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應大時尚設計系畢業展

南應大時尚設計系一一0級畢業班透過專題製作,在成果展中藉由展示及動態表演呈現四年來學以致用的鞋類與袋包成果作品。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用科大時尚設計系執行教育部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建置跨院系實作場域─「鞋類與袋包實作場域計畫」,應屆畢業班透過畢業專題製作,在一一0級「噓[shh]!你聽見了嗎?」畢業展中,藉由展示及動態表演呈現四年來學以致用的成果。 南應大時尚設計畢展共計八十七人、兩百六十一件作品,以「傾訴」、「呢喃」,「雀躍」三種聲音的聽覺意象來表現主題作品設計概念。第一名作品由雀躍組「獅、程」奪得。作者路中葳用台南的劍獅作為袋包刺繡圖騰,搭配明亮年輕的象牙白、碧綠、活珊瑚粉配色展現活力感,加上雷射PU透明布與皮革結合,重新解構台灣已停產的壓花玻璃,皮革結合刺繡技術展現劍獅凹凸的輪廓。清新脫俗與簡明又不失華麗的風格,頗獲評審的肯定。 另外也有以冠狀病毒為發想的題材,利用白色和灰色搭配,以白色作為主要元素搭配鏤空、線交錯做出結合,將不同材質做出多層次的感覺。還有許多特色展出,例如環保、廢棄物利用、包裝材料再利用等,也展現年輕人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重視。 時尚設計系主任林雅齡表示,南應大時尚設計系推動教育部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建置跨院系實作場域─「鞋類與袋包實作場域計畫」,為全國鞋品與袋包教學設施與課程最完整的科系。畢業班透過畢業專題製作進行綜合性的創作演練,將四年所學成果呈現,即日起在該校藝文中心展至二十五日止,歡迎各界參觀。

Read More

仁德文賢國小助喜憨兒 獲回禮

仁德區文賢國小捐助愛心後,日前獲喜憨兒基金會回贈餐盒。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仁德區文賢國小先前把舉辦跳蚤市場感恩義賣所得捐給喜憨兒基金會,由喜憨兒庇護工場製作年菜送給弱勢家庭,此舉不但讓喜憨兒有工作,也讓貧困家庭好過年;喜憨兒基金會日前媒合其他善款回贈文賢國小學生每人一盒黃金松坂豚油飯,讓小朋友有意外驚喜,也讓善的循環再延續。 文賢國小在上學期末舉辦跳蚤市場感恩義賣,號召小朋友整理家中閒置物品,帶到學校進行義賣,並將義賣所得部分捐給喜憨兒基金會,由喜憨兒庇護工場製作年菜送給貧困家庭,既培養學生體會愛物惜物的意識,促進循環利用,還能寒冬送暖。 文賢國小校長蔡玉仙表示,辦理跳蚤市場是小市長許金鈺競選政見之一,學校採納建議將跳蚤市場納入學校行事曆。舉辦時全校總動員,含幼兒園共有七個攤位,學生非常熱情,帶來不少物品,物品豐盛又多樣;小朋友們流連在各個攤位上尋尋覓覓,彼此間相互討論,熱鬧非凡。 更難得的是,捐出善款後,日前獲得喜憨兒基金會回贈文賢學生每人一盒黃金松坂豚油飯,學生們吃得津津有味。 蔡玉仙指出,該校長期接受各界協助,將義賣所得部分回饋社會,部分投入《魔法阿媽》二十三週年電影數位修復發行的集資計畫中的「帶阿媽上小學」方案,將捐贈公播版DVD和繪本給自己與未來的學弟妹,也為學校留下一分珍貴的禮物。

Read More

南大附小屏東探索巧克力製程

南大附小學童前進屏東一探台灣「Tree to Bar」從種植可可到製成巧克力的全歷程。    (南大附小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南大附小彩虹斑馬志工隊進行兩天一夜戶外教育自主學習課程,到屏東四鄉鎮探索可可到巧克力的製程及可可護唇膏的製作。師生參與採果、發酵、曬豆、調溫,一探台灣「Tree to Bar」從種植可可到製成巧克力的真實力,也訝異製作巧克力竟然要長達一個月的時間。 南大附小指導老師陳怡均帶領學生造訪崁頂可可園,親手採摘可可果。學生郭晉齊說,可可樹幹能同時看到開花和結果,花很小、果實很大,形成強烈對比。枋寮可茵山可可莊園莊主林碧山指導學生剖開可可果莢,取出可可豆,放入鋪上香蕉葉的木箱進行發酵。 內埔TC巧鋪吳宥儒引導學生觀察發酵後的可可豆,掀開香蕉葉,木箱裡的可可豆已看不見果肉,吳宥儒說發酵後的可可豆還需要陽光曝曬,以減少水分含量。 潮州林后可可園創辦人洪誼靜指導學生製作可可護唇膏。 南大附小指導老師陳怡均表示,認識巧克力製程後,師生回到台南仁德家樂福了解巧克力商品陳列和銷售。

Read More

世界水日崑大師生守護校園水資源

崑大環工系學會在322世界水資源日號召師生展開校園中水堤道淨化、景觀水池綠美化,守護校園水資源。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環工系學會為加強水資源保護,二十二日世界水資源日號召師生,展開一系列校園水資源保護、管理及宣導活動,包括中水堤道淨化、親水、景觀水池綠美化、校園水生態攝影等,期待學生能珍惜水資源,為氣候變遷盡一己之力。 每年三月二十二日為世界水資源日,旨在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二0二一年主題是「Valuing Water」(珍惜水、愛護水),台灣去年因沒有颱風過境,導致今年缺水問題嚴重,水循環回收再利用與保護珍貴水資源已刻不容緩,政府也呼籲全民要一同節約抗旱,珍惜水、愛護水。 崑大環工系致力扮演守護水資源的角色,自二0一三年開始操作校園「中水淨化暨再利用系統」,回收水再利用,實行多年來成效卓越,就算面臨枯水期,校園也從來不缺水。此外環工系團隊也將汙水處理廠放流水以薄膜系統純化後,做為校園空調系統之冷卻用水,將廢水再利用達到最高效益。 除校內的廢水利用,二0一四年環工系及綠能科技研究中心教授林龍富協助彰化基督教醫院及至善社福基金會,為越南中部達克隆一號幼兒園建置安全飲水暨中水回收再利用系統,解決該校飲用水缺乏及環境衛生問題,期望透過水質改善提升孩童健康。 水資源短缺是當今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崑大環工系師生結合世界水資源日活動,倡導學生珍惜水資源,為氣候變遷盡一己之力,珍惜水、愛護水,崑山中水樂園是水資源的最佳守護者。

Read More

關廟國小附幼種鳳梨 開花了

關廟國小附幼日前到吉安醫院關懷長者,老少共學。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關廟報導 關廟區擁有特殊的紅砂土及充足的日照,故能栽種出品質絕佳的鳳梨。關廟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了提供孩子進一步探索鳳梨的機會,在走廊花圃種植鳳梨,營造教學情境,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盼到鳳梨開花,師生欣喜不已。 關廟國小附幼主任許瑞真表示,為了提供孩子進一步探索鳳梨的機會,一年多前由教師與孩子一起在走廊的花圃種下七株鳳梨,終於在今年三月中旬欣喜盼到鳳梨開花。鳳梨開花後,孩子們上學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觀察鳳梨的成長,並興奮地相互分享。 因此,關廟國小校長吳博明特別帶附幼的小朋友到關廟區吉安醫院護理之家探訪長輩,讓孩子透過一首首鳳梨兒歌及律動炒熱氣氛,拉近孩子與長者間的距離,隨後邀請長者傳授鳳梨的種植經驗。

Read More

研究生態 新市國中生養蚯蚓

遠東科大團隊到新市國中教學生養蚯蚓,探索資源循環。 (記者林相如攝) 記者林相如∕新市報導 養蚯蚓對學生來說,絕對陌生!遠東科技大學環境能資源研究中心到新市國中,教導學生利用廢棄的枝葉、廚餘等飼養蚯蚓,學生在土壤裡放入絞碎的樹葉、枝幹碎木,抓小蚯蚓放入,展開養蚯蚓的新生活,直說好新奇。 遠東科大團隊到新市國中教學生養蚯蚓,探索資源循環再利用。   (記者林相如攝) 昨天的蚯蚓生態養殖課程,遠東科大特別準備了不少蚯蚓及樹葉、碎木等,除說明蚯蚓的生態習性與功用外,也準備繁殖箱,學生人手一箱,裡面滿是土壤、碎樹葉及碎木,看到蚯蚓在裡面鑽來鑽去,學生相當好奇。

Read More

創發教學力 市府與廣達結盟

台南市教育局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廣達「設計學習」與廣達《游於智》兩大計畫。    (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市政府與廣達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二十二日由教育局局長鄭新輝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繪珈,於中山國中點子實驗室共同簽定創發教學新動力合作計畫,雙方將合作廣達「設計學習」與廣達《游於智》兩大計畫,經由設計創新的思維與教學,延伸學生無限創意。 教育局長鄭新輝指出,去年首創全國設置的台南市創思與教學研發中心,目前已推出部定課程國英數領域共備系列課程,由教學經驗豐富的台南種子教師隊,依不同主題與現場教師共創教學策略。此次為同步提升新課綱跨領域統整探究課程的品質,除培育台南市PBL講師群於寒假完成研習外,並特別引進廣達文教基金會「設計學習」團隊,結合設計思考引領學生運算思維學習,創新課程。 廣達文教基金會將與台南市教育局合作兩大計畫|廣達「設計學習」與廣達《游於智》。前者,目前選定白河國小、仙草國小、漚汪國小、二溪國小及中山國中等五校為跨校種子學校,基金會將陪伴種子學校從「學習設計師」的角色,讓學生設計和完成與科技結合的數位任務或單純的作品策展任務。 廣達《游於智》計畫則除培訓種子教師提升資訊科技專長,亦將提供廣達自有品牌軟硬體教具給執行課程學校學生,藉由系統性生活化的機電整合課程,透過程式語言,培養學生運算思維及邏輯思考能力。

Read More

小校跨校同上課 教局創新契機

台南市教育局一0九學年度起開始試辦偏鄉學校跨校合作計畫。   (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專題報導 受到少子化及城鄉差距的影響,多數偏鄉學校都面臨招生困難的問題,台南市目前就有一百一十三所學校,學生人數少於一百人。為了整合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資源,為偏鄉教育創造新契機,台南市教育局從一0九學年度起推行「偏遠地區學校跨校合作創新學習試辦計畫」,初期有五組學校參與試辦,日前宣布新學年將停招的後港國中就是試辦學校之一,與佳里國中媒合後成效良好,促成了兩校的「合併」。 偏遠區域學校學生數少、師資員額受限、學校規模小,衍生學生互動機會、學習動機、學習表現相對較為不足的現象。台南市教育局從去年針對三至六年級的學童進行普測,發現偏鄉學童的學習表現不及平均值,為有效提升教學品質,自上學期開始推偏遠小校跨校共學,共有五組學校配對合作,「配對」學校包括七股及樹林國小、歡雅與仁光國小、南化與西埔國小、甲中與賀建國小、後港及佳里國中,透過兩校一組的方式進行跨校整合及創新,共享資源。 教育局長鄭新輝指出,跨校合作的條件,是距離車程十分鐘以內的百人以下小校,兩間小校可以透過溝通排出相同課表,讓其中一校學生移動到另一校的同一間教室一起上課,這樣一名老師可依進度上課,另一名老師就可以在同一課堂中對跟不上學習的學生,進行適性差異化教學,即使現有教師編制有限,仍舊可以把學生的照顧及教育品質效能做到最大化。 鄭新輝表示,台南市小校一年經費約一千八百萬元,其中人事費超過九成,小校合作也可讓行政集中。另對於配對學校,將補助交通費進行跨校移動,發揮校際互補合作方式,共聘體健、藝術與人文專長的專任教師或外師,也可藉由行政整合及創新轉型課程的設計,讓校園空間有更多規劃的機會,如英語活動區、探索園區,甚至結合社區使用,讓小校跨校資源相互支援運用。 教育局強調,推跨校合作並不是為了併校,此次做出後港國中停辦的決定,完全是以學生的學習最大權益與未來發展作為考量,因後港學生人數才十五人,平均一個年級才五人,班級學生人數少,學生間互動性低,不利班級分組合作學習氣氛的營造。此外,國中為分科教學型態,班級數少師資員額編制受限、行政負擔大、無法落實專長授課等,學生學習資源相對不足,透過轉型規劃,可讓學生享有更好的學習資源及環境。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我與張祖恩 --《牛背上的環保行者─張祖恩》讀後感

顏鴻森(左)與張祖恩(右)大一時參加救國團中橫健行活動合影。 (顏鴻森提供) 作者:顏鴻森(成功大學講座/機械系教授) 我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的名譽特聘教授張祖恩博士,同於1951年在彰化出生,他2021年2月從成大退休,我則因晚報戶口,將於8月退休。1968年就讀彰化中學高三7班時,結識張祖恩,且上下學期輪流當班長、副班長。1969年在成功嶺接受大專兵暑訓,一起度過為期8週、九條好漢在一班的軍旅生活。1969年進入成大為新鮮人,他在土木系、我在機械系,大二至大四期間,皆在大學路18巷28號住宿。畢業後雖各奔前程,然先後於1980年暑假、1982年寒假殊途同歸的回母校任教,共同歷經了長達39年的教授職涯。 顏鴻森近照。(顏鴻森提供) 《牛背上的環保行者-張祖恩》此書由張祖恩教授口述、楊淑芬女士訪談撰寫而成,以14章主文為架構,加上8篇師長前輩與作者的序言,以及20篇同學、同事、記者、朋友、學生提供的互動點滴,旨在紀敘張祖恩教授七十歲前的生平事蹟。內容多元完整、文筆通俗流暢,組織、編輯、插圖、印刷亦得宜,是冊適合知識份子閱讀的傳記,尤其是大學教授與青年學子。另,此書在今年元月底,在海拔3239公尺高的玉山前峰發表,可說是地表上最高的新書發表會。 序言的前6篇,赤裸裸的表達出師長前輩,對張祖恩教授於求學時期表現的愛護與提攜,以及教授職涯成就的欣慰與讚賞。 主文鉅細靡遺的敘述張祖恩教授的家世背景,成長過程,本科養成教育、家庭建立、攻讀博士學位的勇敢逐夢,授課教學、研究創新、產學合作、培育學生的積極奮進,擔任部會首長立場堅定的心路歷程,帶領家族成員的大哥風範,以及修身養性、休閒嗜好、社交關係的人格特質,實實在在的呈現出祖恩兄魚與熊掌兼得的事業成就與美滿家庭。 20篇小故事則活生生的寫出大家對祖恩兄的尊重、尊敬,諸如:尊師重道的學者,提攜後學、指導學生的良師,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最具學者風範、與立委和記者互動良好的署長,不亦樂乎的朋友,活潑暢飲作詩的豬隊友,內在修養深、外在人氣高的法師、真人……。 張祖恩(前右四)《牛背上的環保行者》出版後,登上玉山新書發表,創下最高海拔新書發表之記錄,好友顏鴻森(第二排右四)同行。(顏鴻森提供) 由於在成大開授「生涯抉擇與規劃」通識課程,有不少仰之彌高的名人傳記,以及近十多年屢屢收到、師長前輩的傳記,閱讀後皆獲益匪淺。大學教授退休後有傳記問世者不多,但皆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佼佼者,內容也具相當的知識性、啟發性。然而,基於相同的生活背景,對此書的感觸最深。 認識祖恩兄雖有五十來年,但未曾深入了解其職涯專業與處事哲理。閱讀此書後,與過去的互動點滴串流、融合,才理解到這個活在專業分工明確時代、平易近人的老同學、老朋友,是位猶如古代通曉六藝的士大夫,是位不可多得的典範學者,真教授也。 高教體系的青年學子閱讀此書,可感受張祖恩老師求學、成家、立業的心路歷程,有助於針對當今環境,思考問題本質,面對未知的前程有較為清晰的視野,活出未來數十年的充實生涯。 再者,閱讀此書,對即將退休的資深教授,會引起共鳴;對埋首教學研究與培育兒女的中生代教授,是旱中甘霖;對剛起步的年輕教授,則是一盞明燈。對我而言,更是一面可遇不可求的明鏡,對照檢討後,更加了解自己、走出理想未來。 另外想提的是以下兩件事。 近20年來,我倆幾乎每週一起打高爾夫。54歲時,本想找一天連續打54洞,意外地走路打完63洞,過程難以扼要說明,但與祖恩兄登山挑戰極限的特質,如出一轍。 我於19歲大二時,即認識住在隔壁、剛到成大任教的歸國學人前校長馬哲儒教授。自29歲在成大服務以來,每隔十年都會拜訪溫文儒雅、大智若愚的馬校長,聊上半天、指點迷津。49歲請益時,馬校長即提及學校的中生代,張祖恩教授會是未來的校長。閱讀此書後,豁然體會出馬校長的睿智,以及對祖恩兄的期待。 最後想說的是,張祖恩教授事業成就非凡、家庭生活美滿、身心相當康健、財務高度自主,做人如此,夫復何求,難得、難得! 人生七十才開始,深信祖恩兄的後半生,會是位享受退休生活、貢獻鄉里社會、從心所欲的環保行者!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2社團前進教育優先區 豐收

南大土撥鼠康輔社至鎮海國小辦理蠟筆小新成長活力營。 (記者施春瑛攝) 台南大學學生社團土撥鼠康輔社與向日葵社辦理寒假教育優先區學生營隊,分別前往安南區鎮海國小及善化區善糖國小辦理寒假營隊活動,將南大生的活潑熱情傳遞給當地的學童,帶給他們豐富又精采的寒假假期。 南大土撥鼠康輔社由二十一名學生組成服務團隊,至鎮海國小辦理「蠟筆小新成長活力營」,結合當地文化辦理多元家政、科學及團康遊戲等活動,讓學童更加認識成長的環境,吸收課內知識,同時也能學習與不同性格的夥伴相處,增進學童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向日葵社服務隊則由十六名學生組成,至善糖國小辦理「科學品格營」,帶領學童認識品格4Q及孝道,也透過許多有趣的科學闖關體驗遊戲,讓學童了解生活中簡單的科學原理。 土撥鼠康輔社活動總召林亮君表示,營期期間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活動和挑戰,讓小朋友去探索、突破,希望能帶給學童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關愛與陪伴。向日葵社活動總召蔡永濂則說,團隊於三個月前就開始進行規劃演練,希望每位善糖國小的小朋友都能夠收穫滿滿,而服務的隊員也能在服務中有所成長。 南大學務長邱敏捷肯定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籌劃服務活動,自發性組成團隊辦理營隊的服務精神,勉勵學生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有所思考反饋與學習成長,同時累積教學實務經驗,為未來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