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科大設防疫急難救助金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崑大除高科技防疫校園,設置防疫急難救助金外,並與保險公司專案研擬教職員生防疫安心就學醫療險。  (崑山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崑山科大除高科技防疫校園,也啟動數位化遠距教學,兼顧學生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及防疫期間學習,並設置防疫急難救助金,及專案研擬防疫安心就學醫療險,一旦有教職員生確診將協助減輕其必要就醫負擔,盼能與全校教職員生度過疫情。 崑大校長李天祥表示,疫情嚴峻全國各級學校停課,但學習不能中斷,無論是配合遠距教學或備戰校園防疫,該校致力保障學生受課權,也打造安心就學環境。目前除已設置防疫急難救助金外,並與保險公司專案研擬防疫安心就學醫療險,教職員生若疫情期間因意外確診皆可申請補助,致力打造幸福校園。 李天祥也呼籲師生,非必要請勿出門,口罩不離身、勤洗手,希望全校師生在疫情減緩的時候,都能平安健康回歸校園。 崑大針對校園防疫不遺餘力,一0九年自行研發「防疫用智慧型紫外線殺菌機」,結合移動式大功率紫外光滅菌機,以及智能型紫外光控制系統,另加裝感知器與IOT物聯網系統,配以大數據聯網科技,可在無人情形下隨時進行室內消毒。 同時亦開發「疫情自主回報系統」,並設置紅外線熱像感測儀,搭配額溫槍、耳溫槍,過濾有發燒疾病的教職員生,定時舉行防疫工作協調會,擬訂相關應對政策,務使校園維持良好的學習與工作環境。

Read More

崑大多名實習生獲企業留任

崑大企管系大四生張秀綾(中)在統一超商進行學年學期實習,導師施佳玫(左)前往訪視關心,與店長合影。   (崑山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企業管理系為縮短學用落差,與多家企業合作推動學年學期實習,在大四期間即進入企業實習提早投入職場。今年大四學生學年學期實習表現優異,多名畢業生投入各行各業服務,在畢業前夕已受廠商青睞,獲得留任肯定。 崑大企管系主任呂德財表示,該系推動大四學年學期實習十餘年來,不管在流通、餐飲、百貨、傳統製造及高科技行業,都能培養出具備現場紮實經歷的中間幹部,獲得這些行業的主管長期的肯定。 以應屆畢業生為例,在冠亞豐科技實習的黃科智、統一超商實習的張秀綾,在實習進入尾聲之際獲得企業肯定,畢業後皆可順利留任;參與可成科技學年實習的劉佳玫、張勝捷、湯智丞、楊玹豪、韋剛、黃科敦等六名同學,公司也已經同意留任,目前正進行安排相關職涯訓練。 冠亞豐科技協理林怡君表示,一般技術養成需一年的時間培育,學生實習期間勤奮練習與操作都有目共睹,目前學生已能獨立作業並突破公司預期的目標值,讓企業在人力資源的績效大幅提升,實習的崑大生也都很認真。實習生黃科智說,剛開始作業不熟悉,主管會讓他們當副手並觀摩主手。同時也都很細心且用最簡單的方式教導,希望能儘快上手,實習期間累積工作經驗對未來很有幫助。

Read More

最後33名高三生畢業 創校1甲子鳳和中學走入歷史

在高三生畢業後,位於柳營區的鳳和中學將停辦,並將力求轉型。(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柳營報導 民國51年創校,曾是南部地區的明星私中之一的鳳和中學,不敵少子化,今年高三的33名學生畢業後,鳳和中學將全面停辦。校方說,未來走向要看董事會決定。董事長林青蓉說,學校力求轉型,方向有2個,一個是辦國際學校,一個是長照,正收集相關資料交由董事會評估。 民國51年創校的鳳和中學,2、30年前曾是南部地區以高升學率掛帥的私立名校,學生人數曾高達3000多人,有一半學生來自外縣市;在少子化、升學制度改變等衝擊,招生不如預期,近年在國中部、高中部停招新生後,目前全校僅剩高三的33名學生,學生們畢業後,就全面停辦。 校方說,33名高三生,只剩少數學生準備參加指考,大多數學生都已有大學可唸,高三學生畢業後學校先停辦,未來的路如何走,要由董事會決定。 鳳和中學在極盛時期想要入學得擠破頭,畢業校友遍佈各行各業,面對學校停辦,不少校友不勝唏噓。 林青蓉表示,面對少子化,不少學校的經營很辛苦,鳳和只是提早面對、力求轉型,有北部辦國際學校的業者看好台南的市場,接洽在台南辦國際學校,鳳和既有的教室、教學設施,以及便利的交通,方便外籍工程師的子女們就學,因此正評估轉型辦國際學校;另外,面對高齡人口時代,也考慮轉型辦長照,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籌劃並由董事會討論決定。

Read More

一中、海東入選教育創新100

海東國小教育部數位學習深耕課程「智慧城市─禹神同行」,以新興科技為基礎,獲獎無數。(海東國小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為補足傳統教學悖離生活的缺失,南一中自然領域跨科教師群自發組成「自然究好」教學團隊。先後開設多元選修、自然探究與實作部定必修課程。二0二0年獲教學卓越金質獎,二十日又入選二0二一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展現傲人的教育創新動能。 南一中自然究好團隊以陪伴、引導、情境教學等方式,鼓勵學生體悟科學探究歷程、發現問題。(南一中提供) 南一中「自然究好」團隊,以好好教科學的初衷,一0六及一0七學年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一0八學年度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針對高一學生開立自然探究與實作部定必修課程。 南一中表示,傳統科學教育偏向背誦、食譜式實驗。自然究好團隊改以陪伴、引導、情境教學等方式,鼓勵學生體悟科學探究歷程、發現問題。新、舊科學教育方法相輔相成,科學知識得以運用於生活中,進一步提升學習探索熱忱。 自然科課程透過科學筆記本、CER論證法、學生分組報告、學生個人結報等課堂學習資料,統整學習歷程檔案,經由數據分析分享研究心得。 一0八學年度開始實施探究與實作課程後,為完成自己設計的實驗,學子們必須進行時間管理。為了跟團隊成員溝通協調,也要學習情緒管理。自我肯定則是課程實施後最大的收穫。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評選結果出爐。海東國小教育部數位學習深耕課程「智慧城市─禹神同行」入選。該課程以新興科技為基礎,探討範圍涵蓋生態環境及社區,屬於多年期發展課程,備受肯定。 除了熱騰騰的教育創新100,「智慧城市─禹神同行」今年一月甫獲數位學習深耕最佳推廣金質獎,四月又拿下教育部第三屆學校環境教育實作競賽第三名,獲獎無數。 海東國小主任洪駿命表示,課程發想源於學校位處遇雨則淹的安中路段,孩子們感受到積水對生活造成的不便,禹神同行課程於焉誕生。過程中獲台南大學教授黃意雯指導,課程內容更為紮實。 課程模組聚焦利用新興科技減少淹水時的災害損失。由洪駿命、林慧姍、王怡方、侯嘉裕、徐佩祺、吳秉儒、楊進財、吳孟亭等老師與機器人後援會共同規劃實踐。涵蓋家鄉調查員、治水大蒐集、智慧家園等三個子題,跨五大領域,鼓勵孩子們提出淹水改善方案。透過歸納探討國內外治水工程,實際進行虹吸現象與連通管的原理實作,學習與水共融,實作淹水預警智慧裝置。上述內容已納入學校六年級校訂彈性學習課程,希望培養孩子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行動思考、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

Read More

崑大青春、新一代、放視大賞獲獎

崑大視傳系學生團隊以「±37.5℃」主題參與青春設計節、放視大賞及新一代設計展三項設計競賽,並榮獲不同類組銀、銅、優選、特別獎共八個獎項。    (崑山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老師指導學生團隊發揮所學,以「±37.5℃」作為一一0級主題,參與「青春設計節」、「放視大賞」及「新一代設計展」三項設計競賽,並榮獲不同類組銀、銅、優選、特別獎共八個獎項,創意與設計能力備受肯定。 崑大視傳系多項作品入圍,其中由老師曾薰誼指導學生創作的「原物力」表現極為傑出,作品集結化學元素的生活百貨,讓每一項商品各代表著不同元素,利用生活百貨的分類,帶領觀者從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再次探索化學元素,並重新定義元素與生活的關係。該作品一舉拿下青春設計節視覺傳達設計類銀獎、放視大賞平面類傳達設計組銅獎及產品設計優選,及放視大賞貝殼放大特別獎。 同樣由曾薰誼指導學生共同設計的「第四階段」作品,以下水道作為背景運用三個物種,重新定位老鼠、蒼蠅及青蛙間的關係,形成一個地下社會,揭露出社會中的黑暗陰謀,獲得青春設計節數位多媒體與遊戲設計類銅獎。 由老師何炳輝、張聰賢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的「末未合作社」作品,並與全興資源再生合作,針對事業廢棄物汙染議題,以食品被廢棄物取代的商店概念,設計相關科普刊物及週邊向大眾傳遞議題的嚴重性,榮獲放視大賞平面類產品設計銅獎及沿岸製作特別獎。 由老師曾惠青指導學生創作的《浮沉》動畫,敘述著男孩試著逃離心中的恐懼,透過夾娃娃機的娃娃撿回自己的失落感,卻再一次的被擊倒,反映著父母的掌控式教育正在剝奪男孩的人生,該動畫讓人省思,獲得放視大賞動畫類實驗與混合媒材動畫組優選。

Read More

子龍教師直播教學 家長有感

佳里子龍國小以臉書直播線上教學,讓陪讀的家長有回到學校上課的fu。(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佳里報導 配合防疫停課不停學,佳里區子龍國小老師以最常用的臉書直播線上教學,還在黑板上將課程內容寫好、寫滿,每天一上線不僅是高顏值的直播主,還獲愛心刷一排。陪讀的家長說,有一種回到小時候在學校上課的感覺。 佳里子龍國小老師很有才,在黑板將課程內容彩繪,提示重點,讓學生上課更加輕鬆、有趣。(記者盧萍珊攝) 子龍國小校長陳金生指出,為讓學生不停學,各班的老師可是絞盡腦汁,除了準備課程內容,更重要是學生要使用哪套軟體?為方便陪讀的家長,老師們決定以最常用的臉書直播線上教學,家長不用學習其他的教學軟體,方便立即上線學習。 為能透過臉書學習,各班老師要將各科內容寫在黑板上,還要以不同顏色的粉筆匡列出重點,旁邊還會畫上圖表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國文科則佐以可愛的彩繪,提高學生學習的意願。 老師郭偉智說,為不讓孩子眼睛長時間盯著電腦或手機看,每節以三十分鐘為限,每天分別在上午十時、下午二時遠距教學,上線後學生就可以按讚點名,陪讀的家長也可以一起上課。 除了上課外,學生也可以將寫好作業拍成照片,回傳給老師,老師可透過小畫家軟體批改後,統整學生錯誤最多的題目,重新在網路上教學,師生雙向確保學習成效。 陳金生表示,礙於教室設備簡單,只能透過手機直播,不過獲得不少家長的青睞,家長很有感說,很像回到小時候在學校上課的感覺。肯定老師們的辛苦。

Read More

減塑行動 虎山實小完成社區宣導

虎山實小在疫情大爆發前完成到社區宣導減塑行動。(校方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仁德區虎山實驗小學去年以環境學習地圖榮獲環保署獎項,今年持續帶領孩子們自主探究學習、獨立研究發表,近期學校老師帶著孩子們進行一系列的「不塑之客~減塑行動」社區宣導說明會,並實際走入社區,號召店家響應減塑行動;幸好活動在疫情爆發前就已完成,讓校方鬆了一口氣。 虎山實小校長林勇成表示,該校從三月份開始以友善環境為核心精神,帶領孩子們進行一系列的「不塑之客~減塑行動」,其中,減塑行動說明會與座談會,以及走進社區宣導,正巧就安排在五月十一日、十三日,接下來六月將安排校內發表及成果發表。 校方表示,走進社區宣導的課程安排恰好就在疫情爆發前,讓課程得以順利完成。 帶隊的虎山實小教師陳玉婷表示,孩子們在自主探究學習課程中討論到日常生活中或外出購物時,塑膠製品已充斥在我們的周邊,其中以塑膠袋為大宗,逛個街購物下來,手上不免有好幾個塑膠袋,當這些塑膠袋沒有循環再利用或隨意棄置時,就會變成「塑膠垃圾」,進而危害到土地、水源、空氣、生物生存。 學生也發現死亡的海洋生物肚子裡有許多塑膠製品,塑膠垃圾危害真的很大,因此,孩子們認為減少使用塑膠袋(品)刻不容緩。於是學生由自己減塑行動做起,進而設計海報宣導減塑行動,影響社區商店與民眾一起減塑做環保,最後以拍微電影的方式,持續放送影響社區外的大眾,期待達成「不速之客─零塑」目標。

Read More

校友重寫校名 龍崎國小更顯眼

龍崎國小樹立新的校名標誌,讓學校更容易被看見。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龍崎報導 龍崎國小今年將邁入百週年校慶,該校雖位於龍崎區的中心,但因地勢較低,且內呈壺狀,經常有人找不到地方。在校友林隆旗的協助下,為母校重寫校名標誌,不只重塑了新地景,也讓龍崎國小更容易被看見。 龍崎國小校長徐至賢表示,該校位在山坡下方,地勢較低,校門口前的廣場左方原為停車棚,切割了與旁邊虎形山的遼闊天際線,且由於車棚之故,長期顯得陰暗。在市府都發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申請好望角計畫,共獲得七十七萬元的經費補助,用來改善校門前陰暗的左側車棚及高低落差的坡地地形,讓該校得以和虎形山相連,成為名符其實座落於山林中的「森林小學」。 徐至賢指出,在一八二縣道要彎進學校之處,缺少易辨識的校名標誌,在今年辦理的百年校慶系列活動中,校方特別找到在民國五十二年畢業的校友、書法家林隆旗幫母校重寫校名標誌。 據指出,林「隆旗」的父母本來真的要幫他取名為林「龍崎」,後來因另有考量才以諧音來代替。林隆旗以其多年的書法功力為母校書寫校名墨寶,校方再請專人搭配帶有鏽味的耐候鋼板,字體以霧面鋁合金字製作完成。整體感覺在懷舊的風味下,帶有清新的氣息,很有設計感,也很符合龍崎國小這所歷經百年的學校即將如「浴火鳳凰」般展現新生機的意象。

Read More

大學申請入學放榜 港明、南光成績亮眼

港明中學王偉勳(中)在個人申請入學表現優異,校長劉春福(左)、導師黃俊勝肯定。(校方提供) 記者盧萍珊∕西港報導 大學個人申請放榜,私立港明中學上榜率近七成,其中王偉勳同時錄取台大、陽明、長庚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另田柏瀚也錄取成大、高醫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表現亮眼。 港明中學校長劉春福表示,今年大學申請暨繁星推薦上榜近四百人,上榜率約七成,醫牙學系已達二十四人次。王偉勳同時錄取台大、陽明、長庚、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陳薈丞則錄取成大醫學系(榜首)、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田柏瀚也錄取成大、高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另有王珮蓁錄取中興獸醫學系、溫育甄錄取嘉義大學獸醫學系、王勻彤、魏潔如錄取屏科大獸醫學系。 另台大熱門科系上榜有康智淵錄取電機工程學系,李仲鵬錄取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及化學工程學系,王鈞亮錄取資訊工程學系,廖宜平錄取物理學系。曾獲南市總統教育獎的龐貝氏症王銜醇,如願錄取成大,成為生命科學系的新鮮人。 學測四科考出五十八級分的張育順,同時錄取成大電機工程學系、交大電機工程學系,並獲得成大電機系創惟科技入學獎學金(每學期五十萬元,四年最高合計四百萬元),雖來自單親家庭,張育順體恤母親辛勞,孝順又努力向學,足為學弟妹學習的榜樣。 南光高中吳彥勳(左)以政大地政學系為第一志願,莊佳勳(右)台大護理學系為首選。(校方提供)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南光高中一一0年大學申請入學榜單亮麗,全校總共有一百一十人次錄取國立大學,兩百卅六人次錄取私立大學,總錄取率近八成。 南光高中指出,社會多元發展,名校雖然受到學生青睞,也有不少高分學生轉向選擇個人興趣,例如該校湯嘉彬、周冠霖兩名學生原可錄取醫學系,因興趣選向,而分別選擇台大化學工程學系及清大電機學系。 另趙姿晴清大、彰師大、台南大學皆正取,除選擇就近入學外,因個人考量校系發展性,決定就讀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張鈞瑜在校是「健美社」的成員,曾參加二0二一年FIT MODWL模特健體、形體錦標賽暨一0九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健美健身錦標賽,高中男子健美組七十五公斤以上第二名,高中男子組形體組一七四公分以上級第三名,因而以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學系為首選。 教務主任黃士玲表示,大學入學管道多元化,學生因個人興趣,或家庭經濟的考量,多數都如願找到自己喜愛的大學就讀。

Read More

停課不停學 新豐彈性多元線上學習

新豐高中遠距教學第一天執行順暢。 (校方提供) 記者黃文記∕歸仁報導 新豐高中十九日實施彈性多元線上學習,運作順暢,學生除了透過載具在家學習,也可到校使用電腦教室的設備;校方也請導師要關懷清寒學生在停課期間的用餐問題,落實學生生活上的關心與照顧。 校方表示,因應疫情變化,該校去年已有辦理教師線上教學增能研習,先前也已盤點師生網路需求與載具。在教育部宣布高中職以下學校全面停課、採遠距教學時,學校即召開緊急因應小組會議,做好「停課、不停學」的各項準備。 該校除了將訊息公告給全校師生、家長知道,導師平時即已跟班上學生建立LINE群組,學生雖然因防疫在家,但透過LINE也可以即時連繫,進行停課期間的相關輔導。 校方表示,十九日進行第一天遠距教學,運作順暢,有十多名學生到校借用學校的平板電腦等載具在不同的教室上課,老師則可以選擇在學校辦公室、教室,或因照顧家中尚在學的孩子需求而在家裡進行線上教學。 校長楊榮仁表示,在停課期間除了做好線上教學的各項準備,學校也協助解決清寒學生的用餐問題,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得到關心與照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