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新聞界?楊謹華秀記者證

楊謹華在《鏡子森林》劇中,擔任「火線新聞」報社的記者「高明」,她表示拿到記者證時,心裡很雀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適逢9月1日記者節,楊謹華也秀出記者證,向媒體從業人員致敬,原來是演出民視2019年旗艦大戲《鏡子森林》,多次跟資深政治線記者交談,深刻體驗記者的辛勞。 楊謹華在《鏡子森林》劇中,擔任「火線新聞」報社的記者「高明」,特地選在記者節公布記者證向記者致敬。楊謹華表示,拿到「火線新聞」記者證的時候,心裡真的很雀躍,而且還拿起來仔細端詳。 楊謹華在《鏡子森林》劇中,擔任「火線新聞」報社的記者「高明」,她表示拿到記者證時,心裡很雀躍。 《鏡子森林》劇組為了讓記者角色更鮮明,更是安排演員群到不同單位實習,楊謹華說,很開心有戲劇題材是探討新聞真相,而且還沒接演前,就知道記者的工作是長期處在高壓、機動、跟需要很靈活的狀態,記者也常常在報導事件的真相,以及跟大眾關注度中拿捏報導的內容。 演完「高明」一角後,更深刻體驗記者的辛勞,甚至了解其中的工作無奈,楊謹華表示,拍完之後反而收穫滿滿,自己也多了更多的同理心來感受他們的辛苦。 《鏡子森林》挑戰戲劇圈少見題材,寫實描述新聞媒體生態,預計年底在民視播出。

Read More

<中華副刊><光點筆記FlashPoint.>水流不走,草覆蓋了一切……  

 文、攝影/邱秀文 「911事件」到今年將屆十八年,設在紐約世貿大樓遺址的紀念廣場與博物館(9/11Memorial&Museum)也已完成了五年。它們以世貿大樓南北兩樓為基地,建立了南北兩池,並豎立了2730位罹難者的名字,樸素簡單,以平靜的水色所流露出沉毅的氣息、意象洗滌創傷,企求人世間回到安然靜好。紀念館設在遺址的下方,最醒目的陳設是大樓殘骸鋼樑、鋼條走道和樓頂天線,以及嚴重破損的救火車。物件旁襯相關文件、新聞報導、影像及錄音各種檔案來還原現場真實原貌。在另一條Liberty街上的消防隊,當時也是「911」攻擊的受難單位,如今那裡有事件的生還者、當地的居民、搶救人員擔任影像導覽的義工。 相較於前者在事件十多年後就已完成紀念建物,位於華府的韓戰紀念園區,在戰爭1953年結束後的1993年,經過四十年後才開工。也許是讓戰爭的激情、憤怒和痛苦隨著時光慢慢沉澱,設計出能更深刻反思的紀念物。這座紀念園區不同於傳統的英雄風貌,它將十九位披著戰袍戴著鋼盔持槍的士兵雕像,以行走的姿態安置在草地上,他們的表情謹慎、機警,但也有焦慮和疲倦。同時還設置有一道約七十公尺的黑色花崗石牆,以藝術手法及影像侵蝕技術,將兩千位曾參戰者的大小相片及面相深淺映照在光滑的材石上。觀者面對石牆,因為反射作用而形成自身仿拂也融入了牆上的景像中,或甚至是感覺如置身戰場。而外在的自然環境,又令人有些不知今夕何夕,究竟身在何處?或當下仍處在戰爭中? 美國詩人桑德堡(CarlSandburg)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有一首詩:<草>(Grass),以那些生長在戰場的草的第一人稱口吻說:「我是草,我覆蓋一切」,寓意這些草不只覆蓋死亡士兵的遺體,也覆蓋了戰爭的記憶與教訓。而「911」紀念廣場上設置的兩座池水,其意應是藉流水洗刷逝者的血,並流去殘酷的災難,讓水色映射明亮,安詳平安重新回到世界。韓戰過去六十多年,那裡仍有兵士隨刻還會走上戰場。端視目前世界全球仍然不時有戰端,從而引燃戰火。這首百年前的詩句預言人類的和平似乎永遠不可能,世貿大樓遺址下的水方也流不走戰爭的陰影,帶不來清澈祥和。這些警示提醒人們,如不能鑑往反省,未來依舊要繼續豎立戰爭紀念碑。

Read More

東華大學越南華語暑期研習營 優質課程塑造好口碑

東華大學辦理越南學生華語暑期研習營,同學們在文化課程中研習臺灣原住民樂舞。(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暑假期間辦理為期二個月的華語暑期研習營,二十二名學生來自越南中部及北部的大學生,圓滿結訓;華語文中心主任朱嘉雯表示,中心的業務蒸蒸日上,暑期除既有的季節班擴增為四班,營隊也增加為兩團,緊鑼密鼓的課程與活動,顯示著東華華語文中心正蓬勃發展。 華語文中心一向秉持著教育結合服務的精神,越南學生一進入臺灣,便安排在校的越南學生擔任小隊輔前往接機,以減輕學生初次來臺的壓力與不適感。鑑於東華大學校園佔地廣闊,中心協調總務處與學務處等單位提供免費腳踏車,以利前往學校周邊用餐與採買生活用品。 在課程及資源方面,華語文中心與圖書館合作,讓學生們能使用圖書館資源。營隊還結合東華體育中心進行獨木舟、定向越野等體育活動,另安排校外教學,赴太魯閣白楊步道、七星潭等地,遊覽峽谷風情及飽覽湛藍的太平洋風光。為體現花東之美,在原住民民族學院攜手打造原住民族歌舞與傳統樂器等體驗課程,在中華文化提供「認識臺灣」、「書法」與「中華文化經典導讀」等多元課程。 結業典禮中,同學們以中文表演戲劇及歌舞,激發團隊精神與表現力,凸顯暑期營隊,不只具學習性,更能凝聚學生的向心力。參加研習營學生表示,東華大學不僅環境優雅舒適,提供的課程及安排之活動都令人印象深刻,未來有機會,必定前來東華進修相關課程。

Read More

<中華學園>水母水母水中游

台南市大同國小5年1班  ◎郭品萱

Read More

<中華學園>鳥 

台南市海東國小4年2班 ◎李柏潁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欣賞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日微風

林語堂故居室內景致 文、攝影/坐忘 夏天天氣悶熱,離開家門後走在高溫的路面上,踏進捷運站時,全身約莫已汗濕過一輪,等走出捷運再踏上通往陽明山的公車,又得出第二輪汗,冷熱快速交替常弄得人噴嚏連連眼淚鼻涕直流。 這事說給母親聽,母親聽後總愛哈哈大笑,說炎熱夏天把我感動得痛哭流涕,我倒覺得這眼淚流得冤枉。時間就該花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眼淚也是,為了無可避免的溫度冷熱交錯而落淚,總是無奈。 抵達工作地點,換上淺青色中國風上衣搭配深藍色一片裙,匆匆從地下室辦公室趕往一樓展覽廳……速速完成準備動作,等遊客上門。 早上十點多,進來兩名來自西安的一對老夫妻,處理完票務後,我隨他們踏進展區,準備導覽。 「歡迎來到林語堂故居,這裡是林語堂先生晚年最後十年--也是他七十二到八十二歲居住的地方,現在我們來到的空間是林語堂先生的書房,以及招待比較親近好友的房間。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有大小兩個鼎,這是故宮送林語堂先生的禮物,一般人大多會收在櫥櫃裡當作展示品,但林語堂先生則拿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小鼎主要功能是當菸灰缸,小鼎的對面,長沙發旁邊這裡有個大鼎,請猜猜看大鼎有什麼功能?」我說著講過無數次的內容。 通常導覽到這裡,參訪的人會開始猜測,有人會說放菸草、薰香,也許有人會猜放眼鏡,但遠從西安來的兩位遊客一句話也不說,特別是那位太太竟還迴避著我的目光,倉促擦掉從發紅雙眼流出的眼淚。 過敏嗎?我禮貌轉開視線,假裝沒看到她侷促的舉動,接著往下導覽。這種經驗我很多,他們遠從西安來到台北大約還在適應無比酷熱的氣候吧? 「大鼎裡放林語堂先生愛吃的牛肉乾和花生糖。為什麼需要在這裡放食物呢?照理說食物應該放在桌上,為什麼要放在長沙發旁的櫃子上?」 現場一片安靜,我看了眼還在抹眼淚的太太,以及似乎不太多話的丈夫,選擇直接往下講。 「其實林語堂先生喜歡躺在這張長沙發上看書,看書有時候特別容易感覺到餓。你們可以看到這邊的書桌和椅子,剛才說林語堂先生喜歡躺著看書,其實連在書桌前也不例外。」 現場仍舊一片寂靜。 「林語堂先生坐在這裡時,會把椅子打橫,拉出一個抽屜,把腳跨上去,一手拿著書,一手拿著菸,旁邊桌上還擺著一杯他最愛喝的咖啡。根據林語堂先生的說法,人必須先把身體安頓好,精神才能更專注。」 林語堂故居室外景致 導覽至此,我漸漸意識到,此次導覽可能是我導覽生涯中最安靜也最挫敗的一次--聽者彷彿完全不理會我說了什麼,全部精神都用來抵抗難以抗拒的生理不適。 我試著慢慢抽身,引導這對夫妻自行往下間展示廳移動,當腦子裡剛跑過這個念頭,她的情況似乎好了很多,開始回應我的話,有時還會主動問些比較深入的問題。挫折感最大的一次導覽,突然起死回生了? 雖不明所以,但我趕緊調整說話節奏和講解模式,迅速回歸到平常熱情導覽的狀態,由衷希望來者能多知道林語堂先生一些趣事。 這些生活點滴,聽在來訪者耳裡都是閃閃發亮的故事,彷彿未蒙面過的林語堂先生此刻正笑臉盈盈站在他們面前,依然在這座宅子裡悠閒生活、到處走動。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形容他最鍾愛的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我邊導覽邊領這對夫妻前往客廳旁的陽台:「底下是林語堂先生的墓,雖然他在香港過世,但是遺囑特別吩咐一定要回來葬在這裡,旁邊有每天現泡的咖啡以及瓷盤,瓷盤上擺著幾朵鮮花……」 時間一直往前走,有些事卻不曾更動。 雖然有些人事物已成過往,但溫厚的情份猶在。這份情可能是感恩、感念,或是敬佩、懷念。 看著墓前咖啡升起裊裊白煙,總錯覺林語堂先生彷彿還在,仍有話想說。 話剛說到這裡,她的過敏好像又回來了,雙眼通紅眼淚直掉。她丈夫看了一眼,丟來一句:「妳怎麼哭成這樣?」她吸吸鼻子立刻反嗆:「難道你沒看過他的書?」 直到此刻我才恍然大悟,這些眼淚的源頭不是過敏,而是由衷喜歡、欽佩一個人的人格和文章才落下的眼淚。 離開故居前,她很不好意思邊擦掉眼淚邊說,林語堂先生的文章用字都好美。我覺得她的落淚也好美。 大學畢業後在很多地方工作過,但從來沒有看過有人在我面前哭得那麼壓抑,沒有發出半點哭聲,眼淚卻不停從雙眼流淌而出…… 這一刻我才明白,有些深層的情感和感動是可以素不相識的,單單透過文字或精神流傳,輾轉進入一個人內心最深的地方。 天氣依舊悶熱,站在故居門口朝他們揮手時,我卻覺出了一絲無比清涼的微風。

Read More

<中華副刊>第一次幫花兒授粉

火龍果在夜裡開花,白日萎謝,美得令人怦然心動。(攝影:劉淑貞) 文:王貽高 農場空出的三分地,我們用來試種紅龍果。這兩天,天濛濛亮就趕到田裡幫花授粉,生怕晚了,花閉合了就錯過了! 第一次幫花兒授粉,這是個難得的經驗。猶記得多年前朋友幫他栽種的南瓜授粉,只見他蹲著、手執彩筆,聚精會神對著大朵大朵金黃艷麗的花兒東抹西塗,我在一旁看得出神,回家途中我寫了一首小詩: 幾時花開? 我願是 一隻小小的蜜蜂 嗡嗡嗡 蘸些妳的嬌媚 盼 圓一個甜蜜蜜的 夢 如今重溫記憶裡的詩句,再對照當下心境,不禁莞爾。 說到紅龍果,外型和我十多年前用來充當籬笆卻周年不見花果的仙人掌並沒兩樣,看來,多明尼加人對此一同屬帶刺的仙人掌科植物所長出來的紅、白肉色果實仍然感到相當好奇,此一外表宛如火球般紅通通的水果在多國顯然並不普遍。我們興致勃勃開始整地、做畦,同時動手撘建支撐柱架,著實忙了好一陣子。 從扦插生根、苗莖新芽抽出向上攀爬,眼看紅龍果終於在我們殷切的期待中開出璀璨的花朵,妻和我驚喜不已。我們從來沒有那麼具體而真實在夜晚一片聒噪的蛙聲中凝神守候著一朵朵盛開的紅龍果花。 紅龍果(西班牙語:Pitajaya)又稱火龍果,紅紅火火,夜裡開花,白日萎謝,美得令人怦然心動,像曇花,一現,卻絢爛多姿!

Read More

戴著愛走捐百萬 助偏鄉學童

歌手戴愛玲(中白衣立者)不忘承諾,今年同樣舉辦「戴著愛走」公益音樂會,把演出收入不扣除成本全數捐給偏鄉學校,盼幫助當地小運動員圓夢。 (索尼音樂提供) 中央社/台北31日電 歌手戴愛玲忙著發行第10張音樂大碟「失物招領」,仍不忘承諾舉辦「戴著愛走」公益音樂會,把演出收入不扣除成本全數捐給資源匱乏的偏鄉學校,幫助當地小運動員圓夢。 索尼音樂表示,戴愛玲今年是第2年舉辦「戴著愛走」音樂會,去年6月已一連辦了5場,走遍台東、花蓮、台中、台北、屏東,幫助了99間學校、109個社團,總共2641名小朋友,共捐百萬善款。 戴愛玲原來將演出收入全數贊助偏鄉小運動員,但她的好姐妹安以軒揪老公用德晉集團名義贊助新台幣70萬元,扣除音樂會成本後還有盈餘;再加上這5場的票房收益,戴愛玲將總額105萬元的善款全數捐給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談到「戴著愛走」音樂會緣起,索尼音樂指出,是戴愛玲偶然間看到一張偏鄉小學童用膠帶纏著訓練鞋的照片,深感心疼,興起集結大家力量來幫助這些小朋友的念頭。 今年因為適逢發片,戴愛玲工作滿檔,仍不忘履行承諾辦公益音樂會,30日選在台北舉辦「戴著愛走」音樂會;雖然是以搭配吉他和keyboard的形式演出,但戴愛玲誠意滿滿,一連飆唱22首歌,現場除了唱新歌「失物招領」,更與好友桑布伊合唱「Maleva媽樂法」。 演唱會上,戴愛玲還特別選唱蘇芮的「親愛的小孩」,並表示這首歌是音樂會必唱曲,每唱必哭。她說,「我要把這首歌獻給這些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不管有多忙,我都要讓這份愛心延續下去」。 戴愛玲說,「戴著愛走」不能只是一次性的公益音樂會,最重要的是要讓愛延續下去,所以她承諾每年都會辦一場,支持偏鄉小運動員在求學過程中能夠獲得妥善的照顧,讓他們都能無憂無慮的學習及發展,在人生的道路上順利圓夢。

Read More

企業射箭聯賽 譚雅婷6:2逆轉彭家楙

 中央社/台北31日綜合報導 企業射箭聯賽元年下半季開幕戰,今天在台中市立棒球場點燃戰火,代表新竹愛山林隊出賽的譚雅婷,以6比2破除7連勝的台南隊彭家楙不敗之身。 為備戰下半季,企業射箭聯賽各隊趁著季中補強,新竹愛山林隊網羅李金糖和林子翔,台中銀行補進剛從協會青年隊「畢業」的陳昭升和張容嘉。 青年隊也有新血蘇思敏加入,她是蘇思蘋的妹妹,這也是繼林昱萱、林昱辰姐弟檔後,企聯再出現手足組合。 企業射箭聯賽下半季開幕戰由新竹愛山林迎戰台南隊,台南隊在第一點女單派出7連勝的彭家楙迎戰新竹愛山林隊譚雅婷。 彭家楙第一局以27比26驚險拿下,取得2比0領先,但譚雅婷急起直追、連搶3局,最終以6比2逆轉戰局,讓彭家楙苦吞首敗,終止7連勝。 新竹愛山林隊拿下第1點後氣勢更旺,第2點男單鄧宇成和台南隊羅偉旻以5比5平手,進入加射,最終由鄧宇成以9比7獲勝,第3點混雙林詩嘉、鄧宇成以及第4點女團都以6比0搶下,第5點男團再以6比2勝出。 這也是繼4月6日由寒舍集團出戰台中銀行比賽,寒舍締造企業射箭聯賽元年的第一場「完勝」紀錄後,再有隊伍寫下「完勝」紀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