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李奧納多 炎亞綸為生態保育出力

炎亞綸受邀擔任2020國家地理路跑環保大使。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炎亞綸常在社群媒體分享保育資訊,這次受邀擔任2020國家地理路跑環保大使,拍攝生態保育宣傳影片,直言是受到李奧納多影響,挺身疾呼粉絲們要重視生態保育。  提及會對環境及生態保育議題如此熱衷,炎亞綸不諱言,完全是受到李奧納多影響,「有哪一位藝人在奧斯卡得獎上台,感言竟然是不忘疾呼大家關注氣候變遷?而且得獎影片《神鬼獵人》就是一部講述人類跟自然環境。」  因為敬佩李奧納多以自身力量去影響全球人對環境變化的關注,炎亞綸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李奧納多一樣,拍攝一部生態保育相關影片作品在國際間被看到,影響更多人認真思考挽救地球不能再等。  另一位影響甚鉅的,就是前一陣子不幸墜機身亡的籃球明星Kobe,「我以前會把Kobe比賽的畫面錄下來,然後以慢動作方式播放去學他打球的技巧,所以Kobe會受傷的部位也是我受傷的地方。」原來炎亞綸的右膝韌帶受傷曾開過2次刀,花了1年多復健,就是因為當時學偶像打球所致。  炎亞綸小時候是個田徑校隊,短跑、跳遠甚至拔河比賽都參加過,體能上有不錯的底子,這次參加國家地理路跑機會,他表示,自從膝蓋受傷後,除了上健身房之外就以游泳比較多,短距離跑步還OK,但是長距離的像是半馬這類就會很吃力,「雖然健身教練一直慫恿我參加。」  2020 Nat Geo Run 國家地理路跑報名將截止,4K組已全數額滿,9K挑戰組及21K半馬組所剩名額不多,活動詳情可上國家地理頻道(TW)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Read More

愛的迫降最終集 奪韓最高收視

韓劇「愛的迫降」16日晚間播出長達111分鐘的完結篇,在韓國創下21.7%的收視率,創下tvN歷年收視最高紀錄,也成為韓國電視台史上的收視冠軍。圖左為玄彬、右為孫藝真。 (Netflix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韓劇「愛的迫降」日前播出最終集,以平均收視率21.7%的成績,奪下韓國電視史收視率冠軍,女主角孫藝真表示,在演出角色時感覺幸福,感謝能夠演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愛的迫降」為韓國tvN的電視連續劇,近期因在Netflix影音平台同步首播,在台灣也引起熱烈討論。「愛的迫降」由韓國演員玄彬、孫藝真、徐智慧、金正鉉等人主演,16日晚間播出長達111分鐘的完結篇,在韓國創下21.7%收視率,創下tvN歷年收視最高紀錄,也成為韓國電視台史上的收視冠軍。  「愛的迫降」講述南韓財閥繼承人尹世理(孫藝真飾),某天因為狂風而發生滑翔傘事故,被迫降落在北朝鮮,後來與隱藏、守護她並愛上她的軍官利正赫(玄彬飾)之間的愛情故事。  「愛的迫降」不只是愛情故事,編劇為豐富劇情的飽滿性,在親情、友情部分也用了許多力氣著墨,劇中反派最終也都得到果報,因此得到許多觀眾支持。最終集平均收視率為21.7%,最高收視率甚至衝到24.1%。  劇中擔任女主角的孫藝真,在最終集播出的隔日透過經紀公司表示,「在演世理的過程中,我笑了很多,也哭了很多,比什麼都幸福。非常感謝能夠演出在我演技人生中佔據很大一部分的優秀作品,真心感謝喜愛我們電視劇的各位。多虧大家的幫助,在疲憊時也能堅持到最後」,顯現演出這齣戲對她的影響極深。

Read More

演唱會圓滿落幕 A-Lin想吃鹹酥雞

歌手A-Lin結束一連3天在台北小巨蛋「Passenger旅.課」台北站演唱會,她在慶功宴受訪時表示,演唱會結束總算可以大啖思念已久的美食。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歌手A-Lin結束一連3天在台北小巨蛋「Passenger旅.課」台北站演唱會,她坦言,結束後最想大啖鹹酥雞等美食;演唱會保持體力最困難,這次完成3天的演出,對自己信心大增。  A-Lin自14日開始一連3天在台北小巨蛋舉行「Passenger旅.課」台北站演唱會,她表示,唱完之後感覺「很爽,超爽的。」  因近期武漢肺炎疫情嚴重,A-Lin在慶功宴記者會受訪時談到疫情影響表示,之前曾經有想過可能會取消,縱使取消,她也會尊重,「如果取消就下次再來」,謝謝相關單位在防疫上的協助。  A-Lin表示,此次為準備演唱會而在飲食上有很多控制,演唱會結束總算可以大啖思念已久的美食。她受訪時列出一堆菜單,「鹹酥雞、珍奶、肉粽、蚵仔麵線」,她說,演唱會排練時,樂手就常常團購美食,但她都無法參與,讓她感覺很痛苦,現在終於可以解禁。  3場演唱會有許多藝人好友及父母、姊姊等家人到場支持,但先生黃甘霖與小孩此次都未到場出席,A-Lin說,在演出前,女兒及老公都幫她加油打氣,家人對她此次演唱會真的都很支持。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月光色的花邊

詩、攝影/林瑞麟  驚蟄之後  你的眼睫開始出色  浮出隱約的月光黃  你指著大北坑山坡  說:魯冰花為了讓東方美人嫩綠而生  降階的音質婉約了季節  讓我彎腰、蹲下  時間失去節奏  蜜蜂強奪了話語權  嗡嗡,途經山水茗園亭閣  達達,記憶捲進腳踏車的輪弧裡  舌頭軟軟在辭海裡沉溺  一陣狗吠帶來疏離  這樣很好  伯公黃金蟬、那些櫻和桂花  繼續安靜  江家三合院那磚、那瓦各自歲月  你說你好客,我好客  像春風,擂進我心窩  說來就來  註:龍潭大北坑休閒農業區每年初春魯冰花盛開,成為地方盛事。

Read More

<中華副刊><漫走老厝邊>丹頂鶴與烏鴉

 文、攝影/郭漢辰  走出老屋外,世界依然璀璨盛美。  這幾天飛出島外,來到北海道,一片白雪披覆大地山巒,大雪紛飛,雪花飄入眼眸。  細雪在我體內,融化成日後對北國的思念。  我對於雪地一直有著不可思議的迷戀,無論閱讀川端康成的「雪國」,或則二十年前,第一次來北海道時,對於白雪的緊密包圍,彷彿我就是應該在此生生滅滅,更早時還看過一部韓片,一對熱戀中的男女死於雪地中,被挖出來時,兩人的骨駭依然緊緊擁抱。  如今,漫走在釧路市的丹頂鶴自然公園,驚喜大自然的神奇奧妙。雪白的大地上,有幾隻與白雪一樣顏色的鶴鳥,單腳佇立,四處張望。造物者還在丹頂鶴身上,抹染兩三筆墨黑,猶如一幅絕美的水墨畫。他的頭頂上戴著彷若紅色的桂冠,抬頭挺胸巡視這片白色天地。  數十年前,由於大環境的劇烈變化,丹頂鶴數量急速減少,頻臨絕種。日本政府在1958年成立自然公園,讓丹頂鶴重新回到他們熟悉的濕地生態,讓他們擁有終生歸所。園區內從設立初期的五隻,經過人工孵化,如今已有上百隻鶴鳥誕生,長大後野放重回大自然。  丹頂鶴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終生只跟一個伴侶在一起,另一半死去,他們從此孤老一生。有研究者就做過一個實驗,將死去的丹頂鶴以另外一隻替代,結果被發現,傷心的鶴鳥把新伴侶趕出巢窩,持續他對老伴的思念。  任憑丹頂鶴絕美驕傲,他仍得生存覓食。他用長喙從小水坑裡叨起小魚,準備一享餐宴,此時飛在空中一直發出「啊!啊!」聲音的烏鴉,突然飛下來和丹頂鶴搶食。鶴鳥不甘其擾,乾脆飛到沒有烏鴉騷擾的地方,重新叨起小魚飽食一番。  全身黑色的烏鴉,與純白的丹頂鶴成為強烈對比。我全程一旁觀察,烏鴉看見這絕美的鶴鳥不知會不會覺得怒火中燒,想說造物者把你塑造得如此完美,我卻是這幅德性,連聲音都沙啞難聽。於是處處和鶴鳥爭鋒相對,不肯退讓?!  不過,認真地想,烏鴉應該不致於這麼小鼻子小眼睛,畢竟科學家研究,烏鴉是鳥類裡最聰明的一種。或許就只是真的想和丹頂鶴分食而已,他們對彼此都無愛恨情仇。  雪地裡的這一切,黑與白,美麗與暗黑,都在剎那之間發生和相逢。  我看著美麗的丹頂鶴和滿身黑的烏鴉,同時飛了起來,才了解共生共榮的道理。

Read More

<社論>防疫固然重要,人道仍應高於政治考量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中)撤回陸委會宣布所有陸配子女入境規定。(中央社) 在政策一日數變之後,民進黨政府日前決定,滯留陸港澳不具台籍的陸配子女,不准入境。這種作法充分顯示民進黨政府防疫以政治為優先考慮,把「反中」看得比人道重要的多。  二月十日起,兩岸直航班機僅限北京首都、上海浦東、上海虹橋、成都雙流、廈門高崎等五個航點,其餘全部停飛,往返大陸自然相對困難。十一日下午二時,陸委會處長蔡志儒宣布,基於家庭團聚及人道考量,國人或陸配所生,現僅有中國大陸國籍的子女,准許入境,但入境後需居家檢疫十四天。  當晚七時,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又說明,不是開放探親,而是基於人道,陸配子女為「有條件」准予入境,申請入境者需為原居住台灣者、該子女未成年且在大陸無親人可提供照顧,必須同時符合三種條件,才可透過專案申請,經審查才准許入境;隨後陸委會新聞稿,又再加上「父母皆在台」的條件,才能申請。  不到十個鐘頭,政策就改變三次,顯示陸委會事前並未周密考量,處理沒有章法;條件一次比一次嚴格,更證明陸委會對於陸配子女入境,並不樂見其成;但無論如何,允許陸配子女有條件入境,至少意味陸委會還沒有完全把人道考量置於腦後。  然而,消息傳出之後,不但引發網民熱議,甚至還有強烈反彈,經過蔡英文總統指示檢討,政策又再急轉彎,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有我國國籍才能申請入境,如果沒有,滯留陸港澳地區者不得入境;他並強調,防疫最大原則是國人優先,陸配的孩子出生時可以選擇國籍,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台灣,「現在應該要自己做些安排及承擔」。  平心而論,在醫療人力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貿然全面開放滯留大陸,特別是湖北的台胞入境,確實有其難度,因此政府對入境者有所篩選的作法,當然可以理解。不過,以國籍做為管制最大原則,顯然有商榷的餘地  例如,日本從武漢撤僑回東京的四架班機,其中就包括七十七名大陸籍、兩名台灣籍;韓國撤僑專機,六十人是中國大陸配偶;法國四次撤僑班機一共載回四百六十九人,法國公民只有二百八十人,其餘一百八十九人是歐盟各國公民及配偶子女;英國兩次撤僑班機,也有一百二十二人是歐盟各國公民及配偶子女。充分說明這些國家都是以人道為重,並不把國籍當成能否優先入境的主要條件。試問,這些國家不重視防疫嗎?  再說,民進黨政府以醫療能量、人流管制等為考量,禁止陸配子女入境,但主要被影響的只有陸配前婚姻子女、國人在大陸地區生的子女、以及排到專案居留的小孩三類,人數相當有限;如果這些都無法入境,試問目前在陸港澳滯留數以萬計的我國公民未來怎麼辦?難道他們都不能入境嗎?相反地,要是這些人都可以,為什麼就沒有人流管制和醫療能源的問題呢?  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日前才公布,從醫療設備、醫護人員、醫療費用、醫療保健系統等綜合分析,台灣醫療保健水準在全球首屈一指,民進黨政府也以此沾沾自喜,為什麼只要牽涉中國大陸就會變調呢?台灣好像什麼都匱乏,不得不進行管制。  說穿了,民進黨政府就是要刻意跟大陸對抗,從口罩禁止出口到排斥陸配入境,都反映了「反中」心態。相較於日本等國政府盡力協助大陸,以及日、韓、英、法等國的撤僑動作,民進黨政府真該感到汗顏!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柔道隊甫成軍 成績傲人

 崑大柔道代表隊參加一0八全國中正盃柔道錦標賽,技術精湛拿下四金、一銀,與校長李天祥(中)合影。 (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柔道代表隊陳韋丞、張家瑋、謝源興、陳嘉淳、黃品柔、鄭宥淳六名同學,代表學校參加由中華民國柔道總會主辦的一0八年全國中正盃柔道錦標賽,技術精湛,榮獲四座冠軍、一座亞軍,成績傲視全國,對於甫成軍的代表隊來說,相當不容易。  崑大柔道代表隊於去年成軍以來,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性比賽連戰皆捷,九月底參加二0一九年全國柔道錦標賽,獲得傲人成績,其中陳嘉淳男子超重量級冠軍,陳韋丞男子輕量級冠軍,謝源興男子重量級冠軍,鄭宥淳女子重量級冠軍,張家瑋中量級亞軍,黃品柔超重量級亞軍,盧盈均女子重量級季軍。大專男子甲組團體及大專女子甲組團體均獲得亞軍,總成績冠、四亞、一季軍。  全國中正盃柔道錦標賽共有十五間大專院校、約一百五十位學生參加大專組級別,休憩系大二陳韋丞、電機系大二張家瑋及陳嘉淳、空設系大二謝源興等人,榮獲大專男子甲組團體冠軍,非常不容易。  個人項目比賽,陳韋丞勇奪大專男子甲組第一級冠軍,陳嘉淳大專男子甲組第七級冠軍。旅遊系大二黃品柔榮大專女子甲組第七級冠軍,視訊系大一鄭宥淳則獲得大專女子甲組第四級亞軍,總計四座冠軍、一座亞軍。  崑大體育室主任詹建人表示,上述成績對於剛成軍的柔道代表隊來說,已屬非常難得,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加緊練習,不斷超越自我,期待在接下來的各項比賽能愈戰愈勇,再創佳績。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中華副刊>與孩子結緣

孩子們流露的是最真切的心 文、攝影/孟威  原鄉對我,有一畫境,也有一心境,總之,我愛這份與孩子結緣的工作。  工作已年餘,因職責接待了很多原鄉業主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有童趣。寶貝們給我帶來的,是那些歡快的情境、難以忘懷的瞬間。孩童天真無邪,對美術與音樂卻有著最敏銳的感知力,就是美!在此擇其一二,敘上一敘。  初次上繪畫課,我遇到了一個不怎麼說話的寶貝,她喜歡環繞在我身邊。任我怎麼搭話,她只是溫婉一笑。單這一笑,就勝過千言萬語。她可能仍有防心或只在父母前才展露自己?  陪伴一會,我不經意看到她的背心拉鍊鬆開,便隨手幫她提了提……出乎意料的,她竟開始對我丫丫耳語起來!一瞬間,我確是對她甜糯的聲音有些恍惚……像是自家孩子在撒嬌。  美術與音樂課時長了,與個別寶貝有著似如己出般的親近。  遇到孩子們,有時會特意留一張近身合照,再抽空抱抱他們。  又遇假期,孩子們同聚身前,我總先抱起一個常來的寶貝,耳語一會,放下;其他孩子們看在了眼裡,巴巴的望向我,那感覺,頓時讓我心裡跟開了花似的!於是乎必須滿足一下他們小小的需求。就這樣,每次每個寶貝帶著些許的滿意,歡快散去!類似這樣的一刻對我是珍品,我暗記,並收納、寶藏。  人間自有真情。我知道孩子們不諳世事沒有心機,因為他們流露的是最真切的心。  每次繪畫或音樂課,渾身充滿靈性的孩子們盈門而入,他們對我辦的活動全然熱情地奔跑我,衝向我……  那一刻,期待的眼神,流淌的性情,相聚、碰面,結局滿心歡喜;  那一幕,湧動著的,是對內心溫柔的感動,所以換以柔情的付出;  那一時,所湧起的,是對寶貝們的無限關愛和人心之間的洞察。  每次想起來,感覺都暖暖的,真貼心,每次的相遇,我都會把愛孩子的天職天性與寶貝們的天真爛漫連接起來,因為他們一笑一顰真切,渲染著我流露更渾然天成。  我為孩子們開課,孩子們也教我生活功課,原鄉工作後,我學習對這個充滿世故的人間另眼相看,總之,還是美!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月光光

 文、攝影/王貽高  像圓盤般高高懸掛在穹蒼中會發光的月亮和照明彈在我童稚的心靈老早連在一起。  我住的村莊,夜晚經常停電,村民習以為常在屋前一片闇黑中納涼,人人神情悠閒自若。這情形,常使我想起越南小時候在農村和家人生活的景象。夜裡,屋內除了時明時滅的油燈,窗外田野四周,靜謐深邃,大人小孩心底渴望的,是頭上皎潔的一輪明月。  月圓夜晚,柔和的月光像輕紗灑落在周遭的作物上,灑在屋後瓜棚垂掛的絲瓜上,這時候,母親就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忍不住喃喃的唱著:「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那麼多年過去,這首優美的童謠到今天我還能琅琅上口呢!而今,身在異國他鄉的我,月滿之夜,心血來潮,偶爾也會和老妻在鋪滿淡淡月光的田埂上漫步。兩旁百來棵番石榴樹是我十多年前栽植的,樹冠上方、內層以及周圍著果的枝條都繫上套袋,喔,白茫茫的月光就落在白花花的套袋上,雪亮雪亮的,感覺有些迷茫。這番光景,總讓我想起家鄉連年戰爭年少離家到鄉下教學夜裡獨自倚窗觀看高掛寢室外的照明彈的一幕。原來,像圓盤般高高懸掛在穹蒼中會發光的月亮和照明彈在我童稚的心靈老早就連在一起。我很難忘掉那一夜那一大片白芒芒的強光在蒼茫的黑夜裡襲下來的情景,看似一張巨大的白布匹,覆蓋在空蕩蕩的大操場上,冰冰涼涼的,令人感到淒厲怪異。校外,隱約傳來槍響,時而密集尖嘯,時而零星詭譎。不知為何,想著、想著,恍惚之間,感傷的思緒紛至沓來:許許多多的苦難、掙扎、焚燒、屠殺和死亡的片段,走馬燈似的在我眼前一一閃現……  1968年「新春攻勢」。大年初一,我親眼目睹一名扛著AK-47自動步槍的士兵打從我家門口一閃而過,看上去,男孩的個頭也沒比那槍枝高出多少。當人們都在興高采烈歡度佳節之際,孰料,砲彈、炸藥就裹在喜慶的爆竹聲裡,迅雷不及掩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轟天震地,響徹大小城鎮,硝煙瀰漫;炮火蔓延西貢、堤岸,周遭砲擊聲掩沒了大街小巷 的 驚叫,空氣中散發出一股悲傷的氣味。我豁然悟到:死生悲喜原是那麼地緊密相貼、瞬間萬變。我父親在堤岸離新街市不遠的平仙路買下的房子,也在此一戰役中慘遭池魚之殃,周邊民宅同樣無一倖免,被戰火摧毀燃燒,最後只留下一片焦土。  一生勞碌、個性倔強的父親,萬萬沒想到,他平日省吃儉用、辛勤耕作積攢下來的錢在城裡買下的房子竟然在瞬間化為灰燼。父親走得倉促,因此,這一變故他並未得知,也免再承受如此沉重的悲傷,只有一次在除夕家祭供桌前,我無意間聽到母親對著父親的遺像輕聲略略帶過。  記憶中,城裡的家座落在一條深巷內,離大馬路約莫有300公尺。屋前有一棵木棉樹,夏天,綠葉成蔭,我常在樹下畫圖、看書。每年五月,木棉飄絮,空中團團棉絮紛飛,像極了我在畫報上看過的雪花。小妹尤愛撿拾飄落地面的棉絮就近嘴邊用力吹呀吹,只見白絮在她額前東飄西蕩,怎麼就是飛不遠!房子左邊有一條通往水塘的泥巴路,三幾間連在一起的廁所就架在水塘上面。到現在,我每回想起那些聞聲從水中躍起搏命爭食糞便的魚兒,仍感到不可思議!  因為家裡沒有自來水,每天,天未光就得趕在上學前和妹妹走到一公里以外的井邊汲水。裝滿的水就用半片蕉葉舖在上頭充當桶蓋。扁擔的一頭是小我三歲的妹妹。懸掛在扁擔上的桶子,遠看,活像一個秤砣。  在這幽深小巷裡,有我年少的憧憬,曾經,我在這屬於我們的「窩」整整住了三年。白天,騎單車跨越平仙橋上下學;夜裡,一盞孤燈伴我寫讀,順利完成初中學業。  越戰結束迄今幾近45個年頭。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我沒再踏上過那片孕育我成長的土地。每回自多明尼加返臺探親與老友敘舊,我不止一次想回鄉看看,可當我手中握著簽證時,一股莫名的畏懼與近鄉的徬徨一時間俱湧上心頭,這使我一直猶疑著,最終總為自己找到了放棄的藉口作罷。前些日子在整理老相片,無意間翻到位於堤岸平仙路屋前一家人的合影,父母親坐中間,大哥大姐分坐一旁,二哥二姐妹妹和我一字排開站在他們的後面。我定定地看著這一幀變得泛黃且有著多處明顯摺痕的舊照,禁不住想起那些苦難、離亂,想起兵連禍結砲聲隆隆的年月,想起不幸溘然長逝埋骨「春祿」(Xuan Loc)的父親。事隔27年,俟大姐和二姐獲准離越時才將他的骨灰罈帶到臺灣,1992年3月22日安厝崇德寺。  「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又是一個停電的夜,窗外明月皎皎,我心暗暗地唱著:「月光光,照地堂……」唱聲極遠,感覺我那年輕貌美的母親也正在放下她手邊工作,一臉滿足地細聲與我唱和。啊,往事糅雜,忘不了那一條幽深的巷子,忘不了那些年和妹妹汲水、扛水的日子。我總在想,扁擔上的水桶,果若真是秤砣,它也不應只用來稱量人間的悲涼……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跨文化體驗 外籍生說演英文童書

 家齊高中生與崇學國小學童一起體驗披薩DIY。(記者施春瑛攝) 家齊高中英文科多元選修課程「英文童書,創意閱讀」師生,攜手台南大學境外生前往崇學國小,與小朋友分享國外文化,並說演英文童書,還帶著小朋友一起動手做披薩。  家齊「英文童書,創意閱讀」選修課程師生,以英語學習列車的概念,搭配行動窯烤披薩車,將語言學習結合手做體驗,並攜手南大馬來西亞、蒙古、越南籍境外生,和日本姊妹校兩位交換生同赴東區崇學國小,與兩班六年級的師生一起分享外籍學生們的家鄉文化簡報,並由高中生分組發揮創意,說演英文童書,實踐跨文化的體驗學習精神。  參與交流活動的崇學國小六年一班和九班的學童,聆聽外籍學生們的文化簡報,聽到越南語、英語和日語等多國語言交替發音,大表驚奇,也以英文回應提問;蒙古籍大學生在分享時,特別請大家不要再問她是不是住在蒙古包或是騎馬上學,透過簡報照片分享蒙古人的現代都會生活,嘗試打破多數人對蒙古人的刻版印象。  崇學國小校長洪榮進特別邀請家長會長一同聆聽境外生的簡報,並參與披薩手做體驗,以實際行動支持校園國際化的推動,也感謝家齊高中及台南大學外籍生帶來的豐富國際教育資源。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