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據德魯里發佈《全球貨櫃碼頭營商年度回顧與預測》報告分析,在後疫情時代,全球貨櫃航運貿易復甦提振全球碼頭吞吐能力發展,預計將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長,至2026年達到13.8億TEU。
然而不斷惡化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局勢導致對貨物需求前景有所下調,2025年貨櫃港口利用率預計將下降至70%,而去年的預測值為75%。
報告指出,儘管大多數(約70%)碼頭營商的投資計畫仍集中在現有碼頭上,但新建碼頭項目的數量明顯增加-至2026年,CMA Terminals、Hutchison和TIL的新建港口吞吐能力預計都將增加400萬TEU甚至更多。德魯里認為,碼頭營商對新建碼頭項目興趣重燃,表明市場對未來前景的信心有所增強,而對於CMA Terminals和TIL這類營商,可以從CMA CGM和MSC一定數量的貨櫃會使其比非承運人附屬的營商更具優勢。
分析指出,去(2021)年全球供應鏈擁堵導致貨物滯留港口時間增加,產生額外的倉儲費用,使碼頭營商的收入在吞吐量恢復所帶來增長水準上進一步提升。儘管港口生產效率普遍下降,但港口擁堵似乎並沒有對其財務業績產生不利影響。目前為止,部分收入增長(例如超時收費、倉儲費)足以抵消擁堵帶來的額外營運成本,為因應新冠疫情而實施的持續成本控制措施對利潤率產生積極影響,一旦全球供應鏈擁堵的情況得到緩解,隨著港口滯留時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港口收入回落的風險就會增加。
2021年德魯里定義的全球碼頭營商的公司數量從21家下降到20家,其中K Line因在2020年第四季出售其美國業務後,不再視為“全球碼頭營商”。而這20家公司,權益吞吐量(即按股權調整後的吞吐量)增長為7%,略高於2021增長6.8%的記錄,這些營商處理了超過48%的全球港口吞吐量(按股權調整),與2020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報告中以APM Terminals權益吞吐量增長量最大,比前期增長470萬TEU(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