂,彷彿今天才是正式出道,終於有了自己的歌曲,未來也會努力準備自己的專輯。

Read More

書藝大師杜忠誥 明後天南大開講

 南大邀請駐校藝術家杜忠誥教授進行駐校講座。 (南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邀請台灣書藝大師杜忠誥教授擔任駐校藝術家,進行多場駐校講座活動,杜忠誥以演講與教學的形式與大家交流,受到熱烈迴響。南大表示,杜忠誥教授將於十九、二十日兩天再到南大進行四場駐校講座活動,歡迎書法同好一起參加。  南大表示,杜忠誥是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台師大國文系所專任暨美術學系所兼任副教授、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等職。作品曾三度獲全省美展第一名、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獎項,多次於台灣、日本與中國等國際美術館與藝廊展出作品。  十九、二十日兩天南大將再度邀請杜忠誥到校進行四場講座,其中十九日上午十時將專題演講「從漢字形體學談經典訓詁-以《論語》『自行束脩』為例」;十九日晚上六點半演講「一首詩的完成」。二十日上午十時則是書法美學論壇,南大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黃宗義等多名學者一起談論「重估書法美學的傳統資源」等主題,以上三場都可現場報名。  另二十日下午兩點半舉辦書法診療室,則需線上報名才能參加,當天杜忠誥將會針對參加者的書法作品一一「診斷」,歡迎書法同好參與,並要記得將自己的作品帶到現場。

Read More

大元國小美術班纖纖藝手畢展

台中纖博館展出大元國小美術班畢業美展。(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大里報導  台中市大元國小美術班畢業展「纖纖藝手」,今年在纖維工藝博物館舉辦,運用纖維材料展現創作的豐富多元,展期至二十七日止。  這次展覽展出大元國小美術班第九屆二十一位畢業生及三、四、五年級在校生的學習成果。「森林與我」為採集植物纖維進行染布,將森林中的動植物加入自我剪影圖像。「彩夢網」運用編織、繩結的技巧,結合多元的布料與彩色毛線,將呼拉圈變成藝術創作。  學生以在纖博館常設展欣賞到的藝師創作用具為創意靈感,將羽毛、布料、毛線、樹枝、樹葉,打造出童趣繽紛的「藝想椅」,進一步發想創作奇幻的「纖維星球」。  一幅幅展示「墨染」的書法創作,則搜羅古代描寫織女、繡女的詩詞,以行書書寫在布上,幻化為空間裝置與桌墊等藝術作品。  這次展覽展現纖維的多元面貌,豐富精采,看到學生運用絹版製作版畫,將台灣特有的動植物、飲食特色、歷史建築與各類人文風格,轉換為三色分版的圖像,印製在提袋與T恤的日常物件,讓美感體驗實際與生活結合。

Read More

<中華副刊>畫一幅老三合院

 文/繪圖 劉惠芳  我畫一幅老三合院,王玉州看它是愁,劉向水看它是鄉,我看它是畫。  好友向水邀我繪幅老三合院以致贈他舅舅,雖未見過河南玉州先生,我們討論那個逾兩百年土坯房多日,懷古與憶舊,情滿三合院。如今老宅院已消失,在我看既具史學與文學,更帶哲學與商學;他們說心頭三合院更像是夢歸桃花源,我則為一企業家做畫更具奇趣與想像,因為那是他的童年。  為了畫面更準確便大量找參考照片,聽他倆頻頻憶起「東廂房」、「西廂房」、「影壁」、「繡花樓」,和院中「老棗樹」、「石磨」、「驢」…,不論討論位置、典故或生活事件,像看「紅樓夢」大宅門那樣豐富迷人。  舅舅與向水幾次提及:「那張照片也不十分像,只是有些雷同」!「老房子在我們這裏確實無法找到了,2000年時就紛紛消失了,或改建多次但真的沒有了」。「我的成長與這個院子有關,出生後成長到六歲,所以外公與舅舅對我的意義非比尋常」、「我從小看舅舅,人生不少曲折,否則可能就是省部級領導哩…」談話中,舅舅淡定從容,明滅閃乎鄉愁;向水真想反哺,作派無機心少俗慮,我看他對鄉紳舅舅不時仍本真得像個孩子。  我在北京展開畫布,起筆他們的河南三合院。作畫,似也親近中原,我是台灣客家人,據說客家先祖就是五胡亂華時南遷?說不定說者與寫者來自同一家先祖哩?  舅舅年逾古稀,當年三合院四面環牆薄有田產,生活並不封閉的開放,難怪當年已是玩相機才俊;向水六歲以前還沒上學全在大宅院,吃舅舅家米糧,爬舅舅家棗樹,一定也曾隨大人溜出大門東看看,西看看,尋找醬園、磨刀坊、燒餅店、布店…和學校少年在老宅院的六年生活,培養不凡審美與情操,走出大宅後如今年近六十。訪談時,我們仨的東方審美近同,美術既同宗更讓人興頭浴火重生,彷彿約翰‧克利斯朵夫:  「有了光明與黑暗均衡的節奏,  有了兒童的生命與節奏,  才顯出無數無窮無極,  莫測高深的歲月。」  構圖繞於指間,投入一種安靜沉浸。老棗樹下的歲月,全在瘢痕裏看到滄桑,生活平淡妙趣美好,並煥發著歸根生機。院中棗樹一年年長粗了,向水一年年長高了,後來他建蓋了原鄉美利堅。  天地一瞬,向水六歲離開村子,如今年近六十,幾次回顧:「童年有一情節很重要,就是村子鎮上有個種蘋果的林場,外公是負責人,我整天尾隨當然對那片樹林特別有感覺…它們就是我日後蓋出原鄉美利堅的最早原型。」寫文不時翻看好友楊渡的「暗夜傳燈人」,60年代的台灣有水田環繞的三合院,也念想自己小時候外公外婆在北埔的老三合院雕樑畫棟,後來被中影收購全部…如此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曾在三合院,幸福一年又一年。  在原鄉小鎮讀葉慈,詩中的蔭綠與櫻桃園,映照舅舅的三合院向水的老棗樹,無非就是人人的故里與童年一目了然:  「在香穀阡陌和沉思的牛牸間  我小小的河漫流著。我喜愛她  遠甚那些過路的狂歌者,  所以沿她蔭綠的岸走,我將  憩止於櫻桃園中她歌唱的所在  一徑蘆葦床上她歌唱自己  給自己聽,美麗的自我中心。」  向水殷勤引導以不偏離場景,土坯房純淨土黃晶塋透亮,舅舅一直像位儒者,我體會老宅院就像他家一份子了。做畫時,正房大門感覺沒有鎖,輕輕一推就開了─  前景南大門,入門影壁,中景即古老棗樹,東西廂房左右擁著遠景雙層正房。佈局後均以淡墨配少許赭石為襯,水、彩、墨與畫布的觸碰,發生偶然與必然的紋路,一首史詩和民間傳說故事便展開;大院占畫面過半,彷彿他們家過盡千帆與歸舟…人生百味,百味人生。  我直喚舅舅多時多日,畫面不怕無法形神俱備,因得妙全在心間。三合院有老棗樹、老翁、老驢、老腳踏車、老玉米、老南瓜、老門匾…生活氣息濃厚,日子安安靜靜,同時也是活潑的、流動的。  我的畫面也想向他解釋:淡,原來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如今舅舅人生隱然靜韻,和平安祥,我們差兩代人,差兩岸人,幾次皴擦我不敢輕易筆墨,不想似雲非雲和而不同,這幅古宅墨韻真像他們的心靈後花園。再看畫面一大門一大樹,佈局高度可能不夠,無法讓人既追憶、緬懷,還砌築所有回憶。  也許老舅當年曾攜幼童,顧盼有情,一忍心,就把六歲甥放開了;一眨眼,甥蓋出另一個奧倫達部落;一俄頃,我的畫已完稿。繪畫中,總覺自己只是依樣畫葫蘆,他倆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我幾次翻看葉慈:  「當你老了,灰黯,沉沉欲眠,  在火爐邊瞌睡,取下這本書,  慢慢讀,夢回你眼睛曾經  有過的柔光,以及那深深波影…」  靜思過往,像在眼底,只是一個也抓不住了,難怪我們好愛原鄉美利堅,更愛奧倫達部落…

Read More

<中華副刊>金鳳凰的蛋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金閣寺,到了。  從二条搭公車前來不過也十幾分鐘,下車徒步幾分鐘,便看到裡外遊人如織的金閣寺。  彷彿有一聲聲召喚,大家循序漸進都往那片金光燦爛處去。如果不是聒噪的陸客、如果陸客不強佔最佳拍攝點久久不散,即便整座金箔貼飾金寺體應該不至於呈現俗氣的銅臭感。  要是能飛,想必屋頂的鳳凰應會御風而去。那個放火燒寺的狂僧不在了,三島由紀夫也不在了。當下,旅人留在眼裡心上的,又能是甚麼?  寺境不大,尤其依循遊行的「順番」,白蛇塚、夕佳亭、不動堂寺一步步走過,不一會兒便完成觀光客基本任務:賞景、佔位、拍照,到此一遊。  你無法回頭逆著人生的順番而行。雖然逆行所見的風光或許一新耳目,正起心動念要退回幾步也不能,時間在背後一直推著你前行。人生是一座位於高處的觀景涼亭,風光盡覽卻也因孤單寂冷高處不勝寒而不宜久留。  感覺旅店早餐的歐姆蛋還在嘴角香著,怎的一出寺境恍若回到凡間,天上一天人間幾年?即便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八萬大劫之久也要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勘忍著輪迴。  這時已然午後一點。既然人間輪迴便得吃喝。  附近道路都不甚寬大,幾步走過了一個小交叉點,把握「不吃排隊的店」以便省下時間多走走多看看的原則,選了一家沒有客人的和食小餐館隨便點了咖哩飯。  也許是客人零星,冷鍋冷灶的見我們進門才生火做菜,等候了有那麼一下才送上餐來。  老闆說,上頭那顆生蛋,意象了金閣寺的燦亮金黃,蒼翠的九条蔥(京都著名蔬菜)是環繞鏡池湖湖邊的陸舟之松,整盤視覺設計就是金閣寺境!所有美學的基礎都來自於生活,連一個很容易忘記她的名字的小餐館的老闆都可以將自己營生的材料當作實踐和式美學的媒材,生活在這樣的境教、氛圍當中,或許這紅塵俗世才真正所謂的「勘忍」吧。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德光機電整合課程 受歡迎

 德光中學配合新課綱開設機電整合創作課程。(記者施春瑛攝) 配合新課綱,德光中學老師不斷開設多元選修課程,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陳奇炫老師開設的機電整合創作課程,不僅可學到相關的知識,還能動手做出在實際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的東西,課程一開放電腦選填立即秒殺,相當搶手。  德光中學表示,開設機電整合創作課程是希望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做,製作鞋盒音箱、藍芽音箱、磁控燈、電動式零錢分流等生活上用得到的物品,並且讓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想辦法解決。  指導老師陳奇炫說,既然課程是「機電整合」,當然課程內容就會有機械結構及電子電路的部分,有些學生會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用在實作上,但有更多的學生其實都是藉由動手過程然後用很「土炮」的辦法來處理遇到的困難。  陳奇炫表示,曾經為求環保,上課材料使用「瓦楞紙板」,加工相對容易但作品卻不耐用,常常學生完成後測試個幾次作品就開始變形,最後就完全無法使用,只好將可用的電子零件拆下後,瓦楞紙就拿去回收。看著學生有點落寞又裝作堅強的樣子讓他有點自責,有過這樣的經驗後,之後就決定改選用夠堅固的木板來製作。  再來就是電子電路部分,陳奇炫會跟學生說明每塊電路板作動原理以及電路板跟電路板跟喇叭單體怎麼焊接,學生現階段只須知道電路基本原理,若真的對這方面有所興趣,可再到大學相關科系去研究。  陳奇炫表示,開機電整合課程,他也很擔心在加工過程中會發生工安事件,雖然在上課時已經將工具的操作使用講解清楚,但還是無法完全避免有人員受傷,所以上課時得一直提醒學生不要把生科教室當成自己家,也不要未經同意操作機器。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青蛙昆蟲多 下營國中推動生態教育

 下營國中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利用校內發現的青蛙,下營特產文旦作為活教材。(記者林相如攝) 下營國中近年來積極推動生態環境教育,將地方產業及校園內發現的青蛙、昆蟲等,作為生態環境教育的活教材,成果相當豐富,更拿下去年台南市國中小推動綠色學校伙伴成果提報學校全市第一名,顯現該校對生態環境教育的用心與投入,讓師生對生活的土地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校長楊永華說,推動綠色學校伙伴成果提報,只要學校辦理相關教育活動,將相關活動的資料提報上傳,就會獲得綠色葉片,葉片越多,顯示學校舉辦相關教育活動就越多,下營國中去年林林總總對生態環境教育的相關課程,至少辦了超過二十場,共獲得六十七個綠色葉片,比第二名學校的葉片數,整整多了三倍以上,由此可見學校對生態環境教育課程的重視與投入,也感謝相關老師用心的編排課程,讓學生有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課程可以學習。  去年下營國中在校園內發現了亞洲錦蛙,老師就規劃了相關生態課程,打造誘蛙桶,吸引各式青蛙的現身,藉此讓學生了解校園內青蛙生態的分布,並教導青蛙的生活與生態,藉此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的態度,更讓學生認識各種類的青蛙,對青蛙生活環境的維護更重視。  另外也有老師拿著下營地方特產的文旦,教導學生如何利用文旦皮來提煉防蚊精油,也介紹文旦產業在台灣及下營的發展過程,從中認識地方產業,學到廢棄文旦皮的再利用,不論對環保或者農業環境的維護,也更為了解。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善小老樹爺繪本 探索生態及歷史

 善化國小利用校內的老榕樹推出特色課程,學生嘗試攀樹、觀察老樹生態,學得相當開心。(記者林相如攝) 創校一百二十三年的善化國小,校內有多株老樹,其中一株老榕樹伴隨學校成長,也已一百二十三歲,更被學生暱稱為「老樹爺」,校方也以此發展特色課程,除創作「善化的老樹爺」繪本外,更以老榕樹為中心,推出生態體驗、攀樹體驗等接近大自然生態的課程,豐富學習內容,學生繞著老榕樹上課也相當開心。  善化國小校長黃莉雯說,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校訂課程的推動,低年級的老師以「善化的老樹爺」校訂繪本作為題材,發展「以榕為榮」的跨領域彈性學習課程,透過親近自然、接近老樹的豐富多元的課程內容設計,讓學生閱讀歷史,探索自然界的豐富生態。  也因此一特色課程,讓學生有不一樣的上課學習體驗,老師除了指導學生利用落葉及果實,進行書籤短語的創作外,更透過五感體驗來親近樹木、愛護樹木。難得的是,還邀請專家到校指導學生「攀樹體驗課程」,不少學生都是第一次學習攀樹,相當刺激,過程中不斷傳來驚呼聲,卻是意猶未盡,相當過癮。  黃莉雯表示,讓學生探索校園植物,可以培養欣賞大自然的態度與美感,共讀繪本,走進大自然,感受榕樹爺爺的「心跳聲」,更像閱讀一部「活歷史」,這也是新課綱強調的生活實踐素養,希望以老榕樹為中心,發展全新的善化國小特色教育,也希望未來能發掘更多善化國小的特色,開發更多的校園特色體驗課程,讓學生藉由探索學校的歷史,學習到更多善化的歷史,培養在地的情懷。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熱心教學 永信教師阮美月傳承排灣語

 永信國小原住民族語老師阮美月(左),細心指導五年級學童謝尚育連續兩年分別取得南排灣族語初、中級認證,傳承排灣族語文化責任。(記者汪惠松攝) 在永信國小擔任原住民排灣族語教學的老師阮美月,雖然每週只有一堂課,但學生在她細心指導下精進學習,課後亦邀集學童到自家做加強練習,其中五年級學童謝尚育連續兩年分別取得南排灣族語初、中級認證,其中中級更是全國排灣族語認證榜首。  來自屏東縣牡丹鄉的阮美月,在政府提振本土語言政策下,勇敢接觸原住民族語學習通過族語認證,負起教學傳承的神聖工作,十六年來,指導學生除通過排灣族語初、中級認證,在台南市及全國語文競賽亦均名列前茅。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分初、中、中高、高、優級,不分國籍、族別、年齡、學歷,均可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族語程度之等級報考。永信國小今年十人報考排灣族語認證,九人通過初、中級測驗取得族語證書,包括中級六人、初級三人。  其中五年級的謝尚育從一年級新生時即選修排灣族語課,阮美月就這樣認識了他的家庭及生活文化背景,並耐心、用心指導,謝尚育學習態度非常積極認真,認字與拼讀能力強,尤其對傳統語言文化有認知與認同,能運用所學的排灣語的句型於日常生活中。  謝尚育在三年級時第一次代表永信參加市排灣族國小組語文朗讀比賽得到第三名,之後也曾多次代表學校比語文朗讀競賽,也榮獲優異的成績。小四謝尚育首次排灣族語測驗,取得初級認證,問老師他考了九十五分為什麼不是滿分呢?阮美月鼓勵他今年繼續加油報考中級認證考試,口說四十分、聽力六十分兩類成績均達滿分取得認證,且是全國排灣族族語認證榜首。  阮美月說,沒有語言的族群就沒有文化,必將淪入斷絕同化的步程,在台灣多元社會的今天,最好的競爭力在於個人,她願意在這份工作崗位上,承擔祖先賦予的傳承責任與使命感,並以終生之職視之,更加努力為學校爭取更高榮譽。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