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後車頭

 詩、繪圖/吳昭明  每一紙車票  烙的是故鄉的印痕  每一張臉孔  掛的是徬徨的眼神  愛瞌睡的路燈  垂著重重腦袋瓜  替夜行的遊子開路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你說 這裡是北上列車終點  我回 也是翻轉人生的起點  你問 出了站會往哪兒走  我答 想往築夢的方向走    夜歸的晚風  早已吹散你留下的灰燼  卻吹不掉我所踏過的足跡  驛動的心  隨光陰更迭  無緣再被你牽引  只能遙寄思念之情  就像千里之外的小雨  落在牛眼窗前  一絲風雨  一聲想你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中小學科展 黎明雙喜臨門

 黎明中學科展獲團體組冠軍,家長會長許益堂(右一)特別頒獎鼓勵。 (圖/黎明中學提供) 黎明中學參加今年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榮獲學校團體獎國中組第一名及TDK文教基金會特別獎第一名。全校師生與有榮焉,家長會會長許益堂特地代表家長會致贈獎金慰勉學生,也勉勵學生在原有的成果上更加精進,爭取個人及學校更大的榮譽。  黎明中學國二學生吳旭崴、李伯溫、莊縢幃3人作品「指有你能開」獲得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一(機電與資訊)第二名及崇友創新研究獎。發想創意來自一般人經常忘記帶鑰匙,因此研究生物辨識技術思考,但指紋、語音及臉部辨識都有人做過,因此嘗試利用骨頭作為生物特徵辨識鎖具,極具創意。  國二陳柏諺作品「揭密磁浮列車」獲得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二(環保與民生)第三名。研究磁浮列車,學生參考網路上的資訊,做出一台只依靠單邊擋板而且能夠適應地形起伏的磁浮列車。  總成績榮獲學校團體獎國中組第一名及TDK文教基金會特別獎第一名。  指導老師魏溏月表示,學生參賽作品開始雖然概念模糊、作品粗糙,但經過指導、學生修正,最後得到全國性獎項,過程及成長是學生最大的收穫。更可貴的是今年畢業的學長顏詠勳、蔡承恩於推甄後就陪伴選手練習,目前就讀交大電子的姜林建宇學長也於賽前帶來向土地公祈福的物品激勵學弟,校友謝公碩老師也在選手遇瓶頸時給予支援。學長的經驗及傳承,給了學弟妹更強的信心。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中華學園>可怕的颱風

台南市永福國小2年2班 ◎鄭景睿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欣賞

Read More

媒體人卜大中出書 憶台灣新聞時代

 資深媒體人卜大中出版新書「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回憶台灣曾有的一個新聞時代。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1日電  資深媒體人卜大中所寫「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回憶台灣曾有的一個新聞時代,寫他個人在媒體界遇到的一些人與事,貫串社會的時間軸。  「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由允晨文化出版,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包括華視總經理莊豐嘉、作家張國立、前環保署長李應元等都親自出席捧場。  卜大中致詞時開口就說,自己寫文章尖酸刻薄,寫的東西裡,對無意中得罪的人感到不好意思,也向曾經被他傷害過的人致歉。他感謝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相當專業的校對、修改與精闢的意見,不怕賠錢也要出這本書。  廖志峰在書裡出版前言寫到,「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說的是台灣曾有的一個新聞時代,獻給所有一起走過時代的讀者。  廖志峰在發表會致詞時也說,2006年,他請卜大中為一位作者寫序,有了第一次的接觸。卜大中為允晨所寫的書序總是要言不煩,背後帶有社會文化的脈絡,讓人深思,他從那時起就開始約他書稿。  有天吃飯,對廖志峰說起卜大中和許家屯在美國相遇的故事,許家屯身上充滿時代和政治秘辛,但要卜大中保密,只說有一天會給卜大中獨家。之後,卜大中後來就沒有說過這件事,廖志峰以為是要他不要再提這件事。那天之後,他們見面只談電影,談風花雪月,談生老病痛,不談書。  廖志峰始終記得卜大中說退休後會寫一本書給他。有一天,看到網路論壇「思想坦克」開始登出卜大中的文章,忍不住打電話給他。廖志峰對卜大中說,「老卜,你說退休之後要寫一本書給我,現在你退休了。」卜大中就說專欄的文章就是這本書,後來真的把書給他出。  廖志峰說,他更希望更多人認識這本書重要的時代意義,秘辛,以及媒體生涯的反思。  卜大中,1948年出生在南京,在台灣畢生從事新聞工作,去年才從蘋果日報退休的他之前是老時報人,2003年從中國時報退休。從蘋果日報二次退休後,接著在網路論壇「思想坦克」上開專欄。

Read More

俄石虎畫家:有機會將再來台

 俄羅斯插畫家卡嘉.莫洛措娃(Katya Molodtsova)前往台北市區地標101大樓參觀,開心拿著紀念品留影。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1日電  「台灣每個角落都讓我印象深刻」,但「我一直被拍,自己卻無法好好拍照」,俄羅斯插畫家卡嘉‧莫洛措娃(Katya Molodtsova)表示,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再實地深入了解台灣。  卡嘉因集集彩繪列車石虎圖爭議與台灣結緣,隨後應交通部觀光局邀請訪台參加18日的列車啟動暨車埕鐵道觀光小學堂啟用典禮、擔任「觀光大使」,17日到21日造訪南投縣、台北市及新北市數處景點和地標,預定今天晚間離台。  她在結束訪台行程前夕接受專訪時透露,男友喜愛亞洲電影,她約一年前開始接觸許多台灣電影作品,「入門片」是導演楊德昌的「一一」,其他包括導演侯孝賢的「珈啡時光」等,也看了導演齊柏林的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對其中人文和自然特色印象深刻。  卡嘉說,到台灣後,所見所聞如電影重現。自然風光方面,她驚豔於台灣多元地貌,不需長途跋涉就可同時親近高山、大海。她也提到,到台灣後「一天當好幾天用」,她注意到南投非常迷人,可惜行程太緊,沒時間好好拍照。  卡嘉訪台前從閱讀資料和網路評論得知,許多外籍旅客認為台灣民眾好客、友善。實地觀察後,卡嘉覺得,在台灣,人和人間的距離確實比較近,容易說上話、一起坐下來吃點東西,官員也相對親民。不過,台灣民眾的「熱情」程度仍超乎她的想像,以至於她一開始甚至有點害怕,但總「試著以正面態度看待一切」。  由於石虎在卡嘉的「台灣奇緣」扮演關鍵角色,記者問,訪台是否如願見到活生生的石虎,卡嘉說:「我看到的是標本,而且牠斷了一隻腳掌,好可憐。」儘管如此,卡嘉說,她在集集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獲得許多關於台灣特有生物新知識,也透過窗戶看到野生動物接受專業治療過程,收穫頗豐。她說,沒想到台灣有這麼多特有生物。  由於每天行程滿檔,卡嘉說,她仍在消化、整理個人經驗。20日這一天的傍晚,她在颳風下雨的東北角海岸首度見到洶湧大浪,但她不覺得可怕,倒是早上的地震速報和海嘯警報測試嚇到她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石頭溪

 電線桿懸掛綠底白字的標誌牌,上頭以黑體字標示著:「樹林六號涵洞」。文、攝影/施昭如  夫家幾代住在石頭溪,位於新北樹林、三峽和鶯歌相接處,今名柑園。拜大漢溪、三峽溪沖積,造就這塊肥沃土壤。每當良田秋收後都很忙碌,婆婆說那時,全石頭溪的人都務農,她一天得煮上五頓飯、備足二大桌的飯菜量給幫忙的工人吃,稍有空閒也得下田幫忙。但,持鐮刀割下一把把的稻穗,腳踩踏著木製打穀機,將脫粒後的稻稈捆紮成束堆滿整個稻埕,婆婆心情便大好,因為孩子們的學費也有了著落。後來柑園被規劃成「農業區」。大家皆感念那條開鑿於乾隆十年間,進水口設在大漢溪右岸,以木籠、堆石砌築成堰的溪圳,供應周邊五百公頃農田灌溉,迄今居民仍以舊稱「石頭溪」來稱呼這地方。  六年前,夫家老厝對面鍾阿伯屋前的一支電線桿,懸掛了一塊方形綠底白字的標誌牌,上頭以黑體字標示著:「樹林六號涵洞」。拓寬後的產業道路,就是以鍾阿伯前埕的路口為頭端。夫家透天厝座落在對向。倘若從馬路彎進來要走六號涵洞至北大特區,就一定會經過這段長約三百米,寬有二米的私有產業道路。我聽外子說過,早年,要走這條農路到三峽,只有一個人的雙腳同肩寬度。幾年前,家中長輩再度同意把自家地沿路內縮,才讓原本寬不及一米的路面拓寬為二米。  三合院的夫家老宅,現已改建成一幢三層透天厝,親友的屋宅也錯落附近。婚後我與外子未購屋前,住在老家有七年之久。那時我在台北工作,因柑園對外交通不便,每天通勤得花掉三個多鐘頭。所以,老家對我而言,就是睡覺、過夜的睡城。  直到二個孩子相繼出生,在看臉就知道是哪家兒孫,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久住後,我已經能放心讓孩子獨自在大埕裡騎著腳踏車玩耍;跟阿嬤在菜園裡種蔬果、抓菜蟲。我常聽外子談起童年事:與同學、堂兄姊、表弟妹等,捲袖、打赤膊躺在稻埕上乘涼、看繁星、抓螢火蟲;翹課跑到圳溝游泳泡水;焢窯、甩泥巴的遊戲是天天玩……。住在石頭溪庄不管是同學或鄰居都是親戚關係。人與人之間搏感情,相互扶持,這是住在城市裡的我,未曾接觸過的生活型態。不知不覺中,我開始對老家的人、事、物有著情感的依戀,慢慢地也產生認同感。於是便進一步認識、瞭解柑園地區。這裡,順理成章也成我另一個家鄉了。  柑園地區施行休耕政策也已有多年。多年前嫁來夫家時,那時良田已不在,田地長草亂生,沿路違建與鐵皮工廠如枝蔓橫生。我無法想像外子口中那一望無際,整片油綠綠的稻田;夜裡耳畔傳來的風聲與昆蟲合奏的交響樂;數著滿天的繁星,悠閒舒適生活情景。  其實我很清楚,當內政部區域計畫通過將柑園區的五個里,除南園里、柑園里部分區域被劃入「北大特區」,其餘的東、北園里及老家的西園里,仍維持農業區。這決定分裂並破壞了大柑園原本有的自然、人文的樣貌,從此被區隔成新舊區。以北二高為界,一邊為農村,一邊為都市計畫區。柑園夾在三峽北大特區、樹林與鶯歌之間,成了三不管地帶。這讓我感到納悶,生活圈貼近三峽,柑園參與年度舉辦的殺豬公、祖師公遶境祭典,視為地方大事,三峽人說柑園是樹林;而行政區劃入樹林,卻受大漢溪阻隔,隔著一座柑園橋把兩邊的生活圈切割開;離鶯歌很近,卻被邊陲化成農村。每次開車回老家,沿途都會見到一些頹破古厝、休耕田、鐵皮工廠、老舊矮房,落後的公共設施……。早期擁有農地的優勢現成了發展的阻礙。政府單位未規劃好休耕後的配套方案,農民有田不能耕,不能建,售地又怕財團收購炒作,進退兩難。同時,年輕人出走、人口大量外移、邊緣化、高齡化、社區群聚低落。年輕人對土地的情感慢慢在流失,我感到惋惜卻又無能為力。  幾次我站在涵洞的道路指示牌下,隨著牌面指示的箭頭放眼望過,數百棟櫛比鱗次的高聳大樓,沿北二高旁林立。大樓外觀上爭奇鬥艷,有的採用立面色塊、有的以大理石打造雄偉氣勢。柑園的幾個涵洞上頭是迤邐幾百公里的國道3號,這條便捷的交通網絡縮短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但老家對外交通、生活機能設施、地方認同、城鄉的對接,彷彿隨著休耕後便停滯不前。  這日,我又踽踽而行往涵洞走。荒廢的農地已成林,兩側不斷傳來鳥叫蟬鳴,樹葉在微風中刷刷作響,空氣很清新;有時車子經過鳴喇叭刺耳的聲音,都會讓人嚇一跳,我沉浸在寧靜的環境中。復行數十步後,我跨過了涵洞。之後便是全然不同的生活型態與步調。涵洞宛如現代版的摩西分海,是「結界」,截成裡外二個不同的世界。  北大特區的建築令我眼睛為之一亮。每回走過來都有不同的設施出現。它以台北大學校區為核心,住宅區植滿濃蔭大樹,棋盤式的道路規劃,寬敞筆直。隨處可見結合大量藝術作品的社區公園,並以裝置藝術美化街道外觀,文教區、商圈、大型醫院,以北二高連結南北,捷運三鶯線動工興建,北大特區更蓬勃發展。這裡翻轉農村造鎮成功,我不勝唏噓的對比……。或許,一命二運三風水,石頭溪的居民福分不夠。  我走回老家,再度步出涵洞。忽然間,一道光束打在我臉上,刺眼的光線照得我睜不開眼睛,眼前一片白茫。待我慢慢張開眼睛,簡直不敢相信看見的景象。這是一個我不曾到來過的地方,卻莫名有一種似曾相似的孰悉感:田野間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穗,在金黃色的夕陽照耀下,顯得格外美麗。一群村民忙著趕在日落前,將稻穗用鐮刀割下、紮起,再扛起竹簍搬運這季的豐收。農婦們跟隨於後,戴著半掩面容的斗笠穿梭其間。還有一群可愛湊熱鬧的孩童,也在熟成稻穗裡追逐、嬉戲……。彷彿我來到了外子口中童年的石頭溪。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是微笑流川楓 

台南市海佃國小4年4班 ◎馬加恩

Read More

<中華學園>捕魚船 

台南市新迪斯奈幼兒園中班 ◎謝雅安

Read More

<中華副刊><婦女百工誌>婆媳共命--手工麵線

文、攝影/張薈茗  天猶濛濛的亮,古厝裡的燈火已通明,機器聲隆隆響著,劃過晨曦的天空。林家媳婦開始麵粉攪拌、搓揉、碾壓、纏繞、拉扯、醒麵的前置作業,八點不到,已滿身大汗。麵線接觸陽光和空氣,逐漸溢出麵粉的香味,麵團變得柔潤又細緻。這是繼承祖業的小空間,世代在此營生。  三合院的廣場幾隻貓狗慵懶的曬著日光浴,靠海的福興鄉巷弄,由紅瓦傾斜的屋頂瞧去,天空顯得格外碧藍,破落的三合院,走過歲月的痕跡,增添幾分時間犁過的斑剝與炎涼。林家男主人一身巧手功夫,在昏暗的工作間,完成的拉麵掛滿了木匡支架,麵條再次醒麵,慢慢由粗變細,瀑布似的游移而下。  十點多婆婆來探班,著一件國民領的碎花上衣,駝著背走來親切的招呼:「大家鰲早,做麵線介普通手藝,你們足好奇哦!」  接著請遠地而來的朋友,品嚐古早味手工麵茶,這麵茶有著豬油、芝麻、紅蔥頭的香氣。和藹可親的婆婆,喜歡交朋友,有問必答,她說:「六歲入林家門為童養媳之後,每天跟著大人作息,幫忙拿曬麵的竹竿架做起,一生歷經八十年的歲月與麵線為伍,現在已將手上的工作,交給媳婦傳承。」原本粗線的麵條,與媳婦做起拋、甩麵的動作,寶刀未老的她,仍舊線條流暢,力道巧勁掌握得剛剛好,麵線變得又細又長不斷裂,如同一幅狂奔行草的書法,揮灑在半空中。甩完麵線快速拿到戶外,架在木匡上曝曬,海風輕輕吹起,絲絲搖晃,這手工麵條,細得像絲絹的白絲線,婆婆不知已織出多少匹?  婆婆總是走在前頭,領著媳婦一次又一次的來回做著同樣的動作。之後婆婆開始整理麵線的線頭,這線頭如同人的一生,千頭萬緒,一絲一絲的抽絲剝繭,理出一生的歲月。八十幾高齡的她,銀絲白髮,動作稍緩,歲月在她的臉上刻下如漁網線條,花巾包裹下猶可見曾有的姿顏,所有的青春歲月,獻給了這個生養一家大小的手工麵線。  這對婆媳默契極佳,媳婦溫婉說:「當初提親時答應可以跟夫婿在外打拼事業,但不忍見婆婆年邁體衰,最終還是得回來接手。」  婆婆則自豪:「靠海的福興鄉陽光充足,最依賴陽光的曝曬,有著海的香味,也是地方特色。」這才明白,稻裎曬穀、菜乾、筍乾,香菇都有特殊的香味,原來是陽光所賜呀!  婆媳合力製作的麵粉沒經過漂白,所以顏色偏黃,除了加鹽增加Q勁,便於儲存之外,不添加任何調味料。我料理絲瓜時,總不忘放一小把手工麵線,有海味的麵線吸著絲瓜甘甜的汁液,簡單料理,卻是最樸實的美味佳餚,而勤奮的婆媳畫面,總會映現在我的腦海之中,縈繞不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