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展截止收件 319件參賽

(資料照片)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二0二0台南美展截止收件,市政府文化局四日統計,報名者不畏疫情熱情不減,總計有三百十九件參賽,其中甚至有取得永久居留證的外籍「新住民」參賽,主辦單位預計於五月底舉行評審。  今年台南美展報名踴躍,六類比賽類別,分別計有西方媒材一0八件、東方媒材四十件、傳統工藝二十九件、書法五十八件、攝影影像五十六件、以及立體造型二十八件。  為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此次文化局特地整合入館實名制與報名程序,二日、三日在文化中心演藝廳外側設置工作區,以報名表作為實名制資料,在戶外經量測額溫與酒精乾洗手後,始能入館繳件。並且要求參賽者必須全程配戴口罩。並且配合地上的間隔標示,保持社交距離。  此次參賽者中,除了本國籍的市民,尚有一位已經取得永久居留證的外國「新住民」來報名參賽,十分特別。這位來自印尼峇里島的參賽者,與太太定居在台南,他有感於故鄉印尼的肺炎疫情嚴重,許多孩童因為悶在家裡,父母特別在家中搭建鞦韆讓孩子玩耍,他以此為靈感創作作品,希望能在疫情中帶來溫暖。  台南美展是是專為設籍台南、或是在台南就學、工作的創作者所舉辦的美術競賽,也是國內目前僅存的地方展覽,深具在地意義。今年預計將於五月底評審,得獎作品將於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十一日,在台南文化中心展出,並於九月二十七日舉行頒獎典禮。

Read More

王姿尹書畫師生展 畫風寫實

雙市政中心藝文展,邀請知名書畫家王姿尹師生,展出書法和工筆畫作品。(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雙市政中心藝文展,邀請知名書畫家王姿尹師生,即日起至廿九日在民治市政中心一樓大廳舉辦「王姿尹書畫師生展‧巧工藝曲」,展出書法和工筆畫共六十七件作品,工筆畫有佛畫、仕女與花鳥等,畫風寫實,技法應用自如,欣賞充滿視覺美感創作,帶給人寧靜、紓壓的感受。  王姿尹早年擅長以彩妝美容捕捉新娘神韻風情和獨特五官整體美,因緣際會與佛光山南台別院人間大學覺舜法師結識,開始習佛學畫、臨帖書法,擁有造型美學專業基礎,加上個人努力,成就個人創意美感與自由畫風的藝術風格。  王姿尹指出,學習要循序漸進,不僅指導正確的書法與工筆技術,同時也兼重人文與美感的啟發,進而激發心靈與內在修養成長,培養書畫創作的樂趣。  王姿尹傳授書法以楷書入門,再依個人喜好教導隸、褚、篆、行、草書體;工筆畫則以寫實描繪仕女、花鳥、吉祥畫為主,強調利用筆觸、墨色和水的調和來表現畫面故事;在工筆佛畫菩薩時,引領學生必須沉澱心靈,靜下心來畫出自己心目中的菩薩。  秘書處表示,這次王姿尹書畫師生聯展六十四作作品中,翰墨書法各體兼備,工筆畫作品畫風寫實,技法應用自如;佛畫菩薩則描繪出沉定與莊嚴感,而仕女畫唯美且優雅、花鳥活潑生動,讓欣賞者能感受到溫馨和諧與之美。

Read More

慶母親節 梁舒涵請全家吃大餐

演活「超可愛仙姑葉素娥」的梁舒涵,請全家人吃母親節大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演活「超可愛仙姑葉素娥」的梁舒涵,螢幕初吻獻給「女力報到–愛神出任務」曾子余,忠實觀眾梁媽媽看完後完全沒問題,只重視她有沒有成功駕馭角色,原來媽媽竟是金鐘導演,讓繼承金鐘血統的她也超霸氣表示,母親節大餐全買單。  從「女兵日記–女力報到」、「女力報到–小資女上班記」到正在熱播的「女力報到–愛神出任務」,「葉素娥」梁舒涵始終最受歡迎,拿下「金鐘最佳新人獎」後,加盟開麗娛樂成為旗下一員,戲劇拍攝工作更不停歇。  在接受LiTV線上影視專訪中,聊到即將到來的母親節時,梁舒涵也透露自己的影劇圈「優『梁』血統」,除了爸爸梁偉華是知名攝影師,最強的是媽媽李美慧,早以導播身分拿過兩座金鐘獎。  梁舒涵說,爸爸是恩師,教導她在演藝圈上工作經驗,而媽媽則是最忠實的觀眾,大大小小所有女兒的演藝表現都會看,就連獻出「螢幕初吻」時,也完全能夠接受,「媽媽其實也是圈內人,她是導播喔!因此對於演員該有的職分,她是沒問題的,她很注重我是否成功駕馭角色甚於一切!」  「媽媽是我的女神啊!」因此,儘管有著一身好手藝,被讚「小廚娘」,梁舒涵決定跟全家人一起吃頓母親節大餐,「想讓媽媽自己挑想吃的餐廳,之前剛入行時收入較少,但現在慢慢存了些錢,雖然不多但這是我的心意,因此不限金額!這攤由我來買單!」

Read More

<社論>襲警案判決凸顯司法改革之路還很遙遠!

鐵路警察李承翰遭刺死案鄭姓被告一審無罪,李承翰父親李增文(前左)感嘆「兒子比什麼都不如」。(中央社) 在《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重新提出大約半個月之後,發生於去年七月的台鐵殺警案,嘉義地方法院日前一審宣判鄭姓凶嫌無罪。此一判決傳出之後社會譁然,不僅使「恐龍法官」再度成熱門話題,也讓人對政府推動司法改革的決心與魄力倍增懷疑。  近年來,我國司法的公平性與公正性,經常為人詬病,尤其部份「恐龍法官」所做違背常理、偏離社會觀感的判決,更讓人不滿。這也就是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國人支持她加速推動司法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過,從這次襲警案無罪的判決,可以看出司法改革的路還很遙遠。鐵路警察李承翰去年七月在火車上處理逃票案時,遭逃票男子鄭再由刺死;許多民眾透過電視看到案發畫面,咸表震驚與痛心。檢方認為,鄭再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部份行為受妄想影響,但因憤怒殺人,仍有辨識、控制力,醫療鑑定未必公正,建請法官判決無期徒刑;嘉義地方法院卻認定鄭再由「行為時有精神障礙,不能辨識行為違法」,因此依《刑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判決無罪。  就事論事,嘉義地院的判決依法有據,承審法官能否稱之為恐龍法官?確有爭議;但這項判決違反「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傳統觀念,也背離社會觀感,則是可以斷言;何況與本案相似的案件,判決結果迥然不同,當然令人難以信服。  同樣是喧騰一時的小燈泡命案,被告律師同樣提出精神抗辯並佐以醫院鑑定報告,要求法官減刑或免刑,可是歷審都認定凶嫌患有精神疾病,但因犯行重大且有再犯高度風險,可在監禁期間矯治,所以最高法院將他判處無期徒刑確定。而嘉義地院卻認為,案發當天鄭嫌的行動有嚴重妄想,處於思覺失調症發病狀態,與台鐵列車長爭執時,語無倫次,精神狀態極不穩定,不能辨識及理解自己的行為,所以判決無罪。  顯而易見,同樣是精神病患行凶殺人,法院卻認定有的是惡性重大且有再犯風險,必須監禁矯治;有的卻認定是行為時不能辨識自己行為,所以無罪,只須強制就醫五年。這兩個判決縱然是因個案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外界當然會認為是雙重標準;對法院雖未必公平,但社會觀感就是如此。試問,鄭再由的犯行不夠重大嗎?他沒有再犯的風險嗎?就算強制就醫五年,難道就會痊癒嗎?五年之後又怎麼辦?難道司法改革對此毫無辦法嗎?  政府一再強調,司法改革是要使司法更能接受公開檢驗、弱勢者更能獲得協助、並讓台灣社會更加安全有保障,也就是要實現「全民能監督」、「弱勢有保障」、「社會更安全」三大願景。可是這三大願景現在實現了哪一項?  政府明明知道,「司法個案的爭議,經常會傷害社會情感,降低人民對於體制的信任」。為了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避免判決偏離社會情感,特別提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以民進黨在立法院擁有的絕對多數,以及不顧正常議事程序強行通過若干政治爭議法案的作法來看,要想通過這項法案可說輕而易舉,但這個案子從二0一八年四月送立法院審議,歷經四個會期而未能通過,究竟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抑或明知其中問題複雜,實施後會產生嚴重副作用與後遺症,因此一直以拖待變?現在政府又說該法要在二0二三年實施,既然政府十分重視這項法案,民眾對恐龍法官又如此深惡痛絕,為什麼不列為本會期最優先法案,加速通過實施?  凡此疑問,難道不該給熱切盼望司法改革的國人一個清楚的交代嗎?

Read More

<中華副刊>彷彿若有光

文/圖 劉惠芳  斗室昏暗,天色未亮,攤開畫布。歲月靜好,彷彿若有光。  畫待完稿,老房、老樹、老牆、老門、老人、老嫗、小孩、老車、老籠...,樹下有影,門裡有光,旮旯角落有大葱,也有日曬床單牛仔褲,舊腳踏車緊靠花壇...,生活清閑散淡,聯想門裡還有小軒窗,正梳妝。歲月依然靜好,彷彿若有光。  「今天」馬上又將開始,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全球,這個危險的庚子年,世界一片風聲鶴戾、草木皆兵。全球幾百萬人感染,死亡數十萬,各國下達封城令,世界失業攀升。這真是一個蒙昧的時代,多少人得居家令,天天不忘口罩,人人都在經歷百年一遇的大疫。  疫情已賠去無數生命,讓人膽戰心驚,悲哀惶惑,我們可曾反省:人人不可能獨善其身?!修復細胞挽救生命,時間依舊洋洋前行,我們無法爾虞我詐由哭而笑。全球風雲震蕩,泥淖醜陋,多少人既嘆息也呼嘯更吶喊,難道我們就此萬劫不復、認命得過且過?清晨,歲月依然靜好,彷彿若有光。  可是我們就只有一個地球,無處可逃;與其深陷疫情,何不趁機洗盡鉛華,忘懷得失,寵辱不驚。我們可曾認真想過,無所貪求才能真正放下,我們驕傲太久了,人人俯仰一世,繁華過盡必定凋零;何況沒有什麼事情會真正結朿,沒有什麼事情會真正離開。  即使中美兩國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我們也別放棄,別沮喪;古往今來,勢鈞力敵者總有相互傾慕時,兩大國也有恣肆嘯傲山林者,總有謙卑的憐花惜草智慧者。疫情生活無法忽焉而去,面對如此安靜的生活,我們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人正在抗失業,救經濟時,你我且安心前進,因為歲月靜好,彷彿若有光。  我們的生活且別再崇尚浮華,換成簡樸回歸本真,放棄人間偽態,回到親人懷抱。畫面的民宿小院,我畫人物在胡同巷底,畫他們的自由自在,既純粹又個性,不為名不為祿,生命甘受清貧;不如享受那把圓潤且香辣撲鼻的鮮綠大葱,享受那塊帶夕陽的床單溫暖。  「彷彿若有光」取自桃花源記,那一念是取對舊事熟路的印象,可惜「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就像我的畫面擱筆多日不得前進。起畫時不想畫城市花園,因為那有自私,有競爭,你爭我奪沒完沒了,那樣那棵老樹的枝葉蔓延,也是痛苦的。我的老樹,紮根在人心,繼續在胡同巷底裡助長和促進,一代又一代;畫面有兩鳥籠,但我不打算畫鳥入籠,清晨構圖在醒和睡之間,連接著宇宙天地的初始,忘卻人世的得失福禍。  世界殊相,非止一端,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何不趁此非常疫期調整甚至改變一下?老子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石頭記》不也云:天命總是存在,知又如何?不知又如何?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詹姆士·艾倫在「我的人生思考」:「建造宜人的房舍和種植美麗的花園,本身絕不可能構成花園之城,除非其居民瞭解到與其自我保護不如自我犧牲,並先在自己心中以無私的愛建立起花園之城。」我們從此反省別再自私,未來一片欣欣向榮,至高無上的平靜可待,因為生命自心中源源而來。  畫筆繼續進行,再看歲月依然靜好,彷彿若有光。  此時,鬧鐘響了,天也亮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布拉格廣場 —捷克記遊

胡斯紀念碑詩/曾美玲 攝影/林金鍊 終於抵達,寫滿故事的廣場 連日陰雨不告而別 白鴿與笑語悠閒地漫步 陽光從前方哥德式教堂 指向天空與遠方的尖塔間 驚喜現身 右側,胡斯紀念碑清醒站立 彷彿穿越幾世紀 仍高聲傳揚,自由和改革的信念 瞬間,一幕幕放映風雲變色的歷史 自眼底,從心裡 緩緩升起 看見納粹軍隊全面地佔領 聽見共黨坦克沉重地駛過 整座城市失去短暫的春天 生命中不可承受,所有的輕與重 在槍砲聲中,在作家筆下 含淚投降 終於來到傳說的廣場 星星般閃爍好奇,流浪的眼睛 上下左右,分秒追逐四周 站立數百年的老屋與時光 向不朽致敬 一位年輕媽媽推著娃娃車與嬰孩的夢 一位老人賣力吹醒童年,彩色的泡泡 一對戀人,緊緊擁抱浪漫的愛和未來 天文鐘下,擁擠又疏離的人群啊 集體聽見 布拉格的春天 正精準報時 註:胡斯是捷克著名宗教改革家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新南向專班 華語照得住

崑大華語學習成效佳。 (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配合新南向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及布局所需,申請「新南向產學合作專班」,開設華語檢定輔導班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華語文測驗,截至今年二月底共有一百六十人通過檢定,通過率近九成。檢定合格A2以上等級學生,均可申請校內外語能力成績優異獎學金。  崑大新南向辦公室執行長暨民生學院長馮啟宏表示,學生參與考照檢定,不僅能增進華語溝通能力,在學期間做好充足準備,未來也能順利銜接校外實習。該校華語中心開設的華語文能力證照分級(TOCFL)輔導班仍在持續進行中,且課程免費,頗受學生歡迎。  順利完成檢定的一百六十名專班學員中,通過A2基礎級及B1進階級七十五人,通過A1入門級則有八十五人。校方也特別編列經費,檢定通過A2以上等級的學生皆可申請校內外語能力成績優異獎學金。  就讀企管系二年級的越南籍學生朱國正表示,在崑大新南向專班上課一年多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大家一起準備考華語測驗考試,除了上課時間,每天都用功學習華語,私下則建立一個Line群組,一起加強華語能力,中文程度較好的人會盡力協助需加強的同學,不懂就問老師或者台灣朋友,晚上同學們還會集合互相討論。這次她已經考過A2等級的華語測驗了,下一次的目標是要考過B2等級。  檢定通過的學生相當感謝華語老師特別利用晚上時間指導,不懂之處甚至能夠直接發訊息請教老師,學校也提供了充裕的學習機會,不僅大方供應學習教材,建議學習方式,老師們還願意陪伴加強華語文,華語輔導班課程全部免費,也讓學生相當珍惜。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興國攜手大學 開發創新課程

興國高中行政團隊由校長陳余各(前排左)率領與大葉大學副校長施英隆(前排右)所帶的教學資源團隊合影。(記者翁聖權翻攝) 一0八年新課綱上路以來,對高中最大的衝擊就是多元課程的安排,希望學生能有豐富的學習歷程。興國高中自一0四學年度起利用假日上資賦課程,開發許多創新課程,今年度更與成大、大同大學及大葉大學等多所大學合作,帶給學生更遼闊的天空。  大葉大學對興國高中的教育理念非常認同,並以實際行動支持。今年度大葉大學在興國高中的多元選修、微課程、國中資優方案皆有開課,並且協助選課系統的架接與運作。大葉副校長施英隆表示,秉持「學用合一、產學合作、在地紮根、國際接軌」四大治學方向,樂於分享教學資源給高中職,協助高中端推動創新課程,讓高中職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寬廣。  興國高中教務主任黃向吟說,大葉大學教授開設的多元選修課「我是大富翁」,課程教導學生認識績優股、學習掌握股市之漲跌因素、建立風險的觀念、少年巴菲特之養成,並建立儲蓄與理財之良好觀念,微課程範圍橫跨國際貿易與跨境電商、食品營養與生活應用等三個類組。  大葉大學電算中心主任張顧耀指出,大葉的選課一直以來都採用「先搶先贏」的方式,透過雲端運算觀念的應用,轉換成「選課服務雲」,讓激烈無比的課程爭奪戰在短時間內便趨於平靜,也將此經驗用於支援興國高中的選課系統,達成選課不塞車的任務。  興國高中校長陳余各表示,非常感謝大葉大學給予多方位的協助,新課綱下每個孩子都是唯一,教導學生實現自我、同理他人、成就彼此,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記者翁聖權)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擁奈米專利 陳永維獲頒崑大校友楷模

崑大電通系所校友陳永維取得成大博士學位,電通系主任吳崇民(左)代表頒贈「校友楷模獎」。 (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電腦與通訊系、所畢業校友陳永維,於一0八年獲得成大微電子工程所博士學位,也是電通系創系以來首位博士,其在奈米結構相關研究更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崑大特頒「校友楷模獎」,他期許學弟妹能提早做好生涯規劃,踏實建構精彩人生。  陳永維是崑大電通系畢業考上碩士班,就讀期間在當時的指導老師、現任崑大創媒學院長兼創新創業育成中心主任吳宏偉引領下,撰寫的研究成果論文陸續被SCI期刊等國際期刊及ICEET Conference接受並發表。  專長為設計射頻天線的陳永維,擁有「射頻生醫感測器」、「具有奈米結構之射頻生醫感測器」的中華民國專利,及「具有奈米結構之射頻生醫感測晶片」的美國專利,在專業領域上表現相當優異。去年順利取得成大微電子工程所博士學位後,今年電通系主任吳崇民也代表頒贈「校友楷模獎」。  陳永維回憶求學過程中,面對最大的挑戰並非學業上問題,而是因個性內向,在面對人群報告時,他會感到非常緊張、害羞,導致敘述不暢通,在講專有名詞時,大家都聽得一頭霧水。發現問題後換個方式報告,以影片為主,文字為輔,遇到有興趣的人提問時再與他深度談話,或請教專業人士,逐漸走出自己的模式,讓他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將原本不熟悉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利器。  陳永維說,因系上的鼓勵及指導老師的告誡,讓他改變讀書態度。老師當時問學生:「您想活到四、五十幾歲的時候,還在原地踏步嗎?想要跟別人過不一樣的生活,就要比別人更加突出」。這段話讓他找到了目標,再也不是計算學分求畢業的學生。  雖然陳永維目前仍在服兵役中,但對自己未來充滿希望,因此,他想告訴學弟妹,人生難免感到迷茫,但只要擁有目標,這個目標不一定要多偉大,重點是要自己感興趣,願意去努力,遇到問題去詢問、解決,最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親善大使 從禮開始

南大親善大使團團員接受中英雙語接待訓練。(記者施春瑛攝) 台南大學親善大使團時常在各項典禮活動中擔任禮賓服務工作,因此除了要有得宜的舉止外,語言能力也很重要,為了提升親善大使的外語應對能力,校方就特別為他們辦了「國際親善,從禮開始」之外賓接待中英口語訓練課程,訓練團員們能以流利的英語溝通及合宜的進對應退接待國內外貴賓。  南大表示,此次訓練課程特別邀請擅長英語接待的唐惟昭老師為親善大使團員們授課,唐惟昭指導團員們在面對不同國籍的外賓時,該如何以專業且得體的方式應答,並透過劇情演練的方式,讓團員們將課程中學習到的技巧,更加熟練地操作,也不忘叮嚀團員們平時需多加練習,才能在真正需要時將自身所學靈活運用。  參與的親善大使團員表示,大家對於親善大使的印象可能只是身著整潔服裝及面帶親切笑容,但對親善大使而言,如何接待來自不同地方的貴賓,讓賓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才是親善大使的使命與專業。參與這次的研習,不僅能增進英語口語及聽力的訓練,也學習到國際接待禮儀,期待能將所學運用在未來的任務中,成為自信又專業的親善大使。  南大學務長邱敏捷表示,南大親善大使團不僅代表台南大學的門面,更象徵著南大學生活潑熱情的精神,相信經過各項課程的訓練後,一定能強化為更加優質的團隊。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