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智孔探尋水鹿 牧草當誘餌先試菜

藝人竇智孔隨著「台灣第一等」外景團隊,前往南投縣國姓鄉一探水鹿蹤跡,由於水鹿容易受到驚嚇,竇智孔運用小時候玩「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技巧,悄悄接近水鹿,獲得與水鹿同框的畫面。 (八大電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  藝人竇智孔隨著「台灣第一等」外景團隊,前往南投縣國姓鄉一探水鹿蹤跡。在準備水鹿愛吃的牧草當誘餌時,被水鹿養殖專家邀請「試菜」,品嚐牧草滋味,讓他笑稱自己不是李時珍。  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多年來倚賴飼養水鹿維持村落生計。民國98年九二一大地震,讓許多水鹿養殖戶因土石流重創,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震後11年,外景團隊前往水鹿的原鄉,希望探查台灣水鹿近況。  為了引誘水鹿現身,節目主持人竇智孔親自幫忙收割水鹿愛吃的牧草。沒想到割草期間,一旁的水鹿養殖專家竟對竇智孔提出「試菜」,品嚐牧草滋味的邀請。讓竇智孔不知所措,笑說:「我的名字是竇智孔,不是李時珍,你真的要我嚐百草喔?」還打趣要對方先吃,自己才跟進,逗得專家只能和他一起「吃草」。  竇智孔事後透露,其實牧草吃起來像涼筍,味道意外不錯。  由於水鹿容易受到驚嚇,外景團隊一進到水鹿牧場時都不敢大聲說話。竇智孔靈機一動,運用小時候玩「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技巧,悄悄接近水鹿,安靜等待,才幸運如願獲得與水鹿同框的珍貴畫面。只是當他想再進一步餵食時,卻被水鹿察覺雙方距離,立刻掉頭離開。  竇智孔過去曾在戲劇中演廚師,私下對料理很有一套。在這期外景節目中,竇智孔也大展廚藝,即興料理手邊現有食材,做出菠蘿蜜炒排骨,犒賞外景團隊,也和當地鄉親一同享受山上飽餐的自在。

Read More

官靈芝秀台語爵士 難忘921災區獻唱

音樂節目「上奅台灣歌」邀請金曲歌后官靈芝(右)與主持人蕭煌奇(左)K歌。 (華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  華視、公視台語台音樂節目「上奅台灣歌」,最新一期主打台語爵士風,邀請金曲歌后官靈芝高歌。官靈芝分享,自己曾赴九二一地震現場獻唱,當時居民帶給她的衝擊讓她永遠難忘。  華視和公視台語台同時播出的節目「上奅台灣歌」,由歌手蕭煌奇和藝人Lulu黃路梓茵擔任主持人,為節目展現許多不同類型的台語音樂,從流行、民謠、搖滾、嘻哈,這次帶來台語爵士風,邀請第21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女歌手官靈芝帶來台語爵士好聲音。官靈芝客語台語皆流利,也曾入圍第30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  節目中官靈芝感性分享,曾赴九二一大地震救災現場獻唱,用音樂舞蹈為居民打氣。有民眾感動落淚向她說:「從地震到現在,我從來沒笑過,感謝妳的歌聲和舞蹈,這行為深深感動我們。」讓官靈芝永遠無法忘記當下的衝擊與感動,激發她想把台灣的美好醞釀成台語專輯,用台灣話訴說愛的力量。  另外,官靈芝特別獻唱以導演齊柏林影片「看見台灣」,作為創作靈感的「慢慢飛」。全曲以氣勢十足的歌聲搭配薩克斯風詮釋,節奏充滿爵士靈魂。  官靈芝感謝齊導真實呈現台灣的宏偉美景,希望藉由這首歌傳遞出台灣人的感動。她認為齊導是熱情之人,不該用悲哀的曲子來緬懷,應該搭配大樂隊,才夠力量歌頌齊導的偉大精神。

Read More

林心如扮蛇蠍女 挑戰演技

台劇「誰是被害者」引發熱議,演員林心如在劇中突破以往清新甜美形象,素顏飾演醫院清潔工,為全劇關鍵暗黑角色。(Netflix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  懸疑推理劇「誰是被害者」開播後,口碑爆棚,上線48小時空降Netflix排行榜台灣第1。飾演劇中連環命案關鍵人物「李雅均」的林心如,直呼角色可怕,一度不敢接演。  集結懸疑偵探元素的「誰是被害者」,由Netflix買下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獨播權,4月30日平台首播,網友熱烈響應,成為Netflix自2月公開台灣觀影排行榜後,名次最高的台劇。  「誰是被害者」講述鑑識官方毅任(張孝全飾)在一起詭異命案,發現關鍵證物與失聯已久的女兒有關。為了隱瞞警局同事趙成寬(王識賢飾)找出案件真相,方毅任與記者徐海茵(許瑋甯飾)聯手調查,辦案過程三方互相猜忌,不斷出現的被害者更讓案情膠著。  影集開播後,網友最關心誰才是重重命案的關鍵,謎底原來是林心如。林心如在劇中飾演「蛇蠍美人」李雅均,她化身清潔工來掩飾犯罪,最後親自去警局向王識賢自首。  林心如坦言自己和李雅均性格相差甚遠,起初看完劇本一度卻步,但後來覺得演員天職就是要不斷催眠自己,把內心深處不見天日的那面挖出來,呈現在鏡頭前,於是決定接演。  為了呈現在台灣社會不同階層浮沉的邊緣人物,李雅均的角色設定是從印尼嫁來台灣的華人。林心如認為,劇中李雅均來台後,經歷一段可能被歧視、甚至被家暴的婚姻,造成嚴重心理障礙。當全心全意的信任被人背叛,她有了玉石俱焚的心態,甚至想拉更多人一起走向毀滅,因而延伸出更多的「被害者」。  雖然「誰是被害者」很大篇幅都在描繪被害者,但林心如認為,透過黑暗角色也能傳達正面訊息。她表示,觀眾可從被害者們的改變看到生命曙光。「因為每個人都有家人、朋友或是下一代,活下去,人生就有無限的可能。」  「誰是被害者」全劇8集,已在Netflix獨家上架。

Read More

台南文學獎即日起徵件

 (資料照片)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第十屆台南文學獎徵件開跑,今年主題為「南南字語—台南寫樂日常」,邀請大家以「台南」和「台南人」為中心出發,傳遞出專屬的文字性格,為台南發掘出更多的地域書寫。  今年度徵文類別包括台語現代詩、台語散文、華語現代詩、華語散文、華語短篇小說、古典詩、劇本、報導文學;青少年組/新詩、散文、踅seh台南組等共十一組,總獎金近一三五萬元。今年首度特別推出的「踅seh台南組」,不限國籍、不限文類,邀請所有文字愛好者以書寫漫遊探訪台南的美好記憶、在地故事等。  今年度文學獎將從五月起,展開一系列校園推廣活動,講師陣容包含知名作家言叔夏、林達陽、追奇、徐珮芬、楊富閔等,將於新豐高中等校舉行講座,透過作家自身經驗分享,陪伴青少年作家探索寫作心態及題材的轉變,並協助學子在創作上尋找自我定位,在往後的書寫創作上,能更得心應手。  今年也邀請台南女中「勾勾戲劇社」擔當讀劇演出表演團體,呈現第九屆台南文學獎劇本首獎作品《夏天好美麗》。台南文學獎即日起收件至七月底,詳情可洽文化局網站。

Read More

<中華副刊>貪婪的蛇

文:HSIEN 圖:XIAN 炙熱的太陽晒得人腦發脹, 難以解除枷鎖, 於熙攘的人群裡, 瀕臨瓦解讓危機變得重重。 慾望似乎是條無止盡的路, 每隔一陣子, 理直氣壯的使壞也絲毫不手軟, 反覆記憶猶新的欺騙, 猜忌竟成摧毀本善的武器。 像隻貪婪的蛇, 往往咬別人一口, 也未能考量現況的啃咬, 是否將可能帶來的惡果。 自己也頗為驚訝! 疲憊的癱坐在沙發上, 又任意的反咬自己一口, 是要讓自己稍微清醒而有所警惕。 身處漸進地隱隱作痛, 付出代價或許讓人比較釋懷。 本以為渺小的點點是微不足道, 但久而久之必會凝聚起來, 這是社會必然的現象嗎? 而人終其一生無法擁有任何事物。 以沉默對抗壓力的宣示是一種真實感受, 過份的直白隨處可見, 也別以為跟熟的人講話就可以很直白, 而能化解危機的模式有千百種, 且人們命運隨速率更迭而有所轉化。 低調看待著單純的關係, 別再對蛛絲馬跡裝作視而不見, 抑或是自我忖量著。 臨眼前灰濛濛的一片, 告知看似已暫時靜止的蛇, 非得求心思簡單的過生活, 偏偏無奈與貪婪的蛇幾近無交錯, 想貪婪的蛇怎甘願會在寧靜中無漣漪呢? 而此時在空氣中竟也沒甚麼知覺。

Read More

楊維榕新作虎尾Netflix放映

艾美獎最佳編劇得主的楊維榕原創新作《虎尾》,從美國至雲林取景。(記者劉春生翻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艾美獎最佳編劇得主的楊維榕原創新作以《虎尾》為片名,從美國至雲林取景,在Netflix放映。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疫情期間,大家可在家追劇防疫,繼續保持零確診紀錄;待疫情更穩定時,邀請全國民眾到虎尾,透過電影場景回顧,看見不一樣的虎尾及雲林。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楊維榕曾以《不才專家》奪得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劇本獎,父親是虎尾退休婦產科醫生。36歲的楊維榕超過20年沒有回到雲林,直到長大後與父親再度返台,父親述說了自己的故事,讓他想要與全世界分享。自此楊維榕開始密切來往台美兩地,並學習中文、熟悉關於故鄉的一切,最終將這段故事拍成《虎尾》。  楊維榕此次自製原創電影,片名直接取自片中主角從小到大的家鄉雲林「虎尾」,除有虎尾糖廠入鏡外,也在建國一村、莿桐稻田與惠來示範公墓等地取景,透過鏡頭讓世界看見雲林風貌。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三鴨情事

 文/攝影 王岫  新冠肺炎疫情吃緊,政府都叫人少去群聚、少去密閉空間,連假日,如要去墾丁或花東旅遊,還會被中央防疫指揮中心的警訊所嚇回,更要自主管理多少天的;所以,我們也只能少出遠門,多去居家附近的植物園走走,吸收一些芬多精了。 但一、兩天就去植物園一次,花開花謝,沒那麼快速、頻繁,光看植物也會膩,所以我和老妻也把焦點放在:就去探望那三隻鴨朋友在做甚麼吧! 植物園因有繁花異卉和大小樹林,綠意盎然,鳥類也頗多,故去植物園,禁止溜狗或攜貓同行,怕傷害到鳥禽。鳥類中,有的類似候鳥,生育期才會短暫造訪,如領角梟就是;有的是珍稀鳥類,不常見到,如鳳頭蒼鷹、台灣藍鵲、翠鳥、五色鳥、白腰鵲鴝…等,看到時,會引來一堆攝影家搶著用大砲型相機拍照,但牠們一下子就不見了。而植物園因有一座著名荷塘,更較有一些夜鷺、灰鷺、白鷺鷥、紅冠水雞、黑冠麻鷺等水鳥類出現,則因常見到不同面貌者,可能也是來來去去而已,總不熟悉今天來的,是否就是昨天看到的那隻;至於白頭翁、麻雀、銀背斑鳩等,更是族繁不能記。  只有荷塘那三隻鴨子,頗具歷史,算是熟悉的老朋友了。 不,其實最初只有兩隻,姑且稱之為黑頭鴨A和綠頭鴨B一對而已。兩鴨同在荷塘已有一段日子了,似乎鶼鰈情深,總是形影不離,在水中游來浮去,上演著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美麗情境,我曾稱牠倆為「鎮園雙鴨」,蓋五、六年來,牠們是唯一留在荷塘的常駐鳥禽類動物,若常去植物園賞荷的民眾,對牠們也一定熟悉,但牠倆從何而來,植物園也沒告訴我們。我和老妻喜歡看牠們,因為牠們在水上划掌浮游,激起的層層波動漣漪,相當好看,像噴射飛機飛過藍天時,留下長長的凝結尾般。  雙鴨出雙入對很久了,但總不像紅冠水雞一樣,繁殖了後代,因為沒看過小鴨子出現過。不想,約兩年前,聽說有民眾在池塘放生了一隻白鴨,姑且叫牠C好了。初來時,弱小,怯生生的,不太敢靠近A和B,蓋一靠近,就被似乎是公鴨的B,追啄、驅趕。但鴨子是群聚動物,即使被咬、被啄,白鴨C,還是經常想靠近A與B。  不久,C可能是因品種關係,竟日漸碩大,長得健壯;此時,情況竟有變化了。黑頭母鴨A竟然移情別戀,跟著C成對成雙了,反而是B被冷落了。從此,變成B是被C追逐、驅趕了。  而B也不是被橫刀奪愛後,就有志氣地另闖天下的,牠還是緊緊追在A和C後面,想挽回舊愛。  可惜C終歸很強大,B只能老是默默跟在後頭。最近,連C似也懶得理牠了,只偶而低吼牠一下而已,故竟成三鴨看來是和平相處,一起悠游、一起洗澡似的樣子。其實,若不是植物園常客,有時也還以為牠們仨是一家人呢!三鴨共游池塘,激起一圈圈漣漪,在夕陽映照之下,有時是植物園美景之一哩!有時,牠們還會爬上岸來,在音符廊道旁的草坪上,曬曬太陽。  這三鴨的情感轉變,我看了五、六年了,好似人世間許多男女情事轉變一樣。人生若如一齣舞臺劇,這三隻鴨子就生活在這小小荷塘裡,更像戲臺演的一齣戲了。鴨子怕孤單,喜群聚,即使彼此間感情有變,只好三鴨和平共處下去了,這不就像世間某些男女,即使有情變之事,也不一定離婚或分居呢!

Read More

Lulu配唱洗手歌 化身卡通明星

卡通頻道製作洗手防疫歌,邀請藝人Lulu黃路梓茵配唱,提醒大小朋友防疫重要性。 (卡通頻道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日電  藝人Lulu黃路梓茵與卡通頻道合作,推出洗手防疫歌,一人分飾多角,化身老皮、飛天小女警與胖卡等卡通明星動感饒舌,並把病毒當成壞蛋,透過洗手才能拯救大家,讓防疫寓教於樂。  疫情當前,卡通頻道製作洗手防疫歌,邀請Lulu配唱,提醒大朋友和小朋友共同防疫的重要性。錄音過程中,Lulu和製作人突發奇想,化身成老皮、飛天小女警、胖達等卡通頻道明星,用誇張語調,多聲道動感饒舌,替歌曲增添許多趣味性。  身為卡通節目鐵粉的Lulu,配唱相當雀躍,覺得一點也不像工作,反而是「美夢成真」。為了讓洗手防疫歌更生動,Lulu發揮想像力,把病毒想成卡通「飛天小女警」裡的壞蛋魔人啾啾,而打敗魔人啾啾的方式就是洗手。Lulu說,用力洗手時,自己就像變成小女警角色,把手洗乾淨,就能拯救小鎮村恢復開心愉快的一天。  Lulu希望民眾能跟著洗手防疫歌行動,不要觸摸眼睛口鼻,並養成日常生活勤洗手的好習慣,洗滿20秒,才能有效消滅壞菌跟病毒。

Read More

<社論>敦睦支隊染疫案調查,蔡政府怕什麼?

國民黨立委試圖調閱副長朝令、航泊日誌等文件,但遭民進黨立委阻撓。(中央社,資料照片) 台灣連續幾天零確診的好消息顯示我國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也代表防疫指揮中心的辛勞有了令人讚賞的成果。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海軍敦睦支隊染疫案,防疫中心為了至今仍無法確認其感染源而感到憂心,因此仍不敢鬆懈。  事實上,國人對敦睦支隊染疫案深感關切,不是為了究責其群聚感染帶給社會的風險,而是對蔡政府處理此事的態度感到不滿,畢竟國軍全年無休的辛勞有目共睹,也知道縱使疫情尚未結束,軍隊也不能放鬆其保家衛國的重責大任。因此,自事件爆發後,國人絕大多數是將矛頭指向一味卸責的民進黨。  為了保住蔡總統「愛護國軍」的顏面,民進黨竟由其立院黨團先與國防部長嚴德發「私下協商」,外界擔憂是以政治力「脅迫」軍方扛起所有責任,甚至還任令國防部與海軍公開相互指控對方疏失。種種脫序作法不僅踰越行政規範,更嚴重傷害國軍士氣。  更甚者,綠委王定宇還高調披露敦睦支隊有「額外行程」,媒體事後追查僅是去了太平島,令人懷疑王定宇是否藉此「機密」模糊焦點。矛盾的是,高喊國防機密的人,卻往往是洩密者。他過去在參訪法國軍事設施時四處打卡貼文以自誇重要性,當時就已引發洩密爭議!  當國民黨立委邀請軍方官員列席備詢時,民進黨再三阻撓,連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欲成立調閱小組都遭到綠營多數暴力,以復議方式刪除原提案要求國防部提供副長朝令、航泊日誌、士官記錄簿及船位回報系統迴跡圖等四項資料。國人不禁要問,民進黨究竟在害怕什麼?  依照《立法院職行使法》規定,委員會經決議得設調閱專案小組,「要求有關機關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提供參考資料」。在野黨立委只是行使自己職權、要求國防部等單位提供資料,執政黨豈可隨便以機密為由蠻橫阻擋?事實上,法律規定很清楚,所有行政單位提供的資料皆列為機密,僅供調閱小組成員觀看,不得抄錄、攝影、錄音或攜出,違者可能面臨刑責。既然法律有無罪推定原則,為何執政黨要一再指控別人會洩密、卻提不出具體證據?  民主的可貴在於權力制衡,掌權者必須接受在野黨及國民的監督與批評,且立委依據法律行使職權亦是憲法保障的權利,執政黨豈可藉多數席次剝奪在野黨的監督權?這不僅扭曲政黨政治的正常運作,也自證該事件確實存在更多疑點。  離譜的是,兩位綠委陳柏惟與林昶佐忙不迭地當蔡政府的馬前卒,令人感嘆立委竟然會自甘墮落到如此境地。不願做好自己本分便罷,他們反而幫執政黨霸凌在野黨,製造綠色一言堂。如此荒謬行徑仍存在於日益成熟的台灣民主政治,實在令人痛心,無怪乎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會膽敢對抗在野黨的監督,因為許多綠營側翼團體霸占輿論版面帶風向,充斥著對國民黨毫無根據的賣台指控,早已讓整個台灣社會失去理性溫和的政策討論空間。  要知道,成立調閱小組的目的是為了釐清感染源,因此必須瞭解敦睦支隊所有航程,連國防部都無異議,為何民進黨黨團要反對?況且此例一開,等於以後多數黨可藉由人數來強行限制調閱小組權限行使範圍,甚至還可糾眾提復議翻案,與專制獨裁有何不同?民進黨政府為了保住蔡總統顏面,公然動用多數暴力阻擋在野黨行使立委職權,國人應嚴厲譴責及監督綠營此等違反民主原則的行為,才不會讓民進黨一再以捍衛民主為由、行破壞民主憲政之實。

Read More

<中華副刊>禁閉之城

城市與閱讀 文/攝影 林悅嶶  數週以來,城裡的人被禁閉在自己的居所。  社交見面、人際往來,各種為打發光陰的溜噠與外出,失去了天經地義的正當性,都變成危險行為。出門的理由只剩下工作、看病,採買食物與生活必需品。健身放風,限於離家方圓一公里,每天一次,一小時。  沙灘與公園被圍上了隔離線;餐館與咖啡關門;僅因陽光正好而坐在路邊涼椅的市民被警察勸離;無事在街上閒盪可能接獲巨額罰單。自有城市以來前所未有,人們被與他們的城市隔離,不得不退縮回自己居所。  無需再四處打卡,無需擔心錯過城中的任何好吃與好玩。流行的妝彩與衣鞋也沒有用了,流行的話題,失去了舞台,變得沒有意義。  麵粉跟雞蛋到處缺貨。曾為生活日日奔忙的現代男女,個個成了居家達人,烤麵包做蛋糕,樣樣自己來。自製的食品最安全,再說,此時大夥什麼沒有,等待麵糊在烤箱成熟膨脹的時間,就有。  人們努力在家上班、開會,教學與學習,試著像往常那樣,盡其身為社會一份子的義務。  然後呢?  努力填滿空閑。迎接更多的空閑。  春假的旅行、緊接著今夏的度假,眼看,全付諸流水了。  不必再想要去哪裡,籌備旅行的時間跟心力都省下了。人人都一樣,在天與地間,剩下自己一方天地。  網路上發起了分享窗景的活動。原來,家財萬貫,比不上擁有一扇令人豔羨的窗。這扇窗無需大,但要能引人遐思、能壯大想像力:這扇窗通往巴黎鐵塔、帝國大廈、通往寂靜的威尼斯水道與其他的世界地標;這扇窗通往另一扇窗、另一份神秘的生活,通往某條無名的街道與某座無名廣場。這扇窗讓我們窺見季節,天空,浮雲,行道樹與飛鳥。  人們坐在屏幕前,閱讀他人的窗。有的窗帶人飛向遠方,滿足了旅行與探索的渴望,有的窗令人想起自己的窗,忍不住思索比較,琢磨起自己所在之真義;有的窗,讓觀者能彷彿看見其攝影者與作者,讀到他的思想、個性、喜好與視野。  讀窗,像讀一本書。  更有耐性的人,拿起畫筆,揣摩窗前的風景。畫完了窗,繼續畫屋中靜物:桌上冒煙的咖啡、金黃飽滿的可頌麵包、瓶中的春花、沙發上的貓、打開的書頁、牆上的掛氈、牆角的掃帚……;有人為自家客廳那張老椅子的優美線條而動容,有人在廚房的碗盤與床鋪被褥的皺褶間發現新天地。  他們將畫放上網路。賞畫的人,在世界的彼端,就忍不住也抬首凝望自己四周,開始找尋值得入畫的角落......  禁閉之城的人們,從未像此時,生活在自己的居所。  你今天讀了你的窗、窗前的微光,玫瑰與書頁上的神秘光斑,讀了你的扶手椅、與心愛的那盞燈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