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霧散見晴

筆直的林相,以及懸吊山谷的吊橋。 文、攝影/林揚  冒著雪隧塞車和路途遙遠之苦,從台北開車上宜蘭太平山莊避暑,另一重要目的就是造訪上次錯身而過,緣慳一面的「見晴懷古步道」。  由昔日伐木時期,原長約五點五公里的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整建而成,長二點三五公里的見晴懷古步道,因部份路段崩塌,目前僅開放至零點九公里處。然這條小而美的健行步道因保有迂迴曲折的舊鐵道,平緩舒坦的路徑,加上碧綠蒼翠的地貌和筆直向天的林相……,處處令人驚豔,難怪在2014年被評為全球最美的二十八條小徑之一。  車子經過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土場收費站時,外面還有三十多度高溫。沿著蜿蜒而上的宜專一線爬行,溫度慢慢下降。到了二十三點一公里處,步道入口處就在路旁,海拔一千九百五十公尺左右的高度,讓氣溫降至怡人舒適,涼爽可親的十九度。  據說這充滿詩意的「見晴」是這樣來的:午后,因氣候與地形緣故,常有機會形成蔚為壯觀的雲海,或久陷在虛無飄渺的五里霧中,讓伐木工人心中湧起渴望看到太陽的心情,因而產生「見晴」這美麗的名字。  九百公尺長的見晴步道,優雅、慢慢的散步,往返也不過一小時功夫。踏進入口,就可看見鋪在碎石子上的舊鐵道路徑以及仰天而立的扁柏和紅檜林。在鐵軌交會處,還保留了讓兩列運材車錯身的鐵道轉轍器,早已銹蝕,卻仍屹立在鐵道旁,讓人彷彿還可想見從前運輸木材盛況,也成了歷史尋根的最佳見證。  往前走,雖無緣見到霧氣氤氳,但四周蓊鬱蔽日,抬頭除古木參天外,步道旁翠綠的苔蘚、蕨類和其他地被植物隨處可見,讓雙眼可以一直滋潤在飽滿的大自然綠當中。  抵達標示三百公尺的地方,右手邊豁然出現寬廣的視野,據說在久雨初晴或霧散之際,可由此遠眺蘭陽平原、雪山山脈的奇峰崢嶸以及洶湧聚散的雲海。如果有幸遇到這種不斷變化的奇景,想必應該就是「天忽作晴山捲幔,雲猶含態石披衣」(宋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的詩句所描述的景致吧。  走到五百公尺處,發現一段懸空鐵道,鐵道上的枕木長滿青苔,刻畫著歷史歲月的痕跡。沒多遠,另一段懸空鐵道的路基已經坍塌流失,好像隨時會落入山谷。懸空鐵道為舊木棧橋歷史遺跡,年久毀損,僅供憑弔懷舊,無法走人,因此兩端都特別豎立著禁止行走的標示,敬告遊客切勿嘗試。  八百公尺處的一座可容十二人同時通過的吊橋,應該算是整條輕鬆好走的步道中,稍微有點挑戰的路段。這挑戰非關體力,而是膽量,因吊橋長約三十公尺,橋面一人寬,由粗壯棉繩綑綁而成,只能單向通行,走起來搖搖晃晃的。面對橋下方山谷,如果稍有懼高症的話,是會躊躇不前的。偏偏不過這座橋,也沒有其他路徑走到步道九百公尺的盡頭。所以大部分遊客都是鼓起勇氣,一一過橋。  不過還是看見一對四、五十歲中年夫妻,站在橋頭邊猶豫不決。先生一直鼓勵妻子過橋到終點,太太則百般抗拒,說什麼也不依。先生見我折回,問我後面路段可有什麼特殊之處。我說過了吊橋到終點處,有一道隔離的木牆,木牆後就是被沖刷掉的路基,等待修復。為了替那太太解圍,以免他們繼續僵持不下,我建議他:「如果真怕高的話,也不用太勉強喔。」  那一天,我和妻子徜徉在一條可以觀山觀雲、探索自然、緬懷往昔的古道,藉由大口呼吸和皮膚的接觸,盡情吸收了有空氣維他命之稱的芬多精,精神特別清爽。因為捨不得快快離開這遠離塵囂的清靜,我們一路走走停停的,等回到步道入口時,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過了近兩小時。  見晴懷古步道離太平山莊只有兩公里路程,知道的遊客通常都會順道拜訪。怕的是,這路段時常雲遮霧繞,一片白茫茫,一個不留神可能就會閃過這自然歷史與人文資產皆豐的步道,那可就遺憾囉!

Read More

三立金鐘分享會 入圍主持人齊聚

三立電視30日為旗下入圍第54屆電視金鐘獎的節目舉辦分享會,今年入圍主持人包含黃鴻升(左起)、吳宗憲、Lulu黃路梓茵、陳漢典、呂捷及王偊菁皆出席。 (三立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0日電  三立電視的「綜藝大熱門」、「綜藝玩很大」及「呂讀台灣」今年皆入圍金鐘獎,電視台今天舉辦分享會,藝人吳宗憲受訪時表示,傳統綜藝節目是娛樂影視人才搖籃,政府應多關注。  三立電視今天舉行金鐘分享會,邀請今年入圍金鐘的節目主持人到場分享心得,包括入圍「益智及實境節目獎」和「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的節目「綜藝玩很大」主持人吳宗憲、黃鴻升;入圍「綜藝節目獎」和「綜藝節目主持人獎」的節目「綜藝大熱門」主持人Lulu黃路梓茵、陳漢典;以及入圍「自然科學及人文紀實節目主持人獎」的節目「呂讀台灣」主持人呂捷、王偊菁。  談到這次入圍,吳宗憲說台灣傳統綜藝節目現在僅剩「綜藝玩很大」,因此對於這次能不能獲得金鐘獎還是相當在乎。他認為傳統綜藝節目是訓練電視人才的重要搖籃,若經歷這類型節目的洗禮,都能夠有相當紮實的功力。  吳宗憲說,「我如果是文化部的話,掏錢都要補助這個節目」,希望文化部長鄭麗君能聽見他的聲音,「而且我能夠當教練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程式教育營隊前進偏鄉

台南大學教育學院師生利用暑假下鄉,支援偏鄉兒童學習程式教育。(記者施春瑛攝) 因應科技日新月異,程式教育愈顯重要,台南大學結合高等教育深耕之「傳承實踐、在地創生(USR)」計畫,教育學院師生暑假期間前往麻豆北勢國小,進行為期五天的程式教育營隊活動,培養學童運算思維能力與正向的問題解決態度。  南大表示,本次營隊由教育學院院長歐陽誾、教育學系老師吳純萍及南大學生,共同設計mBot機器車程式教育課程,帶領北勢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童一同進入機器車編程學習世界。  課程採用問題導向學習法,引導學生應用運算思維拆解各式問題,鼓勵學生主動處理解決問題,以程式來指揮mBot機器車破解問題,最後讓學生共同構思、創造由mBot機器車主演的童話故事,藉由展演的方式,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自由創造程式的樂趣與想像力。  北勢國小校長林義順表示,感謝台南大學運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支援偏鄉兒童學習程式教育,讓北勢國小的學生們有機會接觸這樣特別的課程,擴展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在學科表現之外的能力。  南大表示,希望藉由課程讓大學生帶領小學生快樂學習之餘,又能藉由mBot機器車組裝與編程學習等不同學習經驗,啟發學童對程式設計的興趣,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挑戰自我 竹橋師生單車環島

七股竹橋國中與多個學校、團體組成的單車環島車隊,成功挑戰圓夢。(記者盧萍珊攝) 七股區竹橋國中師生利用暑假舉辦騎單車環島,立即吸引龍山、安定、瑞峰、台南大學及錠嵂保險經紀人等團體響應,十八名團員利用九天八夜繞行台灣,取名「竹夢踏實、登峰繞極」計畫,完成環島夢想。  竹橋國中校長潘能耀指出,四年前全成教育發展協會為輔導國中的中輟生,成立陽光少年單車隊,透過戶外教育讓青少年拓展視野,後來擴及到偏鄉學生,在全市十八所國中小推動,其中七股竹橋國中學生在畢業前需騎完三條指定路線,並在今年八月挑戰環台行程。  這項單車環島在八月十日出發,九天八夜行程從竹橋開始,行經屏東楓港、台東太麻里、長濱到花蓮,接著改搭火車到宜蘭頭城,再由三貂角到基隆、淡水、苗栗、雲林再回到台南,全長一千公里有八百七十五公里是騎單車路程,平均每天要騎一百公里以上。  潘能耀說,這次環台成員除有竹橋師生,還有他校的校長、家人以及贊助的錠嵂保險經記人,十八人全數騎完全程,還獲頒證書、獎牌鼓勵。為能接受這項挑戰,竹橋國中的學生在七月間進行二次特訓,分別是從竹橋國中騎到嘉義故宮南院;另一次是竹橋國中騎到大內、玉井、左鎮,適應平地、山區的路況。  環台期間因有成員單車輪胎爆破,竹橋國中學生還運用先前上課所學補胎技術,協助成員脫困繼續向前行。對於挑戰環島成功,竹橋學生張文瀞表示,其實第四、第五天路程以爬坡為主相當吃力,但還是堅持不放棄,奮力向前衝,感受到只要堅持無所不能,也因為自己不認輸,看到北海岸美麗風景,是這趟活動最大收穫。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藝大生深入社區記錄家鄉

南藝大音像所到偏鄉推廣用影像記錄地方,讓孩子學習用照片說故事。(圖/台南藝術大學提供) 我們與家鄉的距離,可以說很近,也可以說很遠!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積極推動「紀錄片重返」及「家鄉影像發掘」的深耕,近年來深入各社區、部落,為學童量身打造影像拍攝課程,學習用相片說故事、畫出自己的家鄉。  今年暑假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前進白河區河東國小六溪分校開設工作坊中,安排了相機教學和操作、部落巡禮、聽長輩說故事等豐富課程,讓小朋友在做中學,認識影像媒材,也認識自己的家鄉和部落文化;除了讓小朋友實際操作數位相機外,也運用「構圖」、「景別」等概念來拍照,更要和「自己」、「村落」結合,進而完成「我的家庭與生活」的個人創作以及「六重溪照片地圖」的共同創作,一連串的課程下來,參加的小朋友學會了用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替家鄉說故事,讓自己與生長的這塊土地零距離。   而除了數位相機外,小朋友還嘗試拍立得,觀察膠卷影格,從靜態影像想像動態影像的生成;工作坊指導老師吳心蘋以「VHS」、「V8」、「DV帶」,簡述影像媒材演變的過程,也呼籲大家保存家庭回憶、不要丟棄影帶。  南藝大表示,音像所的「家庭電影保存工作坊」,每年都前進台灣各地,深入各社區、部落,教導大家學習用影像記錄生長的土地,除了生活環境的紀錄外,也能透過訪問地方耆老,藉由錄影的方式,讓耆老、長輩說故事,將地方發展的點滴與現況,完整地保存下來,這樣不論是現在或未來,大家都可以透過這些照片、影片,與所在的這塊土地零距離,展現人親土親的情感。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行古城 

詩、攝影/如娟  只有蟬  與故事對話  汗被吸進光影  加入舊墟  貓在異時空  望守  古城夏  烈日迷離  我是凝望你走過的柱石  我是艾菲索斯  行走的砂礫  註:艾菲索斯位於土耳其,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希臘古城。亞底米神廟遺址所在,傳說聖母瑪利亞終老於此。

Read More

<中華副刊>憶童年借書記

文、繪圖/潘元石  今年九月適逢台南圖書館百歲,文化局特地規劃百年館慶,從現今一直到年底推出一連串富有教育意義的慶祝活動。對文化、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氣息,彌滿學識的風華。  1943年我7歲就讀日治台南第一公學校,家裡搬到忠義路二段147巷裡,是葉石濤先生所謂的「魁儡巷」。從巷口忠義路走進對面158巷的「番薯崎」約六分鐘就到公園路口,眼前出現一座用鋼筋水泥磚塊砌成的巍峨大樓,即所謂的「台南圖書館」。  據史料所載台南圖書館成立於1919年(大正8年) 9月,後來因閱覽人數不斷增加,導致館舍狹隘,所幸台灣仕紳辜顯榮先生的義舉巨額捐款,遂於1925年10月6日舉行落成式,並正式開放給市民閱覽,為二層樓的建築體,樓上為大閱覽室,樓下為兒童室,擺放許多印刷精美、插圖生動的兒童繪本,供給兒童閱覽,並可以借出帶回家觀看。  我第一次進入圖書館室在一年級暑假期間,由哥哥帶我進去觀看「紙芝居」說故事。由一位年輕美貌姐姐用台語按圖說故事,有「桃太郎」、「浦島太郎」和「猿蟹合戰」等故事,非常好看又很動聽,博得全場小朋友開心拍手,由於受到小朋友的歡迎,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開學不久我到圖書館借了兩本圖畫繪本,因為繪本裡圖畫描繪得很精美,我被它迷住了,拿起蠟筆摹仿臨畫,樂此不疲。前後臨摹有十餘幅,正當我得意拿圖畫給哥哥觀賞時,他發現所借的繪本已逾期二個月未還,哥哥用拳頭在我頭頂上重擊一下,喝令我趕快穿鞋,帶著繪本去還書。  哥哥向負責借書的小姐致歉,這位小姐雙眼直瞪著我,滿臉一股怒氣,說著不守信用的孩子,是不可愛的。  哥哥表示要續借,而被搖頭拒絕了。  迄今,這座圖書館早已被拆毀,不見蹤影,另改建台南圖書館新館於現址。事隔七十多年,每當經過公園路口,這位小姐肺腑之言,湧現心頭。不守信用的孩子,不但不可愛,而會被「夠人怨」的。  我童年由於愚鈍散懶,竟然沒有按時還書,受到哥哥的叱責,父親將所有的臨畫全部撕掉。晚餐時母親說你要好好「記在心頭」。睡前弟弟說還好,你送給我的那一張圖畫沒有被父親看到。因咎由自取,無怨言而教訓在心。

Read More

遊船開唱兼導覽 吳汶芳直呼太浪漫

「藍色公路Live Style」遊船斜槓輕旅行,吳汶芳要為粉絲化身一日生態保育導覽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吳汶芳自出道以來,一直很希望能夠散發相關正面能量,這兩年常常號召歌迷一起淨灘,為環境保育出一分力,這次更策劃遊船斜槓輕旅行,要為粉絲化身生態保育導覽員。  這趟結合音樂Live、濕地生態、環保生活、河岸風光的「藍色公路Live Style」遊船斜槓輕旅行,預計11月2日在淡水河上、遊船上開唱,吳汶芳將跟粉絲一起乘船遊淡水河、享用維根下午茶,並在紅樹林溼地親自擔任一日導覽員,詳盡解說濕地生態,她開心不已說:「自從我開始關心環保生態後,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當『生態導覽員』,沒想到美夢成真了!」  行程不能少的正是吳汶芳備受肯定的Live演出,她將在遊船航行淡水河之際,首次在淡水河上、遊船上開唱,讓她大呼:「有微風、有夕陽、有河景,還有我的歌,會不會太浪漫了啊!」  要擔任導覽員,吳汶芳仍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充足,於是拉著工作人員一起去上課補強生態知識,重溫當學生的感覺,由老師帶領著學員們在濕地周邊上課,她興奮地說:「好像小時候要去遠足哦!」透過老師詳細的解說,她表示對濕地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因為這次活動算是她的圓夢計畫,因此全程上課都非常認真,不時筆記還不斷主動問問題,一度問到老師有點招架不住,讓她直說不好意思,而除了補強濕地生態相關知識,也更是認真吸收相關冷知識,「這些有趣的點在活動當天就會派上用場,好奇的人快來報名啊!」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二中國樂團慶50 校友總會發表文集

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演奏會,大家歡唱生日快樂。(記者張淑娟攝) 台南二中國樂悠揚半世紀,校友總會國樂團特別舉辦一場「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慶─紅樓樂韻半世紀」演奏會,並且舉行五十年回顧論壇,發表「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回顧文集」,包括兩篇學術論文及大小回憶紀念散文十餘篇等。  二中國樂五十週年演奏會由校友會國樂團團長蕭青杉及三位傑出校友李傳彬、黃國洲、張哲維,分別代表老中青三代指揮排練、輪番登場;並以二中校歌揭開序幕,其中樂曲「大姑娘美」透過板胡蔣明坤精湛演奏技巧,令聽眾深刻感受傳統音樂的激昂動人。  會中更有台灣國樂宗師董榕森作曲的「陽明春曉」,由李俊賢以梆笛演奏,引領穿越時光,再現「每日一字」的氛圍。此外更有南二中國樂各時期的得獎金曲,恰巧反應了台灣國樂史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府城國樂發展的縮影。  壓軸是知名歌手陳淑樺所唱紅的「紅樓夢」,該曲正是二中國樂社團校友王泰成見到學校紅樓即將被拆所寫下,但未曾有合奏曲的編曲,這次五十週年慶,特別由作曲家查太元編曲,成了壓軸好曲。南二中校友總會長周榮茂激動地說,這是一場充滿濃濃二中情懷令人感動的音樂會。  至於回顧論壇則由校友何中原和張哲維發表兩篇論文,何中原強調音樂是一種人類本能,所以樂器就是拿來玩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而學音樂就是為了自己喜歡。張哲維則以易經來訴說著社團的經營,更相信二中國樂社團將可自強不息,讓校友都能有快樂玩音樂的心。另論壇上也發表十多篇散文,校友們提及五十年慶的感動,蕭青杉表示,國樂開啟生命的能量,當悲傷時,一曲「江河水」可以撫慰愁緒,「光明行」可以點燃樂觀進取心,感謝這輩子得以有兩年的國樂社經驗。 回顧論壇也發行「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回顧文集」,當中除兩篇學術論文及大小回憶紀念散文十餘篇,還收錄半世紀來的歷史文獻與相關影像;並由台南孔廟以成書院理事長石榮峯、高雄市議員黃明太、高雄市國樂團胡琴演奏家蔣明坤等多位傑出的社友代表座談。  府城是台灣最具文化與歷史意義的都市,南二中作為一個搖籃,五十年來培育國樂人才無數,能齊聚一堂,正展現二中國樂的團結與特別,並藉此傳承,永續發揚傳統藝術文化。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附中校長 陳森杰積極推動創新教學國際教育

南大附中校長陳森杰辦學隨著科技潮流走。(記者汪惠松攝) 台南大學附中校長陳森杰掌理校務二年來,隨著科技腳步積極創新教學,充實各項設備,推展國際教育,提供學生多元學習。大學升學率逐年提升,其中今年專門學程錄取屏東科大五十一人中,獸醫系有八人,創該校畜產保健學程錄取獸醫系人數新高。  八十九年二月進入南大附中服務的陳森杰,曾擔任行政職務十一年,包括三年組長、四年學務主任、四年教務主任。除熟悉高中學校實務與教育政策發展,對於學校現況發展也相當清楚,一0六年接掌校務後無縫接軌,承擔學校未來發展。  自日據時期創校的台南高農轉型綜合高中的南大附中,隨著科技的潮流發展校務,是大台南地區唯一具有農業類科的學校,有廣大的校園、多元的發展,兼具普通及綜合高中雙軌學制。陳森杰接掌校務以來,因應少子化衝擊,秉持多元的學習機會,發展全人教育的理念,期望能讓每位學生能適性發展,並能在未來之路有亮眼的表現。  附中學生一年級為共同科目教學,升上二年級後進行分流選擇科別;雖在專業科目授課時數受到壓縮,但在升學榜單上每年均有亮眼成績,例如在陳森杰四年的教務主任期間,一0三年四技二專升學,食品、衛護學生雙雙奪得全國榜首;一0四年食品、農業類群也榮登全國榜首,及衛護、餐旅類群榜眼;一0五年營建群全國榜首、營建群、衛護類榜眼,一0六年餐飲類榜眼、農業類探花。  一0八年普高學術升學錄取台大、成功、清華、政大等國立大學共一百零五人,比去年多三十七人:專門學程錄取台科大、北科大、雲林、高雄等國立科大共計一百五十七人,較去年多九人。優異的教學成果受到各界肯定。  附中亦積極推動國際教育旅行,除由師生組團前往日本高校交流寬闊國際視野。近兩年來日本福岡縣立北九州高校、滋賀縣立彥根東高等學校師生也參訪附中交流,體驗不同文化。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