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結合生活 光榮實小學子化身解說員

光榮實驗小學將閱讀結合生活,學童們化身成戰士打漆彈。 (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左鎮報導 左鎮區光榮實驗小學專題課程吸引力十足,且將閱讀結合生活,校長蔡坤良指出,學生們十五日將前往台灣科教館演出有孔蟲故事劇,化身成有孔蟲的小小解說員,發表科普主題探索成果。 光榮實小每個年級都有生活科普主題探索,即學生們實際閱讀文本後,與生活結合。蔡坤良指出,這學期三、四年級學生的閱讀文本是「霍爾的移動城堡」,由學生們設計自己的城堡,另五年級以「貓戰士~探討生態環境保護」為文本,將由學生們創作小說武戰士,六年級學生閱讀「戰爭遊戲」,由學生探討戰爭問題,且實際變身戰士打漆彈,由活動中可發覺學生們潛力無窮。 光榮實驗小學將閱讀結合生活,學童們化身成戰士打漆蛋。 (記者張淑娟攝) 台灣科學教育館「愛迪生科學扎根計畫」在光榮實小已扎根三年,並由中山大學海科院師資團隊入校設計發展海洋科學課程,帶學生從海洋科普繪本創作,進一步將繪本轉化成「大海裡的小巨人~有孔蟲科學小劇場」。 學生化身為小小解說員,介紹大海裡的微體單細胞生物「有孔蟲」及其對海洋的重要性,今年更設計產出「有孔蟲STEAM行動展示箱」,內容跨域結合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與藝術課程,讓學生動手做體驗與學習海洋微體世界的奧秘,探究科學問題。 如今,有孔蟲「科學小劇場」與「STEAM行動展示箱」將展開巡迴展演,十五日還將到台灣科學教育館感恩會展演,並發表成果。

Read More

小新國小新校舍 三月底可完工

小新國小新校區目前正加緊趕工,預計三月底可完工啟用。 (記者林相如攝) 記者林相如∕善化報導 原本應在去年十二月底完工的善化區小新國小新建校舍工程,因為缺工,加上工程變更設計,將延至今年三月底完工。小新國小校長謝慶皇說,施工單位將於月底前申請使用執照,一切順利的話,三月底搬到新學校上課沒問題。 小新國小新建校舍工程可說是一波三折,前年一月動工後,原本預計去年九月中旬完工,但因為台積電的工程「搶工」搶得兇,產生排擠效應,包商在價錢上搶不過,導致缺工,加上施工期遇到下雨,完工日延到去年十二月底,後又因工程變更設計,導致整體工程將延到三月底完工。 目前小新國小新建校舍工程正全力地趕工,將於月底前申請使用執照,執照過後加上工程驗收與後續的改善收尾工程,一切順利的話,三月底將可全面完工,師生也可進駐新校舍上課。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44級校友會 出書辦演唱會

國立台南大學四十四級畢業六十五週年校友回母校歡聚一堂。(記者趙傳安攝) 人生充滿回憶,總是畢業愈久,愈懷念母校,年齡愈大愈回顧過去。台南大學四十四級畢業已經六十五年的校友們,最近又召開校友會,大家開心相聚,編纂紀念文集,還召開校友演唱會,愛同學愛母校,開創新的聚會模式,堪稱是南大校友的典範。 畢業六十五年之後,同學們席開十五桌,共聚一堂相見歡。(圖/南師提供) 南大四十四級的校友,彼時他們念書時還稱為台灣省立台南師範學校,當年包括普師科、體師科、藝師科、幼師科、特師科等,共有十個班級,畢業生三百九十九人,大多超過八十歲,這一級的畢業生選定去年底在母校啟明苑演講廳舉行校友會活動,當天席開十五桌,出席人數達到一百多人,從台北、台中、高雄返校的大有人在,愛母校的心志不改,盛況空前。 《晚霞絢爛 情誼長存》紀念文集審定會議,前排左起學姐吳玲珠、學姐吳美滿、學姐謝金美,後排左起卓國雄主任、美編方志信、祕書蘇美方和徐彩華。(圖/南師提供) 聚會之前,老朋友們並且合力出版《晚霞絢爛  情誼長存·南師44級畢業65週年紀念文集》,共收錄四十八篇文章;由吳美滿、吳玲珠,以及學妹謝金美、蘇美芳、徐彩華等人一起編輯。 南師四十四級的校友頭角崢嶸,有不少名人,包括文學大師黃永武、奇美博物館館長潘元石、迎媽祖版畫大師林智信、知名導演林福地、商界名人李登木,還有台南女權運動者吳美滿,都是這一級一起在南師相處三年的好同學。 黃永武在念南師時就矢志做詩人,高二那一年〈台大青年〉對外徵文,他以一篇「我希望做一個詩人」拿到全國第二名,那年第一名從缺,他是實質冠軍,這樣的榮耀,更堅定他走向文學的志向。 林智信在南師藝師科打下堅實的繪畫基礎,少年早慧的他向導師張麟學習木刻,那時候就經常以木刻作品投稿並且獲刊登,大大鼓舞他藝術創作的信心。 同是藝師科的林福地在南師念書時就是課外活動話劇隊的隊長,每年暑假時參加戰鬥營訓練,都被委派為勞軍團團長,深入各軍區巡演勞軍,在南師時就嶄露演藝的天份。 潘元石記得他在民國四十四年畢業典禮那一天,校長朱匯森特別找他去校長辦公室,校長恭喜他畢業,並且表示他的創作「靜物」獲得全省學生美展第一名,為校爭光,所以推薦他去台南盲啞學校任教,要他考慮三天,潘元石說他用三分鐘就決定了,朱校長還嚴肅的告訴他要全力以赴。 這些趣味橫生,動人不已的故事都刊登在《晚霞絢爛  情誼長存》這本專輯上。 過去南大校友每年都舉辦畢業二十、三十、四十週年校友返校聯誼會,都是逢十重聚,今年特別由潘元石、吳美滿、鄭婉瑩等熱心校友發起,首開先例舉辦六十五週年聚。 當天有一百多人參與,大會主席由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李登木擔任,南大校長黃宗顯、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校友總會理事長吳東林及榮譽理事長陳金雄均與會。 聚會當天,四十四級普師蔡欣燕,她是第一名畢業,歷年來熱心愛校,捐款母校最多,可惜年前過世,她的夫君李際春學長是南師四十二級畢業,代表出席;並贈送母校重要書籍,由校長黃宗顯頒獎致謝。 八十八歲的校友劉平寬帶著兒女門生一起回到母校,為過去的同學們獻唱多首藝術歌曲。(圖/南師提供) 難得的是高齡八十八歲的校友劉平寬,為感念母校培育之恩,特地返校參加畢業校友聯誼會,並舉行中文藝術歌曲演唱會;劉平寬自母校畢業後,先後進修台北市教大幼教系、特教研究所。曾任教台北育航、桃園雍興幼稚園,後因罹患青光眼,視力遽減;轉任台北市盲聾學校小學部教師,直到八十八年退休,任教達四十五年。 她帶著兩個兒子李子樂、李子聲,二個女兒李子韻、李鈺琴,和門生陳妍如,協同演出,曲目有《偶然》、《問》、《陽關三疊》等,以及大提琴、長笛、二胡獨奏及三重奏,同學們聆聽之際感動不已。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欣賞

Read More

〈中華學園〉黑貓選秀會

台南市南科國小二年七班 ◎吳羿達

Read More

〈中華學園〉變色龍

台南市勝利國小六年四班 ◎楊博鈞

Read More

南美二館不適者生存展 看見另類藝術

南美館二館即日起推出「不適者生存?」展覽,改寫自達爾文生物演化論名句,以藝術看見人權運動和性別平權等。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台南市美術館二館即日起推「不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Exceptional」,改寫自達爾文生物演化論名句,從新銳藝術家作品與行為藝術出發,以藝術瞥見人權運動、性別平權與大眾文化,如何逆境求生。 該展覽由南美館、「走路草農∕藝團」和「多元成展」共同主辦,由劉星佑、游量凱、蔡明君擔任策展人,展出台美館、高美術館與北美館等官方藏品,並邀請來自台、馬、韓、泰與德國等二十五位藝術家展覽,並和「沃時」文化及「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等單位合作。 南美館表示,「不適者生存?」一詞,來自「適者生存」這個演化論的誤譯,在不同情境下,人人都有可能是適者與不適者,面對社會文化「演化」,倘若以藝術之名來審視,而非用天擇結果來歸納,又可以看見什麼? 展覽除有不同以往視覺藝術的靜態展出,並帶來表演性創作。在太魯閣族語中,「hagay」指同時兼具男性與女性氣質的人,藝術家東冬.侯溫由此出發,十六日將於展場完成〈來處歸地〉現地行為創作;二十三日則有布拉瑞揚舞團節錄《#是否》片段,於美術館內演出,另有挽面互動、直播舞台等,相關活動請洽官網。

Read More

南台推出視障輔助引導系統

南台科大新世代跨領域工程實務人才培育,推出未來大學推動計畫學期末成果展,展出「視障者輔助引導系統」等專題作品。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新世代跨領域工程實務人才培育,推出未來大學推動計畫學期末專題成果展,在校際聯盟產業技術暨實習大樓登場,共計展出「視障者輔助引導系統」等二十餘組專題製作,內容豐富,吸引許多師生前往參觀。 南台未來大學專班是由教育部補助辦理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該計畫於一0五及一0六學年度,分別從工學院電機、電子、資工、光電系新生中,招募五十位喜歡實作同學成立「新世代跨領域工程實務班」,以四年一貫專題課程規劃為主軸,規劃實作學習空間,配合修訂校內規章等進行試行方案。 學生接受四年不一樣的教學方式與訓練,對提升解決現實工程問題實務核心能力成效非常顯著,參與各項競賽獲獎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畢業專題的技術層次、實用性與完整度經外聘業界評審大幅優於一般學生;在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能力及敘事表達能力也顯著提升。奠基於此創新教學革新試辦經驗,已在工學院機械、化材等系加以推廣。

Read More

新化高中參拜朝天宮 祈求金榜題名

新化高中高三學生在學測前到新化朝天宮祈求考試順利。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今年大學學測在一月二十二、二十三日登場,新化高中八日上午由校長許宏明、家長會長吳孟錦帶領約四百名高三學子前往新化朝天宮參拜媽祖和文昌帝君,祈求考試順利、考運亨通,祝福應考學生都能金榜題名。 學校考量學生宗教信仰不同,另安排近二十位學生到新化教會祝福禱告,使學生們能穩定心情應考。校方也特別購買三張台鐵車票,取其寓意祈求考運亨通,包括永康到保安(永保安康)、追分到成功(意為考高分)及大慶到台中(意為慶中台大),同時還請去年考取頂尖大學的學長姊提供目前所就讀大學的學生證,影印交給高三學弟妹們,除了代表傳承之外,也就像電影哈利波特中的「港口鑰」,希望學弟妹們在收到學長姊的學生證之後,就像港口鑰一樣,能前往已設定好的目的地(頂尖大學)。 新化高中校方帶著高三學生到新化朝天宮祈求學測考試順利。 (記者黃文記攝) 學測還未登場,但今年大學招生已啟動,新化高中學生透過大學《特殊選才》管道,目前已有八名學生上榜,是去年的兩倍。上榜名單分別為穆巧馨(中正大學數學系)、陳怡婷(中興大學化工系)、王郁筑(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廖健揚(台灣海洋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和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王亦慶(屏東大學智慧機器人學系和應用數學系)、喻唯甄(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戴璟閎(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蕭伯翰(逢甲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校方表示,其中部分學生來自新住民或單親家庭,家庭經濟情況不佳,考上國立大學能幫家裡省錢,他們也都能把困境當成是鼓舞自己前進的動力。他們雖然已提前錄取,但仍將陪著同學一起準備學測。

Read More

李永得訪南科考古館 驚嘆豐富出土文物

文化部長李永得(中)昨天參觀南科考古館,對館方典藏文物感興趣。      (南科考古館提供) 記者盧萍珊∕南科報導 文化部長李永得八日前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視察,對於歷時二十多年,發掘出土物件高達八百多萬件深感驚嘆。李永得期許南科考古館擴大博物館研究量能,開展系統性的跨國合作,尋找台灣與世界連結更多的證明。 南科考古館指出,搶救南科遺址過程中,考古團隊發掘許多「台灣第一」的出土遺跡,包含距今約五千年的「大坌坑文化人」,其身高和體型與現代台灣人相去不遠;同樣出土自大坌坑文化南關里遺址的「台灣第一狗」,其中兩具狗遺骸骨架完整,且擺放方向皆與埋葬人體的方向相同,研判生前與其主人有密切關係,可能被視為社群成員相待,也是現今台灣最早養狗的證據。 館內展出出土於南關里東遺址的「台灣第一米」距今五千到四千三百年,更是台灣目前發現最早人工栽培稻米、小米的紀錄,顯示台灣史前居民可能在五千年前便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與小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 南科考古館表示,一月二十九日起推出特展「牽手平埔:台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結合館藏的考古出土遺物與平埔族群典藏文物,呈現平埔族群的文化變遷,歡迎參觀。

Read More